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讲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第四节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命 题 分 析 通过对近年高考文言翻译题文言句式考查的梳理,我们认为,今后高考对文言文句式翻译的考查有以下值得关注的地方:还应会加大句式考查的分值;范围上,应没有什么变化,还是考查《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语文科规定的句式;形式上,几种句式结合在一起考查的题型可能会增加;可能还会加大对倒装句、固定句式的考查力度;考查重点上,对几种句式的综合考查将会是一个热点。 走 进 高 考 【P】 (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使者以白陵使韩琦,琦曰:“范纯礼岂不知此?将必有说。”他日,众质之,纯礼曰:“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乎?”琦是其对。还朝,用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出知遂州。泸南有边事,调度苛棘,纯礼一以静待之,辨其可具者,不取于民。民图像于庐,而奉之如神,名曰“范公庵”。草场火,民情疑怖,守吏惕息俟诛。纯礼曰:“草湿则生火,何足怪!”但使密偿之。库吏盗丝多罪至死,纯礼曰:“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听其家趣买以赎,命释其株连者。除户部郎中、京西转运副使。徽宗立,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前尹以刻深为治,纯礼曰:“宽猛相济,圣人之训。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由是一切以宽处之。中旨鞫享泽村民谋逆,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主如何?”遂为匠擒。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以不应为杖之,足矣。”曰:“何以戒后人?”曰:“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徽宗从之。纯礼沉毅刚正,曾布惮之,激驸马都尉王诜曰:“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不可。”诜怒。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崇宁五年,复左朝议大夫,提举鸿庆宫。卒,年七十六。 (节选自《宋史·范纯礼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 (2)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 ※【答案讲评】(1)正尽力去除先前的苛严,尚且担心做得不够,哪有宽松成为祸患的呢。 (2)愚人粗鲁无知,如果以叛逆定罪,恐怕会辜负陛下爱惜生灵的仁德。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关键点:“务”“宽”,反问句式,句子大意。(2)关键点:“村野”“蔽”“好生”,句子大意。] 附:参考译文 范纯礼字彝叟,因父亲范仲淹的恩荫,担任陵台令和永安县令。昭陵兴建,京西转运使把木材、石料、砖和工匠役徒摊派给一路, 只有永安不接受命令。使者把这件事报告给陵使韩琦,韩琦说:“范纯礼难道不知道这件事吗?一定会有他的说法。”后来,众人责问他,纯礼说:“陵寝都在永安县境内,一年四时都要修缮管理,没有闲着的时候,现在竟然和各县平摊赋役,怎么比得上将赋役搁置,用它来供奉平时的用度呢?”韩琦肯定了他的回答。还朝,他被任命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的身份出京担任遂州知州。沪南有边防事务,征调赋税严苛急切,纯礼一概以静应对,分辨其中可以备办的,不从百姓那里征取。百姓在庐舍中为他画像,把他像神一样加以供奉,命名为“范公庵”。草场失火,百姓疑虑害怕,看守草场的官吏惊恐地等待诛杀。纯礼说:“草湿就会产生火气,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只让他们暗中赔偿。库吏偷丝太多当判死罪,纯礼说:“因为乱糟糟的丝杀了他,我不忍心。”听任他的家人立刻出钱买下来赎罪,命令释放受到牵连的人。升任户部郎中、京西转运副使。徽宗即位,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担任开封知府。前府尹治政苛刻严酷,纯礼说:“宽柔刚猛相济,是圣人的教诲。正尽力去除先前的苛严,尚且担心做得不够,哪有宽松成为祸患的呢。”因此一概以宽大处事。皇帝直接下令审讯享泽村村民谋反一事,纯礼审问事情的缘由,(原来是)这个人到戏场看戏,回来的路上见到工匠做桶,就把桶拿来戴在头上说:“和刘先主相比怎样?”于是被桶匠抓住。纯礼第二天上朝应对,徽宗问怎么处理这件事,纯礼回答说:“愚人粗鲁无知,如果以叛逆定罪,恐怕会辜负陛下爱惜生灵的仁德。按不应做此事的罪名杖责他,就够了。”皇帝说:“(这样做)凭什么告诫后人呢?”纯礼回答:“正想使外面的人通过此事知道陛下不滥施刑罚,足够作为典范了。”徽宗听从了他的话。纯礼沉稳坚毅刚强正直,曾布畏惧他,挑拨驸马都尉王诜说:“皇上想要升任你为承旨,范右丞不同意。”王诜发怒。恰逢王诜招待辽国使者,纯礼主持宴会,王诜诬告他动不动就直称皇上名字,纯礼被罢免为端明殿学士、颍昌府知府,提举崇福宫。崇宁五年,复任左朝议大夫,提举鸿庆宫。去世,享年七十六岁。 考 点 探 究 【P】 考纲在线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2.理解 B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简要解读 近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在“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上,已不见单独设题,体现了文言文阅读重在整体理解的宗旨。我们不必像以前那样花很多精力去细抠各类文言句式,但这并不表示这项知识不重要。较准确地把握文言句式,有助于译文、译句的“信”与“达”。