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淮阴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10月阶段性测试高二语文试卷 2019.10 命题人:侍宝华 审定人:朱海艳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姓名、班级、学号、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3.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按题号在答题纸指定区域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圈舞,是一种为全世界人民所共有的原发性舞蹈形式。所谓“原发性”,即它不但在我国各民族舞蹈文化中是一个基本的现象,同时也是世界各地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舞蹈形态。从世界范围内的“圈舞”现象来观察,我们可以清晰地捕捉到,不论其动作如何变换、其曲调如何不同、其服饰如何迥异,而围圈齐舞的这种方式却是高度一致的。 ②各种原发性的圈舞,是民间或者社群在举行各种祭礼、仪式、庆典、民俗等活动中的主角儿。它的一大功能,就是通过这样的围圈齐舞的方式将人们连接起来,参与其中的人们随着共同的舞动,在各自的心理层面生成一种“聚在一起”的感受,这种感受让人类产生彼此在情感沟通上的极大满足感,从而获得对于人类心灵的抚慰具有积极意义的心理上的安全感,这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需求,特别是在劳动力低下的原始社会时期。说到圈舞所具备的特有功能,我们亦可以在比较其与其他舞蹈形态之间的差异而获得,比如同样古老的“排舞”和“对舞”等形态,这些舞蹈形态同样是传统舞蹈中最为常见的形式,但与它们相比,圈舞所具有的“聚在一起”的特质更为明显而集中。特别是其极大的随意性,可以让参与者随时加入其中,这种自由而自如的组织方式,也显露出圈舞所具有的更为便利的操作性。 ③凝聚力显然是圈舞所具有的一大社会功能。圈舞是一种群体参与的活动,其鲜明的群体参与性是十分显而易见的。“群体”的整体性原则及其道德会规范“个体”行为。群体作用于个体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情绪的传导和规则,而非言语式的说教,舞蹈时大家相互情绪的感染,成为彼此传导的最为有效的手段。通过这种情绪上的感染,个体因为“从众” 心理,很容易把自我情绪投射在集体的情绪之中,从而增强了“群体”的凝聚力。 ④从全世界的角度来观察,圈舞的分布是极其广泛的,欧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都可以见到这种舞蹈。在我国的各族舞蹈中,圈舞同样十分流行。西藏林芝,在一个大广场上,每天傍晚都会有大量的群众“聚在一起”,围成了一个大圈,自娱自乐地不停欢舞;新疆维吾尔族民间艺人常在广场中央席地而坐,现场演奏出欢快的维吾尔族乐曲,而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在广场中央围圈而舞。 ⑤在专业舞蹈圈,“一0八”是业界为群舞作品常见的队形归纳出的三种基本形态,意指:一排,圆形和八字形。从图案构形的角度来认识,圈舞所象征的圆形图案本身就具有独特的美学气场,其带给观者视觉特有的感受,显然会形成其特殊的含义乃至深意。脱胎于圈舞而成形的圆形,为我们的舞台带来了饱满而不尽的意象,为艺术家的创造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动力。 (摘编自江东《圈舞,圆形与舞蹈的交互作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圈舞作为一种原发性舞蹈形式,是我国各地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舞蹈形态。 B. 因为便利的操作性,圈舞与古老的“排舞”和“对舞”相比,其“聚在一起”的特质更为明显而集中。 C. 个体通过自我情绪的调整,融汇到集体的情绪之中,“群体”的凝聚力得以增强。 D. 圈舞和群舞常见的圆形队形特点,为它们的舞台带来饱满而不尽的意象,也为艺术家提供创造力。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在论证圈舞满足人们心理需求时,用“排舞”“对舞”等形态和圈舞进行比较论证,来突出圈舞所具有的“聚在一起”的特质。 B. 文章在论证圈舞的一种原发性特征时,主要运用了举例的论证方法。 C. 文章第3段与第2段所讲的内容有一致性,但作者将第3段内容独立,其用意在于:凝聚力不仅是圈舞的一种社会功能,更是圈舞的精神实质。 D. 文章从种类、功能、分布和图案构形四个方面,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圈舞这种舞蹈形态的特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圈舞的情绪传导和规训降低,那么,“群体”的凝聚力也可能会减弱。 B. 如果人有一种基本生存需求时,那么他会采用圈舞的方式,通过情感的沟通、心灵的抚慰,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C. 圈舞的分布极为广泛,几乎遍及世界各大洲。其影响绵延至现代社会,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圈舞依然是相当受欢迎的文化娱乐形式。 D. 从图案构形的角度来看,圈舞所象征的圆形图案具有独特的美学气场。圈舞的圆形指代对专业舞蹈圈产生了较为积极的影响。 【答案】1. A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B项,强加因果,根据第二段可知“便利的操作性”不是产生“聚在一起”的特质更为明显而集中的原因;原文是 “这种自由而自如的组织方式,也显露出圈舞所具有的更为便利的操作性”,没有提到它们有因果关系; C项,主客颠倒,“个体通过自我情绪的调整”说法错误,根据第三段“群体作用于个体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情绪的传导和规训”可知,个体并非主动调整,而是受群体作用; D项,“圈舞和群舞常见的圆形队形特点”,说法错误;根据第五段“圈舞所象征的圆形”和“脱胎于圈舞而成形的圆形”,可知“圈舞”并非实指圆形,另外,“圈舞”因原发性,谈不上舞台效果和艺术家创作动力。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然后结合选项所分析的材料进行分析。 D项,文章从功能、分布和图案构形三个方面进行阐释,并未从种类方面进行阐释。