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苏教版大市模拟题生成练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苏教版大市模拟题生成练学案

‎2019届一轮复习苏教版 大市模拟题生成练 学案 一、2018届大市模拟题 ‎(一)(2018届徐州期中抽测)阅读材料,完成1~3题。‎ 曲之佳处,不在用事,亦不在不用事。好用事,失之堆积;无事可用,失之枯寂。要在多读书、多识故实,引得的确、用得恰好,明事暗使、隐事显使,务使唱去人人都晓,不须解说。又 有 一 等 事 用 在 句 中 令 人 不 觉 如 禅 家 所 谓 撮 盐 水 中 饮 水 乃 知 咸 味 方 是 妙 手。《西厢》《琵琶》用事甚富,然无不恰好,所以动人。《玉玦》句句用事,如盛书柜子,使人厌恶。(节选自王骥德《曲律·论用事》,有删改)‎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2.文段中《西厢》《琵琶》的作者分别是 、 。(填写姓名)‎ ‎3.结合材料,概括曲中“用事”的要义。‎ 答: ‎ ‎(二)(2018届淮安、宿迁期中质监)阅读材料,完成4~6题。‎ 余友贺方回,博学业文,而乐府之词,高绝一世。大抵倚声而为之,词皆可歌也。或讥方回好学能文,而惟是为工,何哉?余应之曰:是所谓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虽欲已焉而不得者。若其粉泽之工,则其才之所至,亦不自知也。夫其盛丽如游金张之堂而妖冶如揽嫱施之祛幽洁如屈宋悲壮如苏李盖有不可胜言者矣。(节选自张耒《强村丛书》)‎ ‎4.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5.文中的“屈宋”分别是 、 。(填写姓名)‎ ‎6.根据文意,概括贺方回词的特点。‎ 答: ‎ 二、2017届大市模拟题 ‎(一)(2017届南京第三次模拟)阅读材料,完成1~3题。‎ 书法之坏,自颜真卿始。自颜而下,终晚唐无晋韵矣。至五代李后主,始知病之,谓颜书有楷法而无佳处,正如叉手并足如田舍郎翁耳。李之论一出,至宋米元章评之曰:颜书笔头如蒸饼,大丑恶可厌。又 曰 颜 行 书 可 观 真 便 入 俗 品 米 之 言 虽 近 风 不 为 ‎ 无 理 然 能 言 而 行 不 逮。至赵子昂出,一洗颜、柳之病,直以晋人为师,右军之后,一人而已。(节选自《墨池琐录》)‎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2.《墨池琐录》作者与《三国演义》开篇的《临江仙》词作者为同一人,请写出其朝代和姓名。‎ 答: ‎ ‎3.结合材料,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颜真卿书法之“病”。‎ 答: ‎ ‎(二)(2017届南通、泰州第三次调研)阅读材料,完成4~6题。‎ 夫幽人韵士,摒绝声色,其嗜好不得不钟于山水花竹。夫山水花竹者,名之所不在,奔竞之所不至也。天 下 之 人 栖 止 于 嚣 崖 利 薮 目 眯 尘 沙 心 疲 计 算 欲 有 之 而 有 所 不 暇。故幽人韵士,得以乘间而踞为一日之有。夫幽人韵士者,处于不争之地,而以一切让天下之人者也。唯夫山水花竹,欲以让人,而人未必乐受,故居之也安,而踞之也无祸。(节选自袁宏道《瓶史》)‎ ‎4.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5.袁宏道在文学上提出“ ”说,与 、袁中道,合称“公安三袁”。‎ ‎6.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幽人韵士”钟爱山水花竹的原因。‎ 答: ‎ ‎ ‎ ‎(三)(2017届苏锡常镇第二次调研)阅读材料,完成7~9题。‎ 陈平佐汉,志见社肉;李斯亡秦,兆端厕鼠。推微知著,固智士之相机;搜间传神,亦文家之妙用也。但必得其神志所在,则知图画名家,颊上妙于增毫。苟 徒 慕 前 人 文 辞之 佳 强 寻 猥 琐 以 求 其 似 则 如 见 桃 花 而 有 悟 遂 取 桃 花 作 饭 其 中 岂复 有 神 妙 哉!(节选自章学诚《文史通义》)‎ ‎7.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8.李斯向秦始皇提出“书同文”的建议,把 作为统一书体。‎ ‎9.这段材料谈细节描写,用自己的话概括材料的主要观点。‎ 答: ‎ ‎ ‎ ‎(四)(2017届南京、盐城第二次模拟)阅读材料,完成10~12题。‎ 今人作文,皆不足为文,大 抵 专 务 节 字 更 易 新 好 生 面 辞 语 至 说 义 理 处又 不 肯 分 晓 观 前 辈 欧 苏 诸 公 作 文 何 尝 如 此?圣人之言坦易明白,因言以明道,正欲使天下后世由此求之。使圣人立言要教人难晓,圣人之经定不作矣。若其义理精奥处,人所未晓,自是其所见未到耳。学者需玩味深思,久之自可见。(节选自朱熹《文论》)‎ ‎1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11.与朱熹同为“程朱理学”代表人物的“二程”分别是谁?‎ 答: ‎ ‎ ‎ ‎12.作者认为今人作文怎样才能“足为文”?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 ‎(五)(2017届南通第二次调研)阅读材料,完成13~15题。‎ 乾隆癸卯科,浙江乡试,首题“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获售者鲜登第,时称“逸民榜”。丙子科题“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所取文皆动宕发皇,登第者独多,时称“响榜”。大抵场屋文字,察理宜精,而才不可敛;审法宜密,而笔不可枯。必 也 以 沈 实 之 思 运 高 华 之 气 风 骨 近 于 古 而 声 调 合 于 今 斯 为 举 业 利 器。(节选自清·陆以湉《冷庐杂识》)‎ ‎13.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14.