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浙江)(5)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浙江)(5)

‎2018届二轮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 训练(浙江)‎ ‎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题。‎ 预  演 ‎ (苏联)杜姆巴泽 我们是老同学,当时我们俩并排坐在最后一排课桌。当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我们常一起冲着老师的后背做鬼脸儿。我们还一起参加期末补考。‎ 那是十五年前的事了。十五年来我们一直没有见过面。今天,我终于怀着激动的心情登上了四层楼……‎ 不知道他是否还能认出我来。‎ 我毅然按了一下电铃。‎ ‎“不怕烂掉你的臭爪子,可恶的东西!震得整个房子嗡嗡响。什么时候你才能改掉这个坏习惯?”里面传出一阵叫骂。‎ 我羞得满面通红,连忙把手塞进口袋。前来开门的是一个淡黄头发的女孩,看上去约莫有八九岁。‎ ‎“努格扎尔·阿马纳季泽在这儿住吗?”‎ ‎“他是我爸爸。”‎ ‎“你好,小姑娘,我是绍塔叔叔,是你爸爸的老同学。”‎ ‎“噢,您请进来吧!……玛穆卡!爸爸的同学绍塔叔叔来了。”女孩朝里边喊了一声,领着我向屋子里走去。‎ 迎面冲出一个六岁左右的小男孩,浑身是墨水污迹。‎ ‎“你们的爸爸妈妈在家吗?”‎ ‎“不在。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 ‎“你俩在做什么呢?”我问。‎ ‎“我们在玩‘爸爸和妈妈游戏’。我当爸爸,姆济娅当妈妈。”玛穆卡对我说。‎ ‎“你们玩吧,我不妨碍你们。”我一面点着烟,坐在沙发上。“不知道努格扎尔过得怎么样,”我寻思着,“生活安排得好不好?是不是幸福?”‎ 孩子们尖利的喊叫声把我从遐想中唤醒过来。‎ ‎“喂,孩子他妈!今天做了什么好吃的?”玛穆卡问道,显然是模仿某个人的。“吃个屁!我倒要问问你,我拿什么来做饭?家里啥也没有!”‎ ‎“你的嘴可真厉害!”‎ ‎“昨天夜里你跑哪儿逛去了?说!”姆济娅握着两个小拳头,叉腰站着。‎ ‎“你管不着!”‎ ‎“什么,我管不着?好吧,我叫你出去鬼混!”‎ ‎“你疯啦?”‎ ‎“我受够了!够了!今天我就回娘家去,孩子统统带走!”‎ ‎“不准动孩子,你自己爱上哪儿就上哪儿!”‎ ‎“没那么简单!”‎ ‎“把儿子给我留下!”‎ ‎“不行,我已经说了!”姆济娅高声叫道。‎ ‎“你听着:把儿子留下!要不然……”玛穆卡抱起枕头,一下子砸在姆济娅身上。‎ ‎“好哇,你敢打人?畜生!”姆济娅抡起洋娃娃,狠狠地打在弟弟头上。她打得那样厉害,玛穆卡的两眼当即闪出了泪花。‎ 我跳起来把他们拉开。‎ ‎“孩子,真不知道害臊。这是什么游戏哟!”‎ ‎“放开我,尼娜!”姆济娅突然朝我喊。“你们这些邻居不知道他是什么玩意儿!我整天受他的气,没法跟他过下去了,我的血全被他吸干了,可恶的东西!你们瞧,我瘦成了什么样子!”姆济娅用纤细的指头戳了戳她那玫瑰色的脸蛋儿。‎ ‎“别信这个妖婆的鬼话!”玛穆卡冲我说。‎ ‎“不要吵了!”我实在控制不住,向他们大吼了一声。孩子们恐惧地盯着我。‎ 我喘过一口气,勒令两个孩子向我发誓,保证往后不再扮演他们的爸爸妈妈,然后便步履蹒跚地离开了这个家。‎ ‎“看来,我的朋友生活得蛮‘快活’的!”我一路上想着姆济娅和玛穆卡,他们表演了一幕未来家庭生活的丑剧。‎ ‎(有删改)‎ ‎(1)小说开篇写“十五年前的事”,有什么作用?请作具体说明。‎ ‎(2)请结合小说中“我”拜访“老同学”的这段经历,简要分析“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试分析小说结尾画线句的含义和作用。‎ ‎(4)小说中“老同学”并未出场,而是重点描写了两个孩子的游戏,请结合全文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答案精析 ‎1.参考答案 (1)①通过追述“十五年前的事”,突出了“老同学”学生时代的调皮,表明了同学友情的深厚。②交代了“我”登门拜访老同学的原因,也为下文写老同学如今的生活做了铺垫。