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专题22分析小说环境描写含解析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专题22分析小说环境描写含解析1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专题 22 分析小说环境描写 环境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是小说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 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1)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 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它包 括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地区。它涉及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 陈设,住宅内外装饰布置,以及当地风土人情等。 (2)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雨 雪霜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景物等。 命题的重心有三:一是环境描写的特点,二是环境描写的手法,三是环境描写的作用。这 三个命题重心往往以两种形式呈现:一是描写手法和作用相结合,二是描写的环境特点和作用 相结合。 热点题型一 环境描写的特点 例 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东坛井的陈皮匠 何晓 ①一个地方只要历史长了,就会产生些离奇的故事。 ②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当你花费了比去欧洲还要多的时间,从大城市曲里拐弯地来到 这里时,疲惫的身心会猛然因眼前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而震颤:唐宋格局、明清街院,这化石 一样的小城里,似乎每一扇刻着秦琼尉迟恭的老木门后面,都有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大家族在 繁衍生息……而每一个迎面过来的人,他穿得越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因为他的身上自 然地洋溢着只有在这样的古城里生长的人才有的恬静和自信,哪怕他只是一个绱鞋掌钉的小皮 匠。 ③沿袭着“食不过午”老规矩的,似乎只有传统小吃。但古城里曾经严格遵守另一种做生 意“时不过午”老规矩的,却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东坛井的陈皮匠。 ④东坛井是一条老街,街头有一口叫东坛井的千年老井。老井现在是文物,周围砌了台子, 被重点保护了。陈皮匠的家就是陈家大院子,在老井东边,大院有两套天井一个后花园,一栋 小巧的绣楼,后面一套天井是皮匠的藏书室。陈家大院子的正门在与街面丁对着的巷子里, 除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了家人进出,平时总关着。隔了街道,皮匠的摊子在老井西面的醋吧街沿上。皮匠从十九岁开 始就在那里摆摊,没人说他不能在那里摆摊,他是这条街上最正宗的土著。 ⑤皮匠的手艺好,补的鞋既巴适又牢实。了解他的人都说:可惜哟,一个老高中生,灵巧 得能绣花,随便做啥也能成气候嘛,去当皮匠。皮匠才不这样想,他悠闲自在地守在摊子上, 不管生意好坏,中午十二点都要准时收摊。他上午挣了多少钱,下午就要买多少钱的书。古城 收售旧书和收藏旧书的人,都认得他,晓得他在意哪一类书,只要看到他来了,立马抱一摞出 来任他选。钱不够,也没关系,第二天拿来就是了。古城的人都爱老书,或者自己读,或者倒 来倒去当古董卖。 ⑥晚上,皮匠一般都待在他的藏书室里。至于他在里面干些啥,皮匠娘子从不过问。要休 息的时候,只是在外面喊:老汉,等你哈。皮匠听了,先咳嗽一声,然后才出来。 ⑦皮匠的生活一直都像这样,很平静。古城其他人的生活也很平静——直到上个月皮匠的 女儿回来。 ⑧女儿是在上飞机的时候才打电话说要回来的。黄昏时,女儿回来了,后面还跟了一个干 巴老头。女儿一进屋就介绍说:这是我的导师,历史学家牟汉达教授。爸爸,老教授想看看我 们的族谱。 ⑨皮匠一听来人是历史专家,心里就已经有数了。第二天,皮匠和女儿陪着教授在藏书室 里整整待了六个小时。这六个小时里,从《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人轶事汇编》《宋史选举 志》到《南充史志》《保宁府志》《将相堂记》《重修三陈书院记》《陈氏家谱》……教授一直在 翻书,皮匠女儿一直在拍照,皮匠一直在回答教授的提问。 ⑩他们终于从藏书室里出来时,教授说:你已经有了我想有的一切。 ⑪皮匠回应说:我这一辈子,就等这一天哩。 ⑫数月后,一篇学术论文震惊了整个历史学界:《南宋三陈故里之重考》。而同时被震惊的 还有古城的官员、文人和实业家:那么著名的历史人物原来是古城人啊!于是,古城迅速掀起 了一股宣传、发现、挖掘的热浪,无限的商机突然摆在了眼前,安静的古城人一下子变得疯狂 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被导游带来参观陈家大院,一批又一批的说客拥来劝皮匠合伙开发陈家 大院……皮匠想:这东坛井陈家大院的大门,怕是再也关不上了。 ⑬收到女儿寄回的报纸、杂志,皮匠认认真真地把老教授的论文和与论文相关的评论文章, 读了一遍又一遍。然后他歇了十多天业,把家里的藏书整理出来,重新造册,一一核对之后, 全部送给了牟汉达教授。 ⑭从此,陈皮匠和古城的其他皮匠一样,下午也要补鞋了。 (有删改) 文中第②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突出了古城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丰厚的历史底蕴。 (2)为陈皮匠鲜明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提供了环境依据。 【提分秘籍】 概括环境特点是高考考查小说景物描写的最常见题型,主要考查赏析小说景物的能力。人 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活动,事件也在一定的环境里发展,弄清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对准确 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作用。但是要区分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常见设问方式】 (1)概括某某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分析。 (2)小说中几次写到某一景物,请概括分析。 (3)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其特点。 (4)某一社会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方法技巧】 概括环境特点“4步走” 第一步,审题干,分清环境描写的种类 即分清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例 1】题干要求是“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属于社 会环境。 第二步,定区间,找出环境描写的句段 自然环境语句很好找,在找社会环境语句时需要关注人物活动的场所、人物与人物之间的 关系、人物的身份、人物的对话、情节发展过程以及写作时间等。【例 1】已经明确了答案区域 在第②段,抓住里面的关键词句“远离现代文明”“古奥”“唐宋格局”“明清街院”“五千 年的大家族”等再现画面。 第三步,多角度,综合考虑细分析 根据句段,抓住景物特征,从形、声、色等方面来感知景物特点;同时,调动视觉、听觉、 嗅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景物特点,在感知时重新组合画面并在脑海中再现画面,想象、品味画 面的整体特色。通过上面的那些关键词句就可以看出这里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丰厚的 历史底蕴。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第四步,用术语,恰当概括理答案 具体分析所写环境的特点,用几个形容词(多为自然环境)或名词(多为社会环境)概括环境 的特点。 热点题型二 环境描写的手法 例 2、 (2015·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童年随之而去(节选) 木心 (节略部分内容提示)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做佛事。“我”随着在山上呆了一段 时间后,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 回家啰! 走出山门时,回望了一眼 ——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 问问。 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敷衍度日。背书,作对子, 还混得过,私底下只想翻稗书。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之广,连唐诗宋词也 不准上桌,说:“还早。”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 将来”,我就觉得清新有味道,琅琅上口。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老夫子 竟听见了,训道:“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可吟风弄月,丧志的呢!”一肚皮闷瞀的怨气,这 个暗趸趸的书房就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逃”,怎么个 逃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 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那饭碗却有来历——我 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了。 母亲说: “毕竟老法师道行高,摸得着孙行者的脾气。” 我又诵起:“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母亲说: “对的,是越窑,这只叫盌 ① ,这只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尚才拿得出这样的宝贝, 小心摔破了。” 