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新高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21届新高三摸底联考 语文试卷(新高考) 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发展经济学是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许多发展中国家取得政治独立或摆脱半殖民地地位开始追求现代化的背景下,从现代经济学中独立出来的子学科。 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主流发展经济学是结构主义。当时发展经济学家的目标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建设成发达国家。他们认为,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水平高是因为他们有当时先进的资本密集型大工业,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是因为以农业或自然资源产业为主,两者产业结构不同。这一说法似乎有理。因此,当时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为了赶超发达国家,必须依靠政府,克服市场失灵的弊病,直接动员资源、配置资源以发展现代化大产业。“斯大林模式”就是这一特点。实际上,二战后拉美、非洲、南亚国家所采取的政策框架都一样,即通过政府的直接干预,动员资源、配置资源,以发展现代化的先进产业。这种政策框架,通常能在开始时带来五至十年由投资拉动的快速经济增长,等这些产业建立以后,就陷入停滞状态,导致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未缩小,反而拉大。换而言之,按照发展经济学“第一版”——“结构主义”制定的政策是失败的。 - 21 - 到了80年代,发展经济学进入第二版:“新自由主义”。当时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差距不断加大的原因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干预过多,市场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单纯靠政府干预,很容易建立理论模型证明,不仅会导致资源错配,效率低下,不能有效增加国民财富,也会创造租金,导致寻租而生腐败和贪污,拉大收入分配差距。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依据的“华盛顿共识”在20世纪80、90年代广为传播,认为发展中国家必须以“休克疗法”推行市场化、自由化与私有化,一次性地消除各种政府干预,并紧缩政府开支,保持财政收支平衡,这样才能把市场经济成功地建立起来。 但是,从理论上看是正确的政策,在实践中往往不成功。比如,亚洲“四小龙”和中国大陆等在发展和转型过程中,都是市场经济,或转向市场经济,似乎与新自由主义强调的市场作用一致,但他们同时都有非常积极有为的政府。亚洲“四小龙”、日本和中国大陆所采取的发展和转型思路既不是结构主义所主张的只靠政府、忽略市场,也不是新自由主义主张的只靠市场、政府退出,而是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两者兼而有之,有机结合。 当然,并非违背主流理论制定的政策一定成功,但我们没有看到按照主流理论制定政策取得成功的。发达国家的理论是在不断变化的,发展中国家在采用来自发达国家的理论时,必须考虑其具体条件和适用性。 因此,作为知识分子,如想以我们的努力贡献于国家的现代化,必须注重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当遇到问题时,不是照搬现成的理论,而是深入分析考察问题的本质和决定因素,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之路。 (摘编自林毅夫《发展经济学的反思与重构》) 材料二: 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来自MIT经济系的两位教授Abhijit Banerjee和Esther Duflo及哈佛大学经济系教授MichaelKremer共同获得这一经济学领域的最高奖项。 尽管此次诺奖得主的学术背景无可挑剔,且三位也均在学术界享有着至高声誉,但对于本次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授予,笔者还是颇有遗憾的。 - 21 - 发展经济学应多多鼓励重要宏观话题、重大实践的深入研究,有时通过常识便可以辨别的结论,不应代表发展经济学的主流方向,获得经济学最高荣誉。毫无疑问,贫困问题是发展经济学的重大问题,田野实验提倡通过大量的微观数据与精心设计自然实验进行问题研究,虽然研究方法具有创新价值,研究者也需要长期在艰苦的环境下作业,十分不易,但由于其关注点过于细微,往往依靠常识判断便可得到大致结论,如是否应该通过发放蚊帐解决疟疾问题,为贫困儿童发放驱虫药物是否会帮助孩子提高上课出勤率等问题,其现实意义和政策影响都非常有限。缺席对中国、韩国乃至亚洲其他取得经济增长奇迹国家研究的发展经济学具有天然缺陷。特别是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对全世界脱贫工作贡献最大的国家,过去70年,中国减贫人数达到7亿人,占全球减贫人口总数的70%以上。精准脱贫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中国政策层要求在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因此,中国政策实践是全世界消除贫困的绝佳案例。中国政策制定者从未通过自然实验来解决贫困问题,但在实践的道路上,却根据中国自身的资源禀赋特点,通过渐进式的政策措施,由设立经济特区开始,慢慢积累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并根据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通过结构性改革实现了脱贫与经济发展目标。如此绝佳的发展经济学案例,却不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研究方向,这是有缺陷的,很难令人信服。 (摘编自沈建光《发展经济学的创新还是歧途?