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二中联合体2019-2020学年高二联合考试(第四次)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云南省曲靖市二中联合体2019-2020学年高二联合考试(第四次)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

曲靖市第二中学学联体2020年联合考试(第四次)‎ 高二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 培养基上一个大肠杆菌的菌落属于生命系统的哪个层次( )‎ A. 细胞 B. 种群 C. 群落 D. 生态系统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详解】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培养基上的大肠杆菌菌落由同种生物组成,从生命系统对应的结构层次来分析,对应的层次是种群。‎ 故选B。‎ ‎2. 下列关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和病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乳酸菌、青霉菌、念珠藻都属于原核生物 B. 乳酸菌、酵母菌都含有核糖体和DNA C. 病毒的繁殖只在宿主细胞中进行,因为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D. 有些细菌只含有RNA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一些常考生物的类别: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水绵、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常考的原核生物: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等)、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此外,病毒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 ‎【详解】A、青霉菌是一种真菌,属于真核生物,A错误; B、乳酸菌属于原核生物,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含有核糖体和 DNA,B正确; C、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故没有核糖体,C错误; D、细菌是原核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所以细胞中既有 DNA也有RNA,D错误。 ‎ - 32 -‎ 故选B。 ‎ ‎3. 下列关于组成生物体元素及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ATP、磷脂、酶、脱氧核糖都含有的组成元素是C、H、O、N、P B. 脂肪、糖原、淀粉、纤维素都是细胞内重要的储能物质 C. 糖原、核酸、抗体与酶都属于生物大分子 D. 休眠种子的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比萌发种子的更小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化合物的元素组成:(1)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S;‎ ‎(2)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 ‎(3)脂质的组成元素有C、H、O,有些还含有N、P;‎ ‎(4)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 ‎2、自由水与结合水可以相互转化,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升高,细胞代谢旺盛,抗逆性差,反之亦然。‎ ‎【详解】A、脱氧核糖含有的组成元素是C、H、O,A错误;‎ B、纤维素不储存能量,B错误;‎ C、糖原(多糖)、核酸、抗体(蛋白质)、酶(蛋白质或RNA)等均属于生物大分子,C正确;‎ D、休眠种子自由水减少,所以休眠种子的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比萌发种子的更大,D错误。‎ 故选C。‎ ‎4. 干旱可以使植物枯萎,人体老化的特征之一是细胞内含水量明显下降,患急性肠炎的病人需要及时补充水分,这些现象说明了生命离不开水。下面与水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内的许多化学反应需要水的参与,比如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 B. 核糖体中进行的化学反应要脱水 C. 生物体内的含水量在不同时期有所差别 D. 水是维持人体内环境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答案】D ‎【解析】‎ - 32 -‎ ‎【分析】‎ 细胞内的水以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形式存在,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是化学反应的介质,自由水还参与化学反应,自由水对于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具有重要作用,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不同生物体,同一生物体的不同组织器官及不同发育时期含水量不同。‎ ‎【详解】A、自由水参与细胞内许多化学反应,如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有氧呼吸第二阶段都有水参与,A正确;‎ B、淀粉是由葡萄糖聚合而成的多聚体,聚合反应过程产生水,B正确;‎ C、同一生物体的不同发育时期含水量不同,一般幼年个体含水量比老年个体多,C正确;‎ D、渗透压主要由无机盐维持,水不能维持渗透压,D错误。‎ 故选D。‎ ‎5.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构成生物膜的化合物都含有C、H、O元素,其功能主要取决于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 B. 核糖体是所有细胞生物共有的细胞器,间接体现了蛋白质的重要作用 C.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其中有8种必需氨基酸人体细胞可以自己转化而来 D. 蛋白质可以行使催化、调节、免疫、运输等功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蛋白质的元素组成主要为C、H、O、N,有的含有S;核酸、磷脂、ATP的元素组成为C、H、O、N、P。 2、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以及遗传物质DNA。 3、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功能包括: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即结构蛋白,如羽毛、头发、蛛丝、肌动蛋白;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传递信息,即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④免疫作用:如免疫球蛋白(抗体);⑤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详解】A、构成生物膜的化合物包括蛋白质、脂质(主要是磷脂)和糖类,都含有C、H、O元素,其功能主要取决于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A正确; B、细胞生物包括由原核细胞构成的原核生物与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真核生物,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是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唯一共有的细胞器,间接体现了蛋白质的重要作用,B - 32 -‎ 正确; C、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其中有8种必需氨基酸人体细胞不能自己转化,需要从食物中获取,C错误; D、蛋白质的功能具有多样性,如催化作用、调节作用、免疫作用、运输作用等,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蛋白质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识记相关化合物的元素组成,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结构的统一性,并结合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准确判断各项。‎ ‎6. 下列哪组糖类物质能与①~③中的叙述依次对应 ‎①存在于RNA中而不存在于DNA中; ②存在于叶绿体中而不存在于线粒体中; ③存在于动物细胞中而不存在于植物细胞中 A. 核糖、脱氧核糖、麦芽糖 B. 核糖、葡萄糖、糖元 C. 脱氧核糖、核糖、麦芽糖 D. 脱氧核糖、葡萄糖、糖元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存在于RNA中而不存在于DNA中的糖类物质是核糖;‎ ‎②存在于叶绿体中而不存在于线粒体中的糖类物质是葡萄糖;‎ ‎③存在于动物细胞中而不存在于植物细胞中的糖类物质是糖原,‎ 故选B。‎ ‎7. 下列关于细胞器结构及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由大肠杆菌的核仁上装配的核糖体是“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B. 动物细胞溶酶体在维持正常代谢活动及防御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C. 酵母菌线粒体内膜凹陷折叠成嵴,有利于葡萄糖分解酶的附着 D. 低等植物中心体与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和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器的功能:‎ ‎1、线粒体:双层膜结构;短棒状;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大部分的能量;新陈代谢越旺盛的部位,线粒体含量越多;动植物细胞都有的细胞器。