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写作训练(全国)5
2019届一轮复习 写作 训练(全国)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特别强调对社会生活中某些现象、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认识评价,要求能具体、深入、辩证地分析问题,提出见解,而不是老生常谈、泛泛而论。要想使作文分析周密、说理透彻,就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思维,尤其是审辨性思维。本部分内容推出针对同一新闻事件的不同时评,展示出时评文的独特魅力,意在引导大家对思辨能力的培养。 新闻焦点(五) “住院先考试”,你怎么看? [事件回放] 近日,一篇“看病前先考试,考试不及格不给住院”的文章把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银屑病科的张英栋医生推上了舆论的漩涡。据病患介绍,入院考试确实存在,考试的内容全部出自张英栋医生出的四本书,在张英栋医生处看病的患者很多人都被他推荐购买过书。张英栋医生告诉记者,考试只要求住院的病人参加,从未强迫患者去购买自己的书,而考试、推荐购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治病。 [时文1] 病人住院先考试,谁病了? 乔志峰 病人住院先考试,闻所未闻。这年头,要没点文化,难道连看病的资格都没有?可是,那些不识字的老年病人怎么办?并且,如果考试不及格就不给看病,万一病人耽误了治疗,涉事医生和医院负得起这个责任吗? 想考试及格,就得买书,医院的医生会发给患者一个微店地址,张英栋著的四本书捆绑销售价为130元。这推销技术那是相当的高明,虽然没明说是强制购买,可将买书跟看病结合起来,患者怎么敢不买呢?大老远跑来了,总不会为了省这100多块买书钱就回去吧。于是乎,看病花多少钱先放一边,看病之前就先要给医生奉上一笔买书款。一个患者100多,患者多了,这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呢。或许,医生这也算是“多种经营”呢。 别拿“考试、推荐购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治病”来做借口。如果真是为了让患者对疗法有更多的了解,完全可以安排医护人员详细讲解嘛,效果应该比患者直接看书要好得多。即便医护人员人手有限只能通过患者看书自学的方式来进行,也可以由医院提供免费书籍,患者学习后再归还医院。这样循环利用书籍,既能收到同样的效果,同时还节约了不少费用,何乐而不为呢? 病人住院先考试,谁病了?归根结底是医生的医德出了问题——只顾自己方便、赚钱,而罔顾患者的利益和感受。据涉事医院官网介绍,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山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太原铁路中心医院)成立于1939年,是山西省目前唯一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社区服务为一体的三甲中西医结合医院,为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由山西省卫生计生委直管,是首批国家级爱婴医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重点建设单位。如果属实,应该是规模不小的公立医院,而非备受诟病的“××系”。正规医院出了这种奇葩事儿,怎么就没人批评、没人叫停? 早在十多年前,中国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就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的指导意见》,针对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的医务人员建立医德档案,并进行年度考评,以促进医德医风的改善。据中央电视台消息,《指导意见》规定,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的医师、护士及其他卫生专业人员都将参加考评。考评分为自我评价、科室评价、单位评价等三个步骤,每年进行一次。不知道涉事医院是否按规定进行了医德考评,涉事医生的考评结果如何?事实证明,对医德的考评除了医院的内部考评,还必须依靠广大患者和群众来评价、来监督。唯有如此,得出的结论才是真实的,才能真正起到“促进医德医风的改善”的作用。对要求“病人住院先考试”的医生和医院,不妨请患者先打打分! 这篇文章立足新闻事件,行文中先提出观点,再分析事件的实质,指出其危害,提出改进措施,有理有据,思辨性强,扣题精准。作者没有停留在对事件本身的浅层次分析上,而是抓住“先考试”背后的利害关系,指出这种做法给患者带来的负面影响,再联系国家的政策法规,强调这种做法就是违反“医德”,理应给予严厉的批评。结尾处颇具警醒意义,彰显作者思想的深刻。 [时文2] “住院先考试”非健康教育正途 胡印斌 患者是否需要住院治疗,要视病情是否严重到必须住院治疗而定,患者向来不需要过考试这一道门槛。