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2020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2020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厦门双十中学2020届高三(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整体思维,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整体思维方式将整个世界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构成整个世界的一切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并且每一个事物又是一个小的整体,除了它与其他事物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之外,其内部也呈现出多种因素、多种部件的普遍联系。西人所说的“关联思维”、“关联宇宙论”、“有机宇宙哲学”或“有机主义宇宙观”,今人所说的“系统思维”,实际上就是“整体思维”。‎ 注重整体统一的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整体思维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探讨天与人、自然与人为、主体与客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相互关系,以求得天、地、人、我(心)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这种整体思维方式,在道家、儒家以及中华传统医学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早在西周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就已经萌生。《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天人合一”思想是《周易》整体思维观念立论的基本依据之一,其目的在于揭示人与天地、自然的相互关系,从而合理指导人之所作所为。在《周易》看来,人与天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因此,人应当随顺天地之道而为。如此,方可“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东周以降,道家的列子、庄子以及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张载等不但合理继承了“天人合一”思想,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道家认为,天、人同类而合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董仲舒对天、人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证和明确的表述,明确指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即天人本来合一,故“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至宋代之时,张载正式将“天人合一”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明确提了出来,“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者也”。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张载在《正蒙·乾称篇》中提出了宝贵的“民胞物与”思想,为合乎德性的实践行为提供了一种观念阐释,将儒家的天人观、物我观、知行观提升至新的境界和层次。‎ - 25 -‎ 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传统医学,亦以“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观念为立论的理论依据,并且将这一整体思维观念具体化、实践化。中国医学理论将人体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认为人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及各个组成要素之间既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割裂的,又是互相制约的、互为作用的。并且,“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因此人之保健养生等都应合乎天地之道、日月之行。在临床治疗中,中医反对单纯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强调整体而观、全面诊断、辩证论治,亦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治病必求于本”。进而言之,中医学不仅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是一个统一体,亦即人体-自然-社会是统一的有机整体。‎ ‎“天人合一”思想既是一种宇宙观或世界观,又是一种伦理道德观(生态伦理),代表着一种人生追求、一种精神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以“天人合一”“天人和谐”为根本特点的整体思维观念和思维方法,对于保持人类的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的协调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彭华《中国传统思维的三个特征: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整体思维是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它认为世上万事万物均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B. “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最早是宋代学者张载提出的。‎ C. “民胞物与”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它提升了整体思维的境界和层次。‎ D. 中华传统医学以儒家思想为理论依据,在临床上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段论述“整体思维”,是论述传统思维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前提。‎ B. 第四段引述儒道两家的代表性观点,论证了他们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 C. 文章不仅论证了中国传统整体思维与西方的渊源关系,也论述了其现代价值。‎ D. 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论证了中国传统思维中的“整体思维”的表现与发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周易》到儒道两家诸子,虽然在“天人合一”之理的表述上有差异,但在思维观念上是一以贯之的。