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3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下学期六月押题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2020 届高三下学期六月押题 语文试卷 (满分 16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2 分) 1.下文为梁启超写给儿女的书信节选,在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思成庄庄________:中国先辈屡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平生最________曾文正两 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作甚?着急它作甚?一面不可 ________,一面又不可________,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 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A. 惠鉴 铭记 骄盈自满 望而却步 B. 共览 服膺 骄盈自满 畏葸不前 C. 惠鉴 服膺 旁若无人 望而却步 D. 共览 铭记 旁若无人 畏葸不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 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词语运用常见错误类型有望文生义、用错 对象、褒贬误用、语意重复、自相矛盾、谦敬错位、不合逻辑。正确辨析词语,要在识记的 基础上理解透彻成语的含义,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 第一空,“惠鉴”:敬辞,表示请人看信。这里是梁启超写给儿女的书信,用“共览”更恰 当。可以排除 A 和 C 项; 第二空,“服膺”:是说把(道理、格言等)牢牢记在心里,衷心信奉。“铭记”:牢记在心 中 。联系语境,是强调把“曾文正两句话”牢牢记在心里,衷心信奉。用“服膺”更恰当。 可以排除 D 项。 第三空,“骄盈自满”:骄傲自满。而“旁若无人”形容态度傲慢,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此 处是关于读书学习的态度,使用“骄盈自满”更恰当。 第四空,“畏葸不前”:畏惧退缩,不敢前进。“望而却步”:不敢前进,向后退。形容事 物可怕或讨厌,使人一看就往后退缩。联系后文“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 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使用“畏葸不前”更恰当。 故选 B。 - 2 - 【点睛】正确使用词语,首先要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词语的运用要靠 平时多积累,熟记其意义和用法。另外还要注意运用范围是否准确,感情色彩是否得当,与 语境是否矛盾或重复,是否有语法错误等,切忌望文生义,并注意一词多义现象。 2.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峨眉山风景最好的地方,我以为是由清音阁到洪春坪的一段山路。________。我觉得这 就是鲁迅小说里写的张飞鸟。 ① 下面是一条溪,溪水从大大小小黑的、白的、灰色的石块间夺路而下。 ② 它为什么要这样? ③ 有时潴为浅潭,有时只是弯弯曲曲的涓涓细流,听不到声音。 ④ 一边是山,竹树层叠,蒙蒙茸茸。一边是农田。 ⑤ 时时飞来一只鸟,在石块上落定,不停地撅起尾巴。 ⑥ 乌黑身白颊,黑得像墨,不叫。 A. ①③④⑤⑥② B. ①④③⑤②⑥ C. ④①②③⑤⑥ D. ④①③⑤②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句衔接的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 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 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根据题干中前面的语境是“由清音阁到洪春坪的一段山路”,由此可知,下一句应该接④, 排除 AB; 从所给语句中可以知道①描写的是溪水且说“溪水从大大小小黑的、白的、灰色的石块间夺 路而下”,而③是恰好是对溪水声音的描写,联系紧密,应该放在一起,排除 C; 故选 D。 3.下列诗句中呈现的的人伦关系,不属于血缘关系的一项是( ) A. 萱堂淑贤齐孟母,谆谆教子读诗书。 B.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C. 结发本期不下堂,君独何为慕他乡。 D. 少时好睡常不足,上事亲尊日拘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和理解诗句的内容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这道题要求根据所给 - 3 - 诗句中的呈现的的人伦关系,选出不属于血缘关系的一项。首先要读懂诗句,然后找到诗句 中反映人伦关系的词语,准确判断出其中的人伦关系,最后选出不属于血缘关系的一项。 A 项,萱草,也称忘忧草。北堂,古时女主人住北堂,因而是母亲的住处。后人称母亲的居室 为“萱堂”,也用以代称母亲。由“萱堂”“孟母”“教子”可知为母子关系。 B 项,诗句意为:冬至后,梅花正含苞欲放,杜甫在成都思念洛阳的兄弟朋友。所以为兄弟朋 友关系。 C 项,“结发”有一个意思是指妻子,后亦指原配。所以此句呈现的是夫妻关系。 D 项,“亲尊”指父母尊长。所以此句呈现的是父子关系。 故选 C。 4.下列《论语》选文中,最适合作高三毕业纪念册标题的一项是( ) A. 德不孤,必有邻 B.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C.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D.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及理解及正确运用文言句子的能力。这道题要求在所给文言句子 中选出最适合作高三毕业纪念册标题的一项。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文言句子的意思,然后抓住 “最适合作高三毕业纪念册标题”这一题干要求,最后选出以祝福和纪念为主要情感特征, 并带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一项即可。 A 项,“德不孤,必有邻”句意为: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 伴。该项过于片面,虽带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是缺少祝福和纪念为主要情感特征,所以不 适合作高三毕业纪念册标题。 B 项,“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句意为: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随意创作,相信并 爱好古代的事物。该项过于片面,虽带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是缺少祝福和纪念为主要情感 特征,所以不适合作高三毕业纪念册标题。 C 项,“质彬彬,然后君子”句意为: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适当,才能成为君子。这句话以祝 福和纪念为主要情感特征,并带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最适合作高三毕业纪念册标题。 D 项,“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句意为:已经过去的已无法挽回,正在到来的还可以补救。 该句不符合祝福和纪念的情感基调。 故选 C。 二、文言文阅读(20 分)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简夫少卿诗集引 苏辙 熙宁初,予从张公安道以弦诵教陈之士大夫。方是时,朝廷以徭役、沟洫事责.成郡邑, 陈虽号少事,而官吏奔走,以不及为忧。予独以诗书讽议窃禄其间,虽幸得脱于简书,而出 无所与游,盖亦无以为乐也。 时太常少乡李君简夫归老于家,出入于乡党者十有五年矣,间而往从之。其居处被服, 约而不陋,丰而不余。听其言,未尝及世俗;徐诵其所为诗,旷然闲放,往往脱略绳墨,有 遗我忘物之思;问其所与游,多庆历名卿,而元献晏公深知之;求其平生之志,则曰:“乐 天,吾师也。吾慕其为人,而学其诗,患莫能及耳。”予退而质.其里人,曰:“君少好学, 详于吏道,盖尝使诸部矣。未老而得疾,不至于废而弃其官。其家萧然,饘粥之不给,而君 居之泰然。其子君武,始弃官以谋养,浮沉里闾,不避劳辱,未几而家以足闻。”陈人喜种 花,比于洛阳。每岁春夏,游者相属.弥月。君携壶命侣,无一日不在其间,口未尝问家事。 晚岁,其诗尤高,信乎其似乐天也。 予时方以游宦为累,以谓士虽不遇,如乐天,入为从官,以谏争显,出为牧守,以循良 称,归老泉石,忧患不及其身,而文词足以名后世,可以老死无憾矣。君仕虽不逮乐天,而 始终类焉,夫又将何求?盖予未去陈而君亡。其后十有七年,元祐辛未,予以幸遇与闻国政, 禄浮于昔人,而令名不闻。老将至矣,而国恩未报,未敢言去。盖尝恐兹心之不从也。君之 孙宣德郎公辅以君诗集来告,愿得予文以冠.其首。予素高君之行,嘉其止足,而惧不能蹈也, 故具道畴昔之意以授之。凡君诗古律若干篇,分为二十卷。 (选自《苏辙集》,有删改) 5. 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朝廷以徭役、沟洫事责.成郡邑 责:要求 B. 予退而质.其里人 质:询问 C. 游者相属.弥月 属:接连 D. 愿得予文以冠.其首 冠:超越 6.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熙宁初年,苏辙跟从张安道教授陈地的士大夫,陈地的官吏忙于公务,苏辙虽然有幸脱身 于公务,但少有交游。 B. 苏辙前往拜访归老于家的李简夫,李简夫仰慕白乐天,归乡十五年,生活简约,谈吐不俗, - 5 - 曾与朝中有声望的公卿相知。 C. 苏辙从李简夫的乡人那里听闻,李简夫的儿子李君武放弃官职,在乡里谋求生计,不辞辛 劳,不久他家便以富足闻名。 D. 苏辙虽然仰慕李简夫的为人,并为他的诗集作序,但是也为李简夫退居乡间与乡人为伍感 到遗憾。