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公主岭市范家屯镇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期末两校联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公主岭市范家屯镇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期末两校联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 1 -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 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 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 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得折叠,不得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本题共 3 小题,9 分) 提笔忘字 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 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 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 显然“提笔忘字”不是个别现象,否则也不会吸引国内诸多媒体纷纷发表 报道和评论。虽然现在用得着手写的地方越来越少,但在偶尔出现需要的时候, 如写个便条,填个表格,答个试卷等等,“提笔忘字”却并非偶尔。此时,人们的 解决之道颇为典型:不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按键,用拼音打出忘 - 2 - 了的字。“键盘依赖症”,就是这样活灵活现。 其实自从选择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汉字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 所替代就是必然结果。御牛耕地,烧火做饭,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糊口吃饭 的基本技能,都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 逐渐进步的伴随现象,这是生产力不断上升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然而,对于 汉字书写的淡忘,却绝对是中华文化——至少是传统文化的衰退。 相对于其他生存和生活技能,汉字书写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 为中国文化之精髓所在就寄托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这是汉字 区别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地方,也是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 的原因之一。倘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 化的重大缺失。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 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可是,避免成为“新文盲”的目标绝不是一纸政令或者法律法规所能达成 的。今天的人们虽然偶尔还会发出“原来你写的一手好字啊”这样的惊叹,但基 本上人们已经淡忘隽秀字体所带来的荣光。因为,写一手好字已经失去了当年的 实际作用,比如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找到更好的对象;因为,写一手好字并不能与 现在的办公自动化“无缝衔接”,这是实用主义的选择。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从 高效低碳的无纸化自动办公环境中返回,也不可能要求人们在打字更高效的场合 必须使用手写。就像曾经的清朝,每年的木兰秋闱可以保证八旗子弟不忘骑射, 但是却并不能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所以,要想阻止“提笔忘字”现象的继续恶化,仅仅依靠感慨和呼吁或是一 两条无法施行的法令是不够的,必须让能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甚至让 - 3 - 手书汉字不仅成为一项技能,更加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美的享受──就如同现代社 会节奏再快,也挡不住大家停下来喝杯茶的兴致。