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元川师大万达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1月月考语文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广元川师大万达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1月月考语文试卷

www.ks5u.com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体坚持“四分法”,即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与诗歌和小说比较, 散文这一文体颇似平淡之水,没有酸、甜、苦、辣、咸五味,却几近于道,而真正的“道”包含在无 色之色、无声之声和无味之味中。同理,我们在散文理论的建构中,也应避开各种干扰,去体悟其中 的"道’”。‎ ‎②散文是中国最大的一笔文学遗产。如果说,小说是民族历史的再现,诗歌是民族精神的写照, 散文则是民族智慧和情感的结晶。从先秦散文到“唐宋八大家”、晚明小品、“五四”白话散文,再 到 20 世纪 90 年代的“散文热”,散文创作成绩辉煌,不容忽视。古人有言:“读诸葛孔明《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不堕 泪者,其人必不友。”这意味着散文这种文体蕴藏着民族情感的密码。‎ ‎③散文还是文化传承、传播的纽带。当今的港台散文、东南亚和欧美华语散文蓬勃发展,都得益于中国传统散文的滋养。如果回溯文学和文化历史,就可以发现散文是“文体之母”,中国文化的原典许多是由散文呈现的,“散文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源的基本载体”。‎ ‎④诗歌、小说分别是意象和故事的审美,而散文主要是感觉的审美。诗歌的沉思给予人们更为梦想的生活感觉,小说的虚构给予人们更为想象的生活感觉,而散文的亲和给予人们更为实际的生活感觉。这个时代的人们普遍倾向于简单易懂,而散文将生活的简单转化为文学的简洁,更直接流畅地进入生活世界,以更贴近身边的方式表达生活感觉。‎ ‎⑤新时期以来,散文创作热闹异常,却不乏平庸狭隘之作,这是因为散文作者缺乏高雅精致、大 气开阔的诗性情趣追求。中国古代散文辉煌,是因为其中常有恢宏之气与壮阔情怀,有为国家、历史、思想、天地而写的情趣,所以有像先秦散文那样汪洋恣肆的气魄,而现在的散文常偏于个人生活一隅, 为个人玩味和自我情致而写。‎ ‎⑥但这并不意味着写“高大上”题材就是好散文。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人们对文学审美的实际需求,已不再是单一性的“载道”或“言志”,更趋于精神生活的趣味提升。现在的读者之所以喜欢散文,就是因为它没有什么历史负载,更没有什么"救亡图存’的宏大志向,它将人们带入到一种恬静而安详的审美世界,去感悟历史、咀嚼人生,以及品味生活,更能够体现出文学审美的基本宗旨:娱乐与享受。‎ ‎⑦但散文创作不可止步于简单的“娱乐与享受”。要写好散文,作者需要具备卓异的审美素养、从容有致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需要具备有襟怀、有情怀、有高品质和高品位的情思理趣。散文的后面站着一个人,一个成熟、健旺的人,他在思想、在行动,并通过一种朴素的话语来见证这个思想着、行动着的人,这便是散文写作之所以感人的真实原因。而要成为一个真正的散文读者,与这个“人”‎ 顺畅地交流,则须放弃分析和阐释,更多地去阅读、感受、体悟。只有会读散文了,才能了悟、阐释散文的精微和妙处。‎ ‎(选自王国平、吴春燕《散文如水 何以悟“道”》,有删改)‎ 1. 联系全文,下列关于散文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 分)‎ A.散文是民族智慧和情感的结晶,蕴藏着民族情感的密码,成为中国最大的一笔文学遗产。B.散文是文化传承、传播的纽带,是民族精神的基本载体,也滋养着蓬勃发展的华语散文。C.散文将生活的简单转化为文学的简洁,以便贴近身边的方式表达作者对生活世界的感觉。D.散文的发展离不开人们对文学审美的实际需求,而这种需求又与时代前进的步伐相联系。‎ 2.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①段遵照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体划分,将散文与其他各种文体一一进行比较,从而引出散文文体平淡而几近于道的基本特征。‎ B. ‎②至④段紧承上文,分别从精神载体、文化传承、传播纽带等三个不同角度,论述了散文文体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主要特征。‎ C. ‎⑤⑥段首先对新时期散文创作实践进行评价,然后指出现在读者之所以喜欢散文,在于其更能够体现出文学审美的基本宗旨。‎ D. ‎⑦段分别从创作与阅读的角度进行阐述,指出新时期散文繁荣的原因,在于既拥有优秀的散文作者, 也拥有真正的散文读者。‎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散文这一文体看似平淡如水,但我们的散文创作有着悠久的传统,取得了辉煌成就,是不容忽视的。‎ B. 从文学和文化历史来看,传统四大文体中的散文是“文体之母”,所以中国文化的原典许多都是散文。‎ C. 散文既可以“宏大”,有恢宏之气与壮阔情怀;也可以“简单”,将人们带入恬静而安详的审美世界。‎ D. 创作散文至少需要具备思想能力和表达能力,而阅读散文则需要放弃分析和阐释,多些感受与体悟。‎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书院是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和教育形式,具有教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在培养人才、创新学术、普及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唐中叶开始至晚清教育改制,书院延续了一千余年,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价值取向。河南商丘应天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嵩山嵩阳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等著名书院,担负着传承道统的使命,也是传统人文教育的重要基地。