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现代文阅读作业(15)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 现代文阅读 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互联网就是一堆未经把门的谣言、流言与谎言的集合。它把我们的注意力切割成碎片,终结了那些长线的深入的思考。很多孩子再也不读书了,他们当然更不读报纸了。人人都能在网络上找到一个大的扩音器,发出和受过良好教育及训练的人一样高扬的声音,哪怕他的观点再愚不可及。 然而同时,也有一些诸如PolitiFact.com这样的网站,在认真核查新闻媒体报道的事实,甚至比之前任何一个时代都更仔细、更公开。图书馆也在进行新的尝试,利用所有可得数据(包括读者们提供的数据),使读者们在查找所需要资源时比以前更省事。 所以,我们既面临知识的危机,同时也面临一场划时代的知识的提升。一方面我们为曾经深深依赖、为我们提供可信知识的机构而担忧;另一方面,我们也能感到一种文化脉动的喜悦。这种喜悦来自一个完全不同的地方。它来自知识的网络化。知识现在不仅仅存在于图书馆、博物馆和学术期刊里,不仅仅存在于个人的大脑里。我们的大脑、我们的机构,都根本不足以装下足够多的知识。知识现在具有了网络的属性,这网络,存在于商业、政府、媒体、博物馆、图书馆以及人们沟通时的想法中。 知识的网络属性,不仅仅意味着大众在某些条件下拥有某种智慧。事实上,知识结构方面的变化,也改变了知识的形态和性质。当知识变得网络化之后,房间里最聪明的那个,已经不是站在屋子前头给我们上课的那个人,也不是房间里所有人的群体智慧。房间里最聪明的,是房间本身,是容纳了其中所有的人与思想,并把它们与外界相连的那个网。这也并不是说,网络正在变成一个具有意识的超级大脑,而是说,知识正在变得与网络不可分离。 获取知识的新方式正日益显性化。虽然我们还不能确切知道它的成熟态,但它的某些方面已经慢慢形成。相较以前,网络化的知识虽然不是那么确定,但却更加人性化;不是那么固定,但却更加透明;不是那么令人信赖,但却更加全面包容;不是那么一以贯之,但却更加丰富多元。新知识让我们感到更加自然,我们对知识的那些老旧理想从来都不现实,虽然我们是经历了文化的网络化之后才承认这一点。 (有删改) 1.下列对我们面临的现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中充斥着谣言、谎言、流言,切割了人们的注意力,使人们不再进行长线的、深入的思考。 B.人们不再读书看报,他们也能够在网络上寻找到发声的地方,虽然他们的观点可能愚不可及。 C.网络能够容纳所有的人与思想,并把它们与外界连接起来,网络与知识的关系也变得日益密切。 D.有网站在认真核查新闻媒体报道的真实性,有的甚至做得比以往更仔细、更透明。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新知识之所以让我们感到自然,是因为获取知识的新方式正日益显性化。 B.知识的网络化让知识无处不在,让它不仅仅存在于图书馆、博物馆、学术期刊和个人的大脑里。 C.知识结构方面的变化,改变了知识的形态和性质,知识网络化后,最聪明的不再是人的大脑。 D.在经历了文化的网络化之后,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知识的那些老旧理想从来都不现实。 3.根据文意,概括知识的网络化给人类带来了什么益处。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寒冷与孤独是相联系的,以寒冷表现画家孤独的心态,在中国画中最为常见。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凄寒本身就是孤独者典型的情绪体验,画中的凄寒就是为了显现这种体验。在山水画中,这种孤寒境界随处可见。如北宋范宽的《雪山萧寺图》,充斥画面的是皑皑雪山,老树尽秃,雾气严凝,沿蜿蜒雪径,至山峰处有数间屋宇,当为画题所云之萧寺。幽深的萧寺立于荒寒的境界,使整个画面具有阴冷沉重的气氛,有力地衬托了孤迥特立的情怀。元代的倪瓒也以孤寒见称于画坛,他的画“冷”中有“孤”,读其画,如见一位清癯的老人拈须自立,耿耿嶙峋之志跃然于画面。八大山人作于晚年的《杨柳浴禽图》,笔法枯健,画枯石当立,石根处有一斜枝横上,枯枝上立一鸟展翅,自剔其羽,独立寒天,而从容自度。此外,在中国画中我们还常看到寒鸦、野鹤,一叶孤行舟,倚岸独钓人,闲云盘桓,独芳自妍,都是一样的冷寒本色,寂寞清魂。画家便于其中,安顿生命的意旨。 在中国艺术中,孤独有两种形态。