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江阴市高级中学 2019-2020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本试卷共 4 页,24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将答案直接书写在本试卷上无 效。 一、现代文阅读(2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诗的自然精神 刘宁 唐诗有诸多丰富的精神特色,其中自然精神对唐诗的浸润十分深刻,甚至可以说,在很 大程度上,自然精神塑造了唐诗今后世无限企慕的艺术境界。 自然精神发端于先秦道家自然哲学,老子说“道法自然”,“道”是世界的根本,“道” 就是“自然”,它就是它自己的样子,独立而不改。然而人生和社会常常是背离“道”,背 离“自然”的,人应该超脱这种“背离”,去体会恒常不变的本然之道。被后人誉为古今隐 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他的诗歌有浓厚的自然之趣,《饮酒》中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写黄昏中归巢的飞鸟,正是一幅万物归于本然的画卷。陶渊明用他的方式,展开了诗歌自然 之美的隽永画卷,而这幅画卷,正是在唐代呈现出了丰富而灿烂的内容。 唐代超一流的诗人中,王维和李白的诗歌都深受自然精神的影响。自然精神对王维的影 响,主要体现在山水诗方面.贯穿其中的山水审美精神,不以描摹山水之形态为旨归,而是 要通过俯仰山水去体会自然之道。 中国的山水诗追求“静”的境界,这个静是哲学上的静,是内心安静澄明的状态,王维 的山水诗是展现“静”的绝佳典范。王维刻画山水,广阔浩渺而辽远,进入一种超脱现实功 利的辽远境界,是一种精神之“远”。王维被称为“诗佛”,他的山水诗对“静”与“远” 的刻画,萦绕着深邃的“空”趣。例如《新晴野望》,描绘一场雨水后天清地朗开阔澄澈的原 野,其中“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两句,写河水映照阳光,远方青翠的山峰因空气清澈 而呈现在诗人的眼前,爽朗明澈的诗境,又是精神宁静澄明的写照。其《汉江临泛>“江流天 地外,山色有无中”,写江水浩渺,天水相接相融,远山似有若无,这是山水之远,更是精 神之远。《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诗中幽远的山林是充满深邃“空”趣的至静 之境。这是唐诗艺术最深刻的地方,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 2 - 理解唐诗的自然精神,提到的第二位大诗人是李白,李白更是自然精神塑造的诗人,今 天的我们要理解他,要抓住他的两个鲜明的精神特质,即大鹏精神和赤子之心。 大鹏精神,这个“大鹏”就是《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李白一生皆以大鹏自比,化 说自己“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李白的 豪迈奔放,就是大鹏扶摇高举的境界。然而同时也要看到,李白和庄子是有所不同的。庄子 所说的逍遥远游之境,和人世是有对立的,超脱流俗的同时,也有背离常情的怪诞,自己的 妻子去世不仅不悲痛反而鼓盆而歌,这和常人表达感情的方式很不一样。李白不是这样,他 天才豪放,但身上毫无怪诞之处,他的悲欢喜怒同于常人,却又比常人表达得更浓烈,更为 本然。这种本然的表达,使李白的诗歌经常呈现出天真如赤子的境界。他的《长干行》,刻画 一位女子与丈夫两小无猜,笔触极为纯净天真,“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 两小无嫌猜”。 王维和李白的诗歌正是在自然精神的浸润下,呈现出许多难以言传的艺术神妙。宋代以 下,随着思想文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唐诗所赖以形成的许多精神氛围发生了改变。这些都 增加了理解唐诗的难度。理解唐诗应深入其精神文化背景,对唐诗的自然精神,对唐诗神妙 的艺术之美,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不断去品味和思考。 (选自 2018 年 10 月 9 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实的人生常常背离“道”,背离“自然”,“道法自然”就是超脱“背离”,回复本然。 B. 陶渊明归隐田园,寻求悠然心会的真意,呈现出晋代诗歌丰富而灿烂的自然之美。 C. 山水诗追求静、远、空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恰恰是自然精神在山水诗上的体现。 D. 宋代以后,唐诗赖以形成的许多精神氛围改变了,后世理解唐诗有了一定的难度。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论证结构清晰,提出中心观点后论述了自然精神的内涵,再使用例证法证明论点。 B. 文章引用王维的诗歌《鹿柴》,论证了王维山水诗在深远幽静中具有的深邃“空”趣。 C. 文章论述李白诗歌的自然精神时采用了类比论证手法,突出李白身上的赤子之心。 D. 文章结论指出唐诗自然精神的形成跟文化背景有关,对于读者品读唐诗很有启发。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然精神来自于道家思想,唐诗具有自然精神,说明道家思想在唐代的精神氛围中占主要 地位。 B. 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明白如话,但创造出了一种深远空 - 3 - 寂的诗境。 C. 王维的《鸟鸣涧》诗“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写回荡在山涧中的鸟鸣,反衬出山林的 幽静深广。 D. 李白在庐山上纵目远望,“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是大鹏的视野,是逍遥 远游之境。 【答案】1. B 2. C 3. C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 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 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 倒、篡改原文、无中生有等问题。 B 项,“呈现出晋代诗歌丰富而灿烂的自然之美”说法错误。根据第二段内容,“丰富而灿烂 的自然之美”是在唐代展现出来的,陶渊明所在的晋代开启了自然之美的画卷。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题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 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答题时要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 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C 项,“文章论述李白诗歌的自然精神时采用了类比论证手法”说法错误。从原文第五段论述 李李白是自然精神塑造的诗人,要理解他,要抓住他的两个鲜明的精神特质,即大鹏精神和 赤子之心。第六段具体阐释了大鹏精神和赤子之心。二者属于引证法。第六段对庄子和李白 进行了对比,属于对比论证。所以应该是引证法、对比论证,不是类比论证。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 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一般分三步: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其次是概括每一段 的观点;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筛选出正确答案。 A 项,逻辑错误,由“自然精神来自于道家思想,唐诗具有自然精神”推导不出“道家思想在 唐代的精神氛围中占主要地位”,可以说一定程度上说明道家思想在唐代占有重要地位。 - 4 - B 项,“创造出了一种深远空寂的诗境”说法错误。从原文第三段“王维的山水诗是展现 ‘静’的绝佳典范。王维刻画山水,广阔浩渺而辽远,进入一种超脱现实功利的辽远境界, 是一种精神之‘远’。