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1 高考语文 第三编 绝招1 题文比对细分辨—— 分析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备战2021 高考语文 第三编 绝招1 题文比对细分辨—— 分析题

绝招1:题文比对细分辨—— 分析题 【案例精析 复盘避误区】 【高考真题】 (2020·新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①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②万历三十五年进士。③除(授予,任命)中书舍 人。④选授御史,巡视中城(京城)。⑤捕治(收捕惩治)吏部豪恶吏,获假印七十 余(定语后置,七十多枚假印),假官一百余人(定语后置,一百多个假官),辇下(在 皇帝的车驾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称)震悚。 数据链·失分诊断区 ﹒ ﹒ ﹒﹒ ﹒﹒ ﹒﹒﹒﹒﹒﹒ ﹒﹒ ﹒﹒﹒﹒ ⑥出(出京)理屯田,因条上(分条上疏)三因十四议,诏悉允行。⑦水利大兴, 北人始知艺(种植)稻。⑧邹元标尝(曾经)曰:“三十年前,都人不知稻草何物,今所 在皆稻,种水田利也。”(判断句,……也)⑨阉人刘朝称东宫(古代皇家宫殿的称呼, 由于是太子所居之宫,文中用来借指太子)令旨,索戚畹(犹戚里,借指外戚、亲戚 邻里,或帝王外戚聚居的地方)废庄。⑩光斗不启封还之,曰:“尺土皆殿下(是中 国古代对皇后、皇太子、诸王的敬称,次对皇帝的敬称“陛下”)有,今日安敢私 受(接受)。” ⑪阉人愤而去。 ﹒﹒ ﹒﹒ ﹒﹒ ﹒﹒ ﹒ ﹒ ﹒ ﹒ ﹒ ⑫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和)其党咸 (都)怒。 ⑬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接着)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状语后置,非 常气愤)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名词作动词,上奏)之 先遣妻子南还(宾语前置,返回) ⑭忠贤诇(xiònɡ)(侦查)知,先二日假会推事(官 职名)与涟俱削籍。 ⑮群小(奸邪小人)恨不已,复构(制造,构陷)文言狱,入光斗 名,遣使往逮⑯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亦为雪涕(省略句,“为”后 省略代词“之”) ⑰至则下(名词作动词,关入)诏狱酷讯(严刑拷问)。 ⑱许显 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介词结构后置,许显纯以受杨镐、熊廷弼贿诬),涟等 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判断句,被严刑拷打而死),冀下(名词作动词, ﹒ ﹒ ﹒ ﹒ ﹒ ﹒ ﹒ ﹒ ﹒ ﹒ ﹒﹒ ﹒﹒ ﹒﹒ ﹒﹒ ﹒﹒﹒﹒ ﹒﹒﹒﹒ ﹒﹒﹒﹒ ﹒﹒﹒﹒﹒﹒ ﹒﹒ 送往)法司,得少(通假字,通“稍”,稍微、稍稍)缓死为后图。⑲诸人俱自诬服 (是谓无辜而服罪的意思),光斗坐(获罪)赃(贪赃)二万。 ⑳忠贤乃矫旨(假借圣 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指旧时地方官吏严逼限期办事,逾期以杖责等表示警 惩,继续追逼),不下法司,诸人始悔失计。 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判断 句,……者……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介词结构后置,于畿辅有德,对 京城附近的人民有恩德),倡议醵(jù)(凑,聚集)金,诸生争应(响应)之。 得金 数千,谋代输(缴纳),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被动句,为…… 所……,被狱卒杀害),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 ﹒ ﹒ ﹒ ﹒﹒ ﹒ ﹒﹒ ﹒ ﹒ ﹒﹒ ﹒﹒ ﹒﹒ ﹒﹒ ﹒﹒ ﹒ 光斗既(……之后)死,赃犹未竟(结束)。 忠贤令抚按(巡抚使、巡按使、 招抚使最初都是朝廷的临时派员,主要职能是临时代表中央处理一些地方上比较 棘手的事物,相当于“中央特派员”)严追,系(拘捕)其群从(同族兄弟子侄)十四 人。 长兄光霁坐累(牵连)死,母以(因为)哭子死。 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 (主管官员)承追不力,疏趣(催促)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 忠贤既诛,赠(追赐, 多用于死后追封)光斗右都御史,录其一子。 已,再赠太子少保。 福王时, 追谥忠毅。 (节选自《明史·左光斗传》) ﹒﹒ ﹒﹒ ﹒﹒ ﹒ ﹒ ﹒ ﹒﹒ ﹒ ﹒ 【专家解文】 ①~⑤主要写了左光斗为官之后惩治贪官污吏、起获假印,揭露假官,京城震动, 体现出了他刚直的性格特征。 ⑥~ ⑪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出京管理屯田,大规模修建农田水利设施,北方人 开始知道种植水稻,体现出了他的政绩;二是拒绝宦官刘朝索取外戚的废置庄田, 表现了他正直的性格。 ⑫ ~ 大体可以分为三层: 一是左光斗与人弹劾魏忠贤,揭发崔呈秀,引起魏忠贤及其党羽的愤恨,被削去官 籍关入诏狱; 二是众人凑齐钱款,得以缓死,日后再做谋划,承认了罪名,但最后失算; 三是魏忠贤先发制人,绕过法司,害死光斗。 ~ 写左光斗死后之事:一是左光斗死后,兄弟子侄十四人被拘捕,长兄被牵 连而死,母亲悲伤过度而死,各人家族全都家破人亡;二是魏忠贤被杀后,左光斗 得以平反 【教你怎么答】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第一步 细读文,划层次,知内容。 读文是解答概括分析题的重要环节,在读文过程中,要善于抓住关键句切分层次, 明确各层次的主要内容。(见“专家解文”) 第二步 回原文,定区间,细比对 选项 信息定位 比对 A.左光斗为人刚直,大力整肃 史治。他的字为遗直,正与他 的性格相符;他担任御史时,捕 治吏部恶吏,起获假印,揭露假 官,引起极大震惊。 ①~⑤句 此项分析概括的是左光斗的性格 特征与政绩。左光斗的刚直性格 主要表现在拒绝刘朝和弹劾魏忠 贤两件事上。选项“起获假印,揭 露假官,引起极大震惊”对应原文 “获假印……辇下震悚”,通过比 对可知,此项正确。 选项 信息定位 比对 B.左光斗勤于政事,反对无 理要求。他的建议得以施行, 水利大兴,百姓得利;刘朝以 东宫名义索取戚畹废庄,他 将信件原封返还,坚决拒绝。 ⑥~⑪句 此项分析概括的是左光斗的勤勉与 处事态度。由原文“因条上三因十 四议,……种水田利也”可知,他的 建议得以施行,水利大兴,百姓得利; 由原文“阉人刘朝称东宫令旨…… 阉人愤而去”可知,他没有打开信 件,而是将信件原封返还,处事态度 非常坚决。此项正确。 选项 信息定位 比对 C.左光斗揭露赃私,受到小 人陷害。他与人弹劾魏忠贤, 揭发崔呈秀,引起魏忠贤及 其党羽的愤恨,魏以先发制 人的手段,绕过法司,害死光 斗。 ⑫~ 句 此项分析概括的是左光斗因揭露 朝中奸佞而受到小人陷害的人生 遭遇。原文“杨涟劾魏忠贤,光 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 赃私”叙述了他对魏、崔二人的 弹劾揭发。原文“(忠贤)先二日 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不下法 司”说明魏忠贤先发制人、绕过 司法。此项正确。 选项 信息定位 比对 D.左光斗饱受迫害,死后得以平 反。他家中受到株连,母亲、兄 长以及同宗群从十余人被迫害 致死,直到魏忠贤被诛,他才受 到追赠,谥为忠毅。 ~ 句 此项分析概括的是左光斗生前 遭迫害,死后得以平反的经历。 由原文“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 哭子死”可知,他的母亲、长兄 被迫害致死,然而“系其群从十 四人”说明他的同族只是被囚 禁,并非被迫害致死。此项错误。 D 【参考译文】 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万历三十五年考中进士。后来升为中书舍人。被 选拔授予御史官职,负责巡视京城。其间收捕处理了吏部的一些凶悍作恶的官吏, 收缴假印七十多枚,揭露假官一百多人,整个京城都为之震动惊悚。 派出管理屯田,于是上书陈述“三因十四议”,皇帝下诏都允许他们实行。 农田水利大规模地兴修,北方人开始知道种植水稻。邹元标曾说:“三十年以前, 京城的人民不知道稻草是什么东西,现在到处都是水稻,这是兴修农田水利的功 劳。”宦官刘朝声称有东宫的旨意,索取外戚亲贵的废田。左光斗不拆封退回了, 说:“国家的每一尺土地都是殿下的,今天怎么敢私人接受。”宦官气愤地离开 了。 杨涟弹劾魏忠贤,左光斗和他一起谋划,又和高攀龙一起揭发崔呈秀贪赃,魏 忠贤和他的党羽都非常怨恨。等魏忠贤驱逐了赵南星、高攀龙、魏大中以后,接 着将驱逐杨涟、左光斗。左光斗很气愤,草拟奏疏,弹劾魏忠贤和魏广微有三十 二条当斩罪,准备十一月二日奏上,预先将妻子儿女遣还原籍。魏忠贤侦知,提前 两天借助会同推选之事将他和杨涟二人一起免职。奸邪小人还不解恨,又制造文 言案,将左光斗的名字挂上,派差役前往逮治。父老乡亲抱着马头号哭,声震原野, 差役也为之流泪。到京后,左光斗被关入诏狱,严刑拷问。许显纯诬蔑他们收受杨 镐和熊廷弼的贿赂,杨涟等起初不招认,随后担心不招认会被酷刑毙命,希望下 至法司,得以稍稍缓死,日后再做谋划。于是他们都承认了那些莫须有的罪名,左 光斗也虚担了收受贿银二万两的罪名。魏忠贤于是假托圣旨,仍命许显纯每过五 天就追赃拷打一次,不交给法司,杨涟等人这才后悔自己失算了。容城人孙奇逢, 是一个节义侠气之士,和定兴人鹿正一起,认为光斗为官时对京城人民有恩德,倡 议为他们凑齐钱款,人们争相响应。共捐得数千金,商量要代他们缴纳罚金,来缓 解他们的讼事,但左光斗和杨涟已经在同一天被狱卒杀害,当时是天启五年(1625) 七月二十六日,左光斗享年五十一岁。 左光斗死后,赃物追查还未结束。魏忠贤命令抚按严厉追缴,拘捕光斗同族 兄弟子侄十四人。长兄左光霁因被牵连治罪而死,母亲因哭泣丧子悲伤而死。都 御史周应秋还认为主管官员受命追查不力,上疏催促此事,因而使各人家族全都家 破人亡。魏忠贤被杀后,朝廷追赐左光斗为右都御史,录用了他的一个儿子。 不久,又追赠太子少保。福王时,追认谥号为“忠毅”。 角度一 比对人物 技巧通·制霸考试力 命题 设误 误解形象 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 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 张冠李戴 即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结果 说成是乙事件结果。 比对 方法 要围绕“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有什么样的 品质”比对,要着重比对选项在这几方面的表述与原文是否一致。 1.【原文回放】(2020•全国卷II)宣和元年,拜尚书右丞;三年,为左丞。金人来 归燕,谋帅臣,安中请行。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 使、知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 【选项C】王安中外放任职,仕途屡遭坎坷。