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全国)2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全国)24

‎2018届二轮复习 诗歌鉴赏 训练(全国)‎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李侍郎赴常州 ‎[唐]贾至 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鉴赏 此诗既有依依惜别的情谊,又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切祝愿。首句写眼前景色,点明时令气候,属天时;次句预计李的别后行程,常州即今江苏省常州市,他当是沿江东下,所以说“楚水吴山”,属地理。这两句表明朋友旅途艰辛,自己对朋友的关切。后两句正面抒发惜别之意,以“今日”“明朝”对照见今日相聚之促,得之不易,明朝相忆之深,失之难堪,愈觉非尽醉不足以散愁。“今日”句即王维诗《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明朝”句即“西出阳关无故人”。其中的渊源关系,一览可知。‎ ‎“楚水吴山道路难”暗含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道路遥远难行,表达对友人此去的关切担忧;②山川阻隔,后会难期,抒发离愁的沉重。‎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 ‎[宋]黄简 病酒心情。唤愁无限,可奈流莺。又是一年,花惊寒食,柳认清明。‎ 天涯翠巘层层。是多少、长亭短亭。倦倚东风,只凭好梦,飞到银屏。‎ 鉴赏 这首词中的主人公喝了闷酒,醉得有些近乎病态(“病酒”即醉酒,俗谓“醉酒如病”);黄莺鸟的叫声,本来是悦耳动听的,所以博得了“流莺”的雅号,杜甫也有“自在娇莺恰恰啼”的诗句。可是对这首词中的主人公来说,却只能“唤愁无限”,听得心烦,却又无法封住那流莺的嘴巴,真是无可奈何(“可奈”即“怎奈”“无可奈”)!主人公的愁从何而来?细细想来,既不是源于病酒,也不是因为流莺。伤春?倒有些相似。你看,“又是一年,花惊寒食,柳认清明”,光阴荏苒,逝者如斯,转眼“又是一年”!春光如许,年复一年,时不我待,触景生情,感到时序惊心,慨叹流年暗换,从而“愁”上心头,其实,春本无可伤,可伤者往往是与春一样美好的事物。‎ 当作者望尽天涯的层层翠巘,心中暗数着那根本数不清的“长亭短亭”,怀人之情油然而生,但天涯各一方,现实的现象不可能,绝望之下,只得寄希望于梦中与家人相会。“天涯翠巘层层 ‎。是多少、长亭短亭”,是这首词中最关键的句子,也是读者理解和欣赏这首词的钥匙,“天涯”一句,是触景生情的诱发点。‎ 上片的流莺、花柳,皆眼前身边之景,对于词境皆止于描述而没有开拓意义,“天涯”一句却既融入了上片诸景,又高瞻远瞩,意象博大,更重要的是它开拓出了“长亭短亭”一境,遂使全词豁然开朗,转出了一片新天地,这是一个成功的过片。“长亭短亭”句接踵“天涯”句而来,是词中主人公望尽天涯的直接所得,是揭示全词情感实质的关键处。“长亭”“短亭”皆系行人休止之所,后来它就成了天涯羁旅、游子思归的象征。显然,这一句揭示了全词的抒情实质:乡关之思。读到这里,读者才能省悟到,上片所写的“病酒心情”以及流莺唤愁等等,都是主人公内心的乡关之思的外部流露,决不仅仅是因为春天即将逝去而感伤。结尾的“倦倚东风,只凭好梦,飞到银屏”三句,都是在思归而不能归的情况下的思想活动。实际上的“归”既不可能,只得寄希望于梦,在梦中“飞到”故乡的“银屏”,与亲人团聚,这自然是“好梦”了。虽是梦,也给人以希望和安慰。这三句把思归的心情作了更深一层的抒发。至此,全词所曲曲折折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凸现出来了。‎ 这首词表达了主人公什么样的心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忧愁无奈。清明时节本就心烦意乱,又添“流莺”唤愁,只得“病酒”消愁而又无可奈何。②惊心慨叹。“又是一年”,光阴荏苒,时不我待,连花柳之物都因时序惊心,令人感慨万千。③思乡盼归。在异乡望尽“天涯”“长亭短亭”是写思乡;“好梦,飞到银屏”是盼归团聚。‎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花底①‎ ‎[唐]杜甫 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 ‎ 忽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 ‎ 恐是潘安②县,堪留卫玠③车。