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作文的中心明确、突出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作文的中心明确、突出学案

第二节 作文的中心明确、突出 ‎“中心明确、突出”是指一篇文章要有一个明确、突出的中心,并让这个中心贯穿文章始终,统率所有的内容。这里需要指出以下几个要点:一是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一个主要观点和一种感情倾向;二是这个中心必须贯穿始终;三是作者用到的所有材料都必须服从这个中心。在记叙文中,作文中心具体表现为作者的感情倾向和文章的主题思想,不论是直露的还是含蓄的,作者的感情倾向都应明确,主题思想都应突出;在议论文中,作文中心就是文章的基本观点或中心论点,文章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应该明确表达出来。‎ ‎“中心明确”(观点鲜明、精心选材、巧妙点题、善于点旨)是高考作文基础等级的要求之一,也是衡量考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标准。从近几年高考作文阅卷情况看,考生在点明文章中心方面存在的主要误区有:一是不能全面解读材料,断章取义,只就一点阐发,或者中心空泛甚至解读错误;二是选材不为中心服务,与观点若即若离;三是点明中心的方法不够丰富,甚至不会点题。如2016年高考全国乙卷的漫画材料,很多考生只抓住其中的“分数”“男孩表情”等要素立意,或谈分数的重要性,应刻苦学习,或谈“掌印”与“唇印”的关系,而没有联系整幅漫画进行阐发,这些都属于不能全面解读材料。‎ 文显其品动人心 ‎2015·浙江一考生 喜欢一卷诗书在手,或品读“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的慵懒与情思,一抹浅淡的远山黛,画出女子的婉丽;或感受太史公笔下暗潮涌动的政权争夺,尔虞我诈,险象环生;或带着一颗心和三毛共赴撒哈拉沙漠,体味异域风情。正如古人所言,“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不错的,在文章中确实能感受到作者的性情,或潇洒坦荡,或自由不拘。‎ 大凡在文学界受人敬仰的,读者都能找到与文章匹配的词语去概括作者的性格,想来这就是我们所能感知的“人品”了吧。他并不是仅从一篇文章中体现,而是渗透在作家一生的写作历程中。初识袁中郎是在《满井游记》: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如此潇然山水的才子,想来也是一位人生的哲学家,他自言“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其实,这话不但说出了中郎的文学主张,也说出了他的人生态度。在那些赞美自然风光的游记中,每一篇都是他对这种生活本色的探寻,一种行胸臆的格调。他的文章就是他的内心,我们能从文章中感受到作者人格的真,才会让我们的心产生一种共鸣。‎ 文学贵在思想的碰撞,金代元好问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我们总认为的在人格与文章之间的等号却在这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文章会成为人心的面具,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也许我们需要用一双聪慧的眼,一颗睿智的心去感知。‎ 文章是抒发人性的途径,而有时这条道路会被外界因素阻隔,让我们看不真实,文章本身也沦为了工具。郭沫若以一首《天上的街市》成为中国现代诗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诗人,当革命的烈火蔓延整个中国大地时,他的诗便成为配合革命形势的产物,毫无立场的歌颂与批判,是成为“御用文人”的悲哀。也许在郭老的骨子里是崇尚自由的浪漫主义,但他的心被铐上政治的枷锁时,所有艺术的美感就消失殆尽了。