文中“癸卯”属于 纪年法,在“乡试”中考取的人,称作 。‎ ‎15.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影响考生“登第”的因素。‎ 答: ‎ ‎ ‎ ‎(六)(2017届南京、盐城第一次模拟)阅读材料,完成16~18题。‎ 迹诗书传记百家之文,二帝三王之所以基太平而泽后世,必曰礼乐云,若政与刑,乃其助尔。礼节之,乐和之,人 已 大 治 之 后 其 谓 助 者 几 不 用 矣 下 三 王 而 王 者 亦 有 识 礼 乐 之 情 者 乎 其 所 谓 礼 乐 如 何 也?儒衣冠而言制作者,文采声音云而已。基太平而泽后世倘在此邪?宋之为宋久矣,礼乐不接于民之耳目,何也?抑犹未可以制作邪?董仲舒、王吉以为王者未制作,用先王之礼乐宜于世者,如欲用先王之礼乐,则何者宜于世邪?(节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16.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17.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临川先生是 (朝代)的 (姓名)。‎ ‎18.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作者对于“礼乐”与“政刑”的态度。‎ 答: ‎ ‎ ‎ ‎(七)(2017届南通第一次模拟)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 夫剧以风世,风莫大乎使人起于悲欢,而泊然于生死。生与欢,天之所以鸩人也;悲与死,天之所以玉人也。第 如 世 之 所 演 当 悲 而 犹 不 忘 欢 处 死 而 犹 不 忘 生 是 悲 与 死 亦 不 足 以 玉 人 矣 又 何 风 焉!崔莺莺之事以悲终,霍小玉之事以死终。小说中如此者,不可以数计。今演剧者必始于穷愁泣别,而终于团圆宴笑。乃何以王实甫、汤若士之慧业,而犹不能脱传奇之窠臼耶?(节选自卓人月《新西厢序》)‎ ‎19.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20.《 》是汤显祖的戏剧代表作,它与《 》《 》《紫钗记》合称为“临川四梦”。‎ ‎21.请结合材料,概括作者对戏剧创作的看法。‎ 答: ‎ ‎(八)(2017届苏锡常镇第一次调研)阅读材料,完成22~24题。‎ 所 谓 文 者 未 有 不 写 其 心 之 所 明 者 也 心 苟 未 明 劬 劳 憔 悴 于 章 句 之 间 不 过 枝 叶 耳 无 所 附 之 而 生。故古今来,不必文人始有至文,凡九流百家以其所明者,沛然随地涌出,便是至文。故使子美而谈剑气,必不能如公孙之波澜;柳州 而叙宫室,必不能如梓人之曲尽。此岂可强者哉!(节选自黄宗羲《南雷文定》)‎ ‎22.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23.写出文中“子美”“柳州”的姓名。‎ 答: ‎ ‎24.根据材料概括黄宗羲关于文章写作的观点。‎ 答: ‎ ‎(九)(2017届徐州第一次质检)阅读材料,完成25~27题。‎ 胡子厚与予论诗曰:“人有恒言曰,唐以诗取士,故诗盛;今代以经义选举,故诗衰。”此论非也。诗 之 盛 衰 系 于 人 之 才 与 学 不 因 上 之 所 取 也 汉 以 射 策 取 士 而 苏 李 之 诗 班 马 之 赋 出 焉 此 岂 系 于 上 乎?屈原之《骚》,争光日月,楚岂以骚取人耶?况唐人所取五言八韵之律,今所传省题诗,多不工。今传世者,非省题诗也。‎ ‎(节选自杨慎《升庵诗话》)‎ ‎25.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26.文中的“班马”指的是 和司马迁,他们分别著述了“前四史”中的《 》和《史记》。‎ ‎27.简要概括作者反驳胡子厚的理由。‎ 答: ‎ ‎ ‎ 三、2016届大市模拟题 ‎(一)(2016届南通第三次调研)阅读材料,完成1~3题。‎ 所谓七音者,牙舌唇齿喉及舌齿各半是也。然则音者,其韵书主权舆乎?夫单出为声,成文为音,音则自然和、不假勉强而后成。虞 廷 之 赓 歌 康 衢 之 民 谣 姑 未 暇 论 至 如 国 风 雅 颂 四 诗 以 位 言 之 则 上 自 王 公 下 逮 小 夫 贱 隶 莫 不 有 作。其所居有南北东西之殊。故所发有剽疾重迟之异,四方之音万有不同。‎ ‎(节选自《洪武正韵·序》,有删改)‎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2.文中的“七音”是指宫、 、 、商、徵、半商、半徵。‎ ‎3.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四方之音万有不同”的原因。‎ 答: ‎ ‎ ‎ ‎(二)(2016届南京第三次模拟)阅读材料,完成4~6题。‎ 古人各成一家,业已传名而去。后人不得不兼综条贯,相题行事。虽才力笔性,各有所宜,未容勉强;然 宁 藏 拙 而 不 为 则 可 若 护 其 所 短 而 反 讥 人 之 所 长 则 不 可 所 谓 以 宫 笑 角 以 白 诋 青 者,谓之陋儒。蒋苕生太史题随园集云:“古来只此笔数枝,怪哉公以一手持。”余虽不能当此言,而私心向往之。(节选自《随园诗话》)‎ ‎4.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5.《随园诗话》的作者是 (朝代)的 (姓名)。‎ ‎6.作者“私心向往”怎样的境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答: ‎ ‎ ‎ ‎(三)(2016届徐州第三次质检)阅读材料,完成7~9题。‎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 可 以 群 可 以 怨 使 穷 贱 易 安 幽 居 靡 闷 莫 尚 于 诗 矣。‎ ‎(节选自钟嵘《诗品序》,有删改)‎ ‎7.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8.文中“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指 、 两个典故。