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五师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五师高级中学 2019-2020 学年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艺术是意造空中楼阁来慰情遣兴。诗人在做诗时的心理活动到底像什么样,我们最好拿 一个艺术作品做实例。比如王昌龄的《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 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不曾留下记载,告诉我们他做诗时的心理历程。 但是我们用心理学的帮助来从文字上分析,也可以想象大概。他做这首诗时必定使用了想象。 想象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一般的想象大半是再现的。艺术 作品不能不用再现的想象。比如这首诗里“奉帚”、“金殿”、“玉颜”、“寒鸦”、“日影”、 “团扇”、“徘徊”等等,在独立时都只是再现的想象,诗做出来总须旁人能读懂,懂得这是 能够唤起以往的经验来印证,用以往的经验来印证新经验大半凭借再现的想象。 但是只有再现的想象绝不能创造艺术。艺术既是创造的,就要用创造的想象。创造的想 象也并非无中生有,它仍用已有意象,不过把它们加以新配合。王昌龄的《长信怨》精彩全 在后两句,这后两句就是用创造的想象做成的。人人都见过“寒鸦”和“日影”,却从来没有 人想到诗的主人班婕妤的“怨”可以见于带昭阳日影的寒鸦。但是这话一经王昌龄所出,我 们就觉得它实在是至情至理。从这个实例看,创造的定义就是: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 综合。王昌龄的题目是《长信怨》,“怨”字是一个抽象的字,他的诗却画出一个如在目前的 具体情境,不言怨而怨自见。 艺术不同于哲学,它最忌讳抽象。从理智方面看,创造的想象可以分析为两种心理作用: 一是分想作用,一是联想作用。“分想作用”就是把一个意象和与它相关的许多意象分开而 单提出它来,这个分想作用是选择的基础。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只是选择有时就已经是 创造。不过创造大半是旧意象的新综合,综合大半借“联想作用”。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 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就不能离开联想。我们曾经把联想分为“接近”和“类似”两类。 比如这首诗里所用的“团扇”这个意象,在班婕妤自己第一次用它时,是起于类似联想,因 为她见到自己色衰失宠类似秋天的弃扇;在王昌龄用它时则起于接近联想,因为他读过班婕 妤的《怨歌行》,提起班婕妤就因经验接近而想到团扇的典故。不过他自然也可以想到她和团 扇的类似。因为类似联想的结果,物固然可以变成人,人也可以变成物,物变成人通常叫做“拟 人”。《长信怨》的“寒鸦”是实例,鸦是否能寒,我们不能直接感觉到,我们觉得它寒,便 是设身处地地想。不但如此,寒鸦在这里是班婕妤所羡慕而妒忌的受恩承宠,它也许是隐喻 赵飞燕。人变成物通常叫做“拟物”,班婕妤自比“团扇”,就是托物的实例。“托物”者大 半不愿直言心事,故婉转以隐喻出之。 (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想象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也就是用以往的经验来印证新经验从而创造出艺术作品。 B. 创造的想象是用已有的意象重新配合来创造艺术,再现的想象则是通过再现以往的意象来 独立创造艺术。 C. 只有再现的想象决不能创造艺术,这是因为它并非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 D. 创造的想象心理作用分为分想与联想,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选择就是创造,诗有时只 要有分想作用就可以做成。 2. 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开头运用比喻,形象引出了艺术创作是借助“想象”达到“慰情遣兴”的论题。 B. 二、三段以王昌龄《长信怨》为例,重点从再现的想象与创造的想象两方面展开论述。 C. 选文后半部分从“分想”与“联想”两种心理作用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创造的想象”。 D. 拿班婕妤的《怨歌行》与王昌龄的《长信怨》对比证明艺术创作不同于哲学抽象。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愁”虽抽象,李清照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却能画出一个如在目前的“愁”的情 境,从而完成了一次艺术创造。 B. 由于创造大半是旧意象的新综合,综合大半要借“联想作用”,所以艺术创作不能离开联想, 因为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 C. 杜甫没有将自己个人的渺小与飘零之感直接表露,而以“沙鸥”自比,托物以言其志,这 也是一种创造的想象。 D.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 攀援”运用了本文所说的“拟人”手法。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 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A 项,“也就是用以往的经验来印证新经验从而创造出艺术作品”错误,依据“想象有再现的, 有创造的。一般的想象大半是再现的”可判断“也就是”不正确。 B 项,“再现的想象则是通过再现以往的意象来独立创造艺术”错误,“独立创造艺术”之“独 立”缺乏依据。 D 项,“选择就是创造”错误,原文是“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只是选择有时就已经是创 造”,可知是“有时”。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 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 项,“……证明艺术创作不同于哲学抽象”错误,第三段“但是只有再现的想象绝不能创造 艺术。艺术既是创造的,就要用创造的想象。创造的想象也并非无中生有,它仍用已有意象, 不过把它们加以新配合”,可知应为证明“只有再现的想象绝不能创造艺术”。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 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B 项,“所以艺术创作不能离开联想”错误,原文第四段“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艺术不 能离开知觉和想象,就不能离开联想”,可知选项“艺术创作不能离开联想”偷换概念。 故选 B。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 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 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 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 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 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 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文学类文本阅读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个多雨的夏天 郭震海 这似乎是一个多雨的夏天。 