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料清晨被 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 篙的当儿,蓦地想起: “碗!” “什么?”母亲不知所云。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那饭碗,越窑盌。” “你放在哪里?” “枕头边!” 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 “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无二。 “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索取——不可能, 不必想那碗了。 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 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 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 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 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 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 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 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盌,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 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 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 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 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 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远渐远…… 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 对母亲怎说……那船夫。 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 我告诉了她。 “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 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那时,那浮氽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分析文中画波浪线段落景物描写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运用比喻(碧波像大匹软缎)、反衬(橹声、水声、语声反衬“异样地宁适”) 等手法描写景物,形象生动,动静相宜。(2)从听觉(橹声、水声)、触觉(风“又暖又凉”)、视 觉(碧波、山色苍翠、水中倒影鲜活闪袅)描写景物,有声有色,使人如身临其境。 【提分秘籍】 环境描写的手法是指作者在交代环境时运用的各种描写技巧。包括修辞技巧、描写角度等。 【常见设问方式】 (1)小说中某段景物在描写上有何特点? (2)从写景顺序及写景技法赏析某某段。 (3)某某句是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写景的? 【方法技巧】 环境描写手法“4 步走” 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考向 通过题干中的关键词,要明确考查的是描写手法,还是写景的修辞手法。 第二步,根据考向,思考答题角度 这就需要掌握环境描写常见的手法: (1)从描写技巧角度看,有: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与细描(精 雕细刻、浓墨重彩);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色彩的渲染、衬托;③借 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来描写。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7 (2)从写景角度看,有: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②观察角度——定点 观察、移步换景;③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外内结合等;④抓住特征,进行形、 声、色方面的描写。 第三步,根据题干要求,判定方法并结合文本判断分析 第四步:运用模板,规范作答 答案一般采用如下模式:景物描写的手法+景物描写的特点+景物描写的作用。 热点题型三 环境描写的作用 例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活 着 余 华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来到。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这位 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去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 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家里五口 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的第二年,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 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 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是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 看到晒场上有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哒吧哒掉眼泪。 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我看 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 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 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摊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行 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儿才问:“你说什么?”我说:“我要买这牛。”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一 数。”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你当真要买?”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8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 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 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不数了,你拉走吧。” 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今天合算,今天合算。” 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得 很。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来养着的。”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 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还活不到 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 不死”。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定下 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我知道什么 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 歇得来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到老人身旁 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 晚像风一样飘扬。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 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 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节选自余华《活着》,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②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③ 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④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提分秘籍】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用看似无心之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时是为了烘云托月, 塑造人物形象;有时是映射或暗示主旨。