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四)
绝密★启用前 2020届二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四)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儒家文化与生态文明 乔清举 儒家文化的超越性智慧,集中表现在对生命的珍视和尊重。“生”在中国文化中含义极其丰富,这正表明了古人对“生”的体验和认识的深刻性、丰富性。 “生”的最基本的含义自然是生命。生命的出现是诞生、出生,生命的存在状态是处于生中,生命的展开表现为生长、生活。对于稚嫩的生命,儒家的基本精神是让它顺利地、饱满地生长和实现,这就是“生”的“使之生”的含义。《周易·系辞下》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辞上》说“生生之谓易”。“大德”就是伟大的性质、德行,天地伟大的德行是给予事物以生命;“生生”就是使生命顺利地展开,这是天地的好生之德。 尊重 万物的生命的思想,落实到对待动植物上,表现为“时禁”的观念,即动植物不到成熟之时,不得渔猎和砍伐,为的是“不失其生,不绝其长”(《荀子·王制》)。孟子、荀子都把“时禁”作为仁政或圣王之制的内容;《礼记·月令》篇甚至详细地规定了渔猎砍伐的月份限制,如孟春之月“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 “生”也是生物体内在的根本动力,表现为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儒家叫作“生意”,这可谓对生命的最为深刻的体会。程颐把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仁”解释为“生意”。他说:“心譬如谷种,生之性便是仁也。”(《二程集》)种子一定是包含有“生意”的。谷种包含着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又重新成为种子的生生不息的整个过程。现代汉语还保留着这种用法,植物的种子大都叫作“××仁”,如“核桃仁”“花生仁”“玉米仁”,这里的“仁”就是作为“生意”的“仁”。“生意”包含着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弱到强的发展和增长的过程,所以,不知不觉中,“生意”成了经商、做生意。从“生意”的起源上看,企业一定得有内在生命,才有“生意”;有了“生意”,才有生意;没有“生意”,也就没有了生意。 儒家重视“生生”的生态思想,为当今世界确立尊重生命、维护和保持生态的稳态平衡的义务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当然,这不是说儒家的生态思想已经十分完善,也不是说中国古代不存在生态问题。曾几何时,“清且涟漪”的黄河水,变得浊浪翻滚;林木茂关的森林草原,成了年复一年席卷大半个中国的沙尘的策源地。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生态问题。但是,儒家文明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和大地的珍视,使我们今天仍然能够生活在他们曾经生活的大地上,这正是我们要感恩于古人、感念于大地的地方。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生”在中国文化中含义极其丰富,体现了儒家文化的超越性智慧。 B.《周易·系辞下》说“天地之大德曰生”,意为天地的好生之德是让生命顺利地展开。 C.孟子、荀子都把“时禁”作为仁政或圣王之制的内容,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尊重万物的生命的思想。 D.程颐把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仁”解释为“生意”,这是对传统儒家思想中的“生意”除旧布新的思想。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生’的基本含义”“时禁思想”“‘生意’的阐释”三个方面,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儒家文化中生态思想的建立和发展。 B.文章在论述中引用了大量的儒家经典文献,有力地论证了儒家文化对生态思想的阐释。 C.现代汉语中,植物的种子大都叫作“××仁”,这论证了儒家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生生不息。 D.文章最后一段论述了儒家文化中的生态思想的价值和其对当今世界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庸》中“尽其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是儒家“好生之德”思想的发展。 B.《礼记·祭义》说“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其中包含儒家思想中“时禁”的观念。 C.《礼记·月令》篇详细地规定了渔猎砍伐的月份限制,体现了儒家尊重万物生命的思想。 D.儒家的生态思想并不十分完善,中国古代也存在生态问题,所以完善儒家生态思想体系,我们责无旁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鲁迅的本质精神是他对于中国社会、文化和中国人的深刻理解。鲁迅一生批判和挑战的不是哪一个个人,而是中国的一些旧的文化传统,一种民族劣根性,一种社会状态。局限于鲁迅与周边人际关系和具体事件的纠葛,是不能真正理解鲁迅的价值和意义的。鲁迅是常读常新的,他已经成为一个世纪性的话题。而留在民族记忆里的鲁迅是中小学教科书中的鲁迅,是每逢某个重大政治节日便被装饰出来的鲁迅。毫无疑问,鲁迅已经远离了我们这个时代和我们自己。人们都认同鲁迅性格的本质是挑战强者而决绝地反抗,但是我们很少能细想为什么鲁迅能至死坚守这一性格?归根结底,就是鲁迅的人格所致,人的性格特征大多源自于人格特征。 鲁迅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为“知识分子”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对于我们来说,鲁迅精神在当代中国最大的价值,就是对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思想立场和人格境界的启示意义。夜深人静,我读到鲁迅的一些句子,总是惊出一身汗水来。这冷汗不只是为鲁迅的深刻而惊叹,也是面对鲁迅的深刻和挑战而自愧不如的结果。鲁迅的伟大在于其思想的深刻,而鲁迅的痛苦也在于其思想的深刻。不忘鲁迅,让我们活得很累很沉重。但是无论如何,知识分子,尤其是研究鲁迅的人,绝不能参与对于鲁迅本质精神的改造,因为曲解鲁迅就是背叛鲁迅。 鲁迅在世纪之初确立的现代人的思想人格境界,就是呼唤“真人”揭露“伪士”。在人性的道德上,鲁迅始终是“复古”的——复归于人间的原点。