文言文阅读的晓畅与否,当然取决于我们对字词的把握,也要看我们对相关文言句式的辨析。这些知识遍布文言文中,阅读时难以逾越和回避。况且作为保留题型的文言文翻译,命题所选文句每每从词语、句式及其用法的代表性上考虑。故在文言句式及其用法上,我们是不能掉以轻心的。 备考建议: 1.在熟读中学教材的基础上,梳理并系统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2.近年绝大部分省市的命题都不单独进行考查,而是与“翻译文中的句子”这一考点结合起来考查,复习时,应当把句式知识运用到翻译实践中去,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3.有个别省市的试题专门对省略句进行了考查,要求考生准确判断补出的省略词语或成分,它需要考生仔细阅读上下文,根据文意来推断。它已不是简单地考查句式,而是侧重于考查文意理解,考生要注意这一趋势。 课 堂 导 练 【P】 设题角度Ⅰ:显性考查(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十一月,庚午,万寿公主适起居郎郑颢。颢弟颐,尝得危疾。上遣使视之,还,问:“公主安在?”曰:“(公主)在慈恩寺观戏场。”上怒,叹曰:“我怪士大夫不欲与我家为婚,良有以也。”急命召公主入宫,立之阶下,不之视。公主惧,涕泣谢罪。上责之曰:“岂有小郎病,不往省视,乃视戏乎?”遣归郑氏。 (《资治通鉴》) 1.下面四个句子都是省略句,它们与例句特点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上遣使视之,还,问:“公主安在?”曰:“在慈恩寺观戏场。” A.木直中绳,以为轮。 B.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D.为击破沛公军。 ※【答案讲评】B [例句与B项都是省略主语。例句的省略情况是:上遣使视之,(使)还,(上)问:公主安在?”(使)曰:“在慈恩寺观戏场。”B项的省略情况是:家贫,无从致书以观,(余)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余)手自笔录。A项省略“”的宾语“之”。C项省略“于”。D项省略介词“为”的宾语“之”。] 2.下面的句子是个省略句,被省略的成分补充正确的一项是( ) 急命召公主入宫,立之阶下。 A.(上)急命召公主入宫,(公主)立之阶下。 B.(使)急命召公主入宫,(上)立之阶下。 C.(使)急命召公主入宫,(公主)立之阶下。 D.(上)急命召公主入宫,(上)立之阶下。 ※【答案讲评】D (解答这道题的关键是要弄清“立”的使动用法。这里不是讲公主站立,而是“皇上”使公主站立在阶下。“立之阶下”的正确翻译应该是“皇上吩咐公主站在台阶下面”。) 3.与“不之视”在句式特点上不相同的一句是( ) A.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B.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C.孔子云:“何陋之有?” D.古之人不余欺也。 ※【答案讲评】C (“不之视”与下面四项都是宾语前置句,但前置类型不同。“不之视”与A、B、D三项都是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而C项借助“之”来前置宾语。) 附:参考译文 十一月庚午(这一天),万寿公主嫁给起居郎郑颢。郑颢的弟弟郑颐曾经生了一场重病。皇上派使者去探望郑颐的病情,(使者)回来后,(皇上)问:“公主在哪儿?”(使者)回答说:“在慈恩寺的戏场看戏。”皇上大怒,长叹一声,说:“我(以前)对士大夫不愿和我家结为婚姻关系感到奇怪,(现在看来他们是)很有道理的。”(于是)急忙下令召公主进宫,让她站在台阶下面,(把她晾在那里)不看她。公主很害怕,哭着请罪。皇上责备她说:“哪有自己的小叔子生了病不去探望,竟然还去看戏的道理?”(说完)打发她回到郑家去。 设题角度Ⅱ:隐性考查(往往在翻译中考查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与用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席方平,东安人。其父名廉,性戆拙。因与里中富室羊姓有隙,羊先死;数年,廉病垂危,谓人曰:“羊某今贿嘱冥使搒我矣。”俄而身赤肿,号呼遂死。席惨怛不食,曰:“我父朴讷,今见凌于强鬼;我将赴冥,代伸冤气耳!”自此状类痴,盖魂已离舍矣。 席入城,其父已收狱中。至狱门,遥见父卧檐下,似甚狼狈。举目见子,潸然流涕,曰:“狱吏悉受赇嘱,日夜搒掠,胫股摧残甚矣!”席怒,大骂狱吏:“父如有罪,自有王章,岂汝等死魅所能操耶!”遂出,抽笔为词。值城隍早衙,喊冤以投。羊惧,内外贿通,始出质理。城隍以所告无据,颇不直席。……席遁赴冥府。二官密遣腹心与席关说,许以千金。席不听。升堂,见冥王有怒色,不容置词,命笞二十……冥王又问:“尚敢讼否?”席曰:“必讼!”…… (选自《聊斋志异·席方平》,有删节) 1.羊某今贿嘱冥使搒我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羊氏如今买通冥使并嘱咐他打我了。 (关键词语是“搒”,处于动词谓语位置,关联的宾语是“我”,引发的反应是“俄而身赤肿,号呼遂死”,所以应该解释为“打”。) 2.我父朴讷,今见凌于强鬼。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我父亲老实忠厚,钝嘴钝舌,如今被恶鬼欺侮。 (关键词语是“朴”“讷”,句式是被动句“见……于”。) 3.席入城,其父已收狱中。至狱门,遥见父卧檐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席方平进了(阴间)城里,他的父亲已被关押在监狱中。到了监狱门口,(他)远远地看见父亲躺在屋檐下。 (第一个分句是被动句,动词“收”直接表被动,要翻译为“被关押”,第二个分句是省略句式,省略了介词“于”,要补充。) 4.狱吏悉受赇嘱,日夜搒掠,胫股摧残甚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狱吏全都接受了贿赂并受到了叮嘱,没日没夜地拷打(我),我的腿被打伤得很严重了。 (关键词语是“悉”“赇”“掠”“甚”等,句式是被动句,没有任何标志,应该着眼于主语与动作行为的关系。) 5.城隍以所告无据,颇不直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城隍认为他所告发的事情没有实据,认为他很无理。 (关键词语是“以”“直”,其中“直”为意动用法,即“认为……理直”,而“不直席”即是指席方平理亏。) 附:参考译文 席方平,是东安县人。