而我们知道,咖啡和可乐的入 侵并没有让中国人遗忘飘荡千年的茶香。 也许,拿起笔享受书写,比将其看作宏图重任更加轻松,更加实际。 选自《科技日报》 1.下列对“提笔忘字”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提笔忘字”反映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一笔一划书写汉字,而是在使用手机或电 脑时用拼音进行交流的现象。 B.“提笔忘字”时不去翻字典,而是拿出手机用拼音打出忘记的字,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 C.“提笔忘字”如果成为在大部分中国人中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将给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华 文化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 D.“提笔忘字”现象可以不再恶化,但必须让能够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更加成 为一种对美的享受。 2.下列对汉字书写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3 分)( ) A.汉字书写不仅是生存和生活技能,而且还寄托着中国文化之精髓,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 承作用。 B.如今写一手好字已经不再令人惊叹,也失去了以此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和找更好的对象 的功用。 C.无纸化自动办公比手写汉字更加高效,也更低碳,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在一切场合使 用手写。 D.“提笔忘字”的最实际解决方案是拿起笔来享受书写,正如中国人停下来喝茶,并享受 茶香一样。 3.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3 分)( ) A.美国媒体率先发现了中国存在“提笔忘字”的现象,这一报道引起了国内媒体的纷纷报 道和评论。 B.用键盘输入替代汉字手写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淡忘了汉字书写却表现出传统文 - 4 - 化的衰退。 C.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其原因之一是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中寄托 了中国文化精髓。 D.行政指令或法律无法避免出现数典忘祖的新文盲,正如木兰秋闱无法提升哪怕是保持军 队战斗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扎满鲜花的吊桥 阿成 姑姑的第二故乡,在“白山王气,黑水霸图”的坡镇。那是中东铁路上的一 个重要车站。旅客站在月台上环顾四周,的确有一种东北大野的苍茫之感。 镇子中央,便是那条古时可以扬帆的蚂蚁河。蚂蚁河源自张广才岭,早年水 势极壮,清冽而湛凉。法国人产的三星啤酒,就是汲这里的水酿成,并从这儿运 出去,享誉整个战乱迭起的欧洲市场。 斗转星移,到了20世纪初,蚂蚁河的水势渐渐地小了,几叶扁舟,一域静 水。于是,便有了那“座”用数十根粗麻绳拉就的绳索桥。若女人在桥上面走, 悠悠然,十分的俏——这情景的确是坡镇的神来之笔。 到了盛夏避暑的季节,每值周末,照例会有一趟从省城哈尔滨驶向这里的旅 游专列。那些到伪满洲淘金的俄国人、波兰人、法国人,纷纷洗净一双双掠夺的 手,领着自己的家眷到山清水秀的坡镇来度假。 姑姑就住在蚂蚁河南岸的一幢俄式的铁路房里。 姑姑每天都要提一个很大的篮子,带着她的儿子,到阳光灿烂的南山坡上去 采野花。那时姑姑已经20岁了。20岁的女人在那个时代,似乎是很大很大的 岁数了。不像现在这个宽容而充满着同情心的年代,连40岁的女人依然可以甜 甜地称自己是个“女孩儿”,并在自己很时尚的坤包上系一个可爱的小浣熊。 姑姑是坡镇上出名的美女。几十年后,我去看望姑姑,仍然能看出来姑姑年 轻时那美人胚子的影子。 - 5 - 姑姑初到坡镇时,没人知道有关她的故事。单知道她的男人死了,带个儿子 从她的第一故乡博平,千里迢迢到黑龙江来谋生。 在坡镇人的眼里,姑姑是一个谜一样的女人。 那时的坡镇,差不多是俄国人的地盘。