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门市龙泉中学2020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二)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荆门市龙泉中学2020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二)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龙泉中学 2020 届高考适应性考试(二) 语 文 试 题 全卷满分 150 分 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医学发展须守正创新 张其成 不久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 平稳步提升,达到 15.34%。在全国 15—69 岁人群中,具备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的人数据推算 超过 1.58 亿。这一结果说明,中医药健康文化的普及度越来越高,中医药在群众日常健康管 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守正,意味着 坚守正道,坚持按事物的本质要求和发展规律办事。中医药发展规律的核心,就在于中医学 思维的规律。中医学思维的特征可用一个“和”字概括。这既包括形神中和、气血中和、脏 腑中和,也包括天人中和、人我中和、人物中和。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 发端于中国古老的经典《易经》,后为儒家、道家和医家所继承并发展。中医学讲究调和致中, 如果失调就会生病,治病就是把失调的状态调到中和、平衡的状态。 中医学的传统中,有“医源于易”的说法,是指中医学理论的基本概念、思维方式源于 “易”。易学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包容创新,既表示自强不息、变易创新,也意味着厚 德载物、包容广大。中医学历史上,从元代前后出现了不同学术流派,各学派在思维方式上 借鉴了宋儒对易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近代,中医学也经历过这样那样的冲击。当时一批中 医学家以中西医汇通的方式应对变化,另一方面仍坚持发扬传统,从未丢掉中医学理论体系 的哲学根基和精神实质,挺起了中医药的脊梁。 可见,中医学之所以能历经千年而不衰,能够世代传承并不断发展,就是因为守住了中 医学调和致中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这既是中医学经千百年发展的智慧选择,也是中医学 发扬光大的守正要义。只有守正,中医学才能实现文化自信、创新发展,为人类健康做出新 的贡献。 如果说守正是固本,创新则决定着未来。中医学如何创新?“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 是核心要义所在。当前,中医学的创新大致可分为两个思路。一是主张继承就是创新,强调 - 2 - 完全按照传统中医来治病、授徒。二是主张充分利用现代医学和科学的理论、方法、手段等, 强调中西医并重、共同发展。两种思路都有可取之处,综合起来,就是要走一条守正创新的 路子。中医学的守正创新强调以中医为主导和本体,以西医及现代科学为支持,推动中医药 实现真正的创新发展。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中医学的历史就是一部守正创新的历史。正因为受到不 同时代哲学成果、科技成果的滋养,中医药才能不断发展进步。当代中医学绝不能画地为牢、 故步自封,否则不仅无法实现创新,甚至可能在自我封闭中变得更加脆弱。我们相信,中医 学只要守住最核心的思维精华和价值观念,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 大胆创新,不断开拓,就一定能始终保持生机活力,更好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0 年 01 月 06 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医药健康文化的普及度越来越高是根据我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的相关数据推算 得出的。 B. “和”这种思维方式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发源于《易经》,成为了儒家、道家和医家思 想的源头。 C. 元代前后,虽然中医学产生了不同的流派,但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哲学根基和精神实质并 未改变。 D. “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是中医学创新的核心,这句话阐明了传承、创新和传统之间 的关系。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自然段引用了一系列的数字,意在表明中医药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为下 文引出中心论点蓄势。 B. 文章第二自然段引用了习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发展的精辟论述,意在提出文章中心论点“中 医学发展必须守正创新”。 C. 文章分析中医学与易学的关系、思维方式、近代遭受的冲击以及当前中医学界的分歧,归 纳出了中医学不衰的原因。 D. 文章总体上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以“总分总”的结构展开论述, 为中医学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医认为人生病的原因是身体失调,治病讲究调理人的身体状态。这是中医理论上比西医 - 3 - 先进的地方。 B. 中医学理论的基本概念、思维方式源于“易”,当今中医吸收借鉴西医的优点,与中医学 的发展并不冲突。 C. 中医学创新的两个思路:一是强调完全按照传统中医来治病、授徒,二是强调中西医并重、 共同发展。比较起来后者更为积极更有创新精神。 D. 当代中医学如果画地为牢、故步自封,那么就可能无法实现创新,甚至在自我封闭中变得 更加脆弱。 【答案】1. B 2. C 3. B 【解析】 【1 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 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 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B 项,“成为了儒家、道家和医家思想的源头”错。原文“和”“发端于中国古老的经典《易 经》,后为儒家、道家和医家所继承并发展”。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 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 项,中医学之所以能历尽千年而不衰的原因是“守正”,而当前中医学界思路上的分歧是创 新问题。因此分析“分歧”得不出“不衰的原因”。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 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 和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 A 项,“中医理论上比西医先进”文中没有根据。 C 项,原文“两种思路都有可取之处,综合起来,就是要走一条守正创新的路子”,可见两种 思路各有可取之处,并无比较。 - 4 - D 项,“可能无法实现创新”错,如果“当代中医学画地为牢、故步自封”,那么“无法实现 创新”是“必然”,不是“可能”。 故选 B。 【点睛】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1.读通读懂原文。