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湖北省黄冈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湖北省黄冈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②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③“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限多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④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⑤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 ⑥南唐中主的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王国维从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一种“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悲哀和感慨。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写的是相思爱情,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王国 维的这种感发正是中国诗歌中让人心不死的“兴”的作用。 (摘编自叶嘉莹《什么是好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就作者方面而言,宇宙间的物象和人世间的事象都可以是引起人们感动的重要因素。 B.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是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只会产生与作者完全一样的感动。 C.子贡从《诗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中悟到做人的道理,是对原意的曲解和否定。 D.读者只要“背离作者原意”去读诗,就能到达阅读的第三个层次,最能感悟到生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论证了中国诗歌在创作和阅读时都重视“兴”的作用。 B.文章论述“兴”的作用,用较大篇幅论证阅读诗歌时有限的形象能引起更多的联想。 C.文章采用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西方“读者反应论”和中国传统诗学之间的差异。 D.文章举王国维对李璟和晏殊词另类解读的例子,有力地论证了“诗可以兴”,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感动层次看,只有那些能激发读者更多联想和“兴”的感发的诗才是好诗。 B.读者读诗感动层次越高,他们达到的鉴赏层次就越高,阅读鉴赏能力也越强。 C.读者读诗感动要达到第三个层次,离不开对作品原意的理解和对形象的欣赏。 D.能否解读出一首诗的丰富含意,跟读者对生命的感悟能力的强弱有一定关系。 【答案】1.A 2.C 3.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B项,“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只会产生与作者完全一样的感动”错,因为诗在使读者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读者有的感动与读者不同。 C项,“是对原意的曲解和否定”错,子贡悟出做人的道理是一种新的生发,并没有否定愿意。 D项,对原文理解有误。“背离作者原意”针对的是“兴”的引发,并非指读诗要故意背离愿意;并且表述改变了“背离作者原意”与感悟生命的条件关系。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 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项,“对比论证”错,“突出差异”错。应该是类比论证。凸显二者的相似性。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中,A项,“只有那些能激发读者更多联想和“兴”的感发的诗才是好诗”说法绝对,那些不能产生更多联想、只有一对一感动的诗歌也有很多好诗,如《钗头凤》等。 故选A。 【点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解答此类试题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答非所问、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简单来说,区块链技术就是一个经过特殊加密、遵循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同时记录同一笔交易的大账本。”树图区块链创始人龙凡这样解释,“信息生产部门负责记录存储信息,也就是‘区块’,而信息使用相关方之间通过‘链’式加密方式传递,任何人都可以进行记账,但是如果想要对账本中记录的某一信息进行修改则几乎不可能。” 一个比喻或许更加简明。比如买家从卖家手里购买了一件商品,买卖双方就同时向全网“喊话”:我们完成了一笔交易。然后区块链上的每一个节点就同步记录下这笔交易,一个个小账本构成了一个超大账本,同一笔交易在不同的小账本上保持一致,公开透明,无法篡改。 解决信任问题,因此成为了区块链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它的能量正在于,以技术保证建立了一套去中心化的、公开透明的信任系统,从而让数字世界跟物理世界一样真实。“说到底,区块链就是一种无需信任积累的信用建立范式,任何互不了解的个体通过一定的合约机制,不再需要一个中间方,就可以达成信用共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广乾接受《经济日报》独家采访时表示。 (摘编自陈静《区块链:推开信任世界新大门》) 材料二:目前,腾讯志愿者旗下的“404寻亲广告”“广点通寻人”“电脑管家寻 人”“小管寻人”“优图寻人”“微信小程序寻人”等公益寻人平台都将应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信息共享、实时更新、多中心存储,提升公益寻人的协同效率。 传统公益寻人平台区块链共享后的公益寻人平台 (摘编自彭琳《腾讯运用共享技术构建“公益寻人链”》) 材料三:不少专家认为,尤其是在多方参与、链条长、信任缺失的场景里,区块链凭借其独有的信任建立机制,将成为未来发展数字经济、构建新型信任体系不可或缺的技术之一。 例如,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已发挥出显著优势。在供应链金融、跨境支付、资产管理、保险等金融业细分领域,区块链已有诸多应用成果。在溯源行业,区块链也大有用武之地。平安产险在宁夏中宁搭建了智慧农业产销溯源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连接物联网设备,实现全产业链溯源管理,为提升枸杞种植品质、产能提供依据。蚂蚁区块链也运用到商品溯源中。据介绍,去年天猫“双11”,有1.5亿海淘商品实现了原产地溯源,2019年拥有区块链身份证的商品将达到20亿。 (摘编自叶子《区块链“链”向未来》) 材料四:区块链要服务于各行各业,实现“区块链+”的大规模应用,首要的是解决链上链下问题。目前我们不可能把链下信息系统中的所有数据都上链,那样的话,存储容量和处理性能都会有问题,但我们可以对信息系统中需要保证真实可信的数据采集“数据指纹”,把“数据指纹”上链,链上链下关联,从而保证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可信。 区块链作为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安全问题。任何人都可以在以太坊等公有链上以极低成本发布信息,而区块链的不可篡改和去中心化特性,将大大提高监管难度。利用区块链传播有害信息、网络谣言,会给区块链技术应用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利器要善用。这好比有人认为路上若是没有警察、没有红绿灯,车子可以开得更快,事实上,没有监管的马路寸步难行。只有提升区块链技术应用的规范性,完善区块链监管技术、监管政策、监管能力和监管模式,确保产业发展与监管并行,才能为区块链技术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摘编自陈纯《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新动能》) 4.下列不属于“区块链”技术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一项是 A.中国建设银行总行完成了全国491个城市公积金中心的互联,在实现数据同步的同时,保证数据权责明晰,各公积金中心通过智能合约,就可以共享数据。 B.王同购买一个书架,下单之后把钱打给了支付宝,支付宝收款后通知卖家发货,王同学在收货后予以确认,支付宝收到确认通知并打钱给卖家。 C.浙江省依托浙江政务服务网上线了电子票据平台,全省超400家各级医疗机构上此平台,开具医疗收费电子票据,供随时查询,解决群众看病报销难的问题。 D.“抖音”的每个普通用户可以拍摄长度为15秒的短视频,上传到网络上进行分享,每个人都可以被听到、被看到,只要拍的好,都一样能收割大量关注度。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公开透明的、通过“链”式加密方式传递的、同时记录同一笔交易的大账本。 B.区块链能将多种信息发布渠道连接在一起,让原来“各自为政”的相关组织联动起来,实现1+1>2的功能。 C.区块链让信息公开透明,无法篡改,能确保建立一套公开透明的信任系统,从而让数字世界完全真实可信。 D.不可篡改和去中心化特征,既是区块链解决信用问题的能量所在,也是大大提高链上信息监管难度的原因。 6.“公益寻人链”欲做大规模,邀请其他公司加盟,假设你是腾讯公司的经理,你将从哪些方面推介这一平台的优势?请结合上面几则材料内容加以概括。 【答案】4.B 5.C 6.①“公益寻人链”以区块链技术建立了一套去中心化的、公开透明的信任系统,让互不了解的个体可以达成信用共识。②“公益寻人链”能实现信息共享、实时更新、多中心存储,提升了公益寻人的协同效率。③“公益寻人链”重视安全问题,提升技术应用的规范性,提高监管服务水平。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中,B项,区块链是“以技术保证建立了一套去中心化的、公开透明的信任系统”,天猫网购物,买卖双方都以第三方支付宝为中心,不符合“去中心化”的内涵。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本题中,C项,“从而让 数字世界完全真实可信”错误,由材料一可知区块链链上的信息传播是无法篡改,但由材料四“利用区块链传播有害信息、网络谣言,会给区块链技术应用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可知,信息本身可能不真实。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平台优势”相关内容:材料一“它的能量正在于,以技术保证建立了一套去中心化的、公开透明的信任系统,从而让数字世界跟物理世界一样真实”,材料二“公益寻人平台都将应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信息共享、实时更新、多中心存储,提升公益寻人的协同效率”,材料四“区块链作为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安全问题”。据此分条概括即可。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灯塔 父亲就和小伙伴在池塘里扑腾,那时他以为,天下有水的地方就是村里的这一方池塘。 父亲参军,跟着部队南下。