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度下期半期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本堂考试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 3.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28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让传统村落走向现代走向世界 当前,传统村落面临的当务之急依然是严格保护。对传统村落进行严格保护,一方面需要开展传统村落谱系研究,对重要村落进行测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精细化记录和管理,把传统村落中有价值的内容进行进一步明确。另一方面则要健全传统村落保护体系,分级分类,精准保护利用。对于有价值的传统村落,要保护好传统风貌,充分挖掘特色,适度恢复和还原,采取有机更新的方式逐步修复、提升村落,促进传统建筑的改善利用。 让传统村落走向现代,离不开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当前历史村镇最突出的矛盾之一,就是居住者对现代生活的要求与历史文化的冲突。对此,我们要重点研究和突破,进一步提升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包括加强公共服务,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设小型综合体;盘活利用闲置房屋、集体用地等。通过优化调整适宜的产业,促进传统村落实现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建立品牌;要鼓励支持传统手工业、提高附加值;重点开展民宿、旅游、康养、度假、休闲、“互联网+”等新产业模式。此外,积极拓展传统村落利用模式,如承担各级文化部门活动场所、老年活动机构、中小学生教育基地、校外拉练场地、文创基地、民宿等功能,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让村落用起来、活起来。 传统村落是珍贵的农耕文明遗产。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让传统村落融入未来,在新格局下进行功能定位,重新融入城乡发展,是今后的一个重要议题。传统村落要在城乡融合背景下实现不断发展,这是对传统村落最好的保护。因为发展才能体现传统村落的价值,发展才会让传统村落传承下去。未来,历史村镇将和现代城市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并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特色保护类和重要聚焦点,在未来的城乡格局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带动城乡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发展旅游依然是当下传统村落最现实的保护与发展手段之一,但仍需要在品质提升、健康引导上下功夫,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更不能为招徕游人任意编造和添加与村落历史文化无关的“景点”。 面向未来,要依靠传统村落的智慧来指引美丽乡村建设,在风貌特色方面,利用适合新民居的创造和推广的方式进行形象易懂的指导,多采用传统的建造、生产、生活的方式传承和延续传统村落。今后,我们要尝试把传统村落推广成为世界旅游的主要目的地,要积极促进传统村落的国际传播,推动传统村落申报世界遗产,采取措施引进国外游客,将传统村落推向世界,提升传统村落的旅游品质。通过加强宣传、打通渠道、完善设施,让传统村落融入世界旅游大循环,也让世界了解中国丰富多彩、数量庞大的农耕文化遗产,了解中国美丽鲜活的传统村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我们要深入开展研究,构建和完善传统村落保护体系,分级分类,精准保护利用。 B、 对于有价值的传统村落,要保护好传统风貌,充分挖掘特色,尽可能地恢复和还原。 C、 传统村落是珍贵的农耕文明遗产,因此我们不能对传统村落进行过多旅游开发。 D、 历史村镇和现代城市紧密地融合在了一起,在城乡格局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第一段从两个方面阐述了我们对传统村落进行严格保护需要开展的工作。 B、第二段通过大量举例阐述了我们如何进一步提升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 C、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传统村落发展旅游需要提升品质,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利益。 D、全文层层递进,阐述了传统村落如何严格保护,不断发展,面向未来和走向世界。 3、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对传统村落进行严格保护,需要明确有价值的内容并健全保护体系。 B、传统村落在城乡融合背景下实现不断发展,就会让传统村落传承下去。 