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小说阅读训练(全国)(十)
2018届一轮复习 小说阅读 训练(全国)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没有学生的老师 任章 早晨,太阳刚刚升起,他就站在堂屋中间的八仙桌后。八仙桌上放着一根枝条。他表情严肃,两手撑在桌的两角,身子微微前倾,环顾堂屋里一把把排列整齐的椅子,他喊:“同学们,上课了!” 表叔叹一口气,说:“三儿的课又开始了。”我没看见过他上课时的情景,我好奇地望着他。他迎着从门楣里投射进来的一束阳光,穿着整齐的中山服,很气派,很儒雅,阳光勾勒出他的身影。 他开始在八仙桌后踱步。我观察了好一会儿,他从堂屋的南头走到北头,再从北头走回南头,沉思的样儿。我发现,他接近墙根的时候,绝不多停留一会儿,又折回身,继续走。他的皮肤很白,不是那种没见紫外线的白皙,是病态的苍白。表叔告诉我,他走得那么准确。表叔说,他的讲坛长度和堂屋宽度差不多,表叔叫我不要打扰他。 太阳在不知不觉中升起,有一竿子高了。他手里攒着教鞭,在巡视他的学生呢。 表婶从房间里出来,身子擦动了堂屋门口的那把椅子。他发现了,他拎着教鞭走到那把椅子跟前。他举起教鞭,向下点去。教鞭在椅子把手的上边突然停住,他说:“上课时,不要捣乱。我的教鞭敲在你的脑袋上,会疼呢。”他的表情有些严肃,严肃中又带着微微笑意。 表叔说,两年前,他师范学校毕业了,他坚决回到山村小学。去年,一场暴雨突如其来,他在疏散学生时,屋顶一根虫蛀腐蚀了的脊檩断了,砸在他的脑袋上,他就这样了…… 不知从哪里钻出了乌云,发酵似地膨胀,遮住了太阳,天阴了下来。他跑出堂屋抬头仰望,旋即又奔了回去,看着屋顶。他焦躁起来,说:“同学们,暴雨要来了,赶快出教室!”我看见他忙乎起来,一把把椅子被他从堂屋搬到院子里。他一边忙乎一边喊:“同学们不要挤!不要怕,有我呢。”我沉不住气了,我真想过去帮他一把。我瞧了表叔一眼,表婶低声说,别过去,他疯病发了,过一阵就会好了。我真想过去支持他,他需要帮助。我看他像热锅上的蚂蚁,在堂屋院子间疯狂地穿梭,我真不忍心他那么孤独。 太阳钻出乌云。他终于停下来,哭腔哭调地说:“塌了,塌了,我们的教室塌了。你们吃吧,喝吧,你们不修教室,会有人收拾你们的。”他的声音低下来,似乎在念咒语。我望着环绕小山村的山岭,好似表叔的房子在下沉,下沉。 他的神色开始恢复正常,像是经历了一场风暴。现在,他表情呆滞、冷漠。他根本不看我们一眼,似乎我们不存在,他穿过我们中间,径直走回他的屋子。 我走到八仙桌的后面——他的讲坛上。我学着他的样子,在讲坛上踱步,想体验当老师的感受。踱步中,我无法不想着他——这位没有学生的老师,所以,我感觉我的步子越来越重! 选自《文艺生活》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题目叫“没有学生的老师”,匠心独运,在矛盾的词语组合中,设置了悬念,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同时也暗示了小说的内容。 B.“表叔叹一口气,说,‘三儿的课又开始了。’”这一声叹气,既包含着表叔对三儿病态的无奈,也有对三儿这种病态行为的不满。 C.三儿用教鞭向下点去的动作描写,内涵丰富,从侧面生动地表现了三儿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也包含着他对学生的深深爱意。 D.小说语言简洁而生动,人物形象个性鲜明,通过对三儿这样普通的乡村教师的叙述,表达了一个深刻的现实主题——教育公平。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B项,“也有对三儿这种病态行为的不满”理解错误;C项,“侧面”错,应为正面描写;D项,“表达了一个深刻的现实主题——教育公平”理解不准确。 (2)文中划线处都写到“太阳”,结合小说内容说明其作用。 