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新题型——信息类文本阅读专练(四)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高考语文新题型——信息类文本阅读专练(四) Word版含解析

- 1 - 信息类文本阅读专练(四)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各民族剪纸文化是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史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是一座内涵丰富、累积 了中华民族深层心理信息的智慧宝藏。在中华民族厚重的传统文化背景下,集中表现了广大劳 动人民崇尚礼仪与繁衍生息的朴实愿望,凝聚了广大劳动人民祈求富贵吉祥、禳灾辟邪、多子 多福的美好希冀。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独立的文字,民族文化的传承主要依靠口头文 学与约定俗成的形象化符号来传递。 过去在民俗学中,有一些专门从事民间叙事的学者,大多数会选择收集研究民间叙事的口 承文本,而对寄寓在民间艺术中的图形文本缺少相关的留意,而这一部分图形资料刚好由于生 动形象且表现直观,蕴含的信息量非常大。其实,从民间图像体系传承的剪纸故事更趋近于故事 的原始状态,同时它的叙述模式和角度也和同一母题的口承文本不同,恰恰可以同口承文本形 成互补关系,多方面地传达叙述者的主体表现意识,协助研究者更加科学准确地破译藏于其中 的文化密码。大多数少数民族民间流行剪纸文化的特征,体现的是隐性的超自然思维,在一贯的 思维空间应用上主要采取跳跃式的选择,是对大自然对人生的一种特有的判断。另外,还有一小 部分民族剪纸代表的是少数民族心灵的表达出口,对应着人类纯洁心灵的某种特定感受、体验, 诉说着人的视觉、听觉、内部感觉以及想象,并由此激发了人们新的种种感情以及想象。 少数民族剪纸作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各民族民俗文化的有机 载体,还是他们日常生活的艺术产品,当然也是一种不断进化着的民间“活态”文化。在当今社 会上,一方面它们还顽强地存在着,体现出其独特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因为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民 工开始大规模地涌入城市,乡村慢慢呈现城市化特征,历史悠久的民俗艺术正在快速远离人们 的日常生活。大量记载与传承各民族文化的剪纸,伴随擅长民间绝活绝技的老艺人的相继离去 而慢慢消逝,老艺人的子孙后代大多数摒弃了世世代代沿袭的祖业,许多富有特色的民间剪纸 技艺由于无人继承,已经处于绝迹的边缘。 社会发展破坏了传统文化的生态环境。直到最近几年,关于民族民间剪纸的搜集抢救工作 才慢慢开始,不过由于种种因素,抢救的力度、深度还有广度远远不够,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少数民 族地区,文化的抢救速度远远落后于经济开发的速度,同时也赶不上老一代艺人纷纷离世的速 度,如今很多乡村 50 岁以下还会剪纸的人已经很难遇见,在此类人中还能够承继民族文化传统 精髓的更是不容易,所以这些记忆和技巧已经处于绝迹的边缘。 - 2 - 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剪纸长期以来并没有产生大的经济效益,剪纸装饰人们的生活、装点人 们的生活环境、带来心理愉悦和安慰感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也很难发挥出来,因此这种民间技艺 也就很难得到长足发展,更是处于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哪怕是剪纸大师的子孙后代也极少有 人继承并发展这门技艺,有些人哪怕是为了生存继承了这门技艺,其作品也会依照现代人的审 美而发生改变,失去原有民族文化的精髓,只是沦为一种乡土味的粗俗装饰品。 不管是在各级教育机构的美术课程上还是在社会教育的宣传当中,传统剪纸都没有得到应 有的推广和认识,人们普遍缺少对这种民间文化应当具有的尊重和欣赏。在文化宣传中也忽略 了对这种民族技艺代表的民族文化的内在涵义。只有把这种民族文化发展变成文化产业,为传 承人带来经济效益,才能让剪纸艺人发挥出应有的创作潜力,创作出更多富有内涵、奇幻华美的 作品,少数民族剪纸才可以转化为可持续开发的资源,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选自王烨《中国古代剪纸》,有删改) 材料二: 从一些考古遗存发现,剪纸艺术在北朝(386-581)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至今已经有一千五百 年的历史,当时的剪纸技艺已经相当精熟。隋唐以后,剪纸艺术日趋繁荣。唐代还出现了专门描 述剪纸的诗句。《采胜》诗写到:"剪采赠相亲,银钗缀凤真。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描绘出 了唐代佳人剪纸的优美动作和剪出的花鸟草虫的美丽效果。到了宋代,开始出现了剪纸行业和 剪纸名家,剪纸开始普及;明清时代,是剪纸的高峰期。 从技法上讲,剪纸实际也就是在纸上镂空剪刻,使其呈现出所要表现的形象。中国劳动群众 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将这一艺术形式锤炼得日趋完善。形成 了以剪刻、镂空为主的多种技法,如撕纸、烧烫、拼色、衬色、染色、勾描等,使剪纸的表现力 有了无限的深度和广度。细可如春蚕吐丝,粗可如大笔挥墨。其不同形式可粘贴摆衬,亦可悬空 吊挂。由于剪纸的工具材料简便普及,技法易于掌握,有着其它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特性,因而, 这一艺术形式从古到今,几乎遍及我国的城镇乡村,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及赞美。 (选自《百度百科·剪纸艺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剪纸是最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从古到今,几乎遍及我国的城镇乡村,作为一种镂空艺术,它能 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 B.