虽然今天的书院似乎光彩不如从前,但它的历史使命并未结束,其影响力反而刚刚开始。‎ ‎(选自《让传统书院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材料二:‎ ‎“名城衡阳人文荟萃,石鼓文脉绵延千年。”坐落于湖南省衡阳市的石鼓书院地处湘江、蒸水、耒水交汇处,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湖南第一胜地。它曾声名远播,名噪朝野,在我国书院史、教育史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资料显示,自唐代以来,衡州地区先后建了石鼓书院、邺侯书院和船山书院等 69 所书院。据衡阳市文物局局长吴建波介绍,为了进一步唤醒城市的文化记忆,衡阳市把古书院作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元素,编制了《衡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将书院文化纳入系统性保护工程。在对 古书院加大修缮保护力度的基础上,衡阳市还进一步突出了书院的文化传承功能,将古书院作为当地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定期组织举行研学、表演、祭祀等活动。‎ 古老的书院记忆,正在潜移默化地催生着这座城市走向新的繁荣!‎ ‎(选自《古老书院正在唤醒城市的文化记忆》)‎ 材料三:‎ 时至今日,岳麓书院现有专职教师近 70 人,学生 300 余人,下设历史学系、考古文博学系、哲学系,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格局。‎ 今天的岳麓书院也以发展相关高层次学术研究为要旨,从研究书院本身出发,逐渐扩展研究范围, 在书院文化、湖湘文化、经史子学等领域取得了种种成就,现拥有中国历史研究所等 10 个科研机构, 并获得多个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大约占了湖南大学总成果的三分之一”。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肖永明说。‎ ‎“书院是我们独特的文化学术资源,必须充分地进行挖掘和发挥。”岳麓书院教授邓洪波说。他目前在做的,是对现存书院文献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研究。这在他看来已是“迫在眉睫”之事。据初步统计,现存书院文献至少在 1500 种以上,散落各处,大量不为人知或损毁严重。近十几年来, 虽然书院研究有日渐兴盛之势,但尚不够深入全面,也与目前所见书院文献资料并不丰富有关。‎ 于是,他带领团队花费数年时间,前往全国各地及海外,搜集文献底本,以影印和点校的方式, 整理了约 1200 种文献,同时对书院文献展开基础性研究,力图初步构建书院文献体系的框架,呈现书院文献的全貌,为今后学者们的研究提供方便。‎ ‎(选自《回归教育,传播文化:让古老书院活在当下》)‎ 材料四:‎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面对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进行了反思和审视,对传统文化也有了更新的理解和认识。‎ 近些年来,大量有识之士通过书院的创办或修复,来推动书院文化的相续。甚至,还出现了网络书院的形式,新媒体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加速器,也让现代书院有了新发展动力和契机。许多书院纷纷利用“互联网+国学”的方式,让传统文化飞出了实体书院的门墙,随时随地都可以鼓舞寻路觅渡的人。‎ ‎2017 年 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书院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深厚的政策土壤。不久前,位居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成功入选教育部评选的“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名单,鹅湖书院也成为江西省首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之一。‎ 传统给了我们辉煌的过去,也必将能给我们灿烂的未来。‎ ‎(选自《书院:中国人难以磨灭的文化印记》)‎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具有教学、藏书、祭祀等功能的古代书院,可以培养人才、创新学术、普及教育,现代书院应依然保留古代书院教学研究、图书收藏等传统功能。‎ B. 衡阳石鼓书院地处湘江、蒸水、耒水交汇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在交通不太发达的年代,为无数纷至沓来的文人墨客求学讲学提供了便利条件。‎ C. 今天的岳麓书院着力发展与书院文化相关的学术研究,在传统文化研究等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就,因而提升了湖南大学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D.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反思和审视,对传统文化更新的理解和认识,人们感受到 传统文化的升温,书院文化将在各地重新兴起。‎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衡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中央 和地方政策,对当今书院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B. 衡阳市加大对古书院的修缮保护力度,将古书院作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突出了书院的文化传承功能,唤醒了城市的文化记忆。‎ C. 岳麓书院教授邓洪波前往世界各地,搜集文献底本,整理上千种文献,力图初步构建书院文献体系的框架,呈现书院文献的新貌。‎ D. 网络书院的形式和新媒体传播方式,让传统文化走出实体书院,走进平常生活,使现代书院的发展有了新的动力和契机。