不会俄语,几乎无法在这里谋生。于 是,姑姑便进了当地俄国人开的女子中学。那时候姑姑只有18岁。两年后,姑 姑已经可以讲一口流利的俄语了。 ……坡镇的南山坡,俨然一个天然大花园,姹紫嫣红,盛开着数不清的百合、 芍药、玫瑰、野菊花和达子香。姑姑要赶在省城来的那趟旅游列车到来之前,采 满一大篮子的野花。然后,带着儿子,去那个横跨蚂蚁河的绳索桥,把采来的鲜 花,分别扎在长长的绳索上…… 旅游列车到了,一下车,就能看见那个扎满着鲜花的绳索桥,它像一条锦龙 似地拦江而过,于是,那些来度假的洋人都欢呼起来。 这是姑姑的工作。由一家旅游公司付给她一点点微薄的工资。 有时候,姑姑用野花扎成一个个花环,卖给那些来这里度假的洋女人…… 日月如梭,光阴如箭。蚂蚁河的水越发地瘦了,越发地憔悴了,只剩下深沟 里的窄窄一束,坡镇人甚至可以赤着脚趟过去了。 那座绳索桥已经不见了,似乎已无存在的必要了。每逢周末的旅游列车早就 停了,过去的一切恍如梦境了。 姑姑仍然住在蚂蚁河南岸的那幢铁路房里。姑姑的儿子已经长大成人了,壮 实得像头牛,他完全有力气养活姑姑了。 姑姑老了,已经是满头的银丝了。每逢天清气朗的日子,姑姑照例要提个小 篮子,去阳光灿烂的南山坡采野花。 清和的南山坡上空旷无人。年迈的姑姑把采来的芍药、玫瑰、野菊花,扎成 一个绚丽的花环,然后戴在自己头上。 南山坡一下子变得神圣起来。姑姑曾经是一个美丽的少女,她也有一个女人 的绚丽而温馨的梦啊…… 一次,成了男子汉的儿子突然向姑姑问起了他的父亲。 - 6 - 姑姑凝视着儿子,突然苍老地痛哭起来…… 儿子望着窗外,望着那开满鲜花的南山,长长地叹气了。 (选自阿成《扎满鲜花的吊桥》) 4.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作品写姑姑在异地他乡为了生存,很快学会了一口流利的俄语,不仅表现了姑姑的聪 慧,也表现了她的顽强,对命运的不屈服。 B.作品的细节描写富有表现力,结尾写姑姑凝视着儿子,突然苍老地痛哭,是一种长久 潜藏于心底的情感宣泄,有一种苍凉的况味。 C.作品的结尾写长成了男子汉的儿子突然向姑姑问起他的父亲,这一内容是文本故事的 合理发展,也含蓄地交代了姑姑的身世之谜。 D.作品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姑姑艰辛抚养儿子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 朴素而有意味的道理:苦难的生活泯灭不了美。 5.作品是怎样叙述姑姑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 分) 6.作品多处写到“绳索桥”和“南山坡的野花”,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进行分 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7-9 题 韩少功:好小说要“始于情感,终于人物” ——《中华读书报》记者采访韩少功 舒晋瑜 韩少功被公认为思想型作家,因为他总能敏感地抓住社会动荡、变革的深 层动因,并以文字的形式、极端艺术化的手法诉诸作品。与 20 世纪 80 年代贴着 “先锋”标签的作家不同,韩少功算不得先锋派作家,却在很长的时间里都保持 着先锋的姿态。 - 7 - 中华读书报:《孤独中有无尽繁华》和《夜深人静》,收入了一些旧作, 但是阅读时,不论翻到哪一页都能迅速吸引我看下去。我觉得这才是好小说。您 对小说的评价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小说是好小说? 韩少功:文无定法,很难有个好小说的行业标准。不过有些基础标准绕不 过,比如标准之一,我归结为八个字:始于情感,终于人物。什么叫“始于情感”? 就是对笔下的东西有感觉,有情感,有某种冲动,不是搬个理念或者技巧来哗众。 什么叫“终于人物”?就是要落实于人物,把人物写得鲜活、结实、丰富,不能 成为一些华丽的影子和流行的标签。没有这一条,玩结构、堆情节、秀文体,就 都成了空中楼阁,画鬼容易画人难。 中华读书报:您是最重视文体探索的中国作家之一。是什么原因使您具有 这样的探索精神? 韩少功:西方文学是他山之石,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特别是在 20 世纪, 中国第一流的作家和学者几乎都在学外语,都在做翻译,因此 30 年代至 80 年代 的翻译质量总体上最高,使中国文学创作受益匪浅。但后来的情况有些变化。一 是出版社热衷于抢档期、拼市场,粗制滥造者多。二是外语教学的应试化和功利 化。我就遇到过很多这样的才子,词汇量不算小,语法点都精确,肯定能考出高 分,但一旦离开课本,对很多寻常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常常是一脸茫然。有一次 我说到自己的知青经历,说“农村就是我的大学”,一个学西班牙语的博士竟然 拒绝翻译,似乎觉得这句话不通。这样的人来做文学翻译,岂不可怕?