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B项,说法过于绝对;圈舞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需求,但人的基本生存需求不一定采用圈舞方式。 故选B。 【点睛】论述类文本题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因为该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以及全域旅游的加速发展,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得以持续增强,而以文化旅游为代表的新型业态也得以迅速崛起。文化旅游1.0时代主要依托的是老祖宗留下的资源,文物发掘、遣迹保护、古建修复、文化恢复是这一阶段最主要的开发形式。文化旅游2.0时代不以有限资源而以无限创意和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无中生有、变废为宝”是主要特征,文旅产业的智造业属性得以彰显,不断迭代成为必然的选择,“永远建不完的迪士尼”即是文化旅游2.0的典型代表。值得高兴的是,国内一些优秀的文旅企业,如无锡灵山、华强方特、宋城演艺、华夏文旅等也已经初步建立起以创意和科技为驱动的核心竟争力,成为文化旅游2.0时代的先行者。可以说,未来,谁拥有了创意和科技创新能力,谁就是文化旅游2.0时代的赢家。 (摘编自肖建勇《文化旅游进入2.0时代》) 材料二: (资料来源于《2016-2022年中国在线旅游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材料三: 大众旅游的旅游者并不是历史学者、文化学者,也不都期望以旅游来“阅读”中国文化这部恢弘的历史长卷。所以,在依据资源本身的文化类型进行产品组合时,应考虑到资源的功能性转换,使整个线路切合场景活动特点和旅游者的审美习惯,否则就可能脱离市场。毫无疑问,文化旅游产品,应该具备相应的主题。主题越鲜明,越典型集中,越富层次感,就越有利于分层次、多视角地进行产品的设计和展示,使其内涵得到充分发挥,达到应有的广度和深度。文化旅游是一段时间有限、场景集中的经历与体验。旅游者在有限的时空中获得文化旅游的体验和感知,因此,文化旅游产品就必须用典型、形象、通俗、有趣的形式去展现文化。文化旅游不仅是一种文化观赏活动,也是一种文化介入和文化参与活动。崇尚参与和亲身感受是现代旅游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有必要研究为旅游者提供亲身感受和亲自参与的机会的有效措施,以便旅游者进入体验旅游目的地文化的角色当中。 (摘编自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理论、战略、实践》) 材料四: 随着旅游者对旅游活动内容的文化性需求不断提高,以感知异域文化特色、体验异域文化氛围为目的的个性化旅游正在成为旅游消费的主流,旅游主题也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向更富于知识性的文化旅游转变。因此,要结合区域特色、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以及业态的发展趋势,选择文化旅游的开发模式,开发出特点鲜明且具有体验性、创意性的文化旅游产品。但是,由于文化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很多城市开始竞相开展文化旅游,这其中出现了效仿现象,更有甚者,为了文化旅游利益而争夺历史文化发源地。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原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让历史文化遗产沦为金钱的附庸,那文化旅游也就失去了意义,更无特色可言。 (摘编自桑彬彬、黄敏《我国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4.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持续增强,一方面促使文化旅游迅速崛起,一方面推进大众旅游和全域旅游加速发展。 B. 文旅企业如果想要成为文化旅游2.0时代的赢家,就必然要以无限创意和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和核心竞争力。 C. 从材料二中四个年龄段用户旅游主题类型选择来看,文化体验游认可度在21~30岁这一年龄段最高,而后随年龄段增大而递减。 D. 文化旅游产品越能分层次、多视角地进行设计和展示,使其内涵得到充分发挥,也就越能切合不同旅游者的需求。 5.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依靠传统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并非新型旅游业态最主要的开发形式,未来的文旅产业更能彰显其智造业的属性。 B. 文化旅游崇尚文化参与,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有必要进行研究。为旅游者提供亲身感受和参与的机会。 C. 大众旅游的旅游者注重观光游览,而历史学者、文化学者更期望借助旅游来“阅读”。中国文化这部历史长卷。 D. 要让旅游者在一定文化场景中获得深刻丰富的体验和感知,必须用典型、形象、通俗、有趣的形式展现文化。 6. 结合文章分析,我国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更好地发展文化旅游? 【答案】4. A 5. C 6. (1)结合业态的发展趋势,以无限创意和科技创新为驱动力,做到“无中生有、变废为宝”。(2)结合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开发具有体验性、参与性的文化旅游产品;(3)结合区域特色选择文化旅游的开发模式,杜绝效仿,避免无序竞争。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A项,因果倒置;原文说,“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以及全域旅游的加速发展,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得以持续增强,而以文化旅游为代表的新型业态也得以迅速崛起”。由“得以”二字可知,“大众旅游的兴起以及全域旅游的加速发展”是因;“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得以持续增强”是果。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 C项,“大众旅游的旅游者注重观光游览”说法错误;由原文“大众旅游的旅游者并不是历史学者、文化学者,也不都期望以旅游来‘阅读’中国文化这部恢弘的历史长卷”可知,大众旅游者也不都是只注重观光游览,也有的期望以旅游来“阅读”中国文化这部恢弘的历史长卷。