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写作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写作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

‎2020届二轮复习 写作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1.修改下面一段作文。‎ 不论是清晨还是夜晚,在我家门口长长的一条胡同里走着的时候,总能听到一阵阵悦耳的琴声。那乐曲,曲调柔和、悦耳,时而低沉,时而高亢,时而清脆,时而激昂……一个个音符似乎变成了云朵,变成了艳丽夺目的彩带。突然,又似一股清泉从高耸的山崖上落入水潭,那水花飞珠滚玉般的声音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盘那样好听。我走着,仿佛是一只小小鸟随着音乐欢乐地歌唱。我几乎被这美妙的音乐声陶醉了。‎ 从那时起,似乎被小提琴的那种魅力给迷倒了,吵着整天要去学,可妈妈总是笑着说:“你还小!”‎ 参考答案(1)“长长的一条”改为“一条长长的”。(2)“激昂”改为“雄浑”。(3)可在“云朵”前加“轻纱般飘动的”,使表达更生动。(4)“涯”改为“崖”。(5)“那水花飞珠滚玉般的声音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盘那样好听”改为“那水花飞珠滚玉般的声音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声音那样好听”。(6)在“似乎”前加“我”。(7)删除“给”。(8)“吵着”和“整天”对调。‎ ‎2.对下面一段话进行修改。‎ 语文学习要注重实践活动的参与,主动接触并了解语文方面丰富的资源,把握各种语文学习的实践。对生活中有意义的留心和思考、有准备的接触或体验,都会成为可贵的学习资源,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恭行”。生活中“输入”得多,考场上才能“输出”得多。‎ 参考答案(1)在第二个“实践”后加上“机会”;(2)删去“生活”前的“对”;(3)把“或”改为“和”;(4)把“恭”改为“躬”;(5)把“躬行”后的“。”调到引号外。‎ ‎3.阅读下面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修改。‎ 放大心灵的舞台 ‎(开头)古人强调为人要立志,而志当存高远,其中要达到高远的境界是这句话的重中之重。而要立高远之志没有开阔的视线是不行的。‎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杜甫描绘的他的心灵的舞台。置身五岳之尊之上,诗人的视线中容纳了万里河山,天下苍生……‎ ‎(结尾)保持长远的视线,放大心灵的舞台。‎ 存在的问题: ‎ ‎ ‎ ‎ ‎ 修改: ‎ ‎ ‎ ‎ ‎ 参考答案存在的问题:这篇文章的题目为“放大心灵的舞台”,可文章开头没点题,令读者摸不着头脑,第二段的展开也很突兀,不知是由什么观点展开议论的。‎ 修改:在第一段的末尾添加:所以放大心灵的舞台决定一个人理想的高度,进而决定他人生的高度。(既起到点题作用,又自然过渡到下一段)‎ ‎4.下面文段有些地方描写不够细致生动,缺乏表现力,试着加以修改。‎ 长大后,父亲常常为我送行,我无意中发现父亲的黑发变白了,额上也有了皱纹。背也驼了,父亲苍老了许多。在走近公共汽车车门的那一瞬间,我无意接触到父亲的目光——那目光令我感动,它充满了无奈和感伤,但更多的是期盼,希望我努力学习。我明白了父亲的心思,但我不敢再接触父亲的目光,它太强烈了,给我一种触电的感觉。我只能遥望远方,踏踏实实地走好脚下的路。‎ 答案示例长大后,父亲常常为我送行,我无意中竟发现岁月无声中染白了父亲的黑发,皱纹也已爬上了父亲的额头,生活压弯了父亲的脊梁,父亲苍老了许多。在走近公共汽车车门的那一瞬间,我无意中接触到父亲的目光——那目光令我感动,它充满了对岁月流逝的无奈和感伤,但更多的是期盼,是殷切的希望,希望我努力学习,将来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我明白了父亲的心思,但我不敢接触父亲的那种目光,它太强烈了,给我一种触电的感觉。我只能遥望远方,踏踏实实地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路。‎ ‎5.为下面文段中的句子调整顺序,使之更合理。‎ 因为感动,我们会用心去铭记生活的点点滴滴!心的颤抖,能给文字以生机,给文人以灵感,于是流水有情,落花有意!心灵的震撼,能给战士以勇气,于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于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灵魂的震动能给政客以清廉,于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于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学会感动,为默默的奉献而感动,为阳光的恩泽而感动,为英雄的义举而感动!