‎ 解析 回答此题,需要把握一个基础知识,即小说开头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点:开宗明义,点题,引出话题,总领全文,奠定全文感情基调,渲染气氛,铺垫、对比、反衬,欲扬先抑、设置悬念等。本题结合文本内容可以得出答案。小说通过对“十五年前的事”进行追忆,表现那个时代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光,突出同学之间的深厚友谊,同时为下文做铺垫。‎ ‎(2)参考答案 ‎ 即将见到久别的老同学时内心的激动;担心老同学会不认得自己的不安;按门铃时听到屋子里有斥责声时的羞怯;进屋后坐在沙发上等待“老同学”寻思“老同学”境遇时的关切期待;了解到老同学家庭现状后的愤怒失望。‎ 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基本能力。分析“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可结合文本内容“我终于怀着激动的心情登上了四层楼”“不知道他是否还能认出我来”“不知道努格扎尔过得怎么样?”“看来,我的朋友生活得蛮‘快活’的!”等可以归纳出答案来。‎ ‎(3)参考答案 这段文字表明老同学的生活现状很糟糕,孩子也很可能成为他们的翻版;点题(点出了“预演”的内涵);点明了文章主旨,警示人们重视言传身教(家庭教育)的影响。‎ 解析 此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基本能力。小说结尾的作用,结构上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内容上突出人物品质、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中心等。此题可以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 ‎(4)参考答案 通过一对儿女的游戏巧妙展开情节,生动曲折,侧面表现了老同学的生活境况;使“老同学”的形象更生动丰满,即不注重个人修养,生活散漫,没有责任心;使小说的主旨更鲜明突出,警示人们注重自身言行;更吸引读者,留下想象与思考的空间。‎ 解析 此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来阐述自己的理由。此题是一个探究题目,通过一对儿女的游戏巧妙展开情节,使“老同学”的形象更生动传神,使小说的主旨更鲜明突出。‎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卖  猪 ‎ 路 遥 六婶子的命真苦,一辈子无儿无女不说,到老来,老头子偏得了心脏病,不能出山劳动挣工分了。虽说队上给了“五保”待遇,吃粮不用太发愁了,但油盐酱醋、针头线脑还得自己筹办。而钱又从哪来呢?‎ 好在她还喂个猪娃娃,她娇贵这个小东西。那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开销,都指望着这只猪娃呢。这位无儿无女的老婆婆,对任何家畜都有一种温厚的爱,对这个小牲灵就更不用说了。她不论刮风不管下雨,每天都和一群娃娃相跟着出山去寻猪草。她不像其他人家那样把寻回的猪草随便撂到猪圈里让猪吃,而是把那些蒲公英呀,苍耳呀,肥娃娃草呀,在小河里翻来覆去洗得干干净净,切碎,煮熟,恨不得再拌上点调料,才给猪喂哩。‎ 麦收以后,她那害心脏病的老头子挖药材卖了几个钱,就催促她把这猪娃卖了,把这些钱再添上,买个大些的——这样到过春节,就能出息一个像样的肥猪了。‎ 一大早,六婶子就给猪娃娃特意做了一盆子好食吃了,还用那把自己梳头的破木梳给猪娃统身梳洗了一遍,像对着将要出嫁的女儿那般,又唠唠叨叨地说了许多话,才吆着猪上路了。‎ 她的猪乖顺着啦,不用拴绳,她走到哪里,猪就跟到哪里,有时这小东西走快了,还站下等她哩。这个黑胖胖的小东西可亲着哪!它在她脚边跑前跑后,还不时用它那小脑袋磨蹭一下她的腿。‎ 就在这时,公路对面的玉米地里突然冒出来一口黑胖胖的大肥猪,哼哧哼哧地喘着气,一摇三摆走过来,在“小黑子”身上嗅了嗅,也卧下了。‎ 多大一口肥猪呀!毛秤足有二百多斤。老婆婆很奇怪,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官路旁,哪来的这么只大肥猪呢?‎ 当她细看这口大肥猪的时候,才发现猪背上剃去了一片毛,上面隐隐约约盖着个公章。