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徐诵其所为诗,旷然闲放,往往脱略绳墨,有遗我忘物之思。 (2)予素高君之行,嘉其止足,而惧不能蹈也,故具道畴昔之意以授之。 8. 苏辙从哪些方面评价了李简夫?请简要概括。 【答案】5. D 6. D 7. (1)(我)慢慢吟诵他所写的诗,(他的诗)旷达闲适,常常不拘束于法度,有物我两忘 的情思。 (2)我向来仰慕李简夫的品行,赞赏他的知止知足,却怕(自己)不能践行,所以全部道出 往昔的心意来授予他人(知晓)。 8. 品行操守;诗文风格;为官之道;审美追求(生活情趣)。 【解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 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一 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因为四个选项只有一个 不对,可以使用代入法逐一进行排除。 D 项,“冠”是动词,应译作“加在前面”。 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 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答题时注意分 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作答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的题型,要对文言文 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正 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等。做题时回归语境 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对比对即能发现问题。 - 6 - D 项,“但是也为李简夫退居乡间与乡人为伍感到遗憾”说法错误。原文中说李简“君仕虽不 逮乐天,而始终类焉,夫又将何求”,可见苏辙认为李简和白居易的选择有相似之处,并没 有为李君简退居乡间与乡人为伍表示遗憾。 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 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固定短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再按照不 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补,最后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做好翻译题,一要结合语 境即语句的上下文理解其意思,二要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做到字字落实。 本题翻译时要注意以下重点字词:“徐”:慢慢地;“为”:写;“旷”:旷达;“闲放”: 闲适;“绳墨”:法度;“思”:情思。“高”:仰慕;“嘉”:赞赏;“止足”:知止知 足;“蹈”:践行;“具”:全部;“畴昔”:往昔;“授”:让……知晓。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比较、概括文言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先要阅读题目,弄清需要阅 读的不同文段;再分别简要梳理文段的主要内容,从中找出相同、相似的部分加以概括;最 后再比较文段中不同的部分,分别归纳整理。 本题中,根据原文,“其居处被服,约而不陋,丰而不余。听其言,未尝及世俗”“乐天, 吾师也。吾慕其为人”“其家萧然,饘粥之不给,而君居之泰然”“问其所与游,多庆历名 卿”,这是讲李简的日常生活,简约而不简陋,充足但不多余,谈吐不凡,不涉世俗,仰慕 白居易的为人,自己也能安贫乐道,与之交往的都是名士。这是从品行操守方面来评价李简 的。“徐诵其所为诗,旷然闲放,往往脱略绳墨,有遗我忘物之思”“晚岁,其诗尤高,信 乎其似乐天也”,这是说李简的诗旷达闲适,有物我两忘的情思。这是从诗文风格方面评价 的。“君少好学,详于吏道,盖尝使诸部矣。未老而得疾,不至于废而弃其官”“君仕虽不 逮乐天,而始终类焉,夫又将何求”,这是说李简为官颇有才干,但不得已因病而辞官,仕 途的成就上不如白居易,但是结局却与白居易相类似。这是从为官之道方面来评价的。“陈 人喜种花,比于……君携壶命侣,无一日不在其间,口未尝问家事”,这是说李简喜欢在花 间饮酒,意趣高雅,这是从审美情趣上来评价的。 【点睛】文言文的翻译,大体上是由学生的语感、知识水平决定的,但是,我们也可以讲究 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1. 翻译要注意补 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 - 7 - 省略宾语等。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 句意不清、不通。2. 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 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 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3. 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 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 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抓住 词语的临时含义。4. 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 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 解、参悟。 参考译文: 熙宁初年,我跟随张安道教授陈地的读书人和官吏。那时候,朝廷指定府县完成徭役、 农田水利的任务,陈地虽然没有多少任务,但官吏奔走忙碌,为不能完成为忧。只有我凭借 诗词文章讽谏议论在其中无所事事领取俸禄,虽然庆幸能从公文中脱身,但没有可以与之交 往的朋友,所以也没有什么快乐。 当时太常少乡李简夫妇告老还乡,在当地居住已经十五年了,间或与他来往交游。他的 生活起居简约而不粗陋,丰盛而不多余。听他的言语,从来不涉及世俗之事;(我)慢慢吟诵 他所写的诗,(他的诗)旷达闲适,常常不拘束于法度,有物我两忘的情思;问他和谁交往, 大多是庆历年间的名士,晏殊非常了解他;探求他生平志向,他说:“白乐天,我将他当作 自己的老师。我仰慕他的为人,所以学习他的诗歌,担心不能比得上他罢了。”我回来后询 问他的同乡人,同乡说:“他少年好学,精通为吏的方法,所以曾经出使到朝廷各部。还没 有年老却患疾病,没有到不能理事的地步却辞去官职。他的家四壁空空,稀粥都不能供给, 但是他身处其间安然自得。他的儿子李君武,辞去官职谋求财富以赡养父母,在乡里劳碌, 不辞辛苦,没过多久家里就因为丰衣足食而广为人知了。”陈地的百姓喜爱种花,和洛阳一 样。每年的春夏季节,游览的人整月接连不断。他带着酒壶和朋友,没有一天不在花间,嘴 里从来不谈及家事。晚年,他的诗作更加高妙,神似白乐天。 我当时正因为宦游在外而感到劳累,认为读书人即使没有通达的际遇,就像白乐天一样, 入仕就作了君王的近臣,凭借直言讽谏名声显赫,被贬为州郡的长官,凭借奉公守法而闻名, 老年归隐山水间,忧患不能够加诸其身,文章诗歌足以扬名后世,可以老死而没有遗憾了。 李简的仕途虽然比不上白乐天,但开始和结局都和白乐天相似,还有什么值得追求的呢?而 我还没有离开陈地他就亡故了。之后过了十七年,元祐六年,我凭借幸运的际遇而参与国政, - 8 - 俸禄比以前多,但声名却不被人知晓。快到暮龄了,国家的恩德还没有报答,不敢说要挂冠 归田。大概是曾经担心力不从心吧。李简的孙子宣德郎李公辅拿着他的诗集来央告我,希望 得到我的文章放在诗集的前面。我向来仰慕李简夫的品行,赞赏他的知止知足,却怕(自己) 不能践行,所以全部道出往昔的心意来授予他人(知晓)。李简一共有古诗若干篇,分为二十 卷。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刘克庄 梅雨初收,浑不辨、东陂南荡。清旦里、鼓铙动地,车轮空巷。画舫稍渐京辇俗,红旗 会踏吴儿浪。共葬鱼娘子斩蛟翁,穷欢赏。 麻与麦,俱成长。蕉与荔,应来事。有累臣泽畔,感时惆怅。纵使菖蒲生九节,争如白 发长千丈。但浩然一笑独醒人,空悲壮。 9. 赏析上阕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10. 下阕“但浩然一笑独醒人,空悲壮”蕴含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案】9. 视听结合、夸张、用典。描绘了端午日鼓声震天、龙舟竞渡的节日景象,渲染了 明朗、欢快、热烈的气氛,与下阕的忧愁、悲壮形成反差(对比)。 10. ① 年华空度而壮志难酬的悲愤;② 对自己独醒而世人皆醉的忧愤感伤;③ 故作旷达的 无奈;④ 对屈原一腔正气不被理解,无人凭吊的哀叹;⑤ 对南宋国势衰微的痛心、愁思; ⑥ 对世人贪图享乐,不思收复失土的愤懑。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内容和形式的角度 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 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本题要求“赏析上阕划线句的表达效果”。划线句子的意思是:清晨,东陂南荡鼓声震动天 地,放眼望去,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来欣赏赛龙舟的壮景)。此时全国上下好像都被美丽的小 船浸染,船上比赛的旗手摇着红旗像吴儿一样踏浪而来。 从手法上看,“鼓铙动地”和“车轮空巷”“红旗会踏吴儿浪”分别是从听觉和视觉来描写 赛龙舟的热闹场面;“车轮空巷”“画舫稍渐京辇俗”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赛龙舟 - 9 - 场面的热烈、壮观;“红旗会踏吴儿浪”运用了“吴儿”的典故,描绘出了龙舟赛手们划船、 戏水技术的高超,从侧面描绘了赛龙舟场面的激烈。作者在这里运用了视听结合、夸张、用 典等艺术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热闹、激烈、壮观的赛龙舟画面,渲染出一种欢快、热烈 的氛围; 从结构上看,这种与“葬鱼娘子”“斩蛟翁”尽情享受赛龙舟欢快之事的场景与下文作者所 抒发的悲愤无奈等愤懑惆怅的感情形成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词人的无奈、伤感之情。