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五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专题精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五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专题精练

专题五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 专题精练 一、(2017·河南名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12 分) 冰心的文学之路 阎纯德 ①1919 年,摧枯拉朽的暴风骤雨洗刷着中国的河山,造出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冰心,就 是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产生的第一批现代作家之一。女作家中同期 的如庐隐、冯沅君和苏雪林虽曾有与冰心齐名之誉,但终没有她那样的名气,稍晚一些的凌 叔华、沉樱、白薇、陈学昭等人也不能相比。 ②1918 年秋,她从贝满女中毕业后即考入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学习。冰心说:“我是从 入了正式的学校起,就选了医生这个职业,主要的原因是我的母亲体弱多病,我和医生接触 较多。后来请到了西医,我就更感兴趣了,他用的体温表、听诊器、血压计,我觉得这些器 械是很科学的,而我的母亲偏偏对听胸、听背等诊病方法,很不习惯,那时的女医生又极少, 我就决定长大了要学医,好为我母亲看病。”冰心的父亲也鼓励她说:“‘东亚病夫’的中 国,是很需要良医的,你就学医吧!”冰心从小立志学医,所以尽管爱好文学,但对于代数、 几何、物理、化学、生物以至于天文、地质等科都特别用功,她都争取学好考好。 ③冰心在协和女子大学预科一年级时,正是“五四”运动爆发的那年。后来女大并入燕 京大学,称燕大女校。“五四”运动的第二天,冰心就被女校的学生会叫来当文书,投入爱 国运动的行列。同时又被选为北京女学界联合会的宣传股的成员。白天,她跟着当代表的大 姐姐们上街宣传,去大会旁听,募捐,晚上就写反帝反封建的各种文章。群众游行示威、演 说、火烧赵家楼……使这位刚跨入青年行列的文静女子感奋不已。冰心说:“从写宣传文章, 发表宣传文章开始,这奔腾澎湃的划时代的中国青年爱国运动,文化革新运动,这个强烈的 时代思潮,把我卷出了狭小的家庭和教会学校的门槛,使我由模糊而慢慢地看出了在我周围 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里的种种问题。这里面有血,有泪,有凌辱和呻吟,有压迫和 呼喊……都会引起我的许多感喟。” ④那时,联合会除了会刊登他们的宣传文字,还要他们再找报纸去发表。冰心找到《晨 报副刊》,因为她的表兄刘放园先生是《晨报》的编辑。那时她才正式用白话写作,用的是她 的学名谢婉莹,发表的是职务内应作的宣传文字。冰心说:“放园表兄觉得我还能写,便不 断寄《新潮》《新青年》《改造》等新出的杂志给我看。我从书报上,知道了杜威和罗素,也 知道了托尔斯泰和泰戈尔。这时我才懂得小说里有哲学的,我的爱小说的心情,又显著地浮 现了。我酝酿了些时,写了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很羞怯地交给放园表兄。用冰心为笔名, 一来是因为‘冰心’两字,笔画简单好写,而且是‘莹’字的含意;二来是我太胆小,怕人 家笑话批评,冰心这两个字,是新的,人家看到的时候,不会想到这两个字和谢婉莹有什么 关系。” ⑤三天之后,小说居然发表了。刘放园抓住冰心毫不放松,竭力鼓励她再写。当时,发 表的喜悦也使她无法放下那支已经“写得滑了手”的笔,一口气做下去,几乎每星期都有出 品,多半是“问题小说”,如《斯人独憔悴》《去国》《秋雨秋风愁煞人》《庄鸿的姊姊》等等。 这时的冰心,几乎完全陷入了创作的冲动之中。由于社会宣传活动和写作,她的理科功课落 后了很多,对于学习的前途,冰心有不少焦虑。在她左顾右盼之时,周围的人都劝说她弃理 学文。朋友的意见终于使她改变了初衷,于 1921 年理预科毕业后,就改入了文本科,而且还 跳了一级。从此,她立志要走文学这条道路了。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下了学,便把书本丢开,一心只想做小说,眼前的问题做完了,搜索枯肠的时候,一 切回忆中的事物,都活跃了起来。快乐的童年,大海,荷枪的兵士,供给了我许多的单调的 材料。回忆中又渗入了一知半解,肤浅零碎的哲理。 (选自《冰心自述》) ②她以为“文艺好像射猎的女神”而她是“勇猛的狮子”,在她“逾山越岭,寻觅前途 的时候”,受了文艺的“当胸一箭”,于是便从“万丈的悬崖上,倏然奔坠于”文艺的“光 华轻软的罗网之中”。 (选自茅盾《冰心论》)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冰心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现代作家,在与她同期和稍晚的一些女作 家当中,她应是最为有名的一位。 B.冰心立志学医,除了对学医有兴趣外,也因她对母亲的孝心,她要为母亲治病,同时 父亲也鼓励她为救国学医。 C.冰心为能在报纸上发表宣传文字,才用白话写作并署学名,但在发表小说时心中有顾 虑,就用“冰心”作为笔名。 D.由于社会宣传活动和写作,导致理科功课落后,这使冰心很焦虑,最终在朋友的劝说 下,她改变了学医的初衷,弃理从文。 答案 C 解析 强加因果关系,“冰心为能在报纸上发表宣传文字,才用白话文写作并署学名” 分析不当,根据原文第④段前两行可知,原文并无此意。用笔名,还因为“冰心”二字,简 单好写,又是“莹”字的含意。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文章开头通过冰心与同期和稍晚的一些女作家在名气上的对比,表现出冰心在文学上 的突出成就,也为下文写冰心最终弃理从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B.“五四”运动爆发后,冰心做了燕大女校学生会的文书,又被北京女学界联合会选为 宣传股成员,这是因为冰心名气很大,成绩优异,写宣传文章很积极。 C.冰心受到表兄刘放园的鼓励和新出版的杂志书报的影响,对小说有了更深的认识,懂 得了小说中是有哲学的,也从回忆中汲取素材,写出了不少“问题小说”。 D.文中叙写冰心的人生经历,表现冰心的思想变化,突出冰心的文学追求,多次借用冰 心的原话,有利于凸显内容的真实性,让文章更具说服力。 E.冰心运用形象化的比喻来指出自己是如何走上文学之路的,她认为自己被文艺俘获, 在文艺的影响下,原本狮子般勇猛的她变得柔软文静了。 答案 CD 解析 A.“为下文写冰心最终弃理从文做了很好的铺垫”分析不当。开头的对比带有作 者明显的评价,且发生在冰心弃理从文之后,不能说是铺垫。B.“这是因为冰心名气很大, 成绩优异”分析不当。原文中没有说原因是“冰心名气很大,成绩优异”;且“写宣传文章 很积极”是在被选之后。