它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备受高考命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9 题者的青睐。当然,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和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不同的。 【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 (1)环境方面: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 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人物方面:①烘托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3)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 情节发展的线索;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了标题的内涵;⑤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的 内容(为下文……作铺垫),与结尾相呼应;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内容相呼应,结构完 整。 (4)主题方面: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 【常见设问方式】 (1)阅读文中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请说明作者的描写意图。 (2)概括××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3)请分析小说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方法技巧】 环境描写作用题“三步走” 一、自然环境描写 通过以上研究,要解答“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需要“三步走”: 第一步,找到环境描写的具体语句,分析环境的特点。因为环境的特点与作者写此环境的 作用是一致的。 第二步,找到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思维角度。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人物、情节、主 题以及环境本身等多个角度去考虑。 第三步,组织语言,规范答案。 模式一: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 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模式二:××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 情基调;烘托了人……的思想感情;为下文……的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二、社会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也需要“三步走”: 第一步,找出具体体现社会环境的语句。 第二步,明确分析社会环境作用的思维角度。 (1)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0 (2)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3)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第三步,组织语言,规范答案。 模式:(1)突出(烘托、描写、交代)了……,为……活动提供了背景,与……(情节)形成对 比。 (2)烘托(衬托、映衬)了……(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3)触发……思想(情感)转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一、【2016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3 ~16 题。 会明 沈从文 ①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提起三十三连,很容易使人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 带的血战。事情已十年了。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 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地缠裹着,他忘 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把你的军旗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 ②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这一次,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前 线,会明老早就编好了三双草鞋、绳子、铁饭碗、成束的草烟,都预备得完完全全。他算定这 热闹快来了。在开向前线的路上,他肩上的重量不下一百二十斤,但是他还唱歌。一歇息,就 大喉咙说话。 ③驻到前线三天,一切却无动静。白天累了,草堆里一倒就睡死,可是忽然在半夜醒来, 他就想,或者这时候前哨已有命令到了?或者有夜袭的事发生了?或者有些地方已动了手?他 打了一个冷战,爬起身来,悄悄地走出去望了一望帐篷外的天气,走近哨兵旁边,问:“大爷, 怎么样,没有事情么?”“没有。”“我好像听见枪声。”“说鬼话。”他身上也有点发冷, 就又钻进帐篷去了。他还记得去年鄂西战役,时间正是六月,人一倒下,气还不断,糜烂处就 发了臭;再过一天,全身就有小蛆虫爬行。为了那太难看、太不和鼻子相宜的六月情形,他愿 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 ④然而前线的光景和平了许多。这和平倘若当真成了事实,真是一件使他不太高兴的事情。 人人都并不欢喜打仗,但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打赢了,就奏凯;败了,退下。总而言 之,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于是,他逢人就问究竟什么时候开火,他那样关心,好 像一开开火后就可以擢升营长。可是这事谁也不清楚,看样子,非要在此过六月不可了。 ⑤去他们驻防处不远有一个小村落,看看情形不甚紧张,就有些乡下人敢拿鸡蛋之类陈列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 在荒凉的村前大路旁,来同这些副爷冒险做生意的。 会明常常到村子里去。一面是代连上的弟 兄采买一点东西,一面是找个把乡下上年纪的农民谈一谈话。他一到村落里,找到谈话的人, 就很风光地说及十年前的故事,有时也不免小小吹了一点无害于事的牛皮,譬如本来只见过都 督蔡锷两次,他说顺了口,就说是四五次。他随后做的事是把腰间缠的小小三角旗取了下来。 “看,这个!”看的人露出吃惊的神气,他得意了。“看,这是他送我们的,他说“嗨,勇敢 点,插到那个地方去!”你明白插到哪个地方去吗?”听的人自然是摇头,他就慢慢地一面含 着烟管一面说…… ⑥因为这慷慨的讨论,他得到一个人赠送的一只母鸡,带回帐篷,用一个无用处的白木子 弹箱安置了它,到第二天一早,木箱中多了一个鸡卵,第三天又是一个,他为一种新的兴味所 牵引,把战事的一切全忘却了,他同别人讨论这只鸡时,也像一个母亲与人讨论儿女一样。他 夜间做梦,就梦到有二十只小鸡旋绕脚边吱吱地叫。鸡卵到后当真积到了二十枚,就孵小鸡, 小鸡从薄薄的蛋壳里出到日光下,一身嫩黄乳白的茸毛,啁啾地叫喊,把会明欢喜到快成疯子。 白天有太阳,他就把小鸡雏同母鸡从木箱中倒出来,尽这母子在帐篷附近玩,自己却赤了膊子 咬着烟管看鸡玩,或者举起斧头劈柴,把新劈的柴堆成塔形。遇到进村里去,他把这笼鸡也带 去,给原来的主人看,像那人是他的亲家。从旧主人口中得到一些动人的称赞后,他就非常荣 耀骄傲还极谦虚地说:“这完全是鸡好,它太懂事了,它太乖巧了。”看样子,为了这一群鸡 雏发育的方便,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了。 ⑦后来,和议的局势成熟,照例约好各把军队撤退。队伍撤回原防时,会明的财产多了一 个木箱,一个鸡的家庭。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 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会明望着这些人微笑时,那微笑 的意义,是没有一个人明白的。 (有删改) 13.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要概括。(6 分) 14.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简要分析。(4分) 15.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4分) 16.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6 分) 【答案】 13.战争让他重温三十三连的荣耀,体现他作为一名士兵的价值;战争如拖到六月,死伤 士兵的腐烂会让他不忍直视;打了,无论胜败,对他而言都是一种解决。 14.第一处,向别人吹嘘过去的荣耀,满足虚荣心,体现内心的空虚,第二处,从喂鸡的 成就中获得满足,体现内心的充盈。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2 15.这个细节贯穿全文,前后呼应,体现小说的整体性;会明对插军旗由渴望到不抱希望, 形成一种反差的艺术效果。 16.这个六月没有士兵因战事而伤亡、腐烂,会明对此感到欣慰;在喂鸡的行为中,会明 体验到幸福感;从热衷于战争转变到“非战主义”,会明感到思想提升的快乐;心灵世界由单 一走向丰富,会明的生命变得更加立体。 【解析】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4.题干中问“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首先找到画线句, 分析句子所写的内容,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此处体现出的精神状态。第一处,可以联系前面的 “他得意”和后面的“他就慢慢地一面含烟管一面说”来分析;第二处,可以联系前面会明的 表现分析。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15.题干问的是“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这 是作用题。