‎ ‎2、核糖体:无膜结构(主要由rRNA和蛋白质构成) 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 32 -‎ ‎ 真核生物,原核生物都有, 有的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有的附着在粗面内质网上。‎ ‎3、中心体:无膜结构(微管蛋白构成),由两个垂直的中心粒构成,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4、溶酶体:单层膜围成的囊状结构,溶解细菌和受损伤的细胞器,动植物细胞内都有。‎ ‎5、参与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器有:线粒体(提供能量)、核糖体(间期蛋白质的合成)、高尔基体(末期细胞壁的形成);参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器有:线粒体(提供能量)、核糖体(间期蛋白质的合成)、中心体(形成纺锤体);参与低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器有:线粒体(提供能量)、核糖体(间期蛋白质的合成)、高尔基体(末期细胞壁的形成)、中心体(形成纺锤体)。‎ ‎【详解】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核仁,A错误;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可以水解侵入到细胞内的病原体和细胞内损伤的细胞器等,在动物细胞中溶酶体在维持正常代谢活动及防御等方面起重要作用,B正确;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酵母菌线粒体内膜凹陷折叠成嵴,有利于丙酮酸分解酶的附着,C错误;中心体是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低等植物细胞的中心体与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有关,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D错误。‎ ‎8. 生物膜系统是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等构成的整体。生物膜系统与细胞代谢和细胞通讯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细胞膜的成分有磷脂、蛋白质、糖蛋白和糖脂等 B. 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均依赖于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 C. 溶酶体和高尔基体在行使功能时可能伴随膜组分的更新 D. 内质网的膜上附着有多种酶,性腺细胞内质网丰富 ‎【答案】B ‎【解析】‎ ‎【详解】组成细胞膜的成分有磷脂、蛋白质、糖蛋白、糖脂和胆固醇等物质,A正确;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多种多样,有的细胞分泌化学物质,通过化学物质与靶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传递信息,也有的两个相邻细胞的细胞膜直接接触传递信息,也有的两个细胞之间形成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通过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从而实现信息传递,B错误;溶酶体和高尔基体在行使功能时伴随着膜的融合,所以存在膜组分的更新,C正确;内质网是脂质合成的车间,性腺细胞主要合成和分泌性激素(固醇类激素),故性腺细胞内质网丰富,D正确。‎ ‎9. 下列关于细胞核的六项叙述,正确的是( )‎ - 32 -‎ ‎①细胞核是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也是细胞代谢的中心 ‎②核膜上的核孔可以让蛋白质和RNA自由进出 ‎③蓝藻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且DNA分子呈环状 ‎④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 ‎⑤代谢旺盛的细胞,核糖体多,核仁大 A. 只有两项正确 B. 只有三项正确 C. 只有四项正确 D. 全正确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核的结构包括:核膜(上有核孔)、核仁和染色质;细胞核的功能:遗传信息库,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详解】①细胞代谢的中心是细胞质基质,①错误; ②核膜上的核孔具有选择性,不能让蛋白质和RNA等物质自由进出,②错误; ③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③正确; ④真核细胞中有些细胞没有细胞核,如成熟的红细胞,④错误; ⑤代谢旺盛的细胞,核糖体多,核仁大,⑤正确。 故选A。‎ ‎10.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大脑中X细胞合成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9(FGF9)是一种分泌蛋白,含量远高于正常人。判断正确的是 A. 抑郁症患者有较多FGF9的根本原因是合成FGF9的酶的活性较高 B. 可通过抑制X细胞中核糖体的功能来治疗抑郁症 C. FGF9的分泌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流动性 D. FGF9通过胞吐从细胞中出来作用于靶细胞,属于细胞间直接信息传递 ‎【答案】B ‎【解析】‎ 抑郁症患者大脑中FGF9含量远高于正常人,其根本原因是控制合成FGF9的基因过量表达,A错误;FGF9是一种分泌蛋白,在X细胞的核糖体内合成,因此可通过抑制X细胞中核糖体的功能来治疗抑郁症,B正确;FGF9是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其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C错误;FGF9通过胞吐从细胞中出来作用于靶细胞,需经过体液的运输,不属于细胞间直接信息传递,D错误。‎ - 32 -‎ ‎11. 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吞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协助扩散 B. 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属于被动运输 C. 固醇类激素进入靶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D. 护肤品中的甘油进入皮肤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答案】B ‎【解析】‎ ‎【分析】‎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红细胞吸收葡萄糖、静息电位产生时钾离子外流,动作电位产生时钠离子内流都属于协助扩散。大分子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吞胞吐。‎ ‎【详解】A、病原体属于颗粒性物质,颗粒性物质或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吞和胞吐,因此吞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胞吞,A错误; B、神经细胞内的Na+浓度比细胞膜外低,受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属于被动运输,B正确; C、固醇类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脂溶性物质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靶细胞,C错误; D、甘油是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的跨膜运输,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只要识记相关物质的特点,记住不同物质的运输方式,就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属于容易题。‎ ‎12. 某同学为探究膜的通透性而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渗透装置,开始时烧杯内的液面和长颈漏斗内的液面相平。在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的过程中(  ) ‎ A. 液面上升的速率先加快后减慢最终维持稳定 B. 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蔗糖溶液向清水扩散的速率逐渐减慢 C. 当半透膜两侧液体浓度相等时,水分子不再通过半透膜扩散 - 32 -‎ D. 当半透膜两侧水分子进出速率相等时,长颈漏斗内液面最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A、在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的过程中,漏斗内蔗糖溶液的浓度逐渐减小,液面上升的速率逐渐减慢,最终维持稳定,A错误;‎ B、受到漏斗内液柱的压力,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蔗糖溶液向清水扩散的速率逐渐增大,B错误;‎ C、由于蔗糖分子不能通过半透膜,半透膜两侧液体浓度不会相等,C错误;‎ D、当半透膜两侧水分子进出速率相等时,长颈漏斗内液面最高,D正确。‎ 故选D。‎ ‎13. 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酶是由腺细胞合成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B. 所有酶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检测都可以呈现紫色反应 C. 酶分子在催化反应完成后立即被降解成氨基酸 D. 