通读全文,把握全文基本内容,明确作者 的基本观点,务必理清论述的结构和思路。2.筛选关键词关键句。不动笔笔墨不读书,读的 过程中,在点、线和特殊符号等各种标记的辅助下,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以 备解题之需。3.关键信息代入原文,找对应句。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 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应的对应句。4.题干与原文对比 异同找选项。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5. 立足原文,排除干扰项。阅读的目的,就是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精准扶贫发展报告(2017)》旨在记录全国各族人民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 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历程和光辉成就。其主题为“精准扶贫的顶层设计与具体实 践”,聚焦于从政策到实践的转化过程。其研究目标为:阐明精准扶贫顶层设计转化为具体 实践的丰富过程,揭示取得的成效、经验,分析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提出促进精准扶贫实践 的对策建议。 报告指出,今后要进一步拓展贫困人口就业创业空间,实现贫困人口增收。一方面,要 加大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力度,通过产业扶贫和就近就业相结合,来拓宽贫困人口灵活就业 和增收的途径。西部地区还要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劳务对接工作,依托当地产业发展,多渠道 开发就业岗位,支持贫困人口在省内就地就近就业。另一方面,西部地区贫困省份要强化与 东部帮扶省市的劳务对接关系,完善劳务输出精准对接机制,提高劳务输出脱贫的组织化程 度。 (2017-12-14《中国劳动保障报》) 材料二: 中国创新提出的精准扶贫政策,以每年减贫 1300 万人以上的成就,书写了人类反贫困斗 争史上“最伟大的故事”,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德国《时代》周报前任总编辑、国际问题专家提奥·索默说:“上世纪 70 年代中国那些 极度贫困地区如今都已不复存在。在短短 30 多年间,中国已转变为一个发展动力十足的国家, - 5 - 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先例。”7 亿多人脱离贫困,是新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是中国 对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亚洲开发银行主任经济学家万广华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减贫脱贫 成就举世瞩目,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各级政府全方位积极参与。脱真贫、真脱贫,这个提 法包含两方面涵义:一是彻底摆脱贫困,不会返贫;二是不仅仅指收入上升,而且要保证群 众生活质量,包括教育、医疗、环境等方面都得到根本性改善,从而真正过上美好生活。他 说:“这一要求是对扶贫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对全球减贫、实现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 程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17-10-23《人民日报》) 材料三: 我国 2013 年 11 月提出的精准扶贫,关键词聚焦在“精准”二字。当前如何做到精准, 运用好大数据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案。 合理运用好大数据,能够为精准扶贫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通过科学分析气候和 地理数据,我们能精准判断在特定地区、特定地貌、特定环境下的农村适合种植什么作物。 采集当地和全国性报章杂志等文本数据和广播电视农技节目的音视频数据,能归纳出近几年 公众媒体对于某些经济作物的推广报道偏好,帮助避开种植过度热门的农作物。通过互联网 关键词搜索数据进行舆情分析,能精准判断未来市场对于某些农产品的需求走势、市场分布、 价格区间、品类标准、包装喜好等市场因素,从而按照市场需求精准生产。将大数据与传统 社会经济统计学分析模型相结合,能给农业生产绘出一幅更具慧眼的智能地图,提高精准扶 贫的效率和脱贫的质量。 (2018-01-03 《浙江日报》) 材料四: 减贫脱贫成效如何,既要用数字说话、善于运用第三方评价,更要看到老百姓的实际脱 贫成效。有的评估指标过分依赖数字,反而有失准确性。用好第三方评估这一新生事物,针 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完善,应该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在“互联网+”时代,应积极搭建 贫困农民办事不出门、卖货在网上的“互联网+脱贫”新模式。贫困地区的政府应注重线上线 下相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拓展农产品销路。用扶贫数据平台实现扶贫的精准,让扶贫对象 与帮扶部门的信息实现精准到人,让扶贫进入、退出机制和第三方评估实现适时动态监测, 支持互联网企业在扶贫领域的投入和参与,鼓励地方政府在“互联网+脱贫”领域的尝试和创 新。 (2018-01-02《人民日报》) - 6 - 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脱真贫、真脱贫”,既要搞好精准扶贫脱贫的顶层设计,又要 聚焦于从政策到实践的转化过程。 B. 中国精准扶贫在短短 30 多年间,就使 7 亿多人脱离贫困,创造了人类反贫困斗争的奇迹, 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C. 合理运用好大数据,能精准判断农村适合种植的作物,帮助避开种植过度热门的作物,精 准判断市场需求从而进行精准生产。 D. 在“互联网+”时代,精准扶贫要支持互联网企业在扶贫领域的投入和参与,鼓励地方政 府在“互联网+脱贫”领域的尝试和创新。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部地区要加大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力度,或提高劳务输出脱贫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拓 展贫困人口就业创业空间,实现贫困人口增收。 B. 中国减贫脱贫的速度与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数据和事实,证明了“精准扶贫”的政策 和策略为解决人类贫困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C. 精准扶贫的成功实践证明,只要运用了大数据,就能给农业生产绘出一幅更具慧眼的智能 地图,提高精准扶贫的效率和脱贫的质量。 D. 运用数据对减贫脱贫进行评估是把双刃剑,我们既要用数字去衡量减贫脱贫的成效,又不 能过分依赖数字,否则可能反而会有失准确性。 6. 请结合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国精准扶贫取得成就的原因和今后要强化的措施。 【答案】4. B 5. C 6. 取得成就的原因:①有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方略,并不断完善与创新。②各级政府全方位 积极参与,各方力量加入,脱真贫、真脱贫。