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10短新闻两篇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9 短新闻两篇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港督(dū) 紫荆花(jīnɡ) 冉冉(rǎn) 婆娑(suō) 颠倒(diān) 嬉笑(xī) 沼泽(zhǎo) 纳粹(Nà)(cuì) 废墟(xū) 雏菊(chú) 窒息(zhì)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载 (2)泊 (3)折 (4)剥 (5)塞 2.语境辨析法 (6)厦(xià)门华侨大厦(shà)地处中山路商业街,毗邻市府大道和环岛路,距前往鼓浪屿的渡口仅5分钟车程,交通十分便捷。 二、写对字形 (1) (2) (3) (4) (5) (6) (7)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掩映·掩盖 - 12 - 两者都有“遮掩”的意思。 “掩映”指彼此遮掩而又互相衬托。含有相互映照衬托使景物更美之意,一般形容具体的景物。 “掩盖”指隐藏,隐瞒;从上面盖住。既可指具体事物,也可指抽象事物。 (2)邻近·临近 两者都指靠得近,距离不远。 “邻近”只表示空间位置上的接近,这时“邻近”连接的词语之间多为并列关系。 “临近”多表示时间的靠近,还可以表示地理位置上的接近,这时“临近”所连接的两个词语具有主从关系。 2.明确词义 (1)不由自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人注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毛骨悚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寒而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不可思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 (2)格外令人注意。 (3)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4)指不寒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5)不可想象,不能理解(原来是佛教用语,含有神秘奥妙的意思)。 [语言运用] 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和词语运用的正误,并改正。 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备受瞩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饱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shì)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密的梦想而微笑。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备受瞩目—引人注目 饱满—丰满 似(sì) 密—秘 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________。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A.这一次的降旗将永远定格在英国的历史上 B.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 12 - C.相伴缓缓而下的旗帜的是充满哀伤的音乐 D.面对下降的旗帜香港有人心里是喜忧参半 B [这个语段主要阐述了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会在港府举行降旗仪式的事实,但这一次是最后一次,“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说法准确,表现了这一次降旗对中国的意义。应选B。] 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装修、扩建和改建。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语序不当,应改为“改建、扩建和装修”。 [资料链接] 新华社四记者——周婷、杨兴 周婷、杨兴是《别了,“不列颠尼亚”》的署名作者。周婷、杨兴,实际上是新华社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位记者的合称。这四个人是这篇新闻的创作者。 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罗森塔尔 罗森塔尔(1922-2006),美国著名记者。1944年进入《纽约时报》后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先后常驻印度、波兰、瑞士和日本,并于1960年获普利策奖的国际新闻奖。 《别了,“不列颠尼亚”》 屈辱的历史 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英国两次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在这两个条约中,香港和九龙被迫割让给英国。1898年,英国又通过《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新界”99年,从而侵占了整个香港地区。历经150年的沧桑曲折,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归这一天。 香港回归 1997年7月1日,这是一个对中华民族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这一天,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离开了祖国一个半世纪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四位新华社记者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这篇佳作。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 - 12 - 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面积达40平方千米。由于有数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该集中营距波兰首都华沙300多千米,是波兰南部奥斯维辛市附近40多座集中营的总称。1947年7月2日,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被辟为殉难者纪念馆。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警示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为了见证这段历史,每年有数十万名来自世界各国的各界人士前往奥斯维辛集中营遗址参观,凭吊那些被德国纳粹分子迫害致死的无辜者。