所以,张英栋医生的“要住院,先考试”之要求,乍一看确实挺奇葩。 不过,张英栋医生称,考试是为了让病人认识到治病不能只治表面问题,还得让病人知道怎么才能不得病、得了病怎么办。这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医疗界有个说法,“西医治病,中医治人”。而中医治病则有一个“三分治、七分养”的指导思想,不主张完全依赖药物。故而,以所谓的考试,倒逼住院患者了解自己所患疾病的成因、症状、治疗与养护要注意的事项等,才能更好地配合治疗。何况,这种考试零散进行,有时两三个患者一起考试,有时七八个患者一起考试,随来随考。而急性发病的患者则都会先被救治,等病情稳定后再参加考试。这与其说是考试,不如说是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在很多时候,我们的医院一般不会对住院患者专门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达到“知(知道所患疾病的一般知识、治疗目的及护理要点)、信(信任医生与护士的医疗能力)、行(将健康知识付诸行动,配合治疗)”,这一课亟待补上。要补上这一课,就需要医院及医护人员进行多方探索,科学的探索也值得鼓励。 而张英栋医生的另类探索,为何惹来无数网友“拍砖”?主要问题就在于,他用来考患者的内容全部出自其四本著作,许多患者也都被他推荐购买过书。这就具有变相卖书之嫌,这是不明智的。用网友的戏谑之言来说,四本书捆绑销售的价格为130元,“医生随便多开个药,多开个检查的提成就够了,何必为了130元钱搞这些小动作?”我们既要反对医生过度开药、过度开检查,也要反对医生利用职务之便将谋财手段发挥到极致。你要搞“住院考试”那一套,就要有避嫌意识,出一些有代表性的医学知识试题;你要推广自己的独特疗法,可以引导患者在网上搜索自己的学术论文,或者摆相关书籍在门诊或住院部,让患者随手翻翻。这些都未尝不可。 所以说,尽管张英栋医生的初衷良善,但手段使用得不当。这就容易被人质疑目的不纯粹,甚至被人指责医德有问题。如何既搞好住院前的健康教育,又让医生远离利益牵绊、患者减轻经济负担,是所有医院都要思考的问题。比如将相关疾病的预防与保健知识、医生相关专著中的重要内容,扩印张贴于科室门诊和住院病房。当然,也可以就这些知识点组织住院前的健康教育与考试。相信这样的做法更受欢迎,能够促进患者更早康复。 这篇文章独辟蹊径,从正面立意,指出张英栋医生的这种“住院先考试”做法的合理性,然后话锋一转,分析这种做法遭到非议和指责的原因,由此提出“既要搞好住院前的健康教育,又让医生远离利益牵绊、患者减轻经济负担”的看法。文章的论证既体现出层次感,也彰显出逻辑的严密性,彰显出作者的思辨能力。就论证语言来看,文章既不排斥形象性,更不回避强烈的主观感情,因此,在严密的说理之外,极富感染力。 新闻焦点(六) 驾车疯狂追逐藏羚羊 [事件回放] 西藏自治区林业厅森林公安部门6日审理涉嫌“追赶、碾压藏羚羊”的7名涉事人和两辆涉事车,根据调查,涉事人存在追赶藏羚羊行为,但无碾压藏羚羊,也尚无藏羚羊因此伤亡的情况。 根据目击者提供的信息,包括视频和图片,以及当地专业管护队员的核查,西藏自治区林业厅森林公安部门认为,网上流传的“越野车追赶藏羚羊”的视频和图片是10月4日拍摄的,拍摄地点位于那曲错鄂湖附近。 据了解,事发时7名涉事人分乘两辆越野车,想近距离拍摄藏羚羊,整个追赶过程持续约一分钟多。当时,目击者正在当地拍风光,看到两辆越野车追逐行为后拍摄下相关视频和图片,并在6日早上发布。 [时文1] 驱车追逐藏羚羊,即便拍照也不行 刘保生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6日下午有微博网友发布图片称“越野车追逐碾压藏羚羊”,这一事件迅速引发网络热议。拉萨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拉萨”当晚通报,6日下午5点,拉萨市公安局联合森林公安已成功将两辆涉案车的7名游客控制。经初步核实,游客只是在追赶拍照,并没有进行碾压和碰撞。 还好,这些疯狂的游客只是在追逐藏羚羊,而追逐也只是为了拍照,并没有网传的碾压、碰撞情节,也没有因此导致藏羚羊死亡。有意思的是,拉萨警方在向外界表述时,将“追逐碾压藏羚羊”置换为“追赶拍照”。尽管追逐者确实有“拍照”的可能,但警方这种温和表述本身也透露出某种微妙的态度,这一事件的性质也因之陡然改变——非但不再具有此前嗜血、冷酷、愚顽等诸般属性,反而变得“情有可原”起来。似乎是在说,不知者无罪,游客只是好奇心太盛。 驱车追逐就是驱车追逐,即便非要说成“追赶拍照”,也并不能改变其野蛮干预动物生活的性质。警方办案当然要秉持公正原则,但似乎也没有必要在“追逐”与“追赶”之间抠字眼。若那7个人果真是徒步追赶藏羚羊的话,网友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愤怒。 目前还不知道这两辆涉案车的7名游客究竟是什么身份,以及他们为什么能够顺利进入野生动物栖息区域。但无论是什么人、以何种原因进入保护区,只要其驱车追逐藏羚羊的行为属实,则无论是不是有碾压、碰撞的后果,都是不可原谅的。 一则,藏羚羊有着相对稳定的种群聚落,外力的野蛮追逐、粗暴干预,将会对这些群落产生破坏,进而影响到其繁衍生息。这种追逐行为虽然不同于猎捕、杀害,但同样是对野生动物正常生存的强力惊扰。我国最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规定,“不得虐待野生动物”。