今后要强化的措施:①合理运用大数据平台, 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提高精准扶贫的效率和脱贫的质量。②善于运用第三方科学评价,让 扶贫进入、退出机制和第三方评估实现适时动态监测。③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支持互联 网企业在扶贫领域的投入和参与,鼓励地方政府在“互联网+脱贫”领域的尝试和创新。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 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 7 - B 项,“中国精准扶贫在短短 30 多年间”时间错误,2013 年才提出“精准扶贫”。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 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 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C 项,“只要运用了大数据,就能……”说法绝对,由原文“将大数据与传统社会经济统计学 分析模型相结合,能给农业生产绘出一幅更具慧眼的智能地图,提高精准扶贫的效率和脱贫 的质量”可知。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 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 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本题要求概括说明中国精准扶贫取得成就的原因和今后要强化的措施,考生要分“原因”和 “措施”两个角度分别概括。原因方面:“我国 2013 年 11 月提出的精准扶贫,关键词聚焦 在‘精准’二字。当前如何做到精准,运用好大数据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案”“针对 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完善,应该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在‘互联网+’时代,应积极搭建贫 困农民办事不出门、卖货在网上的‘互联网+脱贫”新模式’“中国减贫脱贫成就举世瞩目, 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各级政府全方位积极参与。脱真贫、真脱贫”。措施方面:“通过互 联网关键词搜索数据进行舆情分析……将大数据与传统社会经济统计学分析模型相结合,能 给农业生产绘出一幅更具慧眼的智能地图,提高精准扶贫的效率和脱贫的质量”“用好第三 方评估这一新生事物,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完善,应该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用扶 贫数据平台实现扶贫的精准,让扶贫对象与帮扶部门的信息实现精准到人,让扶贫进入、退 出机制和第三方评估实现适时动态监测”“支持互联网企业在扶贫领域的投入和参与,鼓励 地方政府在“互联网+脱贫”领域的尝试和创新”。据此分条概括即可。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 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 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 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 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 8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出 警 弋舟 那天在所里做笔录,报案人是个姑娘,说是“心爱的”电动车被盗了。刚写好,又接到 社区的电话,说他们晚上有个群众活动,可能参与的人比较多,需要我们帮助维持秩序。 那天晚上社区的活动就是广场舞表演,实际上围观的人并没有那么多,他们高估了自己 的风头。过去看了看情况,安排几个保安维持秩序,我独自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巡逻,而同事 小吕去了片区。因为又有人报警说邻居在家里制毒,我没怎么考虑就把这案子交给了小吕。 在小吕心目中,警察就该是神探,破大案,捕顽凶,除暴安良。这情绪我也有过。直到 今天,我也不太跟妻子说我每天都忙活些什么。我不做英雄梦了,但希望我妻子还接着做, 那样回了家,我才可以心安理得地喊累。所以有时候遇着邻里纠纷之类的事儿,我都不忍心 让小吕去处理。 开始小吕挺兴奋的,像是张网以待,翘望已久,终于来了条大鱼。涉案的小区是教师新 村,里面住的都是教师。报案人是位退休多年的小学校长,信誓旦旦地说,以他所掌握的丰 富的化学知识,完全能够通过阳台上飘来的怪味儿做出判断。他的邻居也是一对教师,两口 子带着个十多岁的孩子,女主人倒还真是个教化学的。可查来查去,一点儿证据都没有。小 吕不太甘心,加上老校长半年报了五十多次警,这个案子就成了小吕的心事。他不觉得我们 就只能维持秩序、追回一辆“心爱的”电动车。 回来后小吕眉头不展,说他又趴在老校长家的阳台上闻了半天,隔壁飘来的只有红烧肉 味儿。我想的却是正值炎夏,这会儿的阳台上怕是得有五十度的高温。 那天算得上是平安无事,我们本来可以在宿舍睡个好觉,假如我没有说起老查的事。 老查七十多岁,老伴十几年前过世了,他一直独自过活。膝下只有一个女儿,她早年外 出打工后,就一去不返。老查经济状况还过得去,有两套房子,住一套,租出去一套。如今 这一片的房价可不低。 先是他突然失踪,发了协查函,一城里寻不到,以为他可能不在人世了。半个月后的一 天夜里,他却突然打来电话报警,说是自己在家摔倒了,现在根本爬不起来。 等我们赶到时,他正坐在屋子中间的矮凳上,根本不曾摔倒,更不会爬不起来。我们哭 笑不得。撤警的时候,他突然抓住了我的手,一刹那,我有着突然被什么抓牢了的感觉。 几天后老查又报假警了。还是说他摔得起不来了。等我赶到的时候,老查照旧坐在小板 - 9 - 凳上,臊眉耷眼,像个坐在黑暗舞台中央的老猿猴。 这回,老查主动说他之前是去找打工的闺女了。 走的时候,老查送了送我。他颤巍巍地踅到门前替我开门。手伸出去,捞一把,又捞一 把,第三把才捞到门把手上。 又过了几天,还是在半夜,老查的求助电话又来了。我让一个协警过去看看。小伙子回 来跟我说,老查点名要我去。这我的气就不打一处来了。问明白他没什么事儿后,干脆就置 之不理了,谁知第二天一大早老查竟然找上门来。 他一拐到我前面坐下,第一句话就是:“我要自首。”我按接警程序示意他进来说时, 他的脸上竟然有一种掩藏不住的幸福感。 果然,这又是他的恶作剧,案情很快排除。 就这样他反反复复地闹了有小半年,我们都被折腾得够呛。 这一年的除夕,为了防止他再“闹事”,我们主动邀请他来所里参加新年聚会。他好像 被一种氛围感染了。突然挨近我,嘀咕了一句:“就是孤单么,想跟人说话。” 老查的事讲完了,半天都没听到声音。我以为小吕已经睡着了。 “孤单。”他突然发出了一声叹息般的回味。 我探出头,看到小吕的头枕在自己胳膊上,一脸若有所思的样子。又过了一会儿,小吕 跳了起来。临出门他还没忘记戴上帽子。 天边露出鱼肚白的时候小吕才回来。我迷迷糊糊地被他吵醒,看见他兴奋地从在我床沿 上,腋窝下全是汗渍。 “没错,老校长承认是报假案了。”他说,“本来问清楚我就打算回来,可老头硬是拽 着我说了一宿的话。他儿子去美国三年了,平时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小吕的眼睛里布满 血丝,着实像一只兔子。 “他那是诬陷,”我说,“涉嫌犯罪了。” “算了,我教育过他了。”他说,“老头就是见不得邻居家三口其乐融融,说是看了堵 心。”我想,我没看错人,这小伙子能当个好警察。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两段既交代了“我”的身份,也表现了当今部分警察的职业现实,在看似平静的 叙述中,其实弥漫着“我”壮志难酬的愤懑情感。 B. “我”不忍心让小吕去处理芝麻蒜皮的小事,是因为“我”虽然不做英雄梦了,但还是想 - 10 - 托举别人的英雄梦,这个细节表现了“我”的善意。 