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乐山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乐山市高中2021届教学质量检测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椽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儒家的眼中,玉代表了君子,而随着儒学的发展,君子是要去除私欲的。严格说来,玉是石的一种,是石中的美者,但普通的石与玉虽同为石属,然而已有了不同的意象。曹雪芹用女炳补天神话作为开篇,通过茫茫大士将补天遗石变成了玉,这两者之间又是何种关系? 曹雪芹周边朋友经常将他与魏晋时期的人物相类比,如张宜泉的《题芹溪居士》中有记:姓曹名霑,字梦阮,号芹溪居士。其人工诗善画。关于“梦阮”,前辈学人对此题记多有考论而“梦”的指向大都为阮籍。其实“阮籍”只是曹雪芹精神导向的一个符码,一种借代,它背后所要连带的是对整个“魏晋风度"的精神向往。曹雪芹虽未经战乱,但却经历过家族的败落,在他个人世界的乱世之中,与同样产生于乱世的魏晋玄学产生共鸣,就会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 魏晋时期,随着大一统政权的解体,天灾人祸,战乱连绵,人们对于人生的价值产生了新的追问,“独尊儒术”的传统被打破,转而走向一种儒道互补的道路,有以道释儒的倾向,崇尚自由的人格,崇尚情性的回归,又致力于追求自然之道。在这种风气之下,阮籍对君子也有了一个重新的解读:“夫山静而谷深者,自然之道也;得之道而正者,君子之实也。嵇康更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提出正确的对待欲望,顺应人性之自然,从而使他们摆脱了儒家严格的礼教规范,转而去关怀生命的价值与存在的意义,重视个体,以人性的自然满足为乐趣。因此儒家意义下的君子,与嵇康与阮籍思想下的君子,有了不同的涵义。而嵇康与阮籍等人眼中的君子,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反映在《红楼梦》中,就由同样具有自然之气的补天遗石所代表。 在石头与神瑛侍者下凡历劫的原因上,两者有着极为微妙的共同之处。书中写到:“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石头对荣华富贵的生活产生了向往,此种对世俗生活的向往自然是欲望之一种,并且应当归属为私欲,但也可视作石头人性的产生。神瑛侍者的凡心在小说文本中并无明示,而“乘此昌明太平朝世”一语,也预示着神瑛侍者并非为救世而来,更多的或者也是出于自身对荣华富贵的向往,对凡间之乐的追求,出于对私欲的不满足。王国维先生在《红楼梦评论》中写道:“所谓玉者,不过生活之欲之代表而已矣。”可谓发人深省。 石作为自然的代表,具有不经人工雕琢的自然之气。这种气质是真实的,不饰伪饰的,朴拙而又真诚。拿到《红楼梦》中来说,就是贾宝玉所体现出的自然之态。在《红楼梦》第十七回中,针对稻香村的建设,贾宝玉发表了一段议论:“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其地,非其山而强为其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可见,在贾宝玉的心中,所谓自然需要背山有脉,临水有源,讲究的是无穿凿之气,非人力强为而成,归结起来就是顺其自然。 所以,贾宝玉具自然之气,秉承着自我的人性,当我们将贾宝玉放在这个石与玉的辨析当中,就可以将其理解为嵇康、阮籍理论体系下的君子,名之为玉并无不可,此也与仙界中的贾宝玉的前身“神瑛侍者”之名相符,而之所以为“贾”(假),或有非理学之下的君子之意。在本质上,贾宝玉仍然是一块具有自然属性的石。 (摘编自《曹雪芹为什么要写“石"和“玉"》,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曹雪芹的字“梦阮”是曹雪芹精神导向的一个符码,传递出他对整个“魏晋风度”的精神向往。 B. 魏晋时期,“独尊儒术”的传统被打破,致力于追求自然之道,这种风气后来影响了同样经历社会乱世的曹雪芹。 C. 嵇康与阮籍等人眼中的君子,是符合“自然之道”的,代表儒家发展的君子观。 D. 曹雪芹将补天遗石与神瑛侍者作比较,使人与物之间,代表不同的审美意象。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论证了魏晋时期的风气对曹雪芹其人、《红楼梦》其书的影响。 B. 文章紧扣曹雪芹的个人思想和小说《红楼梦》中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来论证石与玉的关系。 C. 第三段例举阮籍、嵇康的君子观引出曹雪芹塑造贾宝玉人物形象的根源。 D. 文章引用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的观点论证曹雪芹的君子观和魏晋时期是一致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红楼梦》中石与玉之间的变幻,既有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时也寄托了曹雪芹对世情的感悟。 B. 无论是石头,还是神瑛侍者,都是产生了对红尘的向往,从而开启了造历幻缘的征途。 