啊,原来这是公家收购的猪呀!‎ 她想了想,决定把这猪和她的“小黑子”一起吆到城里,然后再查问收猪的部门,把公家的猪送给公家。她做这事就像拾到邻家的东西送邻家一样自然。‎ 她正要赶着猪起身的时候,前面突然飞过来一辆自行车,自行车在她面前猛然地停住了,车上跳下来一个四十来岁的男人。这人穿一身干净的制服,头上却包个羊肚子毛巾,既不像个干部,也不像个农民。来人很快撑起车子,过来用手在那肥猪的背上提揣了两下,笑嘻嘻地问:‎ ‎“老人家,这猪你卖多少钱?我出八十块,怎样?”‎ ‎“你看你这人!明晃晃长两只眼睛,就看不见猪背上盖着官印吗?”六婶子温厚地笑了笑,说。‎ ‎“噢?你已经卖给县公司了?卖了多少钱?”‎ ‎“呀,你看你这人!这猪不是我的!”‎ ‎“你拾的?”那人眼里闪闪发光,“你老人家财运亨通!”说着,他便从怀里往外掏钱。‎ ‎“哎哟!你太小看人!你到张家坪村子里打问去,看张六的老婆一辈子做过亏心事没?咱一辈子穷是穷,可穷得硬正!咱怎能拿公家东西给自己换钱哩?”‎ 那人听了六婶子的一番话,哈哈大笑了:“这事不要你担名誉!你卖给我,我吆到山后就杀了卖呀!没有谁能知道哩。你送给公家,顶多两句表扬话。”‎ ‎“不!咱好好的老百姓,怎能做亏公家的事呢,你赶紧走吧……”‎ 那人腮帮子一歪,很凶地瞪了六婶子一眼,说:“这猪是我拾的!我吆上走了!”就要动手捆猪。‎ 六婶子急得直往官路两头瞧,她盼望赶快来个人,好把这个凶煞制服。青天白日抢猪哩,而今的世事乱成这样子了!‎ 正好!从县城方向来了两个骑自行车的人。那个正在动手捆猪腿的凶煞慌忙蹬上车就跑了。‎ 等那两个人走近了,六婶子赶忙叫住了他们,结结巴巴诉说了刚才发生的事。‎ 那两个人几乎同时在自己的大腿上拍了一巴掌,其中一个叫道:“实在是巧!”‎ 原来,这两个人是县副食公司的收购员,这头猪也正是他俩丢的。他们就是寻猪来的。‎ 两个“公家人”对六婶子说了许多“表扬话”,然后就把猪吆起身了。‎ 现在,六婶子和她的猪娃娃又上路了。盛夏的原野,覆盖着浓重的绿色。糜谷正在抽穗,玉米已经吐出红樱。明丽的阳光照耀着刚翻过的麦田,一片深黄。大地呀,多么单纯,又多么丰腴!‎ 中午偏过一点,六婶子吆着“小黑子”来到县城。很快就将猪娃娃卖掉了。‎ ‎(有删改)‎ ‎(1)文中画线处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2)小说中写了六婶子与穿制服男人的对话,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回答。‎ ‎(3)请简要分析六婶子的形象特点。‎ ‎(4)有人认为小说结尾过于匆忙,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1)①描写的盛夏景物清新明丽,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氛围;②烘托人物的心境,表现了六婶子将公家丢失的肥猪归还给公家后的愉悦心情。‎ ‎(2)①丰富了小说内容,使小说情节更加引人入胜;②‎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六婶子将肥猪交还给公家做铺垫;③丰富了人物形象,用穿制服男人的贪婪自私反衬六婶子正直无私的品格。‎ ‎(3)①对待猪娃娃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侍候,表现了六婶子勤劳能干、纯朴善良的特点。②拒绝利益的诱惑,执意把路上拾的大肥猪归还公家,表现了六婶子为人正直、诚实无私的特点。‎ ‎(4)示例 (1)不同意。理由: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六婶子纯朴善良、诚实无私的品格的,而主旨在前文六婶子细心关怀自己的猪娃娃、归还公家的大肥猪等情节中已经得到了体现,此时收尾合情合理,并不匆忙。②小说详写六婶子卖猪前的经历,略写卖猪的过程,使得整篇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又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2)同意。理由:①这篇小说的标题是“卖猪”,文中只是具体叙述卖猪前的经历,而略写卖猪的过程,使故事情节显得不够完整,重点不够突出。②结尾“很快就将猪娃娃卖掉了”忽视了主人公对猪娃娃的不舍之情,使人物形象过于单薄。