‎ ‎9.概括“凡斯种种,感荡心灵”的两种因素。‎ 答: ‎ ‎(四)(2016届盐城第三次统考)阅读材料,完成10~13题。‎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①“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②“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③“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闲来无事,玩索大学问家之妙语,击节赞叹之余,心 忽 有 所 得 治 学 有 三 此 境 界 喝 酒 与 灌 水 岂 不 亦 有 三 此 境 界 试 论 之。(节选自王国维《人间词话》,有删改)‎ ‎1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3处)‎ ‎11.《人间词话》是对中国传统诗话的传承和发展,北宋欧阳修就有一部随笔体诗话《 》。‎ ‎12.下列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作者齐名的是(  )‎ A.欧阳修 B.柳永 C.苏轼 D.晏殊 ‎13.请写出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正确语序(只写序号),并简述理由。‎ 答: ‎ ‎ ‎ ‎(五)(2016届苏锡常镇第二次调研)阅读材料,完成14~16题。‎ 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易于成诵,故留传不废,但 其 诗 随 手 掇 拾 工拙 莫 辨 且 止 五 七 律 绝 二 体 而 唐 宋 人 又 杂 出 其 间 殊 乖 体 制 因 专 就 唐 诗 中 脍 炙 人 口 之 作 择 其 尤 要 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余首,录成一篇,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较《千家诗》不远胜耶?谚云: ,不会吟诗也会吟。请以是篇验之。(《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原序)‎ ‎14.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15.请在文中填出空缺处的句子。‎ ‎16.古代童蒙读物有“三百千千”之说,除语段中提到的《千家诗》之外,其余三种是 、 、 。‎ ‎(六)(2016届南京、盐城第二次模拟)阅读材料,完成17~19题。‎ 史舜元作吾舅诗集序,以为有老杜句法,盖得之矣。而复云由山谷以入,则恐不然。吾舅儿时,便学工部,而终身不喜山谷也。若虚尝乘间问之,则曰:“鲁 直 雄 豪 奇 险 善 为 ‎ 新 样 固 有 过 人 者 然 於 少 陵 初 无 关 涉 前 辈 以 为 得 法 者 皆 未 能 深 见 耳。”(节选自王若虚《滹南诗话》)‎ ‎17.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18.文中“山谷”即 ,“工部”即 。‎ ‎19.作者和史舜元对“吾舅”学诗的看法有何不同?‎ 答: ‎ ‎(七)(2016届南通第二次调研)阅读材料,完成20~22题。‎ 南丰先生之文,原本“六经”,出入于司马、班固之书。视欧阳庐陵,几欲轶而过之。朱子喜读其文,特为南丰作年谱,常称其文字。南丰之文深于经,而濯磨乎史汉。深 于 经 故 确 实 而 无 游 谈 濯 磨 乎 史 汉 故 不 庸 不 秽 文 至 于 斯 亦 可 以 上 下 千 古 而 卓 然 垂 不 朽 于 著 作 之 林 矣!(节选自张伯行《曾文引》)‎ ‎2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21.文中“南丰先生”指的是 (姓名),“朱子”指的是 (姓名)。‎ ‎22.根据材料,概括“南丰之文”的特点。‎ 答: ‎ ‎(八)(2016届南京、盐城第一次模拟)阅读材料,完成23~25题。‎ 司马迁读《晏子春秋》,高之,而莫知其所以为书。或曰:晏子为之,而人接焉。或曰:晏子之后为之。皆 非 也 吾 疑 其 墨 子 之 徒 有 齐 人 者 为 之 墨 好 俭 晏 子 以 俭 名 于 世 故 墨 子 之 徒 尊 其 事 以 增 高 为 己 术 者。其旨多尚同、兼爱、非乐、节用、非厚葬久丧者,是皆出于《墨子》。又往往言墨子闻其道而称之,此甚显白者。‎ ‎(节选自柳宗元《辨晏子春秋》)‎ ‎23.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24.晏子名 ,是春秋时期齐国人。‎ ‎25.柳宗元认为《晏子春秋》的作者是谁?并简要概述其理由。‎ 答: ‎ ‎ ‎ ‎(九)(2016届泰州第一次模拟)阅读材料,完成26~28题。‎ 太史公文,疏与密皆诣其极。密者,义法也。苏子由称其“疏荡有奇气”,于义法犹未道及。太史公时有河汉之言,而意理却细入无间。评者谓“乱道却好”,其实本非乱道也。史 记 叙 事 文 外 无 穷 虽 一 溪 一 壑 皆 与 长 江 大 河 相 若。叙事不合参入断语。太史公寓主意于客位,允称微妙。太史公文,悲世之意多,愤世之意少,是以立身常在高处。‎ ‎(节选自清·刘熙载《艺概·文概》)‎ ‎26.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3处)‎ ‎27.与刘熙载的《艺概》一样通论古代各体文艺的理论著作还有南北朝 (人名)的《 》。‎ ‎28.选文论述了“太史公文”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 ‎ 一、中国古代文学评论典籍 ‎1.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文艺理论专著,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南朝梁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专著,此外还有西晋陆机的《文赋》。