C、探索新产业模式,拓展传统村落利用模式,可以促进传统村落的发展。 D、我们既要传承和延续传统村落,又要让传统村落走向现代融入世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SARS已经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后,人们对SARS的来源有过很多的猜测,实验室也被列为怀疑对象。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研究员陈继明告诉《中国科学报》,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SARS病毒是人为制造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彻底排除人为制造的可能。“首先,有不少实验室,包括美国、欧洲或中国数十家实验室,能够人为制造多种危害极大的病毒,而且人为制造这些病毒不需要特殊材料和设施设备,费用也很少。”他说。 一些科学不端、不察行为,甚至有组织的科学不端、不察行为,屡见不鲜,这也导致人们对现今很多新发的传染性疾病有越来越多怀疑。“比如2009年导致全球流感大流行的病毒,就被人们怀疑是人为制造的,”陈继明说,“这是因为至今未发现这个基因组上看似猪的病毒确实来自猪群的实际证据。而且这个病毒的‘父亲’和‘母亲’历来分居在欧亚和北美两处,至今也没有发现它们在‘同居’的迹象,那么它们生下这个‘孽子’的概率应该很小。” 此外,有不少危害极大的病毒,包括埃博拉病毒、SARS病毒、尼帕病毒,能够在人群中快速传播H5N1亚型的禽流感病毒,以及1918年引起全球数千万人死亡的、对人有神经毒性的H1N1亚型流感病毒等,都被一些实验室复制出来了;这类行为已经遭受诸多人士的广泛关注,甚至谴责。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所长曹务春表示,在2004年实验室感染事件发生后,有人就说SARS是源于实验室泄漏。“我与一位长期研究SARS冠状病毒的英国专家专门探讨过这个问题。他认为人造病毒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SARS病毒是RNA病毒类中基因组最大的病毒,现在的技术水平很难操控。”曹务春说。 俄罗斯的一些专家则认为SARS病毒来自实验室的可能性较大。因为,SARS来无影去无踪,不符合一般的传染病流行规律。一般的传染病流行,在大的流行风波发生后总会再经历一个小的流行风波,也就是说总会持续几年。SARS显然不是这样。从这一点看,SARS病毒不太像自然发生的病毒。 (摘编自《SARS溯源猜想》,中国科学报2013年4月12日,有删改) 材料二: 衡量一种传染病的影响,一个粗糙的思路是考虑两个维度:毒力和传播力。前者衡量的是如果一个人一旦患上该传染病,症状的严重程度;后者衡量的是一个人有多大概率会得上这种疾病。 新冠病毒肺炎的毒力目前有一些粗糙的估计。在最初患病住院的40多人当中,病死率高达15,重症监护的比例超过30,都已经超过了SARS的水平。但是如果综合考虑更多症状轻微的患者的话,综合病死率目前在3左右,远低于SARS(10)和MERS(35)的水平。 而关于这种病毒的传播力,有一个相对简便的定量指标,叫基本传染指数(R0),代表在没有外力干预的条件下,一个感染者平均而言能够传染给几个人。可想而知,R0越大则意味着传播力越强,如果R0小于1,则意味着这个疾病会慢慢自我消亡。作为对比,这里列举了几个人类历史上重要的传染病的传播力数据:麻疹(12-18),天花(3.5-7),流感(2-4),SARS(2-5)。世界卫生组织对新冠病毒肺炎在1月23日给出过一个粗糙的估计在1.4-2.5之间,也就是说它的传播力远不如SARS。 (摘编自新华网《新型冠状病毒的来龙去脉》2020年1月29日,有删改) 材料三: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丰富的敬畏生命的精妙论述。例如,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云:“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唐代孙思邈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等。这些观点,也引起了西方学者的高度关注,德国哲学家施韦泽提出:“中国伦理是人类思想的伟大成就。较之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中国思想都走在了前面……并且赋予了爱还要涉及生灵及万物的内涵。”他认为中国的伦理学者早就确定了人对动物的义务和责任。例如,他指出孟子以感人的语言表达了对动物的同情,列子认为动物心理和人类心理的差别并不很大,杨朱反对动物只是为了人及其需要而存在的偏见,《太上感应篇》提到了《月令》“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夭飞鸟”的要求。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施韦泽明确提出敬畏生命的概念,他基于欧洲传统思想认为道德关系只限于人类自身,把动物、植物等生命形态置之度外的缺陷,认为世界不仅是过程,而且是生命,倡导一种对所有生命都承担起责任的伦理学。因此把“敬畏生命”作为当代生命伦理学的核心范畴是可行的。 …… 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全国人民已经充分动员起来,打响了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正在取得积极成效。特别是广大医护人员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成为阻击疫情的中坚力量,也是全社会学习的榜样。而从当代生命伦理学体系构建的角度看来,这也是一个从敬畏生命到敬佑生命的深化、丰富和发展过程。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攸关全体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时刻,伦理学工作者要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在事上磨炼”,把“敬畏生命”的信念落实为“敬佑生命”的行动,向面对重大传染病威胁义无反顾、舍己救人的医护人员学习,团结一心、排除干扰,直至最终战胜疫情。 (摘编自《新冠肺炎疫情的生命伦理学思考》,《光明日报》2020年02月17日15版,作者陈泽环,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很多新发的传染病导致人们怀疑一些科学不端、不察行为,SARS等病毒被实验室复制出来的行为受到关注和谴责。 B.基本传染指数是一个判断病毒传播力相对简便的定量指标,因此在抗击新冠病毒肺炎时可以采取外力干预的办法降低R0指数。 C.孟子、列子、施韦泽等认为人应该敬畏生命,同时人应该承担起对动物的义务和责任。 《黄帝内经》、《月令》等典籍也有此观点。 D. 材料三以全国人民打响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作为事例,来论证全国上下要团结一心、排除干扰,最终战胜疫情。 5.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人类怎样才能应对流行病毒。(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 篱笆青青 宋长征 ① 篱笆青青,来自乡村的深处,青绿着,蜿蜒着,像一条绿色的丝带,拴住乡村的暖,拴住庄户人的脚步,拴住千里万里之外游子的心。你见过山的险峻,见过海的宽广,却不一定见过一围小小的篱笆,纤细,温柔,一如母亲慈爱的眼神。等你走近了,等你放下手中的行囊,你禁不住要停下来,在这小小的篱笆旁,借着篱笆青青的思绪,想起远方的亲人。 ②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段小小的竹林。青青的叶子,细细的竹节,繁密或稀疏的枝条,透过去,能看见鸡的逡巡、鸭的悠闲,或许还有一条狗戒备的眼神。忽而,篱笆深处闪过一张朴实的面孔,和蔼的女主人会用浓浓的方言问你:渴了,还是累了,要歇歇脚?庄户人家的日子散乱,不过水是甜甜的。没错,甜津津,凉丝丝,你不要介意隔着竹篱递过来的青瓷大碗,井里汲取的凉水混着竹的清新,沁人心脾。 ③竹篱内外,陌生也变得如此温馨。 ④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棵棵紧密相连的花椒树。尖尖的针刺均匀分布在相互交错的枝丫间,不挡风,不挡雨,却可以忠实守护好自家的小院。院子里的枣树挂满了果儿,红的青的真好看,馋杀了几个调皮的乡下小子,他们围着花椒树篱笆转了好几圈儿,就是没找到一个可以下手的地方。这些,树篱都看见了,只是不想说,但等八月十五的当口,卸枣果儿,主人自会提了满满一篮子,东家西家,左邻右舍,无论哪个乡下的捣蛋鬼都能咀嚼上甜丝丝、脆生生的大红枣。 ⑤花椒树上已然挂满了一嘟噜一嘟噜的小花椒,红红的,秋风里飘着麻酥酥的香味儿。 ⑥一丛篱笆可能是一串长长的豆角丝瓜架。父亲随便插了一圈小木棍,母亲在春天撒上种子。单等着春风吹,单等着夏雨下,长长的木篱笆上开满了花,有吊瓜花,有丝瓜花,有紫红如梅朵的梅豆花。要不人说乡下的母亲辛苦呢——见缝插针地打扮了一下,就给小小的农家小院牵来一篱笆美丽的花。蜜蜂嗡嗡飞,蝴蝶对对舞,偶尔也有一只小虫子躲在花篱的深处,弹起柔柔的丝弦。 ⑦繁花锦簇的木篱笆是母性乡村优雅的蕾丝花边,掩映间,羞怯不语。 ⑧红红的朝阳升起来了,一声鸡啼唱破了黎明,一刹那,乡村沐浴在七彩云霞下,鸟儿们在篱笆上唱起了情歌,歌声婉转,流淌着多情的音符。我自散发着谷物香醇的梦里醒来,绕着青青的篱笆看了又看,像读一首诗,像欣赏一幅画,像听一曲古典的乡情乡韵。每片叶子都是清新的,每朵花都飘散着清香。就连晶莹的露珠,一旦亲近上青青的篱笆,也会久久舍不得离去。它快乐地从高处滑落,落在低处的叶面上,又调皮地跌落在篱笆下青青的草丛里;又或许被几只早起的蚂蚁匆匆抢了去,分享着自然母亲赐予的芳醇。 ⑨花墙,当我想起这个词来,青青的篱笆把我包围在幸福的记忆中央。我知道,乡村是贫穷的,但乡村又是那样质朴。每一个村庄有每一个村庄的气息,每一个村庄都会有几条青青柔柔的篱笆墙。春天,你推开料峭的春寒,跟墙角的爬山虎较着劲儿,和田野里的庄稼打个赌——一定要把乡村打扮成如花的女儿。秋天,你怎能拒绝篱笆上面青青红红的果实,长长的丝瓜,爬一路结一路,点缀其间;紫红的梅豆,站在最高处,像一面面飘扬在风中的旗帜。母亲呢,正忙着招呼路过篱笆门的大娘婶子:“多摘点,多摘点,你看这篱笆要压塌了呢!” ⑩平原的乡下,不见山不见水,唯独随处可见青青的篱笆。土墙呢,嫌太厚,嫌太重,让人感觉不到一丝轻松;砖墙呢,嫌太高,嫌太冷,有点不近人情;只有篱笆墙的影子,青青细细柔柔长长,像过也过不完的青葱岁月。我从乡下走来,深深懂得篱笆墙的弱德之美:不与人争辩,也不自惭形秽,只要心中永驻春天,生命的青绿会一直蔓延。 