消化酶在消化腺细胞内合成并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中共穿过0层磷脂双分子层 ‎【答案】D ‎【解析】‎ ‎【详解】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A错误;酶的化学本质多数是蛋白质,少量的是具有催化活性的RNA,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检测都可以呈现紫色反应,RNA不能,B错误;酶是催化剂,反应前后其化学性质和数量不变,所以反应后酶不会被降解,C错误;消化酶经合成,出细胞是胞吐作用,不穿过膜,故共穿过0层磷脂双分子层,D正确。‎ ‎14. 下列关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TP水解后只能产生两个磷酸分子 B. ATP合成所需的能量均来源于有机物的分解 C. 正常细胞中ATP与ADP的比值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D. ATP分子由1个腺嘌呤脱氧核苷酸和2个磷酸基团组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A、ATP完全水解后可产生三个磷酸,A错误;‎ B、光反应合成的ATP所需的能量来源于光能,B错误;‎ - 32 -‎ C、正常细胞中ATP与ADP不停地相互转化并且处于动态平衡状态,C正确;‎ D、ATP分子由1个腺嘌呤核苷酸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D错误。‎ 故选C。‎ ‎15. 有一瓶混有酵母菌的葡萄糖培养液,当通入不同浓度的O2时,其产生的酒精和CO2的量如图所示。据图中信息推断错误的是 A. 氧浓度为a时酵母菌没有有氧呼吸,只进行无氧呼吸 B. 当氧浓度为b和d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过程会不同 C. 当氧浓度为c时,2/5的葡萄糖用于酵母菌酒精发酵 D. a、b、c、d不同氧浓度下,细胞都产生[H]和ATP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酵母菌有氧呼吸反应式: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无氧呼吸的反应式为: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产生的CO2摩尔数之比为1∶3,据此分析。‎ ‎【详解】A、根据曲线图分析可知,氧气浓度为a时,产生的酒精量等于释放的CO2量,这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不进行有氧呼吸,A正确;‎ B、氧气浓度为b时,产生CO2的量多于产生的酒精量,此时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氧气浓度为d时,不产生酒精只产生CO2,说明该点只进行有氧呼吸,不进行无氧呼吸,B正确;‎ C、当氧浓度为c时,产生酒精的量为6mol,则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为6/2=3mol,同时产生6molCO2,则有氧呼吸产生CO2为15-6=9mol,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为9/6=1.5mol,用于酒精发酵的葡萄糖所占比例为3/(3+1.5)=2/3,C错误;‎ D、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中均可以产生[H]和ATP,D正确。‎ - 32 -‎ ‎16. 下列关于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正确的是( )‎ A. 水果蔬菜的保存要求零下低温、低氧、湿度适宜 B. 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可避免组织细胞缺氧死亡 C. 稻田定期排水可防止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对细胞造成毒害 D. 温室种植蔬菜,要提高产量,夜晚可适当降低温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 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低温能降低细胞中酶的活性,使细胞代谢活动降低,有机物的消耗减少。水果在充足的氧气条件下,能进行有氧呼吸,细胞代谢旺盛,有机物消耗多;而在低氧条件下,有氧呼吸较弱,又能抑制无氧呼吸,所以细胞代谢缓慢,有机物消耗少。适宜的湿度能保证水果水分的充分储存,从而保证水果肉质鲜美。因此在低温、低氧、适宜的湿度条件下,最有利于水果保鲜。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可避免制造无氧环境,从而抑制破伤风杆菌的代谢。如果稻田中的氧气不足,水稻根的细胞就会进行酒精发酵,时间长了,酒精就会对根细胞产生毒害作用,使根系变黑、腐烂,所以水稻要定期排水。温度降低能降低呼吸酶的活性,使细胞呼吸作用减弱。‎ ‎【详解】A、水果蔬菜的保存要求零上低温、低氧、湿度适宜,A错误;‎ B、由于氧气能抑制破伤风杆菌的无氧呼吸,所以在包扎伤口时,可选用透气的纱布进行包扎,以达到抑制破伤风杆菌的无氧呼吸,而不是避免组织细胞缺氧死亡,B错误;‎ C、稻田定期排水,防止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对细胞造成毒害,C错误;‎ D、温室种植蔬菜,要提高产量,傍晚应适当降低温度,因为傍晚降低温度能减弱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D正确。‎ 故选C。‎ ‎【点睛】1、温室中栽培农作物提高产量的措施有两个方面,提高光合强度和降低呼吸消耗。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有温度、氧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含水量等,但农业生产中最常考虑的是温度。其他几个因素不容易控制。‎ ‎2、植物细胞呼吸的最适温度一般在25~35℃,最高温度在35~45℃。‎ ‎3、绿色植物细胞呼吸的最适温度总比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高。一般情况下,植物细胞呼吸的最适温度为30℃,而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为25℃。‎ ‎17. 下列有关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 32 -‎ A. 小鼠吸入18O2,则在其尿液中可以检测到H218O,呼出的CO2也可能含有18O B. 35S标记甲硫氨酸,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与游离的核糖体都可能出现放射性 C. 给绿色植物提供H218O进行光合作用,18O将最先在其光合作用产物葡萄糖中出现 D. 在缺氧条件下给水稻提供14CO2,体内可以存在14C的转移途径:14CO2→14C3→(14CH2O)→14C2H5OH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用35S标记甲硫氨酸,探究分泌性蛋白质在细胞中的合成、运输与分泌途径;‎ ‎2、用14CO2探究光合作用14C的转移途径大致是:14CO2→14C3→(14CH2O);‎ ‎3、利用18O作为示踪原子研究细胞呼吸过程中物质的转变途径,揭示呼吸作用的机理,例如,用18O标记的氧气(18O2),生成的水全部有放射性,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无放射性,即18O→H218O。‎ ‎【详解】A、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氧气参与反应生成水,因此18O2标记以后放射性元素首先出现在水中,但是水又可以作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反应物,因此放射性元素又可以出现在二氧化碳中,A正确;‎ B、35S标记甲硫氨酸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料,因此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与游离的核糖体都可能出现放射性,B正确;‎ C、H218O参与光合作用,18O首先出现在O2中,C错误;‎ D、在缺氧时给水稻提供14CO2,水稻先利用其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有机物可作为无氧呼吸的底物,形成酒精,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水稻体内可以存在14C的转移途径为14CO2→14C3→(14CH2O)→14C2H5OH,D正确。‎ 故选C。‎ ‎18. 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宜选取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 B. 常取幼苗根尖做临时装片,用碱性染料染色可观察染色体分布和数目 C. 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时,不同色素随无水乙醇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不同 D. 健那绿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染成蓝绿色,利于在高倍镜下观察生活状态的线粒体的分布及形态 ‎【答案】C - 32 -‎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观察线粒体实验、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详解】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宜选取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因为该细胞含有紫色大液泡,能发生质壁分离及复原,且液泡有颜色,便于观察,A正确;常取幼苗根尖分生区做临时装片,用碱性染料(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染色可观察染色体分布和数目,B正确;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时,不同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不同,C错误;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染成蓝绿色,利于在高倍镜下观察生活状态的线粒体的分布及形态,D正确.