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作业(80)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作业(80)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 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萧亮飞 张晓林 诗人身上,什么事都可能发生。‎ ‎“夷门十子”之一的萧亮飞是民国期间的大诗人,晚年,曾一度将一把剃头刀视若珍宝。这是一把民国年间很常见的剃头刀,木制的刀柄,一头镶了一块小小的象牙,作为点缀。不用的时候,刀子可以合到木柄里去。再普通不过了。‎ 每天清早起来,萧亮飞都要在磨刀石上磨这把剃头刀子,每次磨一袋烟工夫,然后用大拇指试试刀刃,合起来,放进口袋里。他的这把剃头刀子,却不是用来剃头的,他有别的用途。‎ 萧亮飞有一个癖好,他不喜欢大块吃肉,却喜欢吃骨头上面残留的肉筋,而这些肉筋不大容易吃到嘴里,也很难弄下来,他就用这把剃头刀子将这些肉筋一点一点地剔下来,拌上蒜汁,然后吃掉。‎ 年轻时的萧亮飞喜欢游历,结交了一大批文人雅士,饮酒,品茶,赋诗。作诗填词之余,萧亮飞还喜欢涂抹几笔,简单画一些荷花、兰草、紫藤等,画的都很飘逸,倒和他的诗词风格相近。他最拿手的是画菊花。他画的菊花,形和神都有一种孤傲之气。‎ 能把菊花画到这个境界的,放眼民国夷门画坛,绝没有第二个人。然而,萧亮飞的画名被他的诗名掩盖,竟很少有人知道他是画菊高手。‎ 在萧亮飞身上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阵子,萧亮飞喜欢收进一些当地名人的字画,闲时赏玩。做字画生意的马三隔十天半月都会拿一些字画来兜售。这一天,马三夹着一沓字画又来了。他把画放在桌子上,说:“挑挑看,都是名家的!”萧亮飞一幅一幅地看下来,竟没有一件入眼的,不禁失望地摇摇头。‎ 马三一边收拾,一边自嘲地说:“没关系,有好画再送过来!”忽然,萧亮飞眼前一亮,原来马三用来包画的那张纸也是一幅画,只是已经破残,看不清画家的名字了。那幅画看上去颇为不俗。‎ 萧亮飞急喊:“慢着,把那张包纸拿来看看。”‎ 把残画拿在手里,只细看了一眼,萧亮飞就愣住了。那幅画竟是他不久前画的《寒菊图》。他不禁喃喃自语:“这世人看重的,多是一个虚名啊!”‎ 自此以后,萧亮飞不再收藏字画,也把世事看淡了许多。‎ 有时候,世界就是这么奇妙。似乎一夜之间,萧亮飞的画在夷门风行起来,求他作品的人在门前排起了长队。开始,价位定得很低,只是象征性地收一些。哗啦,黄包车夫、打烧饼的、卖牛羊肉烫的等等,也都找上门来了。时值盛夏,酷热难耐,来人大都拿着折扇让他画扇。开封人自宋朝就崇尚风雅,讲排场,手里拿把画扇总比拿把蒲扇子排场多了!‎ 萧亮飞不胜其苦,只得挂出告示:菊花每朵银币半元;先款后画,概不赊账。后面又加一小注,曰:文人本不应言利,无奈,无奈!‎ 不久,无赖牛大扁担找上门来。他将一枚银币“啪”地拍在萧亮飞书案上,说:“萧大诗人,给画幅菊花!——我只要一朵!”‎ 萧亮飞一愣,接着就明白了对方的来意。他忽然大笑,接着站起身,让牛大扁担坐到自己的椅子上来,然后给牛大扁担泡了一杯茶。牛大扁担端着茶杯,有些不知所措。‎ 萧亮飞说:“好,我给你画,一朵菊花半元银币不好收,就不收你的钱了。不仅不收钱,另外再送你一朵梅花、一竿墨竹。”‎ 画好,牛大扁担一句话没说,拿起画就走了。走到大街上,却又兴奋起来。见了熟人,都要把画拿出来让人家看。说:“这画一文钱没掏,萧亮飞乖乖给我画的!”‎ 有个懂画的人细细地看了两眼,笑起来:“你这个人,被人骂了还高兴得像捡了个元宝似的!”牛大扁担低头看画,画面上,除了一朵菊花、一朵梅花,就是那竿墨竹了,再无别的东西,哪里骂了自己?他不禁露出一脸的茫然来。‎ 那人指着画说:“最上边的那朵梅花是往下覆开的,墨竹画在了菊花的下边,一是嘲笑你的下作,二是说你这样下去终究是会倒霉的!”‎ 牛大扁担脸上一红一红的,他默默地将画收了起来,低着头往巷子的深处走去。‎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萧亮飞本是大诗人,喜欢吟诗作词,风格飘逸;同时也擅长画菊,造诣居民国夷门画坛之首,但曾有一段时间其作品并不为人所重。‎ B.小说较为详细描写了萧亮飞用剃头刀剔肉筋吃的情节,体现了他的世俗的一面,这是对萧亮飞这一世外高人的性格的有效补充,使人物形象更为真实。‎ C.萧亮飞挂出“菊花每朵银币半元;先款后画,概不赊账”的告示,又加一小注,这既体现了他的无奈,又体现他怕被人误解的心理。‎ D.趾高气扬—“不知所措”—“兴奋”、炫耀—“一脸的茫然”—羞愧难当,小说通过动作、神态等描写把牛大扁担的心理变化写得极为细腻。‎ 解析 “体现了他的世俗的一面”错,这个情节突出萧亮飞与众不同的个性,体现了萧亮飞悠闲淡泊的心境。