‎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悲惨命运 ‎ [英国]威·毛姆 ‎①有些人,在拜访别人或晚上与人聊天的时候,总觉得告辞是一件艰难的事。时间一分接一分地过去,到了拜访者觉得自己真的该走了的时候,他站起来吞吞吐吐地说:“呃,我想我……”紧接着主人就说:“噢,你这就要走吗?时间真的还早呢!”于是拜访者拿不定主意的尴尬就接踵而至了。‎ ‎②在我所知的这类事情中,最悲惨的例子要数我可怜的朋友梅尔帕梅纽斯·琼斯先生的遭遇了,他简直不知道该如何从所拜访的人家里脱身:他是那么忠厚,又是那么规矩,从不愿失礼。在他放暑假的第一天下午,天空一片浅蓝,他去他的一个朋友家拜访。他在那儿聊了一会儿天,喝了两杯茶,然后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说:“呃,我想我……”‎ ‎③可是女主人说:“噢,别急!琼斯先生,你真不能再多待一会儿吗?”‎ ‎④琼斯从来都是说实话的。“噢,我能。”他说,“当然,我——呃——可以再待一会儿。”他留了下来,喝了十一杯茶。夜幕开始降临了,他再一次站起来。‎ ‎⑤“呃,现在,我想我真的……”‎ ‎⑥“你非要走吗?”女主人客气地说,“我还以为你可以留下来吃饭哩……”‎ ‎⑦“呃,是可以的。”琼斯说,“假如……”‎ ‎⑧“那就留下来吧。我肯定我的丈夫会很高兴的。”‎ ‎⑨“好吧,那就留下来吧。”他颓然回到椅子上,灌了一肚子的茶水,怪难受的。‎ ‎⑩男主人回来了,他们开始吃饭。席间琼斯从头到尾都在盘算着要在八点三十分告辞。主人一家都在纳闷,不知琼斯到底是因呆笨而显得闷闷不乐呢,还是仅仅只是呆头呆脑。‎ 吃完饭后,女主人想“打开他的话匣子”,于是就拿出照片给他看。她把家里珍藏的所有的照片都拿了出来,总共有好多哩,到八点三十分的时候,琼斯已经看了七十一张,大约还有六十张没看完。琼斯站起来:“现在我得告辞了。”他以恳求的口吻说。‎ ‎“告辞?”他们说,“才八点三十分,你有什么事要去办吗?”‎ ‎“没什么事。”他承认,接着又闷声闷气地坐下来,然后苦笑了一下。‎ 就在这时候,大家发现主人的宝贝儿子——那个可爱的小调皮鬼把琼斯的帽子给藏起来了,因此,男主人说,琼斯先生非留下来不可了,于是就请琼斯一起抽烟聊天。琼斯时时刻刻都在想着果断地离去,可是办不到。后来男主人开始厌烦他了,就用反话挖苦他说:“琼斯先生最好留下来过夜,我们可以给你临时搭一个铺。”琼斯误解了他的意思,竟然热泪盈眶地向他连连道谢。于是男主人便把他安排在一间空房里,内心却在狠狠地诅咒他。‎ 第二天,吃完早饭后,男主人进城上班了,留下琼斯和家里的宝贝儿子玩。琼斯这一天一直在琢磨要回去,可他又左右为难。男主人傍晚下班回来了,他发现琼斯还在家里,大感吃惊和恼火。他想开个玩笑把琼斯支走,于是说,我认为该向琼斯先生收房租和伙食费了!那个不幸的小伙子目瞪口呆,然后紧紧握住男主人的手,向他预付了一个月的食宿费。‎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神情忧郁,最后他终于垮了。他发烧得可真厉害,神志不清。后来病情进一步恶化,怪可怕的。有时候,他从床上惊坐起来,尖叫着:“呃,我想……”紧接着又倒在枕头上,同时发出一声令人毛骨悚然的大笑。再一会儿,他又跳起来,大叫着:“再来一杯茶,再拿照片来!哈!”‎ 最后,经过一个月的痛苦折磨,在他假期的最后一天,他去世了。人们说在他临终之际,他在床上说:“噢!天使们在召唤我,我想我真的该走了。再见!”‎ ‎(选自《外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有改动)‎ ‎(1)第段中,琼斯为什么会“目瞪口呆”?结合上下文作简要说明。‎ ‎(2)如果说琼斯一次次告辞失败是故事的“明线”,那么,请指出小说的“暗线”,并按时间顺序概括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3)你认为造成琼斯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为什么?‎ ‎(4)有评论说小说情节“既夸张荒诞又真实可信”,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3.(1)①琼斯先生把男主人“收房租和伙食费”的话当真了,他为友情的“巨变”感到震惊,不知如何是好。