‎ ‎19. 下列能说明某细胞已经发生分化的是 A. 进行ATP的合成 B. 进行DNA的复制 C. 存在血红蛋白 D. 存在呼吸酶基因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即不同细胞基因表达情况不同,如血红蛋白基因只在红细胞中表达 ‎【详解】A、所有细胞都能进行细胞呼吸,因此都能合成ATP,所以据此不能判断细胞已经分化,A错误;‎ B、连续分裂的细胞都能进行DNA的复制,B错误;‎ C、只有红细胞才能合成血红蛋白,存在血红蛋白说明其已经高度分化,C正确;‎ D、同一个体的所有基因都是由受精卵有丝分裂而来的,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C。‎ ‎20. 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胚胎细胞中存在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 B. 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不表达 C. 真核细胞不存在无丝分裂这一细胞增殖方式 - 32 -‎ D. 细胞分化过程中蛋白质种类和数量未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生命历程中相关变化,考点基础,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与识记能力。‎ ‎【详解】人体所有细胞中都存在与细胞凋亡有关基因,A正确;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为控制细胞正常分裂的基因,故在正常细胞中会表达,B错误;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C错误;细胞分化过程中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蛋白质种类和数量会发生改变,D错误。‎ ‎【点睛】一般情况下,细胞分化过程是不可逆的,然而,在某些条件下,分化了的细胞也不稳定,其基因表达模式也可以发生可逆性变化,又回到其未分化状态,这一过程称为去分化(脱分化)。‎ ‎21. 在某种百合的花色遗传中,红花、白花为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用R、r表示)。从下面的杂交实验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杂交组合 后代性状 一 红花A×白花B 全为红花 二 红花C×红花D 红花与白花之比约为3∶1‎ A. 红花为显性性状 B. 红花A的遗传因子组成为Rr C. 红花C与红花D的遗传因子组成不同 D. 白花B的遗传因子组成为Rr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杂交组合一的亲本为红花和白花,而杂交后代只有红花,说明红花为显性性状,白花为隐性性状。杂交组合二的亲本都为红花,杂交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说明亲本都是杂合子。‎ - 32 -‎ ‎【详解】A、据组合一可判断出红花为显性性状,白花为隐性性状,A正确; B、由于杂交组合一的亲本为红花和白花,而杂交后代只有红花,说明亲本红花A为纯合子,其基因型为RR,B错误; C、红花C与红花D都是杂合子,它们的基因型相同,都是Rr,C错误; D、白花为隐性性状,所以白花B的基因型为rr,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2. 一对夫妇生一对“龙凤胎”,一男孩一女孩,女孩是红绿色盲,男孩色觉正常,这对夫妇的基因型分别是 A. XbY、XBXB B. XBY、XBXb C. XbY、XBXb D. XBY、XbXb ‎【答案】C ‎【解析】‎ 男孩正常,基因型为XBY;女孩色盲,基因型是XbXb。男孩的X染色体来自母亲,则母亲一定含有XB。女孩的两个X染色体均为Xb,其中一个来自母亲,另一个来自父亲,则父亲的基因型为XbY,母亲的基因型为XBXb。‎ 故选C。‎ ‎23. 一对正常夫妇,生下患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儿子和正常女儿,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致病基因一定位于性染色体上 B. 父亲不可能是该致病基因携带者 C. 正常女儿的卵细胞中带该致病基因的概率是1/3‎ D. 这对夫妇再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是1/4‎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表现型正常的一对夫妇,生下患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儿子和正常女儿,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但是不能确定基因的位置。‎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不能确定该致病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A错误; B、如果该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父亲是该致病基因携带者,B错误; C、如果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女儿的卵细胞带该致病基因的概率是1/4‎ - 32 -‎ ‎;如果该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女儿的卵细胞带该致病基因的概率是2/3×1/2=1/3,C错误; D、不论该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这对夫妇再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都是1/4,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人类遗传病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断方法,区分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特点,并结合题干信息准确判断各项。‎ ‎24. 在完全显性条件下,AaBbcc和aaBbCC的个体杂交,其子代中表现型不同于双亲的个体占全部子代的( )‎ A. 1/2 B. 3/8 C. 3/4 D. 5/8‎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子代中表现型不同于双亲的个体基因型可能较多,计算子代中表现型不同于双亲的个体占全部子代的比例,可先求出子代中表现型和双亲相同的个体占全部子代的比例,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在完全显性条件下,AaBbcc和aaBbCC的个体杂交,其子代中表现型和第一亲本相同的概率为(1/2)×(3/4)×0=0,和第二亲本相同的概率为(1/2)×(3/4)×1=3/8,则子代中表现型不同于双亲的个体占全部子代的1—3/8=5/8,选D。‎ ‎25. 豌豆花的颜色受两对等位基因E/e与F/f所控制,只有当E、F同时存在时才开紫花,否则开白花。下列选项中都符合条件的亲本组合是( )‎ A. EeFf×Eeff EEFf×eeff B. EeFf×eeFf EeFF×Eeff C. EeFf×Eeff EeFf×eeFf D. EeFf×eeff EeFF×Eeff ‎【答案】C ‎【解析】‎ ‎【分析】‎ 已知豌豆花的颜色受两对等位基因E/e与F/f所控制,只有当E、F同时存在时才开紫花,否则开白花。所以紫花的基因型是E_F_,白花的基因型是E_ff、eeF_和eeff。‎ - 32 -‎ ‎【详解】(1)豌豆花的颜色受两对等位基因E/e与F/f所控制,只有当E、F同时存在时才开紫花,即紫花个体的基因型为E_F_,其余开白花,则白花个体的基因型为eeF_、E_ff、eeff,因为紫花+白花=1,即1-3/8紫花=5/8白花。‎ ‎(2)根据后代紫花为3/8分析数据,转化为:‎ ‎①3/8E_F_=1/2Ee×3/4F_,即Ee这对基因的性状分离比为1Ee∶1ee,推出亲本为Ee×ee;Ff这对基因的性状分离比为3F∶1ff,推出亲本为Ff×Ff,两对基因组合可知,亲本为EeFf×eeFf;‎ ‎②3/8E_F_=3/4Ee×1/2F_,即Ee这对基因的性状分离比为3E_∶1ee,推出亲本为Ee×Ee;Ff这对基因的性状分离比为1Ff∶1ff,推出亲本为Ff×ff,两对基因组合可知,亲本为EeFf×Eeff。‎ 故符合条件的亲本组合为EeFf×Eeff或Eeff×eeff。‎ 故选C。‎ ‎26. 家兔的毛色受B、b和H、h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灰兔和白兔杂交,F1均为灰兔,F2中灰兔:黑兔:白兔=12 : 3 :1,下列有关推断错误的是 A. 亲代白兔的基因型为bbhh B. F2中黑兔的基因型有两种 C. 基因B、b和H、h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D. F2中的黑兔与白兔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 : 1‎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按照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BbHh的个体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是BH:bH:Bh:bh=1:1:1:1,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B_H_:B_hh:bbH_: bbhh=9:3:3:1;由题意知,子二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灰兔:黑兔:白兔=12:3:1,是9:3:3:1的变式,因此家兔的毛色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子一代的基因型是BbHh,亲本灰兔的基因型是BBHH,白兔的基因型是bbhh。