‎ 参考答案(1)把“能给文字以生机,给文人以灵感”改为“能给文人以灵感,给文字以生机”。‎ ‎(2)把“于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于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改为“于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于是‘岂因祸福避趋之’”。‎ ‎(3)最后一句改为“学会感动,为阳光的恩泽而感动,为英雄的义举而感动,为默默的奉献而感动!”‎ ‎6.请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后,对每段进行点评,并对不足之处作出适当修改。‎ 那些守着安静的人们 人,总是追寻热闹的。可是当他们在追寻的过程中受到了挫折时,总会远离喧闹,退回心中那一方安静之地来休养生息。但更多的时候人们是想不到这块安静之地的,那么,是谁如一棵看守月亮的树一般看守我们最后的安静?‎ 当孔子所驾驶的马车直驶向诸侯的府第向他们宣扬“仁”的时候,当孟子向齐王声嘶力竭地传道之时,当整个国家被各种各样的声音弄得沸反盈天的时候,却有一个人安静地旁观着周围所发生的一切,他就是庄子。没有孔子那样壮观的三千门生,不像孟子那样被齐王敬奉在宫室中,庄子只是冷眼看着这世界,仿佛置身局外。他的书中也没有什么炙热的真理,只是有一只不自量力的螳螂,一只自得其乐的鼹鼠,一只振翅一飞而八万里的大鹏……在这样安静的氛围里,你读着《庄子》,心仿佛也穿过千年的时光,回到那个安静的午后,去和这位老人鼓盆而歌,去享受生命的安静与简单。‎ 当现世变得污浊混乱,当人性的丑恶全部暴露在外,当人们在为权势、为金钱斗得热热闹闹而又一塌糊涂的时候,却有一个人安静地住在南山下,过着采菊东篱下的安静生活,他就是陶渊明。面对充满喧闹和狂热的世界,他无可选择,只有背过身去,夕阳的余晖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他只能守着十余亩的方宅、八九间的草屋,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拒绝这个喧闹的世界,来固守心中的一方静土,为所有人,也为这个世界看守着安静。也让今天的我们有机会在喧闹的都市中感受那番“悠然见南山”的宁静,体会那份“欲辨已忘言”的深意。‎ 不同于李白的浪漫豪放,不同于李商隐的晦涩难懂,你的诗总是那么的沉郁顿挫,你让整个世界安静下来,都和你一样,思考着未来。杜甫,似乎生来就是一个静穆的人,你总是用你安静的声音、安静的诗句揭开唐王朝表面的繁华,让浮躁的人们停止他们盲目的狂欢,让他们不得不安静下来,去思考他们的未来。今天的人们仍能透过你那些静得有些压抑的诗句看见您那安静的面庞。‎ 庄子、陶渊明、杜甫……是他们在为我们看守着心灵中的一方“静”土,他们是荒凉平原上的一棵棵大树,看守着那已被许多人遗忘的安静,为追寻安静的人提供一方“静”土。‎ 提示(1)语言表达应力求做到整句和散句的交错使用,不同修辞手法的适当兼用,这样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2)列举事实做论据时,不能只拘泥于同一类材料。时间可以跨越古今,地域可以涉及中外,人可及圣贤伟人凡夫俗子,事可包天文地理寓言笑话。可以是历史掌故,也可以是民间传说;可以见于古今史籍,也可以是海外奇谈。‎ 点评实例 那些守着安静的人们 ‎ 孙艺峰 人,总是追寻热闹的。可是当他们在追寻的过程中受到了挫折时,总会远离喧闹,退回心中那一方安静之地来休养生息。但更多的时候人们是想不到这块安静之地的,那么,是谁如一棵看守月亮的树一般看守我们最后的安静?[本段语言平淡,能否从对比铺排、前后呼应等角度作些修改,让语言简洁、有文采。]‎ 当孔子所驾驶的马车直驶向诸侯的府第向他们宣扬“仁”的时候,当孟子向齐王声嘶力竭地传道之时,当整个国家被各种各样的声音弄得沸反盈天的时候,却有一个人安静地旁观着周围所发生的一切,他就是庄子。没有孔子那样壮观的三千门生,不像孟子那样被齐王敬奉在宫室中,庄子只是冷眼看着这世界,仿佛置身局外。他的书中也没有什么炙热的真理,只是有一只不自量力的螳螂,一只自得其乐的鼹鼠,一只振翅一飞而八万里的大鹏……在这样安静的氛围里,你读着《庄子》,心仿佛也穿过千年的时光,回到那个安静的午后,去和这位老人鼓盆而歌,去享受生命的安静与简单。[“一只不自量力的螳螂”与本段后面的文字不协调。此外,本段选择历史人物“庄子”来体现人生境界,与主体部分后两段抒情说理的方式雷同,且三则平行事例的指向性单一,影响了说理的逻辑性,缺少锤炼。]‎ 当现世变得污浊混乱,当人性的丑恶全部暴露在外,当人们在为权势、为金钱斗得热热闹闹而又一塌糊涂的时候,却有一个人安静地住在南山下,过着采菊东篱下的安静生活,他就是陶渊明。