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全国)25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全国)25

‎2018届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训练(全国)‎ ‎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节)‎ ‎(1)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译文:  ‎ ‎ ‎ ‎ ‎ ‎(2)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 译文:  ‎ ‎ ‎ ‎ (3)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 译文:  ‎ ‎ ‎ 解析:(1)判断句和被动句的翻译,“事”应为“侍奉”。(2)省略句的翻译,“谢”应为“告辞”。(3)状语后置句的翻译,“诎”通“屈”,屈辱;“信”通“伸”,尊重。‎ 答案:(1)晏婴字平仲,是春秋时期齐国莱地夷维人。侍奉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因为节俭,身体力行,在齐国被人尊重。‎ ‎(2)晏子没有跟越石父告辞,就走进门去。过了很长时间他才出来,越石父提出要与晏子绝交。‎ ‎(3)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得到尊重。‎ ‎[参考译文]‎ 晏婴字平仲,是春秋时期齐国莱地夷维人。侍奉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因为节俭,身体力行,在齐国被人尊重。他担任齐国宰相之后,吃饭每顿不吃两种肉,姬妾不穿丝织物。他在朝廷上,国君跟他说话,他就直言回答;国君没有跟他说话,他就直道而行。国家有道,就服从命令去做事;国家无道,就衡量命令,酌情而行。因此连续三朝在诸侯中闻名。‎ 越石父是贤人,不幸被抓进牢狱。晏子出门,在路上遇见了他,当即解下马车左边的马将他赎了,载回来。(到了家,)晏子没有跟越石父告辞,就走进门去。过了很长时间他才出来,越石父提出要与晏子绝交。晏子大惊,整顿衣冠,表示道歉,说:“我虽不仁,不过刚把你从灾难中救出来,为什么你这么快就提出绝交呢?”越石父说:“不对。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得到尊重。刚才我在牢狱中,是因为人们不了解我。您已经了解我把我赎出来,这就是知己;是知己却还对我这样没有礼貌,因此不如在牢狱之中。”于是,晏子请他进去,奉为上客。‎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 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1)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译文:  ‎ ‎ ‎ ‎ (2)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译文:  ‎ ‎ ‎ ‎ (3)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译文:  ‎ ‎ ‎ 解析:(1)省略句的翻译,蜂,名词作状语,像蜂一样。(2)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宾语前置句的翻译,代词“自”作动词“责”的前置宾语。‎ 答案:(1)秦王朝政治失策,陈胜首先发难,(之后各路)豪杰像蜂群一样飞起,一起争夺(天下),多得数也数不清。‎ ‎(2)(他)自己炫耀自己功勋,逞个人才智,却不效仿古人,自以为霸王之业已成,想凭借武力来征服和管理天下。‎ ‎(3)经过五年战争,终于使自己的国家灭亡了,自己死(在)东城,却仍然不觉悟,更不责备自己,那就错了。‎ ‎[参考译文]‎ 太史公说:我从周先生那里听说,“虞舜的眼睛里大概有两个瞳子”。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子。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怎么兴起得这么突然呢?秦王朝政治失策,陈胜首先发难,(之后各路)豪杰像蜂群一样飞起,一起争夺(天下),多得数也数不清。可是项羽并没有什么根基(包括土地和权势),而是乘天下大乱的形势在民间起事,三年的时间,就率领五国诸侯(楚外的五国反秦武装)灭秦,分割天下的土地,封赏王侯,一切政令都由项羽颁布,号称霸王。霸王的权位虽然不能维持到底,可是这显赫的功业是近古以来不曾有过的。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念楚国(而东归),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干了这些失策失人心的事,却埋怨诸侯背叛自己,这样想要成就霸业,就很难了。(他)自己炫耀自己功勋,逞个人才智,却不效仿古人,自以为霸王之业已成,想凭借武力来征服和治理天下,经过五年战争,终于使自己的国家灭亡了,自己死(在)东城,却仍然不觉悟,更不责备自己,那就错了。竟然称说 “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难道不荒谬吗?‎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1)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译文:  ‎ ‎ ‎ ‎ (2)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译文:  ‎ ‎ ‎ 答案:(1)在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关键词:“于是”,古今异义词,译为“在这时”;“闻”译为“听说”;“老”,形容词用作名词,译为“老人”;“盍”译为“何不”;“焉”,代词,代指西伯昌)‎ ‎(2)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道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关键词:“耻”,意动用法,“认为……是耻辱的”;“义”,名词用作动词,译为“坚持道义”;后三句都是省略句,应补出主语;“薇”是野菜)‎ ‎[参考译文]‎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伯夷)逃走了。叔齐不肯继承君位也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在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并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向东进兵去讨伐商纣。