【答案】①“太阳刚刚升起”,点明时间,说明乡村教师工作的艰辛。 ②“门楣里投射进来的一束阳光”“ 阳光勾勒出他的身影”,烘托了三儿气派、儒雅的形象。 ③“太阳在不知不觉中升起,有一竿子高了。”点明时间,说明三儿工作的认真。 (3)小说结尾说“我感觉我的步子越来越重!”试分析其原因。 【答案】①对三儿的现状感到痛心。 ②对广大乡村教师处境的忧虑。 ③对乡村教育得不到有关部门重视的沉痛。 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对语句内涵的挖掘,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后生可畏 刘斌立 我第一次去鉴睿律师楼,就注意到了前台旁边多了一张不怎么和谐的小桌子。一个大男孩模样的小伙子,睡眼惺忪地在那儿捧着厚厚的《刑法》,有一页没一页地翻着。 我问了问律师楼的合伙人李信,他一脸嬉笑地回答:“这孩子他爸是我们律师楼的大客户,也是老朋友了。他想让他儿子考律师,非得要我们把这孩子安排在这里打杂,一边让他看书备考。其它我们啥事儿也没给他安排,让他自己在那儿天天待着呢。” “哦,这孩子看着还挺老实的。“我随口应和道。 “老实?您可别小瞧这小子。听他爸说,他一心要当摇滚乐手,跟着一个不靠谱的摇滚乐队干了两年的鼓手。”老李边说边摇着头。 ’ 后来我再去律师楼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看看这个叫常远的“摇滚”男孩。他经常应景似地挺时尚,一会儿夹克上带钉,一会儿头发颜色又变了。 那年律考后没几天,我去律师楼办事,发现常远的那张桌子没了,人也没了踪影。问到老李,没想到老李苦笑着说:“那小子跑了,据说和一个摇滚乐队跑到青海茫崖矿区那边,在矿区的一个小镇上的酒吧里演出呢。他爹差点没气得背过去,已经发誓不管他了。” 我又惊讶又好笑,随着老李附和道:“现在的年轻人啊。” 一年后的一天,我突然接到鉴睿律师楼李信律师的微信。 “还记得那个玩摇滚的男孩儿吧——从我这儿跑了的那个,又回来了,这次据说是自己主动回来的。今天来求的我,要继续准备考律师,还在我这儿坐着打杂看书,我也是服了!”后面老李加了几个微信的笑脸图标。 “您就当浪子回头吧,兴许真考上了,您也是积德了。”我回复了微信,也不忘调侃地加了几个坏笑的表情。 那以后,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离开了那座城市,也与律师楼和老李少了很多的交集。至于记忆里的玩摇滚还要考律师的常远,就遗忘得更远了。 青海茫崖的矿难,突然成为了整个国家的头条新闻。部分矿务局领导受贿私自外包矿坑,私人小矿主违规野蛮开采,导致了一次灭顶的矿难。在矿难中死去的矿工遗孀,因为没有基本的合同和安全保险凭据,无法获得赔偿,更无人愿意替她们去争取权利。 就当矿难的悲哀正在褪去的时候,媒体上一个很不起眼的报道终于被我看到了。 一个名叫常远的律师,带领着自己的小团队义务承揽下了所有死难矿工家属的索赔事务。这条很短的信息,却因为这个陌生又熟悉的名字而让我震惊! 当我致电李信律师的时候,他立刻给了我确认的答复。 “没错儿,这个常远就是他。我也很佩服这小子。”老李在电话那边肯定道。 “您觉得他接这个案子是为了出名吗?”我问道。 “还真不是。你记得他曾经在青海一个矿区的酒吧演出过一段时间吧。”老李继续说道。 “那地方就在茫崖。听常远爸说,常远在那儿生活过一段时间,很了解矿工们的生活状况。他自己后来跑回来要继续考律师时就跟他爸说,以后要帮请不起律师的穷人打官司。” 我在电话那头听老李说完这些,沉默了许久。 最后,我发自内心地说了一句:“后生可畏啊!” 我听到电话那头老李很肯定地重复了这句话。 (选自《小说选刊》2016年第6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常远他爸让他到律师事务所来见习,是想让他当一名律师,可他却想当一个摇滚乐手,可见他个性张扬,父子关系紧张。 B.