‎ ‎★2.小说开篇说“诗人身上,什么事都可能发生”,请结合小说内容概括萧亮飞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小说这样开篇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小说开篇写 “诗人身上,什么事都可能发生”‎ ‎,强调了发生在萧亮飞身上的事件不同寻常,出人意料。作答第一问,要通读全文,分层梳理出相关事件。如:第二段至第四段写萧亮飞在晚年时曾将一把剃头刀视若珍宝,用它剔肉筋吃。第五段至第十二段写萧亮飞擅长画菊,但少为人知,一次,他发现他的画被用来作包画纸。第十三段至第十四段写萧亮飞的画突然在夷门风行起来。第十五段至结束写萧亮飞画画嘲讽无赖牛大扁担。作答第二问,要结合全文,考虑其在结构、内容等方面的作用。这一开头开门见山,点明“什么事都可能发生”,高度概括了小说的情节,总领全文,同时设置了悬念,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案 第一问:①晚年时将一把剃头刀视若珍宝,并用它来剔肉筋吃。②擅长画菊,但所画的一幅作品沦为包画纸。③似乎一夜之间,画作忽然风行起来。④用所画作品嘲讽无赖。‎ 第二问:①开门见山,总领全文。②高度概括小说的情节,表明在主人公身上发生了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小说设置萧亮飞发现自己的一幅《寒菊图》被当作包画纸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答本题,要理清“萧亮飞发现自己的一幅《寒菊图》被当作包画纸”这一情节的前因后果,然后从其与相关情节的关系、与主题的关系、与人物的关系等角度进行思考。小说中前文交代了“他最拿手的是画菊花……能把菊花画到这个境界的,放眼民国夷门画坛,绝没有第二个人……竟很少有人知道他是画菊高手”,后文写“似乎一夜之间,萧亮飞的画在夷门风行起来,求他作品的人在门前排起了长队……”,在这一情节中,马三向萧亮飞兜售字画,萧亮飞一幅都没有看中,却发现包画纸上的画颇为不俗,可当他把包画纸拿在手中细看时,却立刻发现它是自己不久前画的《画菊图》,萧亮飞不禁感慨世人对虚名的看重。分析可知,这一情节一方面与前文所说的“能把菊花画到这个境界的,放眼民国夷门画坛,绝没有第二个人”呼应,证明了萧亮飞的画技之高超;另一方面表现了世人看重虚名的现实,从一个角度体现了小说主题;此外,它与下文萧亮飞的画菊作品忽然风行的情节形成对比和反差,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答案 ①这个情节和上文“能把菊花画到这个境界的,放眼民国夷门画坛,绝没有第二个人”一句相呼应,证明当时的画坛很少有人能达到萧亮飞的画技水平。②萧亮飞的画菊作品沦落为包画纸,反映了世人看重虚名、轻视实际才华的现实,从一个角度体现了小说主题。③与后文萧亮飞的画菊作品忽然风行的情节形成对比和反差,使情节跌宕起伏,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诗文大家余光中 学富五车的人可以妙趣横生吗?儒雅冷静的人可以豪情万丈吗?矮小的人可以巨大吗?水火可以同源吗?可以。余光中就是这样一组奇妙的矛盾。‎ 身高不过五尺三寸,体重不足50公斤,散文家思果却形容他“全身每一钱都是脑”,大女婿私下戏称他为“小巨人”。女儿姗姗说:“父亲那种外敛而内溢的个性,似乎一座冰封的火山,只有在笔端引爆才安全。”‎ 平时谨言慎行,自律甚严,写作时宛如苦行僧,不烟不酒,只要一杯红茶或普洱苦茶。他的生活,距离清教徒可能不远,他是那种随时保持冷静的人。他说他的书房非常斯巴达,并非艺术之宫、象牙之塔,而是苦练之地;又说他的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 这样潜心育人的人师,却也是极端浪漫的诗人。他看花事,总是“看到绝望才离开”。他追逐美景,神魂颠倒。思果曾目睹他“为了追捕淡水河堤上日落前的片刻景致,赶着开车前去,神魂都贯注进去了,口中还喃喃有词,有些恍惚,怪不得他诗思那么妙”。他是个唯美主义者,对于美的人、事、物,品味十分敏感,他的耳目所接,常成妙谛,美不胜收。他自称是“艺术的多妻主义者”。‎ 梁锡华说他“平常是冷静明澈像一泓秋水的人物”。杨牧早年就以“冷静文明”一词来形容他。但是他热情起来,可以和朋友畅谈深宵,心情一好,就妙语如珠,让人应接不暇。‎ 不过,据黄国彬的观察,“在一般的场合,余光中说话不多,碰见话不投机的人,更常常正襟危坐,态度颇为严肃,完全遵守荀子的忠告……可是,一旦置身于可与言的朋友之间,他就会慷慨地打开话匣,展现里面的珠玑了”。