不紧不慢的小雨就像生了根,断断续续下了三天,没有停的迹象。侯东升醒来后,听着 外面滴滴答答的雨声,有些烦闷。 他裹着一条毛巾被,眼睛迷茫地瞪着屋顶。简易的屋顶用横七竖八的施工模型板撑着, 上面覆盖着几层黑糊糊的油毡。简易的大宿舍内散发着一股刺鼻的霉味,半碗隔了夜的剩饭 放在墙角,已经变质。裸露的砖墙,湿漉漉的,似乎能挤出大把的水来。地上铺着红砖,红 砖上撒了薄薄的一层白石灰。十几双黄胶鞋,没有规则地摆放在床铺下。 “天塌了吧!”一名工友坐起来嘟哝了一句,扑腾一声又躺下了,几根木棍支撑的大床 铺发出吱吱呀呀的怪叫。 “你找死啊!”工友躺下的动作用力过猛,压住了另一位工友的胳膊,后者向他提出强 烈的抗议,骂骂咧咧地抽回了胳膊。 侯东升起身,去床铺头找自己的衣服,想出去走走。他从墙角找出一把破旧的雨伞,走 出了工棚。 外面的雨下大了,一栋高楼起了半截,无数的、长长短短的钢筋头直冲云霄,在雨中显 得亮晶晶的,有点刺眼。如果不下雨,这栋起了半截的楼上肯定站满了人。无数顶安全帽, 无数双劳作的手。在轰轰隆隆的机械声中,他们完全可以站在高墙上,边劳作边唱信天游。 有的工友已经在城里待了十多年,甚至更长时间。他们就像一群特殊的候鸟,每年开春告别 妻儿老小,来到城里,冬天又会回到乡村。他们没有走进过 KTV,但一步步升高的楼顶上,就 是他们的乐场,他们可以怒吼,可以咆哮,可以唱着哭,也可以唱着笑。只要手不闲着,至 于嘴,爱干吗就干吗,就是站在墙头上像一个英雄般的去演说,也没有人注意,更没有人管。 他们的声音在车水马龙的城市里显得异常微弱,微弱得站在楼下就完全听不到了。 半夜里,无数盏大灯会将整个工地照亮,高楼一天不封顶,热闹的景象就一天不减,唯 有雨能阻断这喧闹的一切。侯东升和大多工友一样,既盼雨,又恨雨。为什么呢?盼雨,是 因为下雨了他们可以美美地睡个懒觉,无休止的劳作可以得到短暂休息;恨雨,是因为下雨 就意味着他们会没有工,工是什么,就是钱。他们从四面八方拥进这座陌生的城市,就是想 多挣点工,年底多拿点钱。 侯东升撑着伞,不知道该去哪里,更不知道该干什么。路过一座天桥,桥下积满了水, 飞驰而来的车辆迅速通过天桥,激起很高的水花。 “你找死啊!”一个撑着小花伞的女人,被车辆激起的泥水溅了一身,她怒气冲冲地骂 道。侯东升突然觉得,城里人说话和他们其实没有区别,就比如这句“找死啊!”他这样说, 工友们这样说,城里人也这样说。 在一个玻璃橱窗前他看到一则大大的广告:“家,温馨的港湾。”城市里到处都是这样 的广告。侯东升觉得每一则广告都与他们有关又无关。他们一年四季就像蚂蚁一样在钢筋与 水泥的森林中不停地修筑城市里的家,城市在一天天长高变大,而他们没有家,他们的家在 乡下。 侯东升给乡下的妻子打了一个电话,妻子开心地说,真好,庄稼灌浆了,下了一场难得 的透雨。侯东升在电话里骂,好个屁。妻子说,你个鞭打的侯东升,你个不要脸的侯东升, 你变了,变得不再爱惜庄稼,变得像城里人了,变得…… 我真的变了吗?放下电话,侯东升想,我到底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他抬头望着灰蒙蒙 的天……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三自然段的环境描写细腻地表现了侯东升及其工友的居住环境,突出其居住环境的 简陋、拥挤、室内东西又脏又乱。 B.作品中的工友嘟哝一句,另一个就“强烈抗议”“骂骂咧咧”,这段对话描写也从一个侧面 表现了工友之间的关系极其恶劣。 C. 文章描写那一步步升高的楼顶上,就是他们的乐场,他们爱干吗就干吗,没人注意,更没 有人管。目的是为了表现农民工只有在这里才能获得一点点自由。 D. 农民工们恨雨,下雨就意味着他们会没有工,也没有钱,表现出这些农民工一心向钱看的 心理,可以看出这些农民工自身素质相对较低。 5. 文章中多次写到“雨”,请谈谈“雨”在全文中的作用。 6. 作品以侯东升的困惑“我到底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结尾,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4. A 5. 1)结构上多次写雨,照应标题“一个多雨的夏天”。雨是全文的叙事线索。 作品写侯东升因雨而停工,因雨而心生烦恼想出去走走的所思所想,工友们盼雨而恨雨的矛 盾的心理,因雨和妻子的争论,全文都是围绕“雨”而展开。 (2)“雨”渲染了气氛,烘托了农民工让人心酸的现实处境。 (3)雨凸显主题,写工友们盼雨又恨雨的心理表现了农民工工作的辛劳,侯东升和妻子关于 雨的争论表现了这些农民工的“边缘化”的生存状态。 6. (1)艺术效果上,以侯东升的疑问作结,留有空白,引人思考,耐人寻味。 (2)人物形象上,表现侯东升的内心的困惑,以及对前途的迷茫。 (3)小说主题上,表现了农民工边缘化的生存状态,深化了文章主旨。 【解析】 【4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这属 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B 项,“可以看出这些农民工自身素质确实很低”有误,文中并没有这样的说明,这属于过度 推测。C 项,“简省地勾勒出”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三段几乎都是在描写居住的环境,如“简 易的屋顶用横七竖八的施工模型板撑着,上面覆盖着几层黑糊糊的油毡。简易的大宿舍内散 发着一股刺鼻的霉味,半碗隔了夜的剩饭放在墙角,已经变质。裸露的砖墙,湿漉漉的,似 乎能挤出大把的水来。地上铺着红砖,红砖上撒了薄薄的一层白石灰。十几双黄胶鞋,没有 规则地摆放在床铺下”,故应是“细腻地表现了”,目的是为了表现这些农民工平日生活单调, 以及被边缘化的生活状态。D 项,“恨雨表现出这些农民工一心向钱看的心理”有误,打工挣 钱是农民工背井离乡的重要原因,由此说他们一心向钱看有失偏颇。 【5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中多次写到‘雨’,请谈谈‘雨’在全文中的作用”,这是考查 环境描写的作用。解答本题可从文章结构、内容、主题等方面进行思考。首先从全文看,第 一段“这似乎是一个多雨的夏天”,第二段“不紧不慢的小雨就像生了根,断断续续下了三天, 没有停的迹象”,第六段“外面的雨下大了,一栋高楼起了半截,无数的、长长短短的钢筋头 直冲云霄,在雨中显得亮晶晶的,有点刺眼”,由这些内容可以看出,“雨”贯穿全文并且和 文章的题目“一个多雨的夏天”相照应,可以说“雨”是贯穿全文的叙事线索,全文因“雨” 展开故事情节,这是情节结构方面的作用;其次,根据文本第三四段对工友在雨天语言、动 作的描写,反映出进城务工人们的生活环境;另外,根据文本中工友们对“雨”盼和恨,以 及侯东升和妻子的对话,可以看出当今进城务工的工人们处在既不熟悉农村生活也对城市生 活陌生的生活处境。 点睛: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如下: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背 景;②映衬人物心情,烘托人物性格、心理;③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发展;④暗示或象征社 会环境、人物命运,衬托主题。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分要点回答。一般的答题模式 为:……具体描写了……景色,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营造(创设)了一种…… 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揭示人物心境,……体现人物性格,……烘托人 物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情节发展。本题中,考生要关注题干 中“多次”这一暗示,需要找出文中写“雨”的内容,然后从环境的角度答出“雨渲染了气 氛”;从情节的角度答出 “雨是全文的叙事线索”,从主旨的角度答出“雨凸显主题”。 