——评 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发展经济学观点认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水平不同是因两者产业结构不同。 B. “斯大林模式”和二战后拉美、非洲、南亚国家所采取的政策框架均为通过政府直接干预,以发展现代化的先进产业。 C. 20世纪80年代,发展经济学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消除各种政府干预,保持财政收支平衡,以建立市场经济。 D. 亚洲“四小龙”、日本和中国大陆的发展不是只靠政府、忽略市场,也不是只靠市场、政府退出,而是市场和政府有机结合。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单纯靠政府发展经济,不仅会导致资源错配,效率低下,也会因寻租而生腐败和贪污,造成社会不公。 B. 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是建立在发展经济学基础之上的,发展中国家采用这些理论要结合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C. 发展经济学理论上看是正确的,在实践中却往往不成功,说明发展经济学本土化问题很重要,不能照搬。 D. 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授予,忽略了中国对全世界脱贫工作的贡献,其现实意义和政策影响是有限的。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发展经济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 A. 中国经济区域发展差距的趋势分析。 B. 中国中部的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C. 巴西区域经济政策的有效性研究。 D. 中国民众个体储蓄行为研究。 4.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发展经济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 21 -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行文脉络。 【答案】1. D 2. B 3. D 4. 发展经济学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摆脱贫困、实现现代化的现代经济学的子学科。 5. ①首先概括介绍了发展经济学的产生背景及研究目的;②然后结合实例,阐述了发展经济学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的主流观点及其历史局限性;③最后提出发展经济学的本土化(反思和重构)问题。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 D项,“而是市场和政府有机结合”错误,根据材料一第4段“亚洲‘四小龙’、日本和中国大陆所采取的发展和转型思路既不是结构主义所主张的只靠政府、忽略市场,也不是新自由主义主张的只靠市场、政府退出,而是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两者兼而有之,有机结合”可知,这些国家的发展是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而非“市场和政府有机结合”。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项,“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是建立在发展经济学基础之上的”错误,根据材料一第1段“发展经济学是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许多发展中国家取得政治独立或摆脱半殖民地地位开始追求现代化的背景下,从现代经济学中独立出来的子学科”和第5段“发达国家的理论是在不断变化的,发展中国家在采用来自发达国家的理论时,必须考虑其具体条件和适用性”可知,发展经济学的适用对象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而且发达国家的理论是在不断变化的。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D项,“中国民众个体储蓄行为研究”不属于发展经济学研究的范畴。由材料一可知,发展经济学研究的范畴主要是宏观上的,从政府和市场两大角度出发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D项“中国民众个体储蓄行为研究”属于微观上的研究。是从个体研究出发的,因此不属于发展经济学的范畴。 故选D。 - 21 -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具体的方向指向“下定义”。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了解“下定义”的模式,一般为“……是……的……”;然后分析所给的材料,如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内容,给发展经济学下一个简要定义”,考生需要到材料中找到有关“发展经济学”的内容,筛选出关键信息,找到属概念,最后按照下定义的模式进行答题即可。如材料一第1段中提到“发展经济学是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许多发展中国家取得政治独立或摆脱半殖民地地位开始追求现代化的背景下,从现代经济学中独立出来的子学科”,由此可知,发展经济学的属概念是现代经济学,它产生的时间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得到“发展经济学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现代经济学的子学科”;再由材料二第3段“毫无疑问,贫困问作为修饰语或种差填入上面的句式,适当调整语序,即可得到发展经济学的简要定义。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行文思路以及归纳概括的能力。 