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莆田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莆田二中 2020-2021 学年高二 10 月月考语文试卷 (分值:150 分 时间: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 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 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含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 (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有人 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的角度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 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 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 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 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 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 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以柳写景。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 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 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以柳喻情感。自汉代以来,“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 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惜别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 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 晚眺》的首联“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 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 的处境相合,故“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中“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 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不断追寻。 以柳喻人。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 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中“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 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 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中“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 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柳”意象在《诗经》中就已出现。 B.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柳被误称作杨柳,但这并未影响到诗意的准确表达。 C.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柳在古代诗歌中被赋予多种意蕴,用以摹春光、写离情、抒 乡思等。 D.古人常借柳表达对离人和家园的思念,就是因为“柳”与“留”谐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这不仅增强了说服力,也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 气息。 B.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杨柳”与“柳”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 阐述。 C.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 D.文中引用许浑“蒹葭杨柳似汀州”诗句,意在证明“柳”在古代具有乡思的意象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从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的不同特征可知,把“杨柳”作为两种树的合称确有不妥 之处。 B.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并无确切的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皆指柳的证据。 C.无论是许浑、冯延已,还是刘禹锡、白居易,都有写柳的诗句,可见柳意象在古诗中广 泛存在。 D.柳在古代诗歌中可作为隐者的象征,与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种柳并自号“五柳先生”不无关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那山,那人,那狗 彭见明 天还很暗,鸟儿没醒,鸡儿没叫。可父亲对儿子说:“到时候了。” 于是,上路了。那新人迈开了庄严的第一步,那老人开始了告别过去的最后一趟行程。 还有狗。 它对陌生的年轻汉子表示诧异:他怎么挑起主人的邮包?主人的脸色怎么那样难看?这究 竟发生了什么? 晨雾在散,在飘,最后留下一条丝带、一帕纱巾、一缕轻烟。这时分,山的模样,屋、田 畴、梯田的模样才有眉有眼——天亮了。近处有啁啾的小鸟,远处和山垅里回荡着雄鸡悦耳的 高唱。 父亲发现,平川里来的年轻人满脸喜色,眼睛朝田野里乱转。是啊,对于他,山里的一切 都是新奇的。 父亲想告诉儿子,要留神脚下,但没说。让他饱览一番吧。让他爱上山,才能与山过一辈 子。 他告诉儿子,这趟邮路有两百多里,中途要歇两个晚上,来去要三天。第一天要走八十里 山路。翻过天车岭,便是望风坑;走过九斗垅,紧爬寒婆坳;下了猫公嘴,中午饭在薄荷冲; 再过摇掌山,夜宿葛藤坪。这天最累人,最辛苦。早起走得紧,才不至于摸黑投宿。 狗在前面慢慢走,走的是老人曾经走的速度。它跟随老人九年,以前老人总和它喃喃地“聊” 着。今天呢,没有!是因为那年轻人吗?狗恶意地看了新来的汉子一眼。 儿子嫌狗走得慢,狗却不理睬年轻人的焦虑。老人从狗的步子里,知道速度一如往常。但 是,他发觉双腿已经不能适应了。倘若今天还是自己挑担送邮,倘若支局长不催促自己退休, 那会是个什么样子呢?是不是思想上放落一身枷,人就变娇了呢? “汪、汪、汪。”狗站在山顶的岩石上高声叫着。想不到,这沉默的、温驯的狗,嗓门竟有 这么响亮;昂首翘尾,竟有这么威武神气。父亲说:它在“告诉”山那边,将有外边的消息和信 件带给他们。 父亲指着远处,告诉儿子这叫什么地方,有多少村子,有哪些要发放的报纸书刊……这笔 细细的流水账,好像刻在他那花白头发保护的大脑里。 儿子很像父亲。笑时的模样语气,利索干净的手势,有条有理的工作,都像。父亲高兴, 乡亲们更高兴。邮包掏空一些,但很快又塞满了。有要寄包裹的,要发信的,要汇款的……邮 递员也是邮收员呢。八十多斤的邮包,挑回去,只怕是有增无减。 父亲哼一段打口腔给儿子听:“过了曲江是禾江,禾江下去是浊江,浊江南江连丽江,背江 横江矮子江,末末了是婆婆江。”山里没大河,“江”是对溪流的称呼。严寒也罢,急流也罢,对 于乡邮员来说,都必须脱袜卷裤通过。老人的关节炎就是这样长年累月积下的。支局长体谅他, 考虑给他换换地段,让年轻人来。他不。他担心人家来不熟悉哪儿水大,哪儿水浅。 儿子有一双粗实的有茧的脚,有着庄稼人稳重的步伐。他从容地涉过小溪,把担子放在溪 那面干净的草地上。 狗看着陌生汉子又涉水过来。粗壮但冻得通红的双脚,稳稳地踩在岸边浅水里,略曲着背, 把双手朝后抄过来…… 就这样,父亲弯着腿,双手搂着儿子的颈根,前胸、腹部紧贴着儿子温热厚实的背。他有 一瞬间的眩晕。他怀疑这不是现实……在遥远的记忆里,他也背过儿子一次。 那一次,支局长命令他回家过三天。他和小儿子痛痛快快地玩三天哩。儿子出生时他不在 家,老婆反而寄来红蛋,把丈夫当外客了。那次回家,他买了鞭炮,买了灯笼。他让儿子骑在 他背上玩了一整天,儿子想下来也不让。他是背过儿子一次的——作为父子情谊,能记起的, 仅止于此啊。 篝火已燃起,狗温存地用舌头舔着年轻汉子的手背——他不陌生了,它感激他。 …… 又一个清晨。父亲下完门坎的石级,踉跄了一下,赶忙撑住儿子的肩膀。 在石拱桥的桥头,儿子挑着邮包,站住不动了。如果父亲不转回山坳那面的绿门绿墙的营 业所,他决计就这样站下去。 父亲分明地看见儿子脸上的固执。他决计不再送了。 “你……小心,走吧。” 儿子默默地点点头。鼻子里酸酸的,但,他仍没开步。 于是,父亲转过身去。 狗呢?站在桥中“嗷嗷”急叫着。父亲返回去,蹲下身抱着狗的颈根,对它说:“你跟他去, 他会待你好的。你去吧,他需要你,要你做伴,要你做帮手。听清了?” 老人猛地扭转头,径直走了。狗略一踌躇,也跟了去。在老人身边“嗷嗷”叫着。 老人突然捡起根竹棍,朝狗屁股上抽去。狗负着痛,朝桥那边跑去。 老人把竹棍丢进溪水里,喉咙猛地堵上一块东西。好一阵,他觉得一股热气直扑膝盖。睁 开眼一看,是狗!狗在吻他的膝盖骨。 他又俯下身,用手替狗擦去眼泪,轻轻地说:“去吧。” 于是,一支黄色的箭朝那绿色的梦里射去。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从视觉和听觉等角度描写了山区秀美的景色,营造出清晨静谧的氛围,写 出了山区邮递员早起奔波的生活背后诗意的一面。 