金人前来归顺,他自请燕山府任职, 与辽降将郭药师共事;靖康初,因此前的行事备受指责,仕途随之沉浮不定。 我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误解形象。“他自请燕山府任职”错误,原文是“安中请行。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 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可见只是自请前行,并非“自请燕 山府任职”。 【参考译文】宣和元年,王安中被任命为尚书右丞;宣和三年,王安中担任左丞。 金人来朝归还燕地,朝廷商量选派一个帅臣(宋代诸路安抚司的长官称帅臣,后泛 称统帅、主将),王安中请求前去。王黼(fǔ)在皇上面前称赞他,于是授予他庆 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等官,和辽国降将郭药师共同 主持府事。 角度二 比对时间、地点 命题 设误 时序混乱 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 时间顺序颠倒、搞错。 空间错位 把不同空间地点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在地点 方面颠倒位置关系。 比对 方法 分析时要特别注意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 词语,并与原文比对,厘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 2.【原文回放】(2020·全国卷Ⅰ)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 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 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 粥药 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 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选项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 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我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序混乱。“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错,原文是“明年 春……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可见 “同时”表述错误,“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应当是第二年春天 的事。 【参考译文】元祐四年,因积累了一些议论政事的话,被当权的人所恨。苏轼怕 不被他们容忍,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 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 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做 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 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要多些。”于是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 又拿出自己囊中黄金五十两,来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贮钱粮来防备疫病。 角度三 比对关键词句 命题 设误 曲解文意 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句的意义,从而制造干 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 归纳不全 概括主要信息不完整,故意遗漏关于人物、事件、 观点等方面的内容。 比对 方法 要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文本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 大、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 掉了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 3、【原文回放】(2020•全国卷Ⅲ)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 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至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彪之又言:“疾 疫之年,家无不染。若以之不复入宫,则直侍顿阙,王者宫省空矣。”朝廷从之。 【选项C】彪之讲究实效,维护朝廷秩序。永和末年流行传染病,他见各类官员借 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指出这样做的危害,朝政因此恢复。 