2018届二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全国)20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全国)20

‎2018届二轮复习 诗歌鉴赏 训练(全国)‎ 一、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15题。‎ 渔 家 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①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②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③吹取三山④去!‎ ‎[注] ①星河:天河。②谩:徒,空。③蓬舟:轻如蓬草的小舟。④三山:蓬莱、方丈和瀛洲。‎ ‎14.下面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借写实之景,为梦魂所思做了铺垫。‎ B.上片首先写夜色将尽,满天云雾中略见曙光,移动的天河中就像有千帆飞舞。‎ C.“仿佛梦魂归帝所”意思是说,作者仿佛脱离了尘世,进入了天帝生活的境界。‎ D.下片中,作者埋怨自己因为致力于学诗而忘记了路程的遥远和时间的漫长。‎ E.全词结尾,作者寄希望于得到“风”的帮助,进入一种美好的生活境界。‎ 解析:选AD A项,“‘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借写实之景”错误,应是借写想象中的景象为后文做铺垫。D项,“作者埋怨自己因为致力于学诗而忘记了路程的遥远和时间的漫长”词人情感把握错误。应为: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 ‎15.“九万里风鹏正举”一句中的典故出自《逍遥游》“鹏之徙于……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从主旨的角度,分析这一句的作用。(6分)‎ 答: ‎ ‎ ‎ ‎ ‎ 解析:解答时要注意这句词在谋篇布局上的作用。“九万里风鹏正举”一句借《逍遥游》中大鹏鸟的典故,表达了自己也要像这只鹏鸟一样,扶摇直上,脱离自己困顿的生活,到达“蓬舟吹取三山去”的理想的生活状态。‎ 参考答案:“九万里风鹏正举”借用典明确主旨,展示作者在困顿、苦闷中以鹏鸟为鉴的决心和气概。同时,以“鹏”的实例呼应上文“谩有惊人句”,并以其气概引出“蓬舟吹取三山去”的生活理想,行文妥帖自然。‎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青 玉 案 黄公度①‎ 邻鸡不管离怀苦,又还是、催人去。回首高城音信阻。霜桥月馆,水村烟市,总是思君处。‎ 裛②残别袖燕支雨③,谩留得、愁千缕。欲倩归鸿分付与。鸿飞不住,倚阑无语,独立长天暮。‎ ‎[注] ①黄公度:福建人,词人此时在泉南任职期满,秦桧假借君命令他速回都城临安。这首词是词人在离开泉州幕府、召赴临安时所作。②裛:通“浥”,沾湿。③燕支雨:夹着胭脂的泪水纷落如雨。‎ ‎14.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首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以对报晓邻鸡的埋怨表明自己不愿离开的心情。‎ B.词中“霜桥月馆,水村烟市”以排比的手法写时空的变换转移,极富形象性。‎ C.“愁千缕”表面指奸相当道,词人感到自己前途未卜,其实是指词人舍不得离开家乡亲友的离愁。‎ D.词的结尾意境深远,词人将难言之隐、入骨之痛都寄寓在不言之中。‎ E.本词采用了游子思妇的模式,词风婉约,寓浓浓的悲愤于羁旅情愁中。‎ 解析:选AC A项,“比喻”错误,应是拟人。C项,下片“愁千缕”表面指词人舍不得离开家乡亲友的离愁,其实是指奸相当道,词人感到自己前途未卜。‎ ‎15.“欲倩归鸿分付与。鸿飞不住”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答: ‎ ‎ ‎ ‎ ‎ ‎ ‎ 参考答案:①对高城中人的思念之情。词人因高城音信阻,欲托鸿雁传情。②此情难寄的无奈之情。鸿飞不住,即鸿雁与“邻鸡”一样无情,不愿为你我传信。③以伤离别抒积忧之情。一腔忠贞、满腹愤懑,化作别情离恨。(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郡斋①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节选)‎ 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②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注] ①郡斋:指苏州刺史韦应物官署中的斋舍。②理会:通达事理。‎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二句描写郡斋兵卫森严,宴厅凝香,突出刺史的尊贵和威严,但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的缘由。‎ B.“海上”以下四句续写宴会环境以及宴前心绪,虽然风驰雨骤令人厌烦,但是久病初愈,精神健旺,宾客满堂,诗人喜形于色。‎ C.七、八两句写诗人将未睹“斯民”之康与自惭“居处”之崇两相对比,表达了真切的反省之意。‎ D.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要学会通达事理、乐天知命,这样才能暂时从是非纷纭中超脱,达到忘我的境界。‎ E.诗歌叙事、抒情、议论相间,既对聚会场景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也体现出诗人悲天悯人的襟怀。‎ 解析:选BE B项,“风驰雨骤令人厌烦”错。风雨让池阁变得清凉而适意,可见诗人并无厌烦。E项,诗中并无对聚会场景的详细描写。‎ ‎15.前人曾称赞“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两句“最为警策”,白居易诗《观刈麦》也有类似的警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请指出二者情感内蕴的异同之处。