曾经歌颂出《女神》这样唯美诗篇的人,湮没在革命的浪潮中,我们只能扼腕叹息了。‎ 但不管有什么不同的观点,有一样是不能否认的:文显其品动人心。因为他们能将自己的真当作汤底,用生活的阅历作为菜料,以真情实感为辅料,烹饪出一锅令人回味的佳肴。‎ 名师品评 ‎ 作者有自己明确的观点,以“文显其品动人心”为题,鲜明地表达了文品应该与人品相一致,这样文章才能感动人心。文章以袁中郎和郭沫若为例,分析、思考和探究“作品格调趣味与人品”的彼此关系,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证文如其人的重要性,作者具有相当的文化积累和足够的阅读积累。文章首尾语言生动形象,比喻运用恰当。作者具有较为扎实的语言功底,‎ 具有辩证性、周密性、灵活性和深刻性的思维品质,在思维品质上胜人一筹。‎ 亮点点评 中心明确 内容深刻 一、观点单一,中心明确 中心本身应该明确地表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决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并且一篇文章中心应该始终不变,作者不能提出与中心相对立或矛盾的观点。高考作文的“话题”都比较宽泛,可以容纳的东西较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分解出许多具体的题目,但是无论怎样变化,文章的中心都必须与“话题”的中心意思相合,并且文章一旦落实到一个具体的题目上,又必须形成自己的写作中心。在一篇短小的文章中,如果东拉西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就会使人不得要领,不知所云。一篇文章,内容应该丰富,但中心必须明确。文章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段落,都必须受中心的管束和统帅,都必须为表现和深化中心服务。‎ 二、合理选材,紧扣中心 很多考生认为只要从材料中准确提炼出中心,作文的中心就明确了,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其实在当今高考作文审题难度普遍下降的前提下,考生的作文依然存在许多偏题跑题现象,主要原因是考生在选材方面存在失误。如何才能使选材符合文章的中心呢?考生要做到以下两个“确保”:‎ ‎1.确保材料的核心内涵符合中心 有些素材可能适用多个话题,考生选材时必须从文章的中心出发,挖掘素材中符合文章中心的一面。此外,考生必须辨明一些易混淆概念,如“理想信念”和“执着坚守”不是同一个概念,前者强调心理,后者侧重行为,选材时必须仔细分辨素材的适用话题,找到准确的挖掘角度。‎ ‎2.确保分析阐述时不节外生枝 考生在列分论点时要注意分论点应与中心论点相吻合。‎ 如某考生写了一篇题为“看不见的才最美”的文章,其中一个片段如下:‎ 珍宝因隐匿在地底而被人遗忘,因为世人总是缺乏探索的欲望和发现美的眼睛。现代社会中,人心的浮躁决定了其眼光的拙劣和短视,‎ 而决定一个人的本质的却是其深藏的内心世界。身体纤弱的王昭君,用双手架起连接两个民族的桥梁,那份沉甸甸的历史重任砸在她身上,而她义无反顾,毫无怨言地担起了这份责任。我们不敢想象,她是怎么用纤长柔软的手指,在琵琶上弹奏这一首豪迈壮阔的出塞之曲的。王昭君对民族责任的坚守,足以感天动地,可世人总将眼光定格在其美丽的外表上,岂不痛哉!‎ 此片段的中心是谈世人缺乏探索欲望和发现美的眼睛,但考生在论述中将话题转向对王昭君历史责任的阐述,游离了中心,实在可惜。‎ 三、恰当表达,点明中心 要使文章中心明确、突出,不仅要准确审题,选材切中主题,还要在行文过程中点明中心。有不少考生自认为立意符合中心,文章就不会偏题,不必再点明中心,结果阅卷老师没有从其作文中看出中心或认为其中心虽有但不突出,从而导致失分。在行文过程中适当点题,不仅可以使中心更加突出,还可以让结构更加紧凑,思路更加清晰,更能让阅卷老师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握文章的脉络。