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题干所在的位置前后,往往就是信息最密集的地方;在筛选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 依据材料一,“文化旅游2.0时代不以有限资源而以无限创意和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无中生有、变废为宝’是主要特征,文旅产业的智造业属性得以彰显,不断迭代成为必然的选择”“未来,谁拥有了创意和科技创新能力,谁就是文化旅游2.0时代的赢家”,可以得出我国发展文化旅游的第一条途径:结合业态的发展趋势,以无限创意和科技创新为驱动力,做到“无中生有、变废为宝”。 依据材料三“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有必要研究为旅游者提供亲身感受和亲自参与的机会的有效措施”,和材料四“要结合区域特色、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以及业态的发展趋势,选择文化旅游的开发模式,开发出特点鲜明且具有体验性、创意性的文化旅游产品”,可以找出我国发展文化旅游的第二条途径:结合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开发具有体验性、参与性的文化旅游产品。 依旧材料四“要结合区域特色、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以及业态的发展趋势,选择文化旅游的开发模式,开发出特点鲜明且具有体验性、创意性的文化旅游产品”,以及“很多城市开始竞相开展文化旅游,这其中出现了效仿现象”,可以找出我国发展文化旅游的第三条途径:结合区域特色选择文化旅游的开发模式,杜绝效仿,避免无序竞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冷(节选) 李娟① 到了十二月底,一天比一天冷。牧归时,羊背盖满大雪,马浑身披满白霜,嘴角拖着长长的冰凌。牛和骆驼也全都长出了白眉毛和白胡子,一个个显得慈眉善目。至于骑马回来的人,眼睫毛和眉毛也结满粗重的冰霜,围巾和帽檐上白茫茫的。 就在那几天,收音机的哈语台播报了寒流预报,说一月头几天乌河以南的冬季牧场气温会降至零下四十二度,提醒牧民外出放牧不要走太远。于是大家开始做准备。泥土已经不多了,但居麻还是和了些泥巴,把结着厚厚冰霜的墙角漏风处糊了一遍。 高寒天气终于到来了,每天早晚温度计的水银柱都停在零下三十五度左右(这是这支温度计所能显示的最低刻度)。我很想知道最冷的深夜又会降到多少度,水银柱会不会一直缩进最下端的小圆球里…… 总算明白了为什么古人会说“酸风射眸子”——果然很酸!果然是“射”!迎风眺望远方,不到几秒钟就泪流满面,眼睛生痛。加上眼泪在冷空气中蒸腾,雾气糊满镜片,很快又凝固为冰凌,立刻就什么也看不清了。而这风明明又不是什么大风,只比微风大了一点点而已。 房子尽管被认真修补了一遍,还是四处漏风。房间里的一锅雪,放一晚上也化不了一滴。 那几天,居麻放羊回来,一边去除身上寒气沉沉的厚重衣物,用力拔掉大头靴,一边咬牙切齿地说:“好得很!太好了!越冷嘛,我越高兴。零下四十度不行,要零下五十度才好!”我赶紧问怎么了,他说:“早点把脚冻掉算了,以后就再也不怕脚冻了!” 平时居麻回来得很晚,往往五点了,太阳落山很久了还看不到羊群。快六点时,暗沉的荒野里才有点动静。当羊群终于清晰地出现在视野里时,我就走下沙丘遥遥前去迎接。等我走近了,他撇下羊群打马飞奔回家,留下我独自赶着羊慢慢往回走。 每次出发前,居麻光穿他那身行头就得花去老半天时间,尤其是穿靴子。他的靴子虽然大了两号,但还是不够大,不能同时穿羊毛袜和毡袜,否则太紧了,血流不畅会更冷。于是他在羊毛袜和毡袜间犹豫了半天,选择了毡袜。毡袜虽然太硬,但毕竟密实些。穿上毡袜后,再往脚踝上各裹一块厚厚的驼毛块,并想法子使之顺溜地塞进靴子。全身披挂妥当后,再艰难地坐下来,连喝三碗热茶再出发。 我叹道:“又要开始锻炼身体了!” 他闻之突然正色,笔直站起,用喊口号的架势大喝:“锻、炼、身体!保、卫、祖国!!”捞起马鞭,推门昂然而去。 居麻说他放羊时,每隔一个小时就得扯些梭梭柴在雪地上生一堆火烤脚。有一次眼看再有半个小时就到家了,可还是扛不下去,生火暖和过来后,才能继续往家走。 这次进入冬窝子之前,我最大的顾虑当然也是寒冷。因为当时还有一个传言,说这一年的冬天是“千年极寒”,于是准备工作几乎全放在御寒上了,穿得比所有人都厚,招来牧人一致嘲笑。 无论如何,寒冷的日子总是意味着寒冷的“正在过去”。我们生活在四季的正常运行之中——这寒冷并不是晴天霹雳,不是莫名天灾,不是不知尽头的黑暗。它是这个行星的命运,是万物已然接受的规则。鸟儿远走高飞,虫蛹深眠大地。其他留在大地上的,无不备下厚实的皮毛和脂肪。连我不是也啰里巴嗦围裹了重重物什吗?寒冷痛苦不堪,寒冷却理所应当,寒冷可以抵抗。 居麻说,差不多每年的十二月下旬到一月中旬总会是冬天里最难熬的日子,不可躲避。再往后,随着白昼的变长,气温总会渐渐缓过来。一切总会过去的。是的,一切总会过去。人之所以能够感到“幸福”,不是因为生活得舒适,而是因为生活得有希望。 二月初的某天黄昏,我在北面沙梁上背雪时,一抬头,突然发现太阳高悬在沙漠之上。而以往在这个点上,太阳都已经沉入一半了。而且落日角度也明显偏北了许多。宽广的大风长长地刮过,迎风度量一下,竟然是东风,是东风啊! 到了二月十七号那天,我的日记有了以下内容:晴,很热。加玛回来时,我们一起去背雪,没有戴帽子,只穿着短外套。途中休息时,她愉快的说:“夏天一样!就像夏天一样!”——好像完全忘记了几天之前的冬天。 【注】①李娟,散文作家,诗人,新疆阿勒泰人。2010年冬天,李娟跟随着熟识的哈萨克牧民居麻、加玛一家,深入阿泰勒南部的冬季牧场、沙漠,度过一段艰辛迥异的荒野生活。而后,她将这段经历写成了她的第一部长篇纪实散文力作《冬牧场》。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本第1段中,作者描写了羊、马、牛、骆驼以及牧归的人在寒冷的天气中外在形貌的变化,突出了“冷”给人的真切、鲜明的感受。 B. 作者引用古人说的“酸风射眸子”的话,既使文本语言显得丰富而富于变化,也以这句古语表现了寒风的凛冽和其对人内心情感的摧伤。 C. “我”体谅居麻一家的艰辛,当居麻晚上牧羊归来时,“我”就远远走下沙丘去迎接。居麻因为寒冷难耐,撇下羊群打马飞奔,赶紧回家取暖。 D. 文本最后1段,作者借加玛的话,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和两个短句,表达了牧民感受到寒冷的冬天即将过去时兴奋激动的心情,很有感染力。 8. 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意蕴。 9. 李娟2011年获得人民文学奖,颁奖词中有段话:“正是这种富有价值的、兼具深情与克制的日常记录和生活描写,使她的文学疆域远远超越具体的地理界线与时间限定,在广大的时空获得延伸性的力量。”