‎ 3. ‎2018 年 12 月 8 日的《光明日报》称“如何让书院‘活’在当下、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更大贡 献,成为当今书院探索的重要方向”,怎样进行中国书院古为今用的探索与实践?请结合四则材料简要分析。(6 分)‎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合欢树 史铁生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很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的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尽管医院已明说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不死心,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钱买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服用,让我洗、敷、熏、炙。“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可母亲仍不放弃,直到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实在太悬了。后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但又抱了新的希望。“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一样锲而不舍。‎ 三十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 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母亲为什么早早地走了呢?迷迷糊糊中,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爷可怜她,就召她回去了。”这让我心里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几年前,老街坊们就提醒过我:“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听了心里一阵抖。还说,我家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小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起来,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 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花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再过一年,母亲去世,我们搬离了同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悲痛弄得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外边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着那棵树吧。来到老院子,老街坊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眼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但我再难看见它了,因为老院里扩建了小厨房什么的,过道窄,摇车进不到里面的小院儿。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告别了老街坊,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1.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在叙写作者所遭遇的人生变故中穿插对母亲的回忆,塑造了一个坚忍伟大的母亲形象,表达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念之情。‎ B. 母亲认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作者写这一点是暗示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 C. 回到老院子时,老街坊谁都没问作者获奖的事情,因为在质朴的老街坊眼中,作者的生活、健康与工作显然比文章获奖更重要。‎ D. 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以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沉怀念,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2. 第⑧段中作者说“悲伤也成享受”,如何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6 分)‎ ‎ 。9.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 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高.祖.本纪(节选) 司马迁 初,诸侯俱北.面.受命怀王,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侯.皆附。及赵高已杀二世,使人来,欲约分王关中。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因袭攻武关,破之。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诸 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又战其北,大破之。乘胜,遂破之。