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 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下阕‘但浩然一笑独醒人,空悲壮’蕴含了哪些思想情感? 请简要概括”,这就要求考生既要梳理整首词的内容,还要具体分析“但浩然一笑独醒人, 空悲壮”,并且要结合整首词的有关内容分析词人的情感。 “但浩然一笑独醒人,空悲壮”中,“独醒人”指的是屈原,作者由端午想到屈原,考生可 结合屈原的经历和作者的经历做一对比即可明白,在南宋后期,政治更加黑暗,国势江河日 下,金人占领的淮河以北地区始终不曾收复,又逐渐受到崛起漠北的蒙古的入侵。作为一个 关心祖国命运而又在政治上屡受打击的诗人,不禁会为自己壮志未酬而感到无奈;在国势衰 微而自己有无能为力的背景下,面对激烈、欢快、热闹的龙舟比赛画面怎能不让人为虚度年 华而伤痛,怎能不为祖国没得到统一而人们只图眼前一时之乐而悲愤;“麻与麦,俱成长。 蕉与荔,应来事”,其中“应”为响应之意,表达了自己不得不随波逐流,故作旷达的无奈; “有累臣泽畔,感时惆怅”,想到屈原,看看自己,两相比照,自己不就是当年的屈原吗? 当年屈原“独醒”,无人理解,而今自己“独醒”,也无人理解,在感叹屈原的同时,也表 达了自己“独醒”而众人皆醉的伤感之情;“但浩然一笑独醒人,空悲壮”中“空悲壮”, 表达了词人对世人对屈原不被理解、去世之后无人凭吊的哀叹之情。整首词,上阙写乐景, 下阙抒哀情,以乐景衬哀情,更感觉词人的愁思之深、悲愤之重、无奈之极。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修我甲兵,______。(《诗经·无农》) (2)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3)此中人语云: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4)小学而大遗,__________。(韩愈《师说》) (5)复道行空,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 10 - (6)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7)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8)坐地日行八万里,_________。(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 【答案】 (1). 与子偕行 (2).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 不足为外人道也 (4). 吾未见其明也 (5). 不霁何虹 (6). 箫鼓追随春社近 (7). 气吞万里如虎 (8). 巡天遥看一千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 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 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 如 同 音 字 、 形 似 字 、 通 假 字 、 难 写 字 等 字 的 写 法 。 如 “ 偕 ”“ 抟 ”“ 扶 摇”“明”“霁”“箫”“近”“吞”“巡”,理解字义去记忆。 五、现代文阅读(一)(15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花奶奶 红酒 花奶奶婆家娘家都不姓花,可妞子非叫她花奶奶。谁让她头上老戴朵红灿灿的花呢。 花奶奶住在山那边,妞子说,离城有八百里吧?妞子说的八百里就是很远很远的意思。 一放假,妞子就被妈妈从城里送回山里。山里真好!有满坡的野花,黄色珠珠花、紫色 铃铛花,还有花奶奶头上的红绒花。花奶奶爱说爱笑会唱曲儿。 山里人说的唱曲儿不是咿咿呀呀的真唱,是念;曲儿也不是跌宕有致的调儿,是乡谣, 一句一句合辙押韵。花奶奶唱曲儿唱得最好,妞子爱听。 门前有棵木槿花树,花奶奶搂着妞子坐在树下,一阵清风掠过,那些花儿轻舒腰肢,摆 动个不停。花奶奶眯眼望着满树的花朵,不知想些什么。妞子说,花奶奶,唱曲儿吧?花奶 奶扯着妞子的羊角辫,脆脆地唱:木槿花下有一家,姐妹三人会扎花。大姐扎的红牡丹,二 姐会扎由菊花。剩下三姐没啥扎,搬起纺车纺棉花。线儿细细织成布,布上开满木槿花。妞 子说,我也要穿开满木槿花的大花袄!花奶奶就笑,笑得头上那朵红绒花颤颤巍巍就像树上 被风抚摸过的木槿花一样。 很多时候,妞子坐在花奶奶那张雕花大木床上缠磨着花奶奶,看她飞针走线,扎花绣朵。 累了,就倒在花奶奶怀里,她揽过妞子,轻轻拍着唱着:妞子睡,妞子睡,奶奶去地掐麦穗。 - 11 - 掐一篮,煮一锅,妞子吃了不撒泼……妞子在曲儿中酣然入睡,做了多少甜蜜的梦,妞子掰 着嫩嫩的手指,数了又数,数不过来。 妞子眼中的花奶奶和其他奶奶们不同,那些奶奶的头上没有红灿灿的花,家里都有爷爷 有叔叔姑姑。花奶奶家什么都没有,就她一个。 独个儿过日子的花奶奶一点都不愿闲着,针线筐里有永远也补不完的烂衣破袜。每逢这 时,妞子就会安静地坐在旁边,两手托腮目不转睛地盯着看。花奶奶不时地将针插入浓密乌 黑的头发里篦一下,又篦一下,然后停下来,抿嘴一笑,从针线筐里摸出俩杏递给妞子:小 小青杏尝个鲜,二月果子涩巴酸,三月樱桃搁暑天,四月李子甜又酸,五月石榴疙瘩瘩,六 月葡萄一串串……妞子说以后还有啥好吃的?花奶奶说好东西不能多,等下半年再唱曲儿给 你。妞子乐得对准手中的杏猛咬一口,酸得眼睛鼻子皱成一团。于是,花奶奶就扑在膝盖上 笑,笑得直不起腰,惊得木槿树上的花蝴蝶急急忙忙扇动着翅膀溜走了。 有花奶奶为啥没花爷爷?这事儿一直困扰着妞子。 妞子在花奶奶那张雕花大木床上翻跟头,翻累了,就睡。隐隐约约听见有抽泣声,妞子 翻个身,嘴里含糊不清地叫了声花奶奶,那抽泣声倏地没了。 太阳透过窗棂柔柔地洒进来,妞子把两个绣花枕头并排摆在床上玩过家家,轻轻地拍打 着枕头娃娃,拍着拍着,惊讶地说,花奶奶,我的枕头娃娃哭了!那枕头足有半截都是湿的。 清澈的小溪从花奶奶家门前欢快地流过,打村东头洼地那儿汇集成一片宽阔的水面,偶 尔会有一两只白色大鸟单腿立在水中,尖尖的嘴巴不时地从水中寻食小鱼小虾,村里人把这 个地方叫东场。 花奶奶常带妞子到东场,靠着老榆树,不笑也不唱曲儿,目光追逐着那些大鸟。妞子拉 着花奶奶的胳膊激动不已地问那是啥?花奶奶一手拽着妞子的小辫儿一手刮着妞子的鼻尖儿 说它叫长脖子老等。等啥?花奶奶的目光就黯淡了,伸手把头上的绒花取下,翻过来倒过去 地看,轻叹一声,半晌才说:绒花红桃花鲜,绒花四季戴发间。桃花杏花年年有,人老不能 转少年……花奶奶一脸心事。 一只小母鸡从后园溜达着出来了,花奶奶说小母鸡也会唱曲儿,咯咯嗒,找婆家。妞子 饶舌地问花奶奶的婆家在哪?花奶奶说傻女子,这儿就是我婆家。妞子又想起那个困扰她很 久的话题,有花奶奶就一定会有花爷爷,花爷爷在哪?花奶奶不言语了。妞子越发糊涂,坐 在大门口那棵核桃树下,双手支着下巴,呆呆地望着不远处那条小溪里一群鸭子在嬉戏,听 着崖头上放牛郎大大咧咧的吆喝声,想啊想啊想得头疼…… 六月葡萄一串串的季节,妞子带着她的《新编童痴一弄》和十二朵红灿灿的绒花回到山 - 12 - 沟,一心想着把这本新书送给花奶奶。花奶奶的曲儿给了她最早的文学和人生启蒙。 柴门轻掩,荒草满院。 妞子赶到东场,水面还是那个水面,却不见了老等的踪影。 花奶奶——妞子对着水面大喊。 她打开那本收集了四百多首乡谣的书,说花奶奶,我给您唱曲儿,您听好了: 绒花红桃花鲜,绒花四季戴发间。桃花杏花年年有,人老不能转少年…… 妞子泪流满面。 (选自《广西文学》2010 年第 6 期,有删改) 12.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里真好!”不仅是称赞山中景色优美,更表达了妞子对山中景色和生活的热爱,对花 奶奶的依恋。 B. “雕花大木床”“长脖子老等”“红绒花”等细节描写,意蕴丰富,引发读者对花奶奶身 世和遭遇的猜想。 C. 妞子迫不及待地想把新书送给花奶奶,既表现了花奶奶对她文学创作的影响,也突出了青 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主题。 D. 小说结尾部分,柴门和水面依旧,花奶奶和“老等”不再,表现了妞子内心的惆怅和对花 奶奶的思念之情。 13. 文中多处写到花奶奶“唱曲”,请简析这样写的作用。 14. 本文主要从妞子的视角来观察花奶奶,请探究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12. C 13. ①唱曲串联起妞子和花奶奶相处的各种生活画面,使文章结构完整; ②唱曲是花奶奶的爱好,表现出花奶奶热爱生活、慈爱、对往昔恋情的难以割舍,丰富了人 物形象;③看木槿花,哄妞子睡觉,吃杏,睹物思人都会唱曲,呈现了花奶奶的生活片断, 是花奶奶情感和生命的载体,体现她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丰富了小说内涵;④曲子内容暗示 了花奶奶的命运经历,增强人物命运的神秘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⑤曲子是民谣,表现 了质朴自然的人情,体现作者对山里人情美的歌颂;⑥花奶奶的乡谣孕育了妞子对文学的喜 爱,启发读者思考生活与文学创作的关系;⑦引用曲子歌词让小说叙述错落有致,增强了文 学性和抒情性。 14. ①有限视角,制造悬念,引发读者对花奶奶人生命运的猜想,丰富了花奶奶的个性特征; ②以儿童视角写花奶奶热爱生活、勤劳慈爱、满怀心事,使小说富有诗意,淡化了悲剧内容; ③从妞子长大后的成人视角反观过去的人和事,能够重新认识理解花奶奶,丰富小说的意蕴, - 13 - 深化主旨。 【解析】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 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此类 题型,首先要浏览选项,带着选项当中的信息去阅读文本;其次要简要分清“内容理解类” 选项和“鉴赏评价类”选项,将选项当中提到的信息和原文作比对;再次,本着“知识性错 误”优先的原则,选出题干中要求的选项。 C 项,“也突出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主题”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妞子回到乡下,“一心想 着把这本新书送给花奶奶”,却再也见不到花奶奶的时候,“妞子泪流满面”,既表现了花 奶奶对她文学创作的影响,更表现出妞子见不到花奶奶的悲伤和对花奶奶的想念,体现了对 花奶奶的深厚感情。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理解其中人物、情节和环境是 小说的“三要素”;主题是核心,“三要素”以表现主题为根本目的,而三要素之间又是相 互影响的关系。