从野生动物的角度看,追逐已经对其构成了生活的惊扰和身体的虐待。 再则,涉案车7名游客对于其不当的追逐行为是有清醒认知的,这一点可以从其入住拉萨圣地天堂洲际大酒店时卸掉车牌并将车身藏匿一事中看出——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心虚,担心被人发现;再就是看到了微博上的汹涌民意,害怕了。而无论哪种情况,均表明他们对自己行为的性质是知情的。 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近年来,随着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知名度的提升,藏羚羊也广为人知。尽管偷捕滥杀及走私现象迄今未能杜绝,但至少公众层面的保护意识有了极大的提升。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这起“越野车追逐藏羚羊”事件才会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说到底,这些游客并不是没有正常理性,也不是不晓得追逐野生动物的危害。他们的行为不过是一种恣意而为的任性罢了——没有理由、也不需要理由。一脚油门下去,看着那些野兽们惊惶的神情、翻飞的蹄子,快意无与伦比。 藏羚羊的栖息地面积已经在不断缩小,这些“高原精灵”们已经很难安静地繁衍生息了。如果再听任豪客们追逐取乐、驱车寻欢,而地方政府又习惯性地将之“轻描淡写”,那它们可真是躲无可躲、藏无可藏了。 这篇文章是针对“越野车追逐碾压藏羚羊”事件有感而发,作者避开只对涉案者进行指责的常规写法,而是将笔触深入到事件背后,找出其危害,揭示其本质,提出深刻独到的见解,抨击豪客们的恣意妄为,批评地方政府的“轻描淡写”。整篇文章思路畅达,大气磅礴,非同凡响,语言雄健,针对性较强,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时评文。 [时文2] “越野车追逐藏羚羊”不可原谅 张诗茹 据报道,10月6日,有网友在微博发帖称,两辆白色越野车追逐、辗轧藏羚羊,致使数只藏羚羊受伤、死亡。对此,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回应称,事件发生在5日下午的保护区内,并未造成藏羚羊受伤或死亡,已对涉事司机进行了处理,但具体情况不便透露。 据越野车司机事后解释,看到藏羚羊群出于好奇便将车辆驶离公路进入保护区,以便更近距离观察。 从工作人员的回应来看,此前网传的“越野车追逐、碾轧藏羚羊,致使数只藏羚羊受伤、死亡”说法,显然并不属实。而从越野车司机事后的解释来看,当时的追逐行为,恐怕也并非故意“碾轧伤害”藏羚羊。 但即便如此,上述行为仍是不可原谅的。因为即使只是出于“好奇心”,这种做法仍是十分危险的。不仅可能威胁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藏羚羊的生命安全,而且就算“并未造成藏羚羊受伤或死亡”,事实上也会对藏羚羊原本自然和谐的生存状态造成惊扰,甚至构成某种“动物福利”意义上的虐待。 因为,众所周知,被誉为“高原精灵”的藏羚羊,虽然在高寒缺氧高原环境下具有十分顽强的生存能力,但与此同时,藏羚羊又是一种天性非常胆小、非常害怕惊扰的动物。仅仅为了满足“好奇心”,两辆越野车便在高原上开足马力疯狂追逐藏羚羊,将会对这些“高原精灵”带来怎样的惊扰,可想而知。 而站在动物福利角度,将这种惊扰和创伤,称之为“动物虐待”,也并不为过。而我国最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已明确,“不得虐待野生动物”。就此而言,上述“越野车追逐藏羚羊”事件,即使“并未造成藏羚羊受伤或死亡”,实际上也同样可能涉嫌违法。 通过此次事件,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保护野生动物,其实不只是在肉体上不伤害像藏羚羊这样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同样也包括在动物福利层面不打扰这些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 当然,相关野生动物保护部门,同样也要不断加强这方面的管理,有效预防、进而减少避免这种可能严重损害野生动物福利现象的发生。 此外,相关的法律制度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如现行《野生动物保护法》虽然规定,“不得虐待野生动物”,但仅限于“人工繁育”过程中,而且也没有相应配套的惩罚条款。 作者先提出观点,再引述有关新闻材料,接着剖析问题的实质,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文章观点鲜明,逻辑严密,结构完整。对游客错误做法的分析独辟蹊径,告诫人们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不只是“在肉体上不伤害”,更重要的是要“不打扰这些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这种看法新颖别致,具有独创意识,这也成为了本文的一大亮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