‎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 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 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 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徵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馀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B.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C.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D.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结束,不正确的是( )(3 分)‎ A. 高祖是古代帝王的庙号。汉高祖刘邦谥号为高皇帝,按照唐朝以前用谥号称呼皇帝的习惯,应称汉高帝,汉高祖是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提法。‎ B. 北面,即面向北方,君主面南而坐,臣子面向北方朝见天子,故以北面指臣服于人。‎ C. 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春秋战国时期的五等爵位由高到低依次是王、侯、伯、子、男。‎ D. 符,中国古代朝廷封官、传命和征调兵将的凭证,双方各执一半,合二为一方有效。节,缀有牦牛尾的竹竿,古代使者出使时用作凭证。‎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3 分)‎ A. 与秦军大战蓝田,战前,用了郦生、陆贾的计谋,游说秦将,“啖以利”,偷袭武关,获得胜利。‎ B. 刘邦率先入关却最终又能“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可见刘邦从谏如流而有远见卓识。‎ C. 刘邦入关后与民约法三章,实行一系列宽政爱民的措施,赢得了秦地人民的热烈拥护,人心所向是他日后节节取胜的根本原因。‎ D. 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将领们有的说杀掉秦王,刘邦却把秦王子婴交给主管官吏不杀秦王,说明刘邦宽厚仁德容人。‎ 1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5 分)‎ (2)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 14—15 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① ‎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②荣辱。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出任江宁知府之时。金陵系六朝古都,从公元 222 年东吴在此建都起,东晋、宋、齐、梁、陈亦先后在此建都。②谩嗟:轻叹。‎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故国”点题,为下片的怀古伏笔;“晚秋”点明时节,“天气初肃 ‎ ‎”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 A. ‎“似”、“如”二字运用比喻的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由远而近,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景。‎ B. 下片由上片的写景转入怀古,以陈后主奢靡颓唐以致国家灭亡为例,引发出对六朝兴亡的感慨之情。 D.本词立意新颖,直抒胸臆,境界开阔,风格高峻,《古今词话评价》为:“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 12.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 分)‎ ‎ 。‎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3.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 分)‎ (1) ‎《荆轲刺秦王》中抓住外貌特点,描写生离死别的场面的句子是: ,‎ ‎ 。‎ (2) 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赞扬真正的革命者敢于直面黑暗现实、不畏牺牲的句子是:真的猛士, , 。‎ (3) 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揭示出事物处于不断发展中的哲理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戏曲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这是业内的基本共识。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创新尝试未收到理想 效果,有人就将创新和继承对立起来,认为戏曲不必创新。尤其是昆曲等戏曲艺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之后,创新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贬义词。(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戏曲艺术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如果一直固守原有形态,只强调复制和模仿,戏曲恐怕早在数百年前就 了。突破前人、大胆创新,这是各个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家的共性。诚如某戏剧评论家所言,没有一 位 的京剧名伶是靠模仿或重复而成就自己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坚定的信念和博大的胸怀 为京剧改革作出巨大贡献。他眼界开阔, ,除唱腔、表演技巧之外,还从化妆、灯光、服装、舞蹈、剧目创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可谓“剧剧有创新,剧剧有新腔”。尚小云、荀慧生、于连泉等人,也是因为具有超越前人的理想和切实的努力,不满足于停留在雷池之内 ,才能够在强大的保守情绪的笼罩下突破藩篱,从而成为新流派的创始人。