剪纸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凝聚了广大劳动人民祈求富贵吉祥、禳灾辟邪、多子 多福的美好希冀,是他们日常生活的艺术产品。 C.在一贯的思维空间应用上主要采取跳跃式的选择,体现的是隐性的超自然思维,是大多数少数 - 3 - 民族民间流行剪纸文化的特征。 D.剪纸艺人凭借聪明才智,凭借剪刻、镂空、撕纸、烧烫、拼色、衬色、染色、勾描等多种技 法,使剪纸的表现力有了无限的深度和广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独立的文字,民族文化的传承主要依靠口头文学与约定俗成的形象化 符号来传递,剪纸就是形象化符号之一。 B.口头文学不如更趋近于故事原始状态的民间图像体系传承的剪纸故事,但能协助研究者更加 科学准确地破译藏于其中的文化密码。 C.随着老艺人的相继离世,其子孙后代大多数摒弃了世世代代沿袭的祖业,许多富有特色的民间 剪纸技艺由于无人继承,将要处于绝迹的边缘。 D.剪纸艺术在北朝时候就已经出现了,由于剪纸的工具材料简便普及,技法易于掌握,便具有了 其它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特性。 3.下列材料内容,与文中《采胜》诗所表达的内容最接近的一项是( ) A.闺妇持刀坐,自怜裁剪新。叶催情缀色,花寄手成春。 帖燕留妆户,黏鸡待饷人。擎来问夫婿,何处不如真。 B.金甲朱衣画壁昏,军声不到暂开门。 数家祈福来浇奠,剪纸糊灯作上元。 C.暖日傍帘晓,浓春开箧红。钗斜穿彩燕,罗薄剪春虫。 巧著金刀力,寒侵玉指风。娉婷何处戴,山鬓绿成丛。 D.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剪纸艺术下一个简要定义。 5.请简要概括材料一中许多富有特色的民间剪纸处于绝迹边缘的原因。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前世界去贸易全球化、去科技主导化愈演愈烈,“内循环”概念被提升到如此高度,显示 了高层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新判断。 什么是内循环?指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通过发掘内需潜力,合理调配资源,实现经济更加强 劲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超大的市场规模、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完备的基础设施让我国发展 - 4 - 内循环具备足够底气。“内循环”这一概念的提出,必将为金融、旅游、汽车、教育等各行各 业带来新的机遇,推动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到新的层次。 后疫情时代,在经济增速下行叠加疫情冲击背景下,需求侧对金融产品的需求,无论是“质” (收益率与安全性),还是“量”(产品的充分供给),都更加迫切,居民大量财富将会借助专业机构 进入资本市场,理财、基金、养老资金投资和保险等行业都会迎来新的爆发。国产汽车品牌将 迎来极大利好,汽车研发会更加强调自主性,国产汽车相关产业链将获得更大的政策支持。还有 旅游行业,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国际旅游输出国,若中国旅游服务逆差能够转化为内需,该行业 将每年多贡献约 1.15 万亿产值,这必然会给受疫情重创的文旅产业带来活力并使其迎来新的发 展。 实现国内循环具体到企业来说,重振中小微企业尤为重要。经济内循环先是老百姓有消费 的欲望和能力,然后有实体企业的正常生产,另外就是健康运营的市场秩序,这样才能形成循环。 所以说,经济内循环的保障是中小微企业的繁荣发展,让千万个中小实体企业走出困境,才是经 济内循环的第一步。这也为许多新兴企业带来新的商机,像互联网企业 360 集团便强势聚焦国 内经济复苏大背景下中小企业发展路径,凭借 360 智慧商业强大的资源优势和营销势能,通过精 准的行业趋势洞察和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产品服务,数字化赋能中小企业快速提升自我“造血” 机能。 当然,经济内循环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产业发展战略,打破经济内 循环障碍,实现各类经济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十分重要。提高各行业企业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 的附加值,真正拉动内需,为启动经济内循环模式奠定扎实基础。通过各种手段重塑企业经营生 态,加快企业数字化进程,积极融入数字经济、新基建产业的发展等。政府也要进一步简政放权, 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推动中国经济的良性增长并造福民生。 (摘编自盘和林《打通“内循环”,迎来新发展》) 材料二: 长三角经济是我国经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优秀代表。新形势下,一体化、高质量 发展融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对于促进我国经济长远稳健发展更是至关重要。以长三角为 背景来讲双循环大家可能更容易理解。 就国际大循环而言,我国是全球产业链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而长三角地区的产业体系较 为完备,产业结构层次较高,对外开放起步早、发展好,经济国际化程度较高,很多产业已融入全 球产业体系。2019 年,长三角地区经济外向度已达 52.4﹪,高出全国 18.4 个百分点;境外和国外 资本大量进入长三角,目前长三角地区外商投资企业近 19.3 万家,投资总额达 2.5 万亿美元,均占 - 5 - 全国的三分之一。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超过长三角地区进出口总额的二分之一,达到 50.6 ﹪。中外资本和中外产业在长三角地区已密切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参加国际大循环。 