【6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 是“文章以侯东升的困惑‘我到底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结尾,有什么 作用,谈谈你的理解”。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本,熟悉文本内容,了解“侯东升”这个 人物形象对自己生活的看法,其次,可以从侯东升内心的困惑来进行分析,如文本第十段“侯 东升突然觉得,城里人说话和他们其实没有区别,就比如这句‘找死啊!’他这样说,工友 们这样说,城里人也这样说”,可从侯东升对城里人和工友及农村人的理解分析,文本第十一 段“侯东升觉得每一则广告都与他们有关又无关,他们一年四季就像蚂蚁一样在钢筋与水泥 的森林中不停地修筑城市里的家,城市在一天天长高变大,而他们没有家,他们的家在乡 下”,如“侯东升在电话里骂,好个屁。妻子说,你个鞭打的侯东升,你个不要脸的侯东升, 你变了,变得不再爱惜庄稼,变得像城里人了,变得…”,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生活让侯东升 对自己生活的茫然,从而点出当今社会农民工处在社会生边沿这一主旨。综上所述,考生可 以从形象的塑造、主旨的揭示以及结尾的特色等几个角度分析作答。 点睛:小说结尾的设题方式有如下几种: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 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结尾的看法。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很震撼人心,有人说还是去掉结尾好。 你认为怎样更好?为什么?从如下几个角度分析理由。情节角度: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 乎情理,震撼人心。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基调一致。主题角度:深化主 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 人寻味。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喜 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明确了这些角度,再分析本文的结 尾即可。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潇洒钱钟书 仲利民 的 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钱钟书,偏偏不喜抛头露面,拒绝记者的采访,躲避摄影记者的 镜头。最有趣的一次,钱钟书与夏衍同住一病房,夏老过生日,他的孙女将蛋糕也送了一大 块给钱钟书,这时摄影记者从后面开始偷偷地拍摄,当记者大着胆子转到前面来的时候,钱 钟书先生居然拉起了被子连人带蛋糕一起盖起来。 香港记者林湄到北京想采访钱钟书,又怕遭到钱先生拒绝,就邀请当时的《文艺报》副 主编吴泰昌先生帮忙,吴先打了个电话被其婉拒,就让林来一次突然袭击。当他们出其不意 地来到钱钟书房门口时,钱先生幽默地说:“泰昌,你没有引蛇出洞,又来瓮中捉鳖了……” 让人感受到钱钟书并非不近人情,他拒绝媒体的采访,仅是自己坚持的一种生活方式。 吴泰昌在《人民文学》杂志做编辑时,想约钱钟书先生写点文章,想不到钱钟书先生突 然起身摆着手大声说:“写文章的事今天不谈。”不过,事隔一年多,当吴身体有恙,钱钟 书先生却特意去信,“去秋承惠过快晤,后来,听说您身体不好,极念。我年老多病,渐渐 体贴到生病的味道,不像年轻时缺乏切身境界,对朋友健康不甚关心。奉劝您注意劳逸结合, 虽然是句空话,心情是郑重的。杨绛同候。”这句“空话”里又包含钱钟书先生对友人多少 关心的真情实感啊! 钱钟书先生淡泊名利、自甘寂寞,可是媒体却总是想请出这位不愿露面的人物,他们知 道杨绛先生好说话,就想从杨绛先生这里打开缺口,在电话里对杨绛先生说:“被录制的文 化名人,还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报酬——钱。”想不到钱先生幽默地从旁边插话道,“我都 姓了一辈子钱,难道还迷信钱吗?” 钱先生和太太的感情十分融洽,经常给人“胶着”的亲密感。他们一同上班,一同下班, 总是肩并肩,手携手。即使在钱钟书先生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之后,夫妻感情依然如故。 情绪从未低沉、沮丧过。文革中,造反派动手打他,他就还击。有一次与造反派大打出手后, 扬名千里,连“ 造反派”都敬重他“三分”。可见钱先生柔中有刚,做人界线分明,拿得起, 放得下。 最有趣的要算钱钟书先生进入清华大学时的数学成绩了。一直有传闻说他当时的数学成 绩是 0 分,当时的校长罗家伦破格录取。不过,我最近查阅了资料,发现钱钟书先生对此事 有自己的说法:数学成绩并非 0 分,而是稍高的 15 分。就这样,也未及格,但是不妨碍钱钟 书先生成为一代学术名人,反而增添了些名人轶事的趣味。 杨绛先生在《干校六记》里有一段有趣的记述,有一次她指着菜园里玉米秸搭盖的窝棚 问钱钟书:“给咱们这样一个窝棚住行吗?”钱认真地想了一下,说:“没有书。”读到这 句话,我忽然明白钱钟书先生为什么逃避记者的缘由了,钱先生一辈子并不在乎名利,他连 窝棚住着都不在乎,只要有书就成了。没有书,不让他研究学问才是最大的痛苦,生活上及 别的方面都可以忍受。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 吴泰昌做《人民文学》杂志编辑时,想约钱钟书写文章遭到拒绝;但在吴泰昌身体有恙时, 钱钟书却特意去信问候,这表现了钱钟书对友人真挚的感情。 B. 面对只有一个窝棚可住的情形,钱钟书只关心没有书可读的艰难,表现了他在任何情况下 都不忘读书做学问。 C. 钱钟书以一句“我都姓了一辈子钱,难道还迷信钱吗?”回应被媒体录制可得可观报酬的 说法,体现了他的幽默与淡泊。 D. 文章采用侧面烘托的方法,借吴泰昌打电话被婉拒,烘托出钱钟书坚持自己生活方式的性 格特点。 8. 请阅读全文,概括出钱钟书先生的“潇洒”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7. B 8. ①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又不是不近人情;②对友人充满关心;③淡泊名 利,自甘寂寞;④珍视与太太的感情;⑤柔中有刚,做人是非分明,拿得起放得下;⑥一心 投在书籍中,进行学问的研究。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 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 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 项,“面对只有一个窝棚可住的情形”错误,文中最后一段“给咱们这样一个窝棚住行 吗?”只是杨绛的假设提问,并非真的情况;另外“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忘读书做学问”也绝 对化。 想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 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 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 作答。“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钱钟书,偏偏不喜抛头露面,拒绝记者的采访,躲避摄影记 者的镜头”“让人感受到钱钟书并非不近人情,他拒绝媒体的采访,仅是自己坚持的一种生 活方式”,可知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又不是不近人情;“去秋承惠过快晤,后来,听说您身 体不好,极念。