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全国)(三)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全国)(三)

‎2018届一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 训练(全国)‎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痕 陶 纯 那是一座面积不大的街心公园,栽种着一些随处可见的树木和花草,园子中间矗立着一尊大理石雕塑,是一个手擎和平鸽的女人,有几张石凳散置在树下和甬道边。‎ 二十年前,这里并没有这个街心公园。刘汉泰清清楚楚地记得,二十年前,这里是一片杂乱的居民区,道路狭窄,污水四溢,路灯很少有亮的时候。二十年后,这里却大变样了,周围一幢幢新楼拔地而起,宽阔的道路中间,这座绿意盎然的街心公园十分醒目。‎ 刘汉泰每天都路过这里。无论是清晨还是傍晚,他常常见到那张熟悉的面孔。起初他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后来终于辨别出来了,那个久久枯坐在一张石凳上闭目养神的老人不是别人,正是当年差点置他于死地的刑警老马。‎ 二十年前,刘汉泰是个来无影去无踪的神秘人物,他既偷且抢,屡屡得手,本地好几桩有名的案子都与他有关。相当长的时间里,公安局拿他毫无办法。即便是黑道中人十分惧怕的刑警老马,也是奈何他不得,他像一条狡猾的章鱼,数次从老马的枪口下滑脱。‎ 但最终,他还是栽在了老马手里。‎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他席卷了一家小商店,快速逃离,逃到这片杂乱无章的地方来。他正陶醉在又一次得手的喜悦中时,老马却从一条小巷子斜刺里杀出来,挡住了他的去路,他心说“不好”,扭头就跑,老马跑得比他还快,不一会儿就追上了他。他当然不甘心束手就擒,见没有退路,他凶相毕露,突然掏出腰间的牛耳尖刀,猛地刺向老马。老马闷哑地叫了一声,倒在地上。但是,他仍然没有逃脱——在他跑出几米远时,老马手中的枪响了,他觉得左腿一软,瘫倒在地。‎ 后来,他被判处死缓,由于他在狱中表现尚可,死神才没有降临在他的头上。‎ 春天里,他服刑期满,每天蹬着三轮车,到这座街心花园前面不远处的一家集贸市场摆摊卖海产品。挣了些钱后,就在市场边租了两间房,开了个海产品公司,专门倒腾海货,生意居然很红火。因此,他对如今的生活很满意。既然不担风险又能挣到票子,也就用不着再去偷再去抢了。‎ 秋末的一个傍晚,他打的离开公司回家。由于刚刚做成一笔生意,狠狠赚了一家伙,他的心情格外舒畅。路过那座黄叶飘舞的街心公园时,他又看到了那张熟悉的面孔。于是他大声吩咐司机停车。‎ 对 ‎ 于这位曾经给过他致命一击的刑警老马。刘汉泰是不会忘记的。时至今日,他左腿上的那个枪眼还赫然在目,并且走起路来一跛一跛的,老马留给他的纪念一辈子都抹不掉了。老马微眯着眼,枯坐在大理石像不远处的一张石凳上,双手撑着一根拐杖。园子里除了几个刚放学归来在此玩耍的孩子外,没有别的人。‎ 刘汉泰估计老马也就是六十出头,但看上去却要苍老得多。老马满脸刀刻般的皱纹,呼吸声像一架老式风箱发出的声音,站在五米之外的刘汉泰听得清清楚楚。没出来时,刘汉泰常常听到那些栽在老马手下的弟兄扬言,出狱后要找老马算总账。他也曾有过这种隐秘的念头。‎ 但现在,刘汉泰抽动着嘴角,无声地笑了。现在,他刘汉泰不是过得好好的吗?而老马,那个身手敏捷得像一只豹子,黑道中人畏之如虎的刑警老马,已经成了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刘汉泰开心极了。‎ 刘汉泰以为老马睡着了,仔细看时,却发现老马微眯着的眼睛里,依然有光线漏出,在他身上萦绕。他的笑容随即凝固在嘴角,为了掩饰自己的尴尬,刘汉泰问,你……你还认识我吗?老马一动不动,喘着粗气说,很多人像你这样问我,太多了,我记不清了。