本文便是作者目睹了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后有感而写的一篇新闻。 新 闻 新闻是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和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要求迅速及时、真实简明、用事实说话。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图片和电视新闻等。 消 息 消息是新闻报道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文体,具有及时、简明、真实的特征。消息的结构包括标题、电头、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六部分。 这六部分中,标题、导语、主体是必不可少的。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它提纲挈领,浓缩文意,因此,新闻必须简洁、确切、醒目,即要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所报道的主要内容,点明其意义并富有吸引力。新闻标题的主标题旨在揭示消息的主题或重要新闻事实;副标题用于补充说明情况或指出内容范围,作出内容提要等。导语放在开头,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导语的写作一般遵循5W+1H原则,即导语一般包括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件(What)、原因(Why)、结果(How)六要素。 [文本鉴赏] 《别了,“不列颠尼亚”》描写的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天,以英方活动为主的情景,报道借景寓情,含蓄地对殖民主义进行了无情鞭挞,抒发了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之后中华儿女的自信、自豪、振奋的感情。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在貌似没有什么“新闻”的一字一句里,饱含着人们对纳粹分子大肆杀戮、残害无辜的带血噙泪的控诉, - 12 - 回荡着人们对和平的阳光、宁静的绿荫的情真意切的呼唤。 《别了,“不列颠尼亚”》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答案] ①主体 ②纪念墙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一、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一句表面讲的是港督府的建筑,实际上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末任港督已经离去,中国人民这一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成为过去,实际上表达了香港已经回归祖国的事实。 二、阅读课文第7~9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 12 - 2.文中有几处对比?彰显了什么样的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两处对比。英方在港岛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时,将156年前占领香港时升起英国国旗与今天英国海军士兵降下米字旗形成对比;英方“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把米字旗降下与“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这些对比,将英方黯然离去,中方神圣接管,无比自豪的主题巧妙地表达了出来。 三、阅读课文第11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如何理解结尾处的“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大英帝国从海上乘船登陆香港,开始了长达156年的殖民统治,1997年7月1日,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参加仪式的英国官员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南海的茫茫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把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与现实的对比。 四、总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4.《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0多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升起英国国旗。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5.学了本课之后,你认为“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标题在表达上有何独特之处?试说出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从含义上看,一方面,它是指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是现实的情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耻辱得到了洗刷,传递出中华民族在这种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 (观点二)从写法上看,标题寓虚境于实境。这里的“实”,是指具体物象及由物象构成的实境,即接载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虚”则是指与具体物象和实境有某种必然联系的想象,即中华民族在这种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以及复杂、深沉的情绪。寓虚于实,以实显虚,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 (观点三)从语法上看,运用倒装手法,强调谓语“别了”,这就宣告了英国对香港150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也暗含了英国人不得不离开的无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五、阅读课文第6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6.