(6分)‎ 答: ‎ ‎ ‎ ‎ ‎ 参考答案:相同之处:都体现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都表达了自省愧疚之情。(2分)‎ 不同之处:韦诗正面描写与嘉宾的宴饮之乐,反衬未见百姓安居的愧疚心理,偏重于对自身责任的警醒;白诗直接刻画百姓困苦的生活,抒发对底层民众的哀悯,含蓄表达对统治阶层的指责,情感内蕴更为深刻。(4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点绛唇 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叶梦得[注]‎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注] 叶梦得(1077-1148),南宋主战派人物之一,本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被迫去任、隐居吴兴卞山时。‎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词的首句开门见山,与词题中“绝顶小亭”照应;“缥缈”二字写出了小亭立于绝顶,若隐若现的情景。‎ B.“笑谈独在千峰上”与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异曲同工,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情感。‎ C.从“独在”二字看,词人似乎是独自登上小亭,但从“笑谈”和“少年豪放”来看,一同登亭的应该还有晚辈。‎ D.“万里横烟浪”写词人在绝顶小亭极目所见,描绘出一幅辽远无际、苍茫宏阔的景象,意境雄浑。‎ E.“莫学”一句包含着词人的自嘲,意在与“少年豪放”形成对比,突出自己的老态,并与前面的“老去”相照应。‎ 解析:选BE B项,“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情感”理解错误,该句既有登高临远的豪迈之情,也流露出世无同道(知音)的孤独之感;E项,“意在……突出自己的老态”理解错误,词人奉劝少年“莫学衰翁样”意在激励晚辈要胸襟豪迈、胸怀大志。‎ ‎15.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答: ‎ ‎ ‎ ‎ ‎ ‎ ‎ 参考答案:①表现了词人年纪虽大却依然想要恢复中原的壮志。“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一句中的“天涯想”就非常鲜明地表现了词人的雄心壮志。②抒发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无奈之感。词人空有恢复中原之志,却无人支持,被迫离职隐居,终究“空惆怅”。③抒发了缺乏知音理解的孤寂之情。“独”“与谁同赏”,流露出孤独失意之情。④鼓励身边的年轻人应胸襟豪迈、胸怀大志。词人激励年轻人应该豪放一点,“莫学衰翁样”。(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思想情感”1分,“结合词句简要分析”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五、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月夜忆乐天兼寄微之①‎ 刘禹锡 今宵帝城月,一望雪相似。‎ 遥想洛阳城,清光正如此。‎ 知君当此夕,亦望镜湖②水。‎ 展转相忆心,月明千万里。‎ ‎[注] ①此诗写于829年,当时诗人在长安,白居易(乐天)在洛阳,元稹(微之)在越州(今浙江绍兴)。②镜湖:越州境内的一个湖。‎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一望雪相似”出语平易而境界真切,形象地描绘出月光的洁白纯净。‎ B.“遥想”表明空间距离之远,而“正如此”则隐隐地表明了这份情谊不会因距离而衰减。‎ C.“知君当此夕”中“知”字,语气肯定,表明诗人相信友人定会如约欣赏月下湖景。‎ D.末两句写诗人与友人彼此牵挂的缕缕情思,随着皎皎月光绵延至“千万里”。‎ E.全诗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诗人在帝都赏月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无尽的思念。‎ 解析:选CE C项,“如约”错误,并非相约看湖景,而是在写诗人内心的一种情感信念;E项,“全诗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诗人在帝都赏月的情景”错,首联实写诗人赏月,中间两联是诗人的想象,并非诗人赏月的情景。‎ 诗歌创作手法之悬想:作者对某种情状或以后情景加以设想,这种创作手法,称为“悬想”。包括对以后情形的悬想(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以梦境来悬想(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悬想对方情形(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中悬想对方情形在诗歌中被普遍运用,又被称为“对写”“从对面落笔”。  ‎ ‎15.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答: ‎ ‎ ‎ ‎ ‎ ‎  ‎ 参考答案:本诗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2分)一、二句写诗人在帝都长安望月,是实写;中间四句虚写,其中三、四句想象友人身处的洛阳城中,月光与帝都月光一样皎洁,五、六句想象此刻身处越州的友人也正在欣赏月光下的镜湖;表现了诗人对两位友人的思念,也表现了友人间心心相印的绵长情谊。(4分)‎ 六、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满 庭 芳 苏 轼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①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②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③,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④。