题干说到“多处”,这是暗示了“插军旗”在情节上的一个作用——贯穿全文的线 索;然后再分析这一细节对人物形象的作用和对主题的作用即可。此类题目的答题角度主要有: 情节结构上、人物形象上、主题表达上。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6.题干要求“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这是探究题。首先找到结尾“微 笑的意义”这一内容,然后结合文章的主旨探究其意蕴。答题的时候要注意多角度。该短语出 自文章最后,故应结合最后几段的语境分析理解“微笑的意义”,可以联系“但他喂鸡,很细 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看样子,为了这一群鸡 雏发育的方便,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了”这些句子分析。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 究 F。 二、【2016 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2 题。 天气晴朗,蓝天白云的,一眼望去很惬意。你眼中的世界实际是你心理的投射,吴秋明如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3 果在旁边肯定会这样说的。马骁驭不禁微微一笑。 到达小区,门口的保安照例拦住了马骁驭的车,他报了门牌号码和户主姓名,栏杆抬了起 来。①他忽然感觉自己心里的那根栏杆,也是这样抬起来的,只是从栏杆下通过的,应该是吴 秋明。 马骁驭从后视镜里看了眼自己,感觉自己依然算得上英俊,就算减去百分之三十的夸大, 也还不错。 吴秋明快速走来,难得地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看上去是旧的。马骁驭心里打了一 个闪,想起了母亲。也许是注意到了马骁驭的眼光,吴秋明上车后主动解释说,这件衣服会让 孩子们感到亲切。 马骁驭说,你真有心。 吴秋明说,你知道那个著名的“绒布妈妈”实验吧? 马骁驭说,不知道。 吴秋明说,是上个世纪一个叫哈利·哈洛的心理学家做的实验,他把刚刚出生的小猴子和 妈妈分开,关在笼子里用奶瓶喂养。他发现这样喂养的小猴子虽然更强壮一些,但却总是吮手 指头,发呆,神情漠然。他分析是缺少母爱的缘故,于是给小猴子做了两个假妈妈,一个是有 奶的“铁皮妈妈”,一个是没有奶的“绒布妈妈”。结果哈洛惊奇地发现,小猴子只会在饿了 时才去“铁皮妈妈”那里吃奶,绝大多数时间,它们都依偎在“绒布妈妈”的怀里。这个实验 说明,母亲并不仅仅意味着有食物,还要有温暖的怀抱。温暖的怀抱对小猴子来说非常重要。 马骁驭说,不愧是心理学博士,太有意思了。 吴秋明笑道,所以我每次去儿童村,都要一个个挨着去拥抱那些孩子。尤其是两三岁的孩 子,我会多抱他们一会儿。我给不了他们一个完整的家,但至少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怀抱。我知 道那对他们来说有多重要,也许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何况我不仅仅是“绒布妈妈”,我还有 温暖,有心跳,有笑容。我真心爱他们。 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拥抱吴秋明的冲动。 他暗想,也许吴秋明没有意识到,这拥抱其实是彼此需要的。她作为一个女人,肯定有做 母亲的天性,每周和孩子们一起待一天,彼此都有益处。何况,一个长期单身的女人,也是需 要拥抱的。 到了西郊,停好车,他们一起走入一条小巷。 吴秋明虽然个子矮小,步子却很大。马骁驭感觉和她走在一起速度蛮接近。进入一条小巷, 眼前出现了一个四木门。马骁驭一眼看到了门旁边挂的牌子——某某市第一儿童村。 吴秋明熟门熟路地进入,正在院子里玩耍的孩子们围上来叫吴妈妈。吴秋明左揽右抱,踉 跄地往里走,和迎上来的老师们一一握手,并把身后的马骁驭介绍给他们。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4 后院停着一辆卡车,几个老师在搬运卸下来的纸箱,大一点儿的孩子也在帮忙搬。马骁驭 也连忙过去帮忙,但被老师们阻止了,她们热情地把他拉进办公室,要他喝茶。马骁驭咨询了 老师们很多关于孩子的问题。这些孩子大多是被遗弃的,和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相比,在心理 上有许多不同。马骁驭边听边产生了做课题研究的冲动。 马骁驭从办公室出来,一眼看到院子里一个场景——吴秋明挽着袖子在给几个女孩子洗头。 初秋的阳光洒在院子里,让这普通的场景呈现出非同一般的美丽。一个已经洗好头的女孩儿, 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在一旁递毛巾,吴秋明舀起一瓢水,缓慢地淋到水池边另一个女孩子的头上。 阳光穿透水柱,发出宝石的光芒。 马骁驭定定地站在那里。这样的场景他在哪里见过?他仿佛见到了自己的灵魂,随时都在, 却无法捕捉。他一动不敢动,害怕惊动它,打碎它。 那一刻,他动心了,再次动心了。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动心,肯定是一次又一次。尤其是在 他们这个年龄,需要无数次的小动心,才能汇合成冲破藩篱的勇气。 他看到吴秋明拧干毛巾,给孩子擦头发,很认真,很仔细,脸上洋溢着一种光芒,这光芒 让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把吴秋明拥入怀中的冲动。 他走过去,帮吴秋明把用过的毛巾搓干净,一一晾在铁丝上,转过身时,②看见一个头发 湿漉漉的女孩子正趴在吴秋明的怀里,左右摇晃,半个脸埋在她怀里。半个脸沐浴在阳光下。 另一个小男孩儿跑过来说,还有我,还有我,吴妈妈!吴秋明伸出另一只胳膊搂住了他。 马骁驭拿出手机,拍下了这个画面。 而后他走到她身边,以从未有过的语调说,以后我每次都和你一起来! (节选自裘山山《琴声何来》,有删改) 19.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用?(4分) 20.阅读文中画线部分,完成下面题目。(4 分) (1)解释画线①处的含意。(2 分) (2)分析画线②处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2分) 21.文中的吴秋明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概括。(4 分) 22.文中为什么要写到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6分) 【答案】 19.①突出了吴秋明心理学博士的身份,说明她懂得“温暖的怀抱”对孩子的重要性;② 交代吴秋明穿碎花薄棉衣去儿童村的原因;③引出下文,马晓驭对吴秋明产生了新认识;④为 下文吴秋明在儿童村与孩子们的亲密互动做铺垫。 20.(1)马晓驭对吴秋明敞开了心扉,把吴秋明放进了自己的心里。 (2)细节描写,用“趴”“摇晃”“埋”等动词,描写出一个充满母爱光辉的温馨而圣洁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5 的画面,体现女孩子对吴秋明深深的依恋和吴秋明对孩子浓浓的爱意。 21.吴秋明是一个细心、耐心,有爱心,充满吸引力的单身心理学女博士的形象。 22.①三次心理冲动将马晓驭对吴秋明的了解认识逐层展开,使小说脉络更加清晰;②三 次心理冲动写出了马晓驭不同的思想感情,从侧面塑造了吴秋明形象;③三次心理冲动都源于 吴秋明对孤儿的独特关爱所呈现的善心和爱意,吴秋明付出爱的同时也获得了爱,深化了主题。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0.本题考查对小说语言的鉴赏。(1)题要求答出句子的含义,解答时要注意抓住重点词 语“栏杆……抬起来……通过的”来理解。(2)题要求答出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首先要找出 手法,“趴”“摇晃”“埋”运用了动作描写,也是细节描写;“头发湿漉漉”运用了细节描写; 展现出一幅充满温情的“母女”相拥的温馨惬意画面,表达出马骁驭内心的感动,赞美了吴秋 明的善良与爱心。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1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从文中看,吴秋明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单身心理学女博士。 她有很高学识,熟知儿童心理,知道孩子们不仅需要物质帮助更需要亲情的关爱,能够学以致 用;“难得地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可以看出她为人质朴、细心;她善良,有爱心,她真 心关爱儿童村的孩子,经常去看望他们,并用自己的怀抱温暖他们,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母爱。 考生依据这些信息总结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6 三.【2016 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锄 李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 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 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 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 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 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 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 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 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 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块,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 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 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 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 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 