‎ 余光中在《娓娓与喋喋》一文中曾说:“朋友之间无所用心的闲谈,如果两人的识见相当,而又彼此欣赏,那真是最快意的事了……真正的知己,就算是脉脉相对,无声也胜似有声。”所以在宴会上,不幸和俗人相邻而坐,偏偏对方又喋喋不休,诗人就会“恨不得他忽然被鱼刺梗住”。‎ 西班牙哲人桑塔耶纳说:“雄辩滔滔是民主的艺术,清谈娓娓的艺术却属于贵族。”余光中向往的显然是品位上的贵族的娓娓了。‎ 余光中的字典里似乎没有“马虎”两个字,不论他做什么,即使是娱乐,都要全神贯注。他不懂为什么有人能够一面听音乐,一面读书。在余家,平常是听不到音乐的。他说:“为了对音乐家的尊敬,听音乐就该正襟危坐,聚精会神。”所谓“背景音乐”在余家是不受欢迎的。‎ 以此类推,余光中做任何事情,都抱持同样的态度。珊珊说:“爸爸是不容许有错误的人。”文章不能出错,生活不能出错,品德不能出错。他是个完美主义者。‎ ‎(有删改)‎ 相关链接 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黄维梁高度评价余光中,认为他有“五彩笔”:用紫色笔来写诗,用金色笔来写散文,用黑色笔来写评论,用红色笔来编辑文学作品,用蓝色笔来翻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 A.“余光中就是这样一组奇妙的矛盾”,作者把一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放在一起,是为了凸显余光中的形象特征。‎ B.在余光中《娓娓与喋喋》一文中,“娓娓”指贵族之间的谈话艺术,而“喋喋”指俗人之间的谈话方式。‎ C.“背景音乐”在余家是不受欢迎的,因为余光中先生做事认真、全神贯注,他认为音乐会影响他的写作。‎ D.“五彩笔”体现了余光中先生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这也是他“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称谓的由来。‎ 解析 B项,“‘娓娓’指贵族之间的谈话艺术,而‘喋喋’指俗人之间的谈话方式”错,根据倒数第四段可知,“娓娓”代指趣味高尚的清谈,“喋喋”代指不顾听众的健谈。C项,“他认为音乐会影响他的写作”错,原文倒数第二段的表述是“为了对音乐家的尊敬,听音乐就该正襟危坐,聚精会神”。D项,“作品风格极不统一”错,根据原文相关链接可知,“五彩笔”一词出自于黄维梁对余光中先生的评价,这个评价全面反映了余光中先生的文学成就。‎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余光中说他的书房是苦练之地,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是因为他以苦行僧般的状态写作,并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 B.生活中,余光中对于美的人、事、物,品味十分敏感,也常常为之神魂颠倒,所以他看花事,总是看得很绝望。‎ C.碰见话不投机的人,便正襟危坐;遇到“可与言的朋友”,便口角生风。从中可以看出,余光中是一个坦诚、真实的人。‎ D.平时自律甚严,遇美则神魂颠倒;平常冷静文明,遇知己则热情慷慨……这些都是余光中“外敛而内溢的个性”的体现。‎ 解析 “……所以……”强加因果,原文第四段中说“他看花事,总是‘看到绝望才离开’”,意在表现他的极端浪漫。‎ ‎3.有人认为余光中是个完美主义者,也有人认为余光中是个不合时宜、书生气十足的人,你怎样看?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答本题,要根据题干中的“完美主义者”和“不合时宜、书生气十足的人”这两个关键概念对传主的品质进行分析,在表明自己的观点后要列举材料中的具体事件加以说明。作答时,可适当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分析,但不能脱离文本随意作答。‎ 答案 同意观点一:余光中是个完美主义者。①他在写作上追求完美,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歌、散文、文学评论等。②生活中倾向淡泊、宁静,做什么事都不马虎,全神贯注,不容许出错。③喜欢与有品位的人谈话,与人交际总是克制自己,不放浪形骸。‎ 同意观点二:余光中是个不合时宜、书生气十足的人。①在这个五光十色的时代,人的生活是多样的,有人喜欢边听音乐边读书,也是可以理解的。②人应该展示自己的真性情,李白、苏轼就是因为有自己的性格才为后人所称道。③‎ 人需要宁静,也需要宣泄,余光中的生活因其追求完美而显得过于单一。‎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