②另一方面,他同时也对自己的“告辞”前景感到绝望,他不知如何拒绝男主人的好意,他不知所措。‎ ‎(2)暗线是琼斯先生的心理变化过程。他最先是鼓足勇气告辞,再是颓然,然后从郁闷不乐到憋闷(闷声闷气)到犹豫不决(时时刻刻都想离去)到无奈(留下过夜)到左右为难到震惊不已到忧郁到神志不清到痛苦不堪,最后是终得解脱(死了)。‎ ‎(3)虚伪的“礼节”。琼斯因为“不失礼节”而不敢拒绝主人的挽留,主人出于“好客”的礼节而始终没有明确表示“不挽留”之意,双方都不愿有违礼节,直到琼斯因此丧命。‎ ‎(4)①“夸张”主要表现在一些细节,如“喝了十一杯茶”和琼斯先生居然要住在主人家一个月且还要付钱以及他生病时的表现等;“荒诞”主要指琼斯先生居然因为所谓的“礼节”丧失性命,实在令人匪夷所思。②但它同时又十分真实地传达出人们“死要面子”或“苛求礼节”的心理特点,这种状况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比较“真实”;“可信”处在于小说为每一次“告别失败”的原因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并比较细致地写出琼斯先生走向死亡的变化过程,让读者觉得结局虽然意外,但从其情理看,却也有可信之处。‎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牡丹的拒绝 ‎ 张抗抗 ‎①欧阳修曾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 ‎②‎ 传说中的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却不料洛阳的水土最适合牡丹的生长。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 ‎③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阳去看的。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看过牡丹。况且洛阳牡丹还有那么点来历,它因被贬而增值而名声大噪,是否因此勾起人的好奇也未可知。‎ ‎④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花会。这一年的春却来得迟迟。‎ ‎⑤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飕飕。‎ ‎⑥街上挤满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的看花人。看花人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 ‎⑦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缤纷——可洛阳人说春尚不曾到来;看花人说,牡丹城好安静。‎ ‎⑧一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 ‎⑨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枝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皓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 ‎⑩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惊愕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 于是看花人说这个洛阳牡丹真是徒有虚名;于是洛阳人摇头说其实洛阳牡丹从未如今年这样失约,这个春实在太冷,寒流接着寒流怎么能怪牡丹?当年武则天皇帝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唯独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如今怎么就能让牡丹轻易改了性子?