我年老多病,渐渐体贴到生病的味道,不像年轻时缺乏切身境界,对朋友健 康不甚关心。奉劝您注意劳逸结合,虽然是句空话,心情是郑重的。杨绛同候”,可知对友人 充满关心;“钱钟书先生淡泊名利、自甘寂寞,可是媒体却总是想请出这位不愿露面的人物, 他们知道杨绛先生好说话,就想从杨绛先生这里打开缺口,在电话里对杨绛先生说:‘被录 制的文化名人,还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报酬——钱。’”可知淡泊名利,自甘寂寞;“钱先 生和太太的感情十分融洽,经常给人‘胶着’的亲密感。他们一同上班,一同下班,总是肩 并肩,手携手。即使在钱钟书先生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之后,夫妻感情依然如故”,可知 珍视与太太的感情;“文革中,造反派动手打他,他就还击。有一次与造反派大打出手后, 扬名千里,连‘ 造反派’都敬重他‘三分’。可见钱先生柔中有刚,做人界线分明,拿得起, 放得下”,可知柔中有刚,做人是非分明,拿得起放得下;“读到这句话,我忽然明白钱钟书 先生为什么逃避记者的缘由了,钱先生一辈子并不在乎名利,他连窝棚住着都不在乎,只要 有书就成了。没有书,不让他研究学问才是最大的痛苦,生活上及别的方面都可以忍受”,可 知一心投在书籍中,进行学问的研究。 【点睛】解答筛选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 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 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问,字昌言,襄阳人也。进士起家,通判大名府。群牧地在魏,岁久冒入于民。有司 按旧籍括之,地数易主,券不明,吏苟趣办,持诏书夺人田,至毁室卢、发丘墓。问至,则 曰:“是岂朝廷意耶?”其上以闻。仁宗谕大臣曰:“吏用心悉如问,何患赤子之不安也。” 立罢之。 擢提点河北刑狱。大河决,议筑小吴,问言:“ 曹村、小吴南北相直,而曹村当水冲 赖小吴堤薄水溢北出故南堤无患若筑小吴则左强而右伤南岸且决水并京畿为害独可于孙陈两 埽间起堤以备之耳。”诏付水官议,久不决,小吴卒溃。 徙江东、淮南转运使,加直集贤院、户部判官,复为河北转运使。所部地震,河再决, 议者欲调京东民三十万,自澶筑堤抵乾宁。问言:“堤未能为益,灾伤之余,力役劳民,非 计也。”神宗从之。问十年不奏考课,诏特迁其官,入为度支副使,拜集贤殿修撰、河东转 运使。坐误军须,贬知光化军,未几,复使河北。诸葛公权之乱,郡县株蔓,连逮至数百千 的 人,问上疏申理,止诛首恶。 熙宁末,知沧州。自新法行,问独不阿时好。岁饥,为帝言民苟免常平、助役之苦,反 以得流亡为幸,语切直惊人。元丰定官制,王安礼荐问可任六曹侍郎,帝以其好异论,不用。 历知河阳、潞州。元祐初,为秘书监、给事中,累官正议大夫,卒,年七十五。 问处己廉洁、尝仕鄜延幕府,与种世衡善,父丧,世衡遗汝州田十顷,辞弗受。使归, 未至而世衡卒。其子古,用父治命,亦不纳田,芜秽者三十年。后汝守请以给学,朝廷命反 诸种氏。 (选自《宋史·张问传》,有删改)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而曹村当水冲/赖小吴堤薄/水溢北出/故南堤无患/若筑小吴则左强/而右伤南岸且决/水并 京畿为害/独可于孙/陈两埽/间起堤以备之耳 B. 而曹村当水冲/赖小吴堤薄/水溢北出/故南堤无患/若筑小吴/则左强而右伤/南岸且决/水 并京畿为害/独可于孙/陈两埽间起堤以备之耳 C. 而曹村当水冲/赖小吴堤薄/水溢北出/故南堤无患/若筑小吴则左强/而右伤南岸且决/水并 京畿为害/独可于孙/陈两埽间起堤以备之耳 D. 而曹村当水/冲赖小吴堤薄/水溢北出/故南堤无患/若筑小吴/则左强而右伤/南岸且决/水 并京畿为害/独可于孙/陈两埽/间起堤以备之耳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 B.字,又称“表字”,是旧时中国人在本名之外所起的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别名,“男子二十冠 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 ,一般由父母或师长来取。 C. 江东,不同时代有不同定义,一般称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为“江东”。 D. 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 呼皇帝。文中的“熙宁”就是年号。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问关心百姓,反对野蛮施政。魏地的官田被人侵占,情况复杂,官吏急于求成,暴力执 行命令,他表示反对并上报朝廷,朝廷予以制止。 B. 张问为政务实,反对扰民行为。他管辖的地方发生地震,有些人想调几十万人去筑堤坝, 他认为筑堤坝没有好处,反而劳民伤财,皇帝赞同他的意见。 C. 张问不趋炎附势,为人耿直。实行新法后,只有张问不迎合世俗的风气;他在闹饥荒时, 向皇帝提议减轻百姓负担,言辞激烈;元丰年间,皇帝因他好持异议而没有任命他为六曹侍 郎。 D. 张问不热衷功名,廉洁自律。他十年不上奏自己的考核政绩,被贬为光化军知军;他和种 世衡友好,种世衡送他大面积的田地,他予以推辞。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门虽设而常关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B. 未有知其修者 小知不及大知 C. 既自以心为形役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D. 蟪蛄不知春秋 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吏用心悉如问,何患赤子之不安也。 (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答案】9. B 10. D 11. D 12. A 13. (1)官吏都能像张问那样用心办事,哪还用担心百姓不得安宁。 (2)至于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之中,他还凭借 什么呢!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 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 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而曹村受水流的冲击,全凭小吴的薄的堤坝,水向北流出,所以南 岸的堤坝没有冲毁。如果在小吴修筑堤坝,那左道强而使右边受害,南岸就要溃决,大水冲 击,连京城附近也许受害,只能在孙、陈连护堤间筑堤以防备水患。” “而曹村当水冲”“冲”的主体是“水”,之后断开,排除D; “则左强而右伤”,“左”和“右”并列关系,是“筑小吴”的结果,之间不断开,排除AC。 故选 B。 【10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 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 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D 项,“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错误,可以有多个。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 改年号。