E.“在文艺的影响下,原本狮子般勇猛的她变得柔软文静了”分析 不当,明显是对相关链接②内容的错误理解,“勇猛的狮子”是说冰心的个性在追求中体现 出的一种精神,“光华轻柔”是说文艺的特点和文艺给冰心的审美感受。 3.冰心曾说,是“五四”运动的惊雷把她“震”上创作道路的。请结合材料,就作家与 时代的关系进行简要分析。(4 分) 答: 答案 (1)时代产生作家(作家随时代产生),冰心就是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产生的第 一批现代作家。(或:冰心受到“五四”文化革新运动的时代潮流影响,从写宣传文章开始走 上文学创作之路)。(2)时代影响作家的创作,冰心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当时中国的社会问题都 促使冰心的创作关注社会生活。(3)作家创作反映时代,冰心创作的“问题小说”反映了当时 自己的经历和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 解析 “是‘五四’运动的惊雷把她‘震’上创作道路的”,主要谈论时代对作家的影 响以及作家作品反映的时代特点,抓住关键句“冰心,就是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在‘五四’ 新文学运动中产生的第一批现代作家之一”“文化革新运动,这个强烈的时代思潮,把我卷 出了狭小的家庭和教会学校的门槛,使我由模糊而慢慢地看出了在我周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 的中国社会里的种种问题”“几乎每星期都有出品,多半是‘问题小说’,如《斯人独憔悴》 《去国》《秋雨秋风愁煞人》《庄鸿的姊姊》等等”等进行分析概括。 二、(2017·锦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12 分) 独一无二的贫民作家 1911 年,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父亲专制而保守,在萧红初中毕 业以前,就为她订了婚,毕业后不再让她上学。这样,她接受教育及自由婚姻的权利过早地 被剥夺了。周遭房客的女人、农妇,和她们的女儿,以不断重复着的险恶的命运呈示给她。 她感到恐怖。出于叛逆和反抗,萧红离家出走,流浪生活。这使她由一个地主的女儿沦落为 流浪者、穷人,进而构成为她命运的全部,包括文学的命运。萧红的文化身份自然生成了两 个视角:一个是女性,一个是穷人。 从写作第一个小说《王阿嫂的死》开始,萧红就把她的文学,献给了“永远被人间遗弃 的人们”,其实也就是穷人和妇女这两部分人。众多穷苦女性的受难与惨死,在萧红笔下, 更多的是来自她们的丈夫、婆婆、尊长,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歧视、侮辱和迫害,来自文化压 迫。但是,萧红并不作抽象的描述,而是把不幸和死亡联结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每 一个网眼都透出人类的愚昧。萧红说过,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作斗争。 萧红在尝试创作时,曾经接受过左翼政治的影响,但在一生的写作过程中,基本上弃除 了意识形态的规训,而坚持个人的自由写作。在她那里,穷人与女性的双重视角,充满着人 本主义色彩,与当时建基于阶级斗争理论的中国左翼文学是很不同的。 萧红与文学史上以表现乡土著名的右派作家,如废名、沈从文等人也有根本的不同。废 名笔下的中国农村不曾出现压迫、苦难与挣扎,他写的是现代的“世外桃源”,恬淡、空灵, 周作人称为“梦想的幻景的写相”。沈从文在一些作品中虽然也写及农村的苦痛,但是,他 和废名同样喜欢制作牧歌情调,说到底,它源自东方的一种文人情结。 萧红没有这种文人气,她直接介入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没有距离,没有创作家的所谓 “美学观照”,她把自己也烧在那里面。 即便是女作家,在写作中也未必一定用女性视角观察和处理生活。比如张爱玲,在她叙 述的时候,她是冷静地旁观着的,使用的是“第三只眼”。五四时的淦女士、庐隐,都是持 女性视角的,但也跟许多知识分子作家一样,缺少穷人的视角。像萧红这样兼具了穷人与女 性视角的“复眼”者,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恐怕是唯一的。 英国作家,女性主义者伍尔芙说:女性的风格是自由的风格。拿这句话来概括萧红的写 作,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萧红的自由的风格,表现在她对社会和人生悲剧的诗性书写上。同 时,她将小说散文化,逶迤叙来,无边地伸展,只需忠实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通 过自由联想连缀起来,而无须依赖虚构的想象。 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文学生机勃发。鲁迅曾经为《生死场》作序,赞赏作者的描写的细 致、明丽和新鲜。胡风写了读后记,称作“不是以精细见长的史诗”。他认为作者把一种女 性的纤细感觉与非女性的雄迈的胸境相结合,在女性作家中是独创的。 萧红同聂绀弩谈文学时,曾经这样说过:“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 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 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她不承认小说有所谓“范式”或者“顶峰”,不同意对她的 小说的散文化写法的批评意见。她坚持自己。 五四之后的一代作家中,萧红因袭的负担最小,她的文学资源主要来自新文学传统,这 个传统刚刚形成,说不上深厚,但因此也就最少腐朽和保守的东西;它是现代的,开放的, 尊重个性与自由的,这就给她的创作提供了更大的创造空间,带上更多的个人天才的特点。 (摘编自林贤治《回首看萧红》) 【相关链接】 ①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 并以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 体”小说文体风格,促进了现代小说观念的更新。 (徐晓红《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②《生死场》是描写东北人民愚昧麻木的,是描写东北大地苦难生活的,是描写整个民 族痛苦遭遇的,但更是描写东北人民对自身的拷问的,更是描写东北大地对“生”的追求的, 更是描写整个民族对“自强”的渴望的……阅读萧红的作品能够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这些 对于生活在幸福之中的我们如何不断奋进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今天我们再读萧红的意义所 在。 (刘勇《今天为什么再读萧红》) 1.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萧红写作“自由的风格”这一特点的一项是(3 分)( ) A.萧红的小说有别于传统的叙事模式,是介于小说和散文之间的边缘文体。 B.《生死场》是表现民族苦难的,阅读这样的作品会激发、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 C.萧红的小说大多源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使得她的小说具有自传小说的特点。 D.萧红认为小说没有一定的范式,认为作家是各式各样的,作品也是各式各样的。 答案 B 解析 “《生死场》是表现民族苦难的”主要是从萧红作品内容出发,“激发、增强人 们的忧患意识”则是从受众的角度出发谈阅读萧红作品的感受,选项的这些表述均不符合题 干中所说的萧红写作的“自由的风格”。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萧红认为“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作斗争”,所以她的小说以塑造愚昧的人物形象为 主,并予以批判,以达到警醒世人的目的。 B.萧红的文学创作受到当时多种思想的影响,尤其深受左翼政治思想的影响,使她的写 作更多地关注底层的穷苦人民。 C.萧红和许多女作家一样,不是以女性视角观察生活并进行创作,因为她们想要尽可能 冷静客观地叙述,以避免过多融入自己的私人感情。 D.萧红的作品在今天仍有重要的价值,除了超前的文体风格外,主要还在于她作品中所 描写的苦难和“自强”的渴望,会促使今天的人们奋进。 E.萧红之所以在文学史上有其重要地位,除了她女作家的身份,更是因为她超越了这种 身份,最终形成了属于她自己的独特的风格魅力。 答案 DE 解析 A.“她的小说以塑造愚昧的人物形象为主”以偏概全;B.原文只说受到左翼政治 的影响,但不能称为“深受”,尤其是后来“弃除了意识形态的规训”;C.萧红是以女性视 角观察生活并进行创作的。 3.为什么说萧红是“独一无二的贫民作家”?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 分) 答: 答案 (1)因为她是唯一兼具穷人视角与女性视角的作家;(2)她的创作不像左翼文学作 家那样受意识形态的规训,也没有其他作家的文人气;(3)她是少有的过着贫穷、流浪生活的 作家;(4)她的文学创作是献给穷人和妇女的;(5)她的小说兼具女性的纤细和非女性的雄迈, 在女性作家中是独创的;(6)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任答四点即可) 解析 本题题干的关键词是“贫民作家”,从文中搜寻有关贫民的信息,诸如“这使她 由一个地主的女儿沦落为流浪者、穷人,进而构成为她命运的全部,包括文学的命运”“献 给了‘永远被人间遗弃的人们’,其实也就是穷人和妇女这两部分人”“在她那里,穷人与 女性的双重视角,充满着人本主义色彩,与当时建基于阶级斗争理论的中国左翼文学是很不 同的”等进行分析概括。 三、(2017·吉林高三段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2 分) 半个世纪前的一天,法国巴黎市民从当天报纸上看到一个十分醒目的消息:昨天,法国 物理学家夏里·法布里教授,作为新当选的法国科学院院士,出席了科学院院士例会。按照 老规矩,院士第一次参加例会,要宣读一篇高水平的论文。不过,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夏里·法 布里教授没有宣传自己的论文,而是宣读了在他指导下的一位中国年轻的物理学家的论文。 教授自豪地告诉与会者,这位年轻的中国物理学家由于出色的研究成果,将获得法国国家科 学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位荣获这一荣誉的中国人。 巴黎的报纸还刊登了夏里教授和这位中国年轻科学家的大幅照片。这一消息使巴黎人惊 奇异常,因为在他们眼里,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又愚昧的国家,而今天,竟然有一位年轻 的中国人登上了法国神圣的科学殿堂。要知道,即使是法国科学家,要获得法国国家级科学 博士学位,也是不容易的。 这位令巴黎人大吃一惊的中国人,就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严济慈。 严济慈出生在浙江东阳县的一个小村庄,他是农民的儿子。7 岁时,进入严家祠堂的蒙 馆读书,读四书五经,但他对那些艰涩的圣贤之言没有兴趣。有一次,他父亲到杭州去办事, 无意中在一个书摊上发现一本《笔算数学》,便买回来给了严济慈,严济慈高兴极了。当时, 村子里谁都没有学过高深的数学,也找不到可以请教的老师。严济慈硬着头皮自己“啃”, 硬是“啃”下了这本书。 14 岁时,严济慈考上了浙江东阳县立中学,成绩是所有考生中最优秀的。家里省吃俭用, 把这个“严家几辈子才出的读书人”送进了中学的大门。严济慈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他刻 苦用功,每学期的成绩都在班上名列前茅,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中学学业。 这年夏天,他来到省城杭州报考大学。考虑到家里经济困难,他决定报考离家最近的南 京高等师范,因为师范不仅免交学费,还免费提供食宿。在等候发榜的日子里,有一天,他 看见南京河海工程学校张贴的招生告示,心想:反正没事,不如再去考考看,于是,又报考 了河海工程学校。 不久,考试揭晓,严济慈两所大学都考上了,而且名冠全省第一。这一来,轰动了杭州 城,也迅速传到他的家乡东阳县。为此,浙江省教育厅把东阳中学列为全省的重点中学。 从南京高等师范毕业后,严济慈远涉重洋,到法国留学,把目标选定在著名的巴黎大学 理学院。按校规,20 多门主课,考试通过一门即可得到一张文凭,考取 8 张文凭就可毕业。 但由于课程艰深,考试繁难,考取一张文凭并非易事,不少学生在校多年,一张文凭也没拿 到。 巴黎大学一年举行两次考试。这次勇敢尝试的结果,成绩优等,使他一进校就获得了第 一张巴黎大学的文凭。巴黎有令人流连忘返的名胜古迹,也有令人难以抗拒的物质诱惑。严 济慈对于一切不为所动,每天从下榻的旅馆,到教室,到图书馆,到实验室,四点一线,从 不偏离。一年之后,夏天的考试又来临了,严济慈以惊人的记忆力和扎实的知识功底,通过 了 3 门主课的考试,夺得了 3 张文凭,这是巴黎大学的校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 获得硕士学位以后,严济慈在巴黎大学著名物理学家夏里·法布里教授的著名实验室工 作,研究当时物理学的一个难度极大的课题——石英在电场下的形变(压电效应)。面对难题, 除掉不能再减少的睡眠,分分秒秒都用来研究,最后终于成功了。他的论文《石英在电场下 的特变和光学特性变化的实验研究》,被夏里教授在第一次出席科学院院士的例会时拿到会上 宣传,轰动了巴黎。 (摘编自《中外著名科学家小传》)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法国报纸刊登消息,法国物理学家夏里·法布里教授新当选法国科学院院士,他将在 科学院院士例会上宣读自己的一篇论文。 B.在法国巴黎人的眼里,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又愚昧的国家,竟然有一位年轻的中国 人登上了法国神圣的科学殿堂,这令他们非常惊愕。 C.严济慈出身农家,他对古代经典作品没有兴趣,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笔算数 学》,他靠自己钻研读通了这本书。 D.严济慈抵御住了巴黎的名胜古迹的吸引力和巴黎令人难以抗拒的物质诱惑,每天在旅 馆、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穿梭,从不偏离。 答案 A 解析 “他将在科学院院士例会上宣读自己的一篇论文”不是报纸消息的内容。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严济慈从南京高等师范毕业后留学法国,以优异成绩考入法国巴黎大学理学院,连续 通过 3 门主课考试,获得了 3 张文凭。 B.严济慈先后报考南京高等师范和河海工程学校,都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考中,轰动杭 州;因此他家乡东阳中学被列为省重点中学。 C.严济慈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夏里·法布里教授,经过艰苦努力,课题研究取得成功,完 成了论文,获得巴黎大学硕士学位。 D.夏里·法布里教授打破惯例,没有在法国科学院院士例会上宣读自己的论文,而是宣 读严济慈的论文,轰动巴黎,这表现法国人已经改变了对中国的偏见。 E.本文主要选取严济慈学业生涯中的事迹,选材典型,突出表现他认真、刻苦学习的品 质,赞扬他永不知足、奋发向上的精神。 答案 BE 解析 A.“以优异成绩考入法国巴黎大学理学院,连续通过 3 门主课考试,获得了 3 张文凭”这一表述不严密,文中并未说他考入巴黎大学理学院,而是说他入学后,先后通过 3 门主课考试,获得 3 张文凭。C.应是获得硕士学位后,师从夏里·法布里教授。D.“这表 明法国人已经改变了对中国的偏见”有拔高之嫌。 3.这篇人物小传在叙述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 分) 答: 答案 ①特点:开篇部分用倒叙方式,叙述严济慈成为第一个获得法国国家科学院博士 学位的中国人这件事,然后主体部分再叙述他自蒙馆、中学、大学,再到法国留学的求学历 程,用的是顺叙方式。 ②好处:倒叙是为了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为了突出强调传主的杰出 成就;顺叙则脉络清晰地呈现出传主的求学历程,易于读者阅读理解。 解析 从小传叙述来看,前面用的是倒序,来叙述严济慈获得法国博士学位,这样写具 有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好处;但主体部分又按时间顺序,以顺序的方式来写他的求学历程, 这样写脉络清晰,容易理解。整理这两点即可。 四、(2017·永州三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12 分) 茅以升:桥梁·栋梁·脊梁 宁滨 茅以升建桥的志向起于儿时的一次塌桥经历。青年时期,他的桥梁梦又有了升华,他曾 在日记中写道:“以詹天佑为楷模,出洋留学深造,掌握尖端技术,立志为国建造新型大桥。” 应该说,对于桥的追寻贯穿了茅以升的一生。在他生命的各个阶段,都能看到他在不断寻找 架桥的起点和支点。 为了实现自己的桥梁梦,大学期间,茅以升学习极为勤奋,仅整理的笔记就多达 200 本, 近千万字。正是这种超越常人的勤奋,使得他成为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成绩历史最高纪录的保 持者。茅以升被保送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他用超凡实力打破了教授的质疑,仅用一年时间 就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硕士学位。为了尽快掌握造桥的实际本领,他白天在桥梁公司实习, 晚上去夜校攻读博士学位,星期天则去图书馆埋头苦读。最终,依靠超乎常人的毅力和争分 夺秒的勤奋,茅以升成为卡内基理工学院第一个工科博士。 茅以升生前曾说:人生一征途尔……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 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这正是他一生奋斗不息的真实写照。 20 世纪初,茅以升经历了中国革命热潮的洗礼,对于“国家”二字有了更深的领悟。还 是在国内求学期间,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国内仅有的几座像点样的铁路大桥都是外国人 修的,这是我们学工程的人的最大耻辱。” 1919 年 11 月,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的茅以升获得了康奈尔大学颁发的“斐蒂士”金 质奖章。面对几所著名大学和几家桥梁公司的争相邀请,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回到祖国。 “纵然科学没有祖国,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是中国人,我的祖国更需要我!”如今,只要 说到茅以升,人们就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钱塘江大桥,这座著名的桥梁,已经成为茅以升爱国 报国的象征。 1920 年归国后,他还发现了另外一条报国之路——开展工程教育,培养桥梁工程人才。 早在建设钱塘江大桥时期,茅以升就已经开始了在科教育人道路上的探索。每年暑假,他都 要致函大学,招收几十名大三、大四学生到大桥建设工地实习。钱塘江大桥工地成为培养我 国桥梁工程师的摇篮,从中成长出的武汉长江大桥总工程师汪菊潜、南京长江大桥总工程师 梅旸春、郑州黄河大桥总工程师赵燧章等一批新中国杰出桥梁工程师,成为中国桥梁事业的 中流砥柱。1920 年后的约 30 年间,茅以升曾应邀先后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国立东南大学、 河海工科大学、北方交通大学等学校担任教授、校长等职务,为祖国培养了一批批工程技术 人才。 在工程教育领域,茅以升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即“习而学”工程教育思想。 