开头说“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报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出于一种来源于不安的心情产生的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六、阅读课文第8~9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7.“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一细节描写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也许是讽刺,任纳粹刑罚多么残酷,最终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也许是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8.怎样理解“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一句中的“浑身发抖”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12 - “浑身发抖”说明德国法西斯使用的毒气室和焚尸炉等设备给游人心理造成的极度恐惧,同时更加深刻地说明了法西斯的惨无人道。 七、总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9.在这篇报道中,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又要报道它?他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奥斯维辛公之于世到这篇新闻稿完成已有十多年,全世界的人们都对奥斯维辛有所了解,此时的奥斯维辛已经没有什么新鲜感。而作为全世界最可怕的旅游景点之一,奥斯维辛给所有游览者的感觉都是黑暗、可怕、惨绝人寰,从这个角度上看,奥斯维辛的确没有什么新闻。但是“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出于一种责任感来写作这篇新闻的。我们也可以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就是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呼吁人们珍惜现在,珍爱和平。 10.《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的消息不同,有些人认为这不符合消息的写法,但它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你认同作者的这种写法吗?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虽然本文和一般新闻的常规写法有所不同,但把新闻写得不像新闻,“没有新闻”却硬要写新闻,这正是罗森塔尔的别出心裁之处,也正是它成为“名作”的主要原因。 (观点二)“印象性报道”允许记者通过对事实的报道充分抒发自己的感情,写印象,写观感。本文作者把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更能感染读者。 (观点三)本文是一篇熔报道与抒情于一炉的佳作,记者避免了铺张的写景,而是用自己实实在在的感受来感染读者,使他们也发抖,也感到窒息,这种写法,不可谓不妙。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对比手法 《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有两处对比:英方在港岛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时,将156年前英方占领香港时升起英国国旗与今天英国海军士兵降下来米字旗形成对比;英方“在 - 12 - 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把米字旗降下与“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形成鲜明对比。这些对比,将英方黯然离去,中方神圣接管,无比自豪的主题巧妙地表达了出来。 2.写法指导 运用对比手法“三方面” 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写作中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对比: (1)直接对比。直接对比是将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直接陈述出来,形成鲜明的对照。唐弢的《琐忆》就运用了直接对比的手法。为了表现鲁迅先生伟大人格的两个方面“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者描写了有关鲁迅的七次谈话,前四次表现了鲁迅平易近人、爱护青年的一面,后三次突出了他“横眉冷对”、仇视敌人的一面。这两类事件交相辉映,对照鲜明,相得益彰,加深了人们对一个爱憎分明的革命作家的整体认识。 (2)描写对比。描写对比就是把对比双方的情景通过描写表现出来,从而在形象的感受中达到突出强调的效果。如《风景谈》中,就运用了描写对比的手法,“国统区公园”与“解放区石洞”相对比,“西装革履烫发高跟鞋的一对儿”与“促膝而坐的一对儿”相对比,“公园的角落,绿茵的长椅上”与“雨天,一边是黄褐色的浊水,一边是峭壁的崖岸,四面寂静”相对比,分别从背景、地点、人物、环境、人物姿态几个方面进行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解放区青年高尚情趣的无比赞美。 (3)相似对比。相似对比指一些前后相似的情景或细节出现,在相似的情景或细节里构成一种对比。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对读何书的前后不同回答,就是相似对比。对于贾宝玉同样问话的不同回答,突出了黛玉初进贾府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心理特征。 3.迁移运用 请你运用对比手法,写一段文字,300字左右。要能够恰当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二战中犯下滔天罪行的德国在战后用一切方法来弥补他们的罪过——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更有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然而同样在那幕惨剧中扮演了不光彩角色的日本, - 12 - 战后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妄图为二战中的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国神社祭拜……同样作为二战中的侵略国家,德国人在不断地反思,不停地纪念,用理性的力量向世人展示他们虔诚的忏悔的灵魂,从而赢得世人的尊敬。而日本人这种一意孤行偏离理性的“纪念”却遭到来自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珍惜与反思 灾难对自然和生命的摧残是不能挽回的,对心灵和思想的伤害是永久的。在奥斯维辛这样的地方,应该让黑暗、死亡、阴冷永远安静地矗立,就像罗森塔尔所写的那样,让人一看就浑身发抖,这是对死者最好的纪念,也是对生者最好的警告。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人要学会在良心的拷问下生活,在忏悔中走向完美。