B.小说的语言清新隽永。两处画线的句子,或排比,或顶真,语势贯通,暗示老 人对儿子说起邮路的漫长、艰辛时,内心仍然无法平静。 C.小说插入的支局长劝老人退休、打算给他换地段、命令他回家三天等情节,反 映了支局长对下属的体贴,更衬托出老人的精神品格。 D.“山”还是那山,“狗”还是那狗,“人”却由老人变成儿子。父子两代人先 后献身于山区邮递事业的故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5.儿子背父亲与父亲背儿子两个情景,蕴含了怎样的深意?(6 分) 6.小说把狗当作一个重要角色来写,这样安排有何作用?(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57 分) (一)课内文言文(本题共 7 小题,15 分)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2 分) A. 1、恨.晨光之熹微 恨:遗憾 2、复驾言.兮焉求 言:助词,无义 3、景.翳翳以将 景:风景,景物 4、审.容膝之易安 审:知道,明白 B. 1、宇文新州之懿.范 懿:美好 2、披.绣闼,俯雕甍 披:开 3、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区:地区 4、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悲:为...悲伤 C. 1.我决.起而飞 决:快速的样子 2.朝菌不知晦朔. 朔:阴历每月第一天 3、众人匹.之 匹:比 4、故夫知效.一官 效:胜任 D. 1、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除:除去 2、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告诉:申诉 3、逮.奉圣朝 逮:及,至 4、形影相吊. 吊:安慰 8.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①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②臣具以表闻 ③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④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⑤但以刘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⑥舟遥遥以轻飏 ⑦奉宣室以何年 ⑧引壶觞以自酌。 ⑨怀良辰以孤往 ⑩木欣欣以向荣 A.作“因为”讲的有①③⑤ B.作介词“凭借、用”讲的有②③④⑦ C.用作连词的有①⑤⑥⑦⑧⑨⑩ D.用作连词表修饰关系的有⑥⑩ 9.对下列句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宾主尽东南之.美 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10.比较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2 分) ①山原旷其盈视 ②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③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④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⑤实迷途其未远。 A.②④中“其”是代词 B.③中“其”连词,表选择关系,译作:是……还是…… C.①中“其”代词,译作“它” D.⑤中“其”是副词,表推测语气。 11.下列各项中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农人告余以春及 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彼且恶乎待哉 C.孟学士之词宗 都督阎公之雅望 D.莫之夭阏者 且臣少仕伪朝 1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类活用不同的一组是( )(2 分) A.悦.亲戚之情话 襟三江而带.五湖 B.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则刘病日.笃 C.而征.一国者 臣具以表闻. D.目.吴会于云间 穷.岛屿之萦回 13.翻译下列句子(3 分)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二)课外文言文(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17 题。 范镇,字景仁,成都华阳人。薛奎守蜀,一见爱之,俾与子弟讲学。镇益谦退,每步行趋 府门。及还朝,载以俱。有问奎入蜀何所得,曰:“得一伟人,当以文学名世。”镇举进士, 礼部奏名第一。宰相庞籍言:“镇有异材,不汲汲于进取。”超授直秘阁。契丹使至,虚声示 强,大臣益募兵以塞责,岁费百千万。镇言:“备契丹莫若宽三晋之民,备天下莫若宽天下之 民。