这种基于“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规律充分把握了工程教育的特点,在高等教育正在发 生根本变革的今天,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1950 年,中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成立,茅以升当选为副主席后,“科普”“科协”成为 他一生的事业和日常工作。 “科学绝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只有让广大群众懂得科学,才能提高整个国家的科学水 平。”茅以升亲自动笔,写下了大量的科普作品,如《五桥颂》《中国的古桥和新桥》《中国 的石拱桥》等。他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填补了中国桥梁史的空白;他主持撰写的《从 赵州桥到南京长江大桥》一书被翻译成英、法、德等多种文字版本。 茅以升一生为祖国江河架桥,也致力于为科技与人民架桥。晚年的他依然致力于为祖国 统一“搭桥”,他提出可以通过联系中国科协,把国外先进的学术、科技成果引进祖国,为 侨居海外的科技界的华人报效祖国努力架起一座通畅之桥。 1989 年 11 月 12 日,茅以升先生在北京逝世。茅以升先生是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典 范,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楷模。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相关链接】 1933~1937 年,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茅以升攻克无数技术难题,建成了由中国人自己 设计并主持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钱塘江大桥,并经历了建桥、炸桥和复桥的 过程,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集中体现了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高尚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彰 显了中华民族刚强不屈的民族之魂。 (《光明日报》)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茅以升的造桥梦起于儿时,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梦想不断得到升华,为国建桥成为青 年茅以升勤学奋斗的动力。 B.面对国外著名大学和几家公司的争相邀请,茅以升不为所动,选择回到祖国,并从此 投身祖国的桥梁事业,奉献一生。 C.钱塘江大桥工地是培养我国桥梁工程师的摇篮,从中成长出了一批新中国杰出的桥梁 工程师,钱塘江大桥也因此成为茅以升爱国报国的象征。 D.本文以“桥梁·栋梁·脊梁”为题,简练贴切,既概括了茅以升献身科技、报效祖国 的伟大一生,又体现其堪为知识分子表率的高尚情操。 答案 C 解析 钱塘江大桥成为茅以升爱国报国的象征,主要原因是钱塘江大桥是由中国人自己 设计并主持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经历了建桥、炸桥和复桥的过程,集中体现了 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高尚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彰显了中华民族刚强不屈的民族之魂。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经历过中国革命热潮的洗礼,茅以升对“国家”二字有了更深的领悟。在国内求学期 间,让茅以升引以为耻的是国内仅有的几座大桥都是外国人修的。 B.“习而学”的教育理念是茅以升在工程教育领域的重大贡献,这种教育理念强调先理 论后实践,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C.为了普及科学,茅以升写了大量的科普作品,他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填补了桥 梁史的空白,他撰写的《从赵州桥到南京长江大桥》被翻译成多种文字版本。 D.茅以升一生热爱架桥,为祖国的江河架桥,为科技与人民架桥,晚年的他还致力于为 侨居海外的科技界的华人报效祖国架起一座通畅之桥。 E.茅以升志存高远、自强不息,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 不愧是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典范。 答案 DE 解析 A.原文为“国内仅有的几座像点样的铁路大桥都是外国人修的,这是我们学工程 的人的最大耻辱”。B.“先理论后实践”错,应为边理论边实践。C.“桥梁史”太宽泛,应 为“中国桥梁史”。 3.周培源在《桥梁专家茅以升》一书中指出:“茅以升对我国科技事业的贡献是多方面 的。”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茅以升对我国科技事业的贡献。(4 分) 答: 答案 (1)热爱祖国,为国建桥:茅以升克服困难,攻克技术难题,建成了由中国人自己 设计并主持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钱塘江大桥,是新中国桥梁事业的奠基人。 (2)专注工程教育,为国育才:茅以升重视培养桥梁人才,一方面在建设钱塘江大桥时,就招 收大学生到大桥建设工地实习;另一方面先后在多所学校担任教授、校长等职务,为祖国培 养了一批批工程技术人才。(3)立足实践,创新教育理念:茅以升在工程教育领域形成了“习 而学”教育思想和理念,强调理论与实践统一。(4)重视科普,为科技与人民架桥:茅以升亲 自动笔写下了大量科普作品,并致力于为侨居海外的科技界华人报效祖国架桥。 解析 抓住题干“茅以升对我国科技事业的贡献”,不能仅限于桥梁建设,还可以从为 国建桥培养桥梁人才、创新教育理念、重视科学普及的角度进行分析。关注文本末尾有关茅 以升的相关信息,同时需要关注相关链接,因为这是高度概括和总结性的句子。 五、(2017·安徽百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12 分) 冲击世界尖端,必须舍弃必须付出 我干任何事情,我要作哪些牺牲,事先我都要想通了。我总觉得,搞我们这一行,就是 世界尖端,搞世界尖端的东西,就必须得舍掉些什么。如果我认为亲情、友情、金钱对于我 很重要,我就不干排球。我选择干,必须把这些全放下。我回来接手女排,放弃家庭,放弃 女儿,一定要放掉,我想好了才回来干。我知道一旦回来,又回到从前,就是排球,三点一 线:体育馆——食堂——宿舍,哪儿也别想去,等于没有生活。 这种“等于没有生活”的生活,在郎平十七八岁、二十来岁的时候要去经历,要去承受, 似乎还不是太困难,因为,在那个年代,大的环境是这样,大部分人的生活也这样单调和艰 苦。