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3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新一轮语文总复习章节导航课件:第十七章 结构思路(共40张PPT)
•第十七章 结构思路 • 思路是在写作过程中,作者思维活动的轨迹。通常有一个先 发散后聚合,由模糊到清晰,从杂乱到有条理的过程。最后落实到 文章,从表现形式上看,就是文章的结构。 ●精要 概述 • 一、等级要求 • 文章结构是组织安排写作内容的思路。关于“结构”方面的四 个等级标准要求,具体表现如下: • (1)一等要求:结构严谨。 • 行文思路清晰,开头、结尾、中间段落衔接过渡自然,详略安 排恰当,有伏笔照应,全文结构严密完整。 • (2)二等要求:结构完整。 • 行文思路线索贯穿全文,内容表达有头有尾,材料内容先后顺 序安排恰当。 • (3)三等要求:结构基本完整。 • 文章主体内容的思路线索基本清楚,但有部分内容游离于思路 线索之外。材料内容的顺序大体恰当,但有个别材料内容安排不够 妥帖。 • (4)四等要求:结构混乱。 • 行文思路不清晰,材料顺序混乱,内容松散,无法形成一个完 整的结构。 • 二、评卷老师眼中好的作文结构 • 1.相对稳定的议论文结构模式。 • 即“三三五”式或“三二四”式,也就是全文分引论、本论、 结论三部分,本论部分可分为三个或两个自然段,引论、结论各一 段,总共五个自然段或四个自然段。全文以800~1000字计,引论、 结论各写100字,本论部分每段写200字(或300字)左右。 • 2.正反对比式的议论文结构。 • 正反对比进行论证,使评卷老师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对考生的论 点、论据、论证过程一目了然。 • 3.记叙文务必在开头或结尾点明所叙内容的主旨,使评卷老 师不再花时间去琢磨故事所表达的内涵。 • 4.相对有特色的记叙文结构。如: • (1)铺垫映衬式 • 用此事来衬托彼事,用一个人来衬托另一个人,以求在层层铺 垫中突出中心人物形象,并以此来凸显主题。 • (2)多方联想式 • 现象(自然、生活、社会)→感受→思考(感悟、揭示现象背后的 规律)→联想(思考引发的思维联系、发散并强化思考成果)→印证(回 归或升华) • 三、阅卷手记 • 结构要板块清晰,一目了然,不能信马由缰,杂乱无章,当然 也要避开三段论。阅卷老师在高速阅读的情况下,希望能在很短的 时间内看清作者的思路,看清全文的布局安排;阅读一个段落,要 能迅速看出这一段写了什么,段与段之间是否界线分明。如果看不 清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不可能打高分。 • 把用于点题的几个语句以独立成段的形式表达,或者就用小标 题的方式显现,这应该是最清晰的一种结构方式。 • 四、考场作文要做到结构严谨的要求,提升在“结构”得分点 上的等级,可以运用三种写作技巧 • (1)框架安排法:下笔行文,首先考虑文章的整体框架,安排 好开头、中间、结尾三个部分,然后再添加材料内容。 • (2)详略安排法:根据中心表达的需要,考虑清楚材料内容的 详略处理,注意过渡衔接。 • (3)伏笔照应法:安排文章结构,注意标题与内容相互照应, 段落之间相互照应,开头与结尾相互照应,巧妙运用伏笔。 • 文章的结构是文章的组织安排问题,古人称之为“谋篇”“布 局”。它是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把材料有步骤、有主次地组织起 来,成为一个紧密、有机、统一的整体,使文章前后连贯、浑然一 体。 • 从文章的章法上说,好的文章结构要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段 落的划分和安排恰当。高考作文对结构的要求是:一要明朗清晰、 干净利落,切忌拖泥带水、含混不清;二要结构完整,不应残缺破 碎,更不要虎头蛇尾;三要层次分明,各个部分的布局合理,没有 颠三倒四的现象。 • 因而我们在平时的作文中应有意识地训练自己,使自己思路清晰。 