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教案7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把握送别诗的产生背景、标志、常见意象、内容主旨、感情基调、表现手法、解题思路。 2.能根据所学对相应的送别诗进行鉴赏解读。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提供的有关送别诗的材料,不懂得地方做出标记并提出问题。 2.在记忆有关送别诗知识的基础上做“自主检测”。 3.教师通过对学生“自主检测”题做题情况的批阅,进行针对性讲解,并做当的拓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与高考接轨,提前为应对高考做准备。 2.领悟送别诗的内涵与魅力,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惜别深情,感受诗人的心境与情怀,在逐步提高诗歌鉴赏素养的同时,提高精神境界。 预习任务 一.送别诗简介: 1、产生背景: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2、形式标志:标题中常有“送”或“别”等字眼。 3、常见意象: 时间:傍晚、月夜 植物类:杨柳、梅花、春草(萋萋) 动物类:雁、寒蝉、瘦马 物:行舟、羌笛、浊酒 自然景象:(秋)雨、(愁)云、晚风、雪、月、流水、远山 地点:阳关、长亭、古道、曲江(长安南边的一条河流,两岸植柳,唐诗常有的意象)、灞桥、南浦(泛指分手的河边) 4、内容主旨: ①直接抒写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之情的。如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柳永《雨霖铃》。 ②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往 往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③有的重写劝勉、鼓励、安慰的。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如高适《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 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 ④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离愁是表达远离家乡时对家乡的亲人、友人的思念、人在旅途中孤苦寂寞之情(羁旅离愁)。别绪是指分别时依依不舍之情或者表达对友人的祝福与感激。 ⑤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这类送别诗内涵丰富,表意的侧重点也不明显。如谢眺的《新亭渚别范零陵云》把离别之 情、劝慰之情和内心的希冀巧妙地融为一体。 5、感情基调: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6、常用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想象、细节描写、白描 二、鉴赏送别诗的解题思路: ①找出诗歌写了什么景,明确送别双方的处境、心情。 ②根据景物形成的意境,判断诗歌的基调,明确诗人的心情。 ③根据背景、送别双方的处境心情等思考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 自主检测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注:王昌龄,盛唐著名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怨 送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清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 ①杪: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 问题意见 古代诗歌鉴赏(七) 自主检测 一、1、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 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冷落清秋节。 3、由眼前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的更为深远。 二、1、江水渺茫,扁舟远去,愁云惨淡低垂,帆船在飘荡中越来越远。作者采用了以景衬情的手法,淋漓尽致的表现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缠绵婉恻的情景。 2、残阳即将落去,责怨人们催促的太早。该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斜阳不愿离去而责怨人催促的情绪,词人以残阳来暗喻自己,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的缠绵之情。全词虽没有一句言离别,却以景衬情的手法、以含蓄蕴藉的语言将景和情表达的韵味十足。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