夫兵所以卫民而反残民,臣恐异日之忧不在四夷..,而在冗兵与穷民也。”帝天性宽仁,言 事者竞为激讦。镇独务引大体,非关朝廷安危,生民利疚,则阔略不言。文彦博、富弼入相, 诏百官郊迎。镇曰:“隆之以虚礼,不若推之以至诚。然近制,翰林学士、知制诰不得诣宰相 居第,百官不得间见,是不推之以诚也。愿罢郊迎,除谒禁,则于御臣之术为两得矣。”乞令 宗室疏属补外官,帝曰:“卿言是也。顾恐天下谓朕不能睦族耳。”镇曰:“陛下甄别其贤者 用之,不没其能,乃所以睦族也。”出知陈州陈方饥视事三日擅发钱粟以贷监司绳之急即自劾 诏原之是岁大熟所贷悉还神宗即位,复为翰林学士。轼得罪,下台狱,索与镇往来书文甚急, 犹上书论救。哲宗立,拜端明殿学士。镇雅不欲起,固辞。诏赐以龙茶,存劳甚渥。复告老, 以银青光禄大夫再致仕..。薨,年八十一,谥.曰忠文。镇清白坦夷,临大节,决大议,色和而语壮, 虽在万乘..前,无所屈。笃于行义,遇人必以诚,乡人有不克婚葬者,辄为主之。少受学于乡先 生庞直温,直温子昉卒于京师,镇娶其女为孙妇,养其妻子终身。契丹、高丽皆传诵其文。少 时赋《长啸》,却胡骑,晚使辽,人相目曰:此长啸公也。 (节选自《宋史·范镇传》)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出知陈州/陈方饥/视事三日/擅发钱粟以贷/监司绳之急/即自劾/诏原之/是岁大熟 /所贷悉还/ B.出知陈州/陈方饥/视事三日/擅发钱粟以贷/监司绳之/急即自劾/诏原之/是岁大熟 /所贷悉还/ C.出知陈州/陈方饥/视事三日/擅发钱粟以贷/监司绳之急/即自劾/诏原之是岁/大熟 /所贷悉还/ D.出知陈州/陈方饥/视事/三日擅发钱粟以贷/监司绳之/急即自劾/诏原之是岁/大熟 /所贷悉还/ 1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四夷,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B.古代官员退休叫“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指官员辞职归家。 C.谥,古代皇帝、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有褒贬意义的称号。语 D.按周制,诸侯地方百里,兵车万乘,故称诸侯为“万乘”,文中指朝廷高级官员。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范镇谦谨自持,得到前辈赏识。薛奎欣赏范镇,回朝时带他进京,并向别人夸赞 范镇的学问;范镇及第后,宰相庞籍也对范镇的才能和品行表示赞赏。 B.范镇知势而行,主张宽待百姓。契丹使者虚张声势,大臣们用增募军队搪塞责任, 以致耗费巨资,范镇认为防敌备患的关键在百姓宽裕,因此建议宽待百姓。 C.范镇反对虚礼,重视以诚相待。郊迎之礼虽然隆重,但范镇认为这是虚礼,未能 以最大的诚意来对待官员,因此朝廷免去郊迎,除去对谒见宰相的禁令。 D.范镇心怀道义,解救亲友危困。苏轼因罪下狱,范镇依然不避连累之险,上书朝 廷救援苏轼;他老师庞直温先生的家人遭逢困境,范镇帮助排解困难。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陛下甄别其贤者用之,不没其能,乃所以睦族也。 (2) 笃于行义,遇人必以诚,乡人有不克婚葬者,辄为主之。 (三)《世说新语》阅读(本题共 1 小题,4 分)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邅迹虎,并皆暴犯百姓。 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 击蛟。……。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 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 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19~20 题。 渔家傲 晁补之 渔家人言傲,城市未曾到。 生理自江湖,那知城市道。 晴日七八船,熙然在清川。 但见笑相属,不省歌何曲。 忽然四散归,远处沧洲微。 或云后车①载,藏去无复在。 至老不曲躬②,羊裘行泽中③。 【注】①《诗经·小雅·绵蛮》:“命彼后车,谓之载之。”后车即副车,跟在后面的从 车。②《晋书·陶渊明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曲躬即弯腰行礼,引申为屈身事人。 ③《后汉书·严光传》:光武即位,(光)乃 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 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钧泽中。” 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本诗描写渔人偏居江湖,未曾到过繁华都市,只能依靠江湖谋生的令人唏嘘的艰苦生活。 B.晴日泛舟,笑语相属,欢歌互答;日暮归散,烟波江上,绿洲微茫。诗情画意盎然,让 人神往。 C.本诗“因事立题”,述写世事,与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缘事而发”的写作手法基本 相同。 