C. 贾宝玉针对稻香村的建设发表议论,认为要完全保留自然原貌,得自然之理、自然之气。 D. 从“君子”,到“欲望”,再到“自然”,无不体现出曹雪芹与嵇康与阮籍的思想有着共鸣之处。 【答案】1. A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 B项,“同样经历社会乱世的曹雪芹”表述错误,原文说“曹雪芹虽未经战乱,但却经历过家族的败落,在他个人世界的乱世之中”,可见,曹雪芹并未经历社会乱世,而是个人乱世。 C项,“代表儒家发展的君子观”表述错误。原文说“他们摆脱了儒家严格的礼教规范”,二者矛盾。 D项,“代表不同的审美意象”理解错误。原文说“贾宝玉具自然之气,秉承着自我的人性……”是在强调二者之间的共同点。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引出曹雪芹塑造贾宝玉人物形象的根源”夸大其词。原文只是说“在他个人世界的乱世之中,与同样产生于乱世的魏晋玄学产生共鸣,就会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只是说二者之间产生共鸣。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C 项,“完全保留自然原貌”以偏概全。原文“在贾宝玉的心中,所谓自然需要背山有脉,临水有源,讲究的是无穿凿之气,非人力强为而成,归结起来就是顺其自然”,可见,并不是完全保留,而是要顺应自然原貌进行改造。 故选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意见》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要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摘编自《深圳特区报》) 材料二: 传统文化中既有优秀的、推动社会前进的、需要继承和弘扬的精华,也有过时的、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阻碍前进的糟粕。哪些传统文化可学,进而“学什么”,需要教育部门深思。相关部门应对传统文化深入甄别和筛选,通过顶层设计,形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相互衔接的大课程观下的课程体系,将符合时代潮流和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内容作为教育重点。书本之外,除了古文经典,将传统戏曲、民俗风情、书法、国画、中医药等内容,融入教学之中,着力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及其习俗、传统礼仪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立体化认识和感知度,有序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摘编自《传统文化教育要下好“三步棋”》) 材料三: 时代在前进、在变化,传统文化教育在当今应该怎么进行?佛学经典中有一句话,叫做“契理契机”,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问题。 传播传统文化要“契理”,“理”就是传统文化根本的道理和精神,这是我们要传播的。“机”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根机,一个是时机。我们不能否认,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孔子有一句话,叫做“有教无类”,“类”主要指人与人之间存在资质的差别。人的根机不同,教育的方法就要不一样,这就叫做“因材施教”。所以,传统文化教育要“契机”,既要有教无类,还要因材施教,这两方面结合一起,才能够适合听课人本身。 契机的“机”还有另外一个含义,就是指时代、环境。时代变了,我们传播传统文化也应该有新的方式,不能够因循守旧。一味守旧不能契合这个时代,是没有意义的。 (摘编自《传统文化教育要“契理契机”》) 材料四: 近年来,每逢传统节日,中小学都会布置体验传统文化的作业,如春节写春联等。可是,不少学生和家长是把这当作“作业”来完成,而不是去体验传统文化。之所以如此,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学校对传统文化活动的考查、评价,基本都要求学生写作丈或者写报告。因此,不少上搜集资料,做PPT,这和社会实践变成盖章实践一样,沦为了走形式。二是有家长认为,学生花时间去体验传统文化,是浪费时间,甚至有家长帮助孩子完成学校布置的“体验”作业。有媒体爆出,一些上购买手工作业,原因是孩子没有及时完成。有家长还抱怨,现在的传统节日氛围已经很淡,学生没什么好体验的。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不能因循守旧,要有创新思维,否则谈不上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B. 推行传统文化教育,既要建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科学课程体系,也要选择健康、合适的教学内容。 C. 