我这里的 意思是说,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眼下很多外语人才的文化修养不够。 当年梁实秋建议每一个中国作家都来翻译一本外国文学,支了一招,但眼下实行 起来太难。 中华读书报:在您的创作过程中,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人类文明、对人性的 思考。无论是《马桥词典》《山南水北》或是《日夜书》这种思考,在不同的年 代是否也有一些变化? 韩少功:当然会有变化。这种变化,既是社会变化在产生逼压,也是自己 知识和感受的变化在促成变焦。两种变化交错,差不多就是古人所说“文料”和 “文意”之间的互动关系。比如《爸爸爸》加上语言哲学,才会有《马桥词典》。 《马桥词典》加上中国的城镇化,才会有《山南水北》。正常的作家都在不断地 做这种加法。写作就是吸收各种变化的过程,以便把感受积累做成一些“有意味 的形式”,做出各种文字的形式感。 中华读书报:您曾两次与茅奖评选擦肩而过,对中国的文学评奖怎么看?会 不会觉得遗憾? - 8 - 韩少功:我没把获奖的作品读全,但相信大多数是实至名归,受奖无愧的。 即便有的写得不够好,但得到一些鼓励也不是坏事。在这个圈子里混,得有平常 心。同行们都不容易,这是第一条。不用太多时间,哪怕只有一二十年,人们记 忆中就没有奖不奖了,只会看作品好不好,这是第二条。我也得过奖。得奖时多 想想第二条,没获奖时多想想第一条,这就比较好办。 中华读书报:如果请韩老师自我评价在文坛中的地位,您会将哪个点确定为 自己的坐标?在中国文坛中,您认为自己的作品有何独特的价值? 韩少功:文学生态需要多样性,大家各干各的事,不必要互相看齐。中国 是一个世俗化传统很强的社会,文学从来不缺烟火气,拿电视遥控器摁上一圈, 你会发现一个个频道都充满着高分贝的饮食男女和你争我斗,纸媒和网络上也差 不多。这大概算不上什么错。但能不能更多关注精神的“上半部”,面对人和人 性的一些难点,可能是我更有兴趣的工作。上要着天,要有哲学和美学的远望; 下要着地,有老百姓真情实感的和泥带水——我最喜欢读的作品就是这种。至于 写作,自己常有力不从心之感,谈不上什么“坐标”。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韩少功在创作上不喜欢那些饮食男女和你争我斗的内容,他敏感地抓住社会动荡、变革 的深层动因,并诉诸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B.韩少功认为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是一种文化,学习西方文学,不只是要有西方的知识, 更要理解西方的文化,提高文化修养。 C.韩少功的作品在不同时代是有变化的,是一个循环过程,如他的《马桥词典》是在《爸 爸爸》上产生的,《山南水北》又是在《马桥词典》上产生的。 D.韩少功虽然并没有贴着“先锋”标签,但他不断地努力,在进行文体、内容等方面的 探索,很长时间都保持着先锋姿态。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本文是一篇人物访谈,访谈问题的设置符合被采访的人作为知名作家的身份,针对性 强,围绕作品创作等展开设问,设问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技巧性较强。 B.韩少功被公认为思想型作家,长于思考,善于探索,他认为西方文学给他很多启发, 是因为 20 世纪中国第一流的作家和学者大都在学外语做翻译。 C.韩少功从未停止对人类文明、对人性的思考,他认为本身感受和认知的变化,和古人 所说的“文料”和“文意”之间的互动关系相似。 - 9 - D.韩少功对获奖抱有一颗平常心,对两次与茅奖评选擦肩而过,并不在意,认为写得不 够好却获奖对作者来说是一种鼓励,时间长了,人们只会关心作品本身。 9.韩少功认为,小说应该是“始于情感,终于人物”,结合文本及现实谈谈你对这一看 法的认识。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李觉,字仲明,本京兆长安人。太平兴国五年举九经,起家将作监丞、通判 建州,秩满..,州人借留,有诏褒之,就迁左赞善大夫、知泗州,转秘书丞。太宗 以孔颖达《五经正义》诏孔维与觉等校定。王师征燕、蓟,命觉部京东诸州刍粮 赴幽州。维荐觉有学,迁《礼记..》博士,赐绯鱼。 雍熙三年,与右补阙李若拙同使交州,黎桓谓曰:“此土山川之险,中朝人 乍历之,岂不倦乎?”觉曰:“国家提封万里,列郡四百,地有平易,亦有险固, 此一方何足云哉!”桓默然色沮。使还,久之,迁国子博士。 端拱元年春,初令学官讲说,觉首预焉。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 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觉曰:“陛下六龙在御, 臣何敢辄升高坐。”