我的分 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曲解文意。“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表述有误,原文是“旧制,朝臣 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是原来有规定,不是找借 口,不愿到任办公。 【参考译文】永和末年,多发传染病。按旧例,朝中大臣之家有人得传染病,家中 传染三人以上被传染的,即使自身无病,百日内也不得进宫。此时,文武百官多称 家里有流行病而不入朝理事。王彪之又进言道:“瘟疫之年,没有哪一家不传染。 如果因此就不入宫,那恐怕连近侍也无人充当,皇宫将会空无一人了。”朝廷听 从了王彪之的进谏。 【其他两角度】一、比对添加或删减内容 命题 设误 无中生有 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 致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 以偏概全 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 度及其他类的词语,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 比对 方法 辨析时应将选项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是否有故意添加的而 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或词语,或者筛查选项中有无漏掉原文关键 词(尤其是表范围或程度的副词)的情况。 二、比对关系 命题 设误 改变 因果 命题人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强加因 果关系,或将因果关系改变成了其他关系。 事件 杂糅 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杂糅混编,或把多 个人做的事说成一个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实的混乱状态,使考 生难以厘清头绪。 比对 方法 辨析时厘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 辑关系,将选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关系是否恰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孙楚字子荆,太原中都人也。祖资,魏骠骑将军。父宏,南阳太守。楚才藻卓 绝,爽迈不群,多所陵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余,始参镇东军事。文帝遣符劭孙 郁使吴将军石苞令楚作书遗孙晧劭等至吴不敢为通楚后迁佐著作郎复参石苞骠 骑军事。楚既负其材气,颇侮易于苞,初至,长揖曰:“天子命我参卿军事。”因 此而嫌隙遂构。苞奏楚与吴人孙世山共讪毁时政,楚亦抗表自理,纷纭经年,事未 判,又与乡人郭奕忿争。武帝虽不显明其罪,然以少贱受责,遂湮废积年。初,参 军不敬府主,楚既轻苞,遂制施敬,自楚始也。征西将军、扶风王骏与楚旧好,起 为参军。转梁令,迁卫将军司马。时龙见武库井中,群臣将上贺,楚上言曰:“顷 闻武库井中有二龙,群臣或有谓之祯祥而称贺者,或有谓之非祥无所贺者,可谓楚 模拟练·冲刺双一流 ﹒﹒ ﹒﹒ 既失之,而齐亦未为得也。夫龙或俯鳞潜于重泉,或仰攀云汉游乎苍昊,而今蟠于 坎井,同于蛙虾者,岂独管库之士或有隐伏,厮役之贤没于行伍?故龙见光景,有所 感悟。愿陛下赦小过,举贤才,垂梦于傅岩①,望想于渭滨②,修学官,起淹滞,申命 公卿,举独行君子可惇风厉俗者,又举亮拔秀异之才可以拨烦理难矫世抗言者,无 系世族,必先逸贱。夫战胜攻取之势,并兼混一之威,五伯之事,韩、白之功耳;至 于制礼作乐,阐扬道化,甫是士人出筋力之秋也。伏愿陛下择狂夫之言。”惠帝初, 为冯翊太守。元康三年卒。初,楚与同郡王济友善,济为本州大中正,访问铨 邑人品状,至楚,济曰:“此人非卿所能目,吾自为之。”乃状楚曰:“天才英博,亮 拔不群。”楚少所推服,惟雅敬济。楚少时欲隐居,谓济曰:“当欲枕石漱流。” 误云“漱石枕流”。济曰:“流非可枕,石非可漱。”楚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 ﹒﹒﹒﹒ 所以漱石,欲厉其齿。”初,楚除妇服,作诗以示济,济曰:“未知文生于情,情生 于文,览之凄然,增伉俪之重。” (选自《晋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注】①傅岩:古地名。相传商代贤士傅说为奴隶时版筑于此,故称。后因以泛 指栖隐之处或隐逸之士。②渭滨:代指姜子牙。《韩非子·喻老》:“文王举太 公于渭滨者,贵之也。”后因以“渭滨”指太公望吕尚。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帝遣符劭/孙郁使吴/将军石苞令楚作书遗/孙晧劭等至吴/不敢为通/楚后迁 佐著作郎/复参石苞骠骑军事 B.文帝遣符劭/孙郁使吴/将军石苞令楚作书遗孙晧/劭等至吴/不敢为通/楚后迁 佐著作郎/复参石苞骠骑军事 C.文帝遣符劭孙郁使/吴将军石苞令楚/作书遗孙晧/劭等至吴/不敢为通/楚后迁 佐著作郎/复参石苞骠骑军事 D.文帝遣符劭/孙郁使吴/将军石苞令楚作书遗孙晧/劭等至吴/不敢为/通楚后迁 佐著作郎/复参石苞骠骑军事 B 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 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 如:对称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 分(主语或宾语)来断。 “文帝遣符劭/孙郁使吴”,文言文里并列成分之间需要断开,“符劭”“孙郁” 是并列的人名,作“遣”的宾语,“使”的主语,据此排除C项。“将军石苞令楚 作书遗孙晧”,“将军石苞”作主语,“令楚作书遗孙晧”是兼语短语做谓 语,“孙晧”作“遗”(送给)的宾语,据此排除A项。“不敢为通/楚后迁佐著作 郎”,“为”后省略了宾语“之”,“通”作谓语,独立的句子,之后需要断开; “楚”,人名“孙楚”的省略,作句子的主语,所以“楚”前断开。据以上分析 排除D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长揖,古代汉族交际礼仪,即拱手高举,自上而下行礼。上古时开始流行,长幼 尊卑都可用。但多数用于平辈之间。 B.经年,经过一年。此处的“经年”与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中的“经年”词义不太相同。 C.世族,原指先世有功之官族,后泛称世家大族和书香门第为世族。如,韩愈《卢 氏墓志铭》中有“夫人本宗,世族之后”可谓佐证。 D.五伯,春秋时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另一说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C 本题考查古文化常识。C项,“世族,原指先世有功之官族,后泛称世家大族和 书香门第为世族”错误,后泛称世家大族为世族,不包括书香门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孙楚出身官宦世家,其才学文章无与伦比,且性情爽朗超逸,但常有凌侮他人居 高自傲的言行,故在当地缺少美誉。 B.孙楚自负才气过人,对待上司、同僚、同乡态度均十分轻慢,武帝虽然对其非 常欣赏,也不得不公布其罪状,将其停职处理。 C.孙楚见识高远,不同流俗。当时“龙见武库井中”,他认为大臣们的看法均属 错误,朝廷应从这种自然现象中得到感悟和启发。 D.孙楚才思敏捷,重情重义。好友王济对其颇为推崇,称赞其才识突出,对孙楚悼 念妻子的诗作大加赞赏,认为诗作情意深重,令人感动。 B B项,“对待上司、同僚、同乡态度均十分轻慢”“武帝……也不得不公布其 罪状”错误。原文只是说“楚既负其材气,颇侮易于苞”,可见只是对石苞很是 轻视简慢;“武帝虽不显明其罪”,可见并未张扬公布其罪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岂独管库之士或有隐伏,厮役之贤没于行伍?故龙见光景,有所感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楚少所推服,惟雅敬济。楚少时欲隐居,谓济曰:“当欲枕石漱流。”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难道预兆着管库房的人中或者有英才隐藏潜伏,服劳役的人中有贤者埋没在 行伍里?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应令人有所感悟。 (2)孙楚很少有所推崇佩服的人,仅王济一人。孙楚年轻时想隐居,对王济 说:“想以山石为枕以江水洗漱。” 5.针对“龙见武库井中”,孙楚向皇帝提出了什么建议?请简要回答。(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赦免犯有小过错的人,举用贤才;②修建学校,起用有才德者而久沦下位的 人;③明令三公九卿,要优先从隐逸之士或普通人中选拔不同类型的人才。 【参考译文】 孙楚字子荆,是太原中都人。祖父孙资,曾是魏骠骑将军。父孙宏,曾任南阳 太守。孙楚的才学文章无与伦比,爽朗超逸高于同辈,多有凌侮他人居高自傲的 言行,在当地缺少美誉。年纪到了四十多岁,才开始参与镇东将军的事务。文帝 派符劭、孙郁出使吴国,将军石苞让孙楚写信给孙晧。符劭等人到吴国,不敢通 报此信。孙楚后来迁任佐著作郎,又参与石苞骠骑军务。孙楚既然自负其才气, 对石苞很是轻视简慢,刚来到时,拱拱手说:“天子命我参谋你的军务。”因此两 人从此有了隔阂。石苞启奏孙楚与吴国人孙世山一起诋毁朝廷大政,孙楚也上表 申述论理,纷争混乱了一年,事情尚未判明,又和同乡人郭奕因事愤怒相争。武帝 虽然不张扬他的罪过,但因他小有轻贱而受人指责,于是被停职埋没多年。初时, 参军多不尊敬其上司,孙楚既已轻慢石苞,于是制定了参军要尊敬上司的规定,这 是从孙楚开始的。征西将军、扶风王司马骏和孙楚旧时友好,起用他为参军。转 任梁县县令,迁任卫将军司马。这时有龙出现于武库水井中,群臣将要上表称贺, 孙楚上奏道:“最近听说武库的水井中出现了两条龙,众臣中有人认为是吉祥之 兆而称贺,也有人认为并非吉祥而没什么可贺的,可以说是楚人已错,而齐人也不 算对。龙有时俯身潜藏于深泉,有时高入云端游于苍天,然而现在盘伏在坑穴水 井中,与青蛙小虾同伍,难道预兆着管库房的人中或者有英才隐藏潜伏,服劳役的 人中有贤者埋没在行伍里?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应令人有所感悟。希望陛下赦免 犯有小过错的人,举用贤才,也托梦给在傅岩筑墙为奴的奇才,仰慕吕尚那样的高 人,修建学校,起用有才德者而久沦下位的人,明令三公九卿,推荐可使风俗淳朴 而激励世俗的君子,并举荐明达事理,才能出众且优异特出的人才,且能够处理繁 忙的政务疑难、纠正世俗高声而言的人,不要拘泥于世袭贵族,而一定要优先从 隐逸之士或普通人中选拔。事实上,百战百胜的大势,兼并统一的威风,那是(春 秋)五伯和韩信、白起所建的功勋;至于制定礼乐,阐明和弘扬道德教化,正是士 人出力的时候。谨望陛下择用我这个狂人的意见。”惠帝初年,任冯翊做太守。 元康三年去世。当初,孙楚和同郡的王济友好,王济为本州大中正,访找考察乡邑 人士的品行表现,访问到孙楚时,王济对同僚说:“这人不是你所能了解的,我自 己来办。”