王维被称为‘诗佛’,他的山水诗对‘静’与‘远’的刻画,萦绕着 深邃的‘空’趣”中可以看出,应该是“澄澈宁静”,不是“深远空寂”。 D 项,“逍遥远游之境”是庄子的境界,并不是本文论述的李白的大鹏精神。从文中第六段“庄 子所说的逍遥远游之境,和人世是有对立的,超脱流俗的同时,也有背离常情的怪诞,自己 的妻子去世不仅不悲痛反而鼓盆而歌,这和常人表达感情的方式很不一样”可以看出。 故选 C。 【点睛】在做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我们不仅要读懂所给材料,而且要明白命题者的命 题意图,辨析题目的陷阱类型,这样有助于我们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命题 者设置陷阱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曲解文意。曲解文意指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 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二、篡改原文。错项故意更换、添加、删除个别关键词导致因一字或一词之差而背离原文的 意思。 三、张冠李戴。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乙的观点,或将甲的属性说成语的属性,偷梁换柱, 混淆对象。 四、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根本找不到依据,或原文中并无某种 意思而凭空捏造出此意,纯属命题者故意用来迷惑考生。 五、范围不清。范围不清指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进行随意扩大或缩小。 六、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三是原因不全。 七、说法绝对。指原文的说法在范围程度上有所保留,而选项夸大其词,把相对的情况说成 绝对的情况。 八、答非所问。指题干问了一个问题,而选项回答的是另一个问题。 九、混淆时态。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的“已然”与“未然”混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北风里 胡也频 纸窗上沙沙响,照经验,又刮风了。 - 5 - 这风是从昨天夜里刮起的,我仿佛知道。刮起风来,天气又变了。我刚刚露出头去,就 觉得有一种冰凉的东西,湿贴到脸上来;棉被里面是暖和得多了。 因为挂念着自己的文章被登载了没有,想看一看《太阳报》的副刊,便又露出头来,喊 伙计……可是赶紧地就把这声音拉住了,这是忽然想到,欠了送报的两个月报费,前天的报 就给停送了。 “那只有这办法!”我决定了,便露出头来,并且把整个的身体离开那小小的温暖的世 界,下床去了。 风还在窗外乱叫,房子里依样充满着冷气和寂寞。我从床下拖出一只黑色旧木箱来,轻 飘飘的,而这感触,猛然就使我惘然了。我知道,在这箱里面,所余剩的,只是一件烂了袖 口和脱了钮子的竹布长衫,和两三条旧的或破裆的短褂裤,以及几双通底的麻纱袜子,还有 的,那就是空气了。 我无力地把箱盖盖下来,眼光从这满了灰尘的木箱上面迟缓地望到墙上去:那里是一张 放大的雪莱的像。 这时有一种稀罕的感觉通过我的脑,我笑起来,但接着就黯然了。 诗人的像在放大时花了四元,镶在一个价值二元的木框上,从数目算来,共是六元钱, 那么,变卖了,至少总可以得一半的价。 然而我的心,立刻就浮上罪恶似的,非常惭愧了。在我眼里,年轻诗人依样是英俊的, 且带着女性的美,静默着。 一阵更大的风把纸窗打得急促地响,我便抖了一下。 “真无法……” 于是我跳上桌子,从墙上拔出一寸多长的铁钉,连着很长的白色棉纱绳,把雪莱的像拿 下来了;在手上,木框冰冷。 抹去了玻璃上的灰尘,很歉疚地挟着诗人的像,出去了。 费了很多周折,到了一家收买旧家伙的杂货店。满屋杂乱,看着,会使人的意识变散漫 了。 在一只蓝花碎瓷的花瓶底下,我瞧见了,一个木框,里面镶着一张油印的外国风景画。 我就欢喜起来,因为在路上,我是非常担忧人家不要这类东西的。 从那很厚的蓝大布棉门帘旁边,挤出一个人来,粗壮,奸滑,一脸麻子,只瞧这模样, 确凿的,便认出是这店的掌柜了。 他用淡淡的眼光看我。 - 6 - “这,”我从臂下拿出那像框,用力地说,而声音,反变成暗哑了,“这卖——卖给你。” 但这样,我已经得到说不出的无限大的轻松。 那淡淡的眼光射过来,我觉得脸上是泼了一盆冷水。 像框在粗黑的手上,翻转了一下。 他又看我一眼,便带点鄙薄的笑意说: “要卖多少钱?这像片是外国的窑子吗?” “不是!”我摆一下头,简捷地回答,同时觉得这“窑子”两个字,是一条皮鞭,我的 心就印上这皮鞭的伤痕了。 “是戏子么?” “不是!” “那么,是什么人的太太吧,是总统的太太么?” “不——这是一个诗人。” “一个诗人?”他惊诧了,又现出鄙薄的笑意,把像框翻看了一下。 “要卖多少钱?” “三块,”说出这话来,我仿佛是在当铺里了,胆子便无端地大了起来。 “什么,”那掌柜又惊诧地说,“要三块?这差远了。”便冷冷地把像框递过来。 接过这像框,对于诗人的抱歉的心情似乎轻减了一些,但忽然又感到空虚了,好像一个 人走出这杂货店,就无着落似的。 我终于忍耐地说:“你知道,光是这木框,也得两块钱。” “那不能这样说。买来自然是贵的,卖出就不值价了。假使那是个窑子,还可以多卖些。” 听到又说“窑子”,我愤然。无端地把羞辱加到已死的诗人上面,这未免太歉疚,而且 是太可伤心的事了。本来在市侩面前,说出诗人这名称来,已是自取其辱了,何况还当诗人 被视为不如窑子之类的时候,然而我还得忍耐,我不能就这样气愤而走开,因为别处有无收 买旧家伙的杂货店,是很难说;纵是有,我也不知道。于是我又开口了,却是说: “这像不卖,只卖像框,你说给多少钱?” “那咱们不要。”他懒懒地说。 “真可恶!”我想,“这种东西会如此倔傲,简直是梦想不到的。”便挟上了像框,走 出这杂货店。 刚走出店门口,迎面就飞来狂风,混沌的灰尘,像猛兽想吃人一般,扑过来,我的头便 赶紧低下了。在风中走着,我的心是堆着比风还凶的纷乱的情绪。 - 7 - 现实的生活像一面镜子,十分光明十分真切地照在心上,使我又想到,到了独寝的客舍, 又得孤零零地躲到被窝里去。 到了寓所,并不发气,却也用力地推开房门。把雪莱的像放到桌上时,蓦然见到那蛋形 的镜框里面,是现着一个年青的,但是忧郁,满着灰尘,像煤铺伙计的污浊的脸。 纸窗沙沙地响,房子里依样是荒野一般的寒冷的寂寞。 (有删改) 【注】窑子:旧时用以称妓女。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写,在增强故事真实性的同时,便于通过独白的方式书写心理活动,真 实地展现一个知识分子的人生处境。 B. “我”眼里的“年轻诗人依样是英俊的,且带着女性的美,静默着”,既表现了“我”对 诗人的崇敬之情,也为下文掌柜的误会作铺垫。 C. 小说的人物对话简洁、利落。掌柜语带讽刺、蔑视,而“我”在其咄咄逼人的气势下,辩 解、退让,内心充满了纠结与挣扎。 D. 小说结尾部分说现实“十分光明十分真切地照在心上”,写出“我”为无法改善生活而无 奈、自嘲,又向往今后美好生活的矛盾心理。 5. 简要分析小说中的“画像”对塑造“我”的形象的作用。 6. 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 【答案】4. D 5. ①挂画像并装裱,体现“我”的文学理想和热情;②卖画像,显示“我” 生活贫困;③与掌柜争执并带回画像,表现“我”敏感自尊。④最终画像与我的镜中像形成 反差,凸显了“我”对理想的幻灭感。 6. ①暗示北风一直在吹,照应标题和开头,使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②用环境描写暗示“我” 的生活状况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衬托“我”内心的悲凉;③以景物描写作结,强化了寒冷、 压抑的氛围。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 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 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D 项,“又向往今后美好生活的”错误。“光明”在这里不是“有希望”的意思,而是“清楚、 - 8 - 明白”的意思,没有什么对“今后美好生活向往”的意思。