首长问,你们谁能爬山?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从小就上山放羊砍柴,每天翻山越岭如走平地,没啥说的!首长又问,你们谁会游泳?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会。村里的海,我能一口气扑腾几个来回。没啥说的! 父亲的两个没啥说的,就随着部队的改编成了海军。他以为海军就是要上舰艇,开着舰艇像开着坦克车一样。 父亲被派去学习航标灯和柴油发电机的维护和保养。他学得很快成绩也好。学习结束,他被分配到远离大陆的小岛上,岛上只有他一个人,日夜守着航标灯。 排长对父亲说,这个小岛你就是岛长了,所有活着的东西都归你管。岛上活着的东西就是空中的海鸟,海滩上的海龟、螃蟹。 排长说,守护好航标灯就是守护好祖国的领土。能看到航标灯的地方都归你守护,小海,你要自豪呢。 父亲很自豪。父亲每天的日子就是在小岛上巡逻,给航标灯添加柴油。父亲从没有一点儿的失落。 日子单调枯燥,父亲却喜爱上了这座小岛。父亲说,守岛的日子里,他真的学会了游泳,学会了钓鱼,学会了和海鸟说话。寂寞的时候,父亲就给母亲写信,每周来岛上送给养的船就成了他们传书的鸿雁。父亲的书信封封都是海岛的说明书,岛的静、岛的动、岛的趣、岛的乐,没有半句岛的苦、岛的累。他告诉母亲,坐在礁石上可以看到水中的游鱼,扎个猛子可以捞出红薯大小的海参,晚上睡觉,都会有螃蟹来敲你的柴门。 母亲被父亲的描绘给迷住了,带着红薯干炒花生到了海岛。母亲上岛的日子遇到了风浪,母亲被颠簸得把胆汁都吐出来了,船还是靠不了岛,只是依稀地看到个人影在挥手。母亲没有上岛,她死心塌地要嫁给父亲。母亲说,那么艰苦的日子父亲都乐观地面对着,跟着这样的男人,靠得住。 排长带着送给养的几名战士,为父母亲举办了简单而又热闹的婚礼。母亲留下和父亲相伴在孤岛上守候航标灯,两个人的世界把寂寞过成了快乐。闲暇,父亲教母亲游泳,在滩头捉螃蟹抓海参。他们把钓的鱼晾干,让给养船带回连队的炊事班。 父母最快乐的事就是给未来的孩子起名字。两个人对孩子叫什么名字争执不下,父亲说,周一、三、五,叫我起的名,周二、四、六叫你起的名。 母亲怀着我的时候,遇到一场特大风暴。浓雾翻滚,暴雨雷鸣,海天像倒翻过来一样,几十米高的巨浪一排排咆哮着疯了般拍到岛上,航标灯都被震得直摇晃。父母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大的阵势,有些不知所措,偏偏柴油机发生了故障。 母亲说,这么大的风浪,不会有啥船只过往,等风浪小了再上塔修理吧。父亲背上工具包说,上级交给我的任务就是维护好航标灯,首长说过,岛上的灯塔就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一分钟也不能灭。 父亲登塔,风浪扑得他站立不住。母亲担心,找来绳子系在父亲的腰间,另一端缠在自己身上,两人就这样守护在机器旁,在咆哮的海浪中坚持到天明。 父亲看着累瘫在身边的母亲,抚着她的秀发说,今天该哪个孩子陪咱出操了?母亲抱着父亲哭了,父亲说母亲上岛就哭过那一次。 部队裁军,灯塔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父亲也脱下了军装,可他依然留在岛上。父亲在孤岛上守护灯塔四十年,直到退休。 父亲病重期间,我正带着舰队在波斯湾护航。 母亲说,父亲念念不忘他那座小岛。老海啊,你放心,等我俩都走了以后,让孩子给咱办个海葬,把咱俩的骨灰撒进大海,撒在当年的海岛上,我陪着你一起守护大海。父亲欣慰地笑了,伸出枯瘦的手,抹去母亲的泪痕,自己的眼角却淌下泪水。 我是舰长,每次出海执行任务,路过那座小岛,我都会行注目礼。在那座小岛上,伫立着一座无形的灯塔。 父亲给我起的名字叫洋。我告诉父亲,我给儿子起的名字叫深蓝。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9年第20期)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的两个没啥说的”,表现了军人父亲的纯朴坦诚、责任担当,同时也为下文写父亲服从部队安排独守小岛等情节做好铺垫。 B.小说环境描写传神,如文中写巨浪“一排排咆哮着疯了般拍到岛上”,与写炮兽在甲板上肆虐的场景一样,都是以环境来烘托人物。 C.父亲不惧风浪坚持登塔维护航标灯,母亲担心父亲,即使身怀六甲也给予父亲最大的帮助,这个情节主要展示了父母情深意笃。 D.“我”每次路过那座小岛,都会行注目礼,“我”还给儿子取名“深蓝”。因为“那座小岛”是父辈精神的象征,“深蓝”寄寓中国将走向远海。 8.“涛拍孤岛岸,风颂赤子心!”是“2018年感动中国颁奖盛典”给予守岛卫国32年民兵的颁奖辞,以盛赞他的赤子情怀。请你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表现父亲“赤子情怀”的。 9.小说以“灯塔”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7.C 8.①言行描写。“没啥说的”、“岛上的灯塔就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一分钟也不能灭”表现出服从大局、忠诚爱国、责任担当的赤子之心。 ②环境描写。“螃蟹来敲你的柴门”、“暴雨雷鸣,海天像倒翻过来一样”通过环境描写表现乐观坚强、不惧困难忠于职守的赤子之心。 ③侧面描写(烘托)。写母亲的理解与支持从侧面表现父亲守岛的坚定信念与乐于奉献的赤子之心。 9.①有结构情节(或线索)的作用,使情节紧凑简洁,全文主要围绕父亲绕守护“灯塔”展开情节。 ②有隐喻象征的作用,更能突出主题。“灯塔”象征一种信念坚定、忠诚爱国、乐于奉献的坚守精神,这正是小说的所要表现的主题。 ③有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父亲守岛四十年,平凡而伟大的形象有如灯塔一般,令人敬仰。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项,“这个情节主要展示了父母情深意笃”理解错误。原文说“父亲背上工具包说,上级交给我的任务就是维护好航标灯,首长说过,岛上的灯塔就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一分钟也不 能灭”,可见,“父亲不惧风浪坚持登塔维护航标灯”主要是表现父亲服从大局、忠诚爱国、责任担当的赤子之心。