你怎样理解这段评论?请结合文本赏析、探究。 【答案】7. B 8. (1)“寒冷的日子”是四季运行的规律,虽令人痛苦难熬,但终会过去,美好幸福的日子终会到来。(2)与其抱怨痛苦,不如充满希望,坚韧乐观地积极面对。 9. (1)本文描写了新疆阿勒泰地区艰苦的生活,表现了人民在严冬里单纯质朴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和当地牧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2)作者更表现了一种人类面临生存困境时一种不抱怨、不逃避的生活态度,表现了生命的韧性。(3)本文写得是阿勒泰的牧民生活,但是表现了新疆乃至更广阔空间最普通人民的生活状态,超越了时空,必将产生广泛的共鸣和深远的影响。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 B项,在文中,这句话并没有对人内心情感的摧伤。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要找到在文段所在位置,根据上下文,看看句子的表层含义下,是否具有深层含义,比喻义,引申义,句子有没有指代某种东西,或者作者想传递的特殊情感。 依据下文“我们生活在四季的正常运行之中”“它是这个行星的命运,是万物已然接受的规则”,可知寒冷的日子是四季运行的规律;依据下文“寒冷痛苦不堪,寒冷却理所应当,寒冷可以抵抗”,可知寒冷虽令人痛苦难熬,但终会过去,这也正是“寒冷的日子总是意味着寒冷的‘正在过去’”的含义,也体现出了作者面对寒冷的乐观态度:与其抱怨痛苦,不如充满希望,坚韧乐观地积极面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答题时,要依据文中所写的内容,即“富有价值的、兼具深情与克制的日常记录和生活描写”,探讨文章所表现出的“在广大的时空获得延伸性的力量”。考生作答时可从以下几点作答:作品的内容朴实、真实;作品表现出的乐观、韧性、倔强;作品的边疆特色等。 李娟的散文《冷》,用朴素的文笔为我们展示了千年极寒中新疆阿勒泰地区艰苦的生活与生命的倔强。李娟似乎只是把她所经历的记下来,就像一个邻家女孩絮絮地在讲故事,现实的悲苦和坚硬在她笔下都化作了温暖、幽默和柔软的存在。文中描写了寒冷中居麻牧羊的不易,表现了新疆阿勒泰地区人民在严冬里单纯质朴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和当地牧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文中说:无论如何,寒冷的日子总是意味着寒冷的“正在过去”。可见,作者面对生存环境的严酷,积极乐观,一点也不怨天尤人。李娟曾说:“说起来,都是公平的,只有忍受限度之内的生活,没有完全不用忍受的生活。”她看得透,想得明白,她那颗强大而柔软的心在巨大的早晚温差中放声歌唱,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感恩和赞美,这种乐观的精神也就具有了在广大的时空获得延伸性的力量。文章描写阿勒泰的牧民生活,表现了新疆乃至更广阔空间最普通人民的生活状态,这就给我们打开一幅边疆画卷,让我们看到更为真实的阿勒泰的牧民生活情景,这种情景超越了时空,必将产生广泛的共鸣和深远的影响。 二、古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景安,魏昭成(帝)五世孙也。父永,自积射将军为元天穆荐之于尔朱荣,参立孝庄之谋,赐爵代郡公,持节招纳降户四千余家。景安沉敏有干局,少工骑射。善于事人。释褐尔朱荣大将军府长流参军。高祖平洛阳,领军娄昭荐补京畿都督,父永启回代郡公授之。天平末大军西讨景安临阵自归高祖嘉之即补都督邙山之役力战有功赐爵西华县都乡男代郡公如故。世宗入朝,景安随从在邺。于时江南款附,朝贡相寻,景安妙闲驰骋,雅有容则,每梁使至,恒令与斛律光、皮景和等对客骑射,见者称善。世宗嗣事,启减国封分赐将士,封石保县开国子。天保初,加征西将军,别封兴势县开国伯,赐姓 高氏。四年,从讨契丹于黄龙。后频从驾再破茹茹,迁或卫大将军,兼七兵尚书。时初筑长城,镇戍未立,突厥强盛,虑或侵边,仍诏景安与诸军缘塞以备守。督领既多,且所部军人富于财物,遂贿货公行。显祖闻之,遣使推检,同行诸人赃污狼藉,唯景安纤毫无犯。帝深嘉叹,乃诏有司以所聚敛赃绢伍百匹赐之,以彰清节。皇建元年,又兼侍中,驰驿诣邺,慰劳百司,巡省风俗。肃宗曾与群臣于西园宴射,中的者赐与良马及金玉锦彩等。有一人射中兽头,去鼻寸余。唯景安最后有一矢未发,帝令景安解之,景安徐整容仪,操弓引满,正中兽鼻,帝嗟赏称善。天统初,出为徐州刺史。四年,除豫州道行台仆射、豫州刺史,加开府仪同三司。景安之在边州,邻接他境,绥和边鄙,不相侵暴,人物安之。又管内蛮多华少,景安被以威恩,咸得宁辑,比至武平末,招慰生蛮输租赋者数万户。入周,以大将军、大义郡开国公率众讨稽胡,战没。 (节选自《北齐书·元景安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天平末/大军西讨/景安临阵自归/高祖嘉之/即补都督/邙山之役力战/有功赐爵西华县都乡男/代郡公如故 B. 天平末/大军西讨/景安临阵自归高祖/嘉之/即补都督/邙山之役/力战有功/赐爵西华县都乡男/代郡公如故 C. 天平末/大军西讨/景安临阵自归/高祖嘉之/即补都督/邙山之役/力战有功/赐爵西华县都乡男/代郡公如故 D. 天平末/大军西讨/景安临阵自归高祖/嘉之/即补都督/邙山之役力战/有功赐爵西华县都乡男/代郡公如故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代表皇帝亲临,可以行使权力。 B. 释褐,“褐”指平民所穿的粗布短衣,释褐即脱去平民衣服,常喻指始任官职。 C. 子,爵位名。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封赐爵位,依序为公、侯、伯、男、子五等。 D. 赐姓,多指国君以国姓赐功臣。文中皇帝赐元景安高姓,用来表示对他的褒宠。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元景安出身显贵,历任多职。他是魏昭成帝的后代,父亲元永被赐爵代郡公;他自己也深受器重,担任过将军、尚书、行台仆射、刺史等职务。 B. 元景安擅长骑射,深受赏识。世宗令他与梁国使者一起骑马射箭,见到的人都很赞叹;君臣在西苑宴饮射箭时,他一箭正中兽鼻,得到世宗夸奖。 C. 元景安体恤将士,为官清廉。世宗即位,元景安请求减少自己的封地拿来分赏将士;在边界驻守防护时,共事的人贪污严重,只有他丝毫没有触犯。 D. 元景安恪尽职守,治理有方。兼任侍中时,他乘驿马赶往邺地,慰劳百官,巡视风土人情;他恩威并施,让管区内的少数民族和汉人和睦相处。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景安之在边州,邻接他境,缓和边鄙,不相侵暴,人物安之。 (2)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万钱”,实不持一钱。