听到常远“跑了”的消息,“我”又惊讶又好笑,并附和道:“现在的年轻人啊。”由此看出“我”对常远这类年轻人很不满意,甚至有些鄙视。 C.小说通过“我”和李信的四个阶段的对话,先抑后扬,刻画出常远这一新时代的青年形象,他有闯劲,有社会责任感;对弱者有悲悯情怀。 D.常远跑到青海茫崖的矿区演出,是为了接触中国最底层的民众,了解中国最基层的现实。这次经历使他逐渐地成熟起来。 【答案】C (2)“我”和老李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我”和老李的对话构成小说的基本框架。先写我们“上辈人”对他的不满,再写对他的佩服,先抑后扬,波澜起伏,曲折有致。②通过“我”和老李的叙述侧面描写了常远这个有个性、敢于担当的人物形象,真实可信,给人以宽广的想象空间。③通过“我”和老李的态度变化,表现了要正确看待年轻人这一主题。 【解析】本题考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重在分析人物设置的作用,可从人物、情节、主题等角度来分析。从人物表现看:通过“我”和老李的叙述侧面描写了常远这个有个性、敢于担当的人物形象。从情节的设置看:先写我们“上辈人”对他的不满,再写对他的佩服,先抑后扬,波澜起伏。从表现主题看:通过“我”和老李的态度变化,表现了要正确看待年轻人这一主题。 (3)你是否喜欢小说中常远这个人物?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观点一:喜欢。理由:①他个性鲜明,有主见。父亲让他当律师,而他却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当一名摇滚乐手。②他有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他到青海茫崖矿区演出,了解到矿工生活状况后,就决定回来考律师,为请不起律师的穷人打官司。③他不计名利,有奉献精神。矿难发生,他带领律师团队,义务为矿工打官司。学/ 观点二:不喜欢。理由:①他穿着打扮太时尚(外在形象太酷)。一会儿夹克上带钉,一会儿头发颜色又变了。这不符合当代社会主流审美习惯。②他过于叛逆。他没经父亲同意,说走就走,气得父亲不想管他。③他太容易感情用事。一会儿要当摇滚乐手,一会儿要当律师,见异思迁,很可能一事无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爬梯子 秦德龙 他又梦见自己爬梯子了。 梯子吊在半空中,上边是天,下边是地,左边是云,右边是风。他在梯子上爬着,艰难地爬着,一不小心,就可能会掉下去。掉下去,肯定是粉身碎骨。这样的梦境,总是让他心惊肉跳,胸口里如揣了一只疯狗。 他经常梦见自己爬梯子,每次从梦中醒来,都是大汗淋漓。 在官场上混,谁不想爬到金字塔上去?有梯子要上,没有梯子,创造梯子也要上。他知道,往梯子上挤的人很多,只有把别人挤下去,才有可能让自己爬上去。因此,他左踹一脚,右跺一腿,干掉了一个又一个逞能的家伙。但他心里总是不静,总是梦见自己爬梯子。这让他非常痛苦,他就在心里琢磨:又该修理谁了? 说实话,他没少修理人。那种铜头钢脸铁脖子的货,一看就是杠子头,对这号货,有一个灭一个。而另一种闷不吭声的蔫货,真恨不得揭开脑瓜盖,将脑汁咕咚咕咚喝了!最倒胃口的,是那种半男半女的阴阳货,只要掐一把,除了冒酸水还是冒酸水。在他看来,隔三差五,就要把这些货捞出来,修理一顿,不然的话,他们可能在暗地里锯他的梯子,哪怕是拉个小口子,也会让他一落千丈。 有时,他也在想,算了吧,自己能耐再大,也未必能干到联合国。后来又一想,这个思想要不得,真是要不得。你不去联合国,有人去联合国。去联合国的梯子很高很长,你不爬,有人爬,等别人一步一个台阶爬上去了,你不就成了跟屁虫了吗? 一想到跟屁虫,他的脸色就绿了。他不想拾别人的屁吃,只想让别人拾他的屁吃。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往上爬。