‎ ‎2.唐朝诗歌理论著作较多,代表性的有僧人皎然的《诗式》和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宋朝较著名的有严羽的《沧浪诗话》。‎ ‎3.清朝前后文学批评创作较为活跃,文学理论家主要有:‎ 金圣叹,明末清初著名文学批评家,他称《庄子》《离骚》《史记》《杜工部集》《水浒传》《西厢记》为“六才子书”,并加以评订。对《水浒传》艺术特点的分析颇有见地。‎ 李渔,明末清初戏剧理论家、作家。所著《闲情偶记》是我国戏剧美学史上第一部最系统最完备的理论著作。‎ 章学诚,清代史学家、文学家。所著《文史通义》是清中叶著名的史学理论著作。‎ 王国维,近代著名学者,国学大师。《人间词话》提出了“境界说”,影响深远。‎ 二、文史典籍合称等 ‎1.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3.六经:在“五经”外,另加《乐经》。也有称“六经”为“六艺”的,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 ‎4.十三经: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5.春秋三传:指为《左传》作注的三部书,即《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 ‎6.六艺:既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乐经》《春秋》六部经书,又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7.《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8.“屈宋”:战国时屈原和宋玉的并称。屈原为楚辞的开创者,宋玉是楚辞的主要作家之一。‎ ‎9.《山海经》:古代地理著作,又是神话传说故事集。书中“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神话故事国人耳熟能详。‎ ‎10.《古诗十九首》:组诗名,一般认为是东汉末年无名氏作。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 ‎11.《孔雀东南飞》:原名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最长的叙事诗,与北朝《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12.《昭明文选》:又称《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萧统死后谥“昭明”,故名。宋代有“文章祖宗”之说。‎ ‎13.四言诗:我国汉代以前最通行的诗歌形式,通章或通篇每句四字。‎ ‎14.“三曹”:汉魏时诗人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的并称。三人皆为当时文坛领袖,尤其是曹操、曹植,诗风遒劲,慷慨悲壮,集中体现了“建安风骨”。‎ ‎15.“建安七子”:汉末建安时期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位文学家的并称。他们均能诗善文,作品多反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具有慷慨悲凉的风格,与“‎ 三曹”同是“建安风骨”的重要代表。‎ ‎16.“竹林七贤”:魏末的七位有名文士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阮籍之侄)、王戎、刘伶的并称。他们崇尚老庄,纵酒交游,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号为“七贤”。‎ ‎17.“陶谢”:陶渊明和谢灵运的并称。‎ ‎18.“初唐四杰”:唐初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此四人均能诗善文,对改变齐梁以来的浮靡诗风起了很大作用。‎ ‎19.唐代两大诗歌流派:以高適、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风格雄浑豪放;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风格恬淡疏朴。‎ ‎20.“温李”:温庭筠和李商隐的并称。‎ ‎21.“温韦”:温庭筠和韦庄的并称。‎ ‎22.文起八代之衰:苏轼对韩愈散文的称赞,“八代”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 ‎23.“韩柳”:唐代散文家韩愈和柳宗元的并称,两人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和代表作家。‎ ‎24.“韩孟”:唐代文学家韩愈和孟郊的并称。‎ ‎25.“元白”:唐代诗人元稹和白居易的并称。两人同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26.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 ‎27.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28.“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29.“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0.“三苏”:北宋文学家苏洵与其子苏轼和苏辙。‎ ‎31.“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32.“苏黄”:苏轼和黄庭坚。‎ ‎33.“苏辛”:苏轼和辛弃疾。‎ ‎34.《太平广记》:小说总集,搜集了自汉至宋初小说、笔记、稗史等400多种,保存了大量的古小说资料。‎ ‎35.