于是就评述孙楚道:“天才博识,格外突出,超出一般人。”孙楚很少 有所推崇佩服的人,仅王济一人。孙楚年轻时想隐居,对王济说:“想以山石为枕 以江水洗漱。”误说是“以山石洗漱以江流为枕”。王济说:“江流不能枕,山 石不能洗。”孙楚说:“所以说以江流为枕,是想洗净耳朵;所以说用山石洗漱, 是想磨砺牙齿。”当初,孙楚在因妻死服丧期满除去丧服后,写诗给王济看,王济 说:“我不明白文生于情,还是情生于文,但读此诗很令我伤感,增加了夫妇间的 相互敬重。” 预测练·命题风向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甲】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 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 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 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修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 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 请卖爵、子。既闻耳矣。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 ﹒ 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 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 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 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 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 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 ﹒ 【乙】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 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 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必贫。是以善为国者, 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 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先王者,善为民 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粟者,王之本事也, 人主之大务,有人之途,治国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 ﹒ ﹒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 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B.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 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C.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 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D.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 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B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天下大屈”句子结构完整,“有勇力者”指有 勇气和力量的人,应该作后一句的主语,所以“有勇力者”前面应该断开,可排除 A、C两项。比较B、D两项,主要区别在“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 其骨”这句的断句中,首先找到这句中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有“有勇力 者”“罢夫羸老”“骨”;再找出句子中的动词和动词性词组,有“聚徒”“衡 击”“易”“咬”,然后根据主谓宾句子的结构组织句子,“有勇力者聚徒而衡 击”和“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这样断句句子结构完整,所以可排除D项。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故其畜积足恃      恃:依靠 B.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怀:使……归降 C.故治国常富      治:治理 D.有人之途       有:拥有 ﹒ ﹒ ﹒ ﹒ C C项,“故治国常富”根据句子结构特点,“治国”作名词,翻译为“治理好的 国家”,所以此处的“治”应是形容词,可翻译为“安定的、太平的”,而不是 “治理”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甲】文第二段论及灾害的必然性后,就如何应对旱灾和战争接连发问,最后 阐明兵旱之灾必将带来深重灾难。 