长三角一体化不仅会提升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而且会加深中外资本和中外产业的融合, 奠定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良好基础。 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新冠疫情的冲击和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使全球产业链与 供应链布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供给端方面的国外供应链出现高度不稳定性,需求端方面受保 护主义影响又有更多不确定性,我国在国际经济循环方面面临较大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长三 角企业更要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积极布局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将中国企业有机嵌入国际产业 链供应链之中。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及美国政府在前沿技术和高端产业方面极力阻挠我 国企业进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严峻挑战,应进一步提高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提升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推进多层次融入国际大循环。长三角不 少企业已经布局,比如苏州亨通,已经构筑全产业链并拥有核心技术,正致力打造全球通信和电 力产业全价值链综合服务商。 构建双循环体系,要进一步培育和发挥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聚力培育和壮大世界 级产业集群,增强重点产业在国际产业与产业链发展中的不可替代性。解决产业链与产业发展 的“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提升优势产业在世界市场供应关键环节的自主可控性,确保我国产 业与产业链独立发展,在一些优势领域引领发展。最后,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引导中国企业实施 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战略,在此基础上向国际市场扩张生产能力和服务网络,为融通国内国 际双循环打牢企业基础。 (摘编自程必定、孔令刚《以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融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内循环状态下,经济发展不依赖国际市场,在国内扩大内需,开拓市场,形成完整闭环并循环运 行。 B.中国旅游服务由国际需求转化为国内需求,旅游业产值大幅增收,文旅产业获得重振并迎来新 发展。 C.保障中小微企业繁荣发展,帮中小微企业走出困境是经济内循环做到的第一步,这将为新兴企 业带来商机。 D.后疫情时代,老百姓对金融产品收益率、安全性和产品多样化,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求更加 强劲。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6 - A.中外资本和中外产业在长三角地区已密切融合,共同参与国际大循环,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 现实条件之一。 B.美国政府在前沿技术方面极力阻挠我国企业进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对于相关产业来说,是挑 战也是机遇。 C.我国在国际经济循环方面面临冲击的深层原因是国外供应链出现不稳定性,以及需求端又有 更多不确定性。 D.360 集团在服务中小微企业的同时也使自身得到发展,和许多中小微企业是互利互惠、合作共 赢的关系。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江苏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中央部署要求,提升投资贸易合作水平,推动"一带一路"交汇点建 设不断走深走实、行稳致远。 B.2020 年 8 月 7 日,湖北省政府宣布,将组织举办"与爱同行惠游湖北"活动,期间全省所有 A 级景 区对全国人民免费开放。 C.政府通过激发和做大内需,挖掘消费潜力,提高居民收入,解决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释放需求 空间,弥补外部需求波动。 D."老小区加装电梯,每台可获 20 万元补贴",这是市民从合肥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印发的 通知中获取的主要信息。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 5.构建经济内循环体系,有哪些措施?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当今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以活化的新形式发扬其 深厚内涵,涵养中国精神,滋润现代人生。不论是为当代中国人更好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还是为参 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都需要我们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蕴藏的巨大 价值,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体验。 数字技术为更好再现文化遗产提供支撑。文化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每个时代都有其特 色文化形态,即便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其表现形式也不断嬗变。