《容斋随笔》:南宋洪迈撰写的笔记,内容广泛,是我国古代一部很有影响的文史笔记著作。‎ ‎36.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37.前四史:“二十四史”的前四部,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38.《永乐大典》:明代解缙等两千余人奉明成祖之命辑录。该书广泛搜集当时能见到的图书七八千种,辑成两万两千八百七十七卷,约三亿七千万字,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 ‎39.《四库全书》: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由纪昀等三百六十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三千八百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经部收录儒家经典,包括孔孟作品;史部收录历史著作;子部收录诸子作品;集部收录诗词文赋等其他作品。‎ ‎40.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41.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42.“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43.“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44.西汉文章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45.史界两司马:司马迁、司马光。‎ ‎46.“乐府双璧”:《木兰诗》《孔雀东南飞》。‎ ‎47.“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48.“南洪北孔”:清代初年洪昇和孔尚任两位戏剧家的并称。‎ ‎49.中国四大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牛郎织女》《孟姜女》。‎ ‎50.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 ‎51.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沃尧(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52.《古文观止》:清代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历代文章总集,全书收录自东周至明末的文章二百二十二篇,以朝代为序排列。选文多慷慨悲愤之作,语言朗朗上口。每篇的简要评注,颇有见解。是清代以后流传最广、影响较大的古文选本。‎ ‎53.“花间派”:晚唐五代词派。花间词在思想上无甚可取,但其文字富丽精工,艺术成就较高,后世因而称之为花间派。温庭筠、韦庄是其代表作家。‎ ‎54.“江西诗派”: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其成员多为江西人,故称。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55.婉约派:宋词一大流派。代表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婉约派词多抒写男女恋情和个人遭遇,情节曲折,含蓄蕴藉,语言婉转绮丽。‎ ‎56.豪放派:宋词一大流派。由北宋苏轼开创,经南宋辛弃疾而达到高峰。豪放派词题材广泛,气势雄浑,境界开阔,豪迈奔放。‎ ‎57.“前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李梦阳等七位文学家,是明代复古主义文学流派之一。‎ ‎58.“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李攀龙等七位文学家,是明代复古主义文学又一流派。‎ ‎59.“公安派”:明代后期反对前后七子复古主义文学的一大流派,因其代表人物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并称“三袁”)为湖北公安人而得名。‎ ‎60.“唐宋派”:明代散文流派,代表作家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 ‎61.“桐城派”:清朝著名的散文流派。代表作家方苞、姚鼐、刘大櫆都是桐城人,被称为“桐城三祖”。他们强调“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并重,影响极大。‎ ‎62.诗文集的命名方式:‎ ‎(1)以作者姓名命名。如《孟浩然集》《李清照集》《陶渊明集》。‎ ‎(2)以官爵命名。如《王右丞集》(王维)、《杜工部集》(杜甫)。‎ ‎(3)以谥号命名。如《范文正公集》(范仲淹)、《欧阳文忠公集》(欧阳修)。‎ ‎(4)以书斋命名。如《七录斋集》(张溥)、《饮冰室合集》(梁启超)、《惜抱轩文集》(姚鼐)。‎ ‎(5)以作者字、号命名。如《李太白全集》(李白)、《文山先生全集》(文天祥)、《王子安集》(王勃)、《苏东坡全集》(苏轼)、《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徐霞客游记》(徐宏祖)。‎ ‎(6)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如《樊川文集》(杜牧)、《贾长沙集》(贾谊)、《梦溪笔谈》(沈括)。‎ ‎(7)以籍贯命名。如《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柳河东集》(柳宗元)。‎ ‎(8)以帝王年号命名。如《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嘉祐集》(苏洵)。‎ 三、典章制度等 ‎(一)科举制度 ‎1.