强调传统文化教育要“契机”,既要将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很好地结合起来,也要求教育工作者能与时俱进。 D. 家长抱怨“现在的传统节日氛围已经很淡,学生没什么好体验的”,完全是家长在为自己和孩子找借口。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传统文化可谓精华与糟粕兼而有之,我们既不能照单全收,也不能弃若敝屣,应该批判地继承。 B. 倡导将传统戏曲、民俗风情、书法、国画、中医药等内容融入教学之中,体现了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的复兴。 C. 孔子讲的“有教无类”中的“类”,是指人与人之间存在资质的差别,也包含社会地位和阶级成分的不同。 D. 中小学在传统节日给学生布置体验传统文化的作业,表明传统文化教育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6. 当前,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D 5. A 6. ①相关部门亟须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确立合适、健康的课程内容;②教育工作者亟待转变观念,使传统文化教育“契理契机”;③学校有待完善传统文化教育的考查、评价体系,学生、家长也需要改变观念,提高认识。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D项,“完全是家长在为自己和孩子找借口”主观臆测。原文说“有家长认为,学生花时间去体验传统文化,是浪费时间”,只是说浪费时间,并不是完全在找借口。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 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B项,“体现了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的复兴”夸大其词,提倡上述内容,就能体现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的复兴,夸大了。原文只是说“着力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及其习俗、传统礼仪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立体化认识和感知度,有序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丈化教育。” C项,“也包含社会地位和阶级成分的不同”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主要指人与人之间存在资质的差别”,并没有说阶级地位和阶级成分。 D项,“表明传统文化教育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夸大其词。原文说“不少学生和家长是把这当作“作业”来完成,而不是去体验传统文化”,可见,效果并不好。说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成功夸大其词。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到文本中寻找答题区,依据题干和文本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本题,题干中要求答出“挑战”有哪些,这是答题的内容,即答出“挑战”即可。要求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这是答题的方向和方法。方向是“结合材料”,方法是“简要概括”,不用详细分析。 材料二中说:哪些传统文化可学,进而“学什么”,需要教育部门深思。相关部门应对传统文化深入甄别和筛选,通过顶层设计,形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相互衔接的大课程观下的课程体系,将符合时代潮流和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内容作为教育重点。可以据此从教育部门的角度进行概括,要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确立适合健康的内容。 材料三中说:传统丈化教育在当今应该怎么进行?……“契理契机”。这是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说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转变观念,“契理契机”。 材料四中说:之所以如此,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学校……二是有家长认为……这是从学校和家长的角度来说的。根据材料概括,学校 完善传统文化教育的考查、评价体系,家长 需要改变观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远航 陆颖墨 “西昌”舰要走了,是最后一次远航。 