小说就其中任何一个角度命题时,往往要把四个方面都考虑进去。这是一个 “循环解题思路”。其次,考查情节的作用,可从情节本身、人物、环境、主题等角度来分 析。再次,还要规范答题模式,这类题型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所谓“作用点” 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作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必须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答题模式要采用“观点+具体阐释”式。 本题中,文章多处写花奶奶唱曲,从结构上看,“唱曲”这个情节贯穿了文章始末,妞子和 花奶奶相处的生活画面都是由“唱曲”串起来的,这样写,使文章的结构更完整,更合理。 从人物形象上看,“花奶奶爱说爱笑会唱曲儿”“花奶奶唱曲儿唱得最好,妞子爱听”,说 明唱曲是花奶奶的爱好,而且喜欢给妞子唱,唱得也很好,这表现出花奶奶热爱生活,慈爱 的性格特点。花奶奶唱的曲内容丰富,有关于木槿花的,有关于果子的,有哄妞子睡觉的, 也有“花红桃花鲜,绒花四季戴发间。桃花杏花年年有,人老不能转少年”这样的曲子,这 也体现了花奶奶对往昔恋情的难以割舍的人物形象。从主题上看,花奶奶唱曲的内容丰富, 看木槿花,哄妞子睡觉,吃杏,睹物思人都会唱曲,都呈现了不同的生活片段,可见唱曲是 花奶奶情感和生命的载体,体现了花奶奶对生活的美好追求,丰富了小说的内涵;质朴自然 - 14 - 的曲子,山里人都爱唱,体现了作者对山里人情美的歌颂。从内容上看,“一放假,妞子就 被妈妈从城里送回山里”,正是因为妞子和花奶奶相处的时间多,花奶奶唱的曲才“给了她 最早的文学和人生启蒙”,也启发读者思考生活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从表达效果上看,曲子 的内容,例如“绒花红桃花鲜,绒花四季戴发间。桃花杏花年年有,人老不能转少年”“咯 咯嗒,找婆家”,暗示了花奶奶的命运经历,增强人物命运的神秘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引用曲子歌词,也让小说叙述错落有致,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学性和抒情性。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构思的能力。解答此类此题,可以对事件叙述、情节发展、场景转换等方 面的作用入手加以探究,并结合文本内容展开论述,注意思路清晰,分条阐述。具体地说, 首先要考虑这样安排的表达效果;其次,结构是为内容服务的,要考虑其对小说的叙事有何 作用。最后,要考虑其对小说主题的表达有何作用。 本题中,从妞子的视角来观察花奶奶,利用有限视角,对花奶奶的经历不作清晰具体的交代, 只是从妞子的视角去呈现花奶奶的形象和举动,这样写,制造了悬念,引发读者去猜想花奶 奶的命运,也丰富了花奶奶的个性特征。从表达效果上看,妞子在花奶奶身边的时候还是个 孩子,以儿童的眼光,去写儿童眼中的花奶奶,更能表现出花奶奶热爱生活、勤劳慈爱以及 难忘旧情的特点,使小说富有诗意和童趣,冲淡了由花奶奶的生平和结局带来的悲剧意味。 从主题上看,妞子长大后,以成人的视角再反观过去的人事,能够看懂“柴门轻掩,荒草满 院”,能够重新认识和理解花奶奶,也真正懂得了花奶奶唱的曲“桃花杏花年年有,人老不 能转少年”,为花奶奶的命运和花奶奶的离去而泪流满面,丰富了小说的意蕴,深化了主旨。 【点睛】小说文本阅读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一种常考样式。阅读文本时要紧紧围绕“三要素 一主旨”进行圈点勾画。通过对标题、开头、结尾、意蕴深刻处以及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和 语句的圈点勾画,初步把握小说情节,初步认识人物形象,初步概括小说主题,为快速而准 确地答题作准备。小说试题的命制往往围绕“三要素一主旨”进行,答题时要弄清各题考查 的考点,然后根据考点所指向的小说三要素及主旨答题。如分析小说标题、段落(情节)作 用,可用“四指向一联系”的思考模式答题。1.指向小说环境:对环境的作用。点明时间地 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2.指向故事情节:对情节结构的作用。贯穿始终的线索, 推动(暗示)情节发展。3.指向人物形象: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 格。4.指向小说主旨:对主旨的作用——突出主旨。5.一联系:联系读者思考,谈读者对此 的感受。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六、现代文阅读(二)(12 分) - 15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恶不必丑,善不必美 孙绍振 审美是诗意的,但是,不仅仅是诗意的美的陶冶,而且包含着对恶的审视。艺术上往往 有这样的现象,就是写恶事、恶人,也以一种艺术的眼光去审视,这种恶事、恶人就和丑发 生了错位,甚至变得可爱起来。 《三国演义》中写到曹操先误杀了吕伯奢一家八口,后来明知吕伯奢是好心款待他,又 把他杀了。明知错了,一错再错,不仅不忏悔,还要宣言“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 我”,为自己坚决而果断地不道德而自我欣赏。《三国演义》不但是让读者看到这样的丑恶, 而且有一个潜在的眼睛,在引导着读者阅读这样的心理奇观,在字里行间,不动声色地让曹 操的行为逻辑与读者的良知背道而驰,这在文艺心理学上叫做“情感逆行”,就是一味和读 者的情感作对,让读者的良知受到打击,感到诧异,感到愤怒痛苦。这就转化为艺术的享受。 洞察人性黑暗,是一种痛快。因为我们看到的曹操不仅仅是一个坏人,而且是一个主动去暗 杀坏人董卓,逃亡路上被捕,又视死如归的热血青年,只因心理不健康——多疑,就转化为 杀人不眨眼的血腥屠夫。艺术表现了这种心理过程,揭示了人性黑暗。因而,我们的感受才 结合着痛感和快感,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叫做“净化”,有人把它翻译成“宣泄”,我 看把它理解成“洗礼”也可以的。 这里的奥秘就是情感的全面(如正面、反面)熏陶。 在阅读作品时,面对反面人物,不一定是因为他在道德上很坏,很恶,而是因为其情感 空洞。 小孩子看电视往往问大人,某个主人公是好人还是坏人,这类问题有时很好回答,有时 不好回答。越是简单的形象越好回答,越是丰富的形象越不好回答。这是因为形象越简单, 情感价值与道德的善和科学的真之间的“错位”越小;形象越是丰富,意味着情感越是复杂, 与善和真之间的“错位”就越大。 情感的丰富和复杂的多方面、多维度的发现,就是美的发现。 一个普通的有道德善恶观念的人和一个有强烈审美倾向的艺术家的价值的“错位”就从 这里开始。艺术家并不满足于作出道德的和科学的评价,这不是他的主要任务,他追求的是 在此基础上作出审美的评价。在艺术家曹禺看来,繁漪这个感情压抑不住,没有顾忌,一爆 发起来就不要命的女人才表现了女人的内在冲动,才是一个充满了生命的女人,道德的恶就 转化为艺术的美。而那个害怕自己感情的周萍则是软弱而空虚的,他总是在悔恨中谴责自己 - 16 - 的错误,缺乏意志和力量,然而,这个不再敢做坏事的人,尽管在道德上是向善的,在情感 上却是苍白的,在审美上是丑的。 不把善和美的这种“错位”看得很清楚,是不能真正进入经典的审美境界的。 古希腊人把关于人的学问分为两类,一类是理性的科学,一类则是和理性相对的,包括 情感和感觉。后来,鲍姆嘉登把这门学问定下来,日本人把它翻译成“美学”。但是,这也 带来了混淆,给人一种感觉,似乎美学就只涵盖诗意盎然的审美,跟丑没有关系,好像没有 什么审丑。这就造成了一种误导,大凡与美相对立的,往往就变成了恶。其实美的反面是丑, 而善的反面是恶。善的不一定是美的,恶的不一定是丑的。 薛宝钗是林黛玉的“对立面”,林黛玉是漂亮的、善的,那薛宝钗肯定是恶的吗?道德 上一定是卑污的吗?其实,在道德上薛宝钗并无多少损人利己之心。薛宝钗的全部特点在于 她为了“照顾大局”而自觉自愿地、几乎是毫无痛苦地消灭了自己的情感,她在人事关系上 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不让自己和任何人冲突,甚至把自己的青春和爱情都没有认真当一回事, 让她假装成林黛玉和贾宝玉结婚,她也没有反抗,结果是她自己成了生命的空壳。和情感强 烈但没有健康的美人林黛玉相反,她是一个健康却没有感情的漂亮女人。没有感情的漂亮女 人是不美的。美的反面不是长得丑,爱的反面不是仇恨,而是冷漠。一个人冷漠了,从审美 价值来说,就是丑。 (节选自《审美阅读十五讲》,有删改) 1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审美不只是诗意的美的陶冶,也包含着对恶的审视。如果以艺术的眼光去审视恶事恶人, 那么恶事恶人甚至会变得可爱起来。 B. 美的发现,就是情感的丰富和复杂的多方面发现,这是一个普通的有道德善恶观念的人和 一个有强烈审美倾向的艺术家的价值“错位”的开始。 C. 文学作品形象越丰富,意味着情感越复杂,与善和真之间的“错位”就越大,因此,很难 判断人物是好人还是坏人。 D. “美学”的翻译带来一种误解,似乎美学跟丑没有关系,大凡与美相对立的往往变成了恶。 其实美的反面是丑,恶的不一定是丑的。 16. 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操不仅仅是一个坏人,还是一个视死如归的热血青年,从《三国演义》对曹操这一形象 的塑造可见艺术家不对道德作评价。 B. 周萍在审美上是丑的,因为他害怕自己的感情,软弱而空虚,缺乏意志和力量,虽然在道 - 17 - 德上是向善的,但情感上是苍白的。 C. 宝钗是黛玉的“对立面”,人们就认为她是恶的。其实宝钗并不是道德上有亏欠,而是情 感上的冷漠,从审美价值上来说是丑的。 D. 蘩漪情感热烈充沛,难以压抑,没有顾忌,表现出人的内在冲动和充沛的生命力,这时道 德的恶转化为了艺术的美。 17. 请概括“恶事”“恶人”变得可爱起来的审美心理过程。 【答案】15. A 16. A 17. ①首先读者看到丑恶,阅读其心理奇观,产生震惊;②其次恶人恶事的心理与读者的良 知产生矛盾,读者的良知受到打击,感到愤怒痛苦;③最后洞察人性黑暗,体察人性的复杂, 感受到痛感快感结合,达到心灵的净化。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第一步是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整体 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 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 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A 项,“如果以艺术的眼光去审视恶事恶人,那么恶事恶人甚至会变得可爱起来”说法错误。 