科举: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明清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2.院试(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3.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4.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5.殿试: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6.庠、序: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7.太学、国子监: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8.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9.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教授生徒的官职。‎ ‎10.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 ‎(二)天文历法 ‎1.二十四节气:‎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惊蛰、春分 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小满 五月 芒种、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 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 大雪、冬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 ‎2.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 ‎(1)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2)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叫“六十甲子”。古人又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3.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三十三年春”(殽之战)指鲁僖公三十三年。‎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庆历四年春”。‎ ‎(3)干支纪年法。如“甲午年”。‎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是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 ‎4.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 ‎(1)天色纪时法。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名称是:夜半(23—1点)、鸡鸣(1—3点)、平旦(3—5点)、日出(5—7点)、食时(7—9点)、隅中(9—11点)、日中(11—13点)、日昳(13—15点)、哺时(15—17点)、日入(17—19点)、黄昏(19—21点)、人定(21—23点)。‎ ‎(2)地支纪时法。将十二地支对应天色纪时法,即夜半为子时,其余以此类推。‎ ‎5.五更: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 黄昏为一更(19—21点)、人定为二更(21—23点)、夜半为三更(23—1点)、鸡鸣为四更(1—3点)、平旦为五更(3—5点)。‎ ‎(三)古代官职 ‎1.拜、除:授予官职。‎ ‎2.擢:提升官职。‎ ‎3.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4.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5.黜、罢、免、夺:免去官职。‎ ‎6.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四)风俗礼仪 ‎1.年龄称谓 ‎(1)垂髫: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2)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3)豆蔻:女子十三四岁。‎ ‎(4)束发:男子十五岁。‎ ‎(5)弱冠:男子二十岁。‎ ‎(6)而立:三十岁。‎ ‎(7)不惑:四十岁。‎ ‎(8)知命:五十岁。‎ ‎(9)耳顺、花甲:六十岁。‎ ‎(10)古稀:七十岁。‎ ‎(11)耄耋:八九十岁。‎ ‎(12)期颐:一百岁。‎ ‎2.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3.五行:既指金、木、水、火、土,又指仁、义、礼、智、信。‎ ‎4.死的五称:天子——崩,诸侯——薨,大夫——卒,士——不禄,平民——死。‎ ‎5.六亲:父、母、兄、弟、妻、子。‎ ‎6.九族: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己身、子、孙、曾孙、玄孙。‎ ‎(五)其他 ‎1.三教九流:三教指儒教、道教、释教,九流指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杂家、农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 ‎2.五声:也称“五音”,即宫、商、角、徵、羽。