‎ ‎ 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 注 ①写作此诗时,作者四十七岁。②潘安:西晋潘岳,他为河阳县令时,令全县种桃花。③卫玠:西晋人,他长得“风神秀异,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赞美花的美丽。紫萼黄蕊写花丽,“行暮雨”写花润,“入朝霞”写花鲜,“潘安县”写花多,“卫玠车”写花美。作者浓墨重彩,表现见花时的惊喜以及对花的赞叹。②惋惜花的易谢。“莫作委泥沙”,是不忍见花的零落,表现作者的惜花之情。③感叹韶华已逝,生命易老。作者时年四十有七,见花自叹,感伤人生迟暮。‎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①‎ ‎[宋]陆游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②。‎ 注 ①这首词是陆游晚年被罢官后所作。②《长杨赋》:汉代扬雄为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宫而作。‎ 鉴赏 开头一句“桐叶晨飘蛩夜语”,词人托物起兴,桐叶飘零,寒蛩夜鸣,引发的都是悲秋之景。“晨飘”与“夜语”对举,表明了由朝至夕,终日触目盈耳的,无往而非凄清萧瑟的景象,这就充分渲染了时代气氛和词人的心境,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句“旅思秋光”,承前启后,“秋光”点明了时间的先后顺序,叶落、虫语,勾起了词人的旅思:“黯黯长安路。”这一句有两重含意,一为写实,一为暗喻。从写实方面来说,当日西北军事重镇长安已为金人占领,词人在南郑王炎宣抚使幕中时,他们的主要进取目标就是收复长安,而当朝廷下诏调走王炎,这一希望便化成了泡影,长安收复,渺茫无期,道路黯黯,这一切使得词人不禁凄然神伤。从暗喻方面来说,长安是周、秦、汉、唐的古都,这里是借指南宋京城临安。通向京城的道路黯淡无光,隐喻着词人对南宋小朝廷改变抗金决策的失望。“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词人北望长安,东望临安,都使他深为不安,而最使他关切的还是抗金前线的情况,那大散关头和清澈的渭水旁,曾是他“横戈盘马”之处,也曾是他立志恢复中原与实现其理想的所在,而此时的情况又怎样呢?“忽记”,乃油然想起,猛上心头,“应”字是悬想,但愿“如故”,更担心能否“如故”,也就是说,随着王炎内调以后形势的变化,金人会不会乘虚南下呢?表明词人对国事忧虑的深重。这两句不是旁斜横逸的转折,而是词人所感情事的变化,词人联想起自己那一段不平凡的战斗经历,说明他旅思的内涵,不是个人得失,不是旅途的风霜之苦,而是爱国忧时的情怀。‎ 下片转到描写个人的前途方面。“江海轻舟今已具”,承上片“旅思”而来,其意来源于苏轼的《临江仙》:“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句话含有想隐归江湖的意思。词人对个人的进退是无所萦怀的,难以忘情的是“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一卷兵书”,既可实指他曾向王炎提出过的“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的一整套进军策略,也可虚指为抗敌兴国的重大抱负。“无人”不是一般所说的没有人,而是慨叹朝廷抗金志士零落无存,国家前途令人担忧。歇拍两句从慨叹转为激愤:“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长杨赋》是西汉辞赋家扬雄的名作,他是为了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宫,纵胡客大校猎才献上这篇赋的。词里活用了这个典故,表明自己如果早知不被知遇,就不会陈述什么恢复方略了。这“悔”的背后是“恨”,透露出词人的愤愤不平之气,不过只用“悔”字表现得婉转一些罢了。‎ 下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词人被罢官即将回家,满腹韬略却无人可托,表达了对抗金大业难以为继的悲哀。②借用汉代扬雄作《长杨赋》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忠心耿耿献计献策却不被重用的愤慨。‎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嘉兴①‎ ‎[元]萨都剌 三山②云海几千里,十幅蒲帆挂烟水。‎ ‎ 吴中过客莫思家,江南画船如屋里。