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简要 分析小说中的‘画像’对塑造‘我’的形象的作用”,答题时一般从内容、结构和艺术效果 三个角度分析,内容上一般为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等; 结构上一般为为后面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照应前文或标题, 和文中的某情节形成对比等;效果上一般为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出乎意料却在 情理之中,情节陡转,产生戏剧性效果、引人深思等。 结合“眼光从这满了灰尘的木箱上面迟缓地望到墙上去:那里是一张放大的雪莱的像”“诗 人的像在放大时花了四元,镶在一个价值二元的木框上,从数目算来,共是六元钱”分析, 挂画像并装裱,体现“我”的文学理想和热情; 结合“于是我跳上桌子,从墙上拔出一寸多长的铁钉,连着很长的白色棉纱绳,把雪莱的像 拿下来了;在手上,木框冰冷”“抹去了玻璃上的灰尘,很歉疚地挟着诗人的像,出去了” 分析,卖画像,显示“我”生活贫困; 结合“‘要卖多少钱?这像片是外国的窑子吗?’……那掌柜又惊诧地说,‘要三块?这差 远了。’便冷冷地把像框递过来”“‘真可恶!’我想,‘这种东西会如此倔傲,简直是梦 想不到的。’便挟上了像框,走出这杂货店”分析,与掌柜争执并带回画像,表现“我”敏 感自尊。 结合“把雪莱的像放到桌上时,蓦然见到那蛋形的镜框里面,是现着一个年青的,但是忧郁, 满着灰尘,像煤铺伙计的污浊的脸”分析,最终画像与我的镜中像形成反差,凸显了“我” 对理想的幻灭感。 【6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语段内容及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 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需要结合文本内容、艺术技 巧、结构位置、情感主旨等方面分析。常见的作用:突生波澜,震撼人心;照应前文,不突 兀。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深化主题;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令人回味。耐人寻味;给人以喜悦欣慰之感;反应美好愿望。 结合“纸窗沙沙地响”分析,暗示北风一直在吹。 结合“北风里”“纸窗上沙沙响,照经验,又刮风了”“这风是从昨天夜里刮起的,我仿佛 - 9 - 知道”分析,照应标题和开头,使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 结合“‘那咱们不要。’他懒懒地说”“便挟上了像框,走出这杂货店”“刚走出店门口, 迎面就飞来狂风,混沌的灰尘,像猛兽想吃人一般,扑过来,我的头便赶紧低下了。在风中 走着,我的心是堆着比风还凶的纷乱的情绪”“到了独寝的客舍,又得孤零零地躲到被窝里 去”等分析,用环境描写暗示“我”的生活状况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衬托“我”内心的悲凉。 这句景物描写,结合“寒冷”“寂寞”分析,强化了寒冷、压抑的氛围。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 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 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 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 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 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三、文言文阅读(31 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10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片断,完成下面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 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 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节选) 7.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B. 若不阙.秦 阙:侵损 C.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视:看,看待 D. 则思谦冲以自牧. 牧:约束,修养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10 - A. ①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②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 B.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 ①信而.见疑 ②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D. ①君知其.难也 ②吾其.还也 9.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类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越国以鄙远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人皆得以隶.使之 ④去今之墓.而葬焉 ⑤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⑥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⑦宁许以负.秦曲 ⑧蝉.蜕于污秽,以浮游 尘埃之外⑨安能屈.豪杰之流 A. ②⑤/③⑧/④⑥/①⑦⑨ B. ①⑤/③⑧/④⑥/②⑦⑨ C. ①⑤/②③⑧/④⑥/⑦⑨ D. ②⑤/③④⑥/⑧/①⑦⑨ 10. 下列各句中的划线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 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C.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D. 大阉亦逡巡畏义 11. 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夫晋,何厌之有? A. 求人可使报秦者 B.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C. 古之人不余欺也 D.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答案】7. C 8. C 9. B 10. D 11. A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文的根本在于平时的诵读和积 累,从而形成提升文言阅读的素养。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 语的意思。也可以根据词语的偏旁部首和在句子中的位置及所作的句子成分等进行分析。 C 项,错。视:比照。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于虚词的学习重在从词 性、在句中充当的功能等角度进行积累。在具体阅读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 词语的意思。 - 11 - A 项,不同。第一个“乃”:副词,就;第二个“乃”:表判断,是。 B 项,不同。第一个“因”:介词,趁机;第二个“因”:介词,通过。 C 项,相同。两个“而”:连词,表转折,但是。 D 项,不同。第一个“其”:代词,这;第二个“其”:表祈使语气,还是。 故选 C。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词类活用的把握能力。常见活用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数 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①鄙:意动用法,把……当边邑;②亡:使动用法,使……灭亡;③隶:名词作状语,把…… 当奴隶;④墓:名词作动词,修墓;⑤先:意动用法,认为……在先;⑥函:名词作动词, 用盒子装;⑦负:使动用法,使……负担;⑧蝉:名词作状语,像蝉那样;⑨屈:使动用法, 使……屈服。 