‎ B. 我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五育”并举教育体系的实践,体现了中国传统思维特征中整体思维的理念。‎ C. 根据中华传统医学理论,人体与天地相互影响,因而医生可以选择从自然或社会的角度诊断并治疗疾病。‎ D. 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思维中的“整体思维”,有助于保持人类的生态平衡,也可使社会发展更加协调稳定。‎ - 25 -‎ ‎【答案】1. A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正确的一项”,浏览选项意思,回归原文,比对是否有时空错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不符合逻辑等问题,选出最佳答案。‎ B项,“最早是宋代学者张载提出的”错误,依据第三段“早在西周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就已经萌生”,第四段“道家的列子、庄子以及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张载等不但合理继承了‘天人合一’思想,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至宋代之时,张载正式将‘天人合一’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明确提了出来”可知,“天人合一”思想不是由张载最早提出,张载是继承和发展,并正式提出“天人合一”这一专有名词。‎ C项,“提升了整体思维的境界和层次”错误,依据第四段“张载在《正蒙·乾称篇》中提出了宝贵的‘民胞物与’思想,为合乎德性的实践行为提供了一种观念阐释,将儒家的天人观、物我观、知行观提升至新的境界和层次”可知,原文只是说“将儒家的天人观、物我观、知行观提升至新的境界和层次”,故C项扩大了范围。‎ D项,“中华传统医学以儒家思想为理论依据”错误,第五段说中华传统医学“亦以‘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观念为立论的理论依据,并且将这一整体思维观念具体化、实践化”“在临床治疗中,中医反对单纯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强调整体而观、全面诊断、辩证论治”可知,不是以“儒家思想为理论依据”,而是以“‘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观念为立论的理论依据”,故D项于文不符。‎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关系,论点和论据间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假设论证、因果论证、对比论证、事例论证等方法。选项提到的论点、手法等要仔细比对,选出最佳答案。‎ C项,“论证了中国传统整体思维与西方的渊源关系”错误,依据第一段“西人所说的‘关联思维’、‘关联宇宙论’、‘有机宇宙哲学’或‘有机主义宇宙观’,今人所说的‘系统思维’,实际上就是‘整体思维’”可知,原文提到了西方的“整体思维”,但没说“中国传统整体思维与西方的渊源关系”,故C项无中生有。‎ - 25 -‎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比对选项和原文在观点态度上是否有细微差别,是否有强加因果、条件不充分、无中生有、时空错位等问题。‎ C项,“因而医生可以选择从自然或社会的角度诊断并治疗疾病”错误,依据第五段“‘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因此人之保健养生等都应合乎天地之道、日月之行”“中医学不仅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是一个统一体,亦即人体-自然-社会是统一的有机整体”可知,中华传统医学理论认为人体与天地、社会相互关联,所以应该顺应天地自然之道,但是C项“因而医生可以选择从自然或社会的角度诊断并治疗疾病”的推断则不成立。‎ 故选C。‎ ‎【点睛】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比对关系,看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词语,要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改、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特别注意比对:指代词、范围词、程度词、时间词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通俗来讲,垃圾分类,就是分好了再弃掉,目的是减轻城市生活环境污染压力,为垃圾再利用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垃圾分选,则是要“选”,是为了选好之后直接用做生产。相比垃圾分类,垃圾分选技术要求更高,需要更精准、更细致。垃圾分类是城市垃圾治理的源头,以此为基础走向垃圾再利用,还有很长的路。而垃圾分选,则可以在生产领域快速实现生活垃圾的分类、筛选,随即投入下游生产。对于垃圾分类,我们目前做到了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分开投放,而垃圾分选,在分类上就要更加精细。将生活垃圾分选为渗滤液、有机物、无机物,金属和塑化剂垃圾五大类,是我们目前能够做到的最高级别的分选,也可以满足目前生活垃圾处理产业的基本需求。‎ ‎(摘编自《垃圾分类“全民模式”启动垃圾分选又该怎么做》,《科技日报》2019年7月16日)‎ 材料二:‎ - 25 -‎ 图1 受访市民家庭处理生活垃圾的方式 ‎(摘编自上海统计网《2018年闵行区市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情况调查报告》)‎ 材料三:‎ 近日,支付宝推出了多款垃圾分类小程序,千余种垃圾可以一键查询分类。据了解,此次在支付宝上线的“垃圾分类指南”和“垃圾分类向导”小程序涵盖了4000余种垃圾,并将不断更新。‎ 引入互联网技术,能推广垃圾分类知识。在线指南不仅解决了传统纸质版介绍垃圾分类知识篇幅的局限,还能实时更新。比如宠物粪便、口红等属于何种垃圾,都能在小程序里得到答案。除了“识垃圾”外,支付宝还可预约上门“收垃圾”,和快递一样方便。废旧报纸、纸箱、塑料瓶、碎玻璃等,都可在线下单,免费上门回收。据了解,目前该平台已支持155个城市,其中生活垃圾回收覆盖11个城市8000多个小区,累计有200多万人在平台下单“卖垃圾”。‎ ‎(摘编自2019年7月9日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微信公众号)‎ 材料四:‎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在多年的探索中,我们参考了发达国家已有的经验,如今也摸索出了一些有我们自己特色的垃圾分类方式。‎ 而所谓特色,与各个国家的垃圾特性、产生量等息息相关。其一,由于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的不同,我国所谓的湿垃圾/厨余垃圾是与国际上不一样的。其二,从我们垃圾产生量来看,由于我国人口规模远大于这些国家,因此,单位面积垃圾产生量也非常大。‎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以前没有意识到的一些垃圾产生得非常快,其中一个典型就是由外卖、快递等产业产生的包装垃圾。种种情况决定了我们现在制定的垃圾分类方式,不能完全模仿发达国家做法,更不能模仿日本分得那么细的做法。