那么如何点题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标题、开头、主体、结尾点明中心 好的标题应该准确点明题意,不可顾左右而言他,也不可大而无当。主体部分可分条阐述,表明中心。开头与结尾都是文章最为醒目的地方,考生必须在这些关键的地方也点明中心。‎ ‎[训练1] 下面是一篇中心明确、突出的考场作文,请指出作者在标题、开头、主体和结尾是如何点明中心的。‎ 读书是快乐的 湖北一考生 ‎①养性莫若修身,至乐莫若读书。‎ 喧闹和繁杂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主旋律,人和人的碰撞,人和物的摩擦是人们无从逃避的必修课,社会的快节奏、生活的多样化给人们带来许多诱惑和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焦虑和烦恼——心灵,时常被揉搓得疲惫不堪。我们该到哪里去找心灵的憩息地呢?‎ 有人选择轻歌曼舞的筵席,有人选择五光十色的荧屏,有人选择费心劳神的麻牌,但我要说一方有书的天地,是更适宜我们心灵憩息的乐园。‎ ‎②读书之乐,得于目而富于心,愈久愈深 ‎。古人云:书中日月长。书中有秦汉的冷月,唐宋的乐舞,明清的悲歌,将世事沧桑、人生百态尽展眼底。在有月或没月的夜晚,去会见曹雪芹,去访问罗贯中,去聆听鲁迅的教诲,瞬间完全进入了心灵被净化的状态。‎ 以书为伍,少了一分浮躁,多了一分沉静;少了一分庸俗,多了一分儒雅;少了一分愚蠢,多了一分睿智。仿佛与圣贤相对而坐,聆听教诲,感到心灵充实丰盈,思想豁然开朗。‎ ‎③读书之益,增知,获趣,致雅。打开一部史书,犹如展开一部历史的长卷谛听历史的脉搏,咀嚼人生的甘苦;翻开一册文学经典,如同走进一片风景胜地,诗情画意呼之欲出。李白的孤傲,陈子昂的愁怀,鲁迅的激昂,朱自清的深情,梁实秋的淡雅,一一呈现在眼前,心境与文学互为水乳,不由自主地跟随作者进入了如诗如画的意境。古贤今哲所论述的广泛空间,纵横万里,上下千年,读之陶冶性情,益人心智,发人深思。‎ ‎④读书之喜,结良师益友。书是良师,读旧书如见故人,看新书如遇新知。以书为师似与先贤对话,如同今哲低语,以明净的心灵与智者娓娓道来,忘记了一切得失荣辱,有的只是一分恬淡求知的心境,一颗祈求解读人生的心灵,让心绪得到安详和宁静。书又是益友,痛苦时,书给你安慰;消沉时,书使你振作;迷茫时,书给你方向。与书为伍,如有良师益友指路导航,目光可以穿越历史的漫长隧道,透彻人生的真谛。‎ 我们的心灵需要文化的浸润滋养,读书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心境。只要有心读书,便可忙里偷闲。人人都知道开卷有益,但忙人与书无缘,俗人与书无份,若非有意有情,很难与书结为“百年之好”。没有阅读的人生是残缺的人生,学会了读书,就学会了沉静心灵,参悟人生,拥抱生活。‎ ‎⑤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增知,修心,养性,致雅,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我的分析]                                     ‎ ‎                                    ‎ ‎                                    ‎ ‎【提示】 (示例)文章以“读书是快乐的”为标题,点明观点;开头引用戚继光的名言“养性莫若修身,至乐莫若读书”,打出了一面鲜明的旗帜。主体部分从“为什么”的角度加以论述。结尾照应开头之意,以反问出之,收束干脆利落。‎ ‎2.反复点明中心 一要不断出现文题中的词语(命题作文紧扣标题、话题作文紧扣话题、材料作文紧扣主题),文中适当增加点题、扣题的字眼,不断地告诉阅卷老师,我的作文没有偏题。二要学会在关键处或醒目处反复点题。在文章的段首和段尾分别点题,必要之时,点题句可单独成段。‎ ‎[训练2] 读读下面这篇考场作文,说说作者是怎样反复点题的。‎ 常怀感恩之心,领略人间风景 甘肃一考生 ‎“哪怕打工还钱再难,我也得努力。是医院和老板救了我。”一句感恩的话语如此朴实。“作为曾经的患者,他格外懂得怎样帮助病人。”这一感恩的举动格外暖心。