近年,集中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 博物馆利用数字技术改进展陈方式,优化“用户体验”,强化互动性和参与感,满足观众感知和互 动需求,加强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数字敦煌、数字故宫让我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 体验徜徉于历史文化场景,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精神。故宫通过与动漫、影视、文学及社 - 7 - 交平台全方位融合,设计开发产品和数字内容,使传统文化魅力不断传播发酵,推出一批网红产 品,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以全新方式获得时空延伸,融入生活日常,提升生活品位。故宫以“跨界” 之思和“网红”之势,举办相关文化活动,获得年轻人追捧,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对日常生活的有 效融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获得更好传播,还要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目前这类 具有强势文化传播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媒体还比较少,缺乏像动画电影《功夫熊猫》《花木兰》 这样叫好又叫座的品牌产品。有待更新思维模式,重视多元文化背景,找到贴切的表达方法,呈现 出既具中国文化深远意味又贴近海外受众审美习惯和对中国元素期待的文化产品,推动中华文 化走出国门,在交流互鉴中绽放独特魅力,在多元文化合作与竞争中实现共存共荣,促进人类文 明共同进步。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条件借助数字技术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 度。作为一种战略性资产,传统文化资源如何“活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时代对 文化工作者提出的重要课题,还需要我们在国际国内视野中,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新趋势,不断实 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双向突破,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 牌。 (摘编自高宏存《以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二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传统来说,如何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 关键问题。晚清至 20 世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冷战,增加 了问题的复杂程度。多数人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之所以认定这 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首要的标志是:相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 中国经验。这丝毫不存在贬低中国古典文学的意思。中国古代批评家曾指出:“文变染乎世情, 兴废系乎时序。”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及其评价依据。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都将受到 文学传统与现实世界纵横坐标构成的不同压力。强调来自纵轴的文学传统,还是追求更大限度 地再现当代的现实世界?现实主义的宗旨显然是后者。这时,所谓的创新可以表述为,一种再现当 代现实的企图改变了文学传统的发展方向。 这就划出了一个区分的标准:如何辨别鲁迅式的“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分子? 尽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 夷长技以制夷”;而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 具体例证。 - 8 - 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那么,现今的历史语境中, 中国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文化浩如烟海,门类繁杂,一批饱学之士始终专心致 志地从事清理和阐释工作。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 改变世界。”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的历史使命,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批 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也因为意识到这种使命,人们才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诸 如三叩九拜之类。 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并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 并且解决问题。工业社会贯穿生活时,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意境”“情景交融”“天人合一” 等)保存了哪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启蒙、革命、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产生的社会关系瓦 解了古代的乡绅之治后,儒家的“修身”与西方文化的宗教具有哪些不同的社会功能?