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学案(全国)10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学案(全国)10

‎2018届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 训练(全国)‎ ‎_如何理解、领悟景中情、典中情 一、理解、领悟景中情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绣岭宫①词 李 洞②‎ 春日迟迟春草绿,野棠③开尽飘香玉。‎ 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 ‎【注】 ①绣岭宫:唐高宗显庆三年(658)修建的一座行宫,是唐代中期皇帝东巡的行宫之一。②李洞:唐末诗人,字才江,京兆(今陕西西安)人。③野棠:棠梨,唐玄宗精通音律,曾在京城“梨园”(因广栽梨树而得名)培训乐队。玄宗临幸华清宫,乐队居绣岭,也曾想于此广栽梨树,但梨树必须由棠梨(俗名杜梨)嫁接方成,棠梨栽后,未及嫁接,安史之乱起,这些棠梨此后便漫生起来,再无人管理。‎ 请赏析本诗第一、二句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 ‎ ‎ ‎ ‎ ‎ ‎ ‎ ‎【解析】 先抓住词语把握住所写景物的特征,再结合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分析即可。‎ ‎【答案】 第一句描写阳春风和日丽、满眼新绿,实际上写的是绣岭宫的荒芜。第二句,唐玄宗命令栽下的棠梨再无人管,“野”“尽”“飘”三字极力渲染了御地无主、梨园零散后的荒凉。景语中寄托了诗人对大唐衰朽的无限惋惜与感慨,讽刺了统治者的荒政误国。‎ ‎[诗歌鉴赏] ‎ 这首诗的新奇在于:诗人写李唐的衰朽,不着一字,而以“绣岭”小景写之。‎ ‎“春日迟迟春草绿”,“迟迟”,描写阳春的舒缓,可知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此句写游绣岭宫的季节、天气以及满眼新绿的景致。我们知道,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遂成开元盛世,后期沉溺于声色犬马,倦于政事,酿成“安史之乱”。但这些具体过程及其前因后果是无法写到一首小诗中去的,诗人便抓住了绣岭野棠来描写,使读者思而得之,手法是高妙的。原为御地之树,今为无主之林;原为笙管之地,今为无人之境;弟子散尽,香玉(棠梨花瓣)惊风;“野”“尽”“飘”三字,写出了多么令人慨叹的意境!只迷声色,不理国政,梨未成,梦已绝,君主的荒淫享乐带来了多么深重的国灾民难!‎ 为了申足此意,尾联又写出一位耄耋老人的举动:“绣岭宫前鹤发翁,‎ 犹唱开元太平曲。”自玄宗的开元盛世,至僖宗的衰朽之朝,时历一个半世纪有余,活动在开元时代的人,自然一个也没有了。“犹唱”二字,表面似讥老人爱翻陈年老历,唱得不合时宜,实则感慨遥深。诗歌通过鹤发老人对太平盛世的缅怀,寄寓着诗人自己对时政的深沉叹惋。诗歌四句全是写景,但字字流露出诗人对祖国命运无限关切的真挚感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 曹 组 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注]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注】 谩:徒然、空自。‎ 上片后四句写景,包含了词人哪些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试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说明。‎ ‎ ‎ ‎ ‎ ‎【解析】 该题要求分析景中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首先,抓住上片中的“忽”字把景象分成两个层次,根据景物特征不难得出“惊喜”“温暖”两层内涵来。再结合下片“凄凉只恐乡心起”可以得出“思乡”这一层内涵。‎ ‎【答案】 先是忽然看到临水人家的惊喜,接着写宁静安详的烟村给词人带来的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同时,眼前如画的烟村,也触发了词人一缕思乡之情。‎ ‎[诗歌鉴赏] ‎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乡思的词。“碧山锦树明秋霁”,首句点出行旅的节令和境地。秋雨初晴,碧空如洗,显得青山红树分外明丽。锦树,指秋霜染红的树木。一肩行李,秋色如画,雨后的晴光更给这幅秋山行旅图增添了欢快的亮色。“路转陡,疑无地。”行行之际,山路转陡,几疑路穷。其下四句写忽然之间惊喜的发现,行文开合顿挫,饶有风致,看似景语,却包孕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和微妙的心理变化过程。