殊不知,唯有常怀感恩的心,才能领略人间的幸福风景。‎ 因为感恩,爱才变得勇敢。他是广州“全城义剪”活动中的主角——碧心的父亲。女儿罹患白血病的噩耗没有使他意志消沉,社会的关爱和帮助,让他心生感恩。他没有放弃生活,没有以弱者的形象接受大家的善款。他凭借自己会理发的手艺,顽强地对抗着命运的不公。他说“剪一次头发就离希望近一些”,于是,那么多心怀感恩的人参与了感动整个广州城的“剪爱”活动,出力的理发师们、被剪头发的爱心消费者们,给了他坚持下去的动力。‎ 想来,感恩必是心底涌动的那份真情。常怀感恩的心,才能将别人的爱铭记在心中,化成一股力量。常怀感恩之心,才能将爱化成一份力所能及的支持。因为感恩,爱才变得勇敢。‎ 因为感恩,爱才得以传递。还记得微博上火速流传的一件事情吗?天津“的哥”马志刚,他拒收一位盲人乘客的车费,表示“我不伟大,我挣钱比你容易”;而下一位乘客又坚持多付费给他,他说“我也不伟大,挣钱比您也容易点”。得知此事的马志刚的女儿写了一段“老爸跑车录”发到微博上,50岁的老马在他不熟悉的微博世界里火了……‎ 想来,感恩必是可以传递的一份份真情。若不是懂得感恩自己的拥有,就不会有“的哥”的悲悯,就不会有下一位乘客的支持,就不会有大批博友的转发。因为感恩,爱才得以传递。‎ 相反,不懂感恩的人,必是狭隘痛苦的。‎ 多少人总是不满意自己的处境,‎ 把别人的善意看成理所当然;多少人总是抱怨自己的生活,忽略了已握在掌心的幸福。于是,世间多了那么多报复他人乃至报复社会的举动,让人慨叹、唏嘘。不懂感恩,非但足以让自己痛苦,还会给他人带来不幸。‎ 若你是个懂得感恩生命的人,你会发现生命是一页页充满希望的篇章。‎ 若你是个知晓感恩生活的人,你会发现生活是一段一段走过的风景。‎ 若你是个习惯感恩他人的人,你会发现曾有那么多人含笑以花香贻我。‎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做个心怀感恩的人吧。在考验道德的时代,让我们愿意相信生活中的爱,让我们愿意传递生活中的爱。常怀感恩之心,才能领略生活中最美的风景。‎ ‎[我的分析]                                     ‎ ‎                                    ‎ ‎                                    ‎ ‎【提示】 (示例)这篇文章采用反复点题法,文章的开头用老王的话和实际行动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唯有常怀感恩的心,才能领略人间的幸福风景”,观点鲜明,主题突出。接着从“因为感恩,爱才变得勇敢”“因为感恩,爱才得以传递”两个角度展开论证,材料新颖,论证充分,环环相扣。然后再从反面论证了不懂感恩的不良后果,三句“若你是……”构成排比,层层将感恩主旨推向高潮,让人深思感恩之心当永存!结尾再次点题,首尾呼应,浑然天成。‎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著名文学家马雅可夫斯基在公园散步时,看到公园的角落里蜷缩着一个形容枯槁的乞讨者。马雅可夫斯基想让他吃个饱饭,可是,当他走到乞丐面前才发现没带钱。望着乞丐充满渴望的双眼和伸出的双手,他十分尴尬,思索了片刻,他走上前握住乞丐枯瘦的双手说:“真不好意思,今天我身上没带钱。”乞丐热泪盈眶地说:“先生,您是第一个愿意和我握手的人,您已经给了我很大的尊严。”马雅可夫斯基诚恳地说:“哪里,我还要谢你呢,你是第一个我没有给钱却没有骂我的乞丐。”‎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本则材料涉及两个对象:文学家马雅可夫斯基和乞丐。他们代表两类不同的社会角色,前者是社会地位高、成就大的成功者;后者是社会地位低、没有人生成就感的失败者。