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 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 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 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D 项,“他十年不上奏自己的考核政绩,被贬为光化军知军”错误,他是因为耽误了军需供应 而被贬为光化军知军。 故选 D。 【12 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一词多义这个考点。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 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做题时我们会遇到我们没见过的实词,要 学会结合上下文语境来揣测字的含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 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 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 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A 项,虽:虽然。 B 项,知:前者是知道,后者通“智”,智慧。 C 项,以:前者是让、认为,后者是介词,用。 D 项,春秋:前者是四季,后者是年纪。 故选 A。 【13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 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 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 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 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 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悉”,都;“如”,像;“患”,担心;“赤 子”,百姓。(2)中“乘”,顺应;“天地之正”,万物之性;“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句 式,他还凭借什么呢。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 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 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 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 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 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 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张问,字昌言,是襄阳人.进士出身,担任大名通判。群牧司所管辖的土地在魏地,年 代久了被百姓冒名占有.有关官吏按照旧的登记册收回,土地已经多次易主,而地契又不清 楚,吏人贪图快些完成,拿着诏书抢夺他人田地,甚至拆毁人家房屋,掘开坟墓。张问到任 后,就说:“这难道是朝廷的意思吗?”他把情况上奏朝廷,仁宗告诉大臣们说:“官吏都 能像张问那样用心办事,哪还用担心百姓不得安宁。”立即停止收地。 提拔张问担任河北提点刑狱。黄河决口,有人建议在小吴筑堤,张问说:“曹村,小吴 南北相对,而曹村受水流的冲击,全凭小吴的薄的堤坝,水向北流出,所以南岸的堤坝没有 冲毁。如果在小吴修筑堤坝,那左道强而使右边受害,南岸就要溃决,大水冲击,连京城附 近也许受害,只能在孙、陈连护堤间筑堤以防备水患。”下诏交给水官议论,长久未解决, 小吴最终溃决。 (张问)改任江东、淮南转运使,加官直集贤院、户部判官,又任河北转运使。所管辖 的地区发生地震,黄河再次决口,议论的人想调京东民工三十万,从澶州筑堤到乾宁。张问 说:“堤不能有益处,而受灾之后,再发动工役劳民,不是好办法。”神宗听从他的话。张 问十年不上奏自己考核年限政绩,诏书特别升迁他的官职,进入朝廷任度支副使,后因为耽 误军需供应,被贬为光化军知军。不久,又担任河北转运使。集贤殿修撰、河东转运使。诸 葛公权作乱,郡县中株连收捕,被连累逮捕的达几百上千人,张问上疏为他们辩白,仅杀了 首恶。 熙宁末年,任沧州知州。自从实行新法,只有张问不迎合世俗风气。遇到饥荒年,他对 皇帝说百姓如果不能免去常平、助役的苦役,反而以流亡为幸运,语词激切直的惊人。元丰年 间改定官制,王安礼推荐张问可以担任六曹侍郎,皇帝因为他喜欢发不同的言论,不予任用。 历任河阳军知军,潞州知州。元祐初年,授任秘书监、给事中,多次升官至正议大夫,去世, 享年七十五岁。 张问廉洁自律,曾经在鄜延幕府做官,和种世衡交好,父亲去世,种世衡送他汝州田十 顷,推辞不接受。张问公事外出,尚未回府而种世衡去世。种世衡的儿子种古,听从父亲的 遗命,也不收回田地,田地荒芜了三十年。后来汝州太守请求把田给学校,朝廷命令把田返 还给种氏家族。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 贯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鸂鶒:xīchì 水鸟名。 14. 下列选项中与诗歌内容不符的两项是 A. “东邻西舍无相侵”一句,写出了农家生活祥和宁静,没有恃强凌弱、尔虞我诈、互相争 夺等社会现象,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情趣。 B. “蚕娘洗茧前溪渌”一句,通过描写“蚕娘”在绿溪边漂洗蚕茧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劳 动的艰辛,也表现出“蚕娘”的辛勤和丰收的喜悦。 C. 尾联写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是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其淳朴善良、殷 勤好客的性格,并侧面烘托出“我”流连忘返的心情。 D. 本诗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绘出一片丰收在望 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 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E. 此诗给人清新健美之感,在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中,可谓独树一帜。 的 15. 本诗八句诗中,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案】14. BC 15. 第一问:前三句写池塘里蒲草森森,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 如家禽一样,一点也不怕人,桑树和柘树到处都是,显得翠色葱茏,描绘了山村晚春景色秀 美、物产丰富的景象。 第二问:(1)渲染了山村静谧安恬的氛围。(2)为下文描写和谐安宁的山村生活做了铺垫。(3) 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解析】 【1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中 B 项“写 出了农家劳动的艰辛”与诗意不符;C 项没有“心理”描写。故选 BC。 【15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首先,描述诗中展现 的图景画面,要抓典型意象。接着从内容、结构和情感角度答题。