他也知道,往上爬,飘忽不定,是要冒风险的。因此,他每次看见消防战士爬云梯,看见民工爬高楼刷墙面,他都要头晕,都要惊出一身冷汗。 是的,每次梦见爬梯子,就说明又有坎坷了。可是,他又希望梦里有梯子。只要梦里有梯子,就表明自己仍然有高升的可能。坎坷算什么?只要有梯子可爬,吃些苦头也是在所难免的嘛。 记得有一次,他在梦里爬梯子,爬来爬去,爬到了一条江边。他也不明白,明明是向上爬的,怎么会爬到了江边?真是荒诞!荒诞的还在后面。江边有人在做“升棺”表演,也就是把棺木从船上吊到空中,而后,再拉入峭壁上的洞穴里。这也叫“悬棺”表演,是千古奇绝。就在他爬着梯子,兴致勃勃地观赏“升棺”表演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棺木在上升的过程中,突然断了绳索!棺木从半空中掉了下来,砸到了水里。一具死尸从棺木里飞了出来,落到了水里,被鱼儿分食。他爬过去去看那死尸,死尸的脸,居然是他的脸!他当时就吓醒了。不错,前些年,去南方旅游,的确是看过“升棺”表演的,当时棺木并没有从空中掉下来呀!梦见棺木掉下来了,而且,死尸是他的脸,可把他吓得不轻。他从床上爬起来,提上裤子,就去银行提款了。该烧香的烧香,该拜佛的拜佛,见庙就磕头,心里才渐渐平静下来了。 他就是这样落下来毛病的。他常常对着冷月叹息:当官真危险啊!当官,是最有风险的职业!当然,这样的感叹,也只是说给自己听的,是不能对外人说的,说了人家也不信,人家反而会骂他作秀,骂他腐败! 让他想不到的是,他正在梯子上爬着,日复一日地爬着,饶有兴趣地爬着,却忽然间“软着陆”了。上边下来了“一刀切”的政策,他这个年龄线的人,像割韭菜一样,全被割下来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谁不想多坐一小会儿呢!他心里真不平衡啊,可又有什么法子呢?! 从梯子上下来后,虽然意犹未尽,他还是把自己混同于普通老百姓了。其实,他和普通老百姓是不一样的,他还吃着一份奉禄呢,衣食无忧。他每天上街闲转,看见一片树叶落了,也会发出一声冷笑。这天,转来转去,他转到了一家装饰公司的门前。有几个工人正在忙着。让他眼前一亮的是,他看见了一架梯子! 他简直高兴死了,弯下身去,爬开了梯子。几个工人都笑他:“这个人,神经了,梯子在地上躺着呢,爬什么爬?”他听见了工人们的谈笑。于是,直起了身子,愣愣地看着躺在地上的梯子。 他在心里恨恨地骂着:“妈的,梯子本来就在地上躺着的,我却爬了几十年!这几十年,我一直在地上爬着!”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中的“他”和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都是比较典型的形象,两人都处在一种精神困境中,但造成困境的原因却有所不同。 B.文中多次对“梯子”进行了细致描写,因为“梯子”是小说的线索,它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暗示了主人公的结局。 C.小说借助梦境刻画了他内心的感受,同时,用“软着陆”“一刀切”的现实与日复一日地爬着的梦境形成反差,讽刺意味浓。 D.“该烧香的烧香,该拜佛的拜佛,见庙就磕头”一语双关,既指虔诚的烧香拜佛磕头,也指他为了保住官位用钱去打点关系。 E.躺在地上的梯子,他要爬,看见消防战士爬云梯,民工爬高楼他却头晕,惊出冷汗。这里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他的外强中干。 【答案】BE 【解析】B“多次进行了细致描写”说法错误,小说的线索是“爬梯子”而不是“梯子”,“暗示了主人公的结局”说法也不恰当;E“对比,写出了他的外强中干”错误,没有对比,“外强中干”不准确。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此题重在对描写手法和对比手法的考查。 (2)小说的主人公是“他”,这个“他”用得很妙,为什么? 