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课件(28张)
文言基础知识讲练 —— 判断句 一、什么叫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它与现代汉语判断句相同。所不同的是,文言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 “ 是 ” ,而是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二、判断句的几种形式 (1) 用 “ 者 ” 或 “ 也 ” 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 “…… 者, …… 也 ” ,其中 “ 者 ” 表示停顿, “ 也 ” 表示判断;有单用 “ 者 ”“ 也 ” ;有 “ 者也 ” 在句尾连用的。如: ①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 《鸿门宴》 ) ②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师说》 ) ③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 《项脊轩志》 ) ④ 邻之厚,君之薄也。 ( 《烛之武退秦师》 ) ⑤ 莲,花之君子者也。 ( 《爱莲说》 ) . . . . . . . . (2) 用副词 “ 乃 ”“ 则 ”“ 即 ”“ 皆 ”“ 非 ” 等表示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常见。如: ① 吕公女乃吕后也。 ( 《高祖本纪》 ) ② 嬴乃夷门抱关者。 ( 《魏公子列传》 ) ③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岳阳楼记》 ) ④ 吾翁即若翁。 ( 《项羽本纪》 ) ⑤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 《六国论》 ) ⑥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 《劝学》 ) . . . . . . (3) 用动词 “ 为 ”“ 是 ” 表示判断。如: ①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 《鸿门宴》 ) ②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桃花源记》 ) (4) 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如: ① 此子贤者,世莫能知。 ( 《魏公子列传》 ) ② 秦,虎狼之国。 ( 《屈原列传》 ) . . . 三、辨别判断句 辨别判断句既要看形式又要看句子性质。简单的方法是既看形式,又看能否译成 “…… 是 ……” 或 “…… 是 …… 的 ” 。形式对,又能译成 “…… 是 ……” ,是判断句;否则不是。如 “ 大人清白 ” 可译成 “ 大人是清白的 ” ,所以是判断句。 如果是否定判断句,必须用否定副词 “ 非 ” ,且能译成 “ 不是 …… 的 ” 。如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就不是否定判断句。 高考考判断句,也依然在翻译题中考查。如文言翻译题 “ 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 ,就是一个判断句,翻译时需加上 “ 是 ” 字。 . 需要注意的是, “ 是 ” 在古汉语中,尤其在先秦语言中很少作判断词,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 “ 是 ” ,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在汉代以后, “ 是 ” 作判断词的情况才多起来。 辨别判断句要求在平时的练习中强化训练:一是圈,圈出其标志词,以引起自己的注意;二是对,在翻译完全句后,再核对一下是否译出 “ 是 ( 不是 ) ” 来。 综合练习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A.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刘备天下枭雄 C.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妪,先大母婢也 D.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解析 D 项一般句式 / 判断句。其余均为判断句。 √ 答案 解析 2. 选出下列句子中的判断句,将序号写在横线上。 (1)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2)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3)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4) 是何楚人之多也 (5) 此三者,皆人杰也 (6) 公子喜士,名闻天下 (7) 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 (8)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9) 梁父即楚将项燕 (10) 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项氏,赐姓刘 (11)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 (12) 乃令秦武阳为副 (13) 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 (14) 成安君,儒者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3)(5)(8)(9)(10)(13)(14) 3. 