作者先写竹篱茅舍的临水人家,岸边迎风轻扬的酒旗,远处错落的烟村,宁静安详而富有人情味,使旅人感到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 下片“凄凉只恐乡心起”领起下文。“凄凉”二字,形容一掬“乡心”的况味;“只恐”二字妙,拓开一步,欲防范而不能,似未然而实不期然而然。处此境地,“心”不由己,透过一层来写乡思之撩人,笔意更觉深挚。“凤楼远、回头谩凝睇。”凤楼,妇女居处。这里指家中的妻子。凝睇,凝神而望。谩,徒然、空自。这两句感叹路远人遥,视线难及,纵然回头凝望,也是徒劳。接着运笔入虚,从望乡的怅惘转入今宵旅宿的孤寂情景。结尾四句全从揣想着笔,身未一一经而心先历历想,念念及此,不禁黯然神伤。“一声征雁”,‎ 使人想到一字抵千金的家书,又自然会发出“雁归人未归”的感喟;“半窗残月”,则使人想见“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的梦后惆怅之情。‎ 精要点拨 中国古典诗歌虽说内容纷繁复杂,但细究起来就两部分内容:写景、抒情。这是中国诗的特点所在,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所在。而分析景物中的情感正是考生的弱项。那么,如何透过景语找出并分析内在的情感呢?‎ 从理论层面,从诗的整体角度要把握情与景的内在关系和处理方式。情与景的内在关系有两种:一是情与景之间的一致性(相似性),即通常说的“哀景哀情,乐景乐情”;二是情与景之间的相反性,即通常说的“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作者处理情与景的方式(或叫安排)有三种:①纯写景——情景交融,景中含情;②前景后情——触景生情;③前情后景——以景衬情。‎ 从技术层面、操作角度,要做到:‎ ‎①抓住景语中的情感暗示语。‎ ‎②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如“江风引雨入舟凉”(2010年江苏卷)要求分析“江风引雨”背后的惜别深情,就应抓住后面的“凉”字,一个“凉”字写出了风裹着雨、雨挟着风、风雨交加的凄凉景象,烘托了离别时悲凉的心情。‎ ‎③从冷暖体味悲喜。“墨分五彩,词含一情。”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 二、理解领悟典中情 ‎3.(2014·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奉陪郑附马韦曲①‎ 杜 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 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②禁:消受。‎ 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 ‎ ‎ ‎ ‎ ‎【解析】 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解读诗歌的思想感情要抓住直接表现思想感情的词语和诗中的意象。联系诗中前三联表达了对韦曲的喜爱之情,‎ 再联系题干对“小乌巾”的解释,可知最后两句“何时”“小乌巾”传达出了归隐之意。‎ ‎【答案】 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 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诗歌鉴赏] ‎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对于韦曲美妙春光的赞叹,前人也肯定这首诗通篇用“反言”来形容春光“佳胜”。但是,细细品味全诗,我们会感到这首诗无论是整体意味还是具体诗句,都不完全是仅仅用正话反说的形式来表达诗人对于春光的赞叹。比如“花无赖”,比如“恼煞人”,在这里是否也包含实实在在的诗人觉得因花“无赖”而“恼”的意味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如果我们注意到颔联的作用,就应该肯定“花无赖”和“恼煞人”的确不仅仅是一种“反言”。颔联“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是说虽然可以整日里樽酒对春光,但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又哪里能尽情领略这春光的明妍美好呢?由春的勃勃生机而感及自身的衰老,这应该是白发诗人面对明媚春光时候的一种真实的心情。五、六句描写了诗人禁不住春光的召唤,来到大自然里游玩,消受春光,玩得尽兴,以致衣服被石角钩破,藤条树梢迎面刺眼而来,钩衣刺眼,本是可憎可气之事,而在诗人则觉可喜,恰如俗言“痛快”,即愈痛则愈快,诗人运用反语,透过这些细节描写,可见诗人游玩尽兴,内心可喜。这首诗是杜甫在长安求仕未果游历韦曲时写下的,我们从“何时”一词中隐约感受到此时杜甫在求仕与隐居之间纠结、彷徨,欲罢不能的无奈等复杂心情。