上因降辇,令有司张帟幕,设别坐,诏觉讲《周易》之《泰 卦》,从臣皆列坐。觉因述天地感通、君臣相应之旨,上甚悦,特赐帛百匹。 俄献时务策,上颇嘉奖。是冬,以本官直史馆。右正言王禹偁上言:“觉但 能通经,不当辄居史职。”觉仿韩愈《毛颖传》作《竹颖传》以献,太宗嘉之, 故寝禹偁之奏。淳化初,上以经书板本有田敏辄删去者数字,命觉与孔维详定。 二年,详校《春秋正义》成,改水部员外郎、判国子监。四年,迁司门员外郎, 被病。假满,诏不绝奉,卒。 觉累上书言时务,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事,太宗嘉其详备,令送史馆。觉 性强毅而聪敏,尝与秘阁校理吴淑等同考试开封府秋赋..举人,语及算雉兔首足法, 觉曰:“此颇繁,吾能易之。”及成,果精简。淑意其宿制,即试以别法,皆能 立就,坐中皆叹伏。 - 10 -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 觉/令对御讲/ B.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 召觉/令对御讲/ C.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 觉/令对御讲/ D.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 召觉/令对御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秩满:谓官吏任期届满。如唐代钱起“秩满归白云,期君访谷口”中“秩满”即为此 意。 B.《礼记》:据传成书于西汉,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儒、释、道思 想的资料汇编。 C.国子监: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 子学或国子寺。 D.秋赋:也称秋贡、秋荐,唐宋时州府向朝廷荐举会试人员的选拔考试。因于秋季举 行,故有此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李觉学问精深,政绩卓越。他明晓《九经》,参与孔颖达《五经正义》校定;担任将 作监丞、建州通判,受到朝廷褒扬。 B.李觉涉远为官,不畏艰苦。与李若拙出使交州时,别人认为前往此地辛苦劳累,他却 认为不足挂齿。 C.李觉仕途顺畅,颇受赏识。皇上对他所献策略以及所作《竹颖传》大加赞赏,王禹偁 也大力举荐他。 - 11 - D.李觉关心时局,聪慧机敏。他对当时的一些政务有很好的论述,得到太宗认可;在计 算方法上也有独到见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上因降辇,令有司张帟幕,设别坐,诏觉讲《周易》之《泰卦》,从臣皆列坐。 (2)淑意其宿制,即试以别法,皆能立就,坐中皆叹伏。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9 分) 秋夜二首(其一) 孔文仲① 孤枕夜何永,破窗秋已寒。 雨声冲梦断,霜气袭衣单。 利剑摧锋锷,苍鹯缩羽翰②。 平生冲斗气,变作泪汍澜③。 【注】①孔文仲生性狷直,为官廉洁,但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因而被罢官。此诗写于被罢 官后。 ②苍鹯(zhàn):一种猛禽。羽翰:翅膀。 ③汍澜:流泪的样子。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诘问夜晚为何如此漫长,诗人以反问的语气强烈表达出内心之愁绪。 B.首联以季节、时间和居所的环境来作衬托,突出了诗人清贫的生活状况以及孤寂 的心绪。 C.“雨声冲梦断”承“孤枕夜何永”而来,极写诗人难眠辗转反侧之苦;“霜气袭 衣单”承“破窗秋已寒”而来,极写寒气逼人之甚。可见清廉为官的诗人被罢官 后的痛楚。 D.全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如颔联借秋夜冷雨打断睡意,抒发诗人衣单难以御 - 12 - 寒的苦楚,又如尾联借泪水抒写了诗人内心的失望与痛苦。 15.请分析作者在颈联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的 《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 而“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2)杜甫的《登高》一诗中“_____________, ____ __ ”两句,由前文对秋天萧瑟景 物的描写转为对羁旅之愁和孤病之态的描摹。 (3)苏轼在《赤壁赋》中形容乐声悲伤感人,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箫 声能使深谷里的蛟龙为之起舞,使孤舟中的寡妇听了落泪,从侧面写了箫声的魅力。