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顷有仕人为畿尉,常任贼曹 [ 注 ] 。 有一贼系械,狱未具。 此官独坐厅上,忽告曰: “ 某非贼,颇非常辈。 公若脱我之罪,奉报有日。 ” 此公视状貌不群,词采挺拔,意已许久,佯为不诺。夜后,密呼狱吏放之,仍令狱卒逃窜。既明,狱中失囚,狱吏又走,府司谴罚而已。 注 贼曹:官名,主持察捕盗贼。 (1) 有一贼系械,狱未具。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某非贼,颇非常辈。 译文: __________ ___ ________ ___ ________ ___ ________ ___ _ ______ _ 有个盗贼被戴上刑具 ( 受害 ) ,案件尚未判定。 我不是贼,也不是一般人。 ( 要点:肯定判断,否定判断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武王问太公曰: “ 立将之道奈何? ” 太公曰: “ 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 ‘ 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 “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 ‘ 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 ’ 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 ‘ 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 “ 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 ‘ 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 专 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 ’ 君许之,乃辞而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 为 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说,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 武王曰: “ 善哉! ” 武王问太公曰: “ 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 ” 太公曰: “ 将有三礼。 ” 武王曰: “ 敢问其 目 ? ” 太公曰: “ 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 之 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 次 ,将 乃 就舍;炊者皆熟,将 乃 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 合 ,士争先赴。 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 ( 节选自汉墓竹简校本《六韬》,天津古籍出版社,有删改 ) 4. 对下列加颜色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臣既受命 专 斧钺之威 专:独掌 B. 敢问其 目 目:条目 C. 军皆定 次 ,将乃就舍 次:次序 D. 白刃始 合 合:交锋 √ 解析 答案 解析 本题通过一词多义设误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 A 项 “ 斧钺之威 ” 代指军事大权,据此推断 “ 专 ” 为 “ 独掌 ” ,正确。 B 项上文说 “ 将有三礼 ” ,是说将领有三种法度,显然 “ 目 ” 是 “ 条目 ” 之意。 C 项 “ 次 ” 结合下一句 “ 将乃就舍 ” ,联想初中课文《陈涉世家》中 “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一句中的 “ 次 ” ,推断出 “ 次 ” 是 “ 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即临时驻扎 ” 之意。 D 项 “ 合 ” 是动词,主语是 “ 白刃 ” ,即兵器,指代军队,解释为 “ 交锋 ” ,正确。 解析 本题考查则、为、之、乃四个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A 项均为连词,就。 B 项介词,相当于 “ 给 ”“ 替 ” ;动词,给予。 C 项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句的标志。 D 项副词,才;副词,于是,就。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 颜色 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见其虚 则 进 置杯焉 则 胶 B. 是故智者 为 之谋 且君尝 为 晋君赐矣 C. 无以知士卒 之 寒暑 蚓无爪牙 之 利 D. 炊者皆熟,将 乃 就食 项伯 乃 夜驰之沛公军 √ 答案 解析 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将既受命 / 乃令太史卜斋 / 三日之太庙 / 钻灵龟 / 卜吉日 / 以授斧钺 B. 将既受命 / 乃令太史 / 卜斋三日 / 之太庙 / 钻灵龟 / 卜吉日 / 以授斧钺 C. 将既受命 / 乃令太史卜 / 斋三日 / 之太庙 / 钻灵龟 / 卜吉日 / 以授斧钺 D. 