面对充满喧闹和狂热的世界,他无可选择,只有背过身去,夕阳的余晖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他只能守着十余亩的方宅、八九间的草屋,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拒绝这个喧闹的世界,来固守心中的一方静土,为所有人,也为这个世界看守着安静。也让今天的我们有机会在喧闹的都市中感受那番“悠然见南山”的宁静,体会那份“欲辨已忘言”的深意。[本段开头的抒情说理语言表述随机,缺少变化,缺少韵味。]‎ 不同于李白的浪漫豪放,不同于李商隐的晦涩难懂,你的诗总是那么的沉郁顿挫,你让整个世界安静下来,都和你一样,思考着未来。杜甫,似乎生来就是一个静穆的人,你总是用你安静的声音、安静的诗句揭开唐王朝表面的繁华,让浮躁的人们停止他们盲目的狂欢,让他们不得不安静下来,去思考他们的未来。今天的人们仍能透过你那些静得有些压抑的诗句看见您那安静的面庞。[本段杜甫一例不能用来证明本文“安静”的主旨,请尝试着从不同的论述侧面更换一例。]‎ 庄子、陶渊明、杜甫……是他们在为我们看守着心灵中的一方“静”土,他们是荒凉平原上的一棵棵大树,看守着那已被许多人遗忘的安静,为追寻安静的人提供一方“静”土。‎ 修改范例 ‎“静”土的守望者 ‎ 孙艺峰 喧嚣、躁动、争斗、纷扰……我们每时每刻都被它们包围着,我们痛苦,我们烦恼,我们挣扎,我们也开始思考:何处有“静”土?‎ 当孔子的马车直驶向诸侯的府邸向他们宣扬“仁”的时候,当孟子出入于宫殿向齐王传播“道”的时候,有一个人,却远离尘世,静立乡野,垂钓濮水,“冷眼向洋看世界”。翻开《庄子》,我们看到的大多是一只在河里喝得肚皮溜圆的鼹鼠,一个自得其乐的斥劏,一只自由翱翔的大鹏……他用他特有的安静的文字告诉我们如何在混浊乱世中保持心灵的宁静。在他文字的感召下,我们的心也仿佛穿过千年的时光,回到那个安静的午后,去和这位老人鼓盆而歌,去享受生命的安静与简单,去学会超然地看待社会的变迁、人生的浮沉。‎ 面对卑躬屈膝的尴尬,面对追名逐利的庸人,他只有摇头走开,远离喧闹,去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安静生活。在他的田园世界中,我们似乎还能感受到他“误落尘网”的无奈,我们似乎还能看到他走向“方宅”“草屋”的坚定背影。他就这样用他特有的方式来拒绝五斗利禄的诱惑,去守护心中一方“静”土。亲吻他耕作过的泥土,会平复我们被利欲侵蚀之心的躁动;凝视那“飞鸟相与还”的意境,奔波疲惫的我们会得到片刻的歇息。‎ 不同于李白的浪漫豪放,不同于杜甫的沉郁顿挫,更不同于李商隐的晦涩难懂,他的诗总是那么宁静,透着一丝禅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个静谧幽远的空间,“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一种超然平静的境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片壮阔静穆的天地。读他的诗,我们无法不被这安静的氛围所感染,我们无法不褪去浮华的外衣。他用他营造的意境,让行走在滚滚红尘中的人回到自然中,回到静谧恬淡中,静静地体会生命的意义和宇宙的博大!‎ 也许,现在可以回答自己的疑问了。没错!“静”土,就在庄子的寓言中,就在陶渊明的田园里,就在王维的意境间。他们是这“静”土的守望者,如同一棵棵参天的大树,为被名利、被喧嚣、被欲望炙烤却又似乎无处藏身的我们,提供了一片荫凉。有了他们,我们的心才能在“静”土上休息;有了他们,我们疲惫的身躯才能步入宁静的港湾;有了他们,我们的灵魂才能在净土中得以净化……‎ 呵,那些“静”土守望者……‎ 现场点评:修改后的文章与修改前的文章相比,明显地提高了一个档次,使全文一气贯通,读起来朗朗上口。‎ 语言简洁、富有文采,显得有排山倒海之势。‎ 所举事例的指向多元化,彰显了说理的逻辑性,文章条理清晰,浑然一体。‎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一次追思“文化昆仑”钱钟书先生的活动中,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这样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面还有两句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便是让我们心有所止,心在焉。钱先生学问做得如此出色,就是因为‘心在焉’。”但是看看我们周围,看看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 请以“心要在焉”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1)读懂“导语/材料”,准确理解“导语/材料”的表层意思。‎ 要特别注意,理解这类作文题的“导语/材料”必须准确、客观,千万不能离开“标题/话题”任意主观发挥。‎ ‎(2)提炼“导语/材料”的关键词。