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 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 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 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 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7 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 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 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 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 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 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 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 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 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 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 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 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 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 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 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 我是过瘾。”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他与 村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西湾村人与煤炭公司“惊心动魄的谈判”,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是深刻的 社会背景,巧妙地将六安爷的个人感受跟时代的变化连接起来。 C.小说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 景象所取代,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 D.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时惬意舒畅的感觉, 这样的写法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 E.综合全文来看,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经饱经沧桑, 看透世事变迁,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 (2)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8 答: (3)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 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 (4)“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 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8 分) 答: 【答案】 (1)D B(答 D 给 3 分,答 B给 2分,答 E给 1分;答 A.C 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 上,不给分。) (2) 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1分)②锄喻示劳动者和土地的 亲密关系;(1分)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1 分)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 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1分) 小说主旨层面(4分):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2 分)② 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精神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 (2 分) 【解析】 6.本题综合考查文本的内容和技巧。A 项,“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说法欠 妥。文本不能体现出“孤僻”。C项“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有 误,属于主题扩大。E 项人物分析前半句“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 方面已经饱经沧桑,看透世事变迁”对,后半句“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 错,应该是表现了六安爷对农村传统生活方式的固守。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7.这是一道标题含意分析题,要想答对答全,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必须是挖掘标题的寓 意,然后简要回答其对表现人物与主题的作用。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9 9.本题考查关键语句对小说的人物及主题的理解。作答时应抓住“不是锄地”“是过瘾” 等词语,体会六安爷的内心世界,他是在抓住最后的机会与土地告别,读来令人唏嘘,也表现 了他对农村传统生活方式的守护。从中不难看出小说的主题,即现代科技对农村产生的冲击, 引发作者的思考。 【考点定位】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四.【2016 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战争 【美】 迈尔尼 1941 年 9 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 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 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 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 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 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 20 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 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 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简直什么也 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 8829 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 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0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 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 45 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 时的拘谨。我们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 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留,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 17 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 36 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 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 18 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 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 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 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 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 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 12 个月,我是在期 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 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 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 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 8829 的地址,起先他 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 了炸弹,号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1941 年 9 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 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C.