B.【甲】文第三段直接点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的观点,同时指出重视 农业生产是加强积贮的重要措施。 C.【乙】文第一段通过对“民富易治”和“民贫难治”两种情况的阐释与比较, 论证了“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观点。 D.【甲】【乙】两文都在批判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向君王提出了发展 农业生产、富国强民的主张。 D D项,“都在批判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分析错误。【乙】文没有批判社会现实, 【乙】文开头第一段从“民富则安乡重家”“民贫则危乡轻家”这两方面论述 “治国之道,先安于民”的中心论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从事生产的人很少,可是浪费粮食的人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耗尽呢! (2)不生产粮食的国家会灭亡,生产粮食而吃光用尽的国家仅能称霸,生产粮食而 又食用不尽的国家才可以称王。 5.请简要概括【甲】文第三段和【乙】文第二段中“粟多”的意义。(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甲】文:战胜外敌,招来远人,国富民安。②【乙】文:促进物产流通,吸引百 姓归附,国家富足,成就王业。 【参考译文】 【甲】 管子说:“粮仓充足,百姓就懂得礼节。”百姓缺吃少穿而可以治理得好的, 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这事。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挨饿; 一个女子不织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冻。”生产东西有时节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 有限度,那么社会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国家,考虑得极为细致和周密, 所以他们的积贮足以依靠。现在人们弃农经商(不生产而)吃粮的人很多,这是国 家的大祸患;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这两种大祸 害公然盛行,没有人去稍加制止;国家的命运将要覆灭,没有人去挽救。从事生产 的人很少,可是浪费粮食的人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耗尽呢! 汉朝从建国以来快四十年了,公家和个人的积贮还少得令人痛心。错过季节 不下雨,百姓就将忧虑不安;年景不好,百姓纳不了税,朝廷就要出卖爵位,百姓就 要出卖儿女。这样的事情皇上已经耳有所闻了。世上有灾荒,这是自然界常有的 现象,假如不幸有纵横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济灾区?如果突然 边境上有紧急情况,数十百万的军队,国家拿什么去发放粮饷?假若兵灾旱灾交互 侵袭,国家财富极其缺乏,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歹徒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互 换子女来吃;政治的力量还没有完全达到各地,边远地方敢于同皇上对抗的人,就 一同举兵起来造反了。于是皇上才惊慌不安地谋划对付他们,难道还来得及吗? 积贮,是国家的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凭借它去 进攻就能攻取,凭借它去防守就能巩固,凭借它去作战就能战胜。使敌对的人归 降,使远方的人顺附,招谁而不来呢?现在如果驱使百姓,让他们归向农业,都附着 于本业,使天下的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工商业者和不劳而食的游民都转向田 间从事农活,那么积贮就会充足,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了。本来可以做到使国家富 足安定,却竟造成了这种令人危惧的局面,我真替陛下痛惜啊! 【乙】 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 难以治理。凭什么这样说?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重家就恭敬君 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 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所以,治 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 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不生产粮食的国家会灭亡,生产粮食而吃光用尽的国家仅能称霸,生产粮食 而又食用不尽的国家才可以称王。粮食,能吸引人民;粮食,能招引财富;粮食,也 能使领土开拓。粮食一多,则天下的物产都来了。先代圣王,正是善于为人民除 害兴利,所以天下人民都归附他。农业发展则粮食收入增多,粮食收入增多则国 富。增产粮食,是成王业的根本大事,是人君的重大任务,是招引民众的途径,治 国的道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