马雅可夫斯基对乞丐的态度体现了他对弱势群体身体上的关爱和心灵上的尊重,而乞丐对马雅可夫斯基的态度则体现了弱势群体对一个关爱、尊重自己的人的回报,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从马雅可夫斯基的角度分析,他虽然没有带钱,但很真诚地向乞丐道歉并与其握手,以此打动了乞丐,可以立意为精神上的关爱与体恤更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从乞丐的角度分析,他没有因马雅可夫斯基没有给钱而失望,反而更加感激对方,表明乞丐把对精神的尊重看得比物质的施舍更重要,可以立意为尊重的力量大于施舍;从综合两人的行为的角度分析,“您是第一个愿意和我握手的人”和“你是第一个我没有给钱却没有骂我的乞丐”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社会需要和谐,要用我们每个人的诚意减少情绪的对立的观点。‎ ‎【精彩片段】‎ 下面的文段阐述了“悲悯同情常常会拯救一个人的灵魂”的观点,引用了奥黛丽·赫本关爱贫穷地区的儿童的事例,对事例进行分析,充分论证了观点。‎ 悲悯同情常常会拯救一个人的灵魂。奥黛丽·赫本,英国著名影星,现实中善良、美丽的她,超越了她所塑造的任何一个银幕形象。晚年,她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慰问贫穷地区的儿童,足迹遍及埃塞俄比亚、苏丹等许多国家。在苏丹,她和一位艾滋病儿童握手,并把他抱在怀里,两人美好灿烂的笑容,成为当年世界摄影展中最美好的记忆。1992年底,她拖着病躯,奔赴索马里,看望因饥饿而面临死亡的儿童。赫本拥有名利和财富,可她从不趾高气扬,她一直谦和、温厚,把小爱融入大爱。在她离世之后,依然还有那么多受到她帮助的人缅怀她,纪念她那如一池春水一般滋润贫困地区孩子的伟大心灵。‎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枝花,开在去往春天的路上,安安静静,不争不吵。我问:为什么你不在春天开放呢?它说:春天太拥挤,何必凑热闹!我问:在去往春天的路上,你不觉得寂寞吗?它说:正因为寂寞,所以我要开放,消除一季的寂寞。我又说:等春天过了,游人就走了。它微笑道:我开过了,何必在意游人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对于本则作文材料,考生要关注主要对象的言行所透露出的寓意。材料的主要内容是“一枝花”和“我”的对话,“花”与“我”的第一轮对话表明“花”与世无争,淡然处世;第二轮对话表明“花”有责任感,有担当意识;第三轮对话体现了“花”专注于自己的绽放,不因游人是否驻足而喜悦或忧愁,强调人格的独立。从“花”的角度,可以立意为不要随俗和趋同,在安静中保持人格的独立,要有责任感与担当意识,不要在外界的评判中迷失自我等。从“我”问的问题的角度,可以立意为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抓住机遇等。若写记叙文,考生可以塑造一位坚守本心、默默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的人,也可以写一个做事注重过程、对结果很淡然的人。若写议论文,考生须要赞扬那种面对浮华泰然处之、不与群芳争春的风范等,从而使文章显得更有深度。‎ ‎【精彩片段】‎ 下面的文段首先引入材料,论证花淡然处世、坚守自我等品质,引出“这样的境界需要有一种与时代逆向而行的勇气和心态”的观点,并选择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离乱中坚守独立人格的素材,有力地论证了观点。‎ 在混乱的尘世中,需要一种对美好纯粹的人性的坚守。世界需要那朵开在去往春天的路上的花,身处纷乱的尘世,她乐观、洒脱;被世人遗忘,她恬淡、平和。这样的境界需要有一种与时代逆向而行的勇气和心态。抗战期间,在李庄这样一个位于四川宜宾长江边的普通小镇中,正聚集了一批如那朵花一样的知识分子。与那朵花不一样的是,他们并不孤独,他们是一个群体,他们形成一种中国力量。他们在烽火硝烟中辗转来到李庄,他们用中国知识分子的担当与情怀,书写了中国文化的奇迹。试想,如果没有梁思成和林徽因用捡来的包裹过点心、糖果的油纸做稿纸,在昏暗的油灯下静心创作,又怎能会有举世瞩目的《中国建筑史》?的确,越是在离乱的年代,这种文化自信、文化使命感往往越能爆发出巨大的力量。‎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