‎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亲代白兔的基因型为bbhh,A正确;‎ B、F2中黑兔只占3/16,其基因型有两种,可能为BBhh、Bbhh,B正确;‎ C、根据分析可知,基因B、b和H、h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正确;‎ - 32 -‎ D、F2中的黑兔(可能为1/3BBhh、2/3Bbhh)与白兔(bbhh)杂交,后代中白兔为2/3×1/2=1/3,其它为黑兔,故性状分离比为2 : 1,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实质,学会根据9:3:3:1的变式推测遵循的遗传规律及相关个体的基因型,分析出子二代不同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关系,并应用正推法进行概率计算。‎ ‎27. 下图为三个处于分裂期细胞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可能是丙的子细胞 B. 乙、丙细胞不可能来自同一个体 C. 甲、乙、丙三个细胞均不含同源染色体 D. 甲、乙、丙三个细胞均含有同源染色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再结合甲和丙中的染色体颜色可知,甲可能是丙的子细胞,A正确;‎ B、乙细胞和丙细胞所代表的生物的染色体数目相同,都是4条,因此乙、丙细胞可能来自同一个体,B错误;‎ CD、乙、丙两个细胞均含有同源染色体,甲细胞不含有同源染色体,C、D错误。‎ 故选A。‎ ‎28. 果蝇的体细胞中有4对染色体,在精子的形成过程中,会出现两次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第一次与第二次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时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分别是 A. 8和4 B. 8和8 C. 16和8 D. 16和16‎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减数分裂过程可知,细胞中出现两次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的时期分别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 - 32 -‎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果蝇的体细胞中有4对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时染色体第一次排列在细胞中央,此时细胞虽经过染色体的复制,但是染色体的数目不变,即为8条;‎ 染色体第二次排列在细胞中央是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但是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时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减数第二次分裂染色体数目减半,因此此时细胞中染色体还剩4条。‎ 故选A。‎ ‎29. 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共有的现象为( )‎ ‎①染色体复制一次 ②有着丝点的分裂 ③有新细胞的产生 ‎④有同源染色体的联会 ⑤能进行基因自由组合 ⑥有纺锤体出现 A. ①②⑤⑥ B. ①②④⑥ C. ②③④⑥ D. ①②③⑥‎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的主要区别:‎ 比较项目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染色体复制 间期 减I前的间期 同源染色体的行为 联会与四分体 无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不形成四分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没有交叉互换现象 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有交叉互换现象 分离与组合 也不出现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出现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着丝点的 行为 中期位置 赤道板 减I在赤道板两侧,减II在赤道板上 断裂 后期 减II后期 ‎【详解】①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都会发生一次染色体的复制,①正确;‎ ‎②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会发生着丝点分裂,②正确;‎ ‎③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会产生新细胞,③正确;‎ - 32 -‎ ‎④同源染色体联会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④错误;‎ ‎⑤基因自由组合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⑤错误;‎ ‎⑥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有纺锤体的形成,⑥正确。‎ 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对两者进行比较,再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30. 某一生物有四对染色体。假设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在产生精细胞的过程中,其中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在分裂后期有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了同一极,则这个初级精母细胞产生正常精细胞和异常精细胞的比例为( )‎ A. 1:1 B. 1:2 C. 1:3 D. 0:4‎ ‎【答案】A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形式,是有性生殖生物的原始生殖细胞(如动物的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成为成熟生殖细胞(精、卵细胞即配子)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它的特点是细胞经过两次连续的分裂,但染色体只复制一次。因此,生殖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的一半。原始生殖细胞如精原细胞,经过染色体复制,成为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再通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四个精细胞。‎ ‎【详解】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每个次级精母细胞有四条染色体,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生成两个精子。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在分裂后期有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了同一极,导致分裂的两个精子都是不正常的,而另一个次级精母正常分裂,生成两个正常的精子,所以正常精细胞和异常精细胞的比例为1:1。‎ 故选A。‎ ‎31. 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A. 02、C02、血红蛋白、H+、Na+ B. 消化酶、抗体、激素、H2O C. 纤维蛋白原、Ca2+、载体蛋白、尿素 D. K+、葡萄糖、氨基酸、尿素、H2O ‎【答案】D - 32 -‎ ‎【解析】‎ ‎【分析】‎ ‎ 【详解】A、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细胞外液含有水、无机盐(H+、Na+、Ca2+、K+等)、血液运送的物质(葡萄糖、氨基酸、尿素等代谢废物、气体O2、CO2、纤维蛋白原、激素、抗体等)。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A项错误;‎ BC、载体蛋白存在于细胞膜上,酶通常存在于细胞内,B、C项错误;‎ D、K+、葡萄糖、氨基酸、尿素、H2O均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项正确。‎ 故选D。‎ ‎32. 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分可能是在反射弧的( )‎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 ②④ B. ①④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反射弧的组成:③感受器→①传入神经→④神经中枢→②传出神经→⑤效应器。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在反射弧中,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是:感受器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然后神经冲动由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中央的灰质内(神经元细胞体集中的部位),能接受神经冲动,产生新的神经冲动(即做出指令),传出神经再将来自神经中枢的神经冲动传至效应器,最后由效应器接受神经冲动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详解】脊髓由灰质和白质组成,灰质里许多可以调节人体的一些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排便、排尿中枢等,白质由神经纤维组成,具有传导的功能,是脑与躯体、内脏之间的联系通道。‎ 脊髓通过脊神经与人体大部分器官发生联系,来自人体大部分器官的神经冲动,先是沿脊神经进入脊髓,然后再沿上行的神经纤维传达到脑;脑所发出的大部分神经冲动先是沿下行的神经纤维传达到脊髓,再通过脊神经传达到人体的大部分器官,从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 - 32 -‎ 如果脊髓的某个部位受到损伤,它所控制的身体相应部位就会发生感觉丧失或行动瘫痪。据此可知,人体的传出神经受损,反射弧不完整,神经冲动就不能由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效应器就无法做出反应,即反射活动不能进行。