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做这种题需要首先了解人物描写方法的分类,从大类上讲,人物描写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分为外貌(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 本题要求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表现父亲“赤子情怀”的。这是从人物描写手法的角度设题。 第一段两个“没啥说的”,这是通过语言描写体现了父亲的敢于担当。 两个“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是通过动作描写体现父亲的敢于担当的精神。 “螃蟹来敲你的柴门”“暴雨雷鸣,海天像倒翻过来一样”,这是环境描写,体现了环境的恶劣,从侧面表现父亲苦中作乐,甘于奉献、不惧困难、忠于职守等精神品质。 “母亲没有上岛,她死心塌地要嫁给父亲。母亲说,那么艰苦的日子父亲都乐观地面对着,跟着这样的男人,靠得住”,通过写母亲对父亲的理解,从侧面烘托父亲忠于职守的伟大形象。考生根据文中内容进行概括分析即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的能力。小说标题作用题通常联系小说结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小说主旨和联系读者的阅读感受作答。 在结构方面,全文都围绕着灯塔展开,是全文的线索,有贯穿全文的作用。 在主题方面,灯塔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真实的灯塔,第二是无形的灯塔。文章的结尾说“我是舰长,每次出海执行任务,路过那座小岛,我都会行注目礼。在那座小岛上,伫立着一座无形的灯塔”,这无形的灯塔就是父亲的精神。因此灯塔是象征作用的。根据文意,不难看出其象征意义。 人物形象方面,灯塔一致矗立在海上,就像父亲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一样,以物喻人,对父亲的任务形象有烘托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释之,堵阳人,字季。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中郎将袁盎知其贤,乃请徙释之补谒者。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 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 顷之,至中郎将。从行至霸陵,居北临侧。是时慎夫人从,上指示慎夫人新丰道,曰:“此走邯郸道也。”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意渗凄悲怀,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纻絮斫陈,蕠漆其间,岂可动战!”左右皆曰:“善。”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郤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其后拜释之为廷尉。 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后文帝崩,景帝立。张廷尉事景帝岁余,为淮南王相,犹尚以前过也。久之,释之卒。 《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不党不偏,王道便便”。张季近之矣。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郤/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其后拜释之为廷尉/ B.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郤/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其后拜释之为廷尉/ C.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郤/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其后拜释之为延尉/ D.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郤/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其后/拜释之为廷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文帝是西汉刘恒的谥号,侍母以孝著称,与其子汉景帝统治时期被合称文景之治。 B.公门,古代国君之外门,所有乘车辇之人经过时都要下车,以示对国君的敬意。 C.廷尉,古代官名,位列九卿之一。秦时设置,汉代沿用,是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 D.《书》,即《尚书》,为“四书”之一,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释之以贤能之才得到赏识。他事帝十年不得升迁,终得中郎将袁盎举荐,在陈述秦朝失去天下和汉朝兴起的原因时,受到文帝称赞,被授予谒者仆射。 B.张释之不畏权贵,勇于恪职守正。他见太子、梁王在司马门前不下车、前去阻止,后又弹劾他们犯了“不敬”之罪,受到文帝赏识,被授予中大夫。 C.张释之敢于直谏,富有远见卓识。文帝巡行霸陵,感叹用北山的石头做棺椁谁也无法打开,他见群臣附和,就直言关键是里面没有别人想要的东西。 D.张释之严守法律,执法公正不阿。文帝出行,一行人使乘舆马惊。张释之认为文帝应当即下令杀掉此人,不该让他依法判决罚金,文帝非常赞许。 13.把下列所学课文中的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答案】10.B 11.D 12.D 13.