‎ ‎(3)准确理解“标题/话题”词中的关键词,抓住核心意思,进而提炼出准确的立意。‎ ‎“心要在焉”的含义可进行如下解读:‎ 字面含义是心思应该集中在某处。与之意思相近的成语有: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生活层面的含义是心无旁骛,如:与书中人物交感融汇的读书境界;在其位,尽其责,敬其业,爱其民的为官境界;左思写《三都赋》,曹雪芹写《红楼梦》般闭门谢客,十年苦思,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写作境界;专心致志,孜孜以求,皓首穷经,废寝忘食的研究境界;认准一个目标,不畏艰难困苦,一直向前走的人生境界。‎ 哲学层面的含义是儒家强调的“诚意正心”(心有所止,心有所指,心有所执),是佛家强调的“初学者心态”,是道家庄子所强调的“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是程颢、程颐强调的“君子之学贵乎一,一则明,明则有功”;类乎张载的“心不在焉,虽学无成”,类乎西哲尼采所言“始终全神专一的人可免于一切的困窘”。‎ 美学层面的含义有“呆气”之美、执着之美、痴迷之美,是“心在焉”的极致。‎ 例文 心要在焉 心在,则无所不能。——题记 心在何处?‎ 阿基米德说,我的心在数学那儿,于是有了“让我画完这个圆”的千古绝唱;钱钟书说,我的心在文学,于是有了目不窥园,名满天下;“扫把姐”说,我的心全在那一把扫把上,于是那把扫把像有了灵性,与她一起舞出无限曼妙风情。‎ 心要在,在所爱之处。‎ ‎“千年沧海上,精卫是吾魂。”文天祥的浩荡正气,仍激励着炎黄子孙。令我怦然心动的,是他至死不渝的报国之心。他将一颗心安放在日渐式微的国家上,一切行动便都有了落脚点。一切战役,一切悲愤的诗,便都有了共同的根源,那便是对祖国的深沉的爱。心系国事,便有了那份勇气,以匹夫之力,欲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林觉民何尝不爱妻子?只是对国家的大爱使他抛却儿女私情,投身于挽救危亡的事业。心在所爱之处,即便雷霆轰击,亦不动摇丝毫。‎ 心在所爱之处,便有了那种力量,能够承受众人的冷眼,即使荆棘遍地,也踽踽前行。还记得那个潦倒的老人,“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当屡试不中的蒲松龄开始各处搜集奇闻逸事时,人人都以为他疯了,但在看过《聊斋志异》后,却不得不感叹那是一部“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的旷世奇书。正是有着那份信念,一心扑在文学上,他才能不理会众人的非议,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艰难前行。纵使险阻无数,他只坦然视之。‎ 有些人将心放错了位置,便只能品尝失败的苦涩。唐玄宗爱着杨贵妃,沉迷于“温泉水滑洗凝脂”,换来的却只是“此日六军同驻马”,马嵬兵变,大唐风光不再。现在有些人追逐名利金钱,向往高官厚爵,换来的只是贪婪的双眼与累弯了的腰杆,却再也找不回“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可见,选择所爱,也应慎重。‎ 心在何处?‎ 有些人不知心在何处,便只能“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有些人找错了所爱,便只能如无头苍蝇,乱飞乱撞。而有些人,找对了心的位置,方不惧艰险,矢志不渝。‎ 找回自己的心吧,找到你所爱的地方,将他安放。别再羡慕别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只要心在,你也能做到。‎ 心在,则无所不能。‎ 点评这是一篇立意准确,构思巧妙,既有独特思想,又有流畅文采的考场佳作。本文作者首先运用设问的方式,举阿基米德、钱钟书、“扫把姐”的例子,自然巧妙地对“心要在焉”做出准确而个性化的解读,然后自然而然地引出本文的观点“心要在,在所爱之处”。这个立意开口较小,利于作者进行自由发挥,体现了很强的思考能力和驾驭能力。在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将目光投向历史的长河,在那里淘沙掘金,举文天祥、林觉民、蒲松龄、唐玄宗之例,分别阐释分论点:心在所爱之处,便有了欲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勇气;心在所爱之处,便有了即使千次失败、万人非议也不动摇的决心;要将心慎重安放。作者或引证,或例证,或正反论证,对观点进行了有力的佐证。文章材料丰富,分析精到,对比鲜明,有力地强化和突出了自己的主张。‎ 文章的亮点还在于语言流畅自如有文采。文章多处引用古诗词,或提挈下文,或诠释形象,或表明情感立场,不但使论证严密,而且增加了文章内涵,使内容更加丰厚。‎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