C. “老查的故事”告诉读者,人的幸福不是靠物质充裕就能得来的,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慰 藉也特别重要,尤其对于年迈孤独的老人来说。 D. “我”比小吕有工作经验,告诉他“老查的故事”以及说老校长“涉嫌犯罪”,本身可能 都包含一点试探小吕的成分,结果都让“我”很满意。 8.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我”认为小吕能“当个好警察”的主要原因。 9. 小说在叙述“老校长的故事”时,又穿插了“老查的故事”。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 A 8. ①有远大的职业理想。小吕当警察是为了破大案,捕顽凶,除暴安良。 ②有较强的职业素养。夜里冒着高温处理警情,并能触类旁通,悟出老校长报警的真实原因。 ③有情融于法的善良心地。不顾奔波劳累,同情谎报警情的老校长并替他说情。 9. ①“老查的故事”穿插其中,既避免对“老校长的故事”平铺直叙,又为小吕破解案情提 供契机,使情节更曲折有致;②两则故事相互映衬,既表现老查和老校长的孤寂,也表现“我” 和小吕认真工作的态度,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③两则故事悲喜交织,既引发读者对空巢 老人生存状态的思考,更赞颂公安民警热心为民的精神,使主题更丰富深刻。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 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 项,“壮志难酬的愤懑情感”曲解文意,文中的“我”对于普通的警察生活已经习惯,且看 清了人世间种种凄凉情状,因此并没有“壮志难酬的愤懑”。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 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 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 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题干要求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我”认为 小吕能“当个好警察”的主要原因。 “在小吕心目中,警察就该是神探,破大案,捕顽凶,除暴安良”小吕有正义感,有远大的 - 11 - 理想;“回来后小吕眉头不展,说他又趴在老校长家的阳台上闻了半天,隔壁飘来的只有红 烧肉味儿。我想的却是正值炎夏,这会儿的阳台上怕是得有五十度的高温”可见小吕为了工 作不惧艰难,在五十度高温处埋伏半天,有职业素养;听说老查的事后“我探出头,看到小 吕的头枕在自己胳膊上,一脸若有所思的样子。又过了一会儿,小吕跳了起来。临出门他还 没忘记戴上帽子”“天边露出鱼肚白的时候小吕才回来。我迷迷糊糊地被他吵醒,看见他兴 奋地从在我床沿上,腋窝下全是汗渍”“没错,老校长承认是报假案了”,他能从老查的案 件中悟出老校长报假案的情况,有敏感的职业性;“算了,我教育过他了。老头就是见不得 邻居家三口其乐融融,说是看了堵心”可见,小吕尽管被老校长的假案折腾得来回奔波,可 却能够融情于法,有一颗善良的心。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情节安排的作用,结合情节结构、人物形象、文章主旨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插叙 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 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主要作用有:①插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 衬托的作用;②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③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紧凑。本题可从插叙 内容对情节发展的作用和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角度分析。“老校长的故事”没什么出奇, 但通过“老查”的故事穿插,一则再度强调了警察生涯的枯燥与警察们尽职尽责为民考虑的 形象,二则两个同样因为孤独报假案的老人相互映衬,既能推动情节发展(让小吕找到老校 长报案的真正原因),又能提示人们思考老人孤独的现状,深化了文章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袁彖,字伟才,陈郡阳夏人也。父觊,武陵太守。彖少有风气,好属文及玄言..。举秀才, 历诸王府参军,不就。觊临终与兄顒书曰:“史公才识可嘉,足懋先基矣。”史公,彖之小 字也。服未阕...,顒在雍州起事见诛,宋明帝投顒尸江中,不听敛葬。彖与旧奴一人,微服..潜 行求尸,四十余日乃得,密瘗石头后岗,身自负土。怀其文集,未尝离身。明帝崩后,乃改 葬顒。除秘书丞,议驳国史,檀超以《天文志》纪纬序位度,《五行..志》载当时详沴,二篇所 记,事用相悬,日蚀为灾,宜居《五行》。超欲立处士传。彖曰:“夫事关业用,方得列其名 行。今栖遁之士,排斥皇王,陵轹将相,此偏介之行,不可长风移俗,故迁书未传,班史莫 编。一介之善,无缘顿略,宜列其姓业,附出他篇。”迁始兴王友,固辞。太祖使吏部尚书 宣旨令就。坐弹谢超宗简奏依违,免官。彖性刚,尝以微言忤世祖,又与王晏不协。世祖在 - 12 - 便殿,用金柄刀子治瓜,晏在侧曰:“外间有金刀之言,恐不宜用此物。"世祖愕然,穷问所 以。晏曰:“袁彖为臣说之。”上衔怒良久。彖到郡,坐逆用禄钱,免官付东冶。世祖游孙 陵,望东冶,曰:“中有一好贵囚。”数日,车驾与朝臣幸冶,履行库藏,因宴饮,赐囚徒 酒肉,敕见彖与语,明日释之。寻白衣行南徐州事,迁侍中。彖形体充腴有异于众每从车驾 射雉在郊野数人推扶乃能徒步幼而母卒养于伯母王氏事之如亲闺门中甚有孝义隆昌元年,卒。 年四十八。谥靖子。 (节选自《南齐书·袁彖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彖形体充腴/有异于众/每从车驾射雉在郊野/数人推扶/乃能徒步/幼而母卒/养于伯母王 氏/事之如亲/闺门中甚有孝义/ B. 彖形体充腴/有异于众/每从车驾/射雉在郊野/数人推扶/乃能徒步/幼而母卒/养于伯母王 氏/事之如亲/闺门中甚有孝义/ C. 彖形体充腴/有异于众/每从车驾/射雉在郊野/数人推扶/乃能徒步/幼而母卒/养于伯母/ 王氏事之如亲/闺门中甚有孝义/ D. 彖形体充腴/有异于众/每从车驾射雉在郊野/数人推扶/乃能徒步/幼而母卒/养于伯母/王 氏事之如亲/闺门中甚有孝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玄言,可以指老子、庄子的著作,也可指魏晋时期崇尚老庄玄理的言论或言谈。 B. 服未阕,指守丧尚未满期,占时与逝者亲疏关系不同有长短不一的服丧期限。 C. 微服,占代多指帝王将相或其他有身份的人为隐藏身份、避人注目而改换常服。 D. 五行,指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古人认为它们构成了宇宙的空间关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袁彖少有风釆,其父深知其才。他少年时被举荐为秀才,不肯就任诸王府的参军;他父亲 临终前给兄长写信,认为袁彖很有才识,能够显扬祖业。 B. 袁彖议驳国史,能够坚持己见。他反对檀超为处士立传的想法,认为这些人排斥帝王,欺 蔑将相,孤高偏执,司马迁、班固都不曾为他们立传。 C. 袁彖宦海浮沉,遭人谗言挑拨。他弹劾谢超宗时,因奏章模棱两可而被免官世祖治瓜,有 人进谗言,说他讲过关于金刀的话,世祖怀怒很久。 D. 袁彖因罪入狱,最终得到赦免。他因为预支俸禄被免官下狱;世祖出游时想起东冶还关押 着一位贵囚,几天后借宴请之机,连袁彖一并释放。 - 13 - 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顒在雍州起事见诛,宋明帝投顒尸江中,不听敛葬。 (2)彖性刚,尝以微言忤世祖,又与王晏不协。 【答案】10. A 11. D 12. D 13. (1)袁顒在雍州起兵被杀,宋明帝将袁顒的尸体投入江中,不允许入安葬。 (2)袁彖性情刚真,曾经因委婉讽谏触犯世祖,又与王晏不合。