舰长肖海波下达了起航命令。“西昌”舰悄悄地驶离了海军博物馆的码头,它走得很沉重,似乎满腹心事。在舰桥上的肖海波看了看手表,已是凌晨两点,他朝左前方张望了一下,整个城市都熟睡了,父亲这时候真的已经睡着了吗?会不会从梦中惊醒? 父亲叫肖远,今年七十多岁了,是“西昌”猊的第一任舰长。三十多年前,国产的“西昌号”驱逐舰刚刚服彼下水,就参加了一次海战。激战中一颗炸弹在后甲板爆炸,头顶的一根横梁朝 两个水兵砸了下来,肖远冲过去,用身体挡住了。肖远在医院躺了三个多月。以后的日子,无论是他担任支队长,还是舰队司令,只要“西昌”舰一起航,肖远受伤的腰部就会隐隐作痛。 昨天上午,在海军博物馆隆重举行了“西昌”舰退役仪式。选定这个日子也是因为肖远,他在舰队医院已经住了一年多了,记不清的化疗和放疗,已经让他铁塔一样的身子虚弱不堪。 肖远从救护车上下来时,身穿脱下九年的海军中将军装,一帮医护人员带着各种抢救设备,用轮椅把他推上了甲板。之后“西昌”舰的每一任舰长跟在他的身后,依次走上军舰。现任舰队司令宣布“西昌”舰退役命令后,肖远缓缓地站立起来,给后任的八位“西昌”舰长点名。而后,他用沙哑的嗓子慢慢地说了起来,讲得很平静,详细地讲“西昌"舰年龄、吨位、各个部位的 尺寸,以及“西昌”舰执行的每一次任务和受过的每一处伤。 这个军舰也要离开博物馆,去执行它最后一次任务。 肖海波已经被任命为新的“西昌”舰舰长,这是国产最新型导弹驱逐舰。新舰已经下水,最后一次试验成功后,就要服役。这个试验就是要验证舰上新型导弹的打击能力,如果仅用一枚导弹能击沉一艘驱逐舰,新“西昌”舰就合格了。而老“西昌”舰就是这次试验的靶舰。肖海波面临的是,他只有亲手击沉老舰,才能驾驶新舰进入人民海军的序列。 肖海波当然知道,过去,老“西昌”舰只要一起航,父亲腰部就会疼,所以担心老“西昌”舰离开博物馆无法瞒住父亲。 “西昌”舰缓缓地沿着海湾航行,除了左边远处海岸边偶尔冒出的点点渔火和航标灯,剩下 的都是漆黑一片,大海也仿佛睡着了。 肖海波回到舰长室,躺在铺上,刚睡着没几分钟,就莫名其妙惊醒。信号兵报告左侧海岸边山头有信号。 副长说:“是不是睡迷糊了,这个山头上没有信号灯塔。” 肖海波也知道信号兵肯定弄错了,这段航道他太熟悉了,左边山头是……忽然他身子一激灵,跳了起来,赶驚拿起望远镜朝山顶看去,马上呆住了。 山顶上有一个小亭子,亭子里有几个人,父亲肖远坐在抡椅上,正用手电朝军舰发着信号,反复只有两个字:去哪? 父亲果然没有被瞒住,镇痛药能镇住癌症病痛,却无法割断“西昌”舰对他的牵引。他马上对信号兵说回信:军舰要去远航,要去很远很远的地方,但只走很短很短的时间。 父亲似乎明白了什么,但依然不死心,又问:远航? 肖海波回答:是的。 父亲那边又问:为什么?真是最后一次了吗? 肖海波回答:是最后一次,也是第一次。 父亲那边停了一会儿,又问:第一次什么时候? 肖海波回答:很快,但是军舰变年轻了,就像您当年第一次见它一样年轻。 父亲好一会儿没有回信,军舰快要驶远了,肖海波命令放慢航速再等待一会儿,终于父亲回信:我真羡慕它,能在轰轰烈烈中远航。 军舰渐渐远去,山上再也没有信号发出,肖海波这才发现自己刚刚读懂父亲,这时,他在望远镜里惊讶地看到,父亲的眼角闪着亮光。这是他第一次看到父亲流泪。 一个月后,按照肖远的遗嘱,在我国最新型的导弹驱逐舰——“西昌”舰上为这位老舰长举行了海葬。 (节选自《海军往事》,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描写旧“西昌”舰驶离码头时“沉重”“满腹心事”,用拟人化的手法暗示了旧“西昌”舰将被作为试验品由新“西昌”舰击沉的结局。 B. 老“西昌”舰只要一起航,父亲的腰部就会疼,这一情节看似极富传奇色彩,实际上从侧面 反映长年出征的海军将士已经把自己的生命和情感依附在战舰身上。 C.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在望远镜里“他第一次看到父亲流泪”,突出父亲作为一名老军人的那种刚强不屈的性格。 D. 小说构思以小见大,一艘老旧的军舰,连接成一条记忆的河流,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中国海军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恢弘历程。 8. 小说第三段是一段插叙,它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9. 小说以为老舰长举行海葬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案】7. C 8. ①补充交代父亲与旧“西昌”号的关系以及父亲的“腰伤”,为后文“西昌”号驶离时无法瞒住父亲的情节埋下伏笔,使情节严谨完整;②简要交代了父亲的人生经历,突出了父亲对军舰的深厚感情,使人物形象更丰满;③表现了对老一代军舰人无私奉献和牺牲精神的讴歌。 9. ①交代人物最终的命运,使得整个故事有始有终,小说情节结构完整;②这样的结尾使故事意味深长,强化了小说的感情色彩,突出了“父亲”那种庄严、神圣的军人情怀,令人肃然起敬,给读者以震撼;③结尾写到人与舰的“涅槃”,诞生了新一代军人和新一代战舰,象征着高科技背景下新一代军人对老一辈军人的继承与超越,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 项,“突出父亲作为一名老军人的那种刚强不屈的性格”分析错误。父亲作为老“西昌”的第一任舰长,看到它最后一次“远航”,流泪应该是满怀的不舍和对它能轰轰烈烈远航的羡慕敬佩。