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看似不合 常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1 D.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 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又精巧。 E.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 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3)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 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 分) 【答案】 (1)答案:D 项 3 分,C项 2分,B 项 1 分,AE 不给分。 (4) 观点一:合适。 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②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 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③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 观点二:不合适。 1 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②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 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③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 化的背景。 【解析】 (1)本题综合考查文本的内容和技巧。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最恰当的两项”。可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的基础上,从小说的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等三个角 度分析。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 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 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 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 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A 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错。B 项,不委婉。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2 E 项,“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有误。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3)题干问的是“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 这其实是考查物象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思考。可以从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以及 本身的特色角度思考作答。因为是电话交流,故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居多,这样可以更好地塑造 人物形象,透露出人物的心声;两人因电话而结缘,更有戏剧性。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 F。 (4)题干问的是“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 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本题考查小说的表达技巧。对于本题, 首先要注意答题的模式,应先表明观点,然后再陈述理由。题干的表述中已经给出了暗示,“小 故事”“战争”“大题目”,这是对比的写法,凸显了战争的残酷。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 究 F。 五.【2016 年高考新课标Ⅲ卷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4)题。(25 分) 玻璃 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 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肴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瑞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 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 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 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 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 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3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 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 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 告—— 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 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 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挂伤的。他见了 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 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你……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下 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 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 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4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 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 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从怀里构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 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 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答应。”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莱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 了那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 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为后文 悬念丛生的情节作出铺垫。 B.发现王有福正是受伤的路人后,“我”劝他到法院上告酒店,寻求更多赔偿,因为“我” 不仅热心帮助朋友,也有打官司的经验。 C.王有福不情愿承认自己误撞酒店玻璃受伤,主要是因为妻子有病,家庭生活很困难,害 怕酒店追究责任,让他赔偿报失。 D.“我”经过照相馆时,见经理面对碎玻璃大骂,这一细节暗示此地这类纠纷不少,王有 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 E.玻璃墙伤人事件的背后,交织着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困 惑与冲突,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5 (2)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 你的观点。(8分) 【答案】 (1)答 E 给 3 分,答 C 给 2 分,答 D 给 1 分,答 A、B 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 给分。 (2)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推进情节:“我”是事 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 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每答出一点得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4)观点一:认同王有福的态度:①王有福受伤与酒店管理有关,但他是有行为能力的成 年人,应负一定责任;②王有福害怕赔偿溜走,逃避责任在先,索赔理由不够正当充分;③王 有福害怕受骗而拒绝索赔,在当时情况下,未尝不是理性的选择。 