轻轻地,当我的眼神再次抚摸青青的篱笆,刚好暮色渐浓,一弯新月升起在村庄的上空,皎洁的月光洒在屋檐上,流泻在安静的庭院中,穿过岁月那围青青的篱笆,投影在我安静的思绪里。这一生,是不是我也会拥有自己的篱墙,一丛青青的竹,或一排密密的小树,抑或一堵开满春天的花墙,清与浊,真与假,善与恶,都不会轻易逾越。 我只愿与一面清寂的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 (选自《美文欣赏》,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开篇点题,作者借着篱笆青青的思绪,想起了远方的亲人,由此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即表达了对乡村、对亲人的怀念和敬佩之情。 B.在第⑦段中,作者运用了拟人和借代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繁花锦簇的木篱笆给母性乡村带来的优雅感与含蓄美。 C.作者以土墙的厚重、砖墙的高大冷漠衬托篱笆墙,突出了篱笆墙的青细柔长和温情等特点,抒发了作者对篱笆墙的喜爱之情。 D.作品的结尾出乎意料,似乎不在情理之中。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暗示我们不能破坏乡村,而要让篱笆阻隔喧嚣,守护乡村。 7.本文在表达上很有特点,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以第⑧段为例分析其表达技巧。(5分) 8.文章最后一段说“我只愿与一面清寂的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请探究其深刻含意及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3题。 浮槎山水记 欧阳修 浮槎山在慎县南三十五里,或曰浮阇山,或曰浮巢山,其事出于浮图、老子之徒荒怪诞幻之说。其上有泉,自前世论水者皆弗道。 余尝读《茶经》,爱陆羽善言水。后得张又新《水记》,载刘伯刍、李季卿所列水次第,以为得之于羽,然以《茶经》考之,皆不合。又新,妄狂险谲之士,其言难信,颇疑非羽之说。及得浮槎山水,然后益以羽为知水者。浮槎与龙池山,皆在庐州界中,较其水味,不及浮槎远甚。而又新所记以龙池为第十,浮槎之水弃而不录,以此知其所失多矣。羽则不然,其论曰:“山水上,江次之,井为下。山水: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言虽简,而于论水尽矣。 浮槎之水,发自李侯。嘉祐二年,李侯以镇东军留后出守庐州,因游金陵,登蒋山,饮其水。既又登浮槎,至其山,上有石池,涓涓可爱,盖羽所谓乳泉、石池漫流者也。饮之而甘,乃考图记,问于故老,得其事迹,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余报之曰:李侯可谓贤矣。 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流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而山林之士视天下之乐,不一动其心。或有欲于心,顾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获乐于斯。彼富贵者之能致物矣,而其不可兼者,惟山林之乐尔。惟富贵者而不得兼,然后贫贱之士有以自足而高世。其不能两得,亦其理与势使然欤。今李侯生长富贵,厌于耳目,又知山水之为乐,至于攀缘上下,幽隐穷绝,人所不及者皆能得之,其兼取于物者可谓多矣。 李侯折节好学,喜交贤士,敏于为政,所至有能名。凡物不能自见而待人以彰者有矣;凡物未必可贵而因人以重者亦有矣。故余为志其事,俾世知斯泉发自李侯始也。 三年二月二十有四日,庐陵欧阳修记。 (有改动)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流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 B.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流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 C.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流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 D.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流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 10、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亦其理与势使然欤 B.嬉戏莫相忘 羽则不然 叶叶相交通 C. 既其出 D.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 其孰能讥之乎?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浮图:可以解释为“和尚”,也可解释为“佛塔”。“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中的“浮屠”指的是佛塔。 