他父亲名叫席廉,生性戆直。因为和同乡姓羊的财主结了怨, 姓羊的先死;过了几年,席廉也病倒在床上,临危时对人说:“羊氏如今买通冥使并嘱咐他打我了。”顷刻全身红肿,惨叫几声便断了气。席方平看到父亲惨死,悲痛得连饭也吃不下,说:“我父亲老实忠厚,钝嘴钝舌,如今被恶鬼欺侮,我要到阴间替父亲伸冤去。”从此以后他的样子像傻了一样,大概魂魄已经离开身体了。 席方平进了(阴间)城里,他的父亲已被关押在监狱中。到了监狱门口,(他)远远地看见父亲躺在屋檐下,看上去已被折磨得不成样子。(席廉)抬头瞥见儿子来了,眼泪禁不住扑簌簌地往下掉,说:“狱吏全都接受了贿赂并受到了叮嘱,没日没夜地拷打(我),我的腿被打伤得很严重了。”席方平一听火冒三丈,大骂狱吏说:“我父亲如果有罪,自有王法,哪里能由你们这伙死鬼任意摆布。”说完走出监狱,挥笔写好了一纸状子,趁着城隍坐早堂,(闯进衙门,)大声喊冤,送上状子。姓羊的害怕,里里外外用钱打通关节,才出堂对质。那城隍认为他所告发的事情没有实据,认为他很无理。……席方平迅速赶到冥府。两官暗地里差心腹奴才向席方平讲情求和,答应送给他一千两银子。席方平不理睬。上了公堂,只见冥王怒容满面,不容申诉,喝令打他二十大板……冥王又问:“还敢再告吗?”席方平回答:“一定要告!”……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 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①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耇②,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③可也。”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注】①勍敌:强敌。②胡耇:老人,亦指年老。③儳(chán):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楚军全部渡河,尚未排好队列,(司马子鱼)又将上述意见报告襄公。 (“济”,应该解释为“渡河”,这是一个省略句,省略了主语和介词宾语,要补充完整。) 2.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古代领兵作战,不凭借险隘的地形(来攻击敌人)。 (关键词语是“为军”“阻隘”,“为”是动词,“阻隘”是形容词作名词用。此外,这是一个省略句,要补充完整。) 3.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我虽然是亡国者(殷商)的后代,也不击鼓攻击没有排好列的军队。 (“鼓”,在此处作动词,翻译为“击鼓攻击”。) 4.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军队是凭借有利条件来作战的,鸣金击鼓是用声音来鼓舞士气。 (“利”,在此处作名词,译为“有利的条件”;“用”,在这里意译为“作战”;“声”,在此处作动词,“以声音鼓舞”。) 附:参考译文 楚军攻打宋国以援救郑国。宋襄公准备迎战,大司马子鱼劝阻说:“上天遗弃商朝已经很久了,君王要振兴它,就是不可原谅的了。”(襄公)不听。 (襄公领兵)和楚军在泓水地方交战。宋军已经排好队列,楚军还未全部渡河。司马子鱼说:“他们人多,我们人少,趁他们尚未全部渡河,请下令攻击他们。”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尚未排好队列,(朗子鱼)又将上述意见报告襄公。襄公说:“还不行。”等到楚军排好了阵势,然后才攻击他们,宋军大败。宋襄公腿部受伤,侍卫官也全部被歼。 全国人都归罪襄公。襄公说:“君子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花白的人。古代领兵作战,不凭借险隘的地形(来攻击敌人)。我虽然是亡国者(殷商)的后代,也不击鼓攻击没有排好队列的军队。”子鱼说:“君王不懂得作战。强敌的军队,在险隘的地方不能成列,这是上天帮助我们。阻敌于险地而进攻他们,不也是可以的吗?就这样还怕(不能取胜)呢。而且现在我们面对的强者,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到了很大年纪,俘获了就夺取过来,管什么头发花白?(使军队)明白国耻,教会(他们)作战,是为了杀敌人。伤势还未到死的程度,怎么不再伤害他们?要是舍不得再去伤害受伤的敌人,就应当根本不要伤害他们;要是怜惜他们当中头发花白的人,就应当向敌人投降。军队是凭借有利条件来作战的,呜金击鼓是用声音来鼓舞士气。时机有利而使用军队,阻敌于险地是可以的;鼓声宏大以鼓舞士气,鸣鼓进攻未成列的敌人也是可以的。” 技 巧 导 津 【P】 1.类型比照 既要明晓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和词类活用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和用法,还要弄清各种句式和用法的常见形式,例如表判断的有“……者,……也”“……,……也”“……者,……”“……者也”“……则……”“……乃……”“……皆……”“……素……”“……即……”“……诚……”“……为……”等句式,又如名词活用为动词有“名词+宾语”“副词作状语+名词”“能愿动词+名词”“名词+补语”“所+名词”等形式。熟悉了各种文言句式和用法,解题时就可以因类比照,触类旁通。 2.标志辨识 不同的文言句式和用法往往有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我们可以借助它们来加以辨别。例如被动句,只要准确抓住“于”“为”“为……于”“为所(为……所)”“见”“见……于”“受……于”“被……于”等标志性词语,就很容易辨识。又如宾语前置,看准否定词、代词(包括疑问代词)以及“之”“是”等标志,也很容易辨识。 3.文意揣摩 考查文言句式和用法主要结合文意来进行,掌握文言句式和用法的有效方法也是根据文意来揣摩的。例如《荀子·劝学》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一句,从文意来看,“金石”不可能作为主动者去“镂”其他事物,而是被“镂”的, 据此可判断该句是被动句。又如《鸿门宴》中“项伯杀人,臣活之”的“活”字,用一般的意义来解释,句子就讲不通,如果理解为“使……活下来”,整个句子表意就明确了,由此可见“活”字在这里是使动用法。 4.结构分析 例如“大王来何操?”一句,从语法结构来分析,“操”是及物动词,“何”为疑问代词,应作“操”的宾语,本应在“操”之后,而现在置于动词“操”之前,自然应该是宾语前置。