‎ - 25 -‎ 从分类角度来说,也应批判性地去看待日本模式。日本是抓小放大,抓了20%,分得特别细。这是由其国情决定,或者说也与其后端价值链有关,因为人力比较贵,后端的回收产业没那么发达,它需要前端分得特别细。‎ 模式都是人为弄出来的,日本这么做,是由历史原因、国民素质、家庭模式等多种原因决定的,并不适合我们。垃圾分类的正确模式是,后端已有的技术、设备、处理设施需要什么样的垃圾,决定了我们前端分到什么程度。‎ ‎(摘编自《别管目本模式、德国模式、垃圾分类该有中国模式》,《新京报》2019年07月18日)‎ ‎4. 下列属于“垃圾分选”的一项是 A. 将生物可降解的厨余垃圾进行填埋。 B. 将生活污水经过化学处理后再饮用。‎ C. 把废弃纸箱与过期报纸卖给收购者。 D. 用有害垃圾废旧电池提炼锰铁合金。‎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依据目前的技术条件而言,相对于垃圾分类,垃圾分选的要求更高。‎ B. 约一半的上海市民能够在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将有害垃圾单独分出。‎ C. 互联网技术不仅使垃圾分类查询更便捷,还使垃圾回收方式更多样。‎ D. 垃圾分类既要借鉴发达国家已有的经验,也应该有中国特色的模式。‎ ‎6. 请结合材料,分析我国垃圾分类标准的制定依据。‎ ‎【答案】4. D 5. B ‎ ‎6. ①从垃域特性上看,应依据我国的湿垃圾/厨余垃圾的内涵与国际标准不同的特点;②从产生量上看,应依据我国单位面积垃圾产生量非常大的现状;③从技术条件看,应根据垃圾处理后端的技术条件制定分类标准;④从国情来看,还应考虑我国的历史原因、国民素质、家庭模式等因素。‎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属于‘垃圾分选’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由原文“而垃圾分选,则要‘选’,是为了选好之后直接用做生产”可知,垃圾分选是指垃圾选好之后可以直接用做生产。‎ A项,厨余垃圾进行填埋没有“直接用做生产”,所以不属于“垃圾分选”。‎ B项,生活污水经过化学处理后再饮用没有“直接用做生产”,所以不属于“垃圾分选”。‎ - 25 -‎ C项,把废弃纸箱与过期报纸卖给收购者还没有“直接用做生产”,所以不属于“垃圾分选”。‎ D项,用有害垃圾废旧电池提炼锰铁合金“直接用做生产”,所以属于“垃圾分选”。‎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 B项,“约一半的上海市民”错误,根据图1可知,能够做到垃圾分类并挑出有害垃圾的是18.40 %和13.50 %,加一起是31.90 %,到不了一半市民。B错误。‎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 由原文“而所谓特色,与各个国家的垃圾特性、产生量等息息相关。其一,由于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的不同,我国所谓的湿垃圾/厨余垃圾是与国际上不一样的”可知,我国垃圾分类标准的制定依据从垃域特性上看,应依据我国的湿垃圾/厨余垃圾的内涵与国际标准不同的特点;由原文“其二,从我们垃圾产生量来看,由于我国人口规模远大于这些国家,因此,单位面积垃圾产生量也非常大”可知,我国垃圾分类标准的制定依据从产生量上看,应依据我国单位面积垃圾产生量非常大的现状;由原文“模式都是人为弄出来的,日本这么做,是由历史原因、国民素质、家庭模式等多种原因决定的,并不适合我们”可知,从国情来看,我国垃圾分类标准的制定依据还应考虑我国的历史原因、国民素质、家庭模式等因素;由原文“垃圾分类的正确模式是,后端已有的技术、设备、处理设施需要什么样的垃圾,决定了我们前端分到什么程度”可知,我国垃圾分类标准的制定依据从技术条件看,应根据垃圾处理后端的技术条件制定分类标准。‎ ‎【点睛】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首先浏览选项标敏感点,敏感点就是题干要求的“内容”“艺术特色”等。其次回归原文找对应句,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句,筛选信息类要注意是否改变了原文判断,评价赏析类的选项要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原文依据。最后排除定答案,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 25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伏击(节选)‎ 徐贵祥 起床的哨子刚刚响起,乔东山就一跃而起。易水寒也从床上跳下来,懵懵懂懂地穿衣服。‎ 学习班的学员不发枪,只是发了军装。易水寒一边扎着绑带,一边用眼角余光观察乔东山,感觉乔东山并没有特别在意他,心里才稍微平静一点。‎ 出操的时候,他发现队伍里又多了几张面孔,估计是从西边归队的,心里不禁嘀咕起来,千万不要有认识凌云峰的人。从跑步到队列训练,大家的精力都很集中,没有人注意他。但他还是心虚,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和恐惧。‎ 上午上课,由乔东山汇报自己的战斗经历。乔东山说,最值得一提的还是古莲战役的三条山战役,那时候我们师担任主峰防御,友邻部队是军部的特务团,那个特务团打得惊天地泣鬼神,团长凌云峰同志率领部队在敌人的阵营里三进三出,反复绞杀,直至将马家军的指挥系统打乱,官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官,不知红军在哪里,稀里糊涂地乱冲乱撞,导致自相残杀,从而迟滞了对于三条山正面的进攻,有力地保障了三条山主峰阵地的防御,掩护了军部和本师主力转移。这个英雄的特务团的团长是谁呢,他就坐在我们的中间,请凌云峰同志站出来,让同志们看看……‎ 易水寒在那一瞬间几乎晕了过去,他没有想到乔东山会在这个场合把凌云峰的名字点出来,还让他站起来亮相,一旦有人认识凌云峰,他马上就会原形毕露,马上……他不敢想下去了,也不得不站起来。‎ 他控制住一触即发的情绪,软绵绵地站了起来,苍白的脸上挤出一丝干笑,结结巴巴地说,没什么,乔科长过奖了,我们没有做什么……讲完这句话,他觉得自己快要坚持不住了,简直就要虚脱了,摇晃了一下,又站稳了。‎ 学习班主任肖南发现他神情不对,走到他的面前问,凌云峰同志,你怎么啦,病了吗?‎ 他说,不,哦,是的,头晕,晕得厉害。‎ 肖南诧异地看了他一眼说,那好,你坐下休息吧。‎ 又对乔东山说,你继续。‎ 易水寒坐了下来,他清空了自己的思想,把陈达送给他的那几句话拿出来,放在心上,我信仰三民主义,不成功便成仁……‎ - 25 -‎ 乔东山说,大家都看见了,这就是凌云峰,我们的英雄。昨天夜里,我们聊起三条山战斗,我很惊讶他能死里逃生。他告诉我,他已经倒在死人堆里了,是一场大雨把他的战友浇醒,那位战友发现他还有一口气,把他背出死人堆……同志们知道吗,古莲城地处西北黄土高原,不要说冬天,就是夏天也很少下雨,怎么可能在冬天下一场大雨呢,大家相信吗?……‎ 教室里的空气骤然紧张起来,易水寒的头皮一紧,下意识地摸枪,可是武装带上没有枪。他闭上了眼睛,该来的一定会来,那么就来吧,老子不是凌云峰,老子是国民党特务易水寒,老子是来刺探情报的,要杀要剐,随你的便……不成功,便成仁……‎ 就在这个时候,他又听见乔东山说,昨夜,当凌云峰跟我说那场大雨的时候,打死我我也不相信,我甚至在那一会工夫对他产生了怀疑,我怀疑他的脑子被枪炮震坏了……‎ 易水寒提到嗓门上的一颗心,呼的一下放回到肚子里,紧接着又被重新提了上来。乔东山说,我甚至对他的经历和身份产生了怀疑,我怀疑他不是凌云峰,我打算继续暗中注意他,调查他……‎ 霎时,易水寒的额头上就冒出黄豆大的汗珠,他用眼角的余光打量一下周围,似乎看见黑压压的人群向他逼来,无数根指头指着他,耳畔一片轰鸣——假的,特务,冒牌货,拉出去公审,枪毙……‎ 易水寒呼啦一下站了起来,握紧双拳,准备杀开一条血路冲出去,可是,他很快就发现,他的腿根本不听他的使唤了,他颓然跌倒在木凳上,等待未知的结局……‎ 好像过去了很多年,也许有一百年吧,他睁开眼睛,看见乔东山的嘴巴还在台上嚅动。