(《高祖本纪》) (3)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淮阴侯列传》) 【答案】10. C 11. C 12. B 13. (1)元景安所在的边境州郡,与邻国相连,(他)安抚调和边境,(使之)不互相侵犯暴掠,百姓生命财产平安。 (2)高祖做亭长时,向来看不起各位官吏,于是写名帖欺骗大家说“贺钱一万”,实际上他没有带一个钱。 (3)曾经多次到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于是一早把饭煮好,在床上就吃掉了。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 文段大意是:天平末年,齐军讨伐西部,景安在阵前归降,高祖嘉赏他,当即补授都督。由于在邙山战役中力战有功,赐西华县都乡男,代郡公不变。 在句中,“高祖”是“嘉之”的主语,故从“高祖”前断开,排除BD;“邙山之役,力战有功”是皇帝“赐爵西华县都乡男,代郡公如故”的原因,故从“有功”后断开,排除A。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C项,正确的爵位等级顺序是公、侯、伯、子、男。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考生需熟悉常见的陷阱如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等。 B项,元景安一箭正中兽鼻,得到的是肃宗的夸奖。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自己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 第一句得分点:接,和……相连;缓和,安抚调和;鄙,边境;暴,暴掠。 译为:元景安所在的边境州郡,与邻国相连,(他)安抚调和边境,(使之)不互相侵犯暴掠,百姓生命财产平安。 第二句得分点:素,一向,向来;易,轻视,看不起;绐,欺骗;谒,名帖。 译为:高祖做亭长时,向来看不起各位官吏,于是写名帖欺骗大家说“贺钱一万”,实际上他没有带一个钱。 第三句得分点:寄食,吃闲饭;患,嫌弃;乃,于是;晨,在早晨;蓐,草垫子,此处引申为“床”。 译文:曾经多次到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于是一早把饭煮好,在床上就吃掉了。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元景安,魏昭成帝的第五代子孙。父亲元永,在任积射将军时元天穆把他推荐给尔朱荣,参预立孝庄皇帝的计谋,因而被赐爵代郡公,持节收纳投降的人户四千多家。景安沉静聪敏,有办事才干。年少时善于骑马射箭,又擅长事奉人。最初任尔朱荣大将军府长流参军,高祖平定洛阳后,领军娄昭推荐他补授京畿都督,他的父亲元永奏明朝廷把代郡公的爵位转授给他。天平末年,齐军讨伐西部,景安在阵前归降,高祖嘉赏他,当即补授都督。由于在邙山战役中力战有功,赐西华县都乡男,代郡公不变。世宗入朝执政,景安到邺追随他。此时江南顺附,朝贡源源不断,景安精于骑射,做事很有规矩,每有梁使者到来,常常让他和斛律光、皮景和等人与客人一起骑马射箭,对他都很赞叹。世宗即位后,他请求减少土地分赏将士,被封为石保县开国子。天保初年,被加封为征西将军,另外封他为兴势县开国伯,赐给他高氏姓。四年,跟从皇帝到黄龙讨伐契丹。后来多次跟从皇帝两次打败茹茹,升为或卫大将军,兼七兵尚书。当时开始修筑长城,边防没有巩固,突厥很强大,朝廷考虑到它或许会侵犯边境,就命景安和几支军队沿着边界驻守防护。将领很多,而手下的士卒大多很富有,就造成了公开的行贿受贿。显祖知道后,派人检查追究,许多共事的人都有大量的贪污,惟有景安丝毫没有涉及。皇上非常赞叹,命令有关部门把收缴来的赃物五百匹绢赐给他,来表彰他清廉的品德。皇建元年,又兼侍中,从驿道兼程到达邺,慰劳百官,巡视各地风土人情。肃宗曾和群臣在西园宴饮射箭,射中靶心的人赐给良马及金玉锦彩等。有个一人射中兽头,距离鼻子一寸朵。这时只有景安还剩一支箭没有射出去,皇上让景安射中兽鼻。他从容地摆好姿势,把弓满满拉开,一箭正中兽鼻。皇上赞叹称好。天统初年,调出京城做了徐州刺史。四年,被授予豫州道行台仆射、豫州刺史,加封为开府仪同三司。元景安所在的边境州郡,与邻国相连,(他)安抚调和边境,(使之)不互相侵犯暴掠,百姓生命财产平安。又因为管辖内蛮人多汉人少,景安恩威并举,大家都能和睦相处,等到到了武平末年,招纳的蛮人缴纳赋税的达到几万户。入周后,以大将军、大义郡开国公率众人马讨伐稽胡,战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题。 卜算子·漫兴① 辛弃疾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③草击陈根,笕竹④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⑤,舍我其谁也? 【注】①这首词是庆元六年(1200),作者61岁,被迫退隐于铅山时所作。②李蔡:李广之堂弟。③芸:同“耘”。 ④笕竹:剖开竹子。⑤力田:汉代设“力田”(努力耕作)科目,选拔人才。 14. 下列对这首词下阕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下阕一二句与其它句有所不同,一改散句之状,讲究对仗,工整清新,重在写实。 B. “芸草去陈根” 表面上是说自己根除园中杂草,实则表达对金军要斩草除根的态度。 C. “笕竹添新瓦”句写了自己对乡间屋舍的修缮,给人以在此营生,长期居住之感。 D. “朝家” 指朝廷,此二句意指朝廷有朝一日选拔任用“力田”,一定会非他莫属! 15. 请从表现手法、思想情感两个方面对本词上阕加以赏析。 【答案】14. B 15. (1)手法:用典、对比。词人在上阕用李广典,并将骁勇善战、难以封侯的李广和才能平庸却得封侯的堂弟李蔡进行对比,突出李广的悲剧命运。 (2)情感:词人用李广自况,既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不能重用人才的强烈不满之情,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懑、抑郁之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亦可)。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要想读懂一首诗歌所表达的内容,可以从诗歌的题目、诗歌的作者、下面小注、以及诗歌中的“诗眼”入手,还可以借助诗歌中某些表达情感的词语、或借助某些传递情感的意象等去理解诗歌的内容。 