B.留后:官名。唐代节度使、观察使缺位时设置的代理职称,北宋所设节度使观察留后,仅为虚衔。 C.“记”是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观点。分为记游、记事、记亭台楼阁、记物等。 D.京师:古代指帝王的都城,指北京。但在不同朝代称呼不同,如元朝称为大都,明朝则称为京师。 1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开篇交代浮槎山的地理位置、名称及其来由,并附以佛教、道教之说,给浮槎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B.陆羽在论水味时,认为山中泉水是上品,而山泉之中又以乳泉和石池之中清流四溢的泉水为最好。 C.作者认为李侯是一个贤士,是因为李侯在登浮槎山时发现上等的山泉后,送至京师给自己饮用,可谓情真意切。 D.文章既写浮槎山水之美,又写李侯游赏之乐;既笑张又新的狂妄多失,又赞陆羽的善言水,行文开合有度。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7分) (1)饮之而甘,乃考图记,问于故老,得其事迹,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5分)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4分) (3)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4分) (4)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6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 浣溪沙 韦 庄 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栏杆,想君思我锦衾寒。 咫尺画堂深似海,忆来惟把旧书看,几时携手入长安。 唐圭璋评论此词:“文字全用赋体白描,不着粉泽,而沉哀入骨,宛转动人。”试结合全词逐层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1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从《诗经·氓》最后一章里的“ , ”来看,男女主人公年少时关系非常融洽。 (2)屈原写自己坚持特立独行的品格,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改变心志的句子是:“ , ” (3)“ , ”两句是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中的诗句表达对人才的渴慕的。 (4)《归园田居(其一)》中描写房前屋后遍植花木、景色怡人的句子是“ , ”。 (5)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 , 。 (6)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指出了月亮圆缺更替、周而复始的辩证关系。 (7)“ , ”两句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8)其身正, ;其身不正, 。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教师惩戒权一直______关注。“教育惩戒权”这个词,乍听起来有些______,究其原因,是在较早以前,人们认为这项权利过于自然,无需讨论;而到了近年,教师很少在实践中运用这项权利,人们又开始对它感到陌生了。然而称谓的距离感并不能改变它对教育现实的影响,教育惩戒权到了必须该讨论的时候了。在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王健看来,惩戒是教育天然就具有的功能。他说,汉字甲骨文的“教”字右半边就是一个手持教鞭的形象,左半边下面是表示小孩子的“子”。( )。 令人遗憾的是,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这样天然的权利,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少数教师的______造成的不良影响,逐渐被广大教师群体束之高阁。再者,社会的文明累进,学生和家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权利意识不断提高,但也存在对法律法规“自我解读”的现象。一种出于教育目的的惩戒,在家长和学生看来或许就是变相体罚,_____被认为是侮辱人格。这种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解读,在某种意义上反映的是家校之间的观念分歧。 所以,首先需要构建新的教育共识,让家校之间在同一个频道上讨论和交流孩子的教育问题。或许只有如此,教育惩戒权才会尽早落地。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备受 晦涩 乱用 乃至 B、 倍受 晦涩 乱用 甚至 C、 备受 生涩 滥用 甚至 D、 倍受 生涩 滥用 乃至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从“教”字的起源就能看出,教育的应有之义,从来就是对学生进行规约、训导、提出刚性的要求。 