但是,郎平回国执教是 1995 年,她在美国,已经有一幢三百多平方米、带两个院子的房 子,而回到国家训练局,她这个主教练的宿舍和女排队员一样,一间十平方米的小屋,小屋 里一张单人的、矮矮的小铁床,国家训练局运动员的洗澡房,竟然比一般工厂的浴室还简陋: 外间有一排放衣服、放鞋子的铁架,而里间的淋浴设备,就是一圈水管上装着一个个水龙头。 郎平早有思想准备,回来就是“回到最初当运动员的生活”。她最初拿到的一套两室的 房子,就是她当运动员时北京市委奖励她的,那房子被一片自由市场包围着,从早到晚闹哄 哄,她的一扇防盗铁门也防不住强盗,先后被撬了两次。女儿从美国回来探亲,母亲来帮郎 平带小孩,一老一小经常睡地铺。1996 年,郎平的美国挚友劳尔来北京,去郎平家做客,看 到她住这样的房子,一连问了好几声:“詹妮,你就住在这里?就住这里?你回来工作,国 家没给你房子?” 1998 年,郎平才搬进新房子,房子大了许多,是广东丽珠药业集团解决了郎平的住房问 题,也聊表这个企业对中国体育事业的支持。 我刚回来,早有人提醒我,劝告我:“你已经是‘五连冠’功臣,你那么辉煌了,再回 来干什么,女排是这个状况,你还是保住你自己那点名气算了,别把那点荣誉都毁了。”这 次世界锦标赛,打成现在这局面,似乎要被这些“提醒”和“劝告”说中了。 因为我有海外八年的生活经历,我已经把自己这个“世界冠军”一脚一脚地踩到地上了, 踩得很踏实,身上早就没有了“五连冠”的包袱,倒是大家还在把“五连冠”当一回事。我 可以想象,如果我没有经历过出国后“一文不名、一无所有”的生活,一直留在中国,我的 心态肯定也降不下来。但我拥有起起落落、沉沉浮浮的感受,使我的心理承受能力又成熟了 许多,我不会再受外界干扰,去计较别人会怎么看我。这次冲世界锦标赛就算不能如愿,我 们可以从失败中学到东西,不能把我四年的工作一笔勾销,我竭尽全力,也敢于向自我挑战, 这不也是一种成功? 输给了古巴队,我还是要求队员们去认真观看韩国队与保加利亚队的比赛,要准备下一 场我们和保加利亚队的对阵。我还是重申这句话:进不了前四,也要争取第五! (摘自郎平、陆星儿《郎平传》等) 【相关链接】 排球协会一个电传一个电传地发到郎平工作的新墨西哥大学,郎平犹豫着。直到球类司 司长给她发来电传:郎平,祖国真的需要你! “作为一个人,我们其实都很渺小,但是,当有人代表国家对你说——国家需要你!你 还能无动于衷吗?”郎平说道。 和签约球队解约,赔偿了违约金,房子、院子、汽车都留给了丈夫和女儿,郎平发现自 己忙了十年,忙得两手空空,只有两个装行李的箱子。在回国的飞机上,郎平把脸埋在美国 好友送的玫瑰花束里,泪落如雨。 (选自《郎平的眼泪》)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郎平做事认真严谨,她在干一件事情之前,都要想通了,即使有所牺牲,只要想通了, 就会果断做出决定,并全力以赴。 B.郎平回到国家女排队任主教练,又回到了最初运动员三点一线的生活,仍然居住在国 家训练局。 C.郎平可以承受那种“等于没有生活”的生活,在国外生活优裕的她 1995 年回国执教 早有思想准备。 D.郎平得到朋友和企业的关心。美国朋友劳尔对她的住宿条件表示惊讶,因此,广东丽 珠药业集团决定解决她的住房问题。 答案 D 解析 强加因果关系,解决她的住房问题,是药业集团对体育事业支持的表现。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郎平舍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她在美国住在大房子里,回到国内和运动员一起住 在十平米的宿舍里,生活上也很不方便。 B.中国女排输给了古巴队后,郎平要求队员观看韩国队与保加利亚队的比赛,准备下一 场对阵,从而保证了中国队进入前五名。 C.有人劝告郎平,认为郎平已经是中国排球的大功臣,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再回来执教 状态不佳的女排,会毁掉郎平的声誉。 D.排球协会给在新墨西哥大学工作的郎平不断发来电传,郎平有些犹豫,但是,她想到 中国女排正处于低谷时期,毅然回国。 E.郎平认为,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应该有所行动。她回国时,舍弃了很多东西, 在飞机上情不自禁地掉泪。 答案 CE 解析 A.“和运动员一起住在十平米的宿舍里”与原文不符,应是单独住在十平米的宿 舍里;B.“保证了中国队进入前五名”错,应该是郎平为了让队员及时调整心态的勉励; D.“她想到中国女排正处于低谷时期”于文无据。根据相关链接,郎平“毅然回国”的原因 应该是祖国的需要。 3.面对人们的“提醒”和“劝告”,郎平为什么能够放下“五连冠”的包袱?结合材料 简要分析。(4 分) 答: 答案 ①八年国外生活经历已经使郎平放下了“世界冠军”头衔,变得踏实了,没有了 “五连冠”的包袱。②起起落落、沉沉浮浮的生活使郎平有了更成熟的心理。 解析 抓住关键句“身上早就没有了‘五连冠’的包袱,倒是大家还在把‘五连冠’当 一回事”“但我拥有起起落落、沉沉浮浮的感受,使我的心理承受能力又成熟了许多,我不 会再受外界干扰”等进行分析概括。 六、(2018·贵州调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12 分) 李雪健:我想做一颗坚硬的小石子 “我这一辈子,只想努力做一名合格的演员。”李雪健把这句话当作自己的座右铭。简 单,质朴,文如其人。圈里的人都知道,他对自己的要求之严格,足以让大多数文艺工作者 睹“合格”二字而赧颜。他曾因《横空出世》里未能减肥出演而感到耻辱,也因拍摄《杨善 洲》之前怀疑人物的真实性而倍感内疚。《中庸》有云:“知耻近乎勇。”对于把演员的职业 性和荣誉感看得超乎一切的李雪健而言,他已足够勇敢。 1954 年 2 月,李雪健出生在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由于降生之际漫天飞雪,本名“雪见”, 后又因身体不好,改为今名以寓健康之意。孩提时代的李雪健尤其爱看电影,然而那时在农 村,看一场电影却不像如今这么容易,往往要提前在乡下小学排队随组织进城。谈起《鸡毛 信》《小兵张嘎》《烈火中永生》等“那些年追过的电影”,他眼中放光,如数家珍。 他说, 早年看的电影对自己的影响极大,对一生价值观的形成,几乎是决定性的。 受早期经典影片的影响,李雪健从小就立志做一名坚定而纯粹的英雄。他以自己独有的 方式,将演员这一职业演绎得充满理想主义色彩。无论是一心为民的县委书记,还是替天行 道的聚义首领,在他的演绎中都能透出一股子“纯粹”——戏内戏外,他的纯粹有口皆碑, 以至于当他面对当下喧嚣复杂的娱乐圈时,常常感到困惑。“我不知道演艺界什么时候就变 成了娱乐圈,我是一名演员,不是什么明星。生命有限,我只想多演戏,而不是无休止地炒 作、曝光。”他禁不住面露哀戚。 “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这八个字是李雪健慢慢悟出的为人之道。年事渐长,他接触媒 体的时间越来越少,常挂在嘴边的是“我不会说话”。即便到了非说不可的时刻,一字一句 也斟酌备至。儒家所言“敏于行,讷于言”,大概可作为对其为人最恰如其分的概括。 