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鉴赏诗歌的形象学案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鉴赏诗歌的形象学案2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 鉴赏诗歌的形象 学案 ‎ ‎ 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和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又包括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鉴赏诗歌的意象】‎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诗人的主观感情。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写景作为后一两句的情感抒发的基础。由景物的物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解析]这是一首山水名篇。首联,初秋傍晚,山雨初霁,空气清新,景色美妙。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景。颈联,竹林里传来一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回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诗人极力渲染一幅纯洁美好的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人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美。诗人选择的意象“新雨”、“明月”、“清泉”、“竹喧”、“莲动”等也是积极的意象,‎ ‎2.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挖掘意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小松(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又硬。‎ ‎[解析]该诗是典型的咏物言志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抒情和刻画,找到与“志”的契合点,从而掌握主题。先抓小松的特征,抓一个炼字“刺”,不仅准确勾勒出外形特点,而且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 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才居要职。该诗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联系作者身世,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轻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讽喻世俗小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 ‎3.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王维);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重点记忆]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台城(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解析]南京古城阴雨连绵,青草茂盛。昔日的六朝已成为一场旧梦,如今只听到凄凉的鸟鸣。古城的柳树不管它谁兴谁亡,依然枝繁叶茂,如绿烟笼罩长堤。开头描写阴雨、江草、鸟鸣,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后两句寓情于景,于常见的景物中寄寓了无限的惆怅,抒发了盛衰兴亡的感慨。‎ ‎4.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 古代诗词常是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在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掘到其深层含义,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从字面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快,实质是写心情的轻松和愉悦。‎ 谒金门(南唐·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ruó,揉搓)红杏蕊。 ‎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解析]词一开头,作者就用生花妙笔“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把特定环境中的春天景色用特定的镜头推到读者的面前。但它的妙处不仅仅在写景,而在于它以融情于景的手法,把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来。春风搅动了池水,也搅乱了思妇的内心。她,一位富贵人家的少妇,因为丈夫远出,迟迟未归,心中的挂念自不必说。随着光阴的流逝,季节的更迭交替,春天又悄悄地来到她身旁。春风乍起,春色迷人,这一切怎能叫她无动于衷而不勾起春思的愁绪呢!这种由景入情、以景寓情的手法,把景与情如胶似漆地糅合在一起,交织成一幅完整而鲜明的画面。‎ ‎【当堂演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⑴、填空:“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___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___ 季节的一种___气氛。‎ ‎⑵、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 参考答案:‎ ‎⑴、离散、漂泊;暮春;哀伤、惆怅。‎ ‎⑵、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 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 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⑴、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⑵、“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⑴、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⑵、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 余干旅舍(唐·刘长卿)‎ ‎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⑴、本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其作用是什么?‎ ‎⑵、请回答这首诗的主旨,并具体分析。‎ ‎⑶、请分析作者的抒情理路。‎ 参考答案:‎ ‎⑴、诗歌描写了暮天、青枫、霜叶、孤城、独鸟、渡口、月初上等意象。这些意象的作用有两点:交代时令景象烘托渲染了郁郁的离情;暗示了作者的凄清悲愁的内心世界。‎ ‎⑵、本诗是一首思乡之作。写出了作者的思乡游子的孤独、寂寞、缠绵凄清的情怀。如,“摇落”一词和“清枫霜叶”就奠定了全诗的思乡基调,而“孤城紧闭”“独鸟背飞”进一步点染了作者的游子之思,“何处捣寒衣”这一传神的细节,把作者的悲苦忧愁,寄寓于那破空而来的为亲人赶制寒衣的砧声里。描写得含蓄蕴藉,言尽而意存。‎ ‎⑶、诗歌从日暮时分,写到夜色渐浓、明月初上、直到夜阑人静,坐听闺中思妇捣寒衣,时间上有递承,同时也透露出作者的思乡感情逐渐加重的心路历程。‎ ‎4、下面是白居易的一首诗,阅读后请回答问题 望驿台(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⑴、高适的《除夜作》言“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是从对方写起,而本诗却双方同时写。“两处春光同日尽”,请简评这样写的好处。‎ ‎⑵、全诗是围绕一个 字展开的,请分析作者的抒情理路。‎ 参考答案:‎ ‎⑴、所谓“两处”是指妻子处和诗人处。“尽”字如利刀断水,效果强烈。它含有春光尽矣,人在天涯的感伤情绪。“春光”一语双关,既指春天,同时也有美好的时光、美好的希望的意思。“春光同日尽”也就是两个人欢聚的希望落空了。这样自然地导出了“居人思客客思家”,一种相思,两处离愁。再加上这一天是春尽日,那么,这种相思的情愫就更难解了。‎ ‎⑵、诗歌是围绕一个“思”字展开的。前两句通过形象传情。首句“当窗柳”传出闺中绮思,次句借“扑地花”写出驿旅苦思,三句写出在三月的最后一天这个特定的时刻的刻骨相思。只是由“春光尽”含蓄点出。第四句如银瓶乍破,直点两个“思”字,关合有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