乔东山说,同志们啊,你们知道发生了什么吗,奇迹啊。今天早晨,我借阅了一份资料,我找到了三条山战斗的一则报道,“是夜,瓢泼大雨从天而降,为古莲百年不遇”,是我们的特务团感天动地,老天爷洒下甘霖,浇醒了我们亲爱的凌团长,这是天意啊……‎ 易水寒还没有明白怎么回事,乔东山就从台上跑下来,泪花闪烁,抱住易水寒激动地说,向死而生,置之死地而后生,我们革命者是打不死的……‎ 易水寒分明感觉到,好像有一个东西从他的身体内脱壳而出,另一个东西注入他的血管,他颤抖了一下,在乔东山的背上拍打两下说,谢谢你乔科长,你把我们特务团说得太神奇了,我,凌云峰,为了革命,马革裹尸在所不辞……‎ ‎(选自《当代》2020年第1期,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段交代“学习班的学员不发枪,只是发了军装”,为下文易水寒“下意识地摸枪”埋下了伏笔,这一安排使得故事发展合乎逻辑。‎ B.‎ - 25 -‎ ‎ 小说场景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一次课堂上,但乔东山的讲述内容过去与现在交织,不仅拓展了小说的时空,也丰富了小说的内容。‎ C. 小说采用双线结构,乔东山对“凌云峰”由怀疑到信任的讲述是明线,易水寒的心理活动及情感变化为暗线,双线交织,有条不紊。‎ D. 小说情节曲折摇摆,节奏从容和缓,乔东山每一次停顿对易水寒而言都是一次危机,而每一次危机却又都有转机,极具戏剧性效果。‎ ‎8. 小说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9. 有人说“情感是小说的动力”,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7. D 8. ①交代了故事结局,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主题表达得以完成。②突出学习班对易水寒的影响,使其产生蜕变。③情节突转,产生了出乎意料的艺术效果。 ‎ ‎9. ①小说通过人物的情感表现,完成了人物形象塑造。②小说利用跌宕起伏的情感要素推动了情节发展,营造了紧张的氛围。③小说通过乔东山动情的讲述和易水寒情感的变化及升华,完成了小说的主题表达。④小说中情感成为了贯穿全篇的线索,统摄了作品的材料。‎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把握文本的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的基础上,分析选项中的人物、时空、事件、艺术手法、情感等,常见错误类型有人物概括不准、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评价理解失当、文本评述失据等。‎ D项,“节奏从容和缓,乔东山每一次停顿对易水寒而言都是一次危机”错误,文本由乔东山对“凌云峰”由怀疑到信任的讲述过程来带动情节,串起易水寒各种心理变化,故情节不是“从容和缓”,而是张弛交替。‎ 且依据第十七段“老天爷洒下甘霖,浇醒了我们亲爱的凌团长,这是天意啊……”,十八段“抱住易水寒激动地说,向死而生,置之死地而后生,我们革命者是打不死的……”可知,乔东山最后两次停顿对易水寒而言是转机,故“乔东山每一次停顿对易水寒而言都是一次危机”于文不符。‎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段落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平时要积累结尾段的常见作用的相关知识,还要注意题干的内容提示。考生要多思考结尾段与其他段落的内容关联和呼应铺垫对比总结等结构作用,还要注意末段在深化主题或升华中心上的作用。‎ - 25 -‎ 最后一段“易水寒分明感觉到,好像有一个东西从他的身体内脱壳而出,另一个东西注入他的血管”交代了故事结局,易水寒受影响而思想产生了蜕变,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我,凌云峰,为了革命,马革裹尸在所不辞……”易水寒由被怀疑到被信任,化险为夷,情节突转,富有艺术感染力,同时也有力地彰显了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思想感情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抓住题干“情感是小说的动力”的指向性作用,分析文本思想感情对人物、情节、线索、氛围、主旨等的作用,分要点准确答题。‎ 本文的“情感”有两方面。一是乔东山对“凌云峰”由怀疑到信任的情感,二是易水寒的情感:如第二段“感觉乔东山并没有特别在意他,心里才稍微平静一点”,第三段“他还是心虚,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和恐惧”,第六段“他觉得自己快要坚持不住了,简直就要虚脱了,摇晃了一下,又站稳了”,第十三段等“老子不是凌云峰,老子是国民党特务易水寒,老子是来刺探情报的,要杀要剐,随你的便……不成功,便成仁……”,末段“易水寒分明感觉到,好像有一个东西从他的身体内脱壳而出,另一个东西注入他的血管”等。二人的的情感变化,串起了全文情节变化,故情感推动了情节发展,在紧张的氛围中突出人物,尤其是易水寒的形象特征,促使人物情感和思想得到升华,有力地彰显了主旨。‎ ‎【点睛】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阅读小说时要把握主人公和次要人物的矛盾或和谐关系,自然环境和战争、和平等社会环境,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是否以人、物、时间、空间、情感变化等为线索,进而思考主题上的褒贬意蕴。‎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曾同亨,字于野,吉水人。同亨举嘉靖三十八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改礼部,迁吏部文选主事。故事,丞簿以下官,听胥吏铨注,同亨悉躬亲之。隆庆初,为文选郎中,荐用遗佚几尽。进太常少卿,请急去。万历初,起大理少卿。历顺天府尹,以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御史刘台得罪张居正,同亨,台姊夫也,给事中陈三谟欲并逐之,奏同亨赢不任职。诏调南京,遂移疾归。九年,京察拾遗,给事中秦燿、御史钱岱等复希居正指,列同亨名。勒休致。居正卒,起南京太常卿。召为大理卿,迁工部右侍郎。督治寿宫,节浮费三十余万。由左侍郎进尚书。军器自外输,率不中程,奏请半收其直,又请减织造之半。‎ - 25 -‎ 皆报可。汝安王妃乞桥税,同亨拒之。帝竟如妃请。内府工匠,隆庆初数至万五千八百人,寻汰二千五百人,而中官滥增不已。同亨疏请清厘。已得旨,中官复奏寝之。同亨弟乾亨请裁冗员以裕经费,京卫诸武臣谓减已月也大哗何同变出朝围而之同言形怎休不得遗门成加大子少保力去迢乘传归久之,再起故官,税使所在虐民,同亨极谏。三十三年大计京官,与考动徐必达持正不挠。是年,北察失执政意,中旨留给事中钱梦皋等;南察及同亨自陈疏,亦久不下。同亨适给由入都,遂引疾。诏加太子太保致。同亨初入吏部严嵩其乡人,尚书吴鹏则父同年也,同亨无私谒。尝止宿署舍,弥月不归。尚书杨博痛诋伪儒,同亨曰:“此中多暗修,非可概斥。即使阳假名义,视呈身进取,恬不知耻者,孰愈哉?卒年七十有五。赠少保,谥恭端。‎ ‎(节选自《明史·曾同亨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京卫诸武臣谓减己月俸也/大哗/伺同亨出朝/围而噪之/同亨再乞休/不得请/九门工成/加太子少保/力乞去/诏乘传归 B. 京卫诸武臣谓/减己月俸也/大哗/伺同亨出朝/围而噪之/同亨再乞休/不得请/九门工成/加太子少保/力乞去/诏乘传归 C. 