伯夷、叔齐勒住武王战马的缰绳谏诤说:“父亲死了不去安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要杀掉他们。太公吕尚说:“这是有道义的人啊。”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等到武王平定了殷商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道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他们)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那歌词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野菜。以暴臣取代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的。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哎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于是(他们)饿死在首阳山。‎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 “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1)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译文:  ‎ ‎ ‎ ‎ (2)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译文:  ‎ ‎ ‎ ‎ (3)“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译文:  ‎ ‎ ‎ ‎ (4)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译文:  ‎ ‎ ‎ 解析:(1)省略句的翻译,“衣”,名词活用作动词,应为“穿”。(2)省略句的翻译,“履”,名词活用作动词,“给……穿鞋”。(3)省略句和判断句的翻译,“即”和“乃”表判断。(4)“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异”。‎ 答案:(1)有一个老翁,穿着麻布衣服,走到张良所在的地方,把自己的鞋子扔到桥下面,回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我的鞋子取上来!”‎ ‎(2)老翁又说:“给我穿上!”张良已经替他取回了鞋子,也就跪下给他穿上。‎ ‎(3)“十三年后你会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于是离去,没有再说别的话,再也没有出现。天明以后张良看这本书,原来是《太公兵法》。‎ ‎(4)张良因此感到奇异,经常学习诵读这本书。‎ ‎[参考译文]‎ 张良曾经闲暇时候在下邳县桥上散步游玩,有一个老翁,穿着麻布衣服,走到张良所在的地方,把自己的鞋子扔到桥下面,回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我的鞋子取上来!”张良很惊愕,想打他。看他年老,强行忍住了,下去取回了鞋子。老翁又说:“给我穿上!”张良已经替他取回了鞋子,也就跪下给他穿上。老翁伸着脚让张良给他穿上以后,大笑着走了。张良非常惊奇,目送老翁很远。老翁走了大约一里路,又回来,说:“小子可以教诲。五天后黎明,与我在此相会。”张良更加奇怪,跪在地上说: “好。”五天后黎明,张良就来了。老翁已经先到了,大怒说:“和老人约定会面,却比我后到,为什么呢?”又走了,并说:“五天后早来。”五天后鸡刚一啼鸣,张良就来了。老翁又先到了,又大怒说:“又晚来,为什么?”又走了,说: “五天后要早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来了。过了一会儿,老翁也到了,高兴地说:“应该像这样。”拿出一本书,说:“读这本书就能做皇帝的老师。十年后你将会发达。十三年后你会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于是离去,没有再说别的话,再也没有出现。天明以后张良看这本书,原来是《太公兵法》。‎ 张良因此感到奇异,经常学习诵读这本书。‎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安重诲,应州人也。重诲少事明宗,为人明敏谨恪。‎ 初,帝义子从珂与安重诲饮酒争言,从珂欧重诲,重诲终衔之。至是,重诲用事,时从珂为河中节度使,重诲屡短之于帝,帝不听。重诲乃矫以帝命,谕河中牙内指挥使杨彦温使逐之。是日,从珂出城阅马,彦温勒兵闭门拒之。从珂使人扣门,诘之曰:“吾待汝厚,何为如是?”对曰:“彦温非敢负恩,受枢密院宣耳,请公入朝。”从珂止于虞乡,遣使以状闻。帝问重诲曰:“彦温安得此言?”对曰:“此奸人妄言耳,宜速讨之。”帝疑之,欲诱致彦温讯其事。重诲固请发兵击之,乃命步军都指挥使药彦稠将兵讨之。帝令彦稠必生致彦温,欲面讯之。从珂知为重诲所构,驰入自明。‎ ‎(选自《资治通鉴·后唐记》,有删节)‎ ‎(1)从珂使人扣门,诘之曰:“吾待汝厚,何为如是?”对曰:“彦温非敢负恩,受枢密院宣耳,请公入朝。”‎ 译文:  ‎ ‎ ‎ ‎ (2)帝问重诲曰:“彦温安得此言?”对曰:“此奸人妄言耳,宜速讨之。”‎ 译文:  ‎ ‎ ‎ ‎ (3)从珂知为重诲所构,驰入自明。‎ 译文:  ‎ ‎ ‎ 解析:(1)“何为……”为固定句式,“受枢密院宣耳”为判断句。注意固定句和判断句的翻译,“诘”应为“责问,质问”。(2)“此奸人妄言耳”为判断句,“安”应为“怎么”,“宜”应为“应该”。(3)“从珂知为重诲所构”为被动句,“构”应为“陷害”,“驰”应为“赶快”,“明”译为“表白”。‎ 答案:(1)李从珂命人扣门,质问他说:“我待你很厚重,你怎么能这样做?”杨彦温回答说:“我杨彦温不敢对您负恩,我是受枢密院的宣示,请您入朝。”‎ ‎(2)明宗问安重诲说:“杨彦温怎么能这么说呢?”安重诲回答说:“这是坏人杨彦温的谎言,应该赶快派兵征讨他。”‎ ‎(3)李从珂知道是被安重诲所陷害,赶快入朝自己进行表白。‎ ‎[参考译文]‎ 安重诲,是应州人。安重诲年轻的时候侍奉明宗,为人聪明敏锐,谨慎恭敬。‎ 以前,后唐明宗的养子李从珂与安重诲曾在饮酒时争吵,李从珂殴打安重诲,安重诲始终记恨他。到此时,安重诲掌权用事,当时李从珂任河中节度使,安重诲多次在明宗面前说他的坏话,明宗不听。安重诲就假造明宗意旨,谕令河中牙内指挥使杨彦温驱逐他。这一天,李从珂出城检阅战马,杨彦温领兵关了城门,拒绝让他进城。李从珂命人扣门,质问他说:“我待你很厚重,你怎么能这样做?”杨彦温回答说:“我杨彦温不敢对您负恩,我是受枢密院的宣示,请您入朝。”李从珂暂驻扎在虞乡,派使者把情况向朝廷报告。明宗问安重诲说:“杨彦温怎么能这么说呢?”安重诲回答说:“这是坏人杨彦温的谎言,应该赶快派兵征讨他。”明宗怀疑此事,想把杨彦温引诱来讯问情况。安重诲坚持请求派兵攻打杨彦温,朝廷便命令步军都指挥使药彦稠统兵讨伐他。明宗指令药彦稠务必把杨彦温活着抓回来,想要当面讯问他。李从珂知道是被安重诲所陷害,赶快入朝自己进行表白。‎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