“君子和 而不同”的思想蕴含着哪些重大的启示?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 史、对话现实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 (摘编自南帆《中国文化的活力》) 材料三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 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 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 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 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 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 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的价值,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进而参与国际 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 B.数字技术使传统文化以全新方式获得时空延伸,激活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从而能产生 更大的经济效益。 C.只要运用数字技术来传播传统文化,就能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 和文化品牌。 D.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要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需要有条件地借助数字 - 9 - 技术。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用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成功案例论证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的支撑,可见传统文化创 新形式可借助数字技术。 B.材料一以动画电影《功夫熊猫》《花木兰》为例,论证了当前传统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指出 应该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 C.材料二指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冷战",可见中国文化要想 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困难比较大。 D.材料二对比了鲁迅式"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者的异同,包含对二者的褒贬评价,指出 二者都具有很大的不足。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优势研究 B.数字技术与中国文化遗产关系研究 C.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结合方式研究 D.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国际化研究 4.结合材料内容,给“盗火者”下一个简要定义。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渐突出,一些作家开始反思、追问应如何正确处理人与 自然的关系,现代生态文学即发轫于此。中外生态文学均致力于探寻生态危机的根源,在创作中 蕴含着作家的伦理观照、审美追求和社会担当,对重塑心灵生态、建设生态文明有一定的启示 作用。 纵观人类发展进程,工业文明和科技发展在人与自然之间不断筑墙,人与自然日渐疏离。从 某种程度上看,生态危机实乃精神危机人性危机和文化危机,作为应对危机的上策,生态文明建 设的基础在于全球公民环境素养的提升。作为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与批判,饱含诗意栖居美好愿 景的生态文学,以真、善、美的表现形式引领读者回归自然,并将自然根植于心灵深处,从而达到 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境界。 在西方文学中,“生态文学先驱”亨利·梭罗在自然日志《瓦尔登湖》中,展现了人与自然 的器平等关系,主张善待自然,强调人应回归自然,把自己作自然的一部分,由此获得感官上的亲 - 10 - 和,真正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约翰·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则体现着人对土地的 本能依赖。 中国作家对生态情怀的展现是全方位的。其中徐刚的《伐木者,醒来》等守望家园系列、 李青松的《一种精神》等绿色森林系列、哲夫的黑雪》等生态危机系列郭雪波的《沙狐》等 草原生态系列、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等边疆书写、于坚的《哀滇池》生态诗歌等优 秀作品,均以独特的视角和艺术表现,共同昭示了生态危机的根源及出路,对人们未来如何走上 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现代生态文学发出的是人类“诗意地栖居”的心灵诉求,其核心就是要恢复人与自然的良 性互动关系,对危及人类生存的种种困境给予审美的解答,以期通过对话的方式重构人与自然 的和谐关系。很显然,现代生态文学的创作与传播有助于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基础。它在 关注人类生存、探究人性危机、谋求人类合作及构筑人类共同价值基础等方面的作用不可小 觑。因此,人类应树立生态世界观,从生态学角度来把握世界的总体联系和发展规律。在中西文 化间,生态思想资源是互相交叠的,尤其在生态伦理方面,这在中西生态文学及相关著述中有着 极为丰富的表征和阐述。 