当然,戏曲的创新必须以传承为 基础,是传承中的创新,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 受的创新之路来。‎ 14. 下列在中文括号内补写的豫剧,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当代戏曲的发展,被创新精神的缺失所制约 B. 当代戏曲的发展,因创新精神的缺失而被制约 C. 创新精神的缺失,制约了当代戏曲的发展 D. 创新精神的缺失,对当代戏曲发展起了制约作用 12. 一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寿终正寝 名噪一时 兼容并蓄 照猫画虎 B. 无疾而终 名垂青史 兼容并蓄 按图索骥 C. 寿终正寝 名垂青史 博采众长 照猫画虎 D. 无疾而终 名噪一时 博采众长 按图索骥 13.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B. 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都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C. 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都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D. 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我们才能探索出一条能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20.阅读下面文段,围绕“国家精神”,根据划线句子仿写三句话,组成排比句式。(6 分)‎ 国家精神是什么?简单两个字,就是一个国家的“国魂”。它是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的赤子精神; ; ; 。21.请将下面关于 O2O(即Online To Offline 在线离线/线上到线下)商业模式的图式写成一段话,描述其交易过程,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80 个字。(5 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明代唐甄的《潜书•讲学》:“学贵得师,师也者,犹行路之有导也;所贵乎师者,贵其善讲也,虽有岐路,导之使不迷也。”‎ 毕业前的最后一堂课,老师说:“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回想成长的过程中, 无论攀登顶峰的欢笑还是跌落谷底的泪水,老师一直与我们一路同行。‎ 要求:请结合个人经历和体会,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记叙文,立意自定,标题自拟, 书写工整,不得套作或抄袭。‎ 语文参考答案 ‎1.B 原文说的是“散文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源的基本载体”。另外“华语散文”也扩大了范围。‎ ‎2.C A第①段并没有“与其他各种文体一一进行比较”;B“分别从精神载体、文化传承、传播纽带等三个不同角度”错,在文中“文化传承、传播纽带”是一个角度;D前后的因果关系不成立。另外,作者并没有说“新时期散文繁荣”,作者只是说“热闹”。‎ ‎3.B 因果倒置。应该是中国文化的原典许多都是散文,所以散文是“文体之母”。‎ ‎4.C 无中生有。“因而提升了湖南大学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与影响力”文中没有依据。‎ ‎5.C原文是“呈现书院文献的全貌。”‎ ‎6.(1)政策支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衡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全国性和地方性文件为书院文化的复兴加强了保证。‎ ‎(2)加强宣传教育。将古书院作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和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定期举行相关文化活动,突出书院的文化传承功能。‎ ‎(3)完善文献资料。将书院散落的、损毁的文献资料搜集、整理,构建书院的文献体系,呈现书院文献全貌,以便学生研学、大众认识和学者研究。‎ ‎(4)完善人才培养格局。设立与书院文化相关的从本科到博士后的不同层次的学科专业,为发展相关高层次的学术研究,拓展书院文化研究范围提供人才保证。‎ ‎(5)借助新媒体传播。建立网络书院,采取“互联网+国学”等新媒体方式,让书院文化紧跟时代,走进平常生活。(每点2分,答对3点计6分。)‎ ‎7.B 是母亲在逆境之中依旧对生活抱有期盼,并非迷信。‎ ‎8.①.母亲对作者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深沉的爱让作者深深感念,因而对于母亲的早逝作者内心非常悲伤。(2分)‎ ‎②.作者回忆起与母亲在一起的生活往事,又倍感温馨。(2分)‎ ‎③.母亲无私的爱、坚强的意志以及乐观的人生态度,让作者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乐观坚强,因此作者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母亲时,即使悲伤也会有温馨的感觉。(2分)‎ ‎9.①从文章内容而言,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孩子气的性格,展现出母亲率真可爱的形象,以及母子俩曾经轻松快乐的生活气氛。(2分)‎ ‎②从篇章结构而言,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与后文的生活困境及压抑气氛形成鲜明对照。(2分)‎ ‎③从表达效果而言,以一场母子间的“小冲突”作为开篇来引出后文对于母亲的回忆,切入角度新颖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乐趣,吸引读者兴趣。(2分)‎ ‎10.B ‎11.C 秦朝以前君主称王,爵位由高到低依次是公、侯、伯、子、男。秦朝秦始皇称帝,西汉以后最高爵位为王,封给皇子。‎ ‎12.A 用的是张良的计谋,派出郦生、陆贾做说客。‎ ‎13.