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插叙作用的理解。插叙是叙述的方式之一。其特点是在原来的叙述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中断原来的叙述插入另一段叙述,插入的叙述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插叙的向容,或是过去的事,或是另外一件事。插叙的作用一般包括以下几点: (1)插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把的作用。 (2)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3)使文章脉络清晰。 (4)使文章结构紧凑。 本题,第三段插叙的内容是父亲与旧“西昌”号的关系以及父亲的“腰伤”,简要介绍了父亲的人生经历。 从情节上来说,为下文“西昌”号驶离时无法瞒住父亲的情节埋下伏笔,使后文情节合情合理。 从人物形象上来说,这段插叙能看出父亲和西昌舰的关系亲密,如“以后的日子,无论是他担任支队长,还是舰队司令,只要“西昌”舰一起航,肖远受伤的腰部就会隐隐作痛”。这样就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从主题上来说,“激战中一颗炸弹在后甲板爆炸,头顶的一根横梁朝 两个水兵砸了下来,肖远冲过去,用身体挡住了”,这体现了老一代军舰人无私奉献和牺牲精神。体现作者对他们的讴歌。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是情节的作用效果。这类题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内容上,是指情节本身、情节对环境、情节对人物、情节对主题、情节对读者(效果)的作用; 二是结构上 是指对其他情节(上下文)的作用。 本题,就情节本身而言,“老舰长举行海葬”这是人物的最终命运,使得情节完整。 就情节对读者的作用而言,这样结尾给读者以震撼。 就人物形象而言,父亲选择海葬,突出了“父亲”庄严神圣的军人情怀。 就主题而言,举行海葬是在最新型的导弹驱逐舰——“西昌”舰上,体现了一种新旧更替,深化小说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董昌,杭州临安人。中和三年,刺史路审中临州,昌率兵拒,不得入,即自领州事。镇海节度使周宝不能制,因表为刺史。昌已破刘汉宏,兵益强,进义胜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右仆射。僖宗始还京师,昌取越民裴氏藏书献之,补秘书之亡,授兼诸道采访图籍使。 始,为治廉平,人颇安之。当是时,天下,贡输不入,独昌赋外献常参倍。旬一道,以五百人为率,人给一刀,后期即诛。朝廷赖其入,故累拜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爵陇西郡王。视诏书讫,字偿一缣,归当制官。而小人意足,浸自侈大,托神以诡众。始立生祠,割香木为躯,内金玉纨素为肺府,冕而坐,妻媵侍别帐,百倡鼓吹于前,属兵列护门足。属州为土马献祠下,列牲牢祈请,或绐言土马若嘶且汗,皆受赏。昌自言:“有飨者,我必醉。”蝗集祠旁,使人捕沈镜湖,告曰:“不为灾。”客有言:“尝游吴隐之祠,止一偶人。”昌闻,怒曰:“我非吴隐之比!”支解客祠前。 始罢榷盐以悦人丰衣食后稍峭法笞至千百或小过辄夷族血流刑场地为之赤有五千馀姓当族,昌曰:“能孝于我,贷而死。”皆曰:“诺。”昌厚养之,号感恩都,刻其臂为誓,亲族至号泣相别者。凡民讼,不视狱,但与掷博,不胜者死。用人亦取胜者。 昌得郡王,咤曰:“朝廷负我,吾奉金帛不赀,何惜越王不吾与?吾当自取之!”下厌其虐,乃劝为帝。近县举狂畐请,昌令曰:“时至,我当应天顺人。”其属吴繇、秦昌裕、卢勤、朱瓒、董庠、李畅、薛辽与妖人应智、王温、巫韩媪皆赞之。昌益兵城四县自防。山阴老人伪献谣曰:“欲知天子名,日从日上生。”昌喜,赐百嫌,免税征。 (选自《新唐书•董昌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始/罢榷盐/以悦人丰衣食/后稍峭法笞/至千百/或小过/辄夷族血流刑场/地为之赤/ B. 始/罢榷盐以悦人/丰衣食/后稍峭法/笞至千百/或小过辄夷族/血流刑场/地为之赤/ C. 始/罢榷盐以悦人/丰衣食/后稍峭法笞/至千百/或小过/辄夷族血流刑场/地为之赤/ D. 始/罢榷盐/以悦人丰衣食/后稍峭法/笞至千百/或小过辄夷族/血流刑场/地为之赤/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刺史,古代官名。“刺”,检核问事之意。汉武帝时始置,意在监察地方。 B. 秘书,古代称掌管图书之官。如汉以来之秘书监、秘书郎,三国魏之秘书令、秘书丞。 C. 生祠,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是用来纪念活人的,而常见的祠是用来纪念逝者的。 D. 郡王,中国古代爵位名。唐宋以后,郡王皆为次于亲王一等的爵号,除皇室外,臣下不得封郡王。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董昌认真尽责,并不是无功受禄。