【答案】用第三人称“他”,体现作者对小说反映问题的冷静思考,也更能引起读者理性的思考和评判;“他”具有不确定性,像“他”这样的人社会上还有很多,使小说反应的现象更具有普遍性。 (3)结合全文简要回答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及划线句子的含义。 【答案】作用:(1)主人公的反省,深化小说主题,更具有讽刺意味;(2)首尾照应,结构更紧凑。含义:(1)“梯子本来就是在地上躺着的”意味着当官要脚踏实地,为百姓服务;(2)为了升官,他不择手段,失去尊严,像狗一样在地上爬。 【解析】本题考查段落作用和句子含义的综合类试题,考生要注意段落作用从内容主旨和结构作用方面考虑,含义要注意结合文本挖掘深层寓意。本题可以作答为,作用:(1)主人公的反省,深化小说主题,更具有讽刺意味;(2)首尾照应,结构更紧凑。含义:(1)“梯子本来就是在地上躺着的”意味着当官要脚踏实地,为百姓服务;(2)为了升官,他不择手段,失去尊严,像狗一样在地上爬。 5、(17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第五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塔卡夫等了不久,草原上就响起了狂吠和长号混杂而成的一片怪声。马枪的一响给了那怪声一个回答,立刻就是无数骇人的叫嚣。 哥利纳帆爵士和罗伯尔惊醒了,一骨碌站起来。 “怎么一回事?”罗伯尔问。 “是判帕区的红狼。”爵士回答。 这时候,群狼组成的包围圈在逐渐缩小。马也醒了,作出极端恐怖的表示。(A)只有桃迦在用蹄子踹地,想挣断缰绳,冲到外面去。它的主人不断地打着胡哨,劝阻它,才使它安定下来。 爵士和罗伯尔守卫着院子的入口。他们的枪都上好了子弹,正准备对那第一排红狼开火哩。忽然塔卡夫把他们已举起来瞄准的武器一把抓住了。 塔卡夫不是为了时机问题而不叫他们射击,他还有个更重要的理由。当他托起他的子弹袋并把它翻转过来表示几乎是空的时候,爵士立刻会意了。 立刻,塔卡夫向爵士招招手,哥利纳帆就去替了他的位置。塔卡夫跑去把院子里所有能烧的东西都搬起来,堆在院子的入口处,并且丢了个还在燃烧着的火炭。不久,幽暗的天空中就拉起了一幅火焰的帘幕,透过这帘幕的缺口,可以看出那平原被火闪闪的回光照得雪亮。这时哥利纳帆才看清了眼前要抵抗的红狼是那么多:从来没有见过有这么多的狼聚在一起,也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凶狠狡猾的狼,塔卡夫烧起来对付它们的那处火网一下就把它们挡住了,但同时也加速了它们的愤怒。 只要弹药不完,火网还布在院门口,狼群的冲锋是不怕的。但是一旦弹药打尽,火网一熄,抵抗狼群的方法就没有了,又怎么办呢? 哥利纳帆看着无战斗经验的罗伯尔,心里感到难过。他忘掉了自己,只想到这可怜的孩子,觉得他表现的勇气超过他的年龄。罗伯尔的面孔显出灰白色,但是手还不丢下枪,他坚定地等着发怒的狼来袭击。 在即将熄灭的红光照耀下,哥利纳帆看见那大群红狼以密集的队形冲上来了。 塔卡夫放了最后的一枪,又打死了一只狼。弹药没有了,他交叉着膀子站着,头直低到胸前,仿佛在沉思。他是不是在想个冒险的、狂妄的办法来打退那疯狂的群狼呢? 塔卡夫像野兽在笼子里一样,在院子里兜了一个圈子,然后突然跑到他的马的跟前,马已急得不耐烦了。他给马戴上鞍辔,仔仔细细地,连一条皮带、一个钮扣也不忘记。咆哮声在继续增高,他仿佛毫不在乎。爵士看到他这样做,心里又悲痛又恐慌。 (B)桃迦准备好了,它咬着嚼铁,又蹦又跳,眼里充满了怒火,发出闪闪的电光,它已经懂得主人的意思了。 当塔卡夫揪住马鬃的时候,哥利纳帆用急躁的手一把抓住他的胳膊。 “你走吗?”他说,指点着当时无狼的那片原野。“是的。”塔卡夫回答。他懂了他的旅伴的手势,接着他又说了几句西班牙语,意思是: “桃迦!好马,快。引着群狼追它去。” “啊!塔卡夫啊!”哥利纳帆喊。 “快!快!”塔卡夫又说。这时,哥利纳帆感动得几乎说不出话来,他向罗伯尔解释说: “罗伯尔!