B、教育的应有之义,就是对学生进行规约、训导、提出刚性的要求,这从“教”字的起源就能看出。 C、从“教”字的起源就能看出,对学生进行规约、训导、提出刚性的要求,从来就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D、教育的应有之义,从“教”字的起源就能看出,就是要对学生进行规约、训导、提出刚性的要求。 18、文中划线句有语病,以下选项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社会的文明累进,学生和家长的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提高 B、随着社会的文明累进,学生和家长的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C、社会的文明累进,学生和家长的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D、随着社会的文明累进,学生和家长的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提高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全国各地端午节有习俗差异,但价值取向同一。端午节一大主题是避疫祈福。仲夏之月,万物方盛,百虫滋生,疾疫易起,______。这种习俗是在现代医疗卫生健康体系下,______,一方面对指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进行继承,以此完成端午节习俗现代文化调适。_______。虽然还有纪念伍子胥、介子推以及曹娥的说法,但无一例外的是这些人都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的精神品格,对他们的纪念则指向了中国人对文化的态度,对价值观的涵育,对生活方式的选择。 20、阅读下面两则材料,为钟南山院士写一副对联表达敬意。(不少于14字)(4分) 面对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他冷静、无畏,他以医者的妙手仁心挽救生命,以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应对灾难。他说:“在我们这个岗位上,做好防治疾病的工作,就是最大的政治。”这掷地有声的话语,表现出他的人生准则和职业操守。他以令人景仰的学术勇气、高尚的医德和深入的科学探索给予了人们战胜疫情的力量。 ——2003感动中国人物钟南山院士颁奖词 2020年1月,武汉新型冠状病毒席卷全国,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教授再次临危受命,出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84岁的钟南山义无反顾披甲上阵,再战防疫最前线。老当益壮的钟南山,就像一道永不过期的“救命符”,在病毒中逆行,为所有人拼命。他是无双国士,更是定海神针。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请以“生命的色彩”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或散文)。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必须要有适当的景物描写;不少于800字。 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度下期半期考试 高一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28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 1、答案: A 【解析】B、曲解文意,作者的观点是“适度恢复和还原”。C、无中生有, 原文没有“我们不能对传统村落进行过多旅游开发”。D、未然误为已然,注意原文关键词“未来”“将”等。 2、答案: C 【解析】第三段主要阐述的是传统村落要在城乡融合背景下实现不断发展。 3、答案:B【解析】B、“发展”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原文“传统村落要在城乡融合背景下实现不断发展,这是对传统村落最好的保护。因为发展才能体现传统村落的价值,发展才会让传统村落传承下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4. 答案:D 【解析】以全国人民打响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作为事例来论证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是如何“敬畏生命”的。 5. 答案:(1)加强对科学家的人文教育和对实验室的监控,监督、制止、谴责一些科学不端、不察行为,避免人为制造灾难。 (2)传染病发生后,加强外力干预,尽量避免易感人群互相接触,降低基本传染指数。 (3)重视生命伦理学,加强敬畏生命教育,引导人们尊重生命,敬佑生命,承担起对动物的义务和责任。 (4)全民动员,团结一心;发挥医护医护人员的中坚力量。(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得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6. 