阿尔贝特·史怀哲在《文明的哲学:文化与伦理学》一书中正式提出“敬畏生命”的生态 伦理思想,将伦理学范畴由人类扩展到自然界所有生命。“生态伦理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 提出大地伦理。他在《沙乡年鉴》中指出,大地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应当是平等的,人类应当放弃 征服者的角色,对每一个大地成员保持尊重乃至敬畏。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则从自然价值论出 发,在《哲学走向荒野》中提出了“荒野转向”的概念认为作为生态系统的荒野是一个呈现着 美丽、完整与稳定的生命共同体。 中国古代一向重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天人合一”“和合共生”等哲学理念和智慧 内化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这在古代叙事文学、逸文学和当代书写中均有着丰富的呈现如陶 渊明的诗文,以大量的田园文学实践彰显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体悟。在小说领域,文人对“天人 合一”之境的摹写与刻画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同价值诉求及与自然相亲的诗意愿景。 现代生态文学是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回应,是文学对现实责任的自觉担当。它以生命伦理为 基础,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找寻人类的精神归宿。它以自觉的责任意识引领人们反思当下 的问题,思索人类未来的命运,其意义已远远超越文学本身,对于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 作用。 (摘编自王玉明、冯晓英《生态文学的当代价值》) 材料二 - 11 -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生态是我们赖以生存生活的基 础,是人的生活之需、生存之要、生命之本。它包括大自然——大气圈、水圈、动植物生物圈 等,也就是与生命活动和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自然背景。人从属于置身其中的自然与生态,人和 自然万物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文学距离人自身最近,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是文学表达的重要内容,而生态文学很好 地体现了这些特征。生态文学可以深入反映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推动社会反 思,承担起文学反映现实、抚慰人心、启发思考的社会责任。 在中国,生态文学有悠久历史。从古代生态文学理论背景看,其繁荣兴盛与中国传统哲学美 学有着密切关联。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以和为贵、和谐共生、美美与共等哲学思想,是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积淀,也是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构成中国生态文学的 哲学和美学基础。今天,推动中国生态文学的发展继承这些宝贵思想和文学遗产十分必要。 (摘编自李朝全《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与自然日渐疏离同工业文明与科技发展密不可分,人类要有清醒认识和应对策略。 B.中国作家以各自独特视角、艺术表现和全方位的生态情怀,表现了共同的生态主题。 C.要想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必须依靠现代生态文学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审美解答。 D.中国古代生态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缺少西方生态哲学中敬畏生命的理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人类工业文明带来的环境破坏问题,作家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就不高,也就不会出现 现代生态文学。 B.基于提升全球公民环境素养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应对生态危机的上策,某种程度能化解精神、 文化等危机。 C.生态是物质的,人类的生存生活离不开它;而生态文学是精神的,它对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 有积极作用。 D.生态文学很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它也呈现 出美学价值。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所摘诗句、文句不属于生态文学的一项是( ) A.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 B.越一小岭,始见平畴,水田漠漠。(徐宏祖《徐霞客游记》) C.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郦道元《水经注》) - 12 -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现代生态文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答案以及解析 一、答案:1.A; 2.D; 3.A; 4.剪纸艺术是一门在纸上镂空剪刻形象,反映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思 想、情感以及理想的古老的艺术形式。 5.①社会发展破坏了传统文化生态环境;②早些年政府和研究机构对此重视不够;③作用难以发 挥,继承人缺失;④缺少恰当的宣传和应用。 - 13 - 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能力。