‎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风 雨 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①,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②,销愁斗几千?‎ ‎【注】 ①宝剑篇:唐前期名将郭元振落拓未遇时所写的托物抒怀之作。郭元振上《宝剑篇》,深得武后赏爱,终于实现匡国济世之志。②新丰酒:马周落拓未遇时,西游长安,宿新丰旅店。店主人很冷淡,马周便取酒独酌。后来他受到皇帝常识,拔居高位。‎ 这首诗的首尾两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 ‎ ‎ ‎ ‎ ‎【答案】 用典。首联,引用郭元振的故事,说自己尽管也怀有像郭元振那样的宏才大略和匡世济时的热情,却没有他那样的幸运,‎ 只能将满腔怀才不遇的悲愤、羁旅漂泊的凄凉托之于诗歌。尾联,引用马周的典故,说自己只有马周当初怀才未遇时的落拓,却无马周后来的幸运,所以只盼望着用新丰美酒一浇胸中块垒。这两个典故都表现了作者愤郁不平的心情。‎ ‎[诗歌鉴赏] ‎ 晚唐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也是一个无望的时代。而投射在李商隐心中的是凄风苦雨。在这首诗里,最能看懂那围绕他一生的苦雨是怎样从点滴流成了江海。‎ ‎“凄凉”两字,陡然开篇,触目惊心。再加上羁泊与穷年,已经把风雨的无限凄凉感觉送到人们眼底。这是诗人总结一生,感触最深的情绪。“宝剑篇”是唐初时的典故,大将郭元振布衣时,落拓不遇,作《宝剑篇》以抒发自己积极用世的热情。那是一篇托物言志诗,以尘土掩埋的宝剑比喻自己未被发现的才华。寄托自己如龙吟剑啸般慷慨激昂的用世之志。‎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看那冷雨,那是怎样不能忍受却无法回避的冷雨凄风,无处说凄凉。而豪贵们所纵情歌舞的青楼楚馆,弦歌阵阵,从风雨中传来,应该还有笑声吧!那是末世时候豪族们特有的不复知有明天的恣意狂欢,这两句诗,冷也冷到极处,热也热到尽头。‎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由于误陷在牛李党争之中,无意间触犯了朋党们的戒律。诗人付出了太沉重的代价,不仅仅是功名蹭蹬,仕宦无成。‎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新丰酒的典故也出自于初唐,又是一个落拓未遇的人,马周游长安,宿于新丰旅社,店主人忙着接待商贩,贫寒的马周自然遭到冷遇,马周并不以为意,取酒独酌,自得其乐。和郭元振一样,生于政治开明、国势在上升阶段的初唐,马周这样的俊杰不会沉沦太久,他早晚会找到自己建功立业的机会,果然不久以后,马周得到皇帝的赏识拔居高位。两个同样落拓的人都找到了让他们脱颖而出的机会。从自负自伤到仍欲有所为的不自弃,从内心的热望与环境的冷雨,一联有一联的矛盾,一层含一层的对比,整首诗笼罩在风雨里,也把这无数的矛盾统一在风雨里。这就是《风雨》,这就是李商隐。‎ 精要点拨 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其深刻的主题。运用典故既能使语言精练,又能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从而收到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表达效果,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情感。例如,楼兰: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傅介子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故“楼兰”常代指边境之敌。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又如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解时将典故所涉及的古人古事与诗人的现实状况进行多角度的对比,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在高三复习备考过程中,应注意积累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牢固记住该典故的含义。‎ 典中情也有两个层面:一是作者对典故中的人、事的情感态度,二是作者借此要寄寓的情感态度。‎ 古诗常见典故的含义 红豆——爱情或相思 梦蝶——做梦、梦幻 鹊——传信的使者 阳关——古关名,后指送别之曲 商女——歌女,代指统治者不顾国家兴亡而醉生梦死 投笔——弃文从武 桑榆——暮年 碧血——为正义事业而流的血 黍离——国家昔盛今衰的伤感 折腰——屈身事人 采薇——隐居避世 班马——惜别之情 折桂——科举及第 烂柯——离家年久 高山流水——知音或高雅的乐曲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