解析A项,第①段借篱笆会引起你对远方亲人的怀念,表达作者自己对篱笆、对亲人的热爱之情。作者身处篱笆与亲人之中,不能说是“怀念和敬佩”。B项,“借代”错,应为比喻修辞,是比喻中的暗喻。D项,结尾并非出乎意料,而是在情理之中,这一点从上文作者对乡村充满热爱的描写中可以看出,而且不是“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而是作者愿与篱笆、乡村相守到老。 答案C 7.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散文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可以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抒情手法以及语言特点等方面着手分析。如“我自散发着谷物香醇的梦里醒来,绕着青青的篱笆看了又看,像读一首诗,像欣赏一幅画,像听一曲古典的乡情乡韵”一句,运用了比喻、排比修辞,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个角度细致地描绘了乡村早晨的美好景色。 参考答案①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篱笆比做“一首诗”“一幅画”“一曲古典的乡情乡韵”,赋予鸟、露珠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篱笆的优雅之美,表达了作者对篱笆和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②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细致地描绘了乡村早晨的美好景色,有形有色,有声有味,感染力强,引人入胜。(答出2点得5分,答出1点得2分) 8.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语句意蕴和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作者在文中写的篱笆实则是一种象征和比喻,借对篱笆的赞美,来赞美一种弱德之美,作者赞美这种弱德之美实际上是要表达自己对内心本真的坚守。所以在答题时应首先分析出篱笆在文中的含义,答出弱德之美的具体含义,然后答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再分析所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深刻含意:①由篱笆墙的弱德之美——不与人争辩,不自惭形秽以及打扮乡村、守卫乡村联想到自己,希望自己也能像篱笆墙一样,在生命中摒弃假恶浊,坚守真善清。②与篱笆相守,实际上是守住心灵。守住心灵,就是守住内心的宁静、本真,不要让物欲膨胀了我们的内心,不要让浮躁扰乱了我们的本性。③与乡村相守,就是守住乡村文化。守住乡村文化,远离现代城市喧嚣,在淳朴的乡村尽享人情之美、本真之美,是最大的快乐。(答出3点得4分,答出2点得3分,答出1点得1分) 作用:①结构上:照应前文,总结全文,篇末点题。②内容上: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远离污浊、虚假、丑恶,坚守心灵的宁静,永葆真诚、善良、质朴的思想感情。(每点1分共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5分) 9.解析可通过排除法,借助表判断的句式“……者……也”“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流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的对偶句式和代词“此”进行判断。 答案D 10、答案A 11. 解析京师是古代国家首都的通称,并不是单指北京。 答案D 12. 解析C项,强加因果。作者认为李侯是一个贤士,并不是因为李侯发现上等山泉后送至京师给自己饮用。二者没有因果关系。 答案C 13. 解析(1)考:考证。“问于故老”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于故老问”。事迹:来历。因:于是。遗:送给。 参考答案(1)(试着)喝泉水,感到泉水味道甘美,于是对照地图记载考证,并向当地老人询问,知道了这水的来历,于是把此水送给远在京城的我。 (2)向上看偌大的宇宙,向下看繁多的万物,用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极尽视和听的乐趣,实在值得快乐啊。 (3) 我不禁感伤起来,整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箫声这样悲凉呢?” (4)出洞之后,就有人责怪那个想出来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他出来了而没能尽情享受游山的乐趣。 参考译文浮槎山在慎县南面三十五里的地方,有人叫它浮阇山,也有人叫它浮巢山,这出自那些佛教、道教之徒怪诞虚幻的说法。山上有泉水,以前谈论水的人都没有提到过。 我曾经读《茶经》,欣赏陆羽擅长谈论水(的本事)。(我)后来又得到张又新的《水记》,这本书记载有刘伯刍与李季卿所排列的泉水的优劣等级,(张又新)认为他们的看法是从陆羽那里得来的,但是用《茶经》来考证这些说法,这些说法都不符合。