(1) 祖母刘氏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她 。 (2)如果凭借偌大的国家,在六国之后却跟随六国灭亡的先例,这就又在六国之后了(或:这又比不上六国了)。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这段话的意思是:张释之走上前去进言说:“如果有能引起人们欲望的东西,虽把棺柩封闭在南山的下面还是有缝隙的。如果其中没有一起人们欲望的东西,即使没有棺椁,又有什么忧虑呢?”文帝认为他说得好,那以后张释之做了廷尉。 “前进曰”为连动结构,意为“走上前去进言说”,中间不能分开,排除A、C两项。“何戚焉”意为“有什么忧虑的呢”,其中间不能分开。 “善其后”在此与文意不符,排除D项。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为四书之一”判断错误。《尚书》是“五经”之一,不属“四书”。“五经”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张释之认为文帝应当即下令杀掉此人,不该让他依法判决罚金,文帝非常赞许”,张冠李戴。原文是: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可见,张释之认为当罚金,而皇帝认为处罚太轻,经过廷尉的一番解释之后,皇帝才改变了主意。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基本上做到字子对译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注意:(1)夙:早。婴:被……缠绕。蓐:通假字,通“褥”,褥子。汤药:名词用作动词,此处可译为“吃饭喝药”。 (2)苟:如果。以:凭借。下:在六国之后。从,跟从。故事:先例。是:这。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张释之,是堵阳人,字季。侍奉汉文帝,十年内都没有被调动官职,默默无名。中郎将袁盎知道他有贤能,于是请求调动释之补为谒者。张释之谈起秦汉之际的事,谈了很长时间关于秦朝灭亡和汉朝兴盛的原因。文帝很赞赏他,就任命他做了谒者仆射。 不久,太子与梁王同乘一辆车入朝,到了皇宫外的司马门也没有下车,于是张释之追上前去阻止太子、梁王。然后检举揭发他们在皇宫门外不下车犯了“不敬”罪,并上奏给皇上。薄太后知道了这件事,文帝免冠道歉说:“教导儿子们不严谨。”薄太后便派使臣秉承她的意旨赦免了太子和梁王,太子、梁王才能够进入宫中。文帝由此看出了张释之的与众不同,任命他做了中大夫。张释之跟从皇帝岛霸陵,坐在霸陵之上的北面眺望。当时,慎夫人跟从,皇上指给慎夫人看去的新丰县的道路。说:“这就是去往邯郸的路啊。”让慎夫人弹瑟,皇上亲自依照瑟的曲调唱歌,情意凄凉悲伤,回头对群臣说:“唉,用北山之石做外槨,把丝紵麻絮切碎充塞在石槨的缝隙,再用漆粘合起来,难道还能启开么!”左右的近臣都说“好”。张释之走上前说:“如果有能引起人们欲望的东西,虽把棺柩封闭在南山的下面还是有缝隙的。如果其中没有一起人们欲望的东西,即使没有棺椁,又有什么忧虑呢?”文帝认为他说得好,那以后张释之做了廷尉。 后来,皇帝出行经过长安城北的中渭桥,有一个人突然从桥下跑了出来,皇帝所坐的车 马受了惊吓。于是命令骑士捉住这个人,交给了廷尉。张释之审讯了那个人。回奏说:“那人是下县里来的人,到了中渭桥,听到了禁止人通行的命令,就躲避在桥下。过了好久,以为皇帝的队伍已经过去了,就从桥下出来,看见皇帝的车马,马上就跑起来。”廷尉向皇帝报告处罚的结果,说他触犯了清道的禁令,应处以罚金。文帝发怒说:“这个人惊吓了我的马,幸亏我这马驯良温和,假如是别的马,那不就摔伤我了?可是廷尉才判处他罚金!”张释之说:“法律是天子和天下百姓共同遵守的法则。现在法律这样(规定)却要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被百姓信服了。现在既然把这个人交给廷尉,廷尉是天下公正执法的带头人,稍一偏失,而天下执法者都会任意或轻或重,老百姓的手脚还往哪里放?愿陛下明察。”许久,皇帝才说:“廷尉的判处是正确的。” 后来,文帝去世,景帝即位。张廷尉侍奉景帝一年多,做了淮南王的丞相,海追论以前的过错。不久后,张释之去世了。 《尚书》说:“不偏私不结党,王道才会平坦宽广;不结党不偏私,王道才能明辩。”张季的立身处世可说接近这种境界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府①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②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③。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十年,避乱成都,在严武幕府中任职时写下的,杜甫到幕府不久,就受到幕僚们的嫉妒、诽谤和排挤;②伶俜:流离失所;③《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用“清”“寒”点出幕府环境的特点,用“残”点明独宿的难寐“悲“情。 B.“音书绝”“行路难”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都抒发忧时、思乡之情。 C.尾联诗人化用典故,表明自己飘零辗转十年,终于在幕府求得安心的生活。 D.这是一首七律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景是悲景,情是悲情,诗风沉郁。 15.诗人为何发出“中天月色好谁看“的慨叹?请结合诗歌的后两联简要分析。 【答案】14.C 15.①饱经战乱,与亲朋音信断绝。 ②因战乱频发,关塞萧条,归路艰难。 ③飘零辗转十年,无奈暂依幕府,政治抱负仍难实现。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终于在幕府求得安心的生活”理解错误。最后一句“强移栖息一枝安”的意思是勉强能够像鹪鹩一样勉强暂时得到安顿。并不是求得了安心的生活。从注释①的背景也可以看出,诗人此时遭到排挤,境况并不好。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评价的能力。