1977 年,李雪健离开部队的业余宣传队,考入空政话剧团,正式开启了自己“专业演员” 的生涯。1979 年,他和同期学员班同学(包括至今仍活跃在话剧舞台上的濮存昕、王学圻、 王向明等人)观看了话剧《西安事变》,其中扮演张学良的曹景阳,演技精湛,表演细腻,深 深折服了他,以至使他“两个礼拜茶饭不思”。1980 年,当他第一次在话剧舞台上饰演主角 之时,曹景阳正好来观摩他的演出。 “听说他要来我特别激动。演出结束后他来后台找朋友,我就刻意去他身边转悠,就想 让他夸我一句。”谈起自己当年稚嫩的“追星”行为,李雪健也忍不住笑了出来。而此后与 “偶像”的一次邂逅,更让他终生难忘。某天演出结束,他在乘车回家的途中无意瞥见了曹 景阳,舞台上风光无限的他,平日里的打扮却是“大棉袄灰裤子加布鞋,普通的工人装束”, 差点认不出来。“这就是我的偶像,一位不像演员的大演员。”提起故人,李雪健总是停下 话头,仿佛陷入久远的沉思。 1987 年,事业不顺的李雪健曾收到曹景阳的手信,上书“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陪 伴他走过了人生的低谷。2001 年,正当他身患癌症的时刻,却传来了曹景阳去世的消息。一 世相交,天涯同悲,他忍不住涕泗横流。无法离开病床的他,最后只能提笔写下一方大字 “悲”,托人焚烧在曹景阳的灵前。 如今的李雪健,依然保持着一年一部电影和一部电视剧的工作量,很少接受采访或广告 的邀约。经历过死神磨砺的他更加笃定从容,然而交谈中却谦逊如前,从不摆出长者的架子。 兴之所至,他还会饶有兴味地讲起讽刺段子,手舞足蹈之状如同陶醉其中的顽童。“我只想 做一颗坚硬的小石子。”他说。笔者不由得想起关汉卿的自画像,那颗“蒸不烂、煮不熟、 捶不扁、炒不爆”的“铜豌豆”。只是,前人的画像铮铮如铁,李雪健的眉眼却慈悲如水。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李雪健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他对电影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演艺事业硕果累累, 拿过许多大奖,让许多文艺工作者自叹不如。 B.李雪健的演艺思想受到了早期经典影片的影响,他一直以做一名坚定而纯粹的英雄来 勉励自己,要求自己,他将演员这一职业演绎得充满理想主义色彩。 C.李雪健一直认为自己是一名演员,而不是明星,他一直秉持自己的原则,专心演戏, 不受当前喧嚣复杂的娱乐圈的影响。 D.在李雪健的演艺道路上,曹景阳对他的影响极为深远,曹景阳不仅将李雪健带入了专 业演员队伍,而且言传身教,鼓舞、帮助李雪健走出了人生低谷。 答案 D 解析 根据“1980 年,当他第一次在话剧舞台上饰演主角之时,曹景阳正好来观摩他的 演出”可知,“曹景阳不仅将李雪健带入了专业演员队伍”错误。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李雪健对自己出演要求严格,曾因未能减肥而出演《横空出世》而感到羞耻,也曾怀 疑拍摄《杨善洲》人物的真实性。 B.李雪健因降生时漫天飞雪,取名“雪见”,后因身体不好而改名。孩提时代喜欢看《鸡 毛信》《小兵张嘎》等爱国电影。 C.李雪健演一心为民的县委书记、替天行道的聚义首领,传递的都是正能量,他反感演 艺界变成了娱乐圈,他一心去演戏。 D.李雪健于 1977 年考入空政话剧团,同班同学中濮存昕、王学圻、王向明等人至今仍 活跃在话剧舞台上,他们艺术生命旺盛。 E.李雪健曾追星于曹景阳,曾在舞台下观看到曹景阳的打扮,棉袄灰裤子加布鞋,普通 的工人装束,与舞台上的装扮差别巨大。 答案 AB 解析 根据“以至于当他面对当下喧嚣复杂的娱乐圈时,常常感到困惑”可知,C 项中 不应是反感,而是困惑。根据“1979 年,他和同期学员班同学(包括至今仍活跃在话剧舞台 上的濮存昕、王学圻、王向明等人)观看了话剧《西安事变》”可知,D 项中濮存昕、王学圻、 王向明并非 1977 年同学,而是 1979 年同期学员班同学。根据“他在乘车回家的途中无意瞥 见了曹景阳”可知,E 项中“曾在舞台下”错误。 3.李雪健所说的“我只想做一颗坚硬的小石子”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情怀?请结合材料 简要分析。(4 分) 答: 答案 (1)“坚硬”表达出李雪健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的思想。李雪健将“我这一辈子, 只想努力做一名合格的演员”当作自己的座右铭,虽然身处浮躁的娱乐圈,但他不愿炒作、 曝光,只想以自己的方式,将演员这一职业演绎得充满理想主义色彩。(2)“小石子”表达出 李雪健谦虚谨慎、自甘平凡的思想。李雪健将“高调做事,低调做人”作为自己的为人之道, 他接触媒体的时间越来越少,敏于行,讷于言,从不摆长者的架子,私生活非常低调。 解析 由“我不知道演艺界什么时候就变成了娱乐圈,我是一名演员,不是什么明星。 生命有限,我只想多演戏,而不是无休止地炒作、曝光”可以看出,李雪健坚守自我。由“年 事渐长,他接触媒体的时间越来越少,常挂在嘴边的是‘我不会说话’”可以看出,李雪健 谦虚谨慎。 读写结合 1.冰心考虑母亲体弱多病,一心学医,为母亲看病。考入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学习,她 对西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父亲的鼓励下学医。在中国被称为“东亚病夫”的黑暗年代, 冰心一如鲁迅,觉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 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冰心毅然弃医从文,立志用手中的笔 来唤醒沉睡的中国民众的灵魂。“弃医从文”,开启了人生新的旅程。正是这样的选择,为 冰心日后成为文坛巨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没有这个选择,她或许再成功也仅是一位悬壶济 世的医生,无法成为在思想上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2.在中国文学史上,萧红无疑应该成为“弱势文学”的代表。她的写作,完全是来自于 个体生活的体验和情感,是自我生命的呼叫与呐喊。她的父亲在外面是一个谦谦君子,在家 里却是一个暴君,哪怕是偶然打碎了一只杯子,也要骂到使她发抖的地步。她曾经在一篇文 章中写道:“因为仆人是穷人,祖父是老人,我是个小孩子,所以我们这些完全没有保障的 人就落到他的手里,后来我看到新娶来的母亲也落到他的手里,他喜欢她的时候,便同她说 笑,他恼怒时便骂她,母亲渐渐也怕起父亲来。”由此,在她的笔下,苦难是她的哀歌,女 性和穷人是她叙写的主要对象。她强调作家是时代中的个体,强调作家的精神、情感与质量。 她认为,文学就是要同人类的愚昧做斗争。她的创作,一直是沿着这个方向努力,凝聚了人 类的苦难、爱和抗争,也构成了她生命的全部。 3.1918 年秋,严济慈告别故乡的小山村,告别父耕母织的贫困农民家庭,走进了南京 高等师范学校的大门。五年苦读,他同时拿到南京高师和东南大学文凭。