京卫诸武臣谓/减已月俸也/大哗/伺同亨出朝/围而噪之/同享再乞休/不得/请九门工成/加太子少保/力乞去/诏乘传归/‎ D. 京卫诸武臣谓减己月俸也/大哗/伺同享出朝/围而噪之同亨再乞休/不得/请九门工成/加太子少保/力乞去/诏乘传归/‎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移疾”是指托病辞官,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后文中的“引疾”一词与此同义。‎ B. 休致,古代指官吏年老去职,也泛指官员辞官,“勒休致”是指勒令官员去职退休。‎ C. “大计”明代官员考核制度,每三年一次,才、守卓异者候升,劣下者依法处置。‎ D. “同年”,古代所有同年参加科考者的互称,吴鹏曾与同亨父亲同年参加科考,故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 同亨亲躬职事,竭忠尽职。任吏部文选主事期间,他亲力亲为,做好官员铨选登记工作;在文选郎中任上,他慧眼识才才德之士几乎都得到荐用。‎ B. 同亨公忠体国,为国节用。他负责帝陵修建节省了不必要开支三十多万两;宦官滥增工匠人数,他奏请处理,获得旨意,减省了大量的人工开支。‎ C. 同亨不惧权恶,心系民生。汝安王妃向朝廷请求收取桥税,他认为是无理要求,予以拒绝;税使四处为害百姓,他为民请命,极力进谏,予以阻止。‎ - 25 -‎ D. 同亨为人正直,任事勤勉。他初入吏部,并没有私下拜访同乡的高官严嵩和与父亲相识的尚书吴鹏;他一心为了工作,曾整月住在官衙,没有回家。‎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器自外输,率不中程,奏请半收其直,又请减织造之半。‎ ‎(2)即使阳假名义,视呈身进取、恬不知耻者,孰愈哉?‎ ‎【答案】10. A 11. D 12. B ‎ ‎13. (1)兵器从外输入大都不合规格,(他)上奏建议按半价收取,并请求减少一半的织造物。‎ ‎(2)即使(“伪儒”)表面上假借名义,与自荐求官、恬不知耻的人相比,谁好些呢?‎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京城卫戍部队的诸位武臣声称减少了自己的月薪,一片哗然,窥伺着曾同亨走出朝房就围着他叫嚷。曾同亨再次请求退休,没有结果。九门的工程完工,他被加封为太子少保。极力请求离去,皇帝下诏令他乘驿车回乡。句中,“减已月俸也”是“谓”的宾语,应该连在一起。据此分析可排除BC两项。“围而噪之”与“同亨再乞休”是两件事,中间需要断开。据此分析可排除D项。分析可知,A项断句正确。故选A。‎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极其广泛,大致说来它包括天文地理、目录辞书、科举职官、礼仪习俗、姓名称谓、衣食住行、器物用具、史传典籍、古代纪时、音乐娱乐、学校设置等。同时,要积极利用文言文文本进行正误判断。D项解说错误,“同年”,科举时代称同榜或同一年考中者。如果没有考中,虽是同年参加科考,也不能互称同年。故选D。‎ ‎【12题详解】‎ - 25 -‎ 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信息错位(具体事件在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的错误)、翻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情况。B项,“宦官滥增工匠人数,他奏请处理,获得旨意,减省了大量的人工开支”分析错误,原文"已得旨,中官复奏寝之",这一次,他的请求没有得到批准。故选B。‎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首先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其次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然后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意思:(1)率,大都;中,符合;直,价值。(2)阳,表面;假,假借;愈,较好。‎ ‎【点睛】参考译文:‎ 曾同亨,字于野,吉水县人。父亲曾存仁,为云南布政使。曾同亨考取嘉靖三十八年(1559)的进士。授职为刑部主事。改任礼部,调任吏部文选主事。先例,丞、簿以下的官员,听任胥吏选拔,曾同亨却全都亲自挑选。他与陆光祖、李世达齐名。隆庆初年,任文选郎中,几乎将旧臣举荐任用完了。晋升为太常少卿,因急事请假离去。‎ ‎  万历初年,出任大理少卿。历任顺天府尹,任右副都御史管辖贵州。御史刘台触犯了张居正。曾同亨是刘台的姐夫,给事中陈三谟想将他们一起驱逐,上奏曾同亨羸弱不胜职。诏令调他到南京,于是称病回乡。万历九年(1581),京城考核纠察官,给事中秦灿、御史钱岱等人又秉承张居正旨意,列上曾同亨的姓名。张居正勒令他休息。‎ ‎  张居正死后,他出任南京太常卿。皇帝召他担任大理卿,调任工部右侍郎。负责督促营建皇帝逝世后的寝宫,节省三十多万两白银。由左侍郎升为尚书。军事器械都从外地输送来,全都不合乎标准,他奏请以半价签收,又请求减少一半的织造额。皇帝都答复可以。汝安王妃请求征收桥税,曾同亨拒绝了。皇帝最终应允了王妃的请求。内府的工匠,隆庆初年人数达到一万五千八百人,不久淘汰了两千五百人,但是宦官却不断增加。曾同亨上奏请求清理、整治。已经得到圣旨,宦官又上奏压制了此事。给事中杨其休上奏争辩,皇帝不接纳。曾同亨的弟弟曾乾亨奏请裁减冗员使经费宽裕些,京城卫戍部队的诸位武臣声称减少了自己的月薪,一片哗然,窥伺着曾同亨走出朝房就围着他叫嚷。曾同亨再次请求退休,没有结果。九门的工程完工,他被加封为太子少保。极力请求离去,皇帝下诏令他乘驿车回乡。启用他任南京吏部尚书,他推辞了。此后很久,再度起用他任原职,他多次推辞之后才就职。税使在当地肆虐百姓,曾同亨极力劝谏。‎ - 25 -‎ ‎  万历三十三年(1605),全面考核京官,他与考功郎徐必达正直不徇私情。当年,北都考核拂逆了当政者的意愿,宫中传旨保留给事中钱梦皋等人;南都的考核和曾同亨自己的奏疏,也很久不下发。曾同亨恰好因事进京,于是称病。诏令加封他为太子太保,而后退休。‎ 曾同亨初次进入吏部,严嵩是他的同乡,尚书吴鹏与他父亲同年进士,曾同亨没有做私下拜访。曾在署舍住食,整月不回家。一向与罗汝芳、耿定向相好。尚书杨博痛骂伪儒,曾同亨说:“他们中间多愚昧者,不可以一概斥责。即使表面上借儒学名义,这与卖身进取,恬不知耻的人相比,谁更可恶呢?”他在七十五岁去世。被赠封为少保,谥号恭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咏老见示 刘禹锡 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是唱和诗,既是诗人内心世界的自我表达,又是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 B. 衰老是这首诗的核心话题,诗人认为,老年固然有可感伤的一面,但也有可欣的一面。‎ C. 诗人将老年与青年对比,觉得老了也有很多优点,克服对衰老的忧愁便觉得自由自在。‎ D. 本诗由失落转为豁达,伤感转为振奋,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情感变化相同。‎ ‎15. 诗的最后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颇有哲理,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最后两句的大意:不要说我们老了,你看夕阳欲坠还会布下满天彩霞。