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答题时注意先答出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情感。 “中天月色好谁看”的意思是月上中天,皎洁明媚,但是谁又能有心观赏呢?答题时候需要在诗歌中找到诗人无心观赏的原因即可,也就是把握诗人的感情。 题干让从后两联分析,“风尘荏苒音书绝”“风尘”是战争的烟尘,“音书断”是指和亲朋音信断绝,因为饱经战乱,与亲朋音信断绝,诗人当然无心赏月。 “关塞萧条行路难”战争持续不断,关塞萧条,归行之路已断,无法回乡,诗人因此也无心赏月。 “伶俜”,流离失所,“强移栖息”勉强停息。是指诗人久经辗转,只不过暂时栖息幕府,壮志难酬,自然无心赏月。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两句,指出宋荣子对物我、荣辱都有冷静的认识。 (2)刘禹锡《陋室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两句,以贤人自况表明自己的气节和理想。 (3)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两句,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 【答案】 (1)定乎内外之分 辩乎荣辱之境 (2)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3)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分、辩、境、葛、庐、 雕、砌。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大兴机场距离北京市中心比较远,到天安门的直线距离46公里,距离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50多公里。旅客可以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前往大兴机场,最快的当属打“高的”。旅客可以乘坐设计时速350公里的京雄城际铁路到达机场,( )。到达航站楼地下层后,可以看到16条轨道交通在此汇集设站,换乘十分高效。乘坐站厅内的大容量扶梯,能直接抵达航站楼的出发层。 进入出发层,__________的“凤凰展翅”内部空间一览无余。支撑航站楼的不是普通的直立柱,而是曲线__________的C形柱。柱顶是多面玻璃构成的透明采光面,柱身是与屋顶一致的金黄色,8根C形柱撑起了核心区18万平方来的屋面。阳光从柱顶__________下来,即使在无人工照明的情况下,整个候机楼也被照得__________。如此精妙的效果,靠的是建设者们克服超大平面材料运输等诸多世界级难题而实现的,更是设计者精心设计的功劳。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美轮美奂 温婉 倾注 亮堂明净 B.神采奕奕 温婉 倾泻 清新宜人 C.神采奕奕 曼妙 倾注 清新宜人 D.美轮美奂 曼妙 倾泻 亮堂明净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成为世界上首个高铁下穿航站楼的机场因此是大兴机场 B.大兴机场也因此成为世界上首个高铁下穿航站楼的机场 C.也因此大兴机场航站楼成为世界上首个高铁下穿的航站楼 D.被世界上首个高铁下穿的航站楼因此是大兴机场航站楼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此精妙的效果,是建设者们克服超大平面材料运输等诸多世界级难题而实现的,更是设 计者精心设计的功劳。 B.如此精妙的效果,靠的是建设者们克服超大平面材料运输等诸多世界级难题的结果,更是设计者精心设计的功劳。 C.如此精妙的效果,有设计者精心设计的功劳,更是靠建设者们克服超大平面材料运输等诸多世界级难题而达成的。 D.如此精妙的效果,靠的是设计者的精心设计,更靠的是建设者们克服超大平面材料运输等诸多世界级难题而实现的。 【答案】17.D 18.B 19.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用来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神采奕奕”形容精力旺盛,容光焕发,形容的对象是人。此处的主语是机场,当选“美轮美奂”。 “曼妙”形容音乐、舞姿等柔美。“温婉”意思是温和、柔顺、婉约有度,温婉往往是形容人的一种性格。此处说的是“曲线”,强调其柔美,故选“曼妙”。 “倾泻”很快地从高处流下,“倾注”是指集中在一点,多指山泉瀑布由上而下地流入,也指贯注全神到一个目标上,如倾注强烈的感情,一股清泉倾注到湖里。此处主语是“阳光”从“柱顶”,不是一点,所以不能是“倾注”,故选“倾泄”。 “亮堂明净”明亮洁净。“清新宜人”是指清且新鲜,让人感觉很舒服。此处是“被照得”的补语,既然是被照,应该选意为“明亮洁净”的“亮堂明净”。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A项,强加因果。“成为世界上首个高铁下穿航站楼的机场”不能得出“是大兴机场”的结论。 C项,语序不当,“也因此”修饰“成为”不应分开;即使放在前面,也得用逗号隔开。文段介绍的是机场的特点,应以“大兴机场”作为陈述对象。 D项,与语境不合,陈述对象应是“大兴机场”。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 分析原句的错误,一是语序不当,设计在前,建设在后,再好的设计需要建设者来完成,所以两个分句而言应按“设计者”在前,“建设者”的顺序;二是“靠的是……实现的”句式杂糅,并有重复;三是搭配不当,效果“实现”或者“实现”效果都存在搭配问题。所以综合来看,C项最恰当。 故选C。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研究显示,正常状态下,人的眼睛每分钟眨动15 --20次,医学上称之为瞬目反 应。每次完整的瞬目过程中,上、下眼睑闭合,覆盖眼球表面,让泪液均匀地分布在 角膜和结膜表面,以保持他们的湿润,并使眼球得到0.2秒的休息,所以①____。但是,现在的电子屏幕设计本身就是对眼睛的刺激,导致双眼无法实现完全的眨眼,每分钟眨眼次数至少减少一半。