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全国)4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全国)44

‎2019届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 训练(全国)‎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深湾夜宿 王 勃 津涂①临巨壑,村宇架危岑②。‎ 堰③绝滩声隐,风交树影深。‎ 江童暮理楫,山女夜调砧④。‎ 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 ‎[注] ①津涂:道路。②岑:小而高的山。③堰:拦河蓄水的土坝。④砧:捣衣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夜宿的深湾是个偏僻的地方,道路面对巨大的山谷,村子建在危险的山上。‎ B.一个“隐”字,写滩声时隐时现地传来,可想象出诗人凝神远听的神态。‎ C.一个“深”字,写出江边的树木随风起伏,树影晃动时的情景。‎ D.第一联是写近景,第二联是写远景,远近交替写深湾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景。‎ E.前三联,写出诗人眼中的异乡景色风情,第四联抒发游子乡思,情景相生。‎ 解析:选AD A项,错在对诗中“危”的理解上,这里的“危”是高的意思,不是指危险。D项,“第一联是写近景,第二联是写远景”错,应是第一句与第四句写近景,第二句与第三句写远景。‎ ‎★(2)诗的第三联描写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  ‎ ‎ ‎ ‎  ‎ ‎ ‎ 解析:此题有两小问,第一问要求描述画面,抓住“江童”“山女”这两个人物的动作进行描述即可;第二问要求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作答时要紧扣前面的画面描述展开。‎ 参考答案:描写了天已入暮,江童还在辛勤地划船,(2分)天晚了,山中的妇女还在捶洗衣裳的图景,(2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辛苦劳作的深厚同情。(2分)‎ ‎[诗歌鉴赏]‎ 这首诗写的虽是作者的思乡之情,但其中有两句很值得重视:江童暮理楫,山女夜调砧。在“理楫”和“调砧”之前加上“暮”和“夜”字,这不是诗人信手拈来的,而是经过深思后写出了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天已入暮,江童还在辛勤地划船;夜已深了,山中的妇女还在捶洗衣裳。这是一幅让人深思的图画,是诗人对劳动人民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始闻秋风①‎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②动,雕眄③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 ①本诗写于诗人晚年。②拳毛:即蜷毛,马毛拳曲貌。③眄:斜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B.“看黄菊”“听玄蝉”,诗人用秋日特有的风物点出了秋风去而复返的时令,也借助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 C.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D.颈联中,“雕”感受到秋风,睁开睡眼“眄青云”,诗人通过写“雕”畏惧秋风,侧面表现了秋风的神奇力量。‎ E.尾联中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解析:选BD B项,“借助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理解有误,诗中并无此意;D项,“‘雕’畏惧秋风”错误,颈联是为了表现秋风能使马和雕长精神,赋予万物以活力,并无畏惧秋风之意。‎ ‎★(2)有人评价此诗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  ‎ ‎ ‎ ‎  ‎ ‎ ‎ 参考答案:①首联表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诗人把秋风拟人化,通过秋风深情回忆去年与诗人作别,今又回到诗人身边,营造了一个奇妙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秋风去而复返的欣喜之情。②颔联诗人感叹衰老。诗人听闻秋风又来,醒来之后,却在镜中看到自己容颜衰老,有秋风依旧人已老的怅惘。③后两联诗人却精神顿作。以“马思边草”“雕眄青云”起兴,引出诗人迎着秋风上高台,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倔强进取的精神品格。(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情感”1分,“简要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 ‎[诗歌鉴赏]‎ 首联以拟人手法,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君”则是指诗人。去年观赏黄菊时秋风与诗人分别,此刻听到秋蝉鸣叫,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颔联由秋风转向诗人自己。诗人说:五更时分,凉风飕飕,察觉出是“你”回来了,此时对镜自照,镜中显露出“我”衰老的容颜。这前一句是正面点出“始闻秋风”,后一句是写由此而生发的感慨;和以上两句连读,仿佛是一段话别情的对话。颈联笔锋一转,精神顿作。“马思边草”渐起雄心,“雕眄青云”有直冲云霄之志,情感由感伤转向豪壮。尾联写天地肃清,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豪情不减,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 刘禹锡晚年写的这首《始闻秋风》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跌宕雄健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正是诗人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的艺术写照。‎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①‎ 岑 参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②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注] ①大历四年(769),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此时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②那:奈何。‎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三度为郎”“一从出守”两句自叙平生,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这里说“三”是言其为多数,且与下文“五”字不重复。‎ B.颔联承首联诉平生感慨,“长不用”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流露出作者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 C.“客舍秋风今又起”,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写出了诗人寄居成都客舍的情景,融凄凉的情感于萧瑟的秋景之中。‎ D.“江上蝉鸣空满耳”,以景结情,动静结合,“空满耳”与杜甫《蜀相》“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空”都是“白白的,徒然”之意。‎ E.本诗为诗人在成都客舍向幕中诸公倾诉情怀之作,叙事抒情,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读来不禁令人唏嘘长叹。