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百年来,“中医太落后”“中医不科学”等_______之声_________。当前,中医无论是执 业医生数量,还是医疗机构数量,都无法与西医________,医疗服务的天平在向西医倾斜。“冰 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西医的差距不是一天造成的,也不是一天就能拉平的。坚持中西医 并重,需要中西医“一碗水端平”。中医与西医治疗理念不同,分属不同的医学体系。( )。 中医西医各有侧重,各有所长,没有必要分高低、论长短。二者不是对手,而是战友,其共 同的敌人是疾病。治疗某种疾病,_______,一种医疗手段也好,两种医疗手段也好,一切以 病人受益最大化为原则。无论中医西医,都不能包治百病。“单打独斗”的效果很难取得令人 满意,因为是在治疗疑难疾病上。人类健康的星空,需要中西医联手点亮。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 质疑 不绝于耳 等量齐观 因人而异 B. 置疑 不绝如缕 等量齐观 因势利 导 C. 置疑 不绝于耳 同日而语 因人而异 D. 质疑 不绝如缕 同日而语 因势利 - 13 - 导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 中医重整体,善用“坚盾”,关注“病的人”;西医重局部,善用“利矛”,关注“人的病”。 B. 中医重整体,关注“病的人”,善用“坚盾”;西医重局部,关注“人的病”,善用“利矛”。 C. 中医善用“坚盾”,重整体,关注“病的人”;西医善用“利矛”,重局部,关注“人的病”。 D. 西医重局部,善用“利矛”,关注“人的病”;中医重整体,善用“坚盾”,关注“病的人”。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 “单打独斗”的效果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特别是在治疗疑难疾病上。 B. 因为在治疗疑难疾病上,所以“单打独斗”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C. “单打独斗”的效果,特别是在治疗疑难疾病上,使它满意很难取得。 D. 特别是在治疗疑难疾病上,“单打独斗”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 18 个字。(6 分)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受瞩目的机器人应用市场。作为智能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高 端应用,① ?现实中,医生已经感受到来自手术机器人的压力。不过, 现在说手术机器人将完全取代医生还为时尚早。手术机器人虽然更灵活、更精准,但是还 不能完成所有外科手术。另外,② 。首先是普及中的费用关。与传统 手术相比,机器人手术会多花上千元至数万元不等。其次是患者心理关。如果推广普及机 器人来做手术,③ ,“机器人会不会乱挥刀?”“万一程序被黑 客入侵怎么办?”更重要的是,现在手术机器人仍需医生操作,因为真正给患者安全感的 还是操作机器的医生。 21.根据下表内容,完成后面两小题。(5 分) 某产品统计一览 - 14 - 月份 产品价格(元) 销量(万件) 收入(亿元) 8 25 47 1.1 9 30 70 1.8 10 35 100 2.5 11 40 125 3.5 12 70 (第一周)25 (第一周)2.1 (1)请用一句话概括该产品前四个月的发展情况。(2 分) (2)请结合图表预测 12 月份该产品的发展情况。(3 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老教授给学生做了个测试。老教授问:“你去山上砍树,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 一 棵细,你砍哪一棵?”大家都说:“当然砍粗的了!”老教授一笑:“那棵粗的是普通的 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你会砍哪一棵?”同学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砍 红松!”老教授又问:“如果杨树是笔直的,红松却七歪八扭,你砍哪一棵?”同学们有 些疑惑,就说:“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老教授说:“杨树虽然笔直,可中间大多空 了,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 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 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听了这番话,大家 心中似都有所感悟。 