因此,某人腰椎部位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伤的部位可能是反射弧的传出神经和神经中枢。‎ 故选A。‎ ‎33. 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草原上快速奔跑的狼体内,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B. 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C. 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就会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 D. 严重腹泻后只需补充水分不能维持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 2、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参与。 3、严重腹泻会流失大量的水分,同时也会带走一些无机盐,所以严重腹泻后需要补充水分和无机盐等。‎ ‎【详解】A、兴奋在体内沿着反射弧单向传递,故在草原上快速奔跑的狼体内,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A错误; B、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非条件反射,B错误; C、神经递质包括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抑制性神经递质结合后,不会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C错误; D、严重腹泻后,机体会丢失水分和盐分,若只补充水分,不能维持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反射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34. 遇海难而漂浮在海面上的人,因缺乏淡水而出现 A. 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减少 - 32 -‎ B. 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 C. 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增加 D. 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减少 ‎【答案】B ‎【解析】‎ ‎【详解】海水浓度高,机体丢失大量水分,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抗利尿激素的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泌尿量减少,较少水分的流失,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故选B。‎ ‎35. 下列关于甲状腺、垂体和下丘脑关系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甲状腺的活动受下丘脑和垂体的控制 B. 血液中甲状腺激素过多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 C. 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减少时,会促进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 D. 下丘脑和垂体能控制甲状腺的活动,但甲状腺不会影响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点是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考查激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在维持甲状腺激素稳态中的作用,属于理解层次的考查。‎ ‎【详解】甲状腺的活动受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的控制,A正确.‎ 血液中甲状腺激素过多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是反馈调节,B正确.‎ 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减少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活动增强,C正确.‎ 结合B选项可知,甲状腺会影响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D错误.‎ ‎【点睛】下丘脑、垂体通过激素对甲状腺进行分级调节,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 ‎36. 下图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致病菌的部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32 -‎ A. 细胞甲为T细胞,能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细胞乙 B. 细胞乙是浆细胞,它能增殖分化成具有分裂能力的记忆细胞 C. 细胞丙是吞噬细胞,它能特异性识别抗原—抗体的结合物 D. 若该致病菌为结核杆菌,往往需要细胞免疫与图示的免疫过程相配合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根据体液免疫过程可以判断,图中细胞甲为B细胞;细胞乙为浆细胞,能分泌抗体,抗体可以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细胞丙为吞噬细胞,吞噬细胞能够将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形成的沉淀或细胞集团吞噬消化。‎ ‎【详解】A、由于浆细胞能够分泌抗体,而浆细胞是由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的,因此图中细胞甲是B细胞,A错误;‎ B、浆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具有增殖的能力,不能增殖分化成具有分裂能力的记忆细胞,B错误;‎ C、吞噬细胞能够识别抗原,但不具有特异性识别的能力,C错误;‎ D、由于结核杆菌是一种胞内寄生菌,往往需要细胞免疫与图示的体液免疫过程相配合才能清除,D正确。‎ 故选D。‎ ‎37.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①喷洒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以疏花疏果②燕麦胚芽鞘中的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有关 ‎③生长素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乙烯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 ‎④脱落酸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⑤植物的向光性和顶端优势都能体现植物生长素对生长作用的两重性 A. 二项 B. 三项 C. 四项 D. 五项 ‎【答案】B - 32 -‎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五大类植物激素的分布及功能,掌握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及实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叙说。‎ ‎【详解】①生长素在发挥作用时具有两重性,喷洒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以疏花疏果,①正确; ②燕麦胚芽鞘中的生长素的横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有关,但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无关,②错误; ③生长素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乙烯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③正确; ④脱落酸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④正确; ⑤顶端优势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能体现植物生长素对生长作用的两重性,植物的向光性只体现了促进作用,没有体现两重性,⑤错误。 故选B。‎ ‎38. 下列与生态系统功能相关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 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的驱动 B. 物质与能量在生物与环境之间循环流动,信息的流动只在生物之间发生 C.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的死亡分解是碳循环的一部分 D. 全球气候变暖和地球上大气中碳的收支不平衡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信息传递决定了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方向.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循环性,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信息传递具有双向性。‎ ‎【详解】A、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的驱动,A正确; B、物质生物与环境之间循环流动,能量在生物群落中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信息的流动可以在生物之间,也可以在生物与环境之间发生,B错误; C、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好题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的死亡分解是分解者通过发酵作用将含碳有机物转化为二氧化碳进入无机环境,是碳循环的一部分,C正确; D、温室效应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造成的,即全球气候变暖和地球上大气中碳的收支不平衡有关,D正确。 ‎ - 32 -‎ 故选B。‎ ‎39. 2019年至2020年澳大利亚持续多月的森林大火,破坏大面积的森林植被,使无数野生动物失去赖以生存的家园甚至在大火中丧生。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澳大利亚炎热干燥季节频繁发生野外火灾,特定的本地植物群依赖大火繁殖,如一些桉树和斑克木的种子经火烧裂开从而得以生根发芽 B. 火灾后,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减弱 C 火灾后,该地区植被焚烧严重,将发生次生演替 D. 澳大利亚森林大火使当地生物多样性降低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初生演替是指在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则是生态系统被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和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详解】A、澳大利亚炎热干燥季节频繁发生野外火灾,特定的本地植物群依赖大火繁殖,如一些桉树和斑克木的种子经火烧裂开从而得以生根发芽,所以在澳大利亚山火条件下桉树等容易生存,A正确; B、火灾后,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再次受到破坏其抵抗干扰能力降低,抵抗力稳定性低,恢复力稳定性高,B错误; C、火灾后,该地区植被焚烧严重,土壤条件等保留甚至还有种子等繁殖体,将发生次生演替,C正确; D、澳大利亚森林大火使当地多种生物死亡,生物多样性降低,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群落演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要求考生识记群落演替的类型及实例;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及影响因素,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40. 下列有关生态学规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在农田中适当增加食物链,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32 -‎ B. 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C. 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求偶炫耀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 D. 红树林在调节气候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C ‎【解析】‎ ‎【详解】A、在农田中适当增加食物链,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正确;‎ B、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的生活,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低碳,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的生活方式。简单理解,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因此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B正确;‎ C、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C错误;‎ D、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着重要调节功能的价值。如,调节气候和水土保持等,D正确。‎ 故选C。‎ 二、简答题 ‎41. 图甲是某植株在适宜浓度CO2下,测定不同温度和光照强度下的光合速率。图乙是植株放置在密闭的容器中,改变光合作用的环境条件,测量光合作用强度。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当光照强度为n时,限制植物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P点时,植物在25℃条件下比在15℃条件下光合速率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环境中CO2的浓度降低,曲线上的P点将向_______________(“左下”“右上”)移动。‎ ‎(3)若将环境条件由图乙中的b点变为c点,则短时间内叶绿体内C3的含量变化为___________。在图乙的c点时,增强光照,光合作用强度增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以上信息可知,在农业生产中,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等手段来达到增产的目的。‎ - 32 -‎ ‎【答案】 (1). 光照强度 (2). 温度升高,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活性增强 (3). 左下 (4). 增加 (5). 光照增强,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增多,有利于暗反应的进行 (6). 增大光照强度 (7). 提高CO2浓度 (8). 适当升高温度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甲中,植物的光合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强,最后达到平衡状态,且25℃条件下,光合速率明显大于15℃条件下的光合速率。‎ 图乙中,在二氧化碳充足的情况下,在b、c点时,已经达到二氧化碳饱和点,此时增强光照,光合作用强度会增大,并达到平衡状态。‎ ‎【详解】(1)图甲中,曲线处于上升阶段时,限制因素是自变量光照强度。P点时,温度升高,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增强,故在25℃条件下比在15℃条件下光合速率高。‎ ‎(2)若环境中CO2浓度降低,则图甲叶绿体中二氧化碳的固定减弱,暗反应降低后抑制光反应,[H]合成速率将会变小,光合作用强度降低,P点将向左下方移动。‎ ‎(3)将环境条件由图乙中的b点变为c点,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二氧化碳的固定增加,故则短时间内叶绿体内C3的含量变化为增加。在图乙的c点时,增强光照,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增多,有利于暗反应的进行,最终导致光合作用强度增加。‎ ‎(4)在农业生产中,可以通过增大光照强度、提高CO2浓度、适当升高温度来达到增产的目的。‎ ‎【点睛】本题考查了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影响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42. 血糖的平衡对于保证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具有重要的意义,胰岛素是维持血糖平衡的重要激素。下图表示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及胰岛素作用机理。据图分析回答:‎ - 32 -‎ ‎(1)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经兴奋的传导和传递,最终导致传出神经末梢释放________________,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由图分析,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还受到_________________的影响。以上说明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方式包括____________调节。‎ ‎(2)据图分析,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方面增加细胞内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另一方面促进细胞内___________________的合成。‎ ‎(3)糖尿病病因之一是患者血液中存在异常抗体(图中抗体1、抗体2)。图中因抗体__________引起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这种抗体的致病原因是由于此种抗体与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浓度上升的敏感度降低,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两种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__________病。‎ ‎(4)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分泌的,该细胞是由_________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 ‎【答案】 (1). 神经递质 (2). 血糖浓度和胰高血糖素 (3). 神经—体液 (4). 蛋白质、脂肪、糖原 (5). 1 (6). 胰岛B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 (7). 自身免疫 (8). B细胞和记忆B细胞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以“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及胰岛素作用机理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血糖平衡调节的认识以及调节过程的掌握情况。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解题的切入点,梳理“血糖调节的过程和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的相关知识点,据此进行分析作答。