原文说的是“艺术上往往有这样的现象,就是写恶事、恶人,也以一种艺术的眼光去审视, 这种恶事、恶人就和丑发生了错位,甚至变得可爱起来”,是指用艺术的眼光去审视恶事、 恶人的写作,而这种被艺术审视的恶事、恶人就和丑发生了错位,甚至变可爱起来。题干中 则是泛指一切生活中的恶人、恶事。选项混淆范围,说法错误。 故选 A。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内 容,通过把握题干的要求,到原文中去筛选和整合。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 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 A 项,“从《三国演义》对曹操这一形象的塑造可见艺术家不对道德作评价”说法错误。原文 中第二段通过列举《三国演义》中曹操这一人物艺术形象的塑造,来说明说“一个普通的有 道德善恶观念的人和一个有强烈审美倾向的艺术家的价值的“错位”就从这里开始。艺术家 并不满足于作出道德的和科学的评价,这不是他的主要任务,他追求的是在此基础上作出审 - 18 - 美的评价。”可见艺术家对于道德不是不作评价,而是不满足于只做道德的评价。选项曲解 文意,偷换概念。 故选 A。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本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仔细审读题干,抓住题 干中限定角度、范围、时间、空间等方面的词句,明确概括角度。其次是要根据概括角度, 回归文本,锁定信息区间。最后是在确定信息区间的前提下,仔细筛选相关信息,并根据题 干及文本层次分点整合组织答案。 本题中,从第二自然段的“《三国演义》不但是让读者看到这样的丑恶,而且有一个潜在的 眼睛,在引导着读者阅读这样的心理奇观”可知,在审视“恶事”“恶人”时,读者首先看 到的是丑恶,是阅读其心理奇观,并对此感到震惊。根据第二自然段“一味和读者的情感作 对,让读者的良知受到打击,感到诧异,感到愤怒痛苦”,可知读者在感到震惊之后,自己 的良知会和“恶事”“恶人”的心理产生矛盾,读者的良知会受到打击,由此愤怒痛苦。根 据第二自然段“洞察人性黑暗,是一种痛快”“艺术表现了这种心理过程,揭示了人性黑暗。 因而,我们的感受才结合着痛感和快感,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叫做‘净化’,有人把它 翻译成‘宣泄’,我看把它理解成‘洗礼’也可以的”,可知读者在愤怒痛苦之后,会洞察 人性黑暗,体察到人性的复杂,最后痛感快感结合,达到心灵的净化。 七、现代文阅读(三)(12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 年 6 月 18 日,Facebook 发布了数字货币项目 Libra 白皮书,由此引发了世界各国 央行的关注与讨论。 此次央行即将推出的数字货币重点替代 M0 而非 M1 和 M2,简单而言就是实现纸钞数字化。 我国当前货币体系中,基于商业银行账户体系的 M1 和 M2 已经实现了电子化和数字化,所以 短时间内没必要使用另一种技术对其进行再一次的数字化改造。 另一方面,目前国内支持 M1/M2 流转的银行间支付清算体系在市场化的推动下不断演进, 支付效率和性能足以满足当下经济发展需要。所以,央行短时间内不会也没动力再次改造 M1/M2。那为什么要替代 M0? 首先,现在纸钞、硬币的印制、发行、贮藏等各环节成本相对数字货币都非常高,还需 要不断投入成本进行防伪技术研发。同时由于电子支付的发展,纸钞和硬币便捷性不足,使 - 19 - 用场景逐渐萎缩。 其次,M0 由于交易匿名和伪造匿名,存在被用于洗钱、恐怖主义融资等风险。而随着安 全意识和数据保护意识的提升,普通用户自身存在一定的匿名支付和匿名交易的需求,但现 在的支付工具,无论是移动支付还是银行卡支付都无法摆脱银行账户体系,满足不了匿名的 需求,也就不能完全取代纸钞支付。 (摘编自《央行数字货币的“大时代”:从人民币 1.0 到人民币 3.0》,有删改) 【注】M0、M1、M2 都是用来反映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M0 是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 金;M1 是狭义货币,“M1=M0+企业在银行的活期存款”;M2 是广义货币,“M2=M1+准货 币”。 材料二 材料三 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近日表示,目前数字人民币研发工作正在稳妥 推进。这引发了民间对数字货币的属性以及应用的广泛猜想。 经济学上讲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度、支付手段、价值贮藏等属性,并且从古 到今,货币一直具有实体形态。而数字货币没有了实体形态。与之相对的,虽然电子货币我 们也看不到实体形态,但其实它代表了我们银行账户里的钱,或是从银行账户转出的钱,相 当于有实体货币做支撑。而数字货币则没有这个支撑,是货币的信息化形式。 数字货币的交易是使用具有数字货币安全芯片的智能手机通过一定的信息传输技术进行 交易,不像电子货币交易那样,通过网络传输信号,继而银行或者第二方机构进行资金的划 转。其更像纸币的交易过程,不过用上了数字化技术。综合来看,就是比纸币交易复杂(技术 复杂,操作并不复杂),比电子货币交易简单。 央行在解释中提到基于人民币现金的支付、交易、反洗钱等,在现代社会管理难度越来 - 20 - 越大,成本也越来越高。而发行数字货币,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解决方法便是可控匿名。 可控匿名意味着什么?其一,交易记录的隐私保护;其二,犯罪事实的追溯。数字货币同纸 币一样,交易记录很难被追踪,但央行有着追踪的权利,因此可控匿名保证了日常生活中交 易记录隐私不被泄露,同时在遇到特殊事件时,央行可利用相关技术对资金进行追踪。 (摘编自广州日报《央行数字货币“新”在何处》,有删改) 材料四 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出,很可能对人民币国际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当然前提是人民币本 身比较稳健、值得信赖、能够被周边国家所接受。由于数字货币降低了交易成本,周边国家 的企业和居民使用人民币的成本也会下降,因此会有利于其推广。在信赖人民币的前提下, 数字化能很好地降低人民币的流通成本,外国居民也可以通过数字钱包很方便地使用源自中 国央行的数字货币,国内商业银行甚至不需要去海外开很多分支机构就能使数字货币打开市 场。所以,从技术层面来看,数字技术是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 (摘编自徐远《央行数字货币的神秘面纱》,有删改) 18. 下列对材料中“数字货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数字货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对于匿名支付和匿名交易的需求,而电子支付方 式却无法满足,故而数字货币更有优势。 B. “数字货币”是货币的信息化形式,它不同于电子货币,是没有实体货币作为支撑的货币 形式。 C. “数字货币”的交易不像电子货币交易那样,通过网络传输信号,它只要通过具有一定信 息传输技术的智能手机便可完成。 D. “数字货币”将有效降低周边国家的企业和居民使用人民币的成本,因此在信赖人民币的 前提下,“数字货币”的技术将有利于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1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即将推出的数字货币重点替代 M0,即实现纸钞数字化,而数字货币具有的低成本、交易匿 名化等优点必将导致纸钞使用场景的进一步萎缩。 B. 根据材料二图表可知,自 2009 年始,我国的流通中现金供应量(M0)稳步增加,对央行推 行数字货币提出了要求。 C. 发行数字货币后,针对洗钱等犯罪行为,央行可以行使追踪权利,利用相关技术对交易记 录进行追踪。 D. 一旦实现人民币的数字化,外国居民也将可以通过数字钱包使用中国央行的数字货币,国 - 21 - 内商业银行在国内便可以打开国际市场。 20. “数字货币”的“新”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8. C 19. A 20. ①货币形态:非实体形态;②交易方式:数字化的纸币交易过程;③监管方式:通过可 控匿名进行监管。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 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错误设 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 C 项,“它只要通过具有一定信息传输技术的智能手机便可完成”错,原文,“数字货币的交 易是使用具有数字货币安全芯片的智能手机通过一定的信息传输技术进行交易”。可见,选 项中“具有一定信息传输技术的智能手机”曲解概念,原文说的是“使用具有数字货币安全 芯片的智能手机”。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 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 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A 项,“将导致纸钞使用场景的进一步萎缩”错,原文是“现在纸钞、硬币的印制、发行、贮 藏等各环节成本相对数字货币都非常高,还需要不断投入成本进行防伪技术研发。同时由于 电子支付的发展,纸钞和硬币便捷性不足,使用场景逐渐萎缩”。原文是说“纸钞和硬币便 捷性不足,使用场景逐渐萎缩”,并不是说只是数字货币将导致纸钞使用场景的进一步萎缩。 而且该项中“交易匿名化”不仅仅是数字货币的优势,纸钞也具有这样优势。 故选 A。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在此基础上回归文本,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 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 - 22 - 本题的答题区间主要在材料三中。“数字货币没有了实体形态”概括为:数字货币非实体形 态。这是从货币形态的角度分析“数字货币”的“新”。 “数字货币的交易是使用具有数字货币安全芯片的智能手机通过一定的信息传输技术进行交 易,不像电子货币交易那样,通过网络传输信号,继而银行或者第二方机构进行资金的划转。 其更像纸币的交易过程,不过用上了数字化技术。综合来看,就是比纸币交易复杂(技术复杂, 操作并不复杂),比电子货币交易简单”概括为:数字化的纸币交易过程。这是从交易方式的 角度分析“数字货币”的“新”。 “发行数字货币,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解决方法便是可控匿名”概括为:通过可控匿名 进行监管。这是从监管方式的角度分析“数字货币”的“新”。 据此分析,本题从以上货币形态、交易方式、监管方式这三个角度概括即可。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 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 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 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 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八、作文(70 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有人说,文化就是拖时代后腿的那股定力。 【答案】【例文】 文化遗产——民族的魂 当汽车行驶在乡间小道时,作家冯骥才再也没有了写作的冲动。往日白砖青瓦的农舍冒 出了西洋式的尖顶和闪着异光的马赛克,炊烟袅袅, 小桥流水成了埋藏在心底的梦。冯先生 开始四处奔波,大声疾呼:救救我们的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博大而宽广。她无处不在——溶于书本,徜徉于江南小道,盘旋在峭壁飞檐…… 我们被这种浓厚的文化信息包围着,却道貌岸然地做着刽子手。忘记历史就是背叛。 我们的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秦始皇的兵马俑至今气宇轩昂地挺立着,隋朝大运河的 波澜依旧拍打着千年的岸堤……孟江女的哭声凄婉悲恸,纤夫的号子似乎仍在耳边萦绕。沉 淀了千年的沉浮、繁华、屈辱、悲愤,这些文化遗产烫帖了坎坷的心灵,将肃穆呈于世人。 刀光剑影去了,长歌悲哭停止了,豪情厮杀消逝了……一切随着大江东去,只有千年松柏和 着轻风耳语。 - 23 - 我们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魂。当你徜徉于天坛,遥望天穹,你便被赋予了宽厚深沉; 当你走近岳飞,一股浩然正气便向你袭来;当你登上泰山而小鲁的时候,天地也便豁然开朗。 我们在这样的氛围中呼吸、成长是幸运的。我们的祖先举着火把从远古走到了现代,磨铸了 宽广、不屈、向上的民族之魂。这些文化遗产便趁了我们民族奋斗的雕塑。 我们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人的根。每年都有浩浩荡荡的海外游子寻回家来,在黄帝陵前捧 上一回黄土;每年都有殷殷企盼的台湾同胞回来拜祭妈祖。我们的文化遗产情牵了亿万炎黄 子孙的心,这种民族的凝聚力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摧毁的。 历史的见证,民族的魂,民族的根使我们的文化遗产历经千年而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文 化之林。当你读懂了他们,千年古树便熠熠生辉;当你走近他们,泛黄的古籍便不再晦涩; 当你正视他们,一切阴晦的色彩就会消逝,建筑物不再是冰冷的怪物。难怪冯先生宁可放弃 写作,也要文化遗产从人们视线的边缘拯救出来,可谓良苦用心啊! 我们早已走出了闭关自守的昨天,在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切忌破坏民族的魂、民族的根。 中国的文化遗产需要走向世界,展示我们光辉灿烂、震古烁今的文明,更需要我们炎黄子孙 细心呵护。唯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复兴,像鲲鹏惊世,“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写作其实是语文学科中对学生 综合能力考查最全面、最集中的一种方式,语文基本功方面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立意剪 裁;语文核心素养方面:包括思辨能力、人文情怀、理想情操等。一句话,作文的考查能充 分体现国家层面“立德树人”的理念,语言文化层面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传承与热 爱,进而彰显汉语言文字的魅力。 【审题】这是一道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 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广泛上来说就是有意义,向人 们揭示一定的道理的话,名人所说的谚语、格言等都可以叫名言警句。这类新材料作文,命 题者往往提供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一句一段或几 句几段)作为作文题,审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给予的名言或话语的深刻含意。名言警句富含深 邃的哲理,其含义往往是含而不露,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或象征性。如果就事论事,就只能触 及皮毛,得到一个肤浅的认识,想要渗透其中深层的哲理,就要善于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内 在含义,从中悟出与生活相关的道理,构思时可就人生的某一个侧面写出自己的哲理思考, 行文时可巧借意象作为载体以形象说理,以此作为立论的切入点。 材料的内容是一句富含哲理的句子:有人说,文化就是拖时代后腿的那股定力。这句话的意 - 24 - 思就是:有人认为,文化在时代发展进程中虽不是与时俱进的,看似“拖时代的后腿”,但 是文化在时代发展过程中却是掌握着前进的方向的那股定力。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时代的 快速发展,让很多传统文化在随时代发展的过程中要么消失绝迹,要么迷失自身、随波逐流, 诸如唐山皮影戏的濒危、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几近绝迹等等,诸如诸葛亮墓地之争、“七夕” 节不敌舶来的“情人节”等等,在这种背景下,这句话更能体现出其意义之重大。综合以上 分析,这句话意在告诉我们:在时代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如何正确看待外来文化,如何真正守护文化遗产。 立意参考:时代要发展,文化是根本;文化不会“快”,时代才发展;别让传统文化变了味; 重视传统文化就是重视未来;时代发展是船,文化遗产是舵。 行文思路: 文章开篇从作家冯骥才的经历入手提出观点:拯救文化遗产;然后,从历史的见证,中华民 族的魂,中国人的根三个方面来论证为什么要拯救文化遗产,最后,以拯救文化遗产的重要 意义收束全文。 素材: 1、敦煌研究院石窟壁画修复专家李云鹤:坚守文物保护第一线,修复保护壁画 63 年 在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有一位年逾八旬、满头华发的老人,无论春夏秋冬,经常穿着 工作服,拿着手电筒,背着磨得发亮的工具箱,穿行在各个洞窟之间,专注地修复着壁画和 塑像。一幅幅起甲、酥碱、烟熏等病害缠身的壁画,一个个缺胳膊少腿、东倒西歪的塑像, 在他的精雕细琢下,奇迹般地起死回生,令人叹为观止。 他,就是被誉为我国“文物修复界泰斗”的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原副所长、副研究员李云 鹤。虽然已 86 岁高龄,但他仍对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说,“只要我能干动,我就还要接着 干。” 2、《我在故宫修文物》 这部纪录片是对“工匠精神”的生动诠释。文物修复,是一项十分精细的工作,本来就非常 脆弱而又非常珍贵的文物容不得半点闪失。以王津师傅为代表的故宫文物修复师们长年累月, 精益求精,以淡定从容的气质和坚持不懈的追求,成为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生动代言人。就像 王师傅自己说的,“干这一行要坐得住,必须安静、安静、再安静。”整个纪录片透露出来 的正是这种有条不紊、禅意十足的安静,有一种心驰神往、宁静致远的神圣感觉。正是有了 他们的辛勤劳动,人们才得以欣赏到瑰丽无比的故宫文物。 3、唐山皮影戏 - 25 - 许多人认同了“演出市场逐渐狭窄”这一原因,也有许多人认为是从业人员的减少资料的失 传、国家保护措施不完备及皮影本身过于传统等因素导致皮影逐步走向衰落。 通过调查与研究,我们发现皮影的现代价值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文化方面:皮影戏的发 展,不仅对我国民间绘画、戏曲美术、民俗观念等产生了深厚的影响,同时对近代电影的发 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都起过先导作用。(2)经济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皮影戏 也逐渐走向市场。另外,借助皮影将会为地方招商引资带来巨大的商机。(3)政治方面:皮影 的宣传教育功能显示出了巨大的政治价值,另外,皮影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文化形式, 在国际交往中,常以皮影作为上等礼品赠与国际友人,增进了政治关系。(4)社会生活方面: 长期以来,皮影艺术一直很好地发挥着消费娱乐功能。 4、侯兴国纵论中国的文化史,其要点在于发现历史中的复杂和具象之间的关系是如何演变的, 简言之,传统文化之所以需要被继承,就是在于其有继承的价值,不仅仅是可以作为历史传 统的一部分来看待。但以今天来看,中国的文化史就有了更多耐人寻味之处:有时是不能以 好或坏来简单定义,而是需以现实语境中去考察才成。 5、能够纯净心灵,陶冶情感的,只有一种力量,那就是文化。“七夕”,可以用来呼唤有文 化的爱情。“七夕”在中国,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并列为六大传统节 日,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着太多美好的情感品质。