打败刘汉宏,兵力日益强大,升为义胜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右仆射;后来获得了越民裴氏所藏的书并献给唐僖宗,被补上秘书的缺位。 B. 董昌对唐王朝一直是忠心耿耿的。当藩镇割据时,天下的贡奉不入唐室,只有董昌坚持向朝廷大量进贡朝廷依赖他的供奉,授封他陇西郡王的爵位。 C. 董昌小人得志,逐渐自高自大。假托神灵以欺骗众人,为自己立生祠,用香木雕刻自己人像,摆上供品祈福请愿。 D. 董昌野心膨胀,意欲称帝。向朝廷请求进封越王未果,得封郡王,却大为不满;属下及附近几县劝他称帝,他就说即帝位是应天顺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内文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旬一道,以五百人为率,人给一刀,后期即诛。 (2)凡民讼,不视狱,但与掷博,不胜者死。 (3)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答案】10. B 11. D 12. B 13. (1)(董昌)每十天派人向百姓征收一次,而且每次派遣500名士卒押送,每人配有一把刀,如有误期,即被处死。 (2)但凡有人诉讼,董昌从不审查案情,而是让双方赌博,输了的就死。 (3)秦人打开函谷关口迎战敌人,九国的军队却有所顾虑徘徊不敢入关。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这段话的意思是:最初,董昌取消盐的专卖取悦人民,使人民能丰衣足食。后来法规日渐严酷,笞刑往往达到百千下,或是有小过错就杀全家,刑场上血流成河,地都染成了赤色。 “以悦人”的意思是来取悦百姓,为前一个语意的结束,后面不宜有别的内容。故排除A、D两项。“后稍峭法”意思是后来法规日渐严酷。“笞”是鞭笞,笞刑。二者相连不通顺。排除C项。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除皇室外,臣下不得封郡王”说法绝对。郡王多封给宗室,也有臣下得封郡王。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一直是忠心耿耿的”说法绝对。并非“一直”,最后一段,讲董昌想要称帝,就是不忠心于朝廷。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基本上做到字子对译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注意:(1)本句为省略句,前面省略主语董昌,并且省略谓语“征收”,注意翻译时补充。旬:十天,这里名词作状语,每十天。给:配备。后期:误期。 (2)凡:但凡。讼:诉讼。视狱:审查案情。掷博:掷骰之类的赌博。 (3)关:函谷关。延:迎战。师:军队。逡巡:顾虑徘徊。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董昌,杭州临安人。中和三年(883),刺史路审中到州里来,董昌率兵挡驾,刺史不得进,董昌就自己管理州事,镇海节度使周宝控制不了他,于是上表请任董昌为刺史。董昌击破了刘汉宏,兵力增强了,晋升为义胜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右仆射。僖宗回到京师,董昌取越名裴氏的藏书入献,补秘书之缺,任董昌兼诸道采访图籍使。 一开始,董昌为政廉正公平,人民安居乐业。当时,天下的贡奉不齐,独董昌赋外常有加倍贡献,他每十天派人征收一次,以五百人为一组,有谁误期即杀。朝廷依赖他的贡奉,所以对他步步晋升直至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爵陇西郡王。董昌看完诏书,赏使者每字一匹缣,即依制设官。董昌小人得志,逐渐自高自大,假托神灵以欺骗众人。为自己立生祠,用香木雕刻自己的像,内部挖空,用金玉丝绸做内脏,戴着官帽坐着,又做妻妾在旁边侍候,各种优倡在前面鼓吹,又有属兵排列守护在门阶两旁。其属州做了个土马献到祠里,摆上供品祈福,编出话说什么祭祀后,土马若嘶鸣且流汗,就能得赏赐。董昌则说:“有人来祭供酒菜,我就会感应而醉。”那年蝗虫飞集祠旁,董昌派人捕捉后将它们沉入镜湖,报告说:“没有造成灾祸。”有个客人曾说“:我曾到吴隐之的祠堂里去游览过,只有一个木头人。”董昌听说后,生气地说“:我不是吴隐之那样的人。”就将那客人在祠前杀害并分尸。 最初,董昌取消盐的专卖取悦人民,使人民能丰衣足食。后来法规日渐严酷,笞刑往往达到百千下,或是有小过错就杀全家,刑场上血流成河,地都染成了赤色。据他的刑律,有五千多姓的人家要遭灭族,董昌说:“谁能孝顺我,就免谁死。”大家都说愿意效忠。董昌用优厚的待遇养着他们,称之为“感恩都”,在他们手臂上刻上这三字然后宣誓,亲属们都号哭着与他作别。凡有人告状,董昌从不审查案情,而是与他们赌博,输了的就死。他所用的人也都取赌博中的得胜者。 董昌得封爵为郡王,不满而叱责说:“朝廷有负于我,我奉献的财物数不清,为什么还舍不得把越王给我?你不给,我就自己去取。”属下为满足他的贪欲,劝他称帝,附近几县均喧闹着呼喊要他称帝。董昌下令说:“时机到了,我一定应天顺人即帝位。”其下属吴繇、秦昌裕、卢勤、朱瓒、董庠、李畅、薛辽与妖人应智、王温、巫韩媪都附和。董昌在州城及四县增兵自防。山阴老人向他献假民谣“:欲知天子名,日从日上生。”董昌很高兴,赐老人缣百段,且免他税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秋思① 陆游 雁阵横空送早寒,白头病叟住江干。