材料一首段先介绍发展经济学的产生时间及其背景,以及为什么会出现发展经济学这一子学科;接着2至4自然段以时间为界,论述了发展经济学的两个阶段:结构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结构主义的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为了赶超发达国家,必须依靠政府,克服市场失灵的弊病,直接动员资源、配置资源以发展现代化大产业”,新自由主义的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差距不断加大的原因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干预过多,市场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并介绍了两种观点的局限性:结构主义只靠政府,忽略市场;新自由主义只靠市场,政府退出;最后第5自然段进行总结,指出“必须注重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对问题要进行深入地分析,不能照搬现成的理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怀念麦子 彭家河 麦子,是乡下最顾家的媳妇。 - 21 - 农历十月,水稻已装进了仓,踏实的农民们便早早地忙碌着麦子的婚礼了。光亮的犁铧、黑色的钉耙、带着农药气味的耧斗是麦子千百年来简陋的陪嫁,其实也不完全算是陪嫁,农家计算好的那些碳铵、尿素、农家肥才是麦子最好的嫁妆。在麦子离开家的前夜,老农便点起烟锅,叨念着哪块地肥,哪块地薄,平衡起麦子陪嫁的多少,掂量起麦子出嫁以后的日子的舒服与艰涩。丰盛的早餐过后,一家老少便扛上犁耙、炊具,连同孩子、耕牛、黑狗,一路浩浩荡荡,送小麦出门。小麦要远嫁到村外的山上、山下去了,农民就是小麦的娘家人。新犁过的田散发着纯朴的芳香,每一个畦埂都像用墨线量过那样的笔直,每一垄土都被铁耙细细地平整过,每一块大一点的坷垃都被敲碎,那是小麦的婚房,它们将隆重地迎接小麦的到来。一粒粒饱满的褐色的小麦马上就将成为这片整侍妥贴的土地上的新媳妇了。远离村庄,农户在田野垒起锅灶,露天生火做饭,袅娜的炊烟是麦子最后华丽的转身。这顿午餐,是为麦子摆设的婚宴。 嫁过去了,小麦深入土地,度起了蜜月。蜜月过后,她慢慢探出了头,害羞地出现在自己的院落,那望穿秋水的村庄便远远地成了她的娘家。在新的土地上,小麦越长越滋润,腰身越来越苗条。微风过处,麦子们在自己的家里不断地忙碌,有时也会在田野里载歌载舞,以细细的绿色绸带舞起秧歌。娘家的亲人会不时地过来走走,帮助麦子理理家事,拔一拔麦子的院子里生的几棵荒草;看到麦子生活幸福,也乐得吼几声山歌,于是山外的云就飘得更加悠然。 麦子守护着自己家园,默默担负着自己的责任。农夫的儿子打工去了,农夫的媳妇也打工去了,娘家的亲人基本上全到广东、深圳了,只有麦子仍生活在朴实的村庄。麦子独自顶风挡雨,养家糊口,是村庄最后的村姑。在乡下,她们没有私奔,逃离这个贫困的地方;她们没有绯闻,败坏村庄的名声。纷繁尘世,麦子是乡下最忠诚的妻子,是土地最贤惠的媳妇。 麦子的亲人们都到远方追逐梦想去了。有的带回了成扎的钞票,有的带回了时髦的衫裤,还有的把尸骨抛在了异乡。然而,麦子们仍坚守着自己的家园,默默地尽着自己的妇道。 麦子居住的村庄时常干旱,往往会长达半年没有雨水。村子没有自来水,没有空调,没有雪糕,村里的水分似乎被某种强大力量全吸到了城市,村庄更加干涸了。麦子仍顶着烈日,顽强地生活。纵然看上去如一个个村庄的弃妇,然而麦子还是无怨无悔,张罗着生儿育女。 所有麦子肤色的男女,都是小麦健康的后代。不管走到哪里,他们都继承着小麦遗传的色彩,这或许是小麦最大的安慰。小麦的子女一个接一个地来到都市,有的头发被染成红色、黄色、蓝色,有的脸上擦着雅芳、资生堂、欧莱雅,但总掩饰不住小麦的烙印。小麦惦念着四处散落的儿女,便以馒头、饼干、方便面的形式进城探望自己的儿女。那些工地上的苦力、流水线上的女工还亲腻着乡下的麦子,深深地想念着老家并仍然与馒头为伴,有的却早已恋上了生猛海鲜、麦当劳或雀巢咖啡,他们更愿意撕开面包,涂上牛油,过与霓虹灯相伴的更加洋派的日子。 - 21 - 进城的面粉有的时常出入烤箱,与各种香精、防腐剂甚至苏丹红一起,敷着厚厚的各型粉脂粉墨登场,在灯红酒绿中占据或者洁白的或者印着各色花纹的碟子。它们也许忘记了小麦的嘱咐,有的已经面目全非。 没有人听到麦子的叹息。深山里的麦子孤独地坚守着自己的家园。当城市在污染中变得越来越神经质的时候,才想起乡下的麦子,便四处呐喊着小麦的色彩。于是绿地、绿色食品、绿色水果、绿色软件、绿色建材等新词如雨后的麦苗拔地而起。但是,更多的人还是记不起乡下的麦子,只是记得乡下的绿色。 麦子在尘世间沉浮,麦子仍旧安然地生长。 村子里的男女一个一个进入城市,成为农民工、都市新贵或者都市盲流等。村庄也随之半个或整个地搬进城,镶嵌在城市与郊区的夹缝里。村庄只剩下老人和小孩儿了,麦子也被抛弃在一旁。 山里山外的土地上全长出了野蒿,麦子失去了自己曾经坚守的家园。麦子,只得躲在村庄的粮仓里哭泣,直至死去。 野蒿疯长,让人忘记了麦子的家。然而,我却时刻惦念着乡下的麦子。 其实,麦子是最值得深爱的乡下女人。 (有改动)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麦子,是乡下最顾家的媳妇”点题,开门见山,表达了对麦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吸引了读者阅读兴趣。 B. 农民像小麦娘家人一样“不时地过来走走”“乐得吼几声山歌,于是山外的云就飘得更加悠然”,表现出农耕劳动生活的惬意与悠然。 C. 文章写“袅娜的炊烟是麦子最后华丽的转身”,是说一顿饭后,麦子将离开娘家,播种在地里,转变身份开始新的生活。 D. 文章以麦子的亲人到远方追逐梦想而她们孤独与安然地坚守家园,表现进城农民所发生的各种变化以及留守农民的无怨无悔。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对麦子的评价开头,奠定感情基调;主体部分以时空为序,以麦子的出嫁过程及其子女进城以后的变化为主要内容展开叙述。 B. 作者用深情的笔触描写小麦在土地上的自然生长,短句与长句交相运用,用清新的语言写出农村乡野间的一派美好与祥和。 C. 文章中说麦子“没有私奔,逃离这个贫困的地方”“没有绯闻,败坏村庄的名声”,含蓄地表现出留守家园的农民对土地的忠诚与恪守本分的淳朴。 - 21 - D. 文章写“进城的面粉……忘记了小麦的嘱咐,有的已经面目全非”,借物写人,意在表现对假冒伪劣产品堂而皇之占据市场的隐忧。 8. 本文在写麦子的出嫁上花费了一定的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 9. 