诸如勤劳勇敢、坚 贞不屈、纯朴善良、忠城相依之类的价值元素,恰恰就是这个时代爱情最需要补充的。 6、文化,在我眼里,就是祖祖辈辈积攒下的那堆东西,就是万变不离其宗的那个“宗”。正 是这个宗,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身份认同,没有它,我们就不知自个儿是谁。 文化的特征,一是老,二是慢。 老就是古老,它帮我们收藏光阴和记忆。有个词很贴切,叫“古稀”,越古的东西越稀少, 光阴把它们淹没了。老建筑、老街区、老字号、老报刊、老电影、老唱片、长者、古董、博 物馆、线装书、繁体字……都是“老”的载体。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不够老,老东西太少,超 乎正常的少。我们的很多“老”都是非正常死亡,现代中国的破坏力太强,尤其 1949 年后, “破旧立新”和“反封建迷信”,把无数珍贵的“老”扔进了废品站和火堆里。如今,城市 乱改造也是个悲剧,很多“古”被铲倒被篡改,建起了复古街。还有文言文和繁体字,没有 哪个民族,它一百年前的母语竟需要翻译和注释,论国学和传统,大陆百姓和学者比台湾差 得远,人家更像“国人”。 慢就是舒缓,即耐心、从容、对细节的迷恋。纸质阅读意味着慢,鸿雁传书意味着慢,笔墨 纸砚意味着慢,手工馒头意味着慢,长篇小说意味着慢……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太快、太匆匆、 - 26 - 太日新月异,来不及停驻,来不及凝神,一切进入了快餐年代。那种慢慢读一本书、慢慢写 一封信、慢慢爱上一个人的生活,正越来越远。 【点睛】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捕捉关键语句。这类作文一般由材料和要求组成,关键语或出现在材料中,或设置在要求 里,抓住这些关键语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关键语往往是命题者 在陈述对象、突出中心时特别强调或反复出现的词句,是命题者或材料中有关评议性语言, 它往往透露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考生只要留心揣摩不难窥出其中端倪。 2、注意由表及里。抓名言警句的关键词句,结合社会时代背景解读名言警句,由表及里把握 名言警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及其隐含义,挖掘出喻意。 3、善于由此及彼。在名言警句隐含义的范围内,由此及彼,结合社会现实多角度立意。 如 果是多则名言警句,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从不同的名言警句中挖掘其内在的相同点,在 相同之处立意;也可以“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立意。 语文试卷附加题 (满分 40 分,考试时间 30 分钟) 一、 (10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皇明文治既郁,靡流不波;即演义一斑,往往有远过宋人者。而或以为恨乏唐人风致, 谬矣。絺縠毳锦【注】,惟时所适。大抵唐人选言入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里耳天下之文心少而里 耳多则小说之资于选言者少而资于通俗者多。试令说话人当场描写,可喜可愕,可悲可涕, 可歌可舞。虽小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也。 (节选自《〈古今小说〉序》,有删减) 【注】絺縠毳锦:絺,细葛布縠,绉纱;毳,毛织品。 22.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 6 处) 23. 《古今小说》又名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4. 作者对“或以为恨乏唐人风致”的看法是“谬矣”,用自己的话概述其这样说的理由。 【答案】22. 大抵唐人选言/入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里耳/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则小说之 资于选言者少/而资于通俗者多。 23. (1). 《喻世明言》 (2). 冯梦龙 24. 时代需求不同,唐传奇主要写给文人看,当今小说是写给老百姓看,需要通俗的表达。(意 思对即可) - 27 - 【解析】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 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 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 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能断开的地方先断 开。 本题,画线句子的意思是:大概唐朝的文言文,适合文化人阅读。宋代的通俗演义,适合市 井小民欣赏。天下文化人少而市井小民多,那么小说取材于文言文少而取材于市井白话多。 “大抵唐人选言入于文心”,句中“大抵”表猜测,句首状语,其后不用停顿。句中主语是 “唐人选言”,谓语是“入于文心”,主谓间可以停顿。根据句式对称,“宋人通俗”与“唐 人选言”对称,“谐于里耳”和“入于文心”对称,所以“宋人通俗”和“谐于里耳”后都 应停顿。“则小说之资于选言者少而资于通俗者多”句意:那么小说取材于文言文少而取材 于市井白话多。句中“则”作连词“那么”将,一般在句子开头,故应在“则”之前停顿。 句中的“而”作转折连词“但是”将,所以应该在“而”之前停顿。据上分析,最后的停顿 为:大抵唐人选言/入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里耳/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则小说之资于选言 者少/而资于通俗者多。 【23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记忆文学常识时,作家的姓名字号、朝代(外国作家要记清 国籍)、作品、风格特点、文学流派、文学主张等都要记忆清楚,不可张冠李戴。 冯梦龙,字犹龙、耳犹、子犹,号墨憨斋主人等。明朝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与兄冯梦 桂、弟冯梦熊并称“吴下三冯”。所辑话本《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合称“三言”)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 【2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分析和概括寓意的能力。题干要求用自己的话概述作者对“或以为恨乏唐人风 致”的看法是“谬矣”的理由。这是一道原因概括题。首先要读懂所给语段的意思,然后围 绕题目要求进行筛选概括整合。 本题的答题区间是“大抵唐人选言,入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里耳。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 多,则小说之资于选言者少,而资于通俗者多”,该句意思是:大概唐朝的文言文,适合文 化人阅读。宋代的通俗演义,适合市井小民欣赏。天下文化人少而市井小民多,那么小说取 - 28 - 材于文言文少而取材于市井白话多。这就表明时代需求不同,唐传奇主要写给文人看,当今 小说是写给老百姓看,需要通俗的表达。所以作者认为“或以为恨乏唐人风致,谬矣”。 【点睛】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 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 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 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 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 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 “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 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 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 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 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 省略主语。 参考译文: 我大明朝文化建设十分繁荣,各个体裁都涌现出了不少优秀作品。即如通俗演义这一个 体裁,当代的小说家往往比宋人成就更高。有人嫌当代的小说缺乏唐传奇那样的风致,这种 说法是错误的。葛衣与轻纱、毛衣与锦缎,不过是适用于不同季节而己。大概唐朝的文言文, 适合文化人阅读。宋代的通俗演义,适合市井小民欣赏罢了。天下文化人少而市井小民多, 小说取材于文言文少而取材于市井白话多。试看如今的说书人当场表演说书,可以让人喜悦, 可以让人惊愕,可以让人悲伤,可以让人哭泣,可以让人歌唱,可以让人手舞足蹈。即使向 人诵读一下《孝经》《论语》,其感动人心也未必比小说更快更深。 二、名著阅读题(15 分) 25.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老舍在《茶馆》里塑造了一群苦命却善良的女性形象,如王淑芬不顾自己生活不富裕收留 了康顺子,小丁宝人微言轻却古道热肠,康顺子命运坎坷却坚强勇敢,且深明大义支持儿子 干革命。 B. 查理被老葛朗台赶到印度后,贩卖人口,放高利贷,自私冷酷无情,俨然又一个老葛朗台, 作者对此的评价是“葛朗台家族的血统没有失传”。 - 29 - C. 夷陵之战中,刘备损失惨重,除了损失大量的士兵和物资之外,军师法正,谋臣马良、程 畿均战死,蜀汉元气大伤,故而此场战役可说是蜀国国势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D. 《老人与海》也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故事,小男孩、佩德里克、饭店老板马丁及其他渔夫都 在以自己的方式关爱着老人,甚至为了寻找出海未归的老人,还出动了海岸警卫队和飞机。 E. 