‎ ‎(1)‎ - 32 -‎ 题图显示: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经传导和传递,最终导致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此外,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还受到血糖浓度和胰高血糖素的影响。以上说明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方式包括神经—体液调节。 ‎ ‎(2)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方面增加细胞内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另一方面促进细胞内蛋白质、脂肪、糖原的合成。‎ ‎(3)胰岛B细胞必须感受血糖浓度升高的变化才能分泌胰岛素。图中抗体1引起的糖尿病的致病机理是:抗体1与胰岛B细胞膜上葡萄糖受体结合后,使葡萄糖与受体的结合受到影响,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的敏感度降低,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因此可通过注射胰岛素加以治疗。抗体2引起的糖尿病的致病机理是:抗体2与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使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的机会减少,甚至不能结合,从而使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所以通过注射胰岛素却达不到降低血糖效果。从免疫学角度看,这两种糖尿病均属于自身免疫病。 ‎ ‎(4)浆细胞是由B细胞和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 ‎【点睛】解答本题的“突破点”在于:①抓住图中“血糖浓度上升”这一信息进行发散思维,结合所学血糖调节的知识准确定位图中血糖调节的两条途径;②依据“抗体1”和“抗体1”的作用部位,对比分析两种糖尿病的致病机理的差异,由此进行图文转换,进而结合题意作出合理判断。 ‎ ‎43. 下图是某一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及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2能量金字塔中的①和③营养级,分别与图1甲、乙、丙、丁四种群中的哪一个对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大量捕杀丙,则甲的数量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种群在c点处的年龄组成类型是______________。‎ ‎(4)若图3中的生产者有5000KJ能量,按能量流动最大传递效率计算,E代表的生物可获得______________KJ能量。‎ ‎(5)若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图1中曲线的振幅将如何变化:_____________。‎ - 32 -‎ ‎(6)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生态系统中甲生物的种群密度。发现甲生物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那么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丁 (2). 甲 (3). 先增加再减少最后稳定 (4). 增长型 (5). 200 (6). 振幅变小 (7). 高(或大)‎ ‎【解析】‎ ‎【分析】‎ 据图1可知,甲乙丙之间为捕食关系:乙→甲→丙,丁能量最多,应为生产者;图2可表示能量金字塔;图3:A生产者,B分解者,D初级消费者,E次级消费者,C大气二氧化碳库。‎ ‎【详解】(1)据图1其食物链应为丁→乙→甲→丙,丁和甲分别处于第一和第三营养级,因此对应图2中的①和③;‎ ‎(2)如果大量捕杀丙,则较长一段时间内甲先是由于没有了天敌,其数量会增加,后又因为食物缺少,数量又会下降,最终会维持稳定。‎ ‎(3)甲种群在C点,从图中可看出,甲的数量在不断的上升,因此此时种群呈现增长型。‎ ‎(4)若图3中的生产者有5000KJ,在食物链A→D→E中,E的增重为:5000KJ×20%×20%=200KJ。‎ ‎(5)抵抗力稳定性越强,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越强,种群数量变化相对较小,种群能量相对值变化越小,所以曲线振幅变小。‎ ‎(6)根据公式N/N1=N2/N0,再次捕获并标记过的个体数(N0)偏少,所以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N)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高或偏大。‎ ‎【点睛】抵抗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对抗外界干扰而不偏离正常状态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遭受破坏后恢复正常的能力。‎ ‎44. 因为果蝇易饲养,繁殖快,所以生物学家常用它作为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果蝇的灰身和黑身、红眼和白眼两对相对性状各受一对等位基因(分别用A,a和B,b表示)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将一只灰身红眼雌果蝇与一只灰身红眼雄果蝇杂交。F1的表现型和数量如下表所示:‎ 合计 灰身红眼 黑身红眼 灰身白眼 黑身白眼 F1雌果蝇 ‎156‎ ‎120‎ ‎36‎ ‎0‎ ‎0‎ - 32 -‎ F1雄果蝇 ‎160‎ ‎58‎ ‎22‎ ‎61‎ ‎19‎ 请回答 ‎(1)控制灰身和黑身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_________染色体上;控制红眼和白眼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_________染色体,判断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F1的父本和母本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果蝇的长翅(D)对残翅(d)显性,遗传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长翅果蝇幼虫正常的培养温度为25℃,将孵化后4~7d的长翅果蝇放在35~37℃的环境中处理6~24h后,得到了一些残翅果蝇,这些残翅果蝇在正常环境温度下产生的后代仍然是长翅果蝇。现有一只残翅雄果蝇请你设计一个简单可行的方案来确定它的基因型。‎ ‎①实验方案:让该只残翅雄果蝇与多只正常发育的_____________(表现型)雌果蝇交配,孵化的幼虫在_____________(温度)环境中培养,观察后代的表现。‎ ‎②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a.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该果蝇的基因型为dd;‎ b.若后代均表现为长翅,则该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 c.若后代有的表现为长翅,有的表现为残翅,则该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 ‎【答案】 (1). 常 (2). X (3). F1雌果蝇表现为红眼,而雄果蝇红眼∶白眼=1∶1,该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 (4). AaXBY (5). AaXBXb (6). 残翅 (7). 正常的培养温度(或25℃) (8). 后代均表现为残翅 (9). DD (10). Dd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一只灰身红眼雌果蝇与一只灰身红眼雄果蝇杂交,子一代中雌果蝇均表现为红眼,而雄果蝇为红眼∶白眼=1∶1,表明该性状与性别相关联,即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而体色的遗传子代性状与性别无关,并且在雌雄中性状分离比均为3∶1,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亲本基因型为Aa×Aa。‎ ‎【详解】(1)由分析可知,F1雌果蝇表现为红眼,而雄果蝇红眼∶白眼=1∶1,该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 - 32 -‎ 染色体上;而体色的遗传子代性状与性别无关,并且性状分离比为3∶1,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2)亲本中灰身与灰身杂交,后代中灰身∶黑身=3∶1,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Aa×Aa;由于子代中雄果蝇红眼∶白眼=1∶1,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XBXb和XBY,综上分析,F1的父本和母本基因型分别是AaXBY、AaXBXb。‎ ‎(3)①现有一只残翅雄果蝇,其基因型可能为DD、Dd、dd,前两种由于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残翅性状,要确定该果蝇的基因型,可让这只果蝇与多只正常发育的残翅雌果蝇交配,将后代置于正常环境温度下发育,观察后代的表现。‎ ‎②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a.若该果蝇的基因型为dd,则后代均表现为残翅;‎ b.若该果蝇的基因型为DD,则后代均表现为长翅;‎ C.若该果蝇的基因型为Dd,则后代有的表现为长翅,有的表现为残翅。‎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伴性遗传的特点等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型、表现型及环境之间的关系,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设计简单的遗传实验进行探究。‎ - 32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