B项,故意拔高;“芸草去陈根”只是描绘了词人罢官闲赋时在园中根除杂草的田园生活景象,并没有表达对金军的斩草除根之意;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和表现手法的把握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对于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用典、对比、衬托、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想象、联想等能够做到熟练运用。 上阕用典,“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西汉名将李广四十余年中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英名远播,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词中选取李广“夺得胡儿马”的光辉战绩,可谓匠心独运。“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史记》叙李广事,曾以其堂弟李蔡作为反衬。词人这里特别强调李蔡的“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一“却”字尤值得品味,上文略去了的重要内容——李广为人在上上,却终生不得封侯。上阙使用李广、李蔡的历史典故,在两人的才能及命运对比中,“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慨叹已然溢出言表了。按词人年轻时投身于北方抗金义军,其勇武本不在李广之下;南归后又屡陈北伐中原的方针大计,其韬略又非李广元所能及。然而,词人竟备受猜忌,屡遭贬谪,时被投闲置散。这怎不令人伤心落泪!因此,词中的李广,实际上是词人的自我写照;为李广鸣不平只是表面文章,真正的矛头是冲着那人妖不分的南宋统治集团来的,同时也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懑、抑郁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 16.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指出要达到“逍遥游”的最高境界要满足一定的条件的句子是:___,____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2)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王羲之在《兰亭集序》对此提出批评的句子是:____,____。 (3)《滕王阁序》中作者写秋水、秋空和秋鸟浑然一体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吾不如子房。(司马迁《高祖本纪》) (5)桃李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李将军列传》) (6)为政以德,譬如北辰,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为政》) (7)夫子循循然善诱人,_______,________,欲罢不能。(《论语·子罕》) 【答案】 (1). 若夫乘天地之正 (2). 而御六气之辩 (3).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 齐彭殇为妄作 (5). 落霞与孤鹜齐飞 (6). 秋水共长天一色 (7).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 (8). 决胜于千里之外 (9). 下自成蹊 (10).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1). 博我以文 (12). 约我以礼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御,辩,虚诞,彭殇,妄作,孤鹜,筹,帷,蹊。 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网络的百舸争流中,网红的草根气息非常浓郁,区别于精英文化、庙堂文化的“高大上”,网红浑身上下充满着草根色彩,让大众一下子引为“知己”。( )可以说,“成也网络,败也网络”。网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放大,与网民的审美、欲望、审丑、娱乐、臆想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 如今的文化圈,特别是大众文化圈,已经不再单纯。电影、电视、文学、音乐、传统艺术等,这些领域需要综合性的文化沉淀,而平民狂欢造就的网红更多地被许多人视为“一种喧嚣的泡沫”。多元化时代,有人看厌了喧嚣和浮华而备感失望,也有人因为数不清的自由选择而 。 网红可以说是“应时而生”,无数普通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解构了许多现实社会的边际与禁忌,重构了一个 的世界,“因此,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对待网红,给他们创造更加开阔的空间,没有必要一味 。对网红身上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应该 和干预,而应该留给市场进行调节,并在大众审美能力进一步提高的基础上,促进网红自身的进步与成熟”。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网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欲望、审丑、娱乐、臆想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 B. 网红的走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娱乐、欲望、审丑、臆想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 C. 网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欲望、臆想、娱乐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 D. 网红的走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欲望、臆想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因此,网红的成功捷径,决定了他们很容易陷入昙花一现的命运 B. 不过,网红的成功捷径,决定了他们很容易陷入昙花一现的命运 C. 不过,因为精英文化、庙堂文化,网红很容易陷入昙花一现的命运 D. 