‎ ‎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总称。‎ ‎4.书法四体:真(楷)、草、隶、篆。‎ ‎5.古代秀才四艺:琴、棋、书、画。‎ ‎6.六书:古代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7.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8.岁寒三友:松、竹、梅。‎ ‎9.花中四君子:梅、竹、兰、菊。‎ ‎10.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 ‎11.五等爵位: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 ‎12.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 ‎13.中国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 ‎14.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15.戏曲四行当:生、旦、净、丑。‎ ‎16.战国两纵横家:苏秦、张仪。‎ ‎17.战国四君子: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 ‎18.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19.三山五岳:三山指瀛洲、蓬莱、方丈,五岳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20.五谷:五种谷物。古代有多种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21.六畜: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22.三省六部:三省指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六部指吏、户、礼、兵、刑、工。‎ ‎23.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各自的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 ‎24.殿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 ‎25.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中国画。‎ 答案精析 一、‎ ‎1.又有一等事/用在句中/令人不觉/如禅家所谓撮盐水中/饮水乃知咸味/方是妙手。‎ ‎2.王实甫(王德信) 高明(高则诚、高晦叔)‎ ‎3.引得正确,用得恰当;明暗隐显,不需解说;化入文中,不留痕迹。‎ 参考译文 词曲的精妙之处,不在于使用典故,也不在于不使用典故。喜好多用典故的缺失在于堆积典故,而没有典故可以运用的缺失在于文辞枯竭单调。所以,关键在于多读书,多见识典故事实,援引正确,使用恰当,常见的典故隐晦运用,冷僻的典故明确运用,一定要让唱出来时,人人都能听懂,不需要另外解说。另外,高明的(一等的)用典是运用在句中,让人没有察觉,犹如禅家所说的把一撮盐放入水中,喝水时才觉出咸味,这样使用典故才是妙手。《西厢》《琵琶》使用典故虽然很多,然而无不恰到好处,所以动人。《玉玦》几乎句句使用典故,犹如盛书的柜子,使人厌恶。‎ ‎4.夫其盛丽如游金张之堂/而妖冶如揽嫱施之祛/幽洁如屈宋/悲壮如苏李/盖有不可胜言者矣。‎ ‎5.屈原 宋玉 ‎6.词倚声而作,可以歌唱;词作饱含真情;语言丰富华丽;格调高洁悲壮。‎ 二、‎ ‎1.又曰/颜行书可观/真便入俗品/米之言虽近风/不为无理/然能言而行不逮。‎ ‎2.明 杨慎 ‎3.粗,俗,缺乏晋人气韵。‎ ‎4.天下之人/栖止于嚣崖利薮/目眯尘沙/心疲计算/欲有之而有所不暇。‎ ‎5.性灵 袁宗道 ‎6.①拒绝声色。②不争名利。③有暇欣赏。④居安无祸。‎ 参考译文 天下的隐士或喜好风雅之人,由于摒弃了声色之好,于是不得不转而喜爱山水花竹。在山水花竹之间,既无名利缠绕,也没有相伴名利而生的奔走争竞。而当今之人,身处喧闹的尘世,他们的一切活动很少不是受着利益的驱动,整日疲于算计,即使对山水花竹有所心仪,也无暇一顾。于是,那些隐士和喜好风雅的人们,便得以独享这份风景。他们处于不争之地,而把一切让给天下之人。唯独山水花竹,就是想让为名利奔走之人分享,也未必会被人接受。因此,流连徜徉于山水花竹之间安而无危,哪怕独享其乐,也不会招来他人嫉恨。‎ ‎7.苟徒慕前人文辞之佳/强寻猥琐/以求其似/则如见桃花而有悟/遂取桃花作饭/其中岂复有神妙哉!‎ ‎8.小篆(或秦篆)‎ ‎9.细节描写要能从小处看到大的意义(看到事情发展的苗头),细节描写要起到传神写照的作用(表达人物的精神志趣)。‎ 参考译文 陈平辅佐汉朝,志向在分社肉时已显露;李斯使秦朝灭亡,征兆在看见厕所里的老鼠时说的话就显露出来了。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本来就是聪明人擅长的;搜求细节,把它的神韵写出来也是文学家常用的好方法。只是一定要得到它内在的神韵,就像绘画的名家,作画时妙处在于在脸颊上加上毫毛。假如只仰慕前代人好的文辞,强行寻找拘束、不自然,来取得相似的地方,就好像看见桃花有了感悟,就拿桃花去做饭,这其中难道能说有神奇巧妙的思考吗?‎ ‎10.大抵专务节字/更易新好生面辞语/至说义理处/又不肯分晓/观前辈欧苏诸公作文/何尝如此?‎ ‎11.程颢、程颐。‎ ‎12.言辞平易明白,能够阐明道理。‎ ‎13.必也/以沈实之思/运高华之气/风骨近于古/而声调合于今/斯为举业利器。‎ ‎14.干支 举人 ‎15.①试题的质量。②考生的才华。③文章的风格。‎ ‎16.人已大治之后/其谓助者几不用矣/下三王而王者/亦有识礼乐之情者乎/其所谓礼乐如何也?‎ ‎17.宋 王安石 ‎18.①将礼乐之教视为根本,旨在切实地在民众中推行礼乐;②将政刑视为一种辅助手段,最高目标是达到不用政刑的境界。‎ 参考译文 根据诗书传记百家之文而考知,二帝三王之所以奠定太平盛世泽被后世,一定是(因为)礼乐等等,像政刑,是礼乐的辅助罢了。