D.本诗先写渔家孤傲性格,接着写渔人生活,最后用典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相关,脉络 清晰。 20.本诗最后四句,运用典故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 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10 分) 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 分) (1)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 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2)《滕王阁序》中描写傍晚美景的千古名句是:“ , 。” (3)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到,宋荣子面对世人的称赞和诋毁,处之泰然,原因是 “ , 。” (4)《陈情表》的结尾用“ , ”来表明自己的对国家的忠贞之情。 (5)《陈情表》中表现作者内外无亲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2~24 题。 所谓“夜经济”,一般指从傍晚 6 点到次日凌晨 6 点之间发生的各种消费活动,包括 旅游、餐饮、购物、健身等。“夜经济”的根本动力是生产效率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 步,也是经济繁荣发展、休闲时间增加的历史产物。20 世纪 70 年代,很多西方发达国家 人均收入上升,( )。在经济学家计量分析休闲时间与产业效率的 之后,各国 开始大力推动休假制度改革,保护劳动者休息权利, 劳动效率提升。生产线 _____手工作坊之后,人们就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闲暇时间 。2019 年我国法定节假日达 115 天,占全年时间的 31%。这份与传统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时期不同的工作生活表,让我们 可以尽情享受夜生活,体验夜文化,进而拉动“夜经济”。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夜经济”的根本动力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效率的提高,也是经济繁荣发展、 休闲时间增加的历史产物。 B.“夜经济”以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效率的提高为根本动力,也是经济繁荣发展、 休闲时间增加的历史产物。 C.“夜经济”是经济繁荣发展、休闲时间增加的历史产物,其根本动力是生产效率 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 D.“夜经济”是经济繁荣发展、休闲时间增加的历史产物,其根本动力是科学技术 的进步、生产效率的提高。 2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国民幸福感不升反降,人们称这一现象为“收入-幸福感悖论” B.国民幸福感不升反降,这一现象被称为“收入-幸福感悖论” C.“收入-幸福感悖论”的现象开始出现,国民幸福感不升反降 D.却出现“收入-幸福感悖论”的现象,国民幸福感不升反降 2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关联度 倒逼 替代 越来越多 B.关联度 促使 取代 越来越多 C.相关性 促使 替代 持续增加 D. 相关性 倒逼 取代 持续增加 四、写作(60 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几个同学聚在一起谈论传家宝。小张说,他家传家宝是一个青花罐,有年头有故事;小杜 说,他家的传家宝是爷爷留下的几枚勋章;小程说,她家把“忠厚传家久,读书继世长”的祖 训当作传家宝。 你认为什么样的传家宝更有价值?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试卷答案 1.C (A.“最具代表性的意象”与原文不符,文中是“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B.“虽 误把柳称作杨柳”错误,从文中看“杨柳”就是柳树。D.借柳表达离人“对家园的思念”是因为古 代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柳是故乡的象征。) 2.C (文章是按照柳具有的小同意象类型来论述的,并非按照时间顺序展丌,其发展轨迹也不 明显。) 3.B (逻辑关系错误。文巾有“即使此传说确凿……故此据不足为证”) 4.B (“说起邮路的漫长、艰辛时,内心仍然无法平静”,对小说理解有误。在娓娓道来的语 气中,蕴含着老人对这份职业的敬重与热爱) 5.答:(1)蕴含着儿子对父亲的爱。河水冰冷,他不忍心让有关节炎的父亲再下水。(2)蕴含着 父亲对儿子的爱与愧疚。多年来他因工作忙碌而无瑕顾及家庭,背儿子是一种补偿。