‎ 于是你面对绿色的牡丹园,只能竭尽你想象的空间,想象它在阳光与温暖中火热的激情,想象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牡丹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几天中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它不开则已,一开则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城,国色天香。‎ 你也许在梦中曾亲吻过那些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花瓣,而此刻你须在想象中创造姚黄魏紫豆绿墨撒金白雪塔铜雀春锦帐芙蓉烟绒紫首案红火炼金丹……想象花开时节洛阳城上空被牡丹映照的五彩祥云,想象微风夜露中颤动的牡丹花香,想象被花气濡染的树和房屋,想象洛阳城延续了一千多年的“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人人皆若狂”之盛况。想象给予你失望的纪念,给予你来年的安慰与希望。牡丹为自己营造了神秘与完美——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 其实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因为它总被人作为富贵膜拜。后来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委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 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它为什么不拒绝寒冷?‎ ‎(1)前三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2)赏析第段画线句段。‎ ‎(3)概括牡丹这一形象。‎ ‎(4)文章以“牡丹的拒绝”为题有什么好处?‎ 答案:‎ ‎4.(1)①引用诗句及传说,初步展现了牡丹的地位与形象,以及牡丹开放的盛况。②与下文写牡丹迟迟未开形成对比。③与下文揭示牡丹的性格形成呼应。④丰富了文章内容。‎ ‎(2)①运用多重想象,构成排比,虚写牡丹盛开时的辉煌与灿烂。②从色彩、香气等多角度描写牡丹。③“姚黄魏紫豆绿墨撒金白雪塔铜雀春锦帐芙蓉烟绒紫首案红火炼金丹……”用一连串花名表现了牡丹的五彩缤纷。④引用诗句表现牡丹开放时的盛况,使文章更有诗意和文采。‎ ‎(3)美丽、高贵,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 ‎(4)①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主要叙写因天气太冷而导致牡丹花期延迟一事。②“拒绝”一词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牡丹以精神品质,暗含主题。③措辞新颖,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兴趣。‎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杨绛先生的书香世界 ‎ 罗银胜 ‎①杨绛与钱钟书都是有名的“读书种子”,对于他们来说,读书已经不是职业所需,而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柱。‎ ‎②1949年,黄裳曾去北京采访,专程到清华园钱氏夫妇的寓所,目睹了这对教授夫妇静夜攻读的情形:“住在清华园里的名教授,算来算去我只有一位熟人,就是钱钟书。第二天晚上,吃过晚饭以后我找到他的住处,他和杨绛住着一所教授住宅。他俩坐在客厅里,好像没有生火,也许是火炉不旺,只觉得冷得很,整个客厅没有任何家具,越发显得空落落的。中间放了一张挺讲究的西餐长台,另外就是两把椅子。此外,没有了。长台上,堆着两叠外文书和用蓝布硬套装着的线装书,都是从清华图书馆借来的。他们夫妇就静静地对坐在长台两端读书,是我这个不速之客打破了这个典型的夜读的环境。他们没有想到我会在这时来访,高兴极了,接下去,就是快谈。”‎ ‎③当时,杨绛、钱钟书除了上课、办公、开会之外,可谓是深居简出。晚上的空余时间对他们来说,是辛勤耕读的好时光。他俩不愧是一对“读书种子”,用人类文化精华不断充实着自己。