故选 B。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古今异义现象的把握能力。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 包含以下几种类型:(1)词义扩大,指今义的范围大于古义,古义被包括在今义之中;(2) 词义缩小,指今义的范围小于古义,今义被包括在古义之中。词义的扩大或缩小是词义演变、 造成词义古今差异的最常见的现象。(3)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 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4)还有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比如褒义词变成贬义词,或 者贬义词变成褒义词等。 A 项,古今异义。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B 项,古今异义。古义:形同陌路;今义:走路。 C 项,古今异义。古义:与“天命”相对,指人力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 配、奖惩等工作;人情事理。 D 项,不是古今异义。迟疑不敢向前的样子。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根据 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结合翻译来判断。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 被动句以及省略句。 - 12 - 例句:宾语前置。应为“有何厌”。 A 项,不同。定语前置,应为“求可使报秦人”。 B 项,相同。宾语前置,应为“捕钩党”。 C 项,相同。宾语前置,应为“古之人不欺余也”。 D 项,相同。宾语前置,应为“胡为乎遑遑欲之何”。 故选 A。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 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 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 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 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 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 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 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 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 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 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 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 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 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 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 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 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 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 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 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 郑国。 - 13 -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共 4 题,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耿九畴,字禹范,卢氏人。永乐末进士..。宣德六年授礼科给事中。议论持大体,有清望。 正统初,大臣言两淮盐政久坏,宜得重名检者治之,于是推择为盐运司同知。痛革宿弊,条 奏便宜五事,著为令。母丧去官....,场民数千人诣阙乞留。十年正月起为都转运使。节俭无他 好,公退焚香读书,廉名益振,妇孺皆知其名。 以事见诬,逮下吏,已,得白,即留为刑部右侍郎。屡辨疑狱,无所挠屈。礼部..侍郎章 瑾下狱,九畴及江渊等议贬其官。瑾婿给事中王汝霖衔之,与同官叶盛、张固、林聪等论刑 部不公。九畴、渊遂劾盛等,且言汝霖父永和死土木①,嬉笑自如,不宜居职。时景帝新立, 急于用人,置汝霖等不问,瑾如奏。凤阳岁凶,盗且起,敕往巡视招抚。奏留英武、飞熊诸 卫军耕守,招来流民七万户,境内以安。两淮自九畴去,盐政复弛。景泰元年仍命兼理。寻 敕录诸府重囚,多所平反。 都指挥杨得青等私役操卒,九畴劾之。诏按治,且命诸边如得青者,具劾以 闻。边将请 增临洮诸卫戍,九畴言:“边城士卒非乏。将帅能严纪律,赏罚明信,则人人自奋。不然, 徒冗食耳。”乃不增戍。边民春夏出作田,秋冬辄徙入塞。九畴言:“边将所以御寇卫民也, 今使民避寇失业,安用将帅?”因禁民入徙,有被寇者,治守帅罪。布政使许资言:“侍郎 出镇,与巡按御史不相统,事多拘滞,请改授宪职..便。”乃转右副都御史。大臣镇守、巡抚 皆授都御史,自九畴始。有旨市羊角为灯,九畴引宋苏轼谏神宗买浙灯事②,事乃寝。灾异 求言,请帝延儒硕,公赏罚,择守令,简将帅,优诏报焉。天顺初,议事京师。帝顾侍臣曰: “九畴,廉正人也。”留为右都御史。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 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节选自《明史·耿九畴传》) 【注】①土木: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 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 剌的兵败事变。 ②苏轼谏神宗买浙灯事:宋神宗赵顼命令减价收买浙灯四千余盏,并将市场上的灯尽数拘收, 苏轼上书劝谏,希望神宗务从俭约。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 /清刑狱/劝 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B. 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 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 14 - C. 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 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D. 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 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的称呼。 B. 母丧去官,即“丁忧”,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遇父母去世, 则须去官守丧。 C. 礼部,古代六部之一。六部各司其职,礼部主要职能为掌管礼仪制度、祭祀、科举、户籍 等事。 D. 宪职,负责弹劾纠察的官吏,一般都相当于都御史、御史一类官职。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耿九畴能把握全局,清廉公正。他得到大臣们的推荐担任盐运司官员后, 痛下决心改革 遗留问题,所提建议被皇上定为法令。 B. 耿九畴办案能力强,能刚正执法。