因为区别于精英文化、庙堂文化,所以网红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如鱼得水 充满生机 吹毛求疵 颐指气使 B. 游刃有余 充耳不闻 求全责备 颐指气使 C. 如鱼得水 充满生机 求全责备 横加指责 D. 游刃有余 充耳不闻 吹毛求疵 横加指责 【答案】17. D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解答语病类题目,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等。 原句有三处语病:第一处是主谓搭配不当,句子中心意思是说网红走红的原因,所以主语应改为“网络的走红”;第二处是句式不当,应该是被动句“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第三处是语序不当,“审美”与“审丑”结构一致,意义相对,应放在一起,“欲望”与“臆想”意义更接近,应放在一起。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注意前后文的衔接。 从“成也网络,败也网络”看,该文段涉及网红的成与败两方面,前面说了“成”,空缺处该说“败”;由“成”到“败”,是转折关系,故排除AD;另外,网红之“败”,主要根源在于他们走了“捷径”,故排除C。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运用的能力。成语的正确运用可以从如下角度考虑:①从语境角度,用逻辑关系与词语对应解题;②从词义角度,用提取语素与词义轻重解题;③从用法角度,用适用对象与感情色彩解题。只有关注这些角度,才能作出准确判断。还要看看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 ①游刃有余:形容经验丰富,技术熟练,解决问题毫不费力。如鱼得水:好像鱼得到水一样,比喻遇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合适的环境。句中用于多元化的时代,因为面对众多选择的环境,感到惬意,故第一空应填“如鱼得水”。 ②充满生机:充满了活力,蓬勃向上。充耳不闻:形容人有意不听取别人意见。句中用于修饰“世界”,故第二空应填“充满生机”。 ③求全责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多用于态度。吹毛求疵:故意挑别毛病,寻找差错。句中用于对待网红的态度,故第三空应填“求全责备”。 ④颐指气使:形容有权势者随意支使别人的傲慢神气,句中没有傲慢之意。横加指责:不讲道理地批评或挖苦别人。句中用于对网红身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应是指责、责备等。故第四空应填“横加指责”。 故选C。 20.下面是某家长收到的学校通知,有五处表达不够简明得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尊敬的各位家长: 学校将于9月20日下午14:00召开高三年级家长会,跟您打个招呼。请您先到学校报告厅聆听校长关于安全教育的报告,随后分班与班主任、科任老师碰碰头。望您百忙之中莅临指导,欢迎惠顾。 ××中学 2019年9月15日 【答案】(1)删掉“跟您打个招呼”(2)“聆听”改为“听”(3)“碰碰头”改为“交流”(4)“莅临指导”改为“光临”、“抽空参加”“与会”等(5)删掉“欢迎惠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得体的运用能力。语言得体,就是根据环境条件恰当地使用语言,使语言同语境协调一致。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之分,内部语境包括不同文体的语言要求和文章中语言风格的一致性;外部语境指语言交际时的各种情景条件,包括场合、对象、目的等。 作为学校发给家长的通知,“跟您打个招呼”和“碰碰头”过于口语化。“聆听”,意思是认真仔细听,表示尊重;作为校方发出的通知,对本校校长的报告,“聆听”过于隆重,改为“听”。“莅临指导”,指领导或上级亲自到临指示引导,用于各位家长,不合适。“欢迎惠顾”,多用于商家欢迎顾客,应该删除。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国产动漫《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反派一哥申公豹的一句话,戳痛无数人的心:“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搬动它。” 培根也有一句关于“成见”的名言,他说,“真正可怕的,并不是那种人人都难以避免的一念之差,而是那种深入习俗、盘踞于人心深处的谬误与偏见。” 请结合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标题自拟,角度自选,文体自定,诗歌除外。 【答案】抛开成见 国产动漫《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反派一哥申公豹的一句话,戳痛无数人的心:“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搬动它。”由此可见,成见是我们的一种错误的、固定的思维。 培根说,“真正可怕的,并不是那种人人都难以避免的一念之差,而是那种深入习俗、盘踞于人心深处的谬误与偏见。”朱自清也曾说过:“它足以使我们无视新的不同的经验,或加以歪曲的解释”。成见的危害可见一斑。因此我们有必要正视自己形成的成见,并抛开它。 由于有了成见,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就不假思索而又很自以为是地去解释,却不知会使自己贻笑大方,但更严重的,可能会因此以讹传讹,误人子弟。《荷塘月色》中写到了夜晚的蝉声。后有人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在夜间是不会鸣叫的。为此朱请教了昆虫学家刘崇乐,得到的答案是夜间也有蝉声。之后他又亲耳听到,由此认识到了成见的危害。 成见也是经验的一种,只是它是错误的。我们积累经验,它帮助我们更快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当经验成为了成见,那我们应该抛开它,它不仅毫无帮助,而且会成为一种无形的障碍,阻止我们继续前进。 但是要抛开一种已有的、成为定式的思维,是很困难的,必定需要勇气与决心。中国古代一直迷神信鬼,遇到难以说清的事情,就用鬼神来当解释。这种成见控制了中国人数千年,直到现在依然余威不减。我不知道是谁第一个说出“世上根本没有鬼神”。不管是谁,我都很敬佩他的这种质疑成见的精神与大声说出的勇敢。其实任何一种新理论的推出,都必须遭遇一场口水战。世人的思维一贯就是这样,已经延续了很久并且还要延续下去,现在却要它改变,那需要多大的力量才能办到。但就是因为有那么多“不安分”的人,不断挑战所谓的“权威”与“传统”,人类历史的车轮才会滚滚向前。 