我的孩子!你晓得吗?!他要为我们牺牲自己!他要向别处奔去,引狼群追他!” “塔卡夫啊!朋友!”孩子扑到塔卡夫的脚前大叫,“好朋友,不要离开我们啊!” “不!他不会离开我们的!” 哥利纳帆转过头来又对塔卡夫说: “我们一同跑吧。”他一面说,一面指着那两匹惊得紧靠在柱边的马。 “不能,”塔卡夫会意,回答说,“不能。劣马,惊了。桃迦,好马。” “既然如此,也好!”哥利纳帆说,“不要塔卡夫离开你,罗伯尔,他启发了我应该做的事了!我来骑马!让他留在你身边。” 他一把抓住桃迦的缰绳说:“让我来!” “不能!”塔卡夫镇定地回答。 “我一定要去!”哥利纳帆夺过缰绳叫着,“让我去!你救这孩子!我把他托付给你,塔卡夫!” 哥利纳帆要去,塔卡夫不肯,谁都没有让步的意思。塔卡夫把哥利纳帆拉到院口,指着无狼的那一片原野,用激动的语言使他了解到事不宜迟,骑马诱狼的计策万一不成功,留下的人危险更大;又说只有他懂桃迦的性情,可以利用它矫健迅速的特长来谋求大家的安全。哥利纳帆急糊涂了,硬是不听他的话,非要自己去不可。突然,他被猛烈地推了一下,推到旁边去了。桃迦蹦起来,前蹄悬空,急不可待地一跳就过了火线和一排狼尸,同时一个孩子的声音叫着。 “原谅我,爵士!” 说时迟,那时快,他们二人几乎望不到罗伯尔,他已经扒在马背上,抓住马鬃,消失在黑暗中。 (节选自法国凡尔纳《格兰特船长的女儿·逃离群狼》)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一开始就描写”怪声”,接着又写红狼之多,这样写,渲染了紧张气氛,给人以恐怖的感觉,预示着塔卡夫他们将面临一场残酷的搏斗。 B.“这时哥利纳帆才看清了眼前要抵抗的红狼是那么多”这句话冒号后面的内容,写出了红狼数量多、凶狠,也写出了“火网”的作用及副作用。 C.面对发怒的红狼,罗伯尔勇敢地骑马诱狼,哥利纳帆和塔卡夫看着罗伯尔,心里感到难过,觉得罗伯尔的勇敢超过了他的年龄。 D.文中(A)(B)两处画线语句,不仅写出了桃迦的优秀,还为后文打下伏笔,与后面的“诱狼计策”相照应,使故事情节更紧张,增加了悬念。 【答案】C 【解析】这是对文本内容、手法的综合考查。选项中C项哥利纳帆看着罗伯尔,心里感到难过,觉得罗伯尔的勇敢超过了他的年龄。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2)塔卡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①思考问题长远。当罗伯尔和哥利纳帆要举枪向红狼开火时,为了节约弹药,塔卡夫一把抓住了武器。②机智灵活,办法多。他用火网抵御红狼的进攻。③讲义气,重情义。他宁愿牺牲自己,想出了骑马诱狼的计策。(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3)罗伯尔骑马诱狼能成功吗?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答案】答案示例:(1)能成功。①虽然罗伯尔年轻,但他的勇气超过了他的年龄,能化险为夷。②桃迦是匹好马,跑得快,睿智,通人性,会配合罗伯尔给他带来好运的。③红狼见到有口食,是不会放过的。 (2)不成功。①罗伯尔年轻、无战斗经验,这一计策会让狡猾的红狼识破的。②红狼凶狠狡猾,它们知道跑不过马,不是马的对手,会选择哥利纳帆和塔卡夫作为进攻目标。③红狼很多且很狡猾,若有一部分红狼去追击罗伯尔,而另一部分红狼留下来继续围攻哥利纳帆和塔卡夫他们,事情会变得更加糟糕。(意思相近即可,答对一处给1分,答对两处给3分,答对三处给5分。若学生答案不在参考答案范围内,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题干中答题关键词“罗伯尔骑马诱狼能成功吗” “结合文本加以探究”,联系文章内容答题,适当加入自己的见解,言之成理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