他曾多次辨析办理疑难案件,还不惧怕给事中王汝霖等 的诬陷,对章瑾和王汝霖加以弹劾。 C. 耿九畴善于治理地方,安抚灾民。当凤阳遭受灾荒、快要产生盗贼时,他奉命前往巡视招 抚,招来七万户流民,安定了地方。 D. 耿九畴敢于直言,多次提出合理建议。他曾建议皇帝停止购买羊角为灯,他在灾异发生时 提意见曾被皇帝下诏书加以褒奖。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事见诬,逮下吏,已,得白,即留为刑部右侍郎。 (2)请帝延儒硕,公赏罚,择守令,简将帅,优诏报焉。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答案】12. D 13. C 14. B 15. (1)耿九畴因为事情受到诬陷,被逮捕交付司法官吏审讯,不久(后来,过了一些时间) 洗清罪名,就留他担任刑部右侍郎。 (2)耿九畴请皇上延揽知识渊博的儒生,公平赏罚,慎择守令,选拔将帅,皇上下褒美嘉奖 的诏书回复他。 (3)依靠别人的力量(做了国君)却损害他,是不仁义的;失去自己的同盟者,是不明智的; - 15 - 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勇武的。 【解析】 【12 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 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 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从内容上看,本句话的意思是:关在都察院监狱的罪人官家不供给粮食,耿九畴为此提出建 议,于是对这些罪人每天供给一升粮食,并将此定为法令。后来,耿九畴上书请求崇尚廉耻、 清理刑狱、劝课农桑、节俭军赏、重视台宪官员的作用五项建议,皇上都嘉许采纳了。从结 构上看,“系都察院狱者”作“罪人”的定语,根据句意,关在都察院监狱的罪人官家不供 给粮食,耿九畴为此提出建议,所以,“九畴为言”不能断开,排除 B;“一升”指的是一升 粮食,做“给”的宾语,中间不断开,排除 AC。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一般包括官职、宗 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C 项,“礼部主要职能为掌管礼仪制度、祭祀、科举、户籍等事”错。“户籍”归户部管理。 故选 C。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 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 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B 项,“他曾多次辨析办理疑难案件,还不惧怕给事中王汝霖等的诬陷,对章瑾和王汝霖加以 弹劾”错。原文第二段“礼部侍郎章瑾下狱,九畴及江渊等议贬其官。瑾婿给事中王汝霖衔 之,与同官叶盛、张固、林聪等论刑部不公。九畴、渊遂劾盛等,且言汝霖父永和死土木, 嬉笑自如,不宜居职”,可以看出是文本是说耿九畴和江渊商议贬去章瑾的官职,受到章瑾 女婿王汝霖的衔恨,因而王汝霖与叶盛等人认为刑部不公平,耿九畴和江渊也弹劾叶盛等人。 【15 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不能翻译的助词删掉,省略的 - 16 - 内容根据上下文加以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抓取赋分点,并一一落实。 赋分点:(1)以事见诬:被动句,因为事情被诬陷;下吏:低级官吏;已:过了一些时候; 白:洗清罪名。(2)延:聘请;简:选拔;优诏:褒奖的诏书;报:回复。(3)敝:损害; 所与:同盟者;知:同“智”,明智;易:代替。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 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 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 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 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 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 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 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 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耿九畴,字禹范,卢氏人。永乐末年中进士。宣德六年被授予礼科给事中。他发表的意 见能把握住全局,有清廉公正的名望。正统初年,大臣说两淮盐政久坏,应选择注重名誉和 法度的人去治理它,于是推举耿九畴为盐运司同知。他彻底革除以前的弊病,逐条上奏有利 于国家的五件事,著录成法令。因母丧辞官,盐场的百姓几千人到朝廷请求把他留下来。正 统十年正月,起用他为都转运使。耿九畴节俭而没有别的爱好,公事完后便焚香读书,廉洁 的名声因此更响,妇女小孩都知道他的名字。 耿九畴因事受到诬陷,被逮捕交付司法官吏审讯,不久(后来,过了一些时间)洗清罪 名,就留他为刑部右侍郎。他屡次辨办疑案,刚正不挠。礼部侍郎章瑾被捕入狱,耿九畴和 江渊等人建议将他贬官。章瑾的女婿给事中王汝霖很恨他,与同官叶盛、张固、林聪等人弹 劾刑部不公。耿九畴、江渊于是也弹劾叶盛等人,并说王汝霖的父亲王永和死于土木堡,他 还嬉笑自如,这种人不应任官。当时明景帝刚当上皇帝,急于用人,便置王汝霖等人不问, 章瑾则照所奏请处治。凤阳岁荒,盗贼将要起事,皇上敕令耿九畴前往巡视招抚。耿九畴上 奏留下英武、飞熊等护卫军边耕边守,招来流民七万户,境内因此得到安宁。两淮自从九畴 走后,盐政又坏。景泰元年,朝廷仍命他兼管。不久皇上敕令耿九畴审理各府的重犯,大多 被平反。 都指挥杨得青等人私自役使操练士兵,耿九畴弹劾他们。皇帝下诏命令调查处治,并且 命令各边镇,有像杨得青这样的人都报告上来。边将请增加临洮等卫的戍卒,耿九畴说:“边 - 17 - 城的士卒并不缺。将帅如果能够严申纪律,赏罚分明,则人人自行发奋。否则的话,徒然浪 费粮食而已。”于是不增戍卒。边境百姓春夏出塞耕田,到了秋冬往往迁入塞内。耿九畴说: “设边将就是为了御寇卫民的,现在让百姓因躲避敌寇而失去家业,用将帅来干什么呢?” 耿九畴便禁止百姓迁入塞内,如有遭贼寇侵扰的,他便治守将之罪。布政使许资说:“侍郎 出任镇守官,与巡按御史不相统辖,这样事情便多有滞留,请改授予他宪职为便。”于是耿 九畴被转为右副都御史。大臣出去镇守或者巡抚,都授予都御史之衔,就是从耿九畴开始的。 有圣旨要买羊角做灯,耿九畴引用宋代苏轼谏阻神宗买浙灯的事,这事就停止了。皇上因为 有灾异而征求大臣的意见,耿九畴请皇上延揽知识渊博的儒生,公平赏罚,慎择守令,选拔 将帅。皇上下褒美嘉奖的诏书答复他。天顺初年,耿九畴入京师议事。皇上对侍臣说:“耿 九畴是廉正之人。”把他留下任右都御史。(当时)关在都察院监狱的罪人官家不供给粮食, 耿九畴为此提出建议,于是对这些罪人每天供给一升粮食,并将此定为法令。后来,耿九畴 上书请求崇尚廉耻、清理刑狱、劝课农桑、节俭军赏、重视台宪官员的作用五项建议,皇上 都嘉许采纳了。 四、古代诗歌鉴赏(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榆河晓发 谢榛 朝晖开众山,遥见居庸关。 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间。 征尘何日静,古戍几人闲? 忽忆弃繻者①,空惭旅鬓斑。 注:弃繻者:繻,古时用帛制成的出入关卡的凭证。弃繻者,原指汉终军。后泛指年少立大 志之人。 16.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中“开”,赋予“朝晖”以人的动态,全句由此而显得生机跃动,意兴盎然。 B. 颔联上句描写云从天边升起,为远景;下句写大草原上万马奔腾如同刮风,为近景。 C. 颔联所写的云是朝云,风是晓风,和大多早行诗一样,此联也表现出凄清的境界。 D. 颈联从景过渡到情。景是“征尘”“古戍”,情则是诗人以疑问形式抒发的感慨。 17.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案】16. C 17. ①“云出”风生”象征着边境变幻不定的战争风云,暗含了诗人对边 - 18 - 患的隐忧。②第五句以“征尘”代战争,表达对边境和平安宁的向往之情。