此外要抛开成见,亲身探索与实践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就像朱自清,以及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如法拉第、哥白尼等。如果他们只说不做,断不可能成功,而我们今天,也许依然生活在愚昧与无知当中,被成见控制着。抛开成见,是发展的必要条件。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过而改之,善莫大焉。”成见也是一样。成见本身并不是最可怕的,关键是要敢于正视它,并抛开它。如此,我们才不至于执迷不悟,在歧途上越走越远。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材料的核心词是“成见”“偏见”。成见是指固定的认识,现成的见识,成型或定型的看法,习惯看法;“偏见”是指对某个人或团体持有的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考生选择“成见”或“偏见”任何一个关键词都视为切题,但写作时,必须对“成见”的内涵、成因、危害性或意义等进行深度思考。在此基础上,能将偏见或成见的感受具体表现出来,就把抽象说理具象化了,让人有了画面感。材料中申公豹的话,还可以理解成“正因为成见像一座大山一样巨大,任凭我们怎样努力都无法完全消除生活中的成见,所以我们应该摆正立场,端正心态,正视它,不求改变他人成见,但求坚定自身立场,不让自己陷入成见的旋涡”,培根的那句话可以理解为“成见”或“偏见”危害性巨大,因为“一念之差”人容易及时醒悟改正,亡羊补牢,但“成见”和“偏见”却深入人心,人们常常深陷其中而不自知。由此令人思考,哪些成见具有如此可怕的危害性,是什么原因导致成见产生,深入挖掘,立意会高于浮于表面的文章。 立意: 1.心存成见(偏见),是价值观的缺陷。 2.成见(偏见)往往源自于对异己者的畏惧。 3.成见(偏见)其实是一种无知而愚昧的盲目排外。 4.成见(偏见)是狭隘与不包容。 5.成见(偏见)让人因循守旧,观念老化。 6.成见(偏见)是认识不足的体现。 7.坚定自己,不要被成见(偏见)左右。 素材: 1.马云当年被很多人拒绝,包括雷军的拒绝,作为天使投资人的雷军阅人无数,看到这个其貌不扬、口出狂言的年轻人好像传销者,所以果断打发他离开,毕竟这样的年轻创业者太多了。可是,马云现在堪称世界名人,尤其是阿里巴巴创造美国股市首次公开募股“史上最大”纪录之后,他的名字更是成为新闻收视率、阅读量和点击率的保证。和马云面对面聊天,你会发现他的平实与随和。他会直视你的眼睛,让你感觉被尊重。如果是一圈人围坐,他能够照顾到每一个人的情绪。瘦瘦的马云,反应极快,他的伙伴们形容:“这个人的脑子和嘴巴是通着的。”一开口,那些没有打过草稿的妙语会汩汩滔滔喷涌而出。这些话,充满哲理,令人回味,却绝无嚣张的味道。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商业天才,也曾被成见和偏见拒绝在门外多次,这话现在说起来轻松,但是背后的沉重只有马云知道。 2.在伽利略之前,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不一样的。它的下落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比,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比如说,10千克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要比1千克重的物体快10倍。这一天,他带了两个大小一样但重量不等的铁球,一个重10磅,是实心的;另一个重1磅,是空心的。伽利略站在比萨斜塔上面,望着塔下。塔下面站满了前来观看的人,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讽刺说:“这个小伙子的神经一定是有病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不会有错的!”实验开始了,伽利略两手各拿一个铁球,大声喊道:“下面的人们,你们看清楚,铁球就要落下去了。”说完,他把两手同时张开。人们看到,两个铁球平行下落,几乎同时落到了地面上。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了。伽利略的试验,揭开了落体运动的秘密,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这个实验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3.意大利着名作家、诗人邓南遮是一个怪人,具有特殊的性格,他纵容、放荡、残酷、刻薄,而且狂妄自大。有一次,他侨居法国时,当地邮局收到一封没有收信人地址的信,信封上只写着,“交意大利最伟大的诗人收”,聪明的邮局职员想了一想,便把它交给了邓南遮。可是,邓南遮拒绝接收,又把信退给邮局,他的理由是:“我并非意大利最伟大的诗人,我乃是世界最伟大的诗人!”邓南遮对女人有一种特殊的偏见,他仇视女人,对女人有一段刻薄的议论,他说:“女子象天上的星星一样,只是闪耀在男人的夜里,天亮后,她们也就隐没了。“女子一过30岁,外表的美便一年一年地不如男子了;女子一过40岁,便没有吸引男子的魅力了。所以应该用毒药把她们毒死,不让她们留在世上,因为她们已成了世上的废物。”世上只有男人便够了,女人是最无用的东西,无论她们怎样美丽,世界归根绪底是男人的。” 4.人们这样评价居里夫人:“她一生中最伟大的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够取得,不仅仅是靠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难以想象的和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所以,当居里夫人走上法国科学院的演讲台,一时间台下鸦雀无声,她碾压了女性是弱者、依赖者的科学史偏见,也创造了一段跨越百年的美丽传奇。 结构层次: 《抛开成见》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文章首先援引材料中人们对申公豹所说话语的感受,指出成见是一种错误思想。文章引用培根和朱自清的话,从理论的角度来说成见的危害;然后再用朱自清《荷塘月色》的蝉鸣的事例,从事例的角度,对成见的危害进行论证。论证了成见的危害之后,文章从两个角度,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必定需要勇气与决心”“ 抛开成见,亲身探索与实践当然是必不可少的”。文章以《左传》中的名句进行总结,收束全文。文章结构清晰,论证充分,是一篇不错的议论文。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做本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