电子屏幕源源不断地跳出新的刺激点,眼球就会不自主地被吸引过去,在这个过程中,②____,完整瞬目的次数明显减少,这就会导致眼睛内膜泪液分布不均匀,泪液蒸发增多。所以,③____,眼睛持续睁着,会影响眼睛的健康,我们的眼睛会更容 易患干眼症,进而诱发更多的眼部疾病。 【答案】 ①适度眨眼有益于眼睛的健康(眨眼对眼睛是有好处的) ②眼睛需要持续保持睁眼状态 ③过度使用电子屏幕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属于补写上下句题。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 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答题时要注意话题要保持一致,本题主要讲电子屏幕对眼睛的危害。 第一个空前是“所以”,应该填写的是上文的结论,上文讲的是瞬目反应的作用。结合下文“导致双眼无法实现完全的眨眼”,此空应该填写眨眼的好处相关的内容。 第二个空,上文有“眼球就会不自主地被吸引过去”,下文有“完整瞬目的次数明显减少”“ 眼睛持续睁着”,所以,此空应该填写与眼睛一直睁着,得不到休息相关的内容。 第三个空,“所以”开头,又处于文段的末尾,当是总结的内容,与文段的中心有关,再结合上下文应当填写与过度使用电子屏有关的内容。 21.请对下面的一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语句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王伟的研究团队,联合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进化基因组实验室,对出自广西田东县的一枚巨猿牙齿化石进行遗传物质提取和测序。研究人员从这枚190万年前的巨猿牙齿中提取到了遗传信息,这是科学家首次从来自亚热带地区如此古老的化石中成功提取遗传信息。研究结果表明,巨猿与现在生活在东南亚地区的亚洲猩猩,具有最为密切的亲缘关系,巨猿大约在1200万年前从猩猩的家族中分离出来,并独立演化。 【答案】中丹科学家联合研究,在距今190万年的巨猿化石中成功提取遗传物质,揭示了巨猿的起源和演化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选材大多是新闻报道,要求是概括主要内容,也可能拟新闻标题,或者写新闻导语,审题时首先要搞清楚答题任务。压缩语段的一般方法:1.摘取法,就是指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也就是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重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题干要求进行连缀。这种方法适合于封闭性语段,字数较少,内容单一,要求宽泛。2.分层法是语段压缩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压缩语段,连缀语句。3.复取法,也叫合取法,它是根据语段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的一种压缩方法。 题干要求提取文段的关键信息。这个文段一共有三句话,先概括每句话的内容。第一句讲的是中国和丹麦的两个科学家团队,对巨猿牙齿化石进行遗传物质的提取和测序。第二句话讲的是科学家从这枚190万年前的牙齿中成功提取到了遗传信息。此二句可以综合概括为:中丹科学家联合研究,在距今190万年的巨猿化石中成功提取遗传物质。第三句话,研究结果表明,巨猿从猩猩家族中分离出来,独立演化。可以概括为:揭示了巨猿的起源和演化。 【点睛】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最美奋斗者”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院士,被称为“布衣院士”,居功不傲,用他勤俭奉献的一生,回答了“人生的意义”这个大问题。他“小气”,近乎苛刻的节约,为省钱楼顶种菜;他“大方”,毕生积蓄880多万捐赠教育事业。 ②“时代楷模”中科院院士陈俊武是大科学家,心有大我,淡泊名利,勇于登攀。他对自己特别“小气”,外地出差常常为省点差旅费而计较,生活更是节俭;但又非常大方,资助多名贫困学生和优秀青年,捐资设立青年优秀论文奖励基金。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在班会上的发言稿,表达你对“小气”与“大方”在人生价值中的理解和认识。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小于己身,大在家国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说到“小气”与“大方”,这似乎是一对水火不容的词,但纵览古今志士,近到建国七十周年国家表彰的“人民楷模”,远至丹青竹帛上一串串响亮的姓名,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小气”与“大方”的融合与辩证性的统一。我认为,“小气”于人生而言,是节俭,而“大方”则是攀登与奉献。此二者结合,方彰显人生之灿烂。 “小气”的落脚点在于“自身”。我们常说“以小见大”,“小气”应从自身做起,我们不能一味苛求他人的低姿态,欲成大事者,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学会节俭是对自我出于“小气”的一种必不可少的约束,是位于“治国、平天下”之前的基石。被誉为“布衣院士”的卢永根院士,这位教育事业的先锋与楷模,却用近乎苛刻的节俭要求自己,甚至为省钱而在楼顶种菜……每一个成功者的内心,都进行着“小气”式的自我约束,而目的正是为了置自身利益于次位,从而为“大我”进行价值的创造与奉献,此之谓“大方”。 将“大方”换成文艺点的词汇,叫作“慷慨”,“慷慨”则对应着“给予”,是把自身通过“小气”而积累的硕果给予他人,给“大家”与“国”,即在登攀中积蓄力量,在奋斗中许身家国。去年国庆热映的礼赞大作《我和我的祖国》正是围绕着“大方”展开,影片如引线穿珠一般将七个不同的片段串为一体。