首先简单描绘前三句的内 容,注意重点意象,然后概括意境特征“渲静谧安恬”,然后从结构上分析和下文“描写和谐 安宁的山村生活”的关系;最后分析在情感表达上的作用“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美好,民风淳 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点睛:鉴赏景物形象之法:提问形式: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2.这首诗是怎样描写 景物的?3.这首诗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什么画面?是如何展示的?答题步骤:第一步:描 写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联系诗人的生平, 分析景物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答案构成: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方法总结及运用示范:意境 分析三注意:一注意:描绘图景将诗句与想象结合。描绘诗中图景,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 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比如题中要抓住远处树林高山,近处竹丛院 墙,脚下小池衰草,耳畔蝉声四起等意象。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 优美。二注意:概括意境特点应多角度。概括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这两个词最好 能从不同的角度概括,角度有色彩、动静、视野、荣衰、明暗、气势等。例如孤寂冷清、恬 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淡静美、清丽隽永、感伤哀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 物的特点和情绪基调。三注意:分析情感要具体。诗歌情感分析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鉴赏: 贯休是晚唐诗僧,这首诗是他在农村为客时的题壁之作。 前三句写自然景色。池塘里,蒲草森森,长得茂密繁盛,形成黑压压的一片;微风吹过, 带来阵阵清香;一对对鸳鸯、鸂鶒,悠悠自在,嬉戏觅食,就如岸上的家禽一样,一点也不怕 人;“前村后垄”犹言“到处”,到处都是一片翠色葱茏的桑树和柘树。这三句中虽无一字赞 美之词,然而田园的秀色,丰产的景象,静穆的生活气息已是触目可见,具体可辨,值得留 恋。且不说桑柘的经济价值,单说蒲,蒲嫩时可食,成熟后可织席制草具,大有利于人。再 说鸳鸯鸂鶒尚且宁静地生活着,何况乎人!这就又为第四句“东邻西舍无相侵”作了铺垫与烘 托。而且植物的蓬勃生长,总离不开人的辛勤培植。诗句不言村民勤劳智慧,而颂扬之意俱 在言外。 在上述景色秀丽、物产丰盛、生活宁静、村民勤劳的环境里,“东邻西舍”自然相安无 事,过着“无相侵”的睦邻生活。没有强凌弱、众暴寡、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 很明显,通过农家宁静生活的描写,诗人作为佛门人士,也不免寄托了本人的理想和情趣, 这自不待言。 诗的后四句,一口气写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四个人物,在同类唐诗中,这还是不多见的。 这四句从生活在这一环境中人物内心的恬静,进一步展示出山家的可爱。瞧,一条碧波荡漾、 清澈见底的小溪,抱村而流,蚕娘在渌溪边漂洗着白花花的蚕茧。牧童哥吹着笛子,声音清 脆悠扬;一时兴起,又和衣进入溪水,沐浴在绿水碧波之中。山翁挽着我的手臂,笑容满面, 亲切热情地指着西坡那片地对我说,瓜和豆已经熟了,再住上几日就可尝新了。寥寥几笔, 把茧白、水碧、瓜香、豆熟以及笛声悦耳的客观景致,写得逼真如画;蚕娘、牧童、山翁的形 象,勾勒得栩栩如生,宛然在目,呼之欲出。令人不难想见,蚕娘喜获丰收,其内心之甜美; 牧童和衣而浴,其性格之顽皮;“山翁留我宿又宿”,其情谊之深厚。加上“笑指”等词语的 渲染,更把山翁的动作、情态、声音、笑貌及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进一步显现出来; 而诗人“我”,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待言,其流连忘返的心情可想而知。更妙的是,诗在末 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 都是的桑柘,真叫人见了喜煞。全诗至此戛然而止,却留下耐人回味的余地。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功业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 (2) 《长恨歌》中描写杨贵妃天生丽质(貌美)的两句是:______,_____。 (3) 《春江花月夜》中表现宇宙永恒,生命代代相传的两句是:______,___。 【答案】 (1). 三顾频烦天下计 (2). 两朝开济老臣心 (3). 回眸一笑百媚生 (4). 六宫粉黛无颜色 (5). 人生代代无穷已 (6). 江月年年望相似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 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 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频烦”“眸”“媚”“黛”“已”的书写。 【点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 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 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 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 句名篇。 第 II 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下列词语中音、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眉眼颦蹙(pín) 翘首以盼(qiáo) 蕴藉 付梓(xīn) B. 阈值 没镞(zú) 岑寂 如翚斯飞 临渊羡鱼(yuān) C. 上乘(chénɡ) 烂调 窸窣(sū) 锱铢必较(zī) D. 屋脊(jī) 注消 涵义 清沁肺腑(qìn) 尺牍(d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识记汉字字音、字形的能力。要做到正确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 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 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 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A 项,“付梓”的“梓”读音为“zǐ”; C 项,“烂调”改为“滥调”; D 项,“屋脊”的“脊”读音为“jĭ”;“注消”改为“注销”。 故选 B。 【点睛】对字音的考查主要是针对多音字、易误读字、形近字、方言字等。记忆时要注意多 音字的不同意义,据义定音;注意生活中常见又容易读错的字的正确读音,做到准确识记; 注意形近字的不同读音,可以据形定音。解题时,需要结合平时的积累逐个辨别,做到准确 无误。 18.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安倍晋三谈及钓鱼岛主权问题时,却表示“绝对不 会向中国退让一厘米的土地”,其危言危行必将加剧钓鱼岛危机。 