③尾联想起了西 汉的少年志士终军,深为自己的长年漂泊、年华老去而功业无成感到惭愧。 【解析】 【16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 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 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 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C 项,“此联也表现出凄清的境界”错误,此联却别出心裁,用它们创造出豪雄气象。 故选 C。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把握诗歌的基调和情感要从诗歌的标 题、作者,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关键词、注释等入手。答题时先答出感情,然后结合诗句的 内容解说。 这首五律,表达作者到居庸关边境的一种壮怀,其时建州女真、俺答、鞑靼等常犯边境,字 里行间,渗透着诗人对边事的关切之情。首联“朝晖开众山,遥见居庸关”写朝阳驱散晨雾, 不仅众山可见,还可以远眺居庸关雄姿。颔联“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间”描绘出居庸关一 带辽远空阔的地形,气势雄浑,格调高远。“云出”“风生”象征着边境变幻不定的战争风 云,云出三边,隐示边外多事;风生万马,表达对军事行动的想象,暗含了诗人对边患的隐 忧。颈联“征尘何日静,古戍几人闲”正面写边尘不靖,征戍不停,以“征尘”借代战争, 表达对边境和平安宁的向往之情。尾联“忽忆弃繻者,空惭旅鬓斑”前句运用典故,诗人感 慨自己不能像终军那样为国建功。末句感慨自己长年漂泊,双鬓已斑而一事无成,思之令人 惭愧。据此分点概括即可。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 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 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 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 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 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五、名句名篇默写(8 分) - 19 -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外,还有 “_______,______”,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2)音乐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在《琵琶行》中用“_____, _____”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表现词人登高望远,所看到的深秋时节金陵最具典型特征 的景物的句子:________,_____。 (4)在《蜀道难》一诗中,李白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如引用“五丁开山” 这一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邪曲之害公也 (2). 方正之不容也 (3). 别有幽愁暗恨生 (4). ,此时无声胜有声 (5). 千里澄江似练 (6). 翠峰如簇 (7). 地崩山摧壮士 死 (8).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 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 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 别字形。容易错的字:“邪”、“幽”、“生”、“声”、“澄”、“簇”、“栈”、“钩”。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 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 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 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 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六、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路是人类向大山虔诚的叩首,一阶一阶地修下来,不异于朝圣路上的长揖匍匐。大自然 才是真正时空的主人,地球史如果被浓缩成一年的话,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葳蕤 的植被,把山体包裹得密密匝匝,层层叠叠的绿意中,时时有嶙峋山岩跑出来透气,这多少 泄露了山的年龄,也是对其不俗来历的一点小小的提示。更有当头的棒喝,__________,让 你心生敬畏。那两三层楼高的一块碣石,明明是从山顶滚下来的,却如何能在临渊处戛然而 - 20 - 止?如梦中人的夜游,在即将失足的__________顿然醒悟,岂不惊出一身冷汗?那朵朵石莲 花在绽放之初,肯定伴着一声盘古开天辟地时的巨响,那声音与光阴碰撞,碎成了三分烟尘, 七分流水。更有一座天生拱桥,掏心掏肺地要渡你到更遥远的高山草甸、原始森林。山梁便 是桥面,( )。 变质片麻岩、冰川遗迹、灾害地质遗迹,躺在书本上的这些文字全都立体、骨感得 __________。浩劫与创伤、不屈与桀骜,全都原始地裸露着,棱棱角角,没有被精于世故的 圆熟覆盖,也没有来得及被__________的传说消费。我的目光与之相撞,仿佛碰到了时光凌 厉的刀锋上,那刀刃伤着了我的心,好疼。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醍醐灌顶 危在旦夕 触手可及 牵强附会 B. 振聋发聩 危在旦夕 唾手可得 穿凿附会 C. 醍醐灌顶 千钧一发 触手可及 牵强附会 D. 振聋发聩 千钧一发 唾手可得 穿凿附会 20.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脚下便是滔滔流水,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桥侧便是万丈深渊 B. 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桥侧便是万丈深渊,滔滔流水便在脚下 C. 滔滔流水在脚下,桥侧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万丈深渊 D. 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桥侧便是万丈深渊,脚下便是滔滔流水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大自然才是真正时空的主人,如果地球史被浓缩成一年的话,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 天。 B. 大自然才是时空真正的主人,地球史如果被浓缩成一年的话,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 天。 C. 大自然才是时空真正的主人,如果把地球史浓缩成一年的话,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 天。 D. 大自然才是时空真正的主人,把地球史如果浓缩成一年的话,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 天。 【答案】19. C 20. D 21. C 【解析】 【分析】 - 21 -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成语的辨析能力。应对此类试题一定要结合语境,从近义成语的语意侧重点、 语体色彩、感情色彩、语法功能等角度加以辨析。作答时,可先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成语来 逐个排除选项,最终得出正确答案。 