本文通篇采用拟人的手法,有怎样的表达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案】6. C 7. D 8. ①本文花费一定笔墨写麦子的出嫁,表现出农民对麦子的深情(展现了耕作、播种的农耕过程,表达了对乡村文明的依恋);②与下文写麦子的后代忘本、麦子的痛苦和死亡形成对照,借此表达对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文明走向没落的感伤、叹惋。 9. ①将麦子当作人来写,赋予麦子以人的情感,借对麦子出嫁及麦子儿女进城的描写,表达了对农耕文明的深厚情感,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②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麦子的生长过程,给人以无限的想象,使文字变成画面跃然纸上;③拟人化地描写麦子的生长过程与写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的生活及思想变化相映成趣,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项,“麦子将离开娘家”错误,由文章第二段“远离村庄,农户在田野垒起锅灶,露天生火做饭,袅娜的炊烟是麦子最后华丽的转身。这顿午餐,是为麦子摆设的婚宴”这一信息可知,此时麦子已经离开娘家。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D项,“意在表现对假冒伪劣产品堂而皇之占据市场的隐忧”错误,文意曲解,文章写“进城的面粉……忘记了小麦的嘱咐,有的已经面目全非”,意在表现对进城农民迷失于名利、违背本真的隐忧。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段作用,体会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 - 21 - 题干问的是如何理解文章在写麦子出嫁上花费一定笔墨的做法。首先要到文中找到作者写麦子出嫁的内容,主要在第二段,第二段先写农民们忙碌麦子的婚礼,给麦子准备陪嫁,如“早早地忙碌着麦子的婚礼了”“光亮的犁铧、黑色的钉耙、带着农药气味的耧斗是麦子千百年来简陋的陪嫁,其实也不完全算是陪嫁,农家计算好的那些碳铵、尿素、农家肥才是麦子最好的嫁妆”,接着写麦子离开家的前夜,老农掂量麦子出嫁以后的生活,如“点起烟锅,叨念着哪块地肥,哪块地薄,平衡起麦子陪嫁的多少,掂量起麦子出嫁以后的日子的舒服与艰涩”,然后写第二天给麦子送嫁,如“丰盛的早餐过后,一家老少便扛上犁耙、炊具,连同孩子、耕牛、黑狗,一路浩浩荡荡,送小麦出门”“新犁过的田散发着纯朴的芳香,每一个畦埂都像用墨线量过那样的笔直,每一垄土都被铁耙细细地平整过,每一块大一点的坷垃都被敲碎,那是小麦的婚房,它们将隆重地迎接小麦的到来。一粒粒饱满的褐色的小麦马上就将成为这片整侍妥贴的土地上的新媳妇了。远离村庄,农户在田野垒起锅灶,露天生火做饭”,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农民对麦子的深情,表现出在耕作、播种的农耕过程对乡村文明的依恋;接着分析这一内容与下文内容之间的关联,从文章后文来看,作者写麦子的后代忘本,“小麦的子女一个接一个地来到都市,有的头发被染成红色、黄色、蓝色,有的脸上擦着雅芳、资生堂、欧莱雅”“它们也许忘记了小麦的嘱咐,有的已经面目全非”,写麦子的痛苦和死亡,如“麦子失去了自己曾经坚守的家园。麦子,只得躲在村庄的粮仓里哭泣,直至死去”,由此可知,作者在开始所写麦子出嫁隆重的场面与后文这样的情形形成鲜明对照,表达对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文明没落的感伤。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本文通篇采用拟人的手法,有怎样的表达作用。首先回顾拟人的手法特点以及效果,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表达效果,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然后看文中把什么当作人来写,文章标题“怀念麦子”以及第一段“麦子,是乡下最顾家的媳妇”就提示考生,本文写作的对象是“麦子”,主要写了麦子的出嫁,麦子儿女进城以及麦子的痛苦死亡,这完全是把麦子当作人来写,这“麦子”代表农耕文明,而“怀念”则是直接表达作者对农耕文明的情感;文章表面是写麦子境遇的变化,实际是写农民的生活思想的变化,写麦子的遭遇,实际是写农耕文明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遭遇,作者借助拟人化把这些内容结合到一起,读起来更有趣味,让文章更具有可读性;同时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使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麦子的出嫁、麦子儿女的进城,这就可以激发阅读者的想象,更有趣味。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21 -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彪,字道固,顿丘卫国人。家世寒微,少孤贫,有大志,笃学不倦。初受业于长乐监伯阳,伯阳称美之。与渔阳高悦、北平阳尼等将隐于名山,不果而罢。悦兄闾,博学高才,家富典籍,彪遂于悦家手抄口诵,不暇寝食。既而还乡里。平原王睿年将弱冠,雅有志业,闻彪名而诣之,修师友之礼,称之于郡,遂举孝廉。至京师,馆而受业焉。高闾称之于朝贵,李冲礼之甚厚。迁秘书丞参著作事自成帝以来至于太和崔浩高允著述国书编年序录为《春秋》之体遗落时事三无一存彪与秘书令高祐始奏从迁固之体,创为纪传表志之目。彪稍见礼遇,加中垒将军。及文明太后崩,群臣请高祖公除,高祖不许,与彪往复。以参议律令之勤,赐帛五百匹、马一匹、牛二头。迁御史中尉,领著作郎。彪性刚直,多所劾纠,远近畏之,豪右屏气。高祖常呼彪为李生,于是从容谓群臣曰:“吾之有李生,犹汉之有汲黯。”车驾南伐,彪兼度支尚书,与仆射李冲、任城王等参理留台事。彪素性刚豪,与冲等意议乖异,遂形于声色,殊无降下之心。自谓身为法官,莫能纠劾己者,遂多专恣。冲积其前后罪过,乃于尚书省禁止彪。会赦得免。时司空北海王元祥、尚书令王肃以其无禄,颇相赈饷。遂在秘书省同王隐故事,白衣修史。诏彪兼通直散骑常侍,行汾州事,非彪好也,固请不行,有司切遣之。会遴疾累旬,景明二年秋,卒于洛阳,年五十八。谥曰刚宪。彪在秘书岁余,史业竟未及就,然区分书体,皆彪之功。述《春秋》三传,合成十卷。其所著诗颂赋诔章奏杂笔百余篇。 (节选自《魏书·李彪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迁秘书丞/参著作/事自成帝以来/至于太和/崔浩/高允著述国书/编年序录/为《春秋》之体/遗落时事/三无一存/ B. 迁秘书丞/参著作/事自成帝以来/至于太和/崔浩/高允著述国书/编年序录/为《春秋》之体/遗落时事三/无一存/ C. 迁秘书丞/参著作事/自成帝以来/至于太和/崔浩/高允著述国书/编年序录/为《春秋》之体/遗落时事三/无一存/ D. 迁秘书丞/参著作事/自成帝以来/至于太和/崔浩/高允著述国书/编年序录/为《春秋》之体/遗落时事/三无一存/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 21 - B. 孝廉,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明清时指举人。 C. 纪传表志,意为本纪、列传、表、志,由司马迁创制、班固增补的编年体例。 D. 公除,帝王自身担负国事之重任,遇丧可因公而变通礼制,除去丧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彪出身寒微,勤奋好学不倦。他世代寒微,少小孤贫,受学于伯阳,受到伯阳的称赞;他到富藏典籍的高悦家手抄口诵,废寝忘食。 B. 李彪得人相助,顺利求学为官。他受到平原王元睿仰慕,得以入京修习;受到高闾、李冲赏识,升任秘书丞;因高祖稍微礼遇而任中垒将军。 C. 李彪刚强豪横,因此招来灾祸。他性格刚直,屡屡弹劾纠肃朝臣;与李冲等人意见不合,毫无退让之意;后被李冲囚禁,逢大赦才得以免罪。 D. 李彪修史作传,留下著述多篇。他修撰历史虽没有最终完成,却有区分书体之功;他阐述《春秋》三传,合成十卷;所写各类诗文有一百多篇。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渔阳高悦、北平阳尼等将隐于名山,不果而罢。 (2)高祖常呼彪为李生,于是从容谓群臣曰:“吾之有李生,犹汉之有汲黯。” 14. 李彪后来为什么变得专横恣肆?他被李冲囚禁获得赦免后,司空北海王元祥、尚书令王肃是怎样安置他的?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D 11. C 12. B 13. (1)(李彪)与渔阳高悦、北平阳尼等人准备到名山隐居,不能成行便只好作罢。 (2)高祖常常喊李彪为李生,当时舒缓、不急迫地对群臣说:“我有李生,就像汉代有汲黯一样。” 14. ①他自认为身为法官,无人能够纠奏弹劾自己,于是便专横恣肆;②两人把他安排在秘书省,让他以无官职的人的身份修撰史书。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从语法来看,“参著作事”为动宾关系,“参”是动词,参与,是谓语,“著作事”是名词,著作事宜,是宾语,“参著作事”意为参与著作事宜,中间不能断,排除A、B项; 从语意来看,“遗落时事/三无一存”的意思是“遗漏了史实,三件中没有一件留存”,中间要断开,且“遗落”的宾语是“时事”,动宾之后要断开,排除B、C项。 - 21 - 故选D 句子翻译:李彪升任秘书丞。参与著作事宜。自魏成帝以来,真到太和年间,崔浩、高允等人著述国书,以编年的顺序收录史料著述成《春秋》的体例,遗漏了史实,三件中没有一件留存。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项,“编年体例”错误,应为“纪传体例”。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B项,“稍微礼遇”错误,文中“稍见礼遇”的“稍”意思是“渐渐”,意思是“渐渐被礼遇”,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翻译的能力。 (1)中,句首添加主语“李彪”;“隐于名山”,状语后置句,应为在名山隐居;“不果”,不能成行;“罢”,作罢。 (2)中,“于是”,当时;“从容”,舒缓;“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犹”,就像。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李彪后来为什么变得专横恣肆?他被李冲囚禁获得赦免后,司空北海王元祥、尚书令王肃是怎样安置他的。这里有两个问题。先看第一个问题,考生要找到李彪变得专横恣肆的表现,在这一表现前后寻找原因。根据“遂多专恣”可知,原因应在前面,即“自谓身为法官,莫能纠劾已者”,意思是自认为身为法官,没有人能够纠劾弹劾自己,因而开始专横恣肆。再看第二个问题,先找到这两个人,然后找到这两个人如何安排李彪。文中说“时司空北海王元祥、尚书令王肃以其无禄,颇相赈饷。遂在秘书省同王隐故事,白衣修史”,根据这些内容可知,这两个人把他安排在秘书省,让他以无官职的人的身份修撰史书。 - 21 -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李彪,字道固,是顿丘卫国人。家中世代寒微,年少丧父家境贫苦,有远大志向,好学不倦。起初追随长乐监伯阳接受学业,伯阳称赞欣赏他。(李彪)与渔阳高悦、北平阳尼等人准备到名山隐居,没能成行便只好作罢。高悦的哥哥高闾博学高才,家中藏有很多典籍,李彪于是到高悦家中手抄口诵,废寝忘食。不久还归乡里。平原王元睿将及成年,一向有志于学业,听说李彪的名声便去拜访他,李彪以师友之礼相待,被郡里人称赞,于是被推举为孝廉。李彪到京城,入学堂修习学业。高闾在朝中官员中称赞表扬他,李冲对他甚为礼遇。李彪升任秘书丞。参与著作事宜。自魏成帝以来,真到太和年间,崔浩、高允等人著述国书,以编年的顺序收录史料著述成《春秋》的体例,遗漏了史实,三件中没有一件留存。李彪与秘书令高祐开始奏请依照司马迁、班固史书的体例,创制了纪、传、表、志诸项目录。李彪渐渐被皇上礼遇,加授中垒将军。等到文明太后逝世,群臣请求魏高祖变通礼制除去丧服,高祖不同意,与李彪往复论议。因他参与议论律令的勤勉,皇上赐给他五百匹丝帛、一匹马、两头牛。李彪被升迁为御史中尉,兼任著作郎。李彪性格刚直,多次弹劾纠肃朝臣,远近之人都很怕他,豪强也不敢妄动。高祖常常喊李彪为李生,当时舒缓、不急迫地对群臣说:“我有李生,就像汉代有汲黯一样。”皇帝南伐,李彪兼任度支尚书,与仆射李冲、任城王等人共同处理国家日常事务。李彪生性刚强豪倔,与李冲等人意见有不合的地方,便在脸色和言语上表现出来,毫无退让的意思。他自认为身为法官,无人能够纠奏弹劾自己,于是便经常专横恣肆。李冲累积李彪前后所犯的罪过,便在尚书省衙门内囚禁起李彪。李彪逢大赦得以免罪。当时司空北海王元祥、尚书令王肃因李彪没有俸禄,很是赈济他。于是按照当年王隐的旧例安排他在秘书省,让他以无官职的人的身份修撰史书。