(3)蕴含着敬 业与传承的主旨。父亲极少背儿子,是因为对事业的敬重;儿子背父亲过河,继续完成父亲的事业。 6.(1)狗贯穿了小说的情节,使结构更加流畅、连贯。(2)狗是父子两代人事业的见证者与配 合者,进一步突出人物的形象。(3)小说有时以狗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增加了叙述的生动性与趣味 性。(4)狗对儿子态度发生变化,最终追随儿子,暗示两代人之间完成事业的传承,彰显了文章主 旨。(5)狗恪尽职守,充满灵性,为读者带来审美的乐趣。(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7.c 8.d 9.c 10.c 11.d 12.d 13.臣子因为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了我(不幸去世 了)。 14.A (句子的意思是“范镇出朝任陈州知州,陈州正逢饥荒,他到任三天,擅自散发粮钱借 给百姓。监察部门追究得很急,他就自动劾奏,皇帝下诏宽恕他。当年大丰收,所放借贷都还清。”) 15.D (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故称天子为“万乘”。) 语文月刊独家 16.C(“因此朝廷免去郊迎,除去对谒见宰相的禁令”错误,范镇“愿罢郊迎,除谒禁”,范 镇请求朝廷免去郊迎之礼,除去对谒见宰相的禁令,文中没有交代朝廷对此的做法。) 17.(1)陛下选择其中贤能的人加以任用,不埋没其才能,这就是用来和睦宗族的方法。语(“甄 别”“没”“所以”各 1 分,句意 2 分) (2)范镇坚定地实行道义,一定以诚待人,同乡里有不能够结婚下葬的,范镇就为他做主。(“笃” “遇”“克”各 1 分,句意 2 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范镇字景仁,成都华阳人。薛奎镇守四川,一见面就爱重他,使他和子弟们讲 论学问。范镇更加谦逊退让,常步行到薛奎的府门。薛奎还朝时,带他一起进京。 有人问薛奎进蜀得到了什么,回答说:“得到一个伟人,将会以学问闻名于世。” 范镇举为进士,礼部奏为第一名。宰相庞籍说:“范镇有特出才能,不热衷于进 取官职”范镇被越级提拔为直秘阁。契丹使者来到,虚张声势以表示其强大,大 臣们增加招募来塞责,一年费去钱千百万。范镇说:“防备契丹莫如使三晋的百 姓得到宽裕,防备天下的祸乱莫如使天下百姓得到宽裕。军队本来就是用来保护 百姓却反而残害百姓,我恐怕将来的忧患不在四方,而在军队过多和百姓穷困。” 皇帝天性宽恕仁厚,论奏事情的人相互激烈攻击。范镇独自只管大局,不是关于 朝廷安危,百姓利弊的事,就忽略不说。文彦博、富弼入朝任宰相,皇帝下诏令 百官郊外迎接。范镇说:“用虚礼来表示隆重,不如以最大的诚意来对待。但近 来规定翰林学士和知制诰都不许到宰相家中去,百官不准私自去求见,这是不以 诚心对待他们。请求免去郊迎,除去对谒见宰相的禁令,驾御臣下在两方面都得 当了。”他又请求皇帝宗族中血统疏远的出外补地方官,皇帝说:“你的话是对 的。但怕天下人说朕不能和睦宗族。”范镇说:“陛下选择其中贤能的人加以任 用,不埋没其才能,这就是用来和睦宗族的方法。”出朝任陈州知州,陈州正逢 饥荒,他到任三天,擅自散发粮钱借给百姓。监察部门追究得很急,他就自动劾 奏,皇帝下诏宽恕他。当年大丰收,所放借贷都还清。神宗即位,又任翰林学士 兼侍读。苏轼得罪,被下御史台监狱,搜索范镇和苏轼来往的书信文章很急,他 还是向朝廷上书论述救援苏轼。哲宗即位,朝廷授范镇为端明殿学士,范镇素来 不想出来做官,就坚决推辞,皇帝下诏赏赐他龙茶,慰问安抚很优厚。又告老, 以青光禄大夫再次退休。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范镇清白平易,遇到大节,决定 重大议题,他脸色平和而说话大胆,虽在皇帝面前,也不屈服。他坚定地实行道 义,待人很诚恳,乡里有贫困不能完婚和安葬的,常由范镇来主办。范镇年少时 曾向本乡先生庞直温学习,庞直温的儿子庞昉死在京城,范镇娶了庞昉的女儿为 孙媳妇,抚养庞昉的妻儿一辈子。契丹、高丽都传诵他的文章。他年少时作《长 啸赋》,曾以此使胡骑退走,晚年出使辽国,人们互相用眼示意说:这就是‘长 啸公’。 18.古人以“朝闻夕死”为贵,况且您还前途远大呢。再说,人只怕不能立志,何必担忧美名得 不到宣扬呢?(贵:以……为贵;志之不立:倒装,不能立志;令名:美名;) 19.A(并非表现渔人艰辛困苦生活,而是表现渔人生活的悠闲欢乐,以及对城市生活的不屑一 顾。) 20.①运用“后车”典故,表明诗人无意功名富贵,主动避世;②运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典故,表明诗人不愿沉浮宦海、屈身事人;③运用严光“披羊裘钓泽中”的典故,表明诗人想要寄 情山水,归隐湖泽的志向。(意思相近即可) 鉴赏:看诗题,便知此诗是描写渔家生活的。自古以来,渔家之困苦艰辛,人所共知。他 们既备受生活煎熬,还得顽强地与大自然拼搏,成年累月地经受险风恶浪、出生入死的考验。 在作者出生前一年谢世的范仲淹,对此便深有体会。其《江上渔者》一首,满怀恻隐之心。然 而晁补之这首诗,却丝毫不见此种情景,有的却是欢歌笑语,完全是别一种情调。诗人笔下的“渔 家”,行舟江河,傲放湖泽;逍遥自在,悠闲自乐。他们既不为名利所动,亦不因权贵折节;超 然物外,远离尘嚣。