‎ 刘汉泰挽起裤脚,露出左腿上那个醒目的疤痕。老马摇摇头,说腿上吃过我枪子儿的人太多了,我记不清了。刘汉泰报出家门,老马眼睛一亮,表示想起来了。然后,他松开拐杖,掀起衣衫,指着左肺部的一条刀疤说,这是你给我留下的,再往这偏一点点,我就没命了。刘汉泰愣怔着,他看到老马身上有许多疤痕,各种形状的疤痕。老马又说,你那个疤不算啥,我身上有十一处,不信,你过来数数。‎ 刘汉泰只觉得眼花缭乱。他听到老马又咕哝道,要是每次我枪口再往上抬半寸,很多人脑壳就碎了,你也是。老马闭上眼睛,边说边抬起右手,食指做了个搂枪机的动作。‎ 在夕阳的余晖里,刘汉泰突然感到眼睛一阵眩晕,仿佛他的脑壳真的被老马击碎了。‎ ‎(选自《60年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1.小说第一段对街心公园的描写有何作用?‎ 答: ‎ ‎2.品味文中画线句子的深刻含意。‎ ‎(1)但现在,刘汉泰抽动着嘴角,无声地笑了。‎ 答: ‎ ‎(2)刘汉泰突然感到眼睛一阵眩晕,仿佛他的脑壳真的被老马击碎了。‎ 答: ‎ ‎3.这篇小说在构思上匠心独运,特点鲜明,请简要分析其结构特点。‎ 答: ‎ ‎4.小说标题“痕”意蕴丰富,试作探究。‎ 答: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面墙的记忆 青霉素 日本人开进邾镇的那天,是个冬天里少有的好天气,太阳光温暖地洒在邾镇的大街上,也洒在大街两旁看景致的邾镇人身上。邾镇人棉袄里的虱子似乎也温顺起来,这让人的脸上越发安静。‎ 一个日本兵掏出一把花花绿绿的东西抛过来,散落在邾镇人的脚边,有人说是东洋糖,就有许多人争抢。拾粪的朱三也抢了两个,剥开一个扔到嘴里嚼,嚼出一嘴甜甜的羊奶子味。他和周围的人嘎嘎地笑,羊奶子味在笑声里飘散。朱三又剥开一个扔到嘴里,嚼着嚼着不动了,他看到空旷的邾镇大街另一头,一个人正走过来。‎ 是邬先生。邬先生是邾镇的私塾先生,和女儿一起住在镇西的学馆里。此时的邬先生正一手端着书一手拄着竹杖,迎着日本兵的队伍一步一步不紧不慢地走着,阳光下银色的长须飘飘,青色的长衫飘飘。‎ 邾镇人安静起来,他们看到邬先生并不避让越来越近的日本兵,邬先生的目光越过日本兵的钢盔,注视着邾镇的上空。队伍前面的日本兵忽地亮出枪上的刺刀,一步步向邬先生逼近,邬先生依然我行我素,一步一步走在邾镇的大街上。‎ 爷爷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正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说到这里时一口痰憋得他喘不过气来,慌忙给他吸上氧气,慢慢地爷爷平静下来睡着了。本来这几天爷爷的病情稳定,是昨晚的电视新闻让爷爷烦躁不安的。新闻说邾镇市为了长远地发展,将把镇西的老城区全部拆除改建成商业区。爷爷一夜没睡,靠在床上吃力地写字,他说要给市长写一封请求信。‎ 爷爷的睡姿像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戎马一生的躯体显得瘦骨嶙峋,刻着战争印记的脸上还悬着一滴眼泪。一个惊醒,爷爷坐了起来,记忆里的阵痛让他不能入睡,往日的情景历历在目。‎ 一排刺刀插进邬先生的前胸,邬先生倒下去,血染红了他手中的书和竹杖,还有邾镇的大街。‎ 邾镇经历一阵骚乱后也很快恢复了往日的安静,唯一不同的是除了多了一群日本兵就是大街上多了一个疯子。乱蓬蓬的头发遮住疯子大半个脸,一双脏手捧着一个破碗,见谁都笑。她是邬先生的女儿,邾镇人都知道她以前是一个聪慧的女子。她在大街两旁的店铺门口讨饭,也到有日本兵把守的地方去讨饭,她甚至不理会日本兵的狼狗的追咬。邾镇越来越不安静了,随着日本兵经常遭到的袭击,日本兵就和他们的狼狗一样见谁咬谁。‎ 那一天,邾镇的大街上布满了日本兵的岗哨,一队日本兵推搡着遍体鳞伤的女疯子,不,是邬先生的女儿走来。她的上衣已是一缕缕带血的布条,一根铁丝穿透她的胸前,又紧紧捆住她的双臂。