风林脱叶山容瘦,霜稻登场②野色宽。 万里关河惊契阔,一尊邻曲话悲欢。书生饿死寻常事,那得重弹贡禹冠③。 【注】①这首诗作于陆游因不得重用辞官闲居山阴期间。②霜稻登场:即晚稻收割后都堆到了晒场上。③贡禹冠:即贡禹弹冠。贡禹与王吉友善,汉元帝时,王吉被召任谏议大夫,贡禹听到这个消息,就把自己的官帽取出,弹去灰尘,准备戴用,果然没多久贡禹也被任命为谏议大夫。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歌前两联写“秋”,境界苍凉,后两联写“思”,感情深沉。写景抒情,妙合无垠。 B. 颈联写诗人惊觉与沦陷的国土阔别已久,无奈中只能自斟自饮唱歌解忧。一个“惊”字,把对别离的感慨写得淋漓尽致。 C. 诗歌借用贡禹弹冠的典故,感叹自己没有机会像贡禹那样重回官场为国效力,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郁闷和不得志的心境。 D. 全诗首句入韵,中间两联对仗工稳;语言苍劲生动,彰显清旷淡远的诗歌风格,充满苍凉的人生感慨。 15. 请结合全诗,赏析颔联中“瘦”和“宽”二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14. B 15. ①“瘦”用比拟手法写秋山景象。秋风起,树叶落,秋山萧条,较之夏季像是瘦了;②“宽”是写原野的空阔。晚稻收割,堆到了晒场,整个原野变得空荡荡的;③两个词共同表现了秋天充斥整个空间的萧条衰败感,渲染了心忧国事的诗人沉重苍凉的内心世界。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B项,“只能自斟自饮唱歌解忧”理解错误。诗中说“一尊邻曲话悲欢”,“邻曲”是邻居的意思,诗人与邻居饮酒谈论悲欢之事。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能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 从炼手法的角度,“瘦”是用比拟的手法。 从炼境的角度,“瘦”字写出了秋景的萧索。这是因为“风林脱叶”,风吹叶落,自然一派萧索之境。“宽”字写出了原野的空阔。这是因为“霜稻登场”,稻子收割,原野自然空阔。 从炼意的角度,联系下文“万里关河惊契阔,一尊邻曲话悲欢”可见,作者忧心的是国事。萧瑟之景更让作者因为忧心国事而内心沉重苍凉。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的《渔家傲》中“______,_______”两句,既有故土之思,又有功业未建的焦虑。 (2)《蜀道难》中“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3)《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的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浊酒一杯家万里, (2). 燕然未勒归无计。 (3). (2)连峰去天不盈尺, (4). 枯松倒挂倚绝壁。 (5). (3)吾尝跂而望矣, (6).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浊、燕、勒、盈、壁、跂。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针对教科书中的文言文,( )持“存”论者,有存在的理由;持“废”论者,也有废除的依据。在此笔者不想讨论孰是孰非。就现行人教版教材而言,总共有9个单元编选的是古文(包括古诗词),占所选编课丈的近一半。仅从分量上就不难看出,编选者对中国古典文化非常重视。这 不过,老师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这其中也不乏一些问题。比如,泥古现象过于明显。今天学习古文,我们是师古而不泥古,还是拘泥于古文?显然后者才是正确的选择, 也是对自己的不尊重。不拘泥于古文的道理非常简单,由于历史的原因,传承下来的文章,难免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作为教科书,理应取其精华剔除糟粕, 地接受,或直接修正过来。就拿传统名篇《劝学》来说,“蟹六跪而二鳌,非蛇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一句, 有两个知识性的错误。其一,螃蟹是八条腿加两个大钳,而非“六跪而二螯”;其二,螃蟹自己会打洞,无需“蛇缮之穴”寄托,真正不会打洞的恰恰是蛇。 17. 下列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教育界曾有过一段存废的大讨论。 B. 曾引起教育界一段存废的大讨论。 C. 教育界曾有过一段见仁见智的大讨论。 D. 曾引起教育界一段见仁见智的大讨论。 18. 依次填入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无可厚非 是古非今 批驳 至多 B. 无可非议 厚古薄今 批驳 至多 C. 无可厚非 是古非今 批判 至少 D. 无可非议 厚古薄今 批判 至少 19.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今天学习古文,我们是拘泥于古文,还是师古而不泥古? B. 今天教授古文,我们是师古而不泥古,还是拘泥于古文? C. 