皇帝下诏让李彪兼任通直散骑常侍,处理汾州事务,这不是李彪所爱好的,他竭力请求不去上任,有关部门强令他前往。恰好此时李彪染上疾病,持续了几十天,景明二年(501)秋天,在洛阳去世,享年五十八岁。谥号为“刚宪”。李彪在秘书监一年多,修史之业终未完成,然而区分史书体例,都是李彪的功劳。他阐述《春秋》三传,合成十卷。他所写的诗歌、颂、赋、诔、章奏、杂笔有一百多篇。 - 21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①(节选) 梅尧臣 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 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 其状已可怪,其毒亦莫加。 忿腹若封豕②,怒目犹吴蛙。 庖煎苟失所,入喉为镆铘③ 若此丧躯体,何须资齿牙? 持问南方人,党护复矜夸。 皆言美无度,谁谓死如麻! 我语不能屈,自思空咄嗟。 [注]①1038年(景祐五年),梅尧臣将在建德县卸任,范仲淹时知饶州,约他同游庐山。在范仲淹席上,有人绘声绘色地讲起河豚这种美味,引起梅尧臣极大兴趣,写下此诗记下当时情景。②封豕:大猪。③镆铘:古代宝剑名。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四句以春景开头,暗示河豚上市时间;以鱼虾为衬,凸显河豚价值。 B. 诗歌第七句到第十句,分说河豚外形之“怪”与可能使人丧生之“毒”。 C. “持问南方人”以下四句,写南方人对河豚这种有毒美味的袒护夸赞。 D. “我语不能屈”二句,是说南方人无法驳倒作者评价河豚的话,只好空自叹息。 16. 本诗是如何表现河豚“其状”与“其毒”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①运用比喻表现“其状”,将河豚比作“忿腹”的大猪和“怒目”的吴蛙,突出其怪状。②运用想象(联想)表现“其毒”,通过想象人吃了处理不当的河豚就像吞剑自杀,突出其毒之大。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以及情感的能力。 D - 21 - 项,“是说南方人无法驳倒作者评价河豚的话,只好空自叹息”错误,选项对“我语不能屈”二句的理解有误,从诗中来看,应为作者不能改变南方人对河豚的褒美,自己陷入思考,空自叹息。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形象、技巧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表现河豚“其状”与“其毒”的手法。首先到文中找到能体现河豚“其状”与“其毒”的诗句,如“忿腹若封豕,怒目犹吴蛙”是描摹河豚“其状”,意思是“鼓动的大腹好像一头大猪,突出双眼,又如同吴地鼓腹的青蛙”,这是使用比喻的修辞,展现河豚形状之怪,河豚之腹较其他鱼大,有气囊,能吸气膨胀,眼镜突出,靠近头顶,故形状古怪;如“庖煎苟失所,入喉为镆铘”意思是“烧煮如果不慎重不得法,吃下去马上丧命,就像遭到利剑的宰杀”,这是展现河豚之毒,河豚的肝脏、生殖腺及血液含有毒素,假如处理不慎,食用后会很快中毒丧生,诗人用“入喉为镆铘(利剑)”的想象,更为惊心动魄,可见毒性很大。诗人认为,要享用如此美味,得冒生命危险,是不值得的。考生可以从比喻和想象的角度来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荀子认为笔直的木材制作成车轮之后就“_____________”,然后进一步设想木材“____________”也不会再变直了。 (2)李白在《蜀道难》第二段中,以“______________”夸饰山峰之高,以“____________”衬托绝壁之险。 (3)《琵琶行》总写琵琶女的演奏时,先用“____________”写其校弦试音,接着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来赞叹,一个“情”字写出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是波涛汹涌的。 【答案】 (1). 其曲中规 (2). 虽有槁暴 (3). 连峰去天不盈尺 (4). 枯松倒挂倚绝壁 (5). 转轴拨弦三两声 (6). 未成曲调先有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1)槁暴(2)盈(3)轴、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21 - 沿着绿色铺开的道路,我穿过敦煌街道。麻雀蹲在树上叫着,抖掉身上的黑夜,观察日出前每一个细节。一辆辆早起的出租车穿梭在大街上,偶尔刺耳的喇叭声,唤醒睡梦中的旅客。莫高窟绚烂的壁画,精美的彩塑,精彩的本生故事,九色鹿舍已救人,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在脑海里浮动成一首首错散成韵的诗。 党河水安静地流淌,河岸上的草木舔着水花,自顾自地灿烂、摇曳、生长。我沿着河岸前行,荡荡的河水仿佛东汉“草圣”张芝、张昶兄弟的墨池。每天清晨,他们在墨池里蘸一蘸笔尖,就把水染黑了。他们家的庭院,到处挂满布,写着黑字的布在风里飘扬。这些集月之阴柔、日之阳刚、地之宽厚、天之崇高于一体的草书字,像篝火呼啦啦燃烧在黑夜,像七月敦煌的天气,烫透、蒸熟那些生硬的果实。 党河岸上,土坯房上,许多烟囱冒起了烟,人们在告别昨夜的梦吗?有音乐从窗户里流出,有诵读声飘在村庄上空。这些美好的声音,让缀满果实的杏树心花怒放,让李广杏子像海绵球.一样在墙上轻轻蹦跳。阳光向四面舒展开去,华彩斑斓,无边无际。 18. 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我们齐声朗诵那首《沁园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B. 对政治的敏感,对生活的敏感,对性格的敏感……是作家必须具备的素质。 C. 她磕磕巴巴地说:“可是……太太……我不知道……你一定是认错了。” D. “还没结婚吧?”“……”她飞红了脸,手扭在一起,更加忸怩起来。 19. 比拟能准确再现情态,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拟进行简要赏析。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写成:“阳光华彩斑斓,无边无际,向四面舒展开去。”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18. B 19. ①本句把党河岸边的草木当作动物来写,表现水边植物的情态,神形毕现,十分生动。