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文言实词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文言实词教案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 ‎ 复习目标:‎ ‎1.  掌握常见的实词含义及推断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2.  掌握常用的18个虚词并在对比中辨别它的用法。‎ ‎3.  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并能理解和翻译文中句子的方法。‎ ‎4.  把握常见的偏义复词、古今同形异义词 ‎5.  掌握文言固定结构 ‎6.  把握筛选信息试题和综合试题答题技巧 复习过程:‎ 教学内容:如何推断实词的词义 文言实词的数量较大,而且常常多义,用法较灵活,因此,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的含义就成为阅读文言文的第一个难关。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掌握正确的方法是推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含义的关键。下面提供的八种方法,在推断和解释文言实词含义上还是非常有效的,对考生复习也会有帮助的。‎ ‎   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1.有些句子中的实词词义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例如:‎ 辨析下面一组加点字的实词义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简析]①的“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②句中的“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上,而“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 ‎2.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例如:‎ 辨析下列加点字的用法 ‎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简析]两句话同出苏轼的《石钟山记》,大多数同学把两个“言”,都理解为“说”。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此“言”为“叙述”之意。②句我们联系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及历史背景来看,渔工水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渔工水师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不是不能说,而是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故此处的“言”应理解为“记载”较为准确。‎ 二、语言结构推断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在同一位置;上词语意思相同、相对或相反。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例如:‎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③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④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⑤通五经,贯六艺 ‎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简析]①句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②句中“怀”与“握”同义,则“瑾”和“瑜”也同义,均指“美玉”。③句从句式结构来看,也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④句中“亡”与“北”同义,均指“因打了败仗而逃跑的人”。⑤句中由“通”可知“贯”的意思为“通晓,精通”。⑥句中前后两个分句意思相反,“忧劳”的意思“忧思劳苦”可推知相反的意思是“安逸享乐”。‎ 三、语法分析推断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例如:‎ 辨析下列一组“信”字的用法 ‎①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②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③信义著于四海                         ④怀信侘  傺 ‎[简析]①句“信”处在谓语动词“知”之前,作状语;既作状语,那么一定是副词,进而推断它为“确实”之意。②句“犹”是副词,作状语,“信”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是动词,为“相信”之意。③句“著”为谓语动词,“信义”处在主语的位置上,为名词,故“信”为“信誉”之意。④句“怀”为动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信”处于宾语的位置,所以“信”为“忠诚”之意。‎ 四、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    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凭借基本实词的积累,或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比照时可着重下面几个要素。‎ ‎1.联想课文语句 运用此种方法的前提是:对课本上学过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要善于归纳总结,分类记忆,记忆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多记例句,对于典型语句,一般要能做到出口成句,并对其意义、用法等特点了如指掌。这样,在遇到某个文言词语的时候,就可借助所学知识进行比照推断。请看2001年高考试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B.齐人未附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以上四句中加点实词,皆可在课文中找到与之相同或相近的意义和用法。‎ 试题选项       实词       课文例句       解释       课文篇目 A     拔    拔石城    攻取       《廉颇蔺相如列传》‎ B     附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归附       《论积贮疏》‎ C     乘    乘鄂渚而反顾兮    登上       《涉江》‎ D     北    追亡逐北,流血漂橹    败逃者    《过秦论》‎ ‎2.联想成语推断。‎ 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其中的字词在意义和用法上较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可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例如:‎ ‎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简析]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再如:吾亦望汝副其此心──名副其实(副,符合)‎ ‎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运斤成风(斤,斧头)‎ ‎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殚精竭虑(殚,竭尽)‎ ‎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焉──一蹴而就(蹴,践、踏,用脚踢)‎ ‎      在官清恪,未尝问私──恪尽职守(恪,谨慎而恭敬)‎ 五、辨析词性推断 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例如:‎ ‎①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②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简析]①句也为对仗句,“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②句也为对仗句,“帽”与“环”相对,“带”与“腰”相对,“带”为动词,“腰”也为动词,“腰佩”之意。‎ 六、借助字形推断 汉语属于表意文字,对于一些词的意思可以通过字形特征来进行推断,例如:‎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②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③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简析]①句中的“组”是以“纟”为偏旁,可以知道词义和绳索有关,前边有“系”(捆绑)燕父子,由此可以推知“组”的意思为“带子,绳索”。②句中的“析”字由“木”和“斤”两部分组成,而“斤”在古汉语里是 “斧子”的意思,用斧子把木头劈为两半,在结合前边“分”“离”为些字的意思,就可推断出“析”的意思为“分开”。③句中的“饷”字从字形上看,是以 “饣”为偏旁,前有“不”字,再对应后面的“食”字,可知道这是一个动词,并可以推断出“饷”的意思是“给饭吃”。‎ 七、古今比照法(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 ‎   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以今律古”。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 ‎   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题)“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中的“南面”,《现代汉语词典》有两个义项:一是指“南边”,即表示方位的“南面”,在这个意义上古人单说“南”而不说“南面”;二是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此把为君叫做“南面为王”、‎ ‎“南面称孤”等。句中的“南面”是指乐毅想谋反后为君,用的是古代的意义。在这一点上,文句中的“南面”与现代汉语是不相同的。‎ ‎   八、代入检验法(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 ‎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   例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将领和士兵。‎ ‎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   A项“竟然”表转折,显然不合文意;B项“将兵”为动宾短语,方与后文李广对部下的关爱一致;C项是说事情的复杂经过;D项正确,且《孔雀东南飞》中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句子,“结发”指到了成年。‎ ‎   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必考内容,要提高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能力,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方能奏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