观点二:认同“我”的态度:①酒店失误导致王有福受伤,要求赔偿正当合理;②王有福 放弃索赔是担心上当受骗,说明他缺乏法律常识,更应进行法律启蒙;③王有福式的宽容是对 不良行为的纵容,有害无益。 (答出一点给 2分,答出两点给 5分,答出三点给 8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 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解析】 (1)这是一道分析鉴赏题。本题共五个选项,A项错误在于,根据文本,“我”约王有福 在电线杆下会面,是因为“我”不认识王有福,不是如该项所说的模仿;B项错误在于,文本 中并无“‘我’有打官司的经验”的内容;C 项不妥之处在于,王有福不愿索赔,还有害怕上 当受骗的因素。.Com]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赏析作品的内涵, 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6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4)这是一道答案并不唯一的探究性题目,答案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而且,这道题还 暗中考查了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法律常识的掌握程度,因此这是一道颇有综合考查性质的试 题,出得很好。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六、【2016 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5 题。(20 分) 母亲 何家槐 看见一阵人穿得清清楚楚的打她身边走过,母亲亮着眼睛问: “你们可是看火车去的?” “是的,阿南婶!” “我也想去。” “要去就去,又没有谁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成年忙碌,尤其是在收豆的时候。这几 天一放光她就起身,把家事料理妥当以后,她又忙着跑到天井里,扫干净了地,然后取下挂在 泥墙上,屋檐下,或者枯树枝中间的豌豆,用一个笨重的木槌打豆。 这几天天气很好,虽则已是十一月了,却还是暖和和的,象春天。 母亲只穿着一身单衣,戴一顶凉帽,一天到晚的捶着豌豆,一束又一束的。豆非常干燥, 所以打豆一点不费力,有许多直象灯花的爆裂,自然而然的会裂开,象珍珠似的散满一地。可 是打完豆以后,她还得理清枯叶泥沙,装进大竹篓,而且亲自挑上楼去。这些本来需要男子做 的事,真苦够她了。 催,催,催,催;催,催,…… 她一天打豆,很少休息,连头也难得一抬。可是当她听到火车吹响汽笛的时候,她就放下 了工作,忘情地抬起头来,倾听,闭着眼思索,有时还自言自语: “唉,要是我能看一看火车!” 车站离我们家里并不很远,火车经过的时候,不但可以听到汽笛的声音,如果站在山坡上,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7 还能够看见打回旋的白烟。因为附近有铁路还是最近的事,所以四方八面赶去看火车的人很多。 母亲打豆的天井,就在大路旁,村里人都得经过她的身旁,如果要去火车站,一有人过去, 她总要探问几句,尤其当他们回来的时候: “看见了没有?” “自然看见了,阿南婶!” “象蛇一样的长吗?” “有点儿象。” “只有一个喷火的龙头,却能带着几十节几百节的车子跑,不很奇怪吗?“ “真的很奇怪。” 因为她象小孩子似的,不断地问长问短,有许多人简直让她盘问得不能忍受: “我们回答不了许多的,阿南婶,最好你自己去看!” “我自己?” 她仿佛吃了一惊,看火车,在她看来象是永远做不到的事。 “是的,你要去就去,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然没有谁阻止。她一生很少出门,成年累月的给钉在家里, 象钉子一样。 在这呆滞古板,很少变化的生活中,她对火车发生了很大的兴趣。那悠长的,古怪的汽笛, 尤其使她起了辽远的,不可思议的幻想,飘飘然,仿佛她已坐了那蛇一样长的怪物飞往另一个 世界。不论什么时候一听到那种声音,她就闭上眼睛,似乎她在听着天外传来的呼唤。完全失 神一样地,喂猪她会马上放下麦粥桶,洗衣服她会马上放下板刷,在煮饭的时候,她也会立刻 抛开火钳,有时忘了添柴,有时却尽管把柴往灶门送,以致不是把饭煮得半生不熟,就是烧焦 了半锅。 “你也是坐着火车回来的吗?” 她时常问从省城回来的人。 “是的,阿南婶!” “火车跑得很快吗?” “一天可以跑一千多里路,我早上还在杭州,现在却在这儿跟你说话了。” “那末比航船还快?” “自然自然。” “它是怎么跑的呢?” “那可说不上来。” “哦,真奇怪——”她感叹着说:“一天跑一千多里路,如果用脚走,脚胫也要走断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8 这究竟是怎样东西,跑得这样快,又叫得这样响!” “……” 跟她讲话的人唯恐她噜苏,急急想走开,可是母亲又拉住问: “你想我能坐着火车去拜省城隍吗?” “自然可以的,阿南婶,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举起木槌,紧紧地捏住一束豌豆,很想 一槌打下去,可是一转念她却深深地叹息了。 (原载《文学》一九三四年一月一日第二卷第一号) 11.根据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两个词概括母亲劳作的特点。(2 分) 12.简析“催,催,催,催;催,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3分) 13.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4 分) 14.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5 分) 15.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6 分) 【答案】 11.①忙碌②辛苦 12.①透露了母亲内心的急迫。②表现了母亲劳作的忙碌。③反映了母亲对家庭的责任感。 13.①同样写看火车,内容有变化,在结构上起贯穿全文的作用。②反映了母亲向往又犹 疑的复杂心理。③询问的不厌其烦与回答的不胜其烦形式对照,丰富了母亲的形象。 14.①通过比喻、排比,渲染了火车的神奇与母亲对火车的痴迷。②通过神态、动作等细 节,细腻描写了母亲好奇、陶醉和渴望的心理。③叙事上有过渡、舒缓节奏等作用。 15.①母亲是朴实、坚忍、勤勉持家的传统女性。②母亲受到新事物的感召,具有尝试新 生活的内在倾向。③母亲受传统和现实的羁绊,缺乏将希望变为行动的自觉和勇气。 【解析】 11.其实本题是变相地考查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 并加以概括。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 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忙着”“母亲只穿着一身单衣,戴一顶凉帽,一天到晚的捶 着豌豆”“亲自挑上楼去”然后分条概括为辛苦、忙碌等。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 评价 D。 12.本题考查“催,催,催,催;催,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 上作答,内容上写出了母亲内心的急迫。表现了母亲劳作的忙碌。结构上为下文写母亲对火车 的好奇和一直没有亲自去看过做铺垫,反映了母亲对家庭的责任感。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9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 评价 D。 14.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考查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 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 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如本题通过比喻、排比,渲染了火车的神奇与母亲对火车的痴 迷。通过神态、动作等细节,细腻描写了母亲好奇、陶醉和渴望的心理。叙事上有过渡、舒缓 节奏等作用。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15.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母亲的形象。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 加以概括。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 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应该紧紧围绕“母亲”这一中心问题,即她个人具有的内在、外 在的特点特征,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如本题“而 且亲自挑上楼去。这些本来需要男子做的事,真苦够她了”“她一生很少出门,成年累月的给 钉在家里,象钉子一样”可知,母亲是朴实、坚忍、勤勉持家的传统女性。“一有人过去,她 总要探问几句,尤其当他们回来的时候”可知母亲受到新事物的感召,具有尝试新生活的内在 倾向。“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可是一转念她却深深地叹息了” “母亲一直也没有亲自去看过”可知母亲受传统和现实的羁绊,缺乏将希望变为行动的自觉和 勇气。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乌 米 俄]阿·马·高尔基 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 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佩 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0 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 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 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市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 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原文 第五段) (环境描写的手法和作用题)指出该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 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晚 秋 亚美尼亚]埃·格林 瓦萨卡在一所大学对面的网球场旁停下了脚步。 