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 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 15 - 语文答案 1.(3 分) A(“提笔忘字”的原因并不是使用拼音进行交流,而是使用拼音法用手机短信或 进行电脑打字) 2.(3 分) B(“已经不再令人惊叹”说得过于绝对。文中的表述是“今天的人们虽然偶尔还 会发出‘原来你写得一手好字啊’这样的惊叹”。) 3.(3 分) A(文中没有依据证明中国存在“提笔忘字”现象是美国媒体率先发现的,而只是 美国媒体率先报道出来的;而且国内媒体纷纷报道和评论的不是美国媒体的报道,而是“提 笔忘字”的现象。) 4.(3 分) C(作品结尾写儿子向母亲询问自己的父亲,并没有交代姑姑的身世之谜。) 5.(6 分) ①以“我”的视角叙述人物零碎的生活片段,使姑姑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留 下了想象空间;(3 分) ②将人物的故事与情景描写相结合,有意淡化命运的残酷,便于揭示故事的人性内涵, 赋予故事以诗意美。(3 分) 6.(6 分) ①“绳索桥”是过去年代的事物,象征了苦难的岁月和艰难的生存,它的消失 暗示了人物境遇的改变;(2 分) ②“南山坡的野花”芬芳鲜艳,生命力顽强,象征了人物乐观的态度和坚忍的内心,烘 托了人物的美;(2 分) ③“南山坡的野花”与“绳索桥”结合在一起,有利于营造作品哀而不伤的意境,含蓄 地表达作品的主题。(2 分) 7.(3 分) C (“是一个循环过程”错,原文只是说创作在变化,不断地做加法) 8.(3 分) D A“设问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技巧性较强”错,本篇访谈问题设置针对性强,问题直接明了。 B 强加因果,“20 世纪中国第一流的作家和学者大都在学外语做翻译”只是一种事实。 C 原文意思是韩少功对人类文明、对人性的思考的变化是受社会变化以及自己知识和感受的变 化促成的,而社会的变化和自己的变化与“文料”和“文意”之间的互动关系相似,即社会 的变化相当于“文料”,自己的变化相当于“文意”,而非单指自己的变化。 9.(6 分) ①“始于情感”指作者写作时要有某种冲动或情感,“终于人物”就是指要把人物 写得鲜活丰富。(2 分) ②韩少功认为这应该是好小说的基础。(2 分) - 16 - 只有作者在写作时有某种冲动或融入情感,读者才可能被感动或产生共鸣;只有认为鲜活丰 满了,读者才会从中感受到一个立体的人物,而不是靠华丽的文字和流行的标签等。也就是 说,作者需要用饱蘸感情之笔创造鲜活而立体的人物。(2 分) 10.(3 分) C 11.(3 分) B(《礼记》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12.(3 分) C(王禹偁奏言,李觉不应该居史职,而非大力举荐他) 13.(10 分)(1)译文:皇上于是下了辇车,让官吏张设帐幕,另外设置座位,令李觉讲解《周 易》中的《泰卦》,随从的大臣都依次而坐。(“因”“张”“别”各一分,句意两分)(5 分) (2)译文:吴淑怀疑(猜测)他是预先做好的,就用其他的方法来测试他,他都能够立即 完成,在座的人都赞叹佩服。(“意”“宿”“就”“叹伏”各一分,句意一分)(5 分) 参考译文: 李觉,字仲明,本是京兆长安人。太平兴国五年因通晓《九经》被举荐,开始做官担 任将作监丞、建州通判,任期将满,建州百姓请求让他留下,皇上下诏书褒奖他,晋升做 左赞善大夫,掌管泗州,转任秘书丞。宋太宗拿孔颖达的《五经正义》下令让孔维和李觉 校定。朝廷的军队出征燕、蓟,命令李觉布置将京东各州粮草运往幽州。孔维推荐李觉, 认为他有学问,李觉升迁为《礼记》博士,赏赐绯袍鱼袋(五品官职)。 雍熙三年,和右补阙李若拙一同出使交州,黎桓对他说:“这地方山川艰险,中原的 人忽然到这里,难道不疲倦吗?”李觉说:“我们的国家疆土有万里之广,郡县有四百个, 土地有平坦的,也有险峻的,这样的地方哪里值得说呀!”黎桓不说话,神色沮丧。李觉 出使回来,很久之后晋升为国子博士。 端拱元年春天,刚让学官讲学,李觉首先参与。宋太宗驾临国子监拜谒文宣王结束, 登上辇轿要从西门出去,回头看见有人在座位上讲学,左右侍臣说李觉正在聚集门徒讲授 经书,皇上就召来李觉,让他对着皇上讲学。李觉说:“您高高在上,我怎么敢就登上讲 说之位呢。” 皇上于是下了辇车,让官吏张设帐幕,另外设置座位,令李觉讲解《周易》 中的《泰卦》,随从的大臣都依次而坐。李觉于是讲述天地感应相通、君臣相合的要旨, 皇上非常高兴,特意赏赐他百匹布帛。 不久李觉进献论时务的对策,皇上对他十分嘉奖。这年冬天,凭主管官员的身份在史 馆当值。右正言王禹偁进言说:“李觉只是能通晓经书,不应当就这样担任史官职务。” - 17 - 李觉模仿韩愈的《毛颖传》写了一篇《竹颖传》来献给皇上,宋太宗赞许他,因此搁置了 王禹偁的奏章。