王后乔特鲁德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杀害国王,但她的软弱让她并没有阻止这一悲剧的发生, 她的轻信又让她成为克劳狄斯的工具,这是一个可怜可恨的悲剧形象。 【答案】CE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名著阅读的能力。名著阅读的方法:1、感知内容,把握情节。通过阅 读首先是要感知作品内容,了解写的是何地何人何事,情节是怎样发生、发展、高潮且结束 的。2、分析人物形象。不同的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可能表现的侧重点不同,例如中国四大 古典小说侧重于通过人物的外在肖像、语言、行动去体现人物性格;外国小说尤其是现代小 说更侧重于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腻展示。3、理解作品思想主题和意义。小说主题蕴藏于作品的 所有艺术形象中,它有待于读者去挖掘。 C 项,“军师法正,谋臣马良、程畿均战死”错,法正在战前已死。 E 项,乔特鲁德并不知道克劳狄斯要杀害老国王。 故选 CE。 简答题。(10 分) 26.《红楼梦》第三十六回“识分定情悟梨香院”也有版本写作“识分定情语梨花院”,请从 小说情节和主题两个方面,分别说明两个版本定名的依据。 【答案】“情语梨花院”的依据:本章回写了贾蔷与龄官的对话,侧重表现二人的痴情;“情 悟梨香院”的依据:本章回还写了宝玉的领悟,侧重表现此事对宝玉的启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名著阅读的能力。名著阅读的方法:1、感知内容,把握情节。通过阅 读首先是要感知作品内容,了解写的是何地何人何事,情节是怎样发生、发展、高潮且结束 的。2、分析人物形象。不同的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可能表现的侧重点不同,例如中国四大 古典小说侧重于通过人物的外在肖像、语言、行动去体现人物性格;外国小说尤其是现代小 说更侧重于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腻展示。3、理解作品思想主题和意义。小说主题蕴藏于作品的 所有艺术形象中,它有待于读者去挖掘。 这道题要求分别说明《红楼梦》第三十六回的有关回目的两个版本定名的依据,其实考的是 - 30 - 识记名著中重要的情节,理解名著的主题的理解。这两个回目只相差一个字,即“悟”和 “语”的差别。用词不同,表达的侧重点也不同。所以,在答题时,要结合小说中的人物、 情节、主题,抓住“悟”和“语”的不同意思分析其不同。分析“情语梨花院”时,要答出 “语”的两人是谁,以及两人的关系和两人之间的情感。“情悟梨香院”时,要答出“悟” 的对象是谁,这个人物“悟”到了什么。由此本题这样作答:“情语梨花院”这样的回目写 了贾蔷与龄官的对话,侧重表现二人的痴情。而“情悟梨香院”这样的回目更体现了宝玉的 领悟,侧重表现此事对宝玉的启发。 27.请结合文本概括《家》中高老太爷和《风波》中赵七爷的共同特征。 【答案】专横、权威、陈腐、冷酷、虚伪。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名著阅读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概括《家》中高老太爷和《风波》中 赵七爷的共同特征。这道题考的是比较分析两部不同名著中的人物性格特点。考生首先要熟 读这两部名著,了解跟人物有关的的情节,通过对人物的外在肖像、语言、行动等方面的表 现去分析概括人物性格。 阅读名著,熟知《家》中高老太爷的有关情节,其性格特征分析如下:高老太爷是家长制和 封建礼教的代表,在高家他有着绝对的权威,以此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咋高家,他的话 就是法律,不可抗拒。正如他自己所言“我说是对的,哪个敢说不对?我说要怎样就要怎样。” 他是高家一切悲剧的元凶。他坚决反对孙子们进学堂和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他要抱承重孙, 于是依封建婚姻制度逼迫觉新和瑞珏结婚,造成了梅、觉新和瑞珏三人的爱情悲剧的悲剧; 他对家中的男女仆人视同牲畜,硬是把只有 17 岁的鸣凤送给 60 多岁的冯乐三为妾、鸣凤死 后,他又把婉儿抬到冯家受煎熬。高老太爷是封建末世的家长制代表人物,他是在理想幻灭 极度失望后病死的。以上高老太爷的所言所为不表现了他是一个专横、权威、陈腐、冷酷、 虚伪的人。 阅读名著,熟知《风波》中赵七爷的有关情节,其性格特征分析如下: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 店的老板,同时又是一个封建遗老。他不学无术,懂得韬晦,时刻梦想复辟。因为是个酒店 主,又“有学问”,使他成为“这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但其“学 问”又恰恰显示了其浅薄和虚伪——他只是能“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三国志》和“能说出 五虎将姓名,甚而至于还知道黄忠表字汉升和马超表字孟起。”“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 在顶上”,“皇帝坐了龙庭”的消息传来,他不但立即放下辫子,而且立即穿上那件“于他 有庆,于他的仇家有殃”的宝蓝色竹布长衫,得意洋洋地跳出来,声色俱厉地恫吓农民,并 - 31 - 荒唐地为复辟制造“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之类的舆论。他的所谓学问,只能作维 护封建统治之用,本质上是个陈腐守旧,虚伪冷酷、专横投机、不学无术的封建遗老。 综上分,本题据此回答离开。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印象派的画风,是西洋画坛上的一大革命。印象派画家张开纯粹明净的眼来吸收自然界 的刹那印象,忘却了“意义的世界”,而静观“色的世界”“光的世界”。色是从光而生的, 光是从太阳而来的。所以他们可说是“光的诗人”。 印象派首领莫奈曾对同一稻草堆连作了十五幅画,把朝、夕、晦、明的稻草堆的受光的 各种状态描出。步他后尘的有许多画家,都热衷于光的追求,憧憬于色彩,凡是有光明的地 方,不问何物,都是他们的好画材。所以他们的画面只见各种色条的并列,近看竟不易辨别 其所描为何物。起初以光的效果(即印象)为第一义,以内容及形骸为第二义;终于脱却形 骸而仅描印象,于是画面只是色彩光的音乐,仿佛“太阳”为指挥者而合奏的大曲。“向日 葵”可说是这班画家的象征了。莫奈的“稻草堆”其实与“稻草堆”无甚关系,只是各种的 光与色的配合的效果,不名之为稻草堆亦可。写实派的米勒也曾画过农村风景中的稻草堆。 然而用意与莫奈大不相同,米勒所见于稻草堆的是其农村的,劳动的意义,莫奈所见于稻草 堆的是其受太阳的光而发生的色的效果,所同者只是“二人皆描稻草堆”的一事而已。莫奈 还连作“水”图,有“泰晤士河”“威尼斯”“睡莲”等,有一幅直名之为“水的效果”。 他热衷于水的研究的一时期,曾以船为画室,常住在船中,一天到晚与水为友,许多水的作 品便是在那时期中产生的。 (节选自丰子恺《如何着懂印象派》,有删改) 28. 请结合第一段内容解释“光的诗人”。 29. 依据材料,概括莫奈绘画创作所运用的方法。 30. 结合材料简析怎样才能读懂印象派画作。 【答案】28. “光的诗人”是指注重用眼睛观察,吸收自然界瞬间的印象,捕捉光和色,而 忘却了事物本身意义的印象派画家。 29. 观察法,连作法,感受法,情境法。 30. 注意感受光的状态,关注光和色彩的配合效果,印象优先于画的内容和事物的外形。 【解析】 【28 题详解】 - 32 -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义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 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义。一般来 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答案或者是原句,或者 需要考生运用“同义互解”和“虚实互解”等方法变通一下即可。 本题中,文中第一自然段说“印象派画家张开纯粹明净的眼来吸收自然界的刹那印象,忘却 了‘意义的世界’,而静观‘色的世界’‘光的世界’。色是从光而生的,光是从太阳而来 的。所以他们可说是‘光的诗人’”,将这些信息加以整合,由此可见,“光的诗人”是指 注重吸收自然界瞬间的印象,重点是捕捉刹那的光和色,而忘却了事物本身意义的印象派画 家。 【2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本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仔细审读题干,抓住题 干中限定角度、范围、时间、空间等方面的词句,明确概括角度。其次是要根据概括角度, 回归文本,锁定信息区间。最后是在确定信息区间的前提下,仔细筛选相关信息,并根据题 干及文本层次分点整合组织答案。 本题中,根据第二自然段莫奈“曾对同一稻草堆连作了十五幅画”和“莫奈还连作‘水’ 图”,可见莫奈采用了“连作”的方法。根据“把朝、夕、晦、明的稻草堆的受光的各种状 态描出”,可见莫奈善于观察,使用了观察法。根据“起初以光的效果(即印象)为第一义, 以内容及形骸为第二义;终于脱却形骸而仅描印象”,说明莫奈作画重视感受,注重用吸收 自然界瞬间的印象,这是感受法。根据“他热衷于水的研究的一时期,曾以船为画室,常住 在船中,一天到晚与水为友”,可见莫奈作画时注重置身情境之中,这是情境法。 【3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本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仔细审读题干,抓住题 干中限定角度、范围、时间、空间等方面的词句,明确概括角度。其次是要根据概括角度, 回归文本,锁定信息区间。最后是在确定信息区间的前提下,仔细筛选相关信息,并根据题 干及文本层次分点整合组织答案。 本题中,根据印象派画风的特点“吸收自然界的刹那印象,忘却了‘意义的世界’,而静观 ‘色的世界’‘光的世界’”和“步他后尘的有许多画家,都热衷于光的追求,憧憬于色 彩”“莫奈的‘稻草堆’其实与‘稻草堆’无甚关系,只是各种的光与色的配合的效果”, 可知解读印象派画作,就要重视感受光的状态,关注光和色彩的配合效果。根据“所以他们 的画面只见各种色条的并列,近看竟不易辨别其所描为何物。起初以光的效果(即印象)为 - 33 - 第一义,以内容及形骸为第二义;终于脱却形骸而仅描印象”,可知解读印象派画作,不能 过于关注画的内容和事物的外形,印象优先于画作的内容。 - 34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