B. “哗、嘭嘭——”这是 9 月 16 日午间强台风“海鸥”飞临海南省澄迈县桥头镇玉包港时, 扶摇直上、海浪涛天、船只相撞带来的巨响。 C. 山西作家玄武的一系列代表着不同探索方向的散文,不落言筌,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 叙述风格,展示了中华民族质朴传统与西方文化对话和融合的魅力。 D. 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优化山西的政治生态,从根本上保障山西的发展、 改革和稳定,王儒林临危授命,担任山西省委委员、常委、书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 C 项,不落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使用正确。 A 项“危言危行”,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指正直的言行。此处望文生义。 B 项“扶摇直上”,比喻仕途得意。属成语适用对象乱用致误。 D 项“临危授命”,应为“临危受命”,此处不合语境。 故选 C。 【点睛】成语的错误类型主要有内涵不明,感情色彩失当、对象错类和不合语法,考核的重 点是望文生义、对象错配和褒贬失当,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成语积累中找到成语的关键,记忆 含义的同时还要记忆用法,如词义的褒贬、适用的对象、语法功能,在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 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分析成语的内涵,看是否恰当,A 项“危言危行”,此处望文生义。 B 项 “扶摇直上”,属成语适用对象乱用致误。总之不但要加强成语的意思的积累,还要注意用法 的积累。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 有些课文缺少写作的灵气,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都非常匮乏,甚至存在着逻辑不通的 严重问题。 B. 有很多人不喜欢玄幻剧,以为其省却了大量考证历史事实的时间成本,缺少对现实话题的 深度挖掘,这是不争的事实。 C. “普梅二人转”的模式无论是否继续,普京都必须进行经济、外交等方面的改善,同时他 可能还需要重新建构未来的国内政治框架。 D. 今年济南市加大了小清河污染的治理力度,启动小清河治污以后,小清河水质与之前相比 己明显改善。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B 项,表意不明,“这”指代不明;C 项,搭配不当,“进行”和“改善”搭配不 当;D 项,成分残缺,“启动”后面没有中心词。 点睛:表意不明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指代不明,划分不明,省略不明和词义内涵不明。 句子中出现指代性词语,看指代是否明确;查看句子中的修饰成分,看是否能同时修饰后面 的两个词语;见到“和”等连接的句子注意查找语句歧义;见到省略句注意查找省略的成分 是否明确,查找语句歧义;还要注意有些词语具有多义性,注意分析,此题“这”指代不明。 20.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微信朋友圈里的很多人往往是现实生活中的朋友。私密性是微信朋友圈的基本属性,① , ② 互联的开放性,朋友圈 ③ 具有公共性质。在朋友圈里 ④ 要遵守社交礼仪外, ⑤ 恪守公共交 往规则及秩序,个人在朋友圈发布⑥ 转发信息要慎重,不能盲目动指头。每个人在各自 朋友圈发信息时,要承担一定的“注意义务”。 A. 但是 鉴于 / 除了 仍要 和 B. 因此 依据 还 既 还要 和 C. 但是 基于 又 除了 还要 或 D. 因此 依据 / 既 仍要 或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要结合常见关联词语的种类和特点以及 句子中句意之间的关系,进行辨析。宜使用排除法。第一处,前面说微信的朋友圈的“私密 性”,后面说的是“开放性”,两者之间属于转折关系,“但是”表转折关系,排除B 项、D 项。“基于”是由于根据的意思,“鉴于”的意思是“关于”“考虑到”,第二处使用“基于” 合适;第三处,“公共性质”是另一属于,“又”表并列关系。第四处,“除了 ……外…… 还要”是固定搭配,第六处,“发布”和“转发”之间是选择关系,应使用“或”,排除A 项。 故选 C。 2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朱光潜是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代 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 B. 梁思成,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 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C. 钱钟书 ,字默存 ,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现代文学家、作家,先生学贯中西,被文艺 界誉为“文化昆仑”。代表作有《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人.兽.鬼》(短篇小说集),《围 城》(中篇小说)。 D. 刘易斯·托马斯,美国科普作家,医学家,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他对于人心灵的 影响力,决不亚于马克·吐温。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把握作家作品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 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 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 C 项,“《围城》(中篇小说)”错误,应是长篇小说《围城》。《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 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故选 C。 【点睛】文学常识重在平时的积累和整理归纳。在识记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作者所处的朝 代,可按作者所处朝代的先后顺序对作者排列识记。另外应特别注意文学常识中的专有术语 和并称,弄清楚其内容。 22.下面是在上海发布的 2019 年篮球世界杯会徽,请写出该徽标的构图特点及其寓意,要求语 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 80 个字。 【答案】构图特点:京剧脸谱化的篮球外形,内藏“二龙戏珠”图案。寓意:脸谱化的篮球 象征篮球运动与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尚美精神的融合;“二龙戏珠”,象征篮球运动中双方运 动员之间的激烈争夺。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把握图文转换的能力。图文转化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 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分析徽标的题目,分析徽标常见的题目是写出构图 要素和分析寓意,构图要素要概括题干要求的徽标中索要的图案的内容,重点注意徽标中的 一些抽象变形的图案,时间、地点、主题的汉语或英文的首字母的变形;分析寓意要结合徽 标的名称分析。