张又新是个狂妄怪异的人,他所说的话很难让人相信,我很怀疑并非陆羽的说法。等我得到浮槎山的泉水,这样以后更加认为陆羽是了解水的人。浮槎山和龙池山均位于庐州界中,比较它们的水的味道,(龙池山的水)远远比不上浮槎山的水。但张又新记载的,把龙池山的水列为第十,对浮槎山的水却弃而不录,从这里可以知道张又新有很多没有收录到的泉水。陆羽却不是这样,他论述说:“山水最好,江水次一等,井水是最差的。山水中又以像乳汁一样喷流的泉水和石池里漫流四溢的泉水为最佳。”他的言辞虽然简洁,但对水的品论(已经)达到极点了。 浮槎山的水,是李侯发现的。嘉祐二年,李侯凭镇东军留后的身份兼任庐州太守。于是游览金陵,登上蒋山,饮蒋山的水。随后又登上浮槎山,到了山上,发现山上有石池,池水涓涓流淌,十分可爱,大概就是陆羽所说的乳泉、石池漫流那类的水。(试着)喝泉水,感到泉水味道甘美,于是对照地图记载考证,并向当地老人询问,知道了这水的来历,于是把此水送给远在京城的我。我给他回信说:李侯可以称得上是个贤达的人呀。 取尽天下的万物,没有得不到自己所想要的东西,这是富贵的人的乐趣。至于荫蔽在高松下,枕垫着茂盛的青草,倾听山溪潺潺流淌的声音,喝着清澈的石泉水,这是隐居山林的人的乐趣。而那些隐居山林之人看待天下的乐趣,没有一样能让他们动心的。或许在心里有那种想法,考虑到自己的能力不可达到就不再强求了,于是能够隐居在山林中并在这里获得乐趣。那些富贵者能够获得物质上的满足,但他们不可能同时获得的,只有隐居山林的乐趣。只有那些富贵的时候不能二者兼得,之后变得贫贱的人,才能由此自得其乐并超脱世俗。如果两样都得不到,这也是情理和权力地位使然。现在李侯生长在富贵之家,既满足了耳目的快乐,又感受到了山水的乐趣,至于他攀登高山,走遍了幽深隐蔽的地方,到达了常人不能到达的地方,他同时获取的东西可以说是很多的了。 李侯能降低身份,不耻下问,喜欢结交贤士,从政勤勉,所到之处有能干的名声。有些东西不会自己出现,却等到人们发掘才得以彰显出名,这种情况是有的;有的东西不一定珍贵却依靠人的发现而得以贵重起来,这种情况也是有的。所以我把这件事记下来,使世人知道这浮槎泉水是李侯最早发现的。 嘉祐三年二月二十四日,庐陵欧阳修记。 (二)古代诗歌阅读(6分) 14、【答案】①先写己之忆人。从己方铺墨,“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栏干”,夜不能寐,借月寄情,睹物思人。②再悬想人之忆己。“想君思我锦衾寒”,悬想对方也在牵挂自己,为“我”锦衾寒的境况担忧,曲折达意,更有动人。③再极写相见之难。“咫尺画堂深似海”写咫尺天涯,万般无奈,别样滋味。“忆来惟把旧书看”,怀念逝去的幸福时光。曾经相约“携手入长安”之事,明知不可能,偏再问“几时”成行,表面平淡无痕,背后却饱含极大的凄凉。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16分) 15. 答案(1)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 (2)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3)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4)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6)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 (7)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8)不令而行 虽令不从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16、答案C解析(“备受”是从“范围”角度着眼;“倍受”是从“程度” 角度着眼的。此处指受到大范围的关注,宜用“备受”。晦涩:强调隐晦不易懂。生涩:强调生疏不熟。此处强调人们对教育惩戒权的陌生感,宜用“生涩”。乱用:指无条理无秩序地用,不该用而用。滥用:着重指过度地用,不必用而用。此处强调教师过度使用惩戒权,宜用“滥用”。“乃至”表示由于某件事导致另外一件事的发生,是在意料之中的;“甚至”则有一种出乎意料的意思,没想到会有某件事的发生可是它却发生了。此处强调超越常理。宜用“甚至”。) 17、答案C解析:(承上文阐释“教”字的甲骨文形象,排除BD;“从来就是对学生进行规约、训导、提出刚性的要求”扣上文手持教鞭教导孩子。“从来就是教育的应有之义”放在句末,与下文“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这样天然的权利”更为衔接。故选C) 18、答案B解析:(“社会的文明累进”前没有介词“随着”会造成中途易辙,排除AC。“意识”和“提高”不搭配,排除AD。故选B) 19、答案:①自然而然产生了送瘟除毒的习俗 ②一方面对不合时宜的民间风俗禁忌进行淡化 ③端午节另一大主题是纪念屈原 解析:(①承接上文“端午节一大主题是避疫祈福。仲夏之月,万物方盛,百虫滋生,疾疫易起”。)(②由下文“一方面对指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进行继承”推断可知。③由上文“端午节一大主题是避疫祈福”可推断句式,由下文“虽然还有纪念伍子胥、介子推以及曹娥的说法”可推断内容。) 20、参考示例:无惧非典医者妙手仁心领军战灾难 不畏肺炎国士忠肝义胆逆行防疫情 21、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