科学救国的梦想促 使他毕业后,于 1923 年用编写《初中算术》和《几何证题法》两本书的稿费及师友资助的一 笔钱,乘船负笈赴法留学。在巴黎,严济慈和同行的未婚妻张宗英无暇去领略埃菲尔铁塔的 壮观,也不知凡尔赛宫是怎样的豪华,甚至没跨过景色诱人的塞纳河桥一步,只是一门心思 求学。夏季考试来临,古尔萨教授主考的微积分考试,他获得通过;在夏尔·法布里教授主 考的普通物理学考试中,他取得最好成绩;在蒙特尔教授主考的理论力学考场,他同样获得 成功。就这样,严济慈以勤奋和聪颖在一年中取得 3 张主科文凭,获巴黎大学数理硕士学位, 一时成为美谈。 4.在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中,有许多人都是留学国外又回国服务的。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 在 1916 年 20 岁时,到美国留学,成为康奈尔大学桥梁专业的研究生,很快以优异的成绩获 得硕士学位。为了获得实践的机会,他晚上上课,攻读博士学位,白天到一家桥梁公司实习, 亲手绘图、切削钢件、大铆钉、油漆,终于成了一个既懂理论又有技术的人才。美国人很佩 服他,一份份聘书从各地寄来,请他担任工程师。 但是,茅以升没有接受聘请,而是决定回国。美国有些人劝他:“科学是没有祖国的, 是超越国界的。科学家的贡献是属于全人类的。中国条件差,你留在美国贡献会更大。”茅 以升回答:“科学虽然没有祖国,但是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的祖国更需 要我。我要回去为祖国服务!” 1920 年,茅以升带着一身本领回到国内,开始为国造桥的事业。现在浙江省钱塘江上那 座雄伟壮观的大桥,就是茅以升设计并主持建造的。 没有人因幅员大小或者国力强弱而热爱或痛恨自己的国家。人们爱它因为它是自己的祖 国。只有祖国富强,个人才有尊严。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为此,茅以升放弃在美国的发展, 选择报效祖国之路。 5.1995 年,中国女排陷入低谷,在退役十年之后,郎平回国担任女排主教练,她抛家 别女一个人回到北京。仅仅一年,她就率领中国女排走出低谷,获得亚特兰大奥运会银牌和 第十三届世锦赛亚军。郎平究竟使用了什么特殊的招法? 人情味是女排主帅郎平令队员“愿意卖命”的奥秘。什么是人情味呢?于己而言,人情 味是一种个性魅力。于人而言,人情味是一种爱与关怀的体验。于相处而言,人情味是一味 黏合剂。于社会而言,人情味是一种温暖人心的精神力量。 美国心理学家查普曼说过一句话:“人情味,是一种给人以爱与关怀的奇妙感觉,是一 种由内而外感染他人的个性魅力,是一股可以温暖人心的精神力量。”所以,郎平如此受队 员尊重与爱戴并不足为奇,而是理所当然。 6.2001 年末,李雪健患上了鼻咽癌,化疗让他陷入了痛苦的深渊。有一天,李雪健做 完化疗,在走廊碰上一个男孩,男孩说妈妈和李雪健得了一样的病,他想请李雪健对妈妈微 笑一下进行鼓励。李雪健跟随男孩进入一个大病房,逐一走到每张病床前,朝每个病人频频 微笑点头。病人们感动得热泪盈眶,从那天起,病房里再也没有痛苦的呻吟和绝望的哀号了。 步出病房,李雪健胸中升腾起一股滚烫的热流。他发现,自己的微笑与安慰,是为绝望之中 的生命进行了一次加油和壮行,同时他也收获了别人对他的信任与爱戴。从那以后,李雪健 同病魔进行最顽强的斗争,乐观地面对生活,终于得以康复。 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比如疾病,比如失败,比如破产 等。当困难与不幸降临到自己身上时,不要悲观气馁,不要逃避退缩,要乐观面对,坦然迎 接。只有挺起胸膛,顽强对抗,才能战胜困难与不幸,才能让自己越挫越勇,最终渡过难关。 1.川端康成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民族是否伟大,在于她能否提出推动整个人类文 明进步的思想。”而这种思想的提出,靠的是本心,靠的是精神的追求,靠的是这个民族有 着灯下展读的虔诚……就川端康成本人来说,当初的创作遭到了不少大学教授的质疑,但他 依然将别人眼里的“小孩子的玩意”一直留存心底,终于有一天,其作品如“凌晨四点的海 棠花”悄然绽放,香播四海。治学有所建树的代价必然是几十年的目不窥园,皓首穷经,在 书海中默默耕耘。而如今的中国文坛不可谓不喧嚣,大批的学者文人对经典名著浅尝辄止, 一些人有了些许积淀,就将学问作为他们争名夺利的工具。他们当中,有多少人能够坚守初 心,于书海中徜徉,默默担当起求知路上守夜者的责任?重新回到灯下展读的岁月,并不是 与这个社会脱离,不食人间烟火,而是如刘孝绰诗中的那只素蝶一样——“芳华幸勿谢,嘉 树欲相依”,任世俗纷扰,永葆内心那方净土,静静聆听心灵的声音,永远铭记年少时的那 份初心。 2.郎平说:“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 虽走的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然眼中坚定。”面对困难时内心坚定,明知 不可为也竭尽所能,永不放弃,这就是榜样的姿态。郎平因排球而生,为荣誉而战,把拼搏 精神如钉子般砸进人生。压力下有她宁折不弯的坚毅目光,拼搏中有她敢打必胜的钢铁力量, 临危时有她一锤定音的排兵点将。人生路上,有她引领,不会迷航;挫折面前,有她激励, 只会迎难而上。“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以满怀的豪情,必胜的信念,随着郎平人生 的榜样出发。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读书是学习,更是一种生活;读书是提升,更是一种滋润。读“有用”之书,让我们得 到生活的技巧;读“无用”之书,令我们收获精神的丰盈。在阅读中,我们可以自如地穿越 古今,和群贤交流;在阅读中,我们可以从容地游历世界,与自然对话…… 不局限于“书”,进行拓展,可以拓展到自然和社会甚至人生的层面,写不少于 300 字 的作文片断。 答案 (示例)我沉浸于瑰丽多姿的文学世界,亦对上下天光、桃花映水的自然之书心向 往之。而逐渐成熟的理解力与感受力让我又发现了另一本更为厚重的书籍——社会之书。从 这本书中,我发现了另一种更为珍贵的美——人性美。像灾难中的勉力相助、绝境中的见义 勇为、困厄中的相濡以沫、危难中的一臂之力……这种美对我不仅是一种感官上的冲击,更 是一种精神上的震撼。这种美会令我瞬间热泪盈眶,让我产生出一种不可推卸的使命感,渴 望成为一个更加善良的人,成为一个身处陋室却心系天下的人……我以为,这是我行走至今 所读到的对我影响最深、触动最大的一本书。 但这还不够,或许等我再成熟一点,我还会发现一本更淡雅的书;等我远离家乡,我还 会读上一本承载乡愁的书;等我垂垂老矣,我还会重新拾起那些描写鲜衣怒马的少年之美的 书……我的一生,都会与不同的书相知相识,相爱相伴……这世上弱水三千,佛劝我只能拥 有其中一样。可对于这世上形形色色的书,我绝不想只取一瓢饮——从有字的书到生活的书, 从少年的书到迟暮的书,从家乡的书到远方的书……无论遇到怎样的书籍,我要全都阅览一 遍——饮尽这三千弱水。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