‎ 解析:选BD B项,“流露出作者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说法错误,不是“不敢抱怨”,而是没必要抱怨,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苍生未休,诗人不安。D项,“动静结合”说法错误。‎ ‎★(2)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  ‎ ‎ ‎ ‎  ‎ ‎ ‎ 解析:从诗歌的题目看,“客舍”有游宦在外的漂泊之感,“悲秋”直接表明了对秋天的伤感之情;从诗歌的内容看,诗人还写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时光流逝、不被重用的惆怅。能抓住其中三点,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①抒发了诗人有济世之志,却壮志难酬的悲愤。“三度为郎”“一从出守”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饱含生平未得意的感叹。②体现了诗人不能得到“圣主”的重用,却能关心“苍生”的忧国忧民的情怀。“长不用”指长期未被重用,但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百姓未能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诗人不安。③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年老体衰的悲叹。“便白头”“岁月如流水”“秋风今又起”三句悲叹时光流逝,也是悲叹自己年老体衰。④表现了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心事向谁论”“蝉鸣空满耳”表现了诗人有满腹心事,却无处倾诉的凄凉。‎ ‎[诗歌鉴赏]‎ 诗的开头两句自叙平生。“三度为郎”“一从出守”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便白头”说时光之快,有“功业悲后时,光阴叹虚掷”的意思。颔联倾诉平生感慨。“长不用”却又关注“苍生”。颈联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则是“悲秋”。对春光而兴叹,见秋风而生悲,看似悲叹时光流逝,实则悲叹壮志未酬、平生失意,从而转出正意。尾联为诗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时至暮年,处境维艰。‎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晚泊浔阳望庐山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①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②近,日暮空闻钟。‎ ‎[注] ①远公:东晋高僧慧远,曾在庐山隐居修行。②东林精舍:高僧慧远在庐山隐居修行时,当时的刺史桓伊为他修建的一座禅舍,是当时及后代的隐居者们神往的胜地。‎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不精雕细刻个别景物,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 B.一、二联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香炉峰的挺拔秀丽、不同凡响。‎ C.诗人仰慕远公,而现在泊舟浔阳,却只闻钟声,难觅高人踪影。‎ D.夕阳斜照中隐约传来佛寺的悠扬钟声,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情怀。‎ E.本诗景物的选取不刻意着笔奇景,对重点景物浓墨重彩,浑成无迹。‎ 解析:选DE D项,“超然物外的情怀”理解错误,应为抒发了倾慕高僧慧远、向往隐居胜地的隐逸情怀。E项,“对重点景物浓墨重彩”理解错误,景物描写运用淡笔,不着浓墨,色彩淡素,浑成无迹。‎ ‎★(2)通读全诗,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6分)‎ 答:  ‎ ‎ ‎ ‎  ‎ ‎ ‎ 解析:解答此类题,要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诗句进行具体分析,从中找出诗人的思想情感。本诗是诗人“晚泊浔阳望庐山”所见、所闻、所感,诗歌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思想情感。“始见香炉峰”,可见出诗人的欣喜之情;“永怀尘外踪”写出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尾联中的“空”字,又表达出不见高人的惆怅之情。‎ 参考答案:①诗人初见香炉峰的愉悦欣喜之情;②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倾慕;③不见高人,只闻晚钟的怅然。‎ ‎[白话诗歌]‎ 经过了几千里江上扬帆,竟然都没遇到一座名山。当我在浔阳城外泊了船,才看到香炉峰非同一般。我曾读过慧远公的小传,其尘外之踪永使我怀念。东林精舍虽然近在眼前,却徒然听到传来的钟声。‎ ‎[诗歌鉴赏]‎ 开篇四句,诗人只用淡笔从悠然远望中略作点染,又借“都未逢”和“始见”,表现自己对庐山和高僧慧远的热切向往之情。结尾处,夕阳斜照中隐约传来佛寺的悠扬钟声,余音袅袅,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其中“空”字透出无限惋惜、惆怅。‎ ‎5.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 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分)‎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解题方略],分条答题)‎ ‎  ‎ ‎ ‎ 解析:(1)从诗中“楚酒”“山瓢”意象的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陈居士的兴趣爱好:饮酒。‎ ‎(2)从人物的情态、举止等描写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三日醉”“愁时引睡”等情态描写,表现陈居士的性格特点:洒脱、豪放。‎ ‎“亭角寻诗”“推户寻诗”等细节描写,表现陈居士的形象特点:高雅的情趣追求。‎ ‎(3)从注释“居士:指文人雅士”和身份等角度分析人物形象。‎ ‎“居士:指文人雅士”透露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文人,有雅趣。‎ 参考答案:①行为洒脱;情趣高雅。(概括形象特点)②“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具体分析形象)‎ ‎ [诗歌鉴赏]‎ 这两首绝句,是陈与义自述其创作情状的,格调轻松,语句诙谐。‎ 第一首绝句中,作者畅饮了楚地的美酒,酣醉三日不醒,此时小园里的花儿,经历了雨水的洗拂,洗出了分外明艳的红色。此际销魂,诗思泉涌,一句“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是自嘲,亦是自诩。看吧,一位宿醉初醒,便尔寻诗的诗人,此时面对满园的春色,正站在小园亭中的一角,一面欣赏着这美丽的风景,一面在苦思冥想,搜寻着最能够表现这自然美景的诗句。一阵清风吹过,诗人的袍袖被风吹得鼓了起来,这满袖的清风,不正是诗人的诗思最好的凭借吗?‎ 第二首绝句中,作者强调了美酒的作用。他说,我就爱喝点酒,拿着葫芦瓢优 哉游哉,你们可不要笑我。“侬”,是“我”的自称。酒这个东西,在忧愁之时,能让你酣然大睡,其功至高至奇,切切不可轻忽。大抵诗思愁郁之时,智慧堵塞,难有新意,不如以酒浇愁,先大醉一场,待到从醉中醒来,头脑分外清明,推门出去,找寻那逝去的诗思,抬头兀地看见满院的乔木,在明月的映照下,呈现出各种峥嵘的姿态。此时物与情会,景与境偕,诗思的泉涌,也正在这明月下、树影间。‎ 文学创作有其自身的规律,然而创作灵感的来临,有时确实需要外物的引动。正所谓“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文心雕龙·物色》),陈与义在这两首绝句中描写了自己的创作经验,带有浓厚的个人情感体验的色彩,亦可见出作者倜傥佻达的个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