②“舔”字用词生动,准确形象地写出流动的河水轻拍河岸边草木、草木在水边摇曳的动态情景。 20. ①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向四面舒展开去”上,强调动态的变化;原句的重点落在“华彩斑斓,无边无际”上,强调色彩的壮丽,更符合原文礼赞敦煌的核心意思。②适用的位置不同,改句用来结束文段,似乎话未说完;原句把“华彩斑斓,无边无际”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余韵悠长,给人以想象空间,更适合做结尾。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 21 - “千手千眼观音菩萨……”中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 B项,“对生活敏感,对性格的敏感……”中省略号也是表示列举的省略; A项,“……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省略号标示引文的省略; C项,“可是……太太……我不知道……你一定是认错了”中省略号标示说话的断断续续; D项,“……”中省略号标示对话中的沉默不语。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题干要求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拟进行简要赏析。首先要回顾比拟的特点,比拟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运用这种辞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然后分析画横线的句子,“党河水安静地流淌,河岸上的草木舔着水花,自顾自地灿烂、摇曳、生长”,这句话描写的对象是党河岸边的草木,这是植物,“舔着”是动物的动作,这里是把草木当作动物来写,“自顾自”意思是自己只管自己的事,这是赋予草木以人的情态,“舔着”“自顾自”形象地写出流动的河水轻拍河岸边草木、草木在水边摇曳的动态情景。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的能力。 题干暗示考生“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这说明考生应该从句式的角度来分析品味;文中“阳光向四面舒展开去,华彩斑斓,无边无际”和改句“阳光华彩斑斓,无边无际,向四面舒展开去”的不同是语句顺序的安排,文中先说“阳光向四面舒展开去”,接着以“华彩斑斓,无边无际”来陈述“向四面舒展开去”的情形,所以重点应该落在“华彩斑斓,无边无际”上,“华彩斑斓”强调色彩,“无边无际”强调开阔,这与语段赞美敦煌的核心是一致的;接着看这句话在语段的位置,这句话在语段的结尾,作为结尾句,应该收束全篇,同时又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引人回味,文中原句“华彩斑斓,无边无际”是“阳光向四面舒展开去”的具体情形,以此收尾既收束文段,又能给人以想象,而改句以“向四面舒展开去”收尾,则好似语意未竟,话没有说完。 21.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 21 - ①通过瘙痒、水肿、恶心、哮喘等常见症状,②让患者对病情和治疗进行初步的了解。③症状轻微者立即脱离引起过敏的物质,④症状就可以快速解决;⑤如果脱离之后过敏症状仍持续存在,⑥就要及时就医。⑦尤其注意激素的使用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强度和剂型的激素并逐渐停药的原则。⑧患者如果皮疹面积扩大,瘙痒、水疱严重者,⑨应及时就诊。 【答案】②修改为:“患者对病情和治疗进行初步的了解”;④修改为:“症状就可以快速缓解”;⑦修改为:“尤其注意激素的使用一定要遵循在医生的指导下”;⑧修改为:“患者如果皮疹面积扩大,瘙痒、水疱严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改病句的能力。 ②“让患者对病情和治疗进行初步的了解”成分残缺,结合前一句“通过……”可知,这属于典型的滥用介词导致主语缺失的类型,可以删除“让”; ④“症状就可以快速解决”搭配不当,“症状”应该是“缓解”; ⑦“尤其注意激素的使用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强度和剂型的激素并逐渐停药的原则”成分残缺,缺少与宾语“原则”搭配的谓语动词,“尤其注意激素的使用一定要遵循在医生的指导下……的原则”; ⑧“患者如果皮疹面积扩大,瘙痒、水疱严重者”结构混乱,“应及时就诊”的应该是“皮疹面积扩大,瘙痒、水疱严重”,可以修改为“患者如果皮疹面积扩大,瘙痒、水疱严重”。 2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近日,考古工作者在陕西西安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底张街道韩家村发掘了一座完整的隋代家族墓园——隋王韶家族墓园。该墓园由方形围沟和7座墓葬组成,面积2.1万平方米。其中,王韶墓规模最大,等级最高,出土各类随葬品67件(组)。据悉,隋王韶家族墓园规模宏大,结构完整,墓主身份明确,出土物较为丰富,为北周至隋家族墓地的特征、成员的埋葬规律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答案】①近日,②考古工作者在陕西西安发掘了隋王韶家族墓园,③这座完整的隋代家族墓园,④为北周至隋家族墓葬研究⑤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的能力。 - 21 - 由题干可知,这是一则新闻报道。新闻报道一般由导语和主体构成,导语部分是新闻内容总括,主体部分是对导语部分是解说和补充。这段文字共四句话,第一句“近日,考古工作者在陕西西安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底张街道韩家村发掘了一座完整的隋代家族墓园——隋王韶家族墓园”是导语,交代事件,即“近日,考古工作者在陕西西安发掘了隋王韶家族墓园”,二三两句是对墓园具体情况的介绍,第四句是交代墓园的价值,“为北周至隋家族墓地的特征、成员的埋葬规律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由此可知,这段文字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事件,即发掘隋王韶家族墓园以及这座墓园的价值。