醍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 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前文提到“对其不俗来历的一点小小的提示。更有当头 的棒喝”,后文“让你心生敬畏”,可以知道应该是让人醒悟,所以填“醍醐灌顶”。 千钧一发:形容事态极其危险;危在旦夕:危险就在眼前。原文“在即将失足”的什么时候, 后文有“惊出一身冷汗”,说明害怕,“失足”暗指事态危险。所以填“千钧一发”。 触手可及:近在手边,一伸手就可以够到。形容距离极近;唾手可得:形容非常容易得到。 前文提到“字体立体”,“骨感”,结合上文,是可以摸到,而不是得到。所以填“触手可 及”。 牵强附会: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扯在一起,加以比附。含贬义;穿凿附会:非常牵强地 解释,把没有某种意思的说成有某种意思。原文提到“浩劫与创伤、不屈与桀骜”,“没有 被精于世故的圆熟覆盖”,“也没有来得及被怎样的传说消费”,更加上文意思 ,应为没有 被勉强联系在一起。所以应选“牵强附会”。 故选 C。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连贯。填写衔接句一定要结合整个语段的语境,分析四个选项的不同,结合不 同点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和 谐的角度选取答案。 结合上一句“更有一座天生拱桥,掏心掏肺地要渡你到更遥远的高山草甸、原始森林。山梁 便是桥面”,依据叙述应保持话题一致的原则,所填的句子应该和“桥”有关,只有 B、D 两 项符合。“脚下便是滔滔流水”能紧承上句的“万丈深渊”,排除 B 项。 故选 D。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对此试题要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从 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对句子进行分析;做题时还要比较四个选项的不同,从不同点入手结合病 句知识分析作答即可。 - 22 - A 项,第一句定语语序不当,应为“时空真正的主人”。 B 项,第二句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如果”应放在第二句句首。 D 项,“如果……那么……”的主语不一致,“把地球史”应移至“如果”后。 故选 C。 【点睛】 此类试题是将连贯,辨析并修改病句,成语辨析合并考查。这就更加要求考生具有对文段整 体把握的能力,拥有正确使用成语恰切表意的能力。所以读懂文段主要意思,结合语境是作 答的前提。较传统的考查题型,辨析并修改语病的难度其实是有所降低的,考生可以比较选 项与原文之间,选项与选项之间的不同点来确定正确答案。 22.下列诗句描写的民间风俗,不是写端午.....的一项是( ) A. 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 B.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C.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D.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一般包括 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A 项,根据“五色新丝”“角粽”可知是端午; C 项,根据“彩线”“小符”可知是端午; D 项,根据“艾符”“蒲酒”可知是端午; B 项,春节。寓意辞旧迎新,万象更新的景象。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 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总把新桃换旧符”, 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 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 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故选 B。 2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8 个字。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受瞩目的机器人应用市场。作为智能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高端应用, - 23 -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实中,医生已经感受到来自手术机器人的压力。不过, 现在说手术机器人将完全取代医生还为时尚早。手术机器人虽然更灵活、更精准,但是还不 能完成所有外科手术。另外,②____________________。首先是普及中的费用关。与传统手 术相比,机器人手术会多花上千元至数万元不等。其次是患者心理关。如果推广普及机器人 来做手术,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机器人会不会乱挥刀?”“万一程序被黑客 入侵怎么办?”更重要的是,现在手术机器人仍需医生操作,因为真正给患者安全感的还是 操作机器的医生。 【答案】 (1). 手术机器人会不会有朝一日取代医生呢 (2). 手术机器人要普及还需 要跨过两道关 (3). 还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能接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根据文意填空的语言连贯的能力。这类试题考生要先对所给文段进行 浏览,然后结合题干的具体要求,根据前后文文意准确填写,注意关联复句和句式的特点。 本题中第一处根据后文文意,“现在说手术机器人将完全取代医生还为时尚早”,前面空应 该填“机器人取代医生做手术”。第二处根据后文文意是说手术机器人要过:“费用关”“心 理关”。第三处根据后文文句“真正给患者安全感的还是操作机器的医生”,此处应该填患 者担忧安全的问题。总之,考生要注意前后文文意的把握。 【点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 尾严密。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 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 七、作文(60 分) 2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催生了众多的网红。有人通过在互联网上贩卖低俗劣质的内容而走红, 有人通过有特色的专业素养晋升新一届网红;有人刻意炒作借以牟取经济利益,有人意外走 红后依然能保持高尚的真我本色;有人只能红极一时,有人可以一直红下去……从早期的芙 蓉姐姐、凤姐或清一色的网红脸小姐姐到如今的 “口红一哥”李佳琦、古风田园美食博主李 子柒、抗疫硬核主任张文宏……人们对于网红的定义和认知也在不断被刷新。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以“网红”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观点、角度自选;③不得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例文 - 24 - 莫让网红“红透”互联网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红像泛滥的洪水那样污染了祖国的花朵,掀翻了历史的根基,颠 覆了人们脑海中原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我认为莫让网红“红透”互联网,要还互联 网清净向善的环境。 顾名思义,网红就是通过互联网来贩卖低俗劣质的内容走红的普通人,他们依附迎合了 大众的低级趣味,却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容他们污染,因此,我们应借助互联网这个平 台来发扬优秀文化,拒绝网红传播的低俗劣质的内容。 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如今,大多数网红都是年轻貌美的人,利用自己的美貌 来博得网民欢喜。