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 作业 (1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 作业 (12)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 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游历是中国古代士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时代的士人或为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学说,或为求师、求学、求宦而四处游历。士人的游历都是当时社会制度和环境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士人在各个政权之间游历,推销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学说,逐步形成了士人游历的文化传统。到了唐朝,士人尤其是落第士人游历之风更浓。 ‎ 唐朝落第士人游历的脚步遍布大江南北,主要集中在两京及京畿地区、重要藩镇幕府所在地和文化名人寓居地区。落第士子四处游历的原因很多,不仅有个人喜欢游历山水、亲近自然等主观因素,更与唐朝政治格局和制度设计密切相关。 ‎ 唐朝作为科举制度实行的早期,还有察举制的残留,推荐在科举考试录取中占有重要地位。落第士人不断地游历于官宦名士之间,以期获得他们的赏识和荐举。对于落第士人来说,所历之处充满了机会和吸引力。这促使唐朝士人落第后并不待在书房专心于学业,而选择四处游历,推销自己。 ‎ 唐朝落第士人大规模游历也是唐朝特有的政治制度格局促成的。唐朝虽为中央集权制政权,但地方政府权限较大,刺史和节度使均有辟属僚佐的权力。中晚唐时期,藩镇势力强大,“宦游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大批官僚名士进入幕府,这对落第士人产生了很大吸引力。“唐士子应举,多遍谒藩镇、州郡丐脂润,至受厌薄不辞。”这种政治格局设计为落第士人从它途入仕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和平台。 ‎ 唐朝落第士人游历也是社会大环境所致。唐朝社会落第士人有“白衣公卿”“一品白衫”之称,上层官僚可以利用合理的规则,积极举荐落第士人,使他们成为自己未来的势力。正是这种相互需求的“相资”关系,才使许多上层官僚士大夫热心与落第士人进行交往,这也激发了他们游历的热情。 ‎ 唐代落第士人的大规模游历给社会带来了一些不安定因素,对社会和政权的稳定有潜在的危险,但落第士人的游历更有其积极作用。落第士人走出书斋,扩大和各个阶层的社会交往,增加了人生阅历,加深了对社会各方面的认识,为未来入仕储备了必要的社会知识和经验。另一方面,游历的过程也是文化交流的过程。落第者走出本乡,主动进行文化交流,加强了地域之间文化的融汇,在事实上促进了唐代文化的繁荣。 ‎ 宋代,随着君主集权的加强,士人可游历的社会空间不断萎缩,游历传统逐步淡化。而科举制度的完善也使得落第士人不再需要“觅举”。宋代落第士人也有走出书斋去游历的,但主要是为了游学和寻访名师,与唐代迥然不同。 ‎ ‎    (摘编自黄云鹤《试析唐代落第士人的游历之风》) ‎ ‎1. ‎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落第士人的游历地区主要集中在政治和权力的中心,带有极强的目的性。 B.唐代地方政府权限较大,落第的读书人也可以通过地方政府的举荐进入仕途。 C.在唐朝,落第士人也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上层社会也因此乐于与他们交往。 D.游历对落第士人增长阅历积累社会经验,对促进文化交流与繁荣有重要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科举制引出话题,探讨唐朝落第士人游历之风的形成原因和社会影响。 B.相对于个人因素,文章认为社会因素才是唐朝落第士人游历现象普遍的主因。 C.文章辩证分析了落第士人大规模游历的多方面影响,并特别突出其积极意义。 D.文章从游历的文化传统写起,多方比较引证,剖析了唐朝落第,士人的游历之风。 3.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人游历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我们可以从士人的游历窥探当时的社会环境。 B.如果不是察举制的残留,唐朝落第士人游历于达官贵人的风气就不会如此浓厚。 C.宋代也有落第士人外出游历的,但一般不是为了推销自己,而是重在提升自我。 D.君主集权越加强,科举制度越完善,游历的空间就越狭小,游历文化就越淡薄。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国家中心城市,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的处于城镇体最高位置的城镇层级。国家中心城市在全国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这种功能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等多方面。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建设五大(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国家中心城市的规划和定位。2016年至2018年,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先后发函支持成都、武汉、郑州、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材料三:‎ 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家中心城市是中国融入全球化、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城市,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建设这些国家中心城市,就是要促进中国在更大区域范围内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引领国际交流合作向纵深推进。这些城市要代表国家参与到国际竞争中,要带领所在区域的城市群进入全球城市体系的“顶端”,全面融入全球经济网络,抢占我国在全球城市体系和产业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制高点。‎ 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9大国家中心城市都是所在区城城市群的核心龙头城市,要强化区域引领、辐射带动作用。这些中心城市建设除了关注自身功能提升以外,还需要充分加强与周边城市区域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推进区域人口、产业、交通、生态、公共服务、市场要素和体制机制一体化对接,建设高效联动、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城市群区域,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带动、区域整体均衡协同发展的良性格局。‎ 北京、上海、广州、重庆、西安等9大国家中心城市要对所在区域文化的渊源、发展、地位和作用有清醒的认识,主动承担文化发展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对外要展示地域特色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塑造好中国形象。对内要保护城市的文化根脉,加大对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的正面宣传力度,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文化自信。