②诗人由此感悟到人老心不老,相信暮年还可以有美丽人生,表达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解析】‎ ‎【14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学生在看标题、看作者、看注解、看意象、看情感关键字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词内容、情感、手法和语言特色,然后逐个选项浏览,比对原文,看是否有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感情概括不准等错误。‎ C项,“诗人将老年与青年对比”错误,“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写作者觉得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对衰老的忧愁,便觉得自由自在,但是没有“与青年对比”。故C项分析错误。‎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句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透过题干把握考点,然后再结合全诗意思的基础上,把握诗句中的意象、特点、手法、情感等,进而准确作答。‎ 最后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是说,不要说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桑榆,喻日暮,诗人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哲理。‎ ‎【点睛】诗歌常见的情感有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怡乐、黑暗官场之苦闷、离别思念之愁绪、贬官谪居之悲恨、韶光易逝之感慨、物是人非之悲痛。答题要依据语境,切不可生搬硬套。‎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如果一个国家要避免灭亡,就要内有“______________”,外有“______________”。‎ ‎(2)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只要天下寒士得到庇护,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的博大情怀。‎ ‎(3)《赤壁赋》中写苏轼夜游赤壁,在如诗如画的景色中,忘记自己是凡夫俗子,仿佛进入仙境一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法家拂士 (2). 敌国外患 (3).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4).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5).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6). 羽化而登仙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拂”“兀”“遗”。‎ - 25 -‎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自从成了汉语的书面符号,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它之所以能够 ,(  )汉字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结构体,表意是它的主体功能,稳定的形、义使它超越了表音能力的缺陷,尽管古今汉语和南北方言语音发生了重大 ,人们还能“由文知义”。于是,隔代的人可以 书面阅读,异地的人可以借助文字沟通。这就是各民族共同使用汉字、多民族共同创造统一文化的最好见证。 不但统一的文字使我们这个大国能够经常保持着统一的局面,也维系着统一的书面语和统一的民族文化。在时代的演变中,还创造了书法艺术,汉字成为类似西方绘画、雕塑的艺术陈列品,这在世界文字之林中也是 的。‎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长盛不衰 变动 信赖 前所未有 B. 永葆青春 变动 共享 极为罕见 C. 长盛不衰 变化 共享 极为罕见 D. 永葆青春 变化 信赖 前所未有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正是因为它的生命力来自它的内部结构 B. 它内部结构的生命力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C. 正是因为它特殊的内部结构富有生命力 D. 是因为它富有生命力的内部结构导致的 ‎19.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统一的文字不但使我们这个大国能够经常保持着统一的局面,也维系着统一的书面语和统一的民族文化。‎ B. 不但统一的文字使我们这个大国能够经常保持着统一的局面,也维系着统一的书面语和统一的民族文化。‎ C. 统一的文字不但维系着统一的书面语和统一的民族文化,也使我们这个大国能够经常保持着统一的局面。‎ D.‎ - 25 -‎ ‎ 统一的文字之所以维系着统一的书面语和统一的民族文化,是因为它使我们这个大国经常保持着统一的局面。‎ ‎【答案】17. C 18. A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和成语的理解和正确运用。理解词语要理解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辨析常见的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联系生活和自己的积累,推想句子中有关生词和新生词语在语境中的恰当意义。正确理解与运用常见成语则需要了解成语的基本含义和所携带的故事意义,辨析常见成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判断成语使用的正误;辨析常用成语的感情色彩等。‎ 第一空,“长盛不衰”“永葆青春”,“长盛不衰”和“永葆青春”都有“一直”之意,但“永葆青春”与“汉字”搭配不当,所以“长盛不衰”更合适;‎ 第二空,变动:指变化,更动。变化:意思为事物被另外的事物取代,近义词为变动。二者意思相近,“变动”在日常语境中常指位置或人事上的变化和改变,在文段中说的是语言产生变异,所以用“变化”更合适。‎ 第三组词“共享”“信赖”。第三空这一空修饰“书面阅读”且根据并列句子“异地人可以借助文字沟通”,证明第三个空所填实词应与“借助”语义相近相关均有“使用”之意,“信赖”没有“使用”之意,与后文不能构成并列,所以,“共享”显然更合适。‎ 第四空,“前所未有”“极为罕见”。“前所未有”意思是从来没有过的;而“极为罕见”指比较少见。从材料的语境看,汉字成为艺术陈列品,在艺术史上是少有的,还没有被证明为绝无仅有,所以,“极为罕见”一词更合适。‎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中“简明”即语言表达要“简要”“明白”使人能明白无误地理解不会产生歧义。“连贯”是指语言表达时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一致,句序合理,衔接自然。“得体”指能够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语言,符合语境的要求。‎ 汉字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为其富有生命力,生命力应该是下一句的主语,所填句的“结构”要与下一句的“形音义”衔接;上一句的“之所以”要和下文的“是因为”相对应,综上分析,A项衔接恰当。‎ 故选A。‎ - 25 -‎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修改。