A 项,应为“剪纸是最古老的中国民间 艺术之一”,汉代才有造纸,而青铜器铸造艺术比剪纸就早。 2.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 项,由原文“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独 立的文字”可知 A 项以偏概全。B 项,由原文“从民间图像体系传承的剪纸故事更趋近于故事的 原始状态,同时它的叙述模式和角度也和同一母题的口承文本不同,恰恰可以同口承文本形成 互补关系,多方面地传达叙述者的主体表现意识,协助研究者更加科学准确地破译藏于其中的 文化密码。”可知 B 项主次关系颠倒。C 项,由原文“已经处于灭绝的边缘”,可知 C 项已然与将 然混淆。 3.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 项内容与《采胜》都是写剪纸的优美动作 和剪出来的效果;B 上元节制灯;C 写的是立春日;D 写早春。 4.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从技法、内容、来源、时间几个方面,将其组合成一句 完整的话语。 5.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文章的能力。答题区域在 3-6 段,第三段的总结句在第四段的开头。第 四段根据“直到最近几年,关于民族民间剪纸的搜集抢救工作才慢慢开始”,可知“早些年”。第五 段根据“这种民间技艺也就很难得到长足发展,更是处于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来概括。第六段 根据“传统剪纸都没有受到应有的推广和认识”“只有把这种民族文化发展变成文化产业,为传 承人带来经济效益,才能补助剪纸艺人发挥出应有的创作潜力……”来概括。 二、答案:1.D; 2.C; 3.A; 4.①采用层进(递进)式结构。首先提出“一体化高质量”形成双循环经 济格局的重要性问题,然后分析长三角经济融入国际大循环的现状、优势和面临的问题,最后提 出解决办法。②多种论证方法相结合,文中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的方法展开论证。 5.①重振中小微企业,让中小企业走出困境。②制定具有针对性产业发展战略,实现各类经济社 会资源的高效利用。③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真正拉动内需。④重塑企业经营生态,积极融 入数字经济、新基建产业等。⑤政府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 解析: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及分析辨别的能力。A 项,“不依赖国际市场”“闭环”文中无根据。原 文说“什么是内循环?指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通过发掘内需潜力,合理调配资源,实现经济更加 强劲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注意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可能“不依赖国际市场”,形成“闭 环”。B 项,“旅游业产值大幅增收,文旅产业获得重振并迎来新发展” 未然变已然,原文为假设关 系“还有旅游行业,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国际旅游输出国,若中国旅游服务逆差能够转化为内需, 该行业将每年多贡献约 1.15 万亿产值,这必然会给受疫情重创的文旅产业带来活力并使其迎来 新的发展”,且原文是“逆差”部分转内需,选项以偏概全。C 项,“……是经济内循环做到的第一步, - 14 - 这将为新兴企业带来商机”曲解文意,主客颠倒。原文“经济内循环的保障是中小微企业的繁荣 发展,让千万个中小实体企业走出困境,才是经济内循环的第一步”,意为中小企业的繁荣发展能 保障经济内循环。故选 D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C 项,“深层原因”,无中生有。原文是“供给端方面 的国外供应链出现高度不稳定性,需求端方面受保护主义影响又有更多不确定性,我国在国际 经济循环方面面临较大冲击”,但并未说外供应链出现不稳定性,需求端有更多不确定性是我国 在国际经济循环方面面临较大冲击的“深层原因”。故选 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讲的是经济“双循环”问题。A 项, 表述属于双循环经济行为范畴,符合材料二的观点,其它三项都在讲提振内需,激发消费潜力,属 “内循环”经济行为。故选 A。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首先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第一段首先 指出长三角经济是我国经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优秀代表,接着指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融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对于促进我国经济长远稳健发展更是至关重要。这是提出问题。 第二段以长三角经济为例,先指出长三角地区的产业体系较为完备,产业结构层次较高,对外开 放起步早、发展好,经济国际化程度较高等优势;再分析 2019 年,长三角地区经济外向度已达 52.4 ﹪,高出全国 18.4 个百分点;境外和国外资本大量进入长三角,目前长三角地区外商投资企业近 19.3 万家,投资总额达 2.5 万亿美元等,分析长三角经济的现状。而第三段,分析的是长三角经济 面临的问题,如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新冠疫情的冲击和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供给端方面的 国外供应链出现高度不稳定性,需求端方面受保护主义影响又有更多不确定性等;接着分析长 三角积极应对的办法,如长三角企业更要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积极布局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将 中国企业有机嵌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之中等。