‎ ‎④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一如既往杜门谢客,潜心读书。她的闭门读书不是消极避世,不通人情世故,而是“追求精神享受”。她说:“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啪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 ‎⑤杨绛非常珍视如此读书的自由,她还感叹道:“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还是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真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界’,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这里可得到丰富的经历,可以识各时各地、多种多样的人。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杨绛读书时的惬意,无疑也是众多读书人心向往之的精神世界。‎ ‎⑥杨绛生活是非常简朴的,她摆脱了世俗的陋见。如今她所住的房间,水泥地、白灰墙,比照当今一些教授们新迁的住宅,可谓简陋至极,但所有房间都干净、整洁、雅致,涌流着一股沁人心脾的书卷气。杨绛的服饰朴素无华,毫无珠光宝气。她心系科教兴国,毅然将自己的积蓄全部捐赠给“好读书”的学子。这一慷慨之举,值得世人敬仰和效仿。‎ ‎⑦2007年夏天,年近期颐的杨绛推出了《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一书。这是杨绛以丰富的人生经验,来书写自己的心路历程,因而全书充浸着人性的美感。‎ ‎⑧《走到人生边上》可以看作是杨绛对于生死以及人的本性、灵魂等哲学命题的一次终极思考。按照她自己的说法,“我试图摆脱一切成见,按照合理的规律,合乎逻辑的推理,依靠世纪生活经验,自己思考。我要从平时不在意的地方,发现问题,解答问题;能证实的予以肯定,不能证实的存疑。这样一步一步自问自答,看能探索多远。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 ‎⑨摆脱了羁绊和束缚的杨绛先生,在书中更多体现的是个人的感悟。唯其如此,尤为可亲。老人家九十多岁,快到生命的尽头,仍在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本原,还极认真地反思自己年轻时的过错。‎ ‎(1)文章是从哪几方面来写杨绛先生的?请简要概括分析。‎ ‎(2)文章第①段写道,对于杨绛先生来说,“读书已经不是职业所需”,而成了她的“精神支柱”。为什么这样说?请简要分析。‎ ‎(3)文中第②段和第⑤段都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请赏析。‎ ‎(4)从杨绛先生的“书香世界”中,你获得哪些有关读书、人生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5.(1)①读书生活:“追求精神的享受”,珍视读书的自由,领略读书的惬意;②物质生活:侧面反衬杨绛先生精神生活的富足;③著书生活:表达个人感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本原,认真地反思自己年轻时的过错。‎ ‎(2)①工作之余,她深居简出,辛勤耕读,用人类文化精华不断充实自己;②丈夫去世后,她杜门谢客,潜心读书,“追求精神享受”;③她珍视读书自由,从读书中获得惬意,达到令人向往的精神世界。‎ ‎(3)①引用黄裳的话,从侧面印证了钱钟书夫妇辛勤耕读,不愧为“读书种子”;②引用杨绛自己的话,直接展示其“书香世家”;③丰富传记的内容,增强传记的真实性,有助于突出传主的形象。‎ ‎(4)每个人都应该读书,让读书成为自己的精神支柱。①读书可以汲取人类文化精华,充实自己的心灵;②读书可以丰富经历,增长见识,摆脱愚昧;③读书可以成为一种精神享受,让生活变得更加惬意;④读书应该潜心、有恒、广博。‎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