所谓“病句”,是指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不合逻辑事理的句子。辨析修改病句需要了解高考六种常见的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本题着重考查不合逻辑和语序不当,应了解病句类型并注意辨析修改。‎ 选项有逻辑上的错误,统一的文字首先是保证了书面语和民族文化的统一,这是国家统一的基础,顺序不能混淆。排除A项、B项。‎ 其次是关联词语的位置,因为要共用主语“统一的文字”,所以“统一的文字”要放在关联词之前。D项,因果关系错误。‎ 故选C。‎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通用智能系统能接近人类水平。现有人工智能系统的通用性较差,这与其计算理论基础和系统设计原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图灵机模型取决于人对物理世界的认知程度,①______;冯•诺依曼体系结构是存储程序式计算,程序也是预先设定好的,②______。而我们的大脑却是一个出色的、能够长时间稳定工作的通用智能系统,不仅能举一反三,处理视觉、听觉、语言、学习、推理、决策、规划等各类问题,③______。‎ ‎【答案】 (1). 因此人限定了机器的认知; (2). 无法根据外界的变化演化; (3). 还可以进行不断的进化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解答此类试题,“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中“简明”即语言表达要“简要”“明白”使人能明白无误地理解不会产生歧义。“连贯”是指语言表达时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一致,句序合理,衔接自然。“得体”指能够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语言,符合语境的要求。语段介绍了通用智能系统方面的知识。‎ 第一处根据前句“图灵机模型取决于人对物理世界的认知程度”推断,后句应该是结果“因此人限定了机器的认知”;‎ 第二处根据“冯•诺依曼体系结构是存储程序式计算,程序也是预先设定好的”一句中“存储程序式计算”“预先设定好”推断,应该是“无法根据外界的变化演化”;‎ - 25 -‎ 第三处根据前句中“通用智能系统”“不仅能举一反三……”推断,应该是“还可以进行不断的进化”。‎ ‎21.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春联又称“春贴”、“桃符”,是过年喜庆元素“年红”中的一个种类。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抒发美好愿望,是华人们过年的重要习俗。当人们在家门口贴年红(春联、福字、窗花等)时,意味着春节正式拉开序幕。每逢春节,无论城乡,家家户户都要把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发展为春联,表达了劳动人民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答案】关键信息:①春联来源于过年喜庆元素“年红”及古时春贴;②它对仗工整、简洁精巧。③它意味着春节开始,人们以之表达美好的愿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 语段共五句话,第一句写陈述对象,“春联”是过年喜庆元素“年红”的一种;第二句写春联特点“对仗工整、简洁精巧”,内容情感是“抒发美好愿望”;第三、四、五句写春联的来源是“在家门口贴年红”“春贴”,内容情感是“表达了劳动人民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考生整合以上关键信息,组合成流畅的语句作为答案。注意字数限制。‎ ‎【点睛】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病,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忧伤,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暗淡的荒地!这时,我们民族就可以无愧色地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了。‎ - 25 -‎ ‎(1935,方志敏《可爱的中国》)‎ 材料二:‎ ‎1956年11月12日,新中国成立才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说:“事物总是发展的。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他提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请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方志敏在率部北上抗日途中不幸被捕,在狱中写下了遗著《可爱的中国》。请结合材料一,写一篇读后感,在学校举办的“阅读红色经典,传承革命精神”读书会上交流。‎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符合场合;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热爱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母亲 世上有一种最美的称呼,那就是母亲,无论何时她都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我们的祖国——中国,是我们共同的母亲,我们伟大的母亲,每当听到她名字,便倍感亲切,一股骄傲和自豪涌上心头。‎ 我们的母亲,孕育着五千年辉煌的历史,拥有着五千年璀璨的文化。她依傍群山,了望海洋,滔滔的黄河流水是她的血脉,宽广的土地造就了她的勤劳朴实,巍峨耸立的群山造就了她的刚强不屈。‎ 时间如信风拂过耳际,悠悠的岁月如流水般匆匆逝去。现今的祖国早已踏入了世界的舞台,不断的腾飞,向全世界展示着她的风采,赢来了无数的掌声。然而,殊不知在这赞誉的背后,我们的祖国母亲曾经历过多少艰苦的磨难。‎ 曾几何时,战争的硝烟弥漫在混乱的天空,原本安宁的大地变得动荡不安;曾几何时,因为政府的软弱无能,一张张条约让无数土地被掠夺;曾几何时,一把大火烧毁了我们几代人的文化精魂;曾几何时,鲜血洒遍大地,整个国家被一片阴森笼罩着,百姓苦不堪言;曾几何时,爱国的口号突然响起,中国人的精神让侵略者吓破了胆,慌忙的逃离了中国的领土;曾几何时,胜利的欢呼响彻云霄,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天安门的上空……‎ - 25 -‎ 遥望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我不禁感叹起来,从曾经的岌岌可危到现今的繁荣安宁,这是多么伟大的成就啊!这一切都离不开先辈们的努力,他们捐躯赴国难,视死如归,面对种种艰难险阻,从不低头。爬雪山,过草地,崎岖的长征路上飘扬着他们顽强不屈的精神。他们用血,用汗,用宝贵的生命铸就了东方大地不屈的中华魂!‎ ‎21世纪,我们中国人有着一个共同的愿望,共同的中国梦:让我们的祖国母亲走上复兴之路。然而,想要实现这个梦想,需要所有的中华儿女一齐努力。而我们,身为新世纪的中学生,母亲未来的希望,更要从自身做起,热爱我们的祖国。今天,爱国的诗篇在九大州愈写愈精彩。爱祖国就是像屈原那样“天下皆浊我独清”,像王昌龄那样“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像文天祥那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了祖国,不惜一切!