思路清晰了,对自己文章的结构便能有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运 用平时课堂中学到的技巧,如倒叙、插叙、设置悬念、对比呼应等等, 这样写出的文章较易得到高分。 • 我们不能小看文章的结构,毕竟内容是依靠形式来展现的,让一 个好的形式更好地为内容服务,何乐而不为呢?高考中拿出几分钟为 你的文章设计一个好的结构,是很值得的。因此,高考作文必须先设 计好蓝图,怎样开头,怎样展开,怎样衔接,怎样照应,以及怎样结 尾等,都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统筹安排。 • 总之,考场作文不管什么内容,无论哪种文体,其结构一般必 须符合下列基本要求:布局合理,逻辑谨严,言之有序,转承自然, 详略得当,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同时要注意力求紧扣中心,不要 横生枝节;整体设计,不要随心所欲;合理分段,不要杂糅交错; 过渡照应,不要胡乱进行;新颖巧妙,不要落入俗套…… ●典例 精析 • (2013·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 一段时间以来,“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成了校 园流行语。实际情况是,有些同学有这“三怕”(或其中“一怕”“二 怕”),有些同学不但不怕反倒喜欢。 • 你对上述“怕”或“不怕”(含喜欢)有何体验或思考?请自选角 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 要求:(1)写记叙文或议论文。(2)不得透露个人信息。(3)不得抄 袭,不得套作。(4)不少于700字。 例1 • 【写作指导】 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评论道:“江西的作文 讲中学生怕奥数、英文、周树人,这个很有意思,这个题还很出乎 意料,学生做起来有相当难度,但是都能够说出一些东西了,这是 最理想的题目。” • 为什么说“很有意思”?因为它贴近中学生,“三怕”现象在 每个中学生身上都有程度不同的体现,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值得深刻 质疑、剖析。为什么说“很出乎意料”?江西卷的命题者总是“声 东击西”,有时切入新闻热点出题,有时“逃逸”热点、焦点、模 拟试卷,总以独特的视角去命题。为什么说是“有相当难度”的 “最理想的题目”?因为审题难,立意难,剖析更难,但“都能够 说出一些东西”。 • “三怕”其实蕴含着一个比较:奥数、英文VS鲁迅。“鲁迅” 有着永恒的文化价值。能够从材料中看出这样的一个意蕴来,写作 思路就一下子畅通无阻了。当然“周树人”并不是指鲁迅本人,而 是指鲁迅的文章。毛泽东曾经说过:“要读点鲁迅。”其中“鲁迅” 就是指鲁迅的文章,用的是借代修辞方法。如果连这样的基本常识 都不知道,写成怕鲁迅本人的某种性格,那就“玩笑”开大了,摊 上大事了,百分之百低评(顺便说一句:还真有这种考生)。命题者 隐含的核心立意是:为什么鲁迅离我们越来越远?鲁迅的作品对于 现代社会有没有价值?最优化的写作策略是:重点剖析“怕鲁迅” 的原因、危害,且呼吁人们热爱鲁迅。 • 写什么?列举几种:1.过度解读、随意歪曲或拔高鲁迅的文章, 造成中学生的疏离感;2.应试教育的“标准答案”窒息了中学生的思 想;3.功利教育与人文素养的取舍;4.民族精神如何传承? • 怎么写?根据要求,考生有两种选择:记叙文、议论文。 • 选择记叙文文体,要侧重于“体验生活”。回忆起学习鲁迅文章 的一个或几个片段,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叙事,要有情感的曲折变化 过程(即心理描写),更要有精当的议论——这是为了深化主题,让人直 接认识到文章的思想意义、理解作者生活感受的一种重要手段。叙议 结合,夹叙夹议,应试作文切忌只以叙述来代替说理、抒情。 • 选择议论文文体,要侧重于“理性思考”。首先分析材料,确 立重点在“周树人”,对于怕或不怕(含喜欢)“奥数”“英文”的 原因必须点到为止。