无论是身居下野的民众,还是奋斗一线的一线科研人员,他们都在以大方的姿态奉献自己的点滴:开国大典的前夜,万籁俱寂,但有一群人还在测试着旗杆的电钮,计算着每一环节的时长;将毕生心血投诸于国家前沿的科研人员,明明肩负着如此光荣的使命却不得不隐姓埋名,人间蒸发般的舍弃自己身边的挚亲。如今的泱泱大国,正是凭借着无数仁人志士大方的汗水与心血而得以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大方”既大了家国,更在无形中“大”了自己。 “小”于己身,“大在”家国。有了“小气”的静俭修身,才得“大方”奉献家国的硕果。而随着累累“大方”的不断收获,之前的“小气”又更显弥足珍贵。人生的价值,就是 在这反复循环之中,斑驳而闪耀。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当拾起“大方”的矛,也紧握“小气”的盾,在征战人生的旅途中,攻守兼备而二力并举,实现自我价值与家国情怀的有机结合,带着一份不凉的热血,书写华夏儿女崭新的篇章!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解析】 [审题]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本题是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是2015年高考语文作文新出现的题型。旨在着重考查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要求学生读懂材料,在读懂的基础上按照任务指令作文,所以审题时的阅读能力和领悟能力要求较高。与以往传统作文不同的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写作目的、要求,更加明确、单一。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先看材料,材料由两则材料组成。第一则是“最美奋斗者”卢永根院士,他“小气”,近乎苛刻的节约,为省钱楼顶种菜;他“大方”,毕生积蓄880多万捐赠教育事业。第二则是“时代楷模”陈俊武。他对自己特别“小气”,外地出差常常为省点差旅费而计较,生活更是节俭;但又非常大方,资助多名贫困学生和优秀青年,捐资设立青年优秀论文奖励基金。 两位都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自己“小气”,对别人“大方”。 任务要求是表达对“小气”与“大方”在人生价值中的理解和认识,作文形式是班会上的发言稿。前者要求我们注意“小气”和“大方”的内涵与辩证关系,不能只就其中一点来谈,而是综合起来,挖掘二者的关系,把二者统一起来,才能写出符合题意的好作文。另外注意关键词“人生价值”,也就是说落脚点必须是人生价值。后者要求我们注意发言稿的形式,必须有称呼,也就是发言对象,必须有问候语,显得礼貌亲切,另外还要有结束语。 [立意] 1、小于己身,大在家国 2、以“小”见“大” 3、小与大,人生无价 4、学会“小气”,更要学会“大方” [素材] 1、 在中国,评价一个人的人品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是“小气与大方”。我们常常会评价我们的亲戚朋友或者同事是小气还是大方。当然,我们都喜欢大方的人而不喜欢小气者。 2、白石老人的生活也是很节俭的,他家摆在桌上待客的糕点果品,长年难得换动,只能看,不能吃的,有的餅里面都生了虫,还是照摆不换。 这是他生活小气的一面,但大方时,也同样叫人觉得判若两人。凡是从湖南老家来的人,若少了盘缠,他都慷慨支助,且出手大方。对他喜欢的年轻学子,他也愿意帮助,有的艺专学生要上他家,白石老人要他坐黄包车来,又担心他没钱,便守在门口为他付钱。李可染是他 的得意弟子,去法国留学时,他还将自己喜爱的比黄金还贵的朱砂印泥送给他。就是对自己学生的子女,同样也大方得很,生日节日或给红包,或赠張画,也是常事。 3、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国元帅彭德怀那波澜壮阔的革命一生中,他为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幸福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他经常将自己的钱物捐赠或资助给国家、家乡和人民群众,这时的他处处大方得很,他甚至为革命事业牺牲自己的生命都在所不惜;反过来,他对自己、对亲属要求却非常严格,甚至于严厉到不近人情或者特别小气。这大方和小气两相对比之间,一个大写的人格已经凸现在人们眼前。 4、有人大大方方的小气,有人小心翼翼的大方。 5、他,是玄武区人大代表,是一位“南京好人”。他年薪百万余元,拿出70%捐给有需要的人。从汶川大地震到南方雪灾,从敬老院、孤儿院、戒毒所到单亲家庭,从贫困党员家庭的帮扶到抗战老兵的慰问……他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他早已不知道帮了多少人,10年间捐出的财物达千万余元。对需要帮助的人,他大方得近乎奢侈;对自己却又吝啬得近乎苛刻:出差自带盒饭,一件衣服能穿10年,舍不得换好手机…… [结构] 文章从“小气”与“大方”的内涵说起,讲到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继而提出自己的观点——二者结合,方彰显人生之灿烂。 接着分说“小气”与“大方”,“小气”的落脚点在于“自身”,目的正是置自身利益于次位,从而为“大我”进行价值的创造与奉献,此之谓“大方”。而|“大方”是把自身通过“小气”而积累的硕果给予他人,给“大家”与“国”,即在登攀中积蓄力量,在奋斗中许身家国。作者在两个段落中并没有把“小气”和“大方”截然分开,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将二者融合在一起来谈。这样就为下文推出论点——“小”于己身,“大在”家国——做了充分的铺垫。 最后,作者面对同学,提出号召,再次回扣论点,深化主题。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属于材料作文。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做本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