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①要通读全文,把握文 意,对比选项之间的差异,一般只有 2 到 3 处不同。②联系上下文,仔细体会该句词、短语 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善于利用文言文断句标志,如虚词、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 辞等。③要重视内容,断句完成后代入原文,看阅读是否通顺。 “每从车驾射雉在郊野”,意思是“每次跟随齐世祖到郊外去射野鸡”,其中“从车驾”“在 郊野”都是“射雉”的状语,是一句完整的句子,不可断开,故排除 BC,“伯母王氏”是一 个整体称呼,不可断开,且下句“事之如亲”的主语应该是袁彖而不是王氏,故排除 D。 故选 A。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 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 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 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 项,“五行,指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错,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星。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文言文大意,然后 根据选项,定位原文相关语句,结合上下文,对比分析选项正误。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 故意拔高、信息错位、翻译错误等,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等内容。 D 项,“连袁彖一并释放”错,根据文意,这个贵囚就是袁彖。 故选 D。 【13 题详解】 - 14 -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不能翻译的助词删掉,省略的 内容根据上下文加以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抓取赋分点,并一一落实。 (1)“起事”,起兵;“见诛”,表被动,“不听”,不允许。 (2)“微言”,委婉的讽刺话语;“忤”,忤逆,触犯;“不协”,不合。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 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 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 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 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袁彖字伟才,陈郡阳夏人。父亲袁觊是武陵太守。袁彖年轻时便有风采气度,喜好写文 章和谈论玄理。被举荐为秀才,各王府要择取他为参军,他不肯就任。袁觊临终时写给兄长 袁颢的信中说:“史公文才学识可嘉,完全能够使祖宗基业繁盛起来。”史公是袁彖的小名。 袁彖守父丧还未满三年,袁颉便在雍州起事被杀,宋明帝将袁颢的尸体抛进长江中,不允许 家人收殓安葬。袁彖便与原先的一位仆人改穿平民服装,偷偷地去寻找尸体,找了四十多天 才找到,于是便亲自背土,将袁颢秘密地埋葬在石头城的后山岗上。明帝驾崩以后,才将袁 颢改葬。后来,出任秘书丞。对历朝国史进行评议。檀超认为,《天文志》记载星象及其位置 次序,《五行志》记录当时的祥瑞灾异,二《志》所载的事实及用途都有差别,日食是一种灾 异,应当放进《五行志》中。檀超又想立处士传。袁彖蜕:“衹有那些与国家大业有关联的 起过作用的人物,才能够在国史中记录其姓名事迹。现今那些孤栖隐遁之士,排斥帝王,欺 凌将相,这是偏颇特立的行为,不能够助长这种风气,改变社会风俗,所以司马迁的《史记》 没有为之立传,班固的《汉书》也没有将他们编写进去。如果确有一些好的行迹,无法舍弃 省略的话,那也应当把他们的姓名业绩,附录在别的篇章中。”朝廷调任袁彖为始兴王府友, 他坚决推辞不去。齐太祖派吏部尚书何戢向他宣布旨意命他就职。因弹劾谢超宗的奏章模棱 两可,被罢免官职。袁彖性格刚强,曾经用寓意深远的言辞触犯了齐世祖,又与王晏不和。 齐世祖在别殿用金柄刀切瓜,王晏在旁边说:“外面流传着金刀(刘)的说法,恐怕不适宜用 这种东西。”齐世祖很惊讶,追问事情的根源。王晏说:“这是袁彖告诉我的。”世祖对此 大怒,怀恨在心,很久都不得消释。袁彖在郡任职,因预支了俸禄钱,被罢免官职交给束冶 - 15 - 县处治。后齐世祖游孙陵,望着东冶县说:“那裹有一位很高贵的囚犯。”过了几天,齐世 祖与朝臣们一起巡幸到东冶,对府库实行了检查,举行宴会时,顺便赏给囚徒们一些酒肉, 敕命召见袁彖与他交谈,第二天便释放了他。不久袁彖便以平民身份暂时代行南徐州事务, 后升为侍中。袁彖体态肥胖,与众不同。每次跟随齐世祖到郊外去射野鸡,都要让好几个人 相帮着扶持,才能徒步行走。他幼年时母亲便去世了,由伯母王氏抚养他,后来他侍奉王氏 如同亲生母亲。他的妻子也很有孝心。袁彖在隆昌元年去世,享年四十八岁。谧靖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题,9 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除夜二首(其一)① 陈与义 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②又可惊。 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注】①这首诗写于北宋灭亡、诗人从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山)南渡,流离于今湖南湖北 一带。这首诗是诗人在岳阳度除夕时所作。②殊方:异乡。 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首诗在语言上浅近而不平淡,构词讲究而不生涩,娓娓动听地表达出作者深层的蕴藉之 情,读起来让人觉得情味醇厚。 B. 陈诗用“爆竹残更”“朔吹翻江”等词语,营造了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其中“翻”字既 写出江面的波卷浪涌,又写出作者心绪难平。 C. 陈诗的颔联写作者揽镜自照,鬓发已经变白,不由得怪它“多事”,言外是慨叹自己流离 转徙,艰苦备尝。 D. 这两首诗都写于岁末辞旧迎新之际,但具体来看,王湾借此诗表达了对新年的忧虑,而陈 - 16 - 诗则表达了对新年的期待。 15. 这两首诗尾联都用了相同的手法,却表达了不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案】14. D 15. ①相同的手法:都用了虚写。王诗虚写家书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 大雁,送到洛阳之边。陈诗虚写自己要在万象更新的“明日”登上岳阳楼,远看“岛烟湖雾” 中春天来临的景象。②不同的情感:王诗借此表达了淡淡地乡愁,陈诗借此表达了对国运好 转的期盼和结束漂泊生活的盼望。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 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 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 D 项,“王湾借此诗表达了对新年的忧虑”错误。王湾的诗总体上和谐优美,富有哲思,尤其 是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只在尾联表 达了淡淡的乡愁,所以并没有表达对新年的忧虑。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情感的能力。