‎ ‎ 芦芽短短穿碧沙,船头鲤鱼吹浪花。‎ ‎ 吴姬荡桨入城去,细雨小寒生绿纱。‎ ‎ 我歌水调无人续,江上月凉吹紫竹。‎ ‎ 春风一曲鹧鸪词,花落莺啼满城绿。‎ 注 ①本诗是诗人由大都(今北京)到福州任职,途经嘉兴所作。②三山:指福州。‎ 鉴赏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萨都剌所作,作于至元二年(1336)春由北京赴闽途中。以绚烂的彩笔,将早春江南水乡的秀丽风光,描绘得细致真切,具有清新自然的乡土气息。‎ 一、二两句总括烟水蒲帆的千里行程,境界阔大而含蕴悠长。“吴中”至“细雨”六句,写途经嘉兴为江南春色所陶醉。写景细腻生动,捕捉到了江南水乡的诱人神韵。然而,江南美景与自己客游身份,形成了鲜明对照,怅然若失之感油然而生。结尾四句便以含蓄蕴藉之笔,抒发了这略带惆怅意味的感慨。‎ 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的情感紧扣“过”字而变化。开头写过嘉兴的背景,乘船从北京到福州,流露出淡淡的离愁;中间写过嘉兴的见闻,诗人陶醉在南国风光中;结尾写在嘉兴短暂停留旋即离去的依依别情。‎ ‎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①‎ ‎[宋]李之仪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②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注 ①宋徽宗初年,李之仪因得罪权贵蔡京被除去名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本词应作于李之仪居太平期间的某年春天。②却应,即“岂应”,相当于现代汉语“难道是……么”。‎ 鉴赏 这首词作于李之仪居今当涂期间的某年春天。凌歊台 ‎,南朝宋孝武帝曾建避暑离宫于此。实际上,凌歊台并不很高(据《太平寰宇记》载仅高四十丈),只是因周围平旷,才望得很远。李之仪的这首词就是登此台远望之所得。目的在借景发挥,借登凌歊台以抒发内心的感慨。‎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起首用“偶向”二字,便透露出他平时幽居抑郁的心情。李之仪虽身在江南,心犹念汴京和故土(李之仪的家乡在今山东庆云)。登高以眺远,自难免引起万千感触。但词人仅用“春光已过三分”一句概括他种种思绪,把无穷的空间感化作有限的时间感,从而收到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销魂”一词,兼有极度高兴和极度伤心两方面的含义。‎ ‎“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飞花、坠絮,本都是自然形态的东西;但经过词人的渲染,便都变成了含情物。飞花,指他人之乘风直上,舞态翩跹,得意非常;坠絮,喻己身之遭谤被逐,堕地沾泥,了无痕迹。‎ 下片点明题意:“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伤感甚”,指以往岁月里所遭受的政治打击。“那堪旧恨仍存”,意味着此刻、此后仍然“旧恨”绵绵。“清愁”指所触起的新愁。词人在“愁”字下加用“满眼”一词,便使人觉得愁如春天的游丝弥漫空际。至于愁些什么,词人并未明言,因此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共谁论”,进一步表明词人决然独处,竟无人可为解愁。‎ ‎“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却”,这里作“岂”解,“却应”即“岂应”。词人目睹凌歊台下春草丛生,很自然会联想起淮南小山《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著名诗句。但李之仪这里的“王孙”指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词人把归乡不得的怨恨归咎于春草的不解相忆,实乃貌似无理却至情的说法。‎ 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伤春之情:看到眼前春光将尽,流露出遗憾伤感之情。②思归之情:词人登台远眺,只见江山重叠,阻断望乡(望京)之路,更觉愁苦。③被排挤(或政治不得志、被贬谪)的郁闷:词人因触犯权贵被编管太平州,前途无望,旧恨新愁,异常苦闷。④无人理解的落寞:词人满怀愁绪,却无人可以倾诉,内心无限寂寞惆怅。‎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