又如“左右欲刃之”一句中的“刃”,前面用了一个能愿动词“欲”,而“欲”“能”“可”“足”等能愿动词只与及物动词组成合成谓语,故推断名词“刃”活用作了动词。 5.译文代入 文言句式和用法常和翻译结合起来考查,解答时可将翻译的文字代入原文中,看与上下文的意思是否和谐一致,以判定理解是否出错。例如2016年全国卷Ⅱ翻译题,“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中“囊”如果按正常的词语对译就会使句意不通。这时应考虑到“囊”已经活用,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用袋子装”。知 识 积 累 【P】 一、文言句式知识系列表注:△表示《考试说明》未作要求 句 型 例 句 说 明 (一)判断句 ①……者,……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②……者,…… 粟者,民之所种。(《论贵粟疏》) ③……者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④……也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典型格式)用“也”表示判断 ⑤……为……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⑥……是……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动词“为”和“是”表判断 ⑦……乃……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⑧……即…… 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过小孤山大孤山》) ⑨……则……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⑩……皆……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其势弱于秦。(《六国论》) ……本…… 臣本布衣。(《出师表》) 用副词帮助判断 无标志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必有主语与谓语(名词性) (二)被动句 ①无标志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主语是动词的受动者,可移至动词后 ②动词+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③被+动词 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孔雀东南飞》) “于”或“被”引出主动者 ④见+动词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见+动+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 ⑥……受+动+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见”“受”均有表被动意义,是介词 ⑦……为+动……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⑧……为……所+动……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⑨……为所+动……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为”是介词,表被动 (三)变序句 △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甚矣”谓语提前 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鸿门宴》) 疑问句代词宾语前置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师说》) “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是”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定语后置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 “吹洞箫”是定语,“客”为中心词 △介词结构后置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于其址”此处作补语, (《游褒禅山记》) 翻译时提前 (四)省略句 ①主语省略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省去主语“公” 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舍人)曰:“(廉将军)不若(秦王)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省去说话者“舍人”,对话中省去主语“廉将军”和宾语“秦王” ②谓语省略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鸿门宴》) 承前省谓语“为乐” ③宾语省略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之)而师之。(《师说》) 省谓语动词的宾语“之”(生乎吾前)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曹刿论战》) 省介词“以”的宾语“之”(衣食) ④兼语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省“之(相如)”,为“拜”的宾语,“为上卿”的主语 ⑤省介词 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鸿门宴》) 省介词“于” 二、文言词类活用特点及例释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个属于甲类的词在句子中临时改变用作乙类的一种特殊情况。 1.名词的活用 (1)活用为一般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名词+宾语。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籍(登记)吏民,封府库 ②副词作状语+名词。