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认真审题,如“这两首 诗尾联都用了相同的手法,却表达了不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此的理解”,问题明 确了鉴赏的范围及角度,所以作答时首先要理解两首诗尾联的意思,然后判断共同的手法, 再结合内容和手法理解其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 王诗尾联的意思是: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这两句 采用虚写的手法,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表达了淡淡的乡思愁绪。 陈诗尾联同样用虚写的手法,通过联想,写自己要在一年之始万象更新的“明日”登上岳阳 楼,远看“岛烟湖雾”中春天来临的景象;拓展了意境,一扫前面情绪的低沉和复杂(纠结), 生动地表达了对国运好转的期盼。 【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感情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 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 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7 - (1)白居易在《观刈麦》中写妇女儿童来送饭送水,侧面表现农民繁忙辛苦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中以感叹结束写蜀道的凶险,进而转入抒写对人事关怀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 下时的军容之盛。 【答案】(1)妇姑荷箪食 童稚携壶浆(2)其险也如此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3)舳 舻千里 旌旗蔽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 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 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荷、箪食、童稚、携壶浆、嗟尔、舳舻、旌旗、 蔽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总想鲁迅在骨子里其实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只不过我们把他定位在“民族魂”这个高 度后,注意了他作品更多的现实和批判的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 具有浪漫主义情怀。从他的故居直至老街,我感受到的是 的鲁镇,它闲适、恬静、慵 懒、舒缓,这种环境是能让人的想象 飞翔。( ):他赊账喝酒,他偷了书被人打断了腿 时为自己的辩解,都体现了鲁迅在其身上 的浪漫主义的热情,而在《故事新编》 中,鲁迅的浪漫主义情怀可以说体现得淋漓尽致。《奔月》里吃腻了乌鸦炸酱面的嫦娥,《出 关》里骑着青牛的老子,还有《铸剑》里在滚烫的大金鼎里那颗如泣如诉的报仇的人头,不 都在向我们 着:这是些有光彩、有魅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浪漫主义人物嘛!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栩栩如生 急遽 倾注 昭示 B. 惟妙惟肖 急剧 灌注 展示 C. 栩栩如生 急剧 倾注 展示 D. 惟妙惟肖 急遽 灌注 昭示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孔乙己是浪漫的,只不过那是被苦难压榨出来的辛酸的浪漫,但他又是现实的 - 18 - B. 孔乙己是现实的,但也是浪漫的,只不过那是被苦难压榨出的辛酸的浪漫 C. 孔乙己既是现实的,又有着被苦难压榨出来辛酸的浪漫 D. 孔乙己是现实的,但也是浪漫的,那浪漫里有被苦难压榨出的辛酸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只不过我们把它确立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注意了他作品更多的现实和批判精神,而 忽略了任何一位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的浪漫主义情怀。 B. 只不过我们把它确立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更多地注意了他作品的现实和批判精神, 而忽略了任何一位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浪漫主义情怀。 C. 只不过我们把它定位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注意了他作品更多的现实和批判精神,而 忽略了任何一位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浪漫主义情怀。 D. 只不过我们把它定位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更多地注意了他作品的现实和批判精神, 而忽略了任何一位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的浪漫主义情怀。 【答案】17. A 18. B 19. D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能力。可以是词语,包括关联词,也可能是成语熟语或者四字短语。主语 语境、语体风格、情感色彩、语法功能等等。 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得一样。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前者强调神似,后者强调形似。根据语境应用“栩栩如生”。 急遽:急速。 急剧:迅速而剧烈。 此语境不需强调“剧烈”,故选用“急遽”。 倾注:感情、力量等集中到一个目标上。 灌注:多指液体的浇进、注入,也比喻心血、感情、勇气、生命力等较抽象事物的融入。“倾 注”要比“灌注”的情感速度来的缓慢一些。此语境用“倾注”更为适合。 昭示:明白地表示或宣布。 展示:清楚地摆出来,明显的表现出来。 “昭示”强调明显、明白地表示;“展示”强调拿出来给人看。根据语境应选“昭示”。 - 19 - 故选A。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运用能力,属于补写句子,具体而言也可以归为衔接题。作答本类题型应回到 原文中去,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 根据连贯的原则,括号处要引出下文的话题,结合后文“他赊账喝酒,他偷了书被人打断了 腿时为自己的辩解……的浪漫主义的热情”可知,括号处应先是“现实”,最后是“浪漫”, 排除AD;“浪漫”与“心酸”应为转折关系,C 项是并列关系,排除C。 故选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 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 配不当、残缺等问题。 “只不过我们把他定位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中“确立……高度”搭配不当,排除AB; “注意了他作品更多的现实和批判的精神”语序不当,应改为“更多地注意了他作品的现实 和批判精神”,排除C。 故选D。 20.这是某报“庆祝改革开放 40 年·数说”系列报道的开栏语片段,在标点、字形、语言得 体等方面存在五处问题,请找出并作修改。 中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 30%,现行联合国标准下的 7 亿多贫困人口成功 脱贫,这说明“改革开放为世界造就了一个‘中国奇迹’。”