正如网红 papl 酱了,她是北影的在读学生,偶然一次的视频吐槽,迅速走 红,她用锐利敏捷的语言批判当今社会的某些现象,但她拒绝商业化,多次拒绝接广告,拍 电影,试着想想,有多少网红能像她那样面对利益诱惑,保持纯真崇高的节气。我想少之又 少,所以,让有作为有素质有文化的网红在互联网上红透是可以的,但必须拒绝与之相反的, 这样才能达到传播正能量的目的。 三毛说过:“人,真是奇怪,没有外人来证明你,就往往看不出自己的价值。”为此, 她为了寻找人生的价值,率性地走了一回撒哈拉沙漠,去寻找远方的诗和远方的梦。但在现 今网红眼中,他们不是为了追逐梦想,而是追逐那丰厚的金钱。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 网红们出了名,狗仔队也天天守着身边,寻找爆料的份子,时不时也想尽办法闹出个绯闻来。 网红更希望借此来提高知名度,扩大吸金影响力。而对比之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 依旧呆在书房里,埋头创作,拒绝外界来访,低头思念他那高密老家,更显示了大作家的文 艺范。因此,网红一时的名声大起是不能成气候的,应像莫言甘坐几十年冷板凳,游畅于文 学之中,方能有大作为。 在这“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时代,更应擦亮眼睛,莫被蝇头小利 蒙蔽了双眼,面对网红“红透”半边天的现象,我们更应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升品味和 情操,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政府更应加强网络管理,加大宣扬优秀的 网络文化的力度,莫让网红“红透”互联网。 行动起来吧,让我们还互联网一片净土,还它一隅书香四溢的地方。 【解析】 【详解】本题是话题作文。话题作文,是一种用一段导引材料启发思考,激发想象,用话题 限定写作范围的作文题型。“话题”就是指谈话的中心;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 中心内容而进行选材写出的文章就是“话题”作文。这类作文题表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 - 25 - 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话题”作文其实只是提供了一个话题, 即规定 了表达的中心内容,而不限制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的作文形式。 本题要以“网红”为话题写看法。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催生了众多的网红。有人通过在互联网 上贩卖低俗劣质的内容而走红,有人通过有特色的专业素养晋升新一届网红;有人刻意炒作 借以牟取经济利益,有人意外走红后依然能保持高尚的真我本色;有人只能红极一时,有人 可以一直红下去……从早期的芙蓉姐姐、凤姐或清一色的网红脸小姐姐到如今的 “口红一 哥”李佳琦、古风田园美食博主李子柒、抗疫硬核主任张文宏……人们对于网红的定义和认 知也在不断被刷新。从表现的角度出发,网红是搭乘互联网经济时代的顺风车而走红的普通 人。当前网红数量空前庞大,但鱼龙混杂,分流严重。真正的网红凭借个人的专业、特色、 敬业挣得一席之地。从心理的角度出发,低俗网红满足的只是人们一时的猎奇心理和围观心 理需求。而真正的网红传导的是一种积极、快乐、诗意、有温度的情感心理。从人性的角度 出发,低俗网红打开了盛有人性恶的潘多拉之盒,可以在不知不觉中侵蚀浸淫于此的人。而 真正的网红比如李子柒向人们昭示了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纯洁人性,净化心灵。从文化精 神养成的角度来说,低俗网红导致集体精神矮化、粗俗化。低俗网红激化人的生物性本能, 给人带来危害”,真正的网红则是用他自身的励志故事,用他有特色的专业素养传递积极向 上的文化和价值观。从历史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低俗网红的破坏力指向未来。可以立意为 “清除低俗网红对年轻人负面辐射力”“拒绝低俗网红,保护孩子”。而真正的网红却可以 创造历史,引领未来。 立意: 不要追逐逆行的文化之风 低俗劣质网红何时休 坚守传统文化,方为低俗劣质网红的解药 素材: 1.今夕何夕,社风偏移,坚守传统,等来年秋风起。我庆幸自己处于如此时代——改革开放, 文化多元,以人为本,但也有越来越多低俗劣质的文化走红,让我不免心头一惊,渐渐地我 意识到在互联网贩卖低俗劣质内容不断走红的大背景下,我们唯有更加坚守中华传统高尚文 化,才能使其不被低俗劣质网红所吞噬,才能使社会不被低俗劣质网红所掩埋。 2.传统文化牵系着那么多,承载着那么多,因而具有惊人的力量----因为它的温情,因为它 是本色,更因为它深深热爱着神州大地的每一个子孙。它荣,社会风气正;它衰,低俗劣质 网红盛。被很多人在网上调侃为纯吹喇叭赚吆喝的《白鸟朝凤》真的如此不堪吗?错!这种 - 26 - 传统文化,坚守的是在如今低俗劣质网红八面来风的现实背景下,一种可贵的文化定力和文 化自觉,也唯有这种可贵,才能使网红所宣扬的低俗劣质内容不至于四面漫扬。中华大地沉 默无言,山重水复,莽莽苍苍,我们只有坚守优秀的文化传统,才能把低俗劣质网红火焰熄 灭,而我们的心灵才能被高尚传统文化所裹捲,吞吐千年,悦纳古今。 3. 网红即在互联网上走红的人,20 多年来,网红由少数靠个人才华或出位的言行博得网民关 注而无变现能力到如今鱼龙混杂的阶段,靠颜值靠口才靠肉体博出位的可以有钱财入库的阶 段或许可以评判出位的时代,这实属文化的退化。难道不是吗?我认为,公布于大众的文章 或视频,就应对自己的言谈举止负责,并不是为逐名利而无所不为。同时,读者与观众亦应 点击积极向上的内容,而不应追逐逆行的、落后的文化之风。 4.我国正在努力加强对国民的思想道德建设。为此,广电严格审批电影电视剧的文化层次, 相关部门正在制止在互联网上传播低俗劣质的东西,权力机关制订相关法律法规严惩散播谣 言者,国家在努力引导人们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发展。作为公民,我们亦应放弃追逐逆 行的文化之风,向健康有益的绿色文化迈进。如果没有人们对低俗劣质内容的打赏与点击, 那么,这些内容的散播者还会获得财富而坚持这项工作吗?如果没有人发布这些不良内容, 那么又何来文化的逆行之风呢?如果人人都对这些低俗劣质内容进行举报,那么岂不是还互 联网一片净土?所以,在这个诱惑巨大的互联网世界中,我们要独具一双慧眼,不要追逐逆 行的文化之风。 5.为了博眼球而不顾危险直播的事例也不少,一名欧籍男人在下雨天雷鸣电闪中直播,险被 雷电击中,几次躲避闪电,只求直播点击率高,事实其点击率也高得令人难于置信,但也有 很多网民劝他赶紧离开,不要再继续下去了。当这种靠寻求刺激来直播的做法,简直是愚蠢 的,是不符合积极向上的道德标准的。如果逆行之风任其不断发展壮大,那我们所处的社会 环境就会越来越恶劣。因此,我们就更需要站出来阻止它,这样才能让正能量之风兴起。 6.平息焦躁的内心,让灵魂跟上。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人们的精神世界却远远落后于物质 水平。当下网红的流行是社会的一个真实写照。网络红人以互联网为中介,以贩卖低俗劣质 的内容为依托而吸金的同时,网民对网红的大力支持,其实也反映了网民们精神上缺少了积 极向上的精神文化,所以这才造成他们精神空虚的焦虑现状。缺乏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柱,物 质上的满足并不能达到网民的要求,填补人们内心的空虚。因此,网红之所以流行,是因为 网红有生存与繁殖的社会土壤。我们只有稍稍停下脚步,认真阅读优秀文化,才能充实内心, 让灵魂跟上,才能彻底消失网红生存的土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还社会精神文明的浩荡清 风。 - 27 - 结构:本文从开头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莫让网红“红透”互联网。紧接着对“网红”的内 涵进行阐释。引用张爱玲、三毛的名言,对当前社会中存在的正能量的网红、低俗的网红发 表看法。最后提出面对网红,我们要擦亮双眼,不能被误导,要保持清醒的认识。 【点睛】“话题”作文其实只是提供了一个话题, 即规定了表达的中心内容,而不限制取材 范围和表达方式的作文形式。以话题为内容的开放式命题与以往的命题作文相比较,它的好 处是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发挥的余地更大。 - 28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