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却让他的心情更加烦闷。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 在故意戏弄他,嘲笑他,鄙视他…… 一阵已有几分凉意的秋风吹了过来,几片金黄的叶子在空中划着美丽的弧线轻盈地飘落到 了地上。两个身材姣好的姑娘从瓦萨卡的身边走了过去,飘过一阵沁人的香水的芳香。这样的 姑娘瓦萨卡连想都不敢想,即使在年轻的时候,他也没敢奢望过,她们对他来说来自另一个世 界。他和孤儿院长大的玛妮克结了婚。但那个曾经安安静静、勤快能干的玛妮克现在却好像换 了个人,每天唠唠叨叨,不停地数落他,甚至连在床上也是一肚子怨气,所以他越来越不愿碰 她的身体了。 想到这儿,瓦萨卡感到了一阵良心的责备,仿佛侮辱了自己的妻子。毕竟他们一起忍受了 失去第一个孩子的伤痛,后来又生育了一个女儿。最近玛妮克不幸伤了胳膊,肿得很厉害,大 概是骨折了,他需要尽快筹到钱给玛妮克拍 X 光片和治疗…… 瓦萨卡的心底一阵绝望。现在他就是在到处找工作,对他来说,时间非常紧迫,每一分钟 都很重要! 以前不管怎么说他还能干粗活,当搬运工,可现在却得了疝气,粗活干不了了,可要治好 疝气也得一大笔钱哪! 又是一阵略带凉意的微风吹了过来,一种像翠菊似的黄色小花随风摇动着小小的脑袋。瓦 萨卡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时他们家住在市中心,后来他们的房子被拆掉了,只得到了一点点 少得可怜的补偿金。他和父母颠沛流离,几经辗转,最后才在邻近市郊的一个地方落下了脚, 生活也随之落到了贫困线之下。 瓦萨卡低声骂了一句,两腿突然不听使唤地朝学校方向走了过去。是啊,他以前真的很喜 欢学习,他可不像那个留级生梅鲁日。梅鲁日当年和他同桌,可现在这个梅鲁日已经是大富翁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1 了…… 一个穿着绿风衣的女人轻轻地碰了一下瓦萨卡,侧着身子从沿着人行道停着的两辆汽车间 穿了过去,急着过马路。瓦萨卡迅速瞥了这个女人一眼,她也来自另一个世界。于是瓦萨卡把 目光移到了别处。突然他被一阵刺耳的刹车声和令人恐怖的尖叫声吓了一哆嗦。他顺着声音望 了过去,那个穿绿风衣的女人一动不动地躺在了一辆大客车的底下。第一个从汽车驾驶室跳出 来的是已经吓得半死了的司机,随后乘客们也慌慌张张地从车上走了下来。有一个姑娘第一个 跑到了躺在地上的女人跟前。她动作敏捷、手脚麻利地摘下受伤女人耳朵上那对亮闪闪的耳环, 迅速放到自己的上衣兜里,然后大声地喊了起来:“快来人啊!快来人啊!” 瓦萨卡把这一切都清清楚楚地看在了眼里,他愤愤地骂了一声:“这条母狗!偷了人家的 耳环,还像没事似的!”突然,瓦萨卡发现了一个绿色的东西,就在左边,离他只有一二十米 远。瓦萨卡仔细地打量了一下,好像是一个女式小包,崭新的,样式非常精巧。这个小包最有 可能就是那个受伤的女人的。现在众人正要把那个女人抬起来。瓦萨卡的注意力现在已经不能 集中了。他又要留意那个女人,又要留意这个包。这时候救护车开过来了,车上下来几个穿白 大褂的救护人员,把受伤的女人放到救护车里拉走了。出事地点只剩下了一片发黑的血迹。 阳光照到了那个小包上,包上的小锁扣和装饰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小包真漂亮,肯定价 格不菲!它就这么神奇地被抛到了瓦萨卡的眼前,离他只有一二十步远…… 瓦萨卡心里一阵紧张,他屏住呼吸,朝那个小包的方向走了过去。他刚走了两步,马上又 停住了:他心怦怦跳地想等身后响起的脚步声走远。同时,他又忍不住朝那个小包的方向看了 一眼,结果他惊恐地发现,一个体态臃肿、手里拿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快速地倒着两条腿,像 跳舞似的径直朝小包走了过去,一把捡起小包,然后又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朝着一个小花园 的方向走去。 瓦萨卡心里一阵慌乱,额头上立刻渗出了汗珠。这简直就是当着他的面把他偷光了! 那个胖男人已经从瓦萨卡的视野中消失了,但他还站在原地发愣,眼睛呆呆地盯着一个地 方。 但过了一会儿,瓦萨卡突然又感到了一阵轻松,如释重负。“我鬼迷心窍了,”他嘟囔了 一句,“真是鬼迷心窍了……” 凉爽的秋风轻拂在他的脸上,他的呼吸也变得自如了。 他信步在街上,孤身一人,漫无目的。只是当他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从前的老同学梅鲁日 正在建的那个小独楼的工地上时,他才明白,其实他的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 (环境描写作用题)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反衬瓦萨卡心情烦闷,处境凄凉;(2)照应标题(或渲染氛围)。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2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①罗永才被一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春夜总是这样,惊乍乍的,其 实完全不成一回事的。但罗永才还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听听。 ②就在去年这个时节,他去山王庄给亡妻洗碑 注] 。那里有个叫王麻子的石匠,洗碑的手艺 很好。 ③那时季候比现在略早些,自然界已走在春气里了,艳阳高照。路两边的一些大树,都拔 地而起,枝干粗壮,有一种强悍奔放的气势,各各踞守一方。罗永才左右看着,一路往山村那 里去,王麻子的家靠在庄头边上,一个破院框子,里头乱放着各种大小石料。罗永才兀自进了 那个院子,见那正房的两扇门紧锁着,打门缝往里头瞅瞅,半星光亮都没有,他白跑了一趟, 却也不觉着损失什么。 ④第二日他再去,春阳更暖,鸟雀啾啾。老远就听见当当的,是不急不慢的打石头声,脚 下也就到了。王麻子家破院框子里,盘腿坐了一个人,五十来岁,相貌打扮都很是不起眼。那 人坐在院里洗碑,碑形已经看出来了,下方上圆。他洗的时候,左手是錾子,右手是锤,也不 急,也不躁;也不热,也不冷;也不快,也不慢,一锤一锤,如泣如诉。罗永才看得呆了,心 里只是有一种感觉:春阳日暖,万象更新,雀鸟苏醒、飞翔、游戏、鸣叫、盘绕,像是一刻都 止不住。人在此时此刻能想些什么,该想些什么,各人都不一样,各人也都是只按着自个的路 子走的。唯这破院里的这一个麻脸匠人,像是不知,也像是不觉,木呆呆地坐在亘古的石头旁 边,一锤一錾。洗了几十年,也还是不急不躁,不去赶那些过场,凑那些热闹,真叫人觉得不 容易! ⑤罗永才呆望许久,才进了院子,那匠人手并不停,只抬起脸:“你找俺?”罗永才递了 一根烟过去,半蹲下,低着腔说:“想麻烦王师傅,给洗块碑。”匠人道:“洗块什么样的?”“要 两米的,青白石的料子。什么时候能成?”“打今儿个算,要十日。”罗永才交了押金,匠人 接了,放在地上,随手拾块碎石压住,打单褂兜里掏出个纸片递给他。那纸片上什么也没有, 只有一个红指头印子。罗永才写下要刻的字递过去,匠人接了,一字一顿念了一遍,然后折叠 成一个小块,装进兜里,讲:“十日后你来拉呗。”就不再理罗永才,低下头,又一锤一锤, 洗手下的那块石碑去了。 ⑥罗永才第三回去山王,才五六天,他有些不放心。那又是个好天,响响晴。他一直往匠 人家里去,进了院子,果然又见那匠人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只一锤一锤洗那 石碑。匠人望见他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只是讲:“时候还没到呢。”顿了一 下,又讲:“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罗永才低 头看碑,已经洗出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澈。便敬了匠人一根烟,闲坐片刻,起身往山上 去了。 ⑦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 枯草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命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罗永才一 身的感念,不知怎样作想。再往前走时,山有些陡,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意。这时从山 上下来一个山民,瘦精精的,挑着两大捆紫红色的短针山草,山草捆上还搭了两件破旧衣物, 一把竹柄的竹耙子。他看见罗永才,就立住脚,和他讲起话来。罗永才猜他只有五十来岁,他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3 说已经七十七了,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老伴瞎了,不能再做什么,现时就靠他挑草换些油盐钱。 那担草也有七八十斤,担着得走几架山头,罗永才不免感叹几声。老人又说自己身体有些不如 往年了,明年那地便得撂荒了。他说话的时候,也不放下担子,只把担子在两肩上换来换去。 他和罗永才讲了一气,才分手下山。罗永才再往山上走,一口气上了山顶。山顶有片旧庙剩的 墙框子,四面不见人。他默然站了一会儿,才起步往山下去。到了山下,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 暖意,身上也轻松多了。 ⑧几天以后,他叫了辆三轮车,进山驮走了石碑。在清明的前两天,他把青白石碑在亡妻 的坟前栽了。 ⑨春夜里的一点扰动很快就消失了。附近哪里的鸡叫过一阵子,又都不叫了。天气很晴朗, 空气却有凉意。罗永才在院子里站了一会儿,看看天上的星星,转过身,慢慢回屋里去了。 (原作发表于《芒种》,作者许辉,有删改) 【注】 洗碑:刻碑。 (环境描写的特点、手法和作用题)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景物的作用主要考虑景物对情节的作用,对人物的心理作用,对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对 小说主题的作用等方面。文中景物对情节的作用是该景为下面罗永才心理变化提供动力,生机 勃勃的景物唤醒了罗永才的生命意识,对情节发展起推动作用,对人物的作用是一方面烘托了 罗永才此时的颇不宁静的心理,另一方面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他有所启发,对罗永才后来的 心理转化起关键作用。对主题方面的作用主要暗示了生命有厚味,生活有春意;人要达观地看 待世事,要乐观地看待生活。 答案:特点: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用:衬托 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发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