敝报从今天起推出“数说”系 列报道,通过数据和图表,全面反应改革开放 40 年来我国在各个领域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以逢山开路、遇水驾桥的开拓精神,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务 必关注。 【答案】(1)“‘中国奇迹’。”中的句号应放在双引号外(2)“敝报”改为“本报” (3)“反应”改为“反映”(4)“驾桥”改为“架桥”(5)“务必”改为“敬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这是一道语言修 改题,属于语言综合运用的考查,涉及标点、字形、词语运用、语言得体等多方面,解答时 要综合考虑语言环境。 (1)“这说明‘改革开放为世界造就了一个‘中国奇迹’。’”此处的引用不是句子的完整 - 20 - 引用,句末标点“。”应放在后引号的外面。 (2)“敝报”,敝,谦辞;报,报社。指报社对外所用的谦称。此处是某报的开栏语,不需 使用谦称,改为“本报”。 (3)“反应”,因为事件所引发的回应。此处为动词,“表现”之意,应改为“反映”。 (4)“驾桥”书写错误,应改为“架桥”。 (5)“务必”语气生硬,不适合对外宣传的语境,改为“敬请”。 21.阅读下面网评材料,按要求答题。 “绝不姑息,依纪依规依法严肃处理”,19 名涉孙小果案公职人员和重要关系人职务犯 罪案公开宣判。 19 人获刑,不仅让人看到了相关部门一查到底的决心,更感受到一查到“顶”的果决。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无论法治信心还是法治信 仰,都不是凭空而成,它体现在对每一个案件公平审理上,体现在遏制司法腐败上,体现在 通过扫黑除恶维护公平正义上。从湖南“操场埋尸”案,到孙小果案,相关部门不仅回应了 舆论关切的问题,更维护了公平正义,不仅提振了公众的法治信心,更塑造了公众的法治信 仰。 请结合材料事例,用假设论证法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段 80 个字左右的话来论证“奉法者强 则国强”的观点。 【答案】奉法者强则国强。假如孙小果贪赃枉法得不到惩治,法律就会成为一沓废纸,国民 就无法沐浴公平正义的阳光,法治精神也就无法磅礴地汇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那么国家 怎能强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议论文论证方法和修辞方法的运用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了解并掌握常 见的论证方法,如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假设论证等,还要灵活运用 这些方法进行论证。 本题要求用假设论证法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论证。首先明确观点句“奉法者强则国强”, 然后假设相反的情形及结果,与原事例进行比较,通过这种比较来论证论点的成立。思路是: 反面假设——结果展示——正面强调。论证过程中要围绕观点句分析,要结合所给事例,还 要恰当运用比喻修辞,使说理更形象生动。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21 - 对于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来说,中国的概念非常简单:我的祖国,我自豪。他们从小在 这个环境里长大,对国家有种天然的认同感。当然,等他们更成熟时,他们也会意识到要向 世界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但是,中国这个词,以及背后那一整套文化符号,对他们有强烈 的吸引力。 2019 年,淘宝上好几家汉服店,销售额不声不响过了亿;600 年的故宫成了文创产业的 头号 IP,故宫 IP 带火了一批网红爆款;李子柒中国古风美食文化视频在海外“圈粉”无数; 华为科技公司,注册下一代商标时,操作系统叫鸿蒙,实验室叫玄武。还有什么昆仑、浩天、 灵豸等商标,均出自《山海经》,这些字词读起来总让我们内心澎湃。你该怎样解释呢这种内 心感受呢?只有一个解释,因为它们是我们文化的根,是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符号。 你认为的中国文化符号是什么?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以“中国的文化符 号”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 800 字。 【答案】参考例文: 中国的文化符号 中国的文化符号多是传统,美国的文化符号多是现代。两国虽然位列文化大国的前两位, 但在我看来两国的文化都不全面。只有传统与现代并存,才是真正博大精深的文化。 文化,是历史的结晶。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屈原作为中华民族的苍茫劲骨,身上寄 寓了中华民族许多深远的文化。千百年前这位佩兰餐菊的大人物在汨罗江畔披发行吟,最终 感天动地地一跃,让中华的历史上刻下了这个散发着馨香的名字。从古至今,仍有多少文人 墨客以“佩兰”明志?仍有多少“社会良心”们以屈原为榜样?中国的传统的节日“端午 节”也是因为这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才至今不衰的。若是缺少了历史的积淀,还有谁能去找 到这样一种镌刻在一个民族骨子里的文化符号呢? 文化,是现代的产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世事的变迁,文明的发展,一些传统的文化消失了。我们不难发现, 传统文化中的封建迷信被时间冲淡了,再也没有人去迷信功法而走火入魔了。现代人对于寺 院的概念再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祛邪保命,而是一种内心愿望的寄托地。曾经中国传统符号 中的佛寺,经过时代的浣洗,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走入现代的符号中。 文化,是传统与现代的并存,是两者的有机结合。 看着日历,我们能从中发现传统与现代的符号:二十四节气的农历与包含元旦、圣诞的 - 22 - 公历印刷在了一起,互补交合;看着建筑,我们能从中发现传统与现代的符号:天安门的古 朴庄严与国家大剧院的现代动感相互映衬,遥相呼应;地铁站中现代的列车与青花瓷的站台 相融合;看着奥运,我们能从中发现传统与现代的符号:传统祥云与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产 生了我们的火炬;乒乓球馆的传统屋檐与现代的设施相结合,产生了美轮美奂的场馆……文 化的博大精深是要抓住历史保留传统的同时与现代恰当的结合,只有这样的文化才是鲜活永 存的。 文化的符号中多一些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多一些包容并蓄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让中国 文化博大精深下去。 文化的巨人,从昨天走向明天。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题干来看,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注意材料 中的关键词,材料的主旨,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此题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和分析要素 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立意。 首先抓住材料关键词,年轻人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主要来自于“中国这个词,以及背后 那一整套文化符号”,材料第二段主要讲到汉服店的火爆,故宫成了文创产业的头号 IP,一 大批带有传统文化印记的产品成为了网红产品,这些现象的背后,反映的是独具特色的中国 文化符号。然后分析题干要求,要求以“中国的文化符号”为题,写出自己心目中的传统文 化符号是什么,体现对材料的感悟和思考。