一是现实孤独,孤独感是由现实的原因所引起的,或是不被人理解,所谓“有恨无人省”,因而感到落落寡合,孤居独处,静静地体味为世人抛弃所带来的痛苦;或是感到世态污浊,主动选择一条脱离世俗、遁向精神避难所的道路。二是宇宙孤独,它是思考人类在浩浩宇宙中的地位,因而油然而生的一种“宇宙般的孤独”。绘画作为一种“宇宙语言” ,将这二者紧密结合到一起,画家将自己的孤独放到凄冷荒寒的境界中,将自己的生存感受和宇宙体验相融为一体。如倪瓒晚年的《幽涧寒松图》,画面正中干笔勾出三四株萧疏之树,旁侧只是一弯瘦水,背面乃淡淡山影,极苍古老辣。幽涧可以象征地位低下,寒松萧瑟可以象征身世淹蹇。在那萧瑟的古树中,我们分明可以看到画家天真直率、纵横高标的情怀,看到于极荒寒处与宇宙并立、与苍天同流的心宇。 中国画之孤寒境界,有三个环节。一是逃向孤寒,视孤寒为自己心灵的港湾,即如赵孟所说的“雨阔烟深独钓寒”,在寒中独钓,又钓出寒来,钓出了自己的心之寒。第二个环节,乃孤寒之压抑。秋风萧瑟,毕竟不比春风骀荡;寒冬凛冽,毕竟不如莺飞草长;群居之处,毕竟胜过孤舟苦渡、古寺清凉。中国画极力渲染的孤寒境界,往往都给人冷漠压抑的感觉。由此中国画孤寒境界的第三个环节,又上升为享受孤独,吟味孤独。中国画虽多孤独气氛,但极少有在孤独中哀叹并希望挣脱这孤独的,相反画家们却流连于斯,不是要借孤寒表示性灵之痛苦,而是极力强调自己的适意,强调性灵的自由浑洒,因为孤寒境界又可以说是一种“净界”, 是自己生命的“乐园”。清代恽南田有一幅作于1677年的《槐隐图》,画枯木竹石小景,一片孤寒天地,他自题云:“幽澹荒寒之境,非尘区所有,吾将从髯翁游此间,堪相乐也。”孤寒之境成了他的娱情之所。 (选自朱良志《真水无香》,有删改) 4.下列对原文中四幅画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宽的《雪山萧寺图》,雪山皑皑伴以老树寒烟,数间屋宇立于雪峰深处,画面阴冷沉重,于凄寒境界中凸显画家的孤独心态。 B.八大山人的《杨柳浴禽图》,笔法枯健,石旁一枯枝立一鸟,从容梳剔羽毛,这与画中的寒鸦、野鹤一起,展示出的是冷寒本色、寂寞清魂。 C.倪瓒的《幽涧寒松图》,正中三四株萧疏之树,旁侧一弯瘦水,寓命途艰难窘迫、地位低下之意,更于极荒寒处见出画家高标独举的情怀。 D.恽南田的《槐隐图》所画不过枯木、竹石而已,但却营造出了一片荒寒之境,作者也很欣赏享受这份荒寒之美。 5.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山水画家喜欢以雪山、幽涧、寒林等景物为题材,其目的在于客观真实地呈现生活的本来面目。 B.“孤寒境界”是中国画所独有的精神现象,它包括现实孤独和宇宙孤独,并经历了从逃向孤寒到享受孤寒等三个环节。 C.绘画作为“宇宙语言”表现的是“宇宙孤独”,它所表现的是关于人类在浩浩宇宙中地位的哲学思考。 D.读中国古代杰出画家的画作,不仅可见画中之物,而且能从画中读出画家的情怀、志向和灵魂。 6.中国画的“孤寒境界”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 答案解析 1.B [“人们不再读书看报”说法绝对,原文说的是“很多孩子再也不读书了,他们当然更不读报纸了”。] 2.A [因果关系在文中找不到依据。] 3.①查找所需要的资源时比以前省事很多。②让人类面临一场划时代的知识的提升。③让知识变得更加人性化,更加透明,更加全面包容,更加丰富多元。 解析 解答此题,要紧扣题干要求,寻找答题区间;找出关键语句,然后分点概括作答。 4.B [“寒鸦、野鹤”是其他中国画作中的,不是八大山人《杨柳浴禽图》中的内容。] 5.D [A项“其目的在于客观真实地呈现生活的本来面目”错,其目的应该是“以寒冷表现孤独的心态”。B项“‘孤寒境界’是中国画所独有的精神现象”错,文中并没有信息表明“独有”。C项绘画作为“宇宙语言”表现的不只是“宇宙孤独”,它必须将画家“自己的生存感受和宇宙体验融为一体”。] 6.①表现画家孤独寂寞的心态,给人以冷漠压抑的感觉。②将画家自己的生存感受和宇宙体验相融,也表现“宇宙般的孤独”。③画家往往不是借孤寒表达痛苦,而是强调自己的适意,强调性灵的自由挥洒。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梳理全文,从文章中寻找能表现出“特点”的重要语句。第一段中的重要语句是“画家便于其中,安顿生命的意旨”,结合第一段开头两句,可以总结出第①点。第二段中的重要语句是“绘画作为一种‘宇宙语言’……相融为一体”,由此可总结出第②点。第三段讲的是孤寒境界的三个环节,第三个环节也可作为一个特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