翻译官高声宣布她的罪行:这就是游击队探子的下场,她送给游击队的情报让皇军蒙受重大损失。‎ 邬先生的女儿边走边痛斥翻译官,并对街两旁的人喊着,邾镇的乡亲们,别再容忍日本人了,我们要把鬼子赶出中国赶出我们的家啊!‎ 恼怒的日本兵当众割下她的舌头,她忽地挣脱出来跑向街边,嘴对着一面墙用嘴里的血写出两个字:中国。然而,“国”字的一点没写完又被日本兵拉住,她又挣脱出来,一头向墙上撞去。国字的一点补上了,她也倒在那面墙下。‎ 爷爷眼睛看着窗外,嘴唇抖动着,泪流满面。‎ 那面墙让邾镇的许多人站直了腰,那天晚上邾镇拾粪的朱三、剃头李及裁缝张等人都消失了,一直到多年后的那个秋天他们才出现在邾镇的大街上。‎ 那个秋天日本兵退却了,游击队进镇的那天下着雨。绵绵的秋雨湿透了邾镇的大街和大街上行进的队伍及街旁站立的邾镇人。队伍走到那面墙前停下来,对着墙和墙上隐隐约约的字痕齐刷刷地敬礼。邾镇人在队伍里看到了朱三、剃头李、裁缝张。邾镇人还透过雨雾看到邬先生正从大街西头走过来,银色的长须飘飘,青色的长衫飘飘。‎ 爷爷的病情一天天加重。爷爷清醒时就念叨,不知市长有没有看到我的信,昏睡中的梦呓是重复的一句话:留下那面墙啊。‎ 爷爷又一次昏睡过去,电视里正播放着市长领着一群人视察镇西区改造的画面。‎ ‎(有删改)‎ ‎5.请简要分析第一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 ‎ ‎6.小说是如何安排行文线索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答: ‎ ‎7.请对小说最后一段进行赏析。‎ 答: ‎ ‎8.小说表达了作者多方面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答: ‎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制造声音 贾平凹 你叫什么名字?‎ 杨二娃。‎ 哪个县里的?‎ ‎××县××乡东洼村。‎ 多大岁数了?‎ 不大,才70还差10天。‎ 你有什么冤枉事?‎ 树是一九四八年栽的,不是一九五二年栽的。怎么能是一九五二年呢?不是一九五二年,是一九四八年。树会说话的。‎ 就为这事吗?‎ 就为这事。‎ 你告了多少年了?‎ 十五年零三个月。‎ 为一棵树值得告十五年?‎ 可树就是一九四八年栽的,为什么要说是一九五二年栽的?‎ 这点事村里就可以解决嘛!‎ 德贵是坏人!‎ 德贵是谁?‎ 村长。他谋算这棵树哩,他想收回去给他爹做棺材。‎ 你找过乡长吗?‎ 人家在一个壶里尿!‎ 一个壶里尿?‎ 乡长我找过三十二次,他派人打我,我到县上去,县上的父母官我都找过,父母官两年就换了人。张县长说要解决,但他调走了。又来了陆县长,他让乡里解决,乡里不解决,向上反映我是刁民。我不是刁民。我又找刘县长,王县长,马县长,他们都不理我,说我是疯子。我是疯子吗?‎ 不是疯子。你说树是一九四八年栽的,那树还在吗?‎ 在的。‎ 你说树是一九四八年栽的,你有什么证明?‎ 我老婆证明。一九四八年春上我和我老婆去她娘家当天回来我栽的,栽了树老婆给我擀的宽片杂面,调的干辣面,没有盐的,老婆说你将就将就吃。‎ 那你老婆怎么不出来证明?‎ 她死了。这娘儿们害了我一辈子,该她作证的时候,她就上吊死了!这狗娘儿们,她死了我懒得给她烧倒头纸,别人家的老婆都是帮夫运,她却猪一样要我养活!‎ 家里还有什么人?‎ 一个儿子,死了。儿子是好儿子。他像我,村人都说我们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儿子陪我去县上上访,回来搭的拖拉机,拖拉机翻了,我没事,拖拉机却压在他肚子上,肠子就压了出来。我那老婆向我要儿子,我骂了她,她就死在绳上了。‎ 嗯。‎ 专员,树肯定是一九四八年栽的,不是一九五二年栽的,你去听听,树会说话的。‎ 你不要再跑了。我派人很快去给你落实,是一九四八年栽的就是一九四八年栽的,是一九五二年栽的就是一九五二年栽的,我给你个结果。‎ 是一九四八年栽的!