第四段,构建双循环体系,要进一步培育和发挥一 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聚力培育和壮大世界级产业集群等,这是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由 此可见材料二采用了层进式结构。再分析论证方法。“长三角经济是我国经济‘一体化、高质量’ 发展的优秀代表”“以长三角为背景来讲双循环大家可能更容易理解”,“长三角不少企业已经布 局,比如苏州亨通,已经构筑全产业链并拥有核心技术,正致力打造全球通信和电力产业全价值 链综合服务商”,这都是举例论证;还有“2019 年,长三角地区经济外向度已达 52.4﹪,高出全国 18.4 个百分点;境外和国外资本大量进入长三角,目前长三角地区外商投资企业近 19.3 万家,投 资总额达 2.5 万亿美元”,引入的数据很有说服力,这是引用论证。总之,材料二多种论证方法相结 合,论证层次清晰,说理透彻,很有说服力。 5.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概括内容要点及提出个性化见解的能力。构建经 - 15 - 济内循环体系的内容都在材料一。结合“实现国内循环具体到企业来说,重振中小微企业尤为重 要”“经济内循环的保障是中小微企业的繁荣发展,让千万个中小实体企业走出困境,才是经济内 循环的第一步”,可概括出“重振中小微企业,让中小企业走出困境”;结合“当然,经济内循环的形 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产业发展战略,打破经济内循环障碍,实现各类经济社 会资源的高效利用十分重要”可概括出“制定具有针对性产业发展战略,实现各类经济社会资源 的高效利用”;结合“提高各行业企业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附加值,真正拉动内需,为启动经济 内循环模式奠定扎实基础”可概括出“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真正拉动内需”;结合“通过各种 手段重塑企业经营生态,加快企业数字化进程,积极融入数字经济、新基建产业的发展等”可概括 出“重塑企业经营生态,积极融入数字经济、新基建产业等”;结合“政府也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切 实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推动中国经济的良性增长并造福民生”可概括出“政府要进一步 简政放权,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 三、答案:1.D; 2.D; 3.A; 4.“盗火者”是“五四”时期中国的一批为了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 夷长技以制夷”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的思想先锋。 5.首先总括指出,为了当代中国人更好理解传承民族文化,为了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 化形象,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活化、创新。然后论述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播的方法,一是运用数字技 术,二是将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最后总结收束。 解析:1.A 项“进而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错。材料一第一段“不论是为当代 中国人更好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还是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都需要我们发挥 宏大传统优势……”,说明“更好地理解传承民族文化”与“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 象”之间是并列关系。B 项“激活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从而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于文 无据。材料一第二段“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以全新方式获得时空延伸,融入生活日常,提升生活品 位”。C 项“只要运用数字技术来传播传统文化,就能创造……”错。“只要……就……”表示充分 条件,绝对化。 2.从材料二第 2、3 段可以看出“二者都具有很大的不足”的推论错误。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研究范畴”,一要符合“传统文化”,二要符合“传播”。A 项符合“传统文 化”,不符合“传播”,所以不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研究”的范畴。A、B、C 三项的相关信 息都在材料一,D 项相关信息在材料三。 四、答案:1.A; 2.A; 3.D; 4.现代生态文学是①以工业文明以后的环境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 ②蕴含着作家的伦理观照、③审美追求和社会担当的④一种文学形态。 5.①首先介绍现代生态文学产生的背景、表现的思想及其作用。②接着结合中西现代生态文学 - 16 - 创作情况阐述其价值,进而阐述中西生态哲学思想。③最后论述生态文学的核心思想及其当代 价值。 解析:1.B.“全方位的生态情怀”偷换概念,原文为“对生态情怀的展现是全方位的”;“表现了共同 的生态主题”过于绝对。C.“必须依靠……”表述绝对。D.“缺少西方生态哲学中敬畏生命的理念” 曲解文意,中国古代生态理念中也蕴含着“敬畏生命”的因素。 2.“也就不会出现现代生态文学”过于武断。 3.本句为刘禹锡假设的景象,并非描写自然景象,其他三项均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