本题是在上海发布的 2019 年篮球世界杯会徽,根据会徽可以看出,该会徽由 是一幅京剧的脸谱的篮球,该脸谱由两部分组成,每部分黑色部分像一个人在运动,图中的 白色部分又像一条龙,根据脸谱化的篮球象征篮球运动与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尚美精神。 【点睛】图文转换题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强,具有创新特色的新题型,要求考生根据图或 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的信息,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或推 断。解答此题时,一要观察清楚图表上的内容,二要读清楚题目的要求。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一位女教师发现所教的高二班里有 28 名学生,为完成一项生物课作业,从网上抄袭了现成材 料。她认为这些学生品质低下,剽窃他人劳动成果,将成绩判为零分。家长认为判罚太重, 纷纷向学校施压,要求重判。学校不堪重压,迫令教师屈从,她坚持自己的决定,严词拒绝, 辞职而去。该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的关注,有人点赞,有人质疑。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从老师、家长或校方任选一角度评论,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 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 得抄袭。 【答案】诚信比成绩重要 谢谢主持,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诚信比成绩重要。什么是诚信?诚,即真诚、真实; 信,即守信、有信誉。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论述我方的观点 诚信是做人立身之本。孔子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 是人们所要具备的基本品得。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的品德和素质,不仅难以形成完备的自我, 而且很难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取得成功。程颐也曾指出:“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 不诚无以为君子。“诚信”不仅是德、善的基础和根本,也是一切事业得以成功的保证。比 如海尔集团为了对客户负责,严守信誉,对不合格的产品进行当场销毁。一次在生产冰箱时, 出现了质量问题。他们没有把冰箱偷偷卖出去,而是砸烂了重新再生产。正因为海尔集团信 守诺言,才使他们的产品畅销全国。 诚信是与人交往合作的桥梁。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我们必须要接触很多人、很多事, 唯有诚信是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良好互动关系的道德杠杆,才能帮助我们正确处理同学间的 竞争与合作关系,建立纯朴、真挚的友谊,在他人心目中占得一席之位。很多成年人手中都 有一张银行卡,大家称它为信用卡,每一次消费、还款记录都被作为诚信档案记录下来,失 去诚信将会让你在这个社会失去信任、失去朋友而寸步难行。 诚信才能获得真正的成绩。现在社会竞争日渐激烈,成绩对于作为学生的我们自然尤为 重要,但是正由于我们把成绩看得太重,造成了众多不正当竞争手段。如果说成绩是我们为 自己的将来堆积的砖瓦,而诚信就是整座房屋的脊梁。诚实守信是所有学生在学习中必须遵 循的行为准则。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这就更需要我们实事求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反观那些不讲诚信的人,通过抄袭作业、考试偷看等 方法来取得成绩,其实并没有真正地获取知识,学到本领。这种人只靠那虚假的成绩将来何 以建设祖国? 成绩很重要,但是成绩不足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将勤补拙。而诚信不足,必将无立足之 地,再出色也于事无补。做任何事必须把诚信放在首位,只有诚信才能使人与人之间有正常 的交往,才能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人类永恒的主题得以进步,才能使我们 更好的建设美好的和谐社会。 因此,我方坚定地认为诚信比成绩重要。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作文要想准确立意,认真分析材料是关键。所给的材 料是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 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 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 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 意。审题:1、学生角度——可以借助于材料中的“抄袭、剽窃”等关键词,确立以下观点: (1)学生作假不可取(学生“抄袭、剽窃”不可取)。(2)诚实做人比学业成绩更重要。(3) 公民诚信教育应从未成年(学生时代)开始。2、教师角度——可以借助于材料中的“坚持自 己的决定、严词拒绝、辞职而去”等关键词,确立以下观点:(1)做一个有原则的教育者。 (2)“立言、立功、立行”远比“成绩”“分数”重要。(3)做一个能坚守正确决定而勇于 牺牲个人利益的,有思想、敢担当的,有尊严的独立的公民。3、家长角度——可以借助于材 料中的“理解”关键词,确立以下观点:(1)纵容孩子作假不可取。我们可以分析学生家长 爱护孩子的情感与理智上的矛盾,可怜天下父母心,对孩子的爱可以理解,但在恶行上的庇 护却不可取。《触龙说赵太后》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孩子抄袭作弊,不反思 自己孩子的错误,而是“反对”老师的做法,进而对学校“施压”,其结果只会助长孩子作假 的行为,有可能毁掉孩子一生。(2)家长应是孩子“诚信”(诚实)做人的榜样。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 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 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 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 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 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 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 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 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 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 著特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