显然,这是一种非现实的“渔家”生活,其中无疑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含蓄蕴 藏着他寄情山水、归隐湖泽的志向。 诗的前四句首先点题: 先写“渔家”性格之孤傲,复写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谋生之道。 诗中“城市未曾到”、“那知城市道”二句,看似文义重复,实质上乃是为了强调这些“渔家”非一般 意义上的渔民,他们不是不能、而实是不愿与城市结缘,以致身惹红尘。因为在通常情况下, 任何渔民未必一定不去或根本未曾想去见识一下车马喧嚣的城市。诗人之所以强调这一点,选 择这样的“渔家”落笔,刻意经营,备加颂扬,应该说大有其深意在。尤其是一个“未曾”,一个“那 知”,充满了感情色彩,表现的是一种对“城市”不屑一顾的神态。 诗的中间六句,具体而微地描写了渔家生活和山水之乐。晴日里,七八条小船游弋清波, 汇聚川上。时听笑语相属,但闻欢歌互答。待到暮色降临,渔舟归散,烟波江上,唯见远处的 绿洲正隐约浮沉于一片微茫。诗人描绘的这一幅渔家行乐图,可谓动静相间,意态悠闲;诗情 画意盎然,字里行间,令人神往。很清楚,这六句诗不只补缀上文,细写“渔家生理”,其实亦揭 示了“渔家”“城市未曾到”、“那知城市道”的原因,并隐隐透露了诗人企慕自然、不愿缚于尘网的 消息。因为有如此自在的去处,又何恋“城市”之有! 最后四句托物言志,总摄全文,借彼“渔家”之口,写己心中所思。看到这里,读者会恍然大 悟: 原来,诗中所描写吟咏的“渔家”,根本不是一般的江泽渔民、山野村夫,而是遁迹江湖,隐 名埋姓,愿终生以渔钓自乐的隐士。这样的隐士,实际上乃是诗人自己。 诗人采用了以我写彼、以彼显我的互透法。在一片扑朔迷离的物象中,最后这四句诗连用 了三个典故;倘深入而观,则其庐山真面遂兀现于读者眼前。后车,语出《诗经·小雅·绵蛮》:“命 彼后车,谓之载之。”郑笺:“后车,悴车(按: 即副车)也。《孟子》:‘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 与作者同时的欧阳修,其《哭圣俞》诗云:“河南丞相称贤侯,后车日载枚与邹。”“河南丞相”乃钱 惟演(曾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丞相);枚指枚乘,邹指邹阳。枚、邹均汉代著名文士,二人 曾为梁王幕客,极为梁王所知赏,待如上宾。欧诗用以喻梅圣俞,言其游宴交往者皆才学之士, 均具相当社会地位。晁补之引用这个典故,意欲说明“渔家”无意功名富贵,主动逃名避世。诗中 的曲躬,即弯腰行礼,引申为屈身事人。典出《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不愿浮 沉于宦海,诗人意欲何为?诗的末句“羊裘行泽中”,点出了归隐思想。羊裘,用后汉高士严光事。 据《后汉书·严光传》:“光武即位,(光)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 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却终 不为谏议大夫。又据《淮南子》:“贫人则夏被葛带索,冬则羊裘解扎。”在诗人的心目中,作一 个逍遥于山水之间的贫士、隐士,远胜于在“城市”的达官贵人。这种思想既是消极,又是积极的; 这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种曲折反映。 通观全诗,写来洒脱轻快,形象鲜明,笔致活泼,语言浅显通脱。诗以口语出之,间以白 描勾勒。全诗凡六转韵,音调和谐,过渡自然;谋篇有方,立意高远。其颇具民歌风味的艺术 特色,足见乐府歌辞之源远流长。 21.(1)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2)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3)定乎内外之分 辩乎荣辱之境 (4)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 (5)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22.D(从时间顺序来看,先说产生,再说发展,先说“历史产物”再说“根本动力”;“科学 技术的进步”是前提,“生产效率的提高”是结果。A 项还有一个错误,前一分句是主语是“根本 动力”,无法做第二个分句的主语) 23. B(“国民幸福感不升反降”属具体表现,“不升反降”与前一句的“上升”衔接;“收入 —幸福感悖论”是对现象的归类定性,应放在具体表现的后面。B 项,“这一现象”对前文进行归 纳,衔接紧密。A 项后半句出现一个主语“人们”,而后文没有沿“人们”推进下去,因而后半部 分衔接不强。C、D 项定性结论在前,无法与前句衔接。另外还有搭配等方面的衔接问题,在此略。) 24.D(“相关性”,指两者的内在联系,这是研究的对象;关联度,指两者关联的程度,如远 近亲疏。“倒逼”,特指以逆向促动,更贴合语境;“促使”一般指正向的推动。“取代”是长期 地替换其位置,更符合语境,“替代”往往指在某一具体事件中的代替。“持续增加”,指连续地 增长,可以与前文“生产力不断发展”,后文“达 115 天”衔接;“越来越多”,指数量比原来多, 与前后文的衔接没有那么紧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