将既受命 / 乃令太史卜斋三日 / 之太庙 / 钻灵龟 / 卜吉 / 日以授斧钺 √ 解析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的关键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首先,通读这句话,了解大意;然后,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如文中的虚词 “ 乃 ”“ 以 ” 前面要断开,这样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本句是说将领接受任命后,国君命令太史占卜,举行斋戒、颁授斧钺等活动。需要弄清楚一共几件事,然后将不同的事之间断开即可。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君王任命将军时,应该在太庙亲执象征兵权的钺和斧,郑重地授给将 军,赋予他处理一切军务的权力。 B. 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 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 C. 如果将军能做到 “ 三礼 ” ,那么无论攻城时还是野战时,士兵们都会 奋勇争先,只想冲锋,不愿后退。 D. 本文通过武王与太公问答,阐明了君王的立将之道和将军的领军之策, 充分体现了太公高超的军事智慧。 √ 解析 答案 解析 本题从因果关系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B 项表述不当。原文中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这样才能临敌作战,一心一意。因此,智谋之士都愿意为他出谋划策,勇武之人都愿意为他殊死战斗。原文是因果关系, B 项变成了并列关系。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国家安危,全在于将军。现在某国不肯臣服,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去讨伐它。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查点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判断句。 “ 社稷 ” ,土神和谷神的总称,代表国家。 “ 一 ” ,全,都,一概。 “ 不臣 ” ,不肯臣服。 “ 愿 ” ,动词,希望。 “ 应 ” ,动词,应对,引申为征讨、讨伐。 解析 答案 (2) 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士兵们并不是愿意死亡和乐意受伤,只是因为将军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冷暖饥饱,并且明确地了解他们的辛劳艰苦。 解析 “…… 也 ” 表判断。 “ 审 ” ,清楚。 解析 答案 参考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 “ 任命将帅的方法 ( 仪式 ) 是怎样的? ” 太公回答道: “ 凡是国家遭遇危难,国君就避开正殿。在偏殿召见主将,向他下达诏令说: ‘ 国家安危,全在于将军。现在某国不肯臣服,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去讨伐它。 ’” “ 主将已经接受命令,国君就命令太史占卜,斋戒三天,前往太庙,钻炙龟甲,占卜吉日,向将帅颁授斧钺。 ( 到了吉日 ) 国君进入太庙门,面向西站立;主将随之进入太庙门,面向北站立。国君亲自拿着钺的上部,把钺柄交给主将,宣告: ‘ 从此军中上至于天的一切事务,全由将 军裁决。 ’ 又拿着斧柄,授予主将斧刃,宣告: ‘ 自此军中下至于深渊的一切事务,全由将军裁决。见到敌人虚弱就前进,见到敌人强大就停止。不要认为我军众多就轻敌,不要认为任务重大就以死相拼,不要因为身份尊贵就轻视他人,不要凭着一己之力就违背众人意愿,不要认为能言善辩就是正确的。 ’” “ 主将已经接受任命,参拜并向国君报告说: ‘ 我听说国事不可受外部的干预,军队作战不能由君主在朝廷遥控指挥;臣子有异心就不能忠心侍奉君主,疑虑重重,意志不坚定就不能迎敌应战。我既已奉命执掌军事大权,不获胜不敢活着回来,希望您也垂示一句赐予我行使权力 的话。国君如果不答应我的要求,我不敢接受担任主将的任命。 ’ 国君应允之后,主将就辞别国君率军出征。从此军中一切事务,不听命于国君而全部听命于主将,临敌作战,一心一意。这样就能使智谋之士都愿出谋划策,勇武之人都愿殊死战斗,士气昂扬直冲霄汉,行动迅速如快马奔驰,兵未交锋而敌人就已降服。取胜于野外,建功于朝廷,将吏得到晋升,士卒获得奖赏,百姓欢欣鼓舞,主将没有祸殃。于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安宁。 ” 武王说: “ 说得好啊! ” 武王问太公说: “ 我想要使三军将士,攻城的时候争先恐后地攀登,野外作战时争先恐后地冲锋,该怎么做呢? ” 太公说: “ 将领有三种法度。 ” 武王说: “ 请说说它的具体条目好吗? ” 太公说: “ 作为将领,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用扇子,下雨不张伞篷,这叫作礼将。将领不以身作则,就无法了解士兵的冷暖。在通过险阻要塞,遇到泥泞道路时,将领必须要先下来步行,这叫作力将。将领不身体力行,就无法了解士兵的劳苦。士兵都驻扎安定了,将领才就寝;饭菜都做熟了,将领才吃饭;士兵不举火照明,将领也不举火照明,这叫作止欲将。将领不亲自抑制欲望,就无法了解士兵的饥饱。将领和士 兵共担冷暖、劳苦、饥饱,因此三军士兵,听到擂鼓声就兴奋,听到鸣金声就恼怒。城墙高大,护城河很深,乱箭和垒石纷纷落下,士兵依然争先恐后地攀登;进行野战时,两军刚一接触,士兵就争先恐后地冲锋。士兵们并不是愿意死亡和乐意受伤,只是因为将军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冷暖饥饱,并且明确地了解他们的辛劳艰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