淳化初年,皇上因为经书的版本被田敏擅自删去了许多字,任命李觉和孔 维详细校定。淳化二年,详细校定的《春秋正义》完成了,改任水部员外郎、做国子监判 官。淳化四年,升任司门员外郎,遭受疾病。请假期满,皇上下诏不断绝他的俸禄,直到 去世。 李觉多次上书谈论时务,阐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件大事,宋太宗赞许他写得详细 齐备,让人把奏章送交史馆。李觉的性格刚强坚毅、聪慧敏锐,曾经和秘阁校理吴淑等人 一同考开封府的秋赋举人,谈及雉兔首足的计算方法,李觉说:“这个方法太繁琐,我能 使计算变得简易。”等到完成,果然精巧简便了。吴淑怀疑(猜测)他是预先做好的,就 用其他的方法来测试他,他都能够立即完成,在座的人都赞叹佩服。 14.D.3 分(D 尾联是直抒胸臆) 15.(6 分) 运用了形象贴切的比喻手法。(2 分)此联以“利剑”“苍鹯”自喻,既写出了心志 的高远,要为国家出力,又写出了遭遇现实之挫折,壮志之难酬。(4 分) 16.(6 分)(1)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7.(3 分) A “质疑”,提出疑问。“置疑”,表示怀疑,多用于否定。在第一组词语中, 应该是表示对中医的怀疑,选“质疑”更恰当,排除 BC;“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 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不绝于耳”,声音在耳边不断鸣响。文中说的是质疑声 音不断,应选“不绝于耳”,排除 BD;此外,“同日而语”,同一事物或人在不同时间比较, 多用于否定式。“等量齐观”,不管事物的差异,同等看待。“因人而异”,根据人的个体差 异,而采取不同的态度或方式对待。“因势利导”,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向有利于实现目 的的方向加以引导。 故选 A。 18.(3 分) B 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 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 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本题中,要求选择填入文中括号内 - 18 - 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文中内容表述的顺序是先说中医,后说西医,故排除 D;接着根 据后一句话“中医西医各有侧重,各有所长”,以及中西医的各自特点可以得知,中医重整体, 西医重局部,排除 C;中医重整体,是关注“病的人”,善用“坚盾”;西医重局部,关注“人的病”, 善用“利矛”,排除 A。只有 B 项表述最连贯。故选 B。 19.(3 分) D A 项,“取得令人满意”搭配不当。 B 项,“因为”“所以”构成因果关系,但“因为”引领 是介词短语而不是句子,有误。 C 项,末句的“使”字对应的句子成分残缺了,另有杂糅和搭配不当之嫌。 D 项,与前一句话构成递进关系,都从否定这方面来说的,语势连贯,没有语病。故选 D。 20.(6 分)①手术机器人会不会有朝一日取代医生呢 ②手术机器人要普及还需要跨过两道关 ③还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能接受(每空 2 分。) 第一处注意问句,“取代医生”;第二处注意关键词“普及"、“两道 关”;第三处注意上 下文,扣“患者难以接受”或者“心怀担忧”。 21. (5 分)(1)虽然该产品价格逐渐上涨,但销量却逐渐增多,收入逐渐增长。 (2)因为价格提高较多,产品销售量会有所减少,但收入会大大提高。 22. 作文(60 分) 材料的关键点在于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由此我 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确定立意: 1.目的、目标和信念。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自己目的和目标,明确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 么,做事不能盲目、随时变动,否则一事无成。 2.人生的规划。没有规划的人生,是失败的人生。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关键在于规划。 3.明确立场,坚持原则。站稳立场,明确自己的所需,不可随便改变自己的原则。 - 19 - 4.拒绝诱惑。人生有许多诱惑,不能因诱惑而迷失自我。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