‎ 现在的中国国泰民安,没有战争的硝烟,难道我们就应该忘记祖国吗?不,这是错误的!我们生活在幸福的社会里,更要懂得珍惜,珍惜现在的一切。我们要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挖掘自己的潜能,爱护身边的一草一物,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继承我们中华民族顽强坚韧的精神,把爱国当作自己的责任,宣扬爱国主义精神。“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少年强则国强”我们的未来就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的心中要坚守伟大的使命——让我们的祖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来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写一篇文章与同龄人共勉。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并思考“阅读红色经典,传承革命精神”,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 25 -‎ ‎【审题】本题这种命题形式的主要特点是:给材料不给话题。要求全面理解阅读材料或提示语,全面理解材料,意味着要对本材料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作一个全面的理解,把材料看透、看全。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侧面”是指材料的内容层次,“角度”是指材料含意的出发点,“角度”包含在“侧面”之中。材料一讲述了方志敏作为一位充满理想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革命献身时,年仅36岁。在狱中,他用炽热的情感写下《可爱的中国》,号召国人为了可爱的中国,要“持久的艰苦的奋斗,把个人所有的智慧才能,都提供于民族的拯救”。他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时刻,仍然坚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他是热爱我的祖国的,作为当代的青年应该传承革命精神,热爱我们的祖国,为了祖国的美好未来努力奋斗、贡献力量。材料二由毛主席的讲话我们可知中国要在未来的四十五年发生很大的变化,而且“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要做到这些,必须通过我们不断地努力奋斗才能实现。今天,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为人类作贡献,这就更需要我们肩负起责任,所以作为青年的我们应该“为祖国献份力”。 ‎ 参考立意:(1)热爱我们祖国母亲。(2)为了祖国的美好未来,奉献自己的力量。(3)我的中国心等。‎ 行文结构:文章开篇指出,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妈妈——亲爱的祖国。文章接下来讲述了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深深地吸引着我,打动着我,激励着我;千万个方志敏一样的烈士为国捐躯,他们用鲜血染红了五星红旗;六十年过去了,祖国有了很大的变化,实现了方志敏同志梦寐以求的愿望。文章结尾阐述了我们都像方志敏一样深爱着祖国母亲。‎ ‎【素材】1935年5月2日,当时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还没爆百发,但九·一八的炮声却震撼了每一个有起码民族情感的中国人的心。作为红十军的创始人,方志敏在红军开始长征的时候,担任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总司令,但在进军的路上。不幸因叛徒出卖而落到度国民党反动派的手中,在监狱中方志敏写下了《知可爱的中国》这篇散文,最后英勇就义。‎ ‎《可爱的中国》是方志敏道烈士在狱中缩写的文章中的其中一章。专当时北上抗日因为叛徒出卖在皖浙赣交界处的陇首村,不幸被捕。在南昌敌人一直希望方志敏投降,但他宁死不屈。于是他们残酷的折磨方志敏。给他吃霉饭,里面是稗子,谷壳还有沙石,用皮鞭抽打,做老虎凳,灌辣椒水,属但他还是没透露党的一点信息。最后反动派让他写口供,于是他乘此机会写下《清贫》《可爱的中国》《雨中纪实》等作品。后来,他把一个他信任的狱卒叫来,让他交给鲁迅先生保存。‎ ‎《可爱的中国》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于1935年5月2日在狱中写下的一篇散文。作者在这篇散文中写的是他求学、被捕、囚禁中的一些见闻、一些事理、一些感悟,并对人生最后一段日子提出了假设。这篇散文主要体现方志敏两个方面的思想感情,首先是针对当时中国的国民党反动派认为中国的共产党人的革命“只顾到工农阶级利益,而忽视了民族利益”这一原则性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加以回答,打破那些武断者诬蔑的谰言;其次是寄语后人:人一定要有一种自强不患的精神,不要被一时的困难所吓倒。‎ - 25 -‎ 运用革命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表达对中国未来的美好向往的思想情感,以及革命者对死的乐观态度,使作品更富艺术魅力。如,在作者写到中国一旦斩去了帝国主义的锁链,肃清自己阵线内的汉奸卖国贼,得到了自由与解放之后,有一段十分精彩脍炙人口的片段:“到那时,中国的面貌将会被我们改造一新,所有的贫穷和灾荒、混乱和仇杀、饥饿和寒冷、疾病和瘟疫、迷信和愚昧,以及那慢性的杀灭中国民族的鸦片毒物,这些等等都是帝国主义带给我们可憎的赠品,将来也要随着帝国主义的赶去而离去中国了。”“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这时,我们民族可以无愧色的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的携手了。”作者的这种艺术手法,犹如古代立足于楚国的兴衰而写作《天问》的屈原和从自己的贫困生活出发而幻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尽欢颜”的杜甫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文学创作手法,所不同的是体现出的作者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及革命思想情感。‎ 把现实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表现出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作者是一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来对待人生,自然也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来对待反映人生的文学作品,因而,《可爱的中国》所展示的历史画面,就是位革命者通过现实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联系所创造的最好的创作方法一革命现实主义的结晶。作者的思想感情跃然纸上,表现的淋漓尽致,读者会受到那震撼人心的精神感召力的巨大影响。‎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 25 -‎ - 25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