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注] ①陈慥:字季常,眉州人。东坡至黄州,季常数从之游。②司州:王长官当时住在黄陂,古时属司州。③:形容雨声。④:灯。‎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上片开篇三句语出不凡,将长江拟人化的同时暗含了词人傲视天下的豪情。‎ B.“古县”表明历史悠久,“云溪”“竹坞”“松窗”凸显环境之幽,“江南岸”三句则写出了与王长官在黄州会面的因由。‎ C.下片转入景语,描写雨过风起、烟云迷离的景象,借景邀王先生喝酒,侧面表现了王先生高雅的志趣。‎ D.“居士先生老矣”是劝酒之辞,意思是王先生虽然老矣,但相见如梦,还是要把酒言欢,珍惜相逢,一醉方休。‎ E.“逢逢”是象声词,形容鼓声,此处写分手在即,“行人未起”而鼓声催发,表现了复杂的情感。‎ 解析:选AD A项,这三句无“傲视天下”意,主要表达的是对王长官的赞颂之情;D项,“居士先生老矣”是词人自叹,一个“老”字感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并不是劝酒之辞。‎ ‎15.词作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答: ‎ ‎ ‎ ‎ ‎ ‎ ‎ 参考答案:①对友人的赞颂之情。借“苍桧”“云溪”“松窗”,赞颂友人风骨凛然、志趣高雅。②相聚的欢愉之情。友人相见恨晚,要“一饮空缸”,酒逢知己千杯少,豪爽奔放。③惜别之情。主客相见恨晚而船鼓催发,表现了相互留恋、不忍离别的怅然。(每点2分,共6分;意思相近即可)‎ 首先,应准确判断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忧国忧民之感、国破家亡之痛、征夫思妇之怨;其次,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阐释分析。  ‎ 七、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雁门胡人歌 崔 颢 高山代郡①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②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注] ①代郡:这里指代雁门郡。②代马:指骏马,产于古代漠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不仅交代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的位置特点。‎ B.颔联生动摹写了雁门胡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形象再现了边地少数民族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 C.颈联中“雨里”有版本作“雾里”,比“雨里”更能表现边地百姓误将“野火”和“峰烟”当作烽火而时时紧张的心理。‎ D.诗人在诗中既写出了边地民族飞鹰走马、游猎塞上的独特生活场景,又写出了他们好酒安时的生活习惯。‎ E.全诗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既有“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自然之景,又有“时时醉向酒家眠”的想象之景。‎ 解析:选CE C项,分析错误,“雾里”“雨里”的表达效果并无优劣之分。E项,“时时醉向酒家眠”一句并非想象之景,而是真实的写照。‎ ‎15.诗歌的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答: ‎ ‎ ‎ ‎ ‎ 参考答案: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民族间相安无事,百姓尽情享受生活的向往和赞美。(2分)作用:借边地安宁,民族和睦,百姓生活安闲、从容,含蓄地表达了凝重的反战主题;诗人并未因为战争把胡人与汉人对立起来,体现出对胡人的关注,提升了全诗的格调。(4分)‎ 八、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残春独来南亭因寄张祜①‎ 杜 牧 暖云如粉草如茵,独步长堤不见人。‎ 一岭桃花红锦黦②,半溪山水碧罗新。‎ 高枝百舌犹欺鸟,带叶梨花独送春。‎ 仲蔚③欲知何处在,苦吟林下拂诗尘。‎ ‎[注] ①张祜:唐代诗人,家世显赫,初居姑苏,后至长安,辟诸侯府,被元稹排挤,遂至淮南,隐居以终。②黦(yuè):污迹。③‎ 仲蔚:“张仲蔚者,平陵人也,与同郡魏景卿俱修道德,隐身不仕……常居穷素,所处蓬蒿没人,闭门养性,不治荣名,时人莫识,惟刘、龚知之。”‎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第一句连用两个比喻描写了暮春时节诗人来南亭所看到的美好风光。‎ B.“独步长堤不见人”,这“人”可指任何人,也可指诗人的朋友张祜。‎ C.第三句写桃花满山遍野开放,就像红锦一样美丽灿烂,没有污迹。‎ D.第五句写会唱歌的百舌鸟站在高枝上婉转歌唱,赞扬像百舌一样口才好的人。‎ E.“独送春”运用拟人手法,以梨花送春,照应题目中的“残春”二字。‎ 解析:选CD C项中的“就像红锦一样美丽灿烂,没有污迹”不恰当。第三句的意思是一岭桃花渐残,像红色丝绸沾上了污迹。D项中“赞扬像百舌一样口才好的人”不恰当。这是象征处在高位的人欺负弱势的人。‎ ‎15.从全诗看,表现了诗人对张祜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 ‎ ‎ ‎ ‎ ‎ ‎ ‎ 参考答案:①蕴含着对张祜的思念之情,诗人南亭散步时看到美丽的春光,却不能与朋友一起欣赏,因而勾起了对张祜的思念;②用百舌鸟欺负其他鸟,象征张祜遭元稹排斥,诗人为张祜的遭遇而打抱不平;③借张仲蔚这个典故,表达对张祜的被迫隐居、有才华不能施展境遇的深切同情。(每点2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