‎ 对于国家中心城市来说,制约城市发展的短板在质量。未来一个时期,在面对新发展理念的深刻变化时,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对新时代提出的新目标进行系统思考和准确把握,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体系,让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 未来一个时期,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将在产业布局、交通网络、通勤就业、生活居住和管理制度等几大领域呈现一体化趋势,城市体系将由等级结构向网络扁平化转变。未来一个时期,国家中心城市作为塔尖城市,应通过人本化、个性化的公共服务,不断改善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这将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吸引高素质人才的条件,从而使城市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推动城市空间环境实现品质提升,使城市成为宜居宜业的乐土。‎ ‎(摘编自《国家中心城市蓝皮书: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报告<2018>》)‎ ‎1. ‎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7年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从环境社会经济三个维度评价城市的发展情况,以简洁明快的结构,对复杂的城市状况进行量化分析。 B.2017年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上榜的前十位城市中,大多是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北京、上海处于领先位置,深圳、广州属于第二梯队。 C.2017年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前十位中,社会、经济指标成为决定性因素,环境指标相差不大,这说明有些城市在社会、经济方面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D.2017年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排名第三位的深圳没有入选国家定位的国家中心城市,而排名十位以外的郑州等入选,这是因为深圳的地理位置的关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国家定位的国家中心城市有北京、上海等九个,这些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等多方面具备引领、辐射集散的功能。 B.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家中心城市,在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引领国际交流合作向纵深推进方面应起到促进作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C.国家中心城市作为区域核心龙头城市,要加强与周边城市区域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消除互相之间的竞争,引领城市群内部一体化发展。 D.国家中心城市要对所在区域文化的渊源、发展等有清醒的认识,主动承担文化发展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在内外方面负起自己的责任。‎ ‎3.我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有哪些发展趋势?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说明。‎ 答案 一答案:1.D; 2.A; 3.B 解析:1.A项缩小范围,游历地区还包括文化名人寓居地区,即文化中心;B项张冠李戴,根据文意,是上层官僚举荐落第士人,地方政府则是征辟他们;C项强加因果,上层社会乐于和他们交往的主要原因是有相互需求的“相资”关系。 2.“从科举制引出话题”错误。 3.判断绝对,仅从唐宋两代不能推出这个结论,而且“游历的空间”应为“社会空间”。‎ ‎ ‎ 二答案:1.D; 2.C; ‎ ‎3.①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将进一步增强;②城市群多个功能领域呈现一体化,城市体系将由等级结构向网络扁平化转变。③城市发展的人本化、个性化将进一步彰显。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D项,“这是因为深圳的地理位置的关系”属于臆断。结合材料一内容“2016年至2018年,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先后发函支持成都、武汉、郑州、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材料二图表内容分析,原文无此信息。故选D。 2.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C项,“消除互相之间的竞争”错,曲解文意。结合文本内容“还需要充分加强与周边城市区域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推进区域人口、产业、交通、生态、公共服务、市场要素和体制机制一体化对接,建设高效联动、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城市群区域,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带动、区域整体均衡协同发展的良性格局”分析可知,“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带动、区域整体均衡协同发展”不是指要消除竞争。故选C。 3.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我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有哪些发展趋势?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说明”,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结合文本内容“未来一个时期,在面对新发展理念的深刻变化时,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对新时代提出的新目标进行系统思考和准确把握,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体系,让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分析,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将进一步增强;结合“未来一个时期,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将在产业布局、交通网络、通勤就业、生活居住和管理制度等几大领域呈现一体化趋势,城市体系将由等级结构向网络扁平化转变”分析,城市群多个功能领域呈现一体化,城市体系将由等级结构向网络扁平化转变;结合“未来一个时期,国家中心城市作为塔尖城市,应通过人本化、个性化的公共服务,不断改善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分析可知,城市发展的人本化、个性化将进一步彰显。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