如果你们硬要说不是一九四八年栽的,我还要告的。‎ 我打电话给××县的马县长。马县长说这棵树是在东洼村南头,树下的那块地解放前属杨二娃,解放后土地收公,树却归私人。那时树小,谁也没在意,后来树大了,杨二娃说树是一九四八年栽的,树权归他私人,村里人说树是一九五二年栽的,一九五二年栽在地头的树应归村里。村里每年要伐,杨二娃都护树,他把旧屋拆了重新盖在树下,现在树身就长在屋当堂里。‎ 就为这棵树,能值几个钱?农民爱认死理,杨二娃疯疯癫癫告了15年,活得真没个意思!‎ 那你说,怎么活着有意思呢?‎ 我训斥着我的部下,命令他们组织个专案组,去东洼村落实这件事,树是有年轮的,可以请一些专家考证一下树到底是一九四八年的还是一九五二年的。‎ 专案组很快就回来了,考证出树是一九四八年栽的。我作了批示:树归属于杨二娃。‎ 这件事就这样结束了。‎ 第二年春天,××县旱象严重,我下去检查灾情,突然想起了杨二娃和那棵一九四八年栽下的树。我和马县长坐车前往东洼村,打问杨二娃。村人说,杨二娃吗?早死了!‎ 杨二娃死了。这老头瘦是瘦,精神头儿还好,而树被断定为一九四八年栽的,又归属于他,可冬天里他就病倒了。一开春,地气上升,病又加重,不知什么时候咽气在家里,村人发现的时候,人已经僵硬。‎ 马县长说,这老头,他要是继续上访,可能还要活着。‎ 马县长的话是对的,这么说,是我害死了这老头。但是,这树要是不断定为一九四八年栽的,老头就一百年一千年地活下去吗?‎ 树依然活着,树是常见的那种椿树,老得身上有了洞,除了东边的枝丫枯了,西边的枝丫也枯了,树身三分之一在一间歪歪斜斜的屋子中间。杨二娃因是孤人,死后村人就以他家的柜子作了棺材,在屋中掘坑下葬,这房子也锁了门,让它自废自塌了将来就是坟丘。‎ 我说,给老头祭祭酒吧。‎ 秘书去买了一瓶酒,我就把酒全浇在屋前。这时起了风,风是看不见的,但椿树枝叶摇摆,嘎嘎作响,风就有了形状,树也有了声。老头给我说过树会说话的,树会说什么话呢?我听不出来,便用录音机录了。‎ 多少年里,我一直在企图听懂这树声,这树在说什么话呢?(有删改)‎ ‎9.杨二娃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答: ‎ ‎10.小说在叙事上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 ‎11.文中画线句分别表现了马县长和“我”对人生怎样的理解?请简要分析。‎ 答: ‎ ‎12.杨二娃说他能听到树说话,而“我”也一直企图听懂这树声。请探究树说的是什么话。‎ 答: ‎ 答案精析 ‎1.小说开篇写街心公园绿意盎然,祥和宁静,既交待了人物的活动环境,又暗寓小说的主题:这样的环境是老马他们的努力换来的。‎ ‎2.(1)表现了刘汉泰看到了昔日死敌晚景如此“狼狈”而幸灾乐祸的心理。‎ ‎(2)既写出刘汉泰对当年之事心有余悸,又写出此时他对老马的敬畏。‎ ‎3.①运用了倒叙。先从如今的街心公园写起,然后写到二十年前。②以时间为顺序。从“寒冷的冬夜”写到“春天里”,再写到“秋末的一个傍晚”,层次井然,而且富有象征意义。③以刘汉泰为视角来写主人公刑警老马。刘汉泰反衬了老马的高大形象,而且使老马这一人物更加真实可信。‎ ‎4.“痕”具有多重意蕴:①表面上是写刘汉泰等犯罪分子和老马身上的伤痕;②老马身上各种形状的伤痕,突显了老马英勇无畏的精神;③刘汉泰腿上的伤痕既是对犯罪分子的警醒,也是老马宽厚仁慈的体现;④老马等人浴血奋斗的精神也将为人们所铭记,在人们的心中留痕。‎ ‎5.第一段通过描写冬日的和暖,表现出邾镇人面对日军侵入时的安静和麻木,为下文邬先生的出场作铺垫,烘托了邬先生面对日军时坚定自若的大无畏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6.