(1)恰逢项伯想要使张良活下来,在夜间去见张良,(项伯回来后)因而用道理劝说项羽,项羽取消了进攻沛公的计划。(“会”、“活”、“因”、“谕”各1分,句意1分。)‎ ‎(2)(我)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所以”,…的原因;“备”,防备;“出入”,偏义复词;“非常”,意外变故,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    起初,各诸侯都听命于怀王,项羽和宋义北进援救赵,等到项羽杀死宋义,代替他为上将军,许多将领和黥布都从属项羽。打垮了秦将王离的军队,使章邯投降,诸侯都归附了他。等到赵高已经杀了秦二世,派人来见沛公,想要定约瓜分关中称王,沛公以为是诈骗,就采用张良的计策,派郦生、陆贾去游说秦军将领,用私利相诱,趁机袭击武关,攻破了关口。又和秦军在蓝田南面交战,增设疑兵,多树旗帜,所经过的地方不许掳掠。秦地的群众很高兴,秦军懈怠了,因此大破秦军。又在蓝田北面接战,再次打败秦军。乘胜追击,彻底打垮了秦军。‎ ‎    汉元年十月,沛公的军队先于各路诸侯到达霸上。秦王于婴素车白马,用丝带系着脖子,封了皇帝的印玺和符节,在轵道旁投降。将领们有的主张杀死秦王。沛公说:“当初楚怀王派遣我,本来是因为我能宽大容人。况且人家已经降服,又杀死人家,不吉利。”于是就把秦王交给了官吏,向西进入咸阳。沛公想要留在宫殿中休息,樊哙、张良劝说后,才封闭了秦宫的贵重珍宝、财物和库房,回军霸上。召集各县的父老、豪杰说:“父老们苦于秦朝的严刑峻法已经很久了,诽谤朝政的要灭族,相聚议论的要在街市上处斩。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在关中称王,我应当称王关中。同父老们约定,法律只有三章:杀人的处死,伤人和抢劫的处以与所犯罪相当的刑罚。其余的秦朝法律全部废除。官吏和百姓都要安居如故。我所以到这里来,是为父老们除害,不会有欺凌暴虐的行为,不要害怕。我所以回军霸上,是等待诸侯们到来制定共同遵守的纪律。”沛公派人与秦朝官吏巡行县城乡间,告谕百姓。秦地的百姓大为高兴,争先恐后地拿出牛羊酒食款待士兵。沛公又谦让不肯接受,说:‎ ‎“仓库的谷子很多,不缺乏,不愿破费百姓。”百姓更加高兴,唯恐沛公不做秦王。‎ ‎  有人劝沛公说:“秦地比天下富足十倍,地势好。如今听说章邯投降了项羽,项羽就给了雍王的封号,称王于关中。现在即将来到关中就国,你沛公恐怕不能占有这个地方了。应赶快派兵把守函谷关,不让诸侯军进来,逐渐征集关中兵,以加强实力,抵抗诸侯兵。”沛公赞成他的计策,照着做了。十一月间,项羽果然率领诸侯军西进,想要入关,而关门闭着。听说沛公已经平定关中,大怒,派黥布等攻破了函谷关。十二月间,就到了戏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听说项王发怒,要攻打沛公,派人告诉项羽说:“沛公想要称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被他全部占有了。”打算以此求得封赏。亚父劝项羽进攻沛公。当时项羽饱餐士卒,准备明日会战。这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称百万。沛公兵十万,号称二十万,兵力敌不过项羽。恰逢项伯想要使张良活下来,在夜间去见张良,(项伯回来后)因而用道理劝说项羽,项羽取消了进攻沛公的计划。沛公带来了一百多骑兵,驰至鸿门,来见项羽,表示歉意。项羽说:“这是你沛公左司马曹无伤向我说的。不然,我项羽何至于做这样的事。”沛公因为樊哙、张良的缘故,得以脱身返回。回来后,立刻杀了曹无伤。‎ ‎14.D非直抒胸臆 ‎ ‎15.整首词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悲愤交织的情感。‎ ‎①通过追思六朝皆因竟逐繁华而相继覆亡的史实,引发出作者对六朝兴亡的悲伤感慨之情;(2分)‎ ‎②化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典故,表达对于人们遗忘六朝亡国的惨痛教训愤慨之情;(2分)‎ ‎③流露了对北宋王朝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不满之情,委婉劝告宋统治者励精图治,莫蹈六朝灭亡覆辙。(2分)‎ ‎16.(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7.C 根据前后文的逻辑可知,这段文字谈创新对于戏曲发展带来的影响。A项,阐述戏曲发展的制约因素。B项,阐述戏曲发展和创新之间的因果关系,强加因果。D项,创新缺失对......起作用。一般“起作用”体现为好作用,这里表述不合事理。只有C项表述与上下文最连贯。‎ ‎18.C ‎ ‎ 这道题用排除法,首先我们知道戏曲应该是在复制和模仿过程中不知不觉就结束了,“寿终正寝”指事物自然而然不受影响的最后消亡,“无疾而终”,比喻事物未受外力干扰就自行消灭。“名垂青史”是长时间的影响,“名噪一时”是某个时期名声大。此处应该选择历史上一直有影响的艺术大家。“兼容并蓄”是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保存起来,“博采众长”是去采纳,在文段中通过“胸怀”“眼界开阔”“探索”,艺术大家的选择是采纳各个大家的优秀品质。“按图索骥”是守成规,“照猫画虎”是一味模仿,通过全文角度来看,是跳出模仿,不满足于模仿。因此选C。‎ ‎19. B 首先,从语法角度分析,“眼花缭乱”作定语成分,应该是“令人眼花缭乱”,所以排除A、D选项。B、C的区别在于B多加了“这样”。C项两个分句,主语都是承前省略主语“戏曲的创新”,显然不能做“探索”的主语,而B项第二个分句“这样”是可以做“探索”的主语的,所以B的表述最准确。‎ ‎20.它是一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奉献精神;(2分)‎ 它是一种“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无畏精神;(2分)‎ 它是一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奋发精神。(2分)‎ ‎21.首先消费者在网络平台挑选商品并下单(1分);然后网络平台处理订单,向实体门店进行信息通知(1分);接着实体门店向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消费体验,提供售后服务和保障(1分);最后消费者在网络平台进行评价和分享(1分);网络平台进行信息反馈。(1分)‎ ‎22.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