所选符号必须正面,展示自信,不能是负面的, 比如“中国式过马路”“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所选关键词必须是可观可感的的具体文化 “符号”,如文物、景观、名胜、人物、书法绘画、艺术形式等等,不能是抽象的精神层面 的词,如工匠精神、道德秩序、勤奋努力等。所选符号在正文内容中要有分展示,既能表达 符号的浅层意义,又能表现其深层次的文化意义、人文内涵,充分体现文化自信。比如“书 法体现方正品格”“园林建筑体现天人合一思想”等等。所选关键词要形成有机关联,体现 思考,形成整体。如茶道是中华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符号。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 品茶、鉴茶的历史近五千年,茶与人们的生活可谓息息相关。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名茶荟 萃、茶具斗奇、茶艺精湛、茶宴飘香,茶人茶事、茶礼茶俗、茶诗茶画,无所不容。茶,与 儒释道都进行了深入融合,成为人们修身养性、参禅悟道的重要门径。还可以写“一带一路”, 能源丝路、科技丝路、空中丝路、通讯丝路等。 参考立意: - 23 - 1. 中国文化艺术之美 2.传承文化符号,增强文化自信 3.传统与现代并存,促进文化符号发展 参考素材: 1. 中华经典古文中承载着“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伦理观,品质美的力量是巨大的, 在审美与审丑的过程中,使灵魂受到荡涤与洗礼,塑造完美的人格,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尾生抱柱、曾子杀彘,留给我们一个个重诚守诺的典范;廉颇负荆请罪,顾全大局,与蔺相如 冰释前嫌,团结一心,传下知错能改的佳话。 2. 中国古代的文人,崇尚宇宙、敬畏自然、思考人生、关注心灵,因此在他们的文章中显现 出深刻的哲学思辨色彩,引人深思、值得寻味。教材中有不少充满哲思的佳作。庄子《逍遥 游》中“无所待”之后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无拘无束、绝对自由的逍遥 境界,体现的正是道家哲学的本质内涵。《秋水》以神奇的想象和极度的夸张描绘了河伯和海 若的形象,告诫人们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要宏观地看待问题不做井底之蛙。《邹忌讽齐王纳 谏》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由远及近,由小到大,层层深入,强调了类比联系、迂回推 理的重要性。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借一次半途而返的游览生发开去,点明“而世之奇伟、 瑰怪、非常之观……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阐述 了无论治学处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苏轼在《赤壁赋》 中由水与月的消长盈虚之变生发出人生须臾、宇宙无穷的感慨,更由此阐明世间万物“变” 与“不变”的哲理,传达一种旷达自适的处世哲学。这些朴素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是中 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民族性的内容,既能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意识形态,更有助 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3. 遥记李白曾言:“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华文化千年传承,而发源地就 是黄河。黄河流出了中华文化不倒的文化。它在历史的风烟中静静地流过,赋予华夏人黄色 皮肤,流进华夏人的血脉。黄河与长城都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而黄河更像是一位母 亲,她甘心流入中华人民日常生活中去,以热爱的怀抱给予子民前进的力量。 4. 中国古代史学著作浩如烟海,体现了凝重的历史反思。这些思考凝聚了先人的智慧,是我 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如节选自《史记》的《完璧归赵》和《鸿门宴》,让我们了解到在历史事 件中人的因素的重要作用。《阿房宫赋》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 秦朝统治者因为骄奢腐化不体恤民意而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勿使后人而复 哀后人的警告。苏洵的《六国论》认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并借 - 24 - 古讽今“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欧阳修借五代后唐庄宗 先盛后衰,先成后败的历史事实,扼要提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 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论断,精辟透彻,发人深省。苏轼的《教战守策》认为当今 之严重危险,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天下虽平,不敢忘战”,居安思危, 能逸能劳,方可以御不测之患,因而主张平时教民习战讲兵。这些文章无不体现古代历史学 家朴素的历史唯物观,他们借古讽今,警示后代应以史为鉴,君明臣贤教化清明才能受百姓 拥戴,绵延历史。 5. 中华民族对美有独特的感受和追求。文学大师们在一篇篇精美绝伦的文字中为我们展示了 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审美情趣。《归去来兮辞》表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愉悦、 淡泊之美;《赤壁赋》在清风、明月、饮酒、赋诗的诗情画意中流淌着旷达和超然的情怀之美; 《项脊轩志》满载着归有光“多可喜,亦多可悲”的细腻真挚的亲情之美;《祭十二郎文》饱 含着骨肉分离字字血泪的至爱亲情之美;《石钟山记》凝聚着清雅、深沉之美;《孔雀东南飞》 歌颂了爱情忠贞之美;《陌上桑》赞颂不为权势所屈敢于斗争的秀外慧中的女性之美……这些 空灵而丰富、至真而至纯的审美情趣,无不体现出深沉的美学积淀。 行文结构: 首先在第一段中提出论点“只有传统与现代并存,才是真正博大精深的文化”, 然后分别从 “文化,是历史的结晶” “文化,是现代的产物”“文化,是传统与现代的并存,是两者的 有机结合”这三个角度来论证观点,最后在文末重申论点。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 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 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 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 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 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 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 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根据材料看,作文供料的关键词句有:白色的底子、底 色会影响整幅画的色调、发展密切相关、一个人具有或选择怎样的底色。考生可以根据以上 关键词句进行审题立意,在写作的时候注意扣住材料的中心“底色”,进一步结合生活挖掘 材料中心内含。 - 25 - - 26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