礼节制人性,乐和顺人性,(通过礼乐的教化,)百姓被治理得很好之后,作为辅助手段的政刑几乎就可以不用了。在三王之后称王的人,还有理解礼乐的内涵的吗?他们所说的礼乐是什么呢?官员们谈及礼乐的制作,只是声音的抑扬节奏等等。奠定太平盛世泽被后世的或许在这里吗?宋朝建立已经很久了,礼乐不能和百姓的耳目相接触(礼乐不能行于世),为什么呢?或许是还没有形成礼乐等方面的典章制度吧!董仲舒、王吉认为当朝统治者还没有制定礼乐等方面的典章制度,用先王的礼乐适宜于当世;如果想用先王的礼乐,那么如何做适宜于当世呢?‎ ‎19.第如世之所演/当悲而犹不忘欢/处死而犹不忘生/是悲与死亦不足以玉人矣/又何风焉!‎ ‎20.牡丹亭(还魂记) 邯郸记 南柯记 ‎21.①戏剧具有教化的功能。②团圆欢乐的结局削弱了戏剧的教化功能。③王实甫、汤显祖的创作落入传奇的俗套。‎ ‎22.所谓文者/未有不写其心之所明者也/心苟未明/劬劳憔悴于章句之间/不过枝叶耳/无所附之而生。‎ ‎23.杜甫、柳宗元。‎ ‎24.为文的根本是对所写内容有透彻的了解和深刻的领悟。‎ ‎25.诗之盛衰/系于人之才与学/不因上之所取也/汉以射策取士/而苏李之诗/班马之赋出焉/此岂系于上乎?‎ ‎26.班固 汉书(前汉书)‎ ‎27.诗的盛衰取决人的才学(或“不取决于朝廷的取士标准”),唐代省题诗大多不精巧且没有传世。‎ 参考译文 胡子厚与我谈论诗歌说:“有常言说,唐朝用诗歌选拔人才,因此诗歌兴盛;当代用经书文句取代诗歌来选拔人才,因此诗歌衰落。”‎ 这种言论错了。诗歌的盛衰取决于人的才学,不是因为朝廷采取的选拔办法。汉朝以射策(一种以经术为内容的考试方法)选拔人才,但苏武、李陵的诗,班固、司马迁的赋在后世显扬,这难道是取决于朝廷(的标准)吗?屈原的《离骚》可与日月争辉,楚国难道是以骚体诗选拔人才吗?更何况唐朝用以取士的五言八韵的音律,(以及)当今流传的省题诗(唐代进士按尚书省所出题目而作的诗),大多不精巧。现在流传于世的经典唐诗,都不是省题诗。‎ 三、‎ ‎1.虞廷之赓歌/康衢之民谣姑未暇/论至如国风雅颂四诗以位言之/则上自王公/下逮小夫贱隶/莫不有作。‎ ‎2.角 羽 ‎3.身份不同,地域不同。‎ ‎4.然宁藏拙而不为/则可/若护其所短/而反讥人之所长/则不可/所谓以宫笑角/以白诋青者 ‎5.清 袁枚 ‎6.博采众长,自成一家。‎ ‎7.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 ‎8.屈原放逐(流放) 昭君出塞(辞汉)‎ ‎9.景物气候,个人经历。‎ 参考译文 至于那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酷寒,这是人有感于四季节令气候并把它表现在诗歌里。在美好的集会时用诗来表现亲近愉悦,离开群体用诗来表达哀怨。至于楚国臣子离开国都,汉朝的嫔妃辞别宫廷;在边关的客子衣裳单薄,闺中寡居的妇女眼泪哭尽;有的士人解下佩印辞官离朝,一去不返;女子有扬起蛾眉,入宫受宠,再次顾盼,倾国倾城;所有这种种(情景),感动激荡人的心灵,如果不铺陈诗句还能用什么来抒发他的情义?如果不放声歌唱还能用什么来舒展他的情怀?所以说:诗可以结交朋友,可以怨刺不平。使处境困难地位卑贱的人容易安心,使隐居避世的人消除苦闷,(要想如此)没有比诗更好的了。‎ ‎10.心忽有所得/治学有三此境界/喝酒与灌水岂不亦有三此境界/试论之。‎ ‎11.六一诗话 ‎12.C ‎13.②③①。这三句按照“明晰目标,孜孜以求,豁然贯通”的顺序展开。‎ ‎14.但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乖体制/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 ‎15.熟读唐诗三百首 ‎16.《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参考译文 按当时社会风俗,儿童开始从师学习时,(教师)就教(他学习)《千家诗》,是选择它易于背诵的好处,所以《千家诗》流传不止。只是《千家诗》的诗作是(编者)随手搜集的,(作品)优劣未加辨别,而且只收五言七言的律诗和绝句两种体裁的诗,唐人和宋人作品交错出现在书中,很不合(一般)编书体例。(我们)于是只从那些脍炙人口的唐诗作品中,选择那些重要的,每种体裁选取几十首,共三百多首,编成一书,作为家塾课本,使人在年幼时学习,到了白发时也不舍得放手。与《千家诗》相比,不是远远地超过它了吗?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就用这本《唐诗三百首》来验证吧!‎ ‎17.鲁直雄豪奇险/善为新样/固有过人者/然於少陵初无关涉/前辈以为得法者/皆未能深见耳。‎ ‎18.黄庭坚(黄鲁直) 杜甫(杜子美)‎ ‎19.作者认为“吾舅”学诗先从杜甫开始,与黄庭坚无关。史舜元认为“吾舅”学诗先学黄庭坚,后深得老杜句法。‎ ‎20.深于经/故确实而无游谈/濯磨乎史汉/故不庸不秽/文至于斯/亦可以上下千古而卓然垂不朽于著作之林矣!‎ ‎21.曾巩 朱熹 ‎22.源于经典,内容真实,格调高洁。‎ ‎23.皆非也/吾疑其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墨好俭/晏子以俭名于世/故墨子之徒尊其事/以增高为己术者。‎ ‎24.婴 ‎25.墨子的一位齐国门徒。理由:①墨子门徒尊晏子以抬高墨家学说,②书中思想多出自《墨子》,③书中有多处墨子称道晏子的记载。‎ ‎26.史记叙事/文外无穷/虽一溪一壑/皆与长江大河相若。‎ ‎27.刘勰 文心雕龙 ‎28.疏密有致,言外无穷,叙事客观,悲而抑愤。‎ 参考译文 太史公的文章,疏与密的配合达到了极点。所谓密,就是文章创作的方法。苏辙称赞说他的文章“疏荡有奇气”,从义法上说还没有(真正)说到位。太史公当时有极度夸张的语言,但是意理上却细致入微。评论的人认为是“乱道却好”,实际上本来就不是乱道。《史记》中叙事,文外之意无穷无尽,哪怕是一溪一壑,其气势当与长江、黄河相似。叙事上不轻易下断语。太史公喜欢把意旨留给读者去体悟,可称得上深奥玄妙。太史公的文章,悲叹世事的意图多,愤慨意图少,因此其立身处世常常处于高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