如:范增数目(看)项王 ③能愿动词+名词。如:左右欲刃(杀)相如 ④名词+补语。如:沛公军(驻军)霸上(“霸上”前省略了“于”) ⑤所+名词。如:乃书帛曰:“陈胜王”,置于所罾(用网捕)鱼腹中 ⑥名词+状语。如:况吾与子渔樵(捕鱼打柴)于江渚之上 (2)名词作状语。注意名词作状语后的不同作用: ①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如:天下云(像云一样)集响(像回声一样)应,赢粮而景(像影子一样)从 ②表示动作行为(或待人、事物)的态度。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 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如: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 ⑤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当面) ⑥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向南;向西) ⑦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如: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早晨;晚上)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其特点是名词必带宾语,且这个名词使这个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翻译时译成兼语式。如: ①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为王)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让……住宿) (4)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其特点是名词必带宾语,且是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的人或事物,翻译时可译为“把……看作……”“把……当作……”。如: 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把……当作老师) ②粪土当年万户侯(把……看作粪土) 2.动词的活用 (1)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如: ①为刎颈之交(朋友) 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到的人) ③惧有伏焉(伏兵)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中,动词谓语和宾语的关系含有“使宾语怎样”的意思,称之为动词的使动用法,用作谓语的动词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翻译时要采用兼语的形式体现。如: ①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②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使……回去) ③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起舞;使……哭泣) ④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使……投降) (3)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指的是主语为宾语发出谓语的动作行为,即“主语为宾语怎么样”。如: ①等死,死国可乎(为……而死) ②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为……哀叹)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活用为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一定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如: ①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的地方) 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愚人) ③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若带了宾语,本身又处于谓语的位置,这时形容词往往就活用作动词。如: 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敬) ②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 ③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待) 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变小变弱)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处在谓语的位置,又带有宾语,并且含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使……变绿) ②大王必欲急臣(使……急,逼迫) ③足以荣汝身(使……荣耀)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如: ①单于壮其节(以……为壮) ②渔人甚异之(认为……奇怪) ③而耻学于师(认为……耻辱) 4.数词的活用 (1)数词活用为动词。如: ①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把……看作一样) (2)数词活用为形容词。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专注) (3)数词活用为副词。如: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全、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