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全国政协常委、农工民主党中央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张乾二,于2020年5月3日安详逝世,享年93岁。 张乾二早年参与了水溶液中培养晶体、研制粉末衍射仪的照相机等研究,1963年在配位场理论研究方面获得突破,20世纪90年代带领课题组开展价键理论计算程序化的攻坚研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等奖等。 张乾二曾说:“科学家必须热爱他的工作。如果一个科学家不为探求真理,只为求名求利,在科学方面就不会有什么成就。所以真正的大科学家首先必须是一个纯粹的人,纯粹为科研兴趣,或纯粹为国家需要。”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做事与做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做一个纯粹的人 人之心非江河湖泊之大,仅一拳即可度量,若内心劳碌,不仅苦了自己,也烦了别人。一心一意,方能洒脱。张乾二即为实例。生活纵然曲折,我也宁做纯粹的人;生活纵然丰富,我也宁做纯粹的人。不论生活是什么样子,我,一定是有真意,去粉饰,不做作,不卖弄。 活得纯粹,活得洒脱不羁,如鱼在海底遨游,如鹰在天空翱翔。 林清玄说:“今天扫完今天的落叶,明天的树叶不会在今天掉下来,不要为明天烦恼,要努力活在今天这一刻。”为太多未知的事物考虑太多,一个人总是会生活地很累,压力剧增,身心上承载巨大压力,精神上束缚太多自我。与其如此,何不就活得洒脱些。 - 21 - 当我们用真心对待每一天,不为从前后悔,不为未来担忧,生活就会在自己手中。三毛天生热爱流浪,这个自称口袋里只有三毛钱的小人物,一路走来,享受生活,她说:“生活是一种缓缓如夏日流水般的前进,我们不必焦虑,三十岁的时候不要急五十岁的事情,我们生的时候不必期望死的来临。”她曾在台湾追逐青春,在西班牙释放热情,在德国饱读书籍……她自由不羁却又渴望安宁,走遍万水千山只为安抚今生不安的灵魂,人生不就该像她一样没有包袱地生活吗? 活得纯粹,活得真情实意,如秋菊高洁傲岸,如幽兰散发清香。 要说活得真性情,非阮籍不让。他作为“竹林七贤”之一,在1500年前留下了一些真性情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是道统文化不敢去面对的。有一天上山,走着走着没路了,结果他就坐下来大哭,这便是有名的“穷途而哭”。他还爱跑到山林里去啸歌,虽然疯疯癫癫,但听他啸歌的人却能烦恼一扫而光。现实中,很少有人敢做阮籍,因为我们要面对社会的所有规则!大仁大恶的人估计都不会做这样的事情,可阮籍就是这样邪谬。如若我们敢用真性情面对生活,做另一个阮籍,那么生活也一定不会苛待我们。 然而洒脱不羁也是建立在原则之上,如果一个人没有责任心,总是将今天的事推脱到明天去做,那么他的生活注定不会是洒脱。回首凝望,他会发现自己偏离原来的轨迹已经好远,而他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弥补自己曾经卸下的一份又一份责任。所以我们只要将每天过好,无需安排,无需担忧,生活便会自然而然地细水长流。 纯粹做人,痛快行事,方能如张乾二一样,在生活的条条框框中保持真我,不被牵绊,不被诱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表达应用的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则以“做事与做人”为主题的材料作文。材料分三段,第一段讲著名科学家张乾二先生逝世,第二段讲其重大贡献及学术成就,第三段讲张乾二先生的认识。其中第三段是重点,讲科学家必须热爱自己的工作,要做一个纯粹的人。“纯粹的人”突出做到两点,一是不为外物所扰,完全投身于自己热爱的事业中;一是没有私心,不谋私利,一切为了国家需要。我们虽然不能人人成为科学家,但是,张先生的观点对于我们的长足发展还是很有启发的。需要注意的是,要扣住“做事与做人”的主题而谈,这里所讲的“做事”,是指热爱自己的事业;“做人”,是指做一个纯粹的人。离开两者来写视为偏离题意。 立意参考: ①做纯粹的人(热爱工作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②做有家国情怀、为国奉献的人方能成就伟业。③爱事业,爱国家,才能成大事。 素材: - 21 - ①“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是智者的选择。要想做事,先学做人,只有学会做人,才能成就大事。 ②做事不同于做人,做人要低调,做事要高调。充满自信,不畏艰难,锲而不舍,勇于向前,是做事成功的重要成因。 ③凡是想成大事者,都有大自信,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会当水击三千里,自信人生三百年”,都体现做大事者的豪迈胸怀。胡雪岩,清末红顶商人,富可敌国,正因为他自信心强,广交朋友,把握机会,勇往直前,才造就了一代奇才。一个人只有自信是不够的,还要有认准方向就不避艰难,锲而不舍干下去的决心和毅力。换句话说,就是做事要有 恒心,要有韧性,要一往无前,不要知难而退,功亏一篑。 ④做人应该保持对人性最本质的敬畏:诚信,务实、善良,这些中华传统的美德都需要我们传承和发扬,只有坚守人性的基准,才能更好的做人做事。 ⑤安妮宝贝说:“自由需要付出更多意志和代价。同样的,做一个心无杂念,纯粹似水的人也需要很多的意志,代价以及一种信仰。” ⑥朱自清有他的纯粹,于是描绘出了一片静谧的荷塘月色。安徒生有他自有的纯粹,于是写出了流传至今且依旧受欢迎的童话故事。小说《家》中的鸣凤,因为有了对爱情的纯而宁死不屈;觉慧因为有了对自由的纯粹而顽强追求…… ⑦陶潜很纯粹,所以他毅然选择了归隐,从此过上了“有酒盈樽”“采菊东篱下”的闲适生活。屈原很纯粹,在奸佞的诬陷下,在楚怀王的不解中,他选择了用投江来结束自己悲惨的一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刘禹锡很纯粹,正直春风得意,却惨遭贬谪。他不同于柳宗元的忧郁苦闷,对于贬谪,他乐观接受,虽自喻“病树”、“沉舟”,却也足矣见其心之大。 结构层次: 首先拟定一个观点明确的标题,如“做一个纯粹的人”;然后由材料引出观点——做纯粹的人,接着围绕“活得纯粹,活得洒脱不羁,如鱼在海底遨游,如鹰在天空翱翔”“活得纯粹,活得真情实意,如秋菊高洁傲岸,如幽兰散发清香”两个方面阐释如何做一个纯粹的人;结尾收束全篇,呼应开头。 - 2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