其次,明确中心论点,要写一个表意确切的句 子(最好就是标题),而不是一个短语。再就是从文化层面上、从民 族精神层面上引经据典。最后,以简短的具有强烈抒情意味的呼告 作结。 • 语言方面的策略:在保证逻辑思维的基础上,一定要运用特别 的词汇、一些修辞手段;为了显示自己的文化底蕴,必须引用恰当 的古诗文;联系到这个作文题目,必须引用鲁迅的格言。能够做到 这几点,“发展等级”的分数就有了! • 【佳作展示】 • 在怕的背后 • 江西省一考生 • “奥数、英文、周树人”,大多数中学生谈之色变,我们因奥 数难寻的解题方法而退缩,因英文脱离母语原则而不敢迈进,最后 面对周树人艰深难懂的文字,我们彻底恐惧。这一系列的胆怯,有 我们自己的原因,也有学校、国家的责任。 • “怕”的背后,有你我的“惰性思维”。 • 我们所惧怕的“奥数、英文、周树人”恰恰是需要我们进行长时 间、深度思考的。但如今的中学生早已被家庭、社会圈养成一个个只 知享乐、不会思考的“沙发人”。现盛行的娱乐节目一步步地蚕食着 青少年走向勇于探索的好奇心,一步步地引导着青少年走向仅仅满足 于大脑皮层微量兴奋的深渊。想想古时“闻鸡起舞”的志士,“头悬 梁,锥刺股”的学子,还有“凿壁偷光”的读书人,他们抛却惰性思 维,勇于向课本中艰深难懂的知识发起挑战,终将难以降服的知识收 入囊中。“奥数、英文、周树人”,确有难以接受之处,但如果我们 能破除惰性思维,征服这一切自然不在话下。 • “怕”的背后,有老师的引导不当。 •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一语点破老师的作用。 著名英语专家俞敏洪在创立“新东方”初期,便坚持“新东方式教 授方式”,并规定所有新进老师,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这是因 为俞敏洪知道,只有正确的教学之道,才能让学生真正爱上英语, 只知道照着教辅念,不注重教学方法,无法让学生打开知识这扇大 门,最终让学生对知识感到恐惧。 • “怕”的背后,有国家教育体制的不健全。 • 在德国,青少年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需要将文化知识 不断运用到生产实际中,也正因为这样,德国的青少年乐于接受知 识,也乐于应用知识。相反,在我们国家,不健全的教育体制制造 出一堆眼睛仅停留在书本上的扫描仪,而非真正四肢健全、头脑发 达的知识分子。学习方式的单一化以及应试教育制度下学习目标的 绝对化,让我们对一切与学习有关的东西产生不满、厌倦甚至恐惧 的情绪。 • 在“怕”的背后,我们逐渐慵懒的思维宣告着对“难点”的让 步;老师的不当引导尘封了我们探索新知识的热情;另外,教育体 制存在的漏洞抹杀了我们探索的兴趣。“奥数、英文、周树人”并 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我们惰性的思维、学校和国家不完善的引导 方式以及由此导致的整个社会的畸形的价值取向。 •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开头扣住材料中的 “三怕”现象,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这一系列的胆怯,有我们 自己的原因,也有学校、国家的责任”,观点明确,旗帜鲜明。紧 接着从个人(自己)、学校(老师)、国家(教育体制)三个方面,设置了 三个分论点(“怕”的背后,有你我的“惰性思维”,“怕”的背后, 有老师的引导不当,“怕”的背后,有国家教育体制的不健全),并 逐一展开论证,思路清晰,说理透彻。最后又对这三个方面加以总 结,结束全文,铿锵有力,引人深思。 • 全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时时处处紧扣材料,既不旁 逸斜出,也不拖泥带水,充分挖掘“三怕”背后的原因,深入思考 学校教育的现状,既显示了考生善于思辨、精心布局的能力,也表 现了中学生敢于直面现实、勇于揭露问题的胆略和勇气,确实是一 篇立意深刻、结构严谨的考场佳作。 • 如何使文章结构完整 • 一、了解结构完整的要求 •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是作者的思路在文章外部形态上的体现。最 新《考试说明》中写作部分对结构方面的要求是“结构完整”,就是 作文思路的展开要有步骤,有次序,有头有尾,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段落的划分和安排恰当,各个部分的布局合理。优秀的考场作文,结 构上除清楚完整外,还要严谨而有特色。严谨即能反映客观事物的内 部联系,段与段之间有逻辑力量;特色是指不同于一般的结构布局。 • 二、要使文章做到结构完整,除符合文章结构的一般要求外, 关键还要掌握各类文体的内在特征,严格按照文体结构特征来行文 • 1.记叙文的结构方式 • 记叙文的结构一般是按事情的发生、发展顺序来安排的。在高 考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常用模式: • (1)时序顺进式。选取生活中的某一片段按时序进程进行描写, 内容层次依次相连,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或情节。其模式为:开头 (引出故事)→主体(对人物或事物主体进行细致刻画)→结尾(议论点 题)。 • (2)对比映照式。选取有显著差异的两组内容(可以是相反或相 对的两个事物,也可以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反衬式组合。其 模式为:开头(引出材料)→正面和反面材料→结尾(抒情、议论)。行 文时一定要写出对比点,为议论抒情作准备。 • (3)平列展开式。选取不同角度的几个生活片段或将同一内容 的几个侧面在同一层面上平列展开,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其模式 为:开头(引出材料)→主体(材料一、材料二)→结尾(抒情、议论)。 • (4)穿插回放式。即利用思维可以超越时空的特点,以某一物 象为线索,将描写的内容通过插入、回忆、倒放等方式串联组合起 来,形成一个整体。这个模式的关键是选好串联的物象,并围绕一 个中心截取生活中的材料。其模式为:开头(交代物象,引出材料 一)→发展(引出材料二)→高潮(引出材料三)→结尾(抒情、议论)。 • 三、要使文章做到结构完整,写作提纲不可不列 • 写作提纲就是把作文要写的内容通过设计有序地罗列出来。 “列提纲”在考试作文写作中很有必要。它是保证作文扣题的方法 之一,更是保证文章结构严谨有序的主要方法。通过列提纲,可以 避免写作中随意松散、漫无目的的毛病。提纲有两种:书面提纲和 脑中的提纲。可以没有书面提纲,但绝不可没有脑中的提纲。 • 作文提纲既是作文内容的序,又是作文结构的架。 • 【案例赏析】 • 案例一 《让我走远看看你》 • 评析这是一个很详细、很清晰的记叙文结构提纲,而且使用的 是穿插回放式。即用“让我走远看看你”这条线索贯串全文,把回 忆中的三个片断以时间为序穿插进去。当然,考场上我们不可能列 如此细的提纲,但起码得有个大致的框架。 • 案例二 《好奇心》 • 评析这是一个使用对照式结构的提纲。本论部分先反后正,而 且在“正面”论证中又使用了并列式结构,使结构明晰规整而又富 有变化。 • 【补救措施】 • 克服作文结构混乱的毛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1.集中笔力,紧扣中心。不能撇开中心,横生枝节。不能围 绕一个中心写着写着,中途岔出别的话题。这样在内容上,多数表 现为离题;结构上看,则线索分散,笔力游离。 • 2.通盘考虑,整体运作。不能恣意妄为,逻辑混乱。写前要 有通盘考虑,不可想一段写一段,写到哪算哪,不尊重事物的内在 联系和客观规律,使思路缺乏条理性。 • 3.层次清晰,分段适当。不能层次之间内容杂糅交错,在某 一段里硬将几层意思塞进来,破坏了段意的单一性、内容的完整性 和容量的适度感。 • 4.过渡得当,重视照应。内容转换过程中会用适当的过渡性 语句,前面提到的问题在后面要有着落,后面出现的内容在前面要 有铺垫。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