鲁迅在担负起政治救亡、思想启蒙重任的同时,又担负起道德救赎的重任。鲁迅的真实让恶人的作恶变得困难,特别是让伪善者暴露出恶的本质。他一生树敌过多,除了思想立场和政治倾向的差异之外,很大程度是由于性格所致。而这性格也就是人格——不说假话和揭穿虚伪。这造成了他人际关系中最大的悲剧——自己不虚伪也不允许别人虚伪。 鲁迅的真诚与真实是当下中国最值得珍惜的精神资源,思想意识上的“独出”与道德人格上的“率真”,是鲁迅“致人性于全”的主要思考内容。鲁迅一生都在“力抗时俗”“力抗强者”。而今日的民众,在思想意识和道德人格上则往往表现为两重性:思想意识的觉醒与道德人格的滑落。由于历史的发展,一般民众逐渐疏离于僵化的意识形态,具有了被“唤醒”后的思想状态。但是,正是这觉醒之后对现实产生的失望,使人们丧失了理想主义和共同伦理精神,退而求其个人物质生活的发展,结果带来了道德心的淡化,造成政治意识的弱化与道德人格的滑落。身处当下境遇,我们可能什么都做不来,但至少能做到真诚和善良。 鲁迅的存在,为我们确立了一种人生境界和一面反省的镜子。鲁迅的存在,使我们不敢自我夸耀,不敢轻易自称为“战士”,也不敢轻易把某人称之为“伟人”。我们需一直努力坚守这样一个底线:可以平凡,但是不能平庸;可以不崇高,但是不可以堕落。然而,这个人生底线的坚守是痛苦的,也可能是孤独的。所以我说:“我爱鲁迅,鲁迅害我。” (摘自《远离鲁迅让我们变得平庸》,有删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的本质精神是他对于中国社会、文化和中国人的深刻理解。他批判和挑战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种民族劣根性,一种社会状态。 B.鲁迅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为“知识分子”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鲁迅精神在当代中国最大的价值,就是对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思想立场和人格境界的启示意义。 C.鲁迅在世纪之初确立的现代人的思想人格境界,就是呼唤“真人”揭露“伪士”。鲁迅的真诚与真实值得珍惜。身处当下,我们至少应做到真诚和善良。 D.鲁迅的存在,为我们确立了一种人生境界和一面反省的镜子。我们需一直坚守“可以平凡,但是不能平庸;可以不崇高,但是不可以堕落”的底线。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指出不要纠结于鲁迅与其周边哪一个人的关系如何,这样解读,会阻碍我们去真正理解鲁迅的价值和意义。 B.文中写中小学教科书中的鲁迅、每逢某个重大政治节日便被装饰出来鲁迅,是比喻论证鲁迅已经远离了我们这个时代和我们自己。 C.文章第二、三、四段,以递进的结构阐述了鲁迅精神对于当今社会知识分子以及普通人具有的重要意义。 D.原文标题明确提出作者的认识,是作者结合社会现状提出的自己的观点,具有启发性,具有现实意义。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不忘鲁迅让我们活得很累很沉重,但鲁迅研究者绝不能对鲁迅的本质精神进行改造,因为曲解鲁迅就是背叛鲁迅。 B.鲁迅人际关系中最大的悲剧就是自己不虚伪也不允许别人虚伪,这是由他不说假话和揭穿虚伪的性格使然。 C.今日的民众,在思想意识和道德人格上往往表现为两重性,即思想意识的觉醒与道德人格的滑落。这完全是由民众的主观原因造成的。 D.作者说“鲁迅害我”,是因为当代知识分子要坚守鲁迅确立的精神人格,会活得很累、很沉重、很孤独,这是深爱鲁迅的正话反说。 参考答案 1. C 2. C 3. D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生’在中国文化中含义极其丰富,体现了儒家文化的超越性智慧”错误,文中说的是“儒家文化的超越性智慧,集中表现在对生命的珍视和尊重”可知,选项把二者的关系弄反了。B项,“‘天地之大德日生’,意为天地的好生之德是让生命顺利地展开”错误,从文章第二段来看,“天地之大德曰生”意为“天地伟大的德行是给予事物生命”。选项曲解文意。D项,“……这是对传统儒家思想中的‘生意’除旧布新的思想”错误,从文中来看,程颐把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仁”解释为“生意”,这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没有“除旧”。故选C项。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项,“论证了儒家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生生不息”错误,该信息无中生有,从文中来看,第四段提到“现代汉语中,植物的种子大都叫作‘××仁’”论证儒家文化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故选C项。 3.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D项,“所以完善儒家生态思想体系,我们责无旁贷”错误,这一论断于文中无据。文章最后一段只是说“这不是说儒家的生态思想已经十分完善,也不是说中国古代不存在生态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生态问题。但是,儒家文明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和大地的珍视,使我们今天仍然能够生活在他们曾经生活的大地上,这正是我们要感恩于古人、感念于大地的地方”,并没有体现出“完善儒家生态思想体系,我们责无旁贷”这一意思。故选D项。 【点睛】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4.A 5.B 6.C 【解析】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他批判和挑战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错,结合“鲁迅一生批判和挑战的不是哪一个个人,而是中国的一些旧的文化传统,一种民族劣根性,一种社会状态”分析可知,原文是“一些旧的文化传统”。故选A。 5.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项,“是比喻论证鲁迅已经远离了我们这个时代和我们自己”错误。此处没用比喻论证,用了举例论证。故选B。 6.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C项,“这完全是由民众的主观原因造成的”错误。结合“由于历史的发展,一般民众逐渐疏离于僵化的意识形态,具有了被‘唤醒’后的思想状态”分析,不完全是民众主观原因造成的,原文中“由于历史的发展”可以看出,还有历史原因(客观原因)。故选C。 【点睛】 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