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在犹太人的墓碑前下跪,忏悔德意志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使世人相信德意志依然还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故事距离我们已经很远了,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不让战争的阴霾再次笼罩在我们头上。 【应用角度】 “忘记与铭记”“善于反思”“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等。 2.素材应用 忘记历史等于背叛过去。任时间长河滚滚不息,他们没有忘记。犹太人没有忘记,因为他们知耻而后勇,于是在诺贝尔奖面前,他们经常是胜利者。德国人没有忘记,因为他们把昨日的罪过当作今日的教训,防止明日的错误。全世界人民都没有忘记,因为和平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渴望。 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谁都不想让奥斯维辛的哥特式建筑真正打破世界的宁静,但这也不会影响到我们记忆中的伤痕,它只会作为一个和平的标志,以示警钟长鸣。现在的犹太民族早得到了公正的对待,但他们也未曾将自己的历史忘掉,即使那是一段令人不堪回首的记忆。 古人云:“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犹太人正是凭着这样一股浩然之气,将心中的愤怒转化成复兴民族的决心。 [群文阅读] 导读:我们应该铭记所有的辉煌,更应该铭记所有的屈辱。因为我们知道,这辉煌是所有屈辱的血泪支撑起来的!我们要让所有的后代都知道,中国人面对屈辱并没有妥协,而是在忍辱中丰满羽翼,等待崛起后的一飞冲天!正如毛主席所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我们不能遗忘曾经,我们要铭记历史, - 12 - 铭记所有的屈辱与辉煌,更要铭记那永垂不朽的民族的灵魂! 国家公祭日 南京举行悼念活动 本报南京12月13日电 (记者姚雪青)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南京举行多项悼念活动。 上午10时,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同时,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广场举行“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江苏省暨南京市各界人士公祭抗日航空烈士仪式,南京市大中小学校师生代表、部队官兵代表、企事业单位代表等近400人参加。 当天下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办《历史·和平·发展——马吉祖孙的南京影像》展览开幕式,这一跨越时空的南京影像对照展,展现了81年前一位外国人记录的一场南京浩劫,以及他的子孙所记录的现代南京面貌。 下午3时,2018“世界和平法会”在遇难者名单墙前举行,参加法会的180名中日僧侣,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念经祈祷、敬香、献花,警示后人以史为鉴、维护和平。 傍晚,社会各界人士、大屠杀幸存者、纪念馆工作人员等约300人,在纪念馆祭奠广场点燃蜡烛,举行“烛光祭”,寄托对遇难同胞的哀思。“今晚,大家手里的烛光会熄灭,但我们内心悼念遇难同胞的火苗永不熄灭。我们铭记历史,是为了珍惜并创造一个和平的世界!” 91岁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葛道荣说。 当天,在南京市17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也同步举行了悼念仪式。上午10时,在丛葬地之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金陵大学难民收容所及遇难同胞纪念碑前,南京大学师生代表静立默哀、真诚缅怀,并向遇难同胞敬献鲜花。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4日) 自强才能致远 奋进才能图强 日前,记者在英国纽卡斯尔档案馆发现一套北洋海军致远舰和靖远舰原厂设计图纸。那段夹杂着惨痛和悲壮的历史,伴随着黄海海面上的炮声和硝烟,仿佛就在眼前。 英国船厂当年依照这些图纸建造的致远舰,已经在100多年前的甲午海战中沉入海底。靖远舰在甲午海战后还参加了威海卫保卫战,受重创后为免落入敌手,于1895年被清军炸沉。 面对多年无人问津、已经发黄的手绘设计图纸,令人感慨万千。历史是清醒剂,也是教科书。甲午战败不仅败在装备上,更败在制度上。当年从英国定购的巡洋舰不可谓不先进,但闭关锁国、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没能用先进的装备挽救自己衰败的命运。历史的教训再一次启迪世人:先进的武器只有与先进的制度相结合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 致远舰将士们英勇抗敌、以身殉国的悲壮历史,国人永远铭记,然而甲午之殇却永远是中国人民心中的痛。 - 12 - 痛定而思痛,知耻而后勇。封闭导致落后,自强才能致远。中国人民从甲午之痛中再次领悟到:失去了奋发进取、日新月异的民族精神,在国力衰落的大背景下,仅靠几件新式武器,无法挽救败亡的命运,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展望未来,唯有继续发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用先进思想武装头脑,以开放的胸怀不断学习和开拓奋进,才是远离落后挨打命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动力。 (摘自新华网,记者顾震球、 桂涛,2018年12月10日) 建议阅读篇目: 《四世同堂》 老舍 《铭记历史启示的伟大真理》 《人民日报》评论员 [诵国学经典] 1.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论语·为政》) [古文今译] 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知行启迪] 孔子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损益。它的含义是增减、兴革。即对前代典章制度、礼仪规范等有继承、沿袭,也有改革、变通。这表明孔子本人并不是顽固保守派,并不一定要回到周公时代,他也不反对所有的改革。当然,他的损益程度是受限制的,是以不改变周礼的基本性质为前提的。 2.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 [古文今译]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知行启迪] 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 12 - - 12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