①小说采用双线结构,一条线是爷爷对邾镇抗日英雄往事的回忆,另一条线是重病中的爷爷试图阻止政府拆除那面有着历史烙印、体现民族精神的墙,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②这样写将墙的历史与现实的命运进行比照,使小说行文跌宕起伏,极易吸引读者,同时拓展了作品的广度和深度,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7.小说结尾运用简练文字,将爷爷的昏睡与市长视察镇西区改造的电视画面形成鲜明对比,文字看似平淡却蕴涵情感的波澜,意味深远,既表达了作者对那面墙命运的担忧,也引发了读者的深深思考,从而深化了文章主旨。‎ ‎8.①对邬先生父女的英雄无畏和民族气节的敬佩和赞扬。‎ ‎②对朱三等邬镇人开始的恭顺、麻木的否定和对他们后来觉醒、反抗的赞扬。‎ ‎③对重病在床的爷爷不忘历史、保护历史文化遗迹的行为的肯定。‎ ‎④对当前只注重经济建设而忽视对有教育意义的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和民族精神传承现象的担忧。‎ ‎⑤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声讨。‎ ‎9.①性格执拗。为辩明真相,捍卫自己的权利,不惜代价,十五年来坚持上访。②麻木、冷漠。对于妻儿的死,他无动于衷,冷漠处之。③可怜、凄惨。亲人去世,他孤身一人,为了一棵树几乎失去了人生中的一切。‎ 解析 杨二娃是小说的主人公,在他身上有可褒的闪光点,也有可贬的劣根性,作答时要注意多方面分析。他不惜花十五年的时间,甚至搭上妻儿的性命为一棵树的树龄打官司,可见他对事实真相的渴求,也是对自己权利和尊严的捍卫。然而他对妻儿生命的漠视展现了他冷漠无情的一面,这也注定了他后半生的孤苦无依。明白了这些,分点概括作答即可。‎ ‎10.①采用对话(问答)方式叙事。个性化的语言能直接、鲜明地表现人物形象特点,理清人物关系;对话能使故事情节更为集中。②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以“我”的视角叙事写人,使小说更具真实性;便于作者抒发情感,使读者更能具体地体会作者的心情。‎ 解析 本篇小说对话(问答)占了绝大部分篇幅,对话的好处首先就是直接地表现人物,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人物关系更明朗,同时也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紧凑。另外本篇小说还采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叙事写人,运用第一人称写法的好处首先就是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同时也便于作者抒发感情,使读者对小说更有亲切感。‎ ‎11.马县长:人活着要有精神支柱,一旦失去了精神支柱,人就活不下去了。“我”:人活着需要精神支柱,但精神支柱不是万能的,它不能改变生命的规律。‎ 解析 马县长说:“他要是继续上访,可能还要活着。”强调了上访对杨二娃生命的重要意义,上访是他活着的精神支柱。但“我”觉得,上访这一精神支柱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不管上访结果如何,杨二娃必定会死去。据此不难得出答案。‎ ‎12.①树说的是真相,树的存在证明了它是一九四八年被栽种的。②活着就要有价值,人要坚守信念,有尊严地活着。③为官要清正廉洁,要倾听百姓的呼声,为百姓谋福利。‎ 解析 探究树说的是什么话要从表层和深层两方面来分析。从表层上看,树说的是它一九四八年被栽种的真相。而从深层上看,要从杨二娃和“我”的角度去理解分析,从杨二娃的角度看,树说的是杨二娃的一种精神品质,即坚守信念,有尊严、有价值地活着;从“我”的角度看,树说的是一种为官的责任,即清正廉洁,倾听百姓的呼声,为百姓谋福利。了解了这些,分点概括作答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