今天我们教授古文,是拘泥于古文,还是师古而不泥古? D. 今天我们学习古文,是师古而不泥古,还是拘泥于古文? 【答案】17. A 18. D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 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 ”,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上文“针对教科书中的文言文”无主语,因此,此处需要一个主语,由此可排除B、D两项;从下文可知讨论的内容具体到“存”与“废”,C项没有涉及,太过笼统,排除C。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①“无可厚非”意思是不能过分责备,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无可非议”指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从语境来看,是无可指责之意,宜用“无可非议”。 ②“是古非今”指不加分析地肯定古代的,否认现代的。“厚古薄今”指推崇古代的,轻视现代的。语段指出古文比例高,但没有否定现代文的意思,故用“厚古薄今”。 ③“批驳”意思为批评驳斥或上级对下级书面呈请事项作否定的批示;“批判”指对错误的思想或言行批驳否定,也表示评断、判断。“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当然应用“批判”。 ④“至多”表示最大的限度,含有小于或等于的意味;“至少”表示最小的限度,最少。作者是说等于或多于两处,应用“至少”。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 ”,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 本题,从下文“显然后者才是正确选择”来看,后者指的是“师古而不泥古”,排除B、D;从文段的内容来看,“老师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说的是教师教授古文的态度,应用“教授”,排除A。 故选C。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科学家通过对动物认真观察和研究,①______,这就是仿生。蝴蝶、人造卫星,这两者似乎相差很远,但人造卫星的控温系统,却是模拟蝴蝶调节体温的方式设计的。蝴蝶可以利用身体表面上的小鳞片来调节体温。②_______,鳞片自动张开,以减小阳光的描射角度;当气温下降时,鳞片自动闭合,让阳光直射鳞片,来增加吸收的热能。③__________,科学家为人造卫星设计了控温系统,使卫星上的精密仪器能在外界温度为-200至2000°C的环境中正常工作。 【答案】 (1). ①模仿动物的结构和功能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 (2). ②当气温上升时 (3). ③模拟蝴蝶这一调节体温的方式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属于补写上下句题。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答题时要注意话题要保持一致,本题主要谈论的是仿生学的问题。 本题,第一处,后文说“这就是仿生”,可见,此处应是仿生的定义。从字面上看,仿生就是模仿生物,从后文举例来看,蝴蝶的小鳞片,这是生物的结构;“调节体温”这是生物的功能,且后文讲的制造人造卫星上的控温系统。因此此处应填模仿动物的结构和功能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 第二处,根据下文的分号和“当气温下降时”可以判断,分号前后说的是两种不同的情况。因此,此处应该是当气温上升时。 第三处,前文讲蝴蝶如何控温,后文说科学家设计了控温系统。此处应是承上启下,让二者关联。注意主语是后面的“科学家”。所以,此处应是模拟蝴蝶这一调节体温的方式。 21.下面的邀请函中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邀请函 尊敬的校友: 欣逢盛世,万象更新。今年,岷江中学喜迎100周年诞辰。为了弘扬岷江中学的树人精神,凝聚广大师生和校友的力量,我校决定于2020年2月1日上午9:00在学校大型讲学厅拨冗举行百年校庆庆典活动,纸短情长,我们真诚邀请您亲自莅临,共襄盛典! 专此诚邀,叨扰望谅! 岷江中学百年校庆筹委会 2020年1月14日 【答案】第一处:“100周年诞辰”改为“100周年华诞或建校100周年”(诞辰多用于所尊敬的人。华诞多用于事或物的纪念日);第二处:“拨冗”改为“隆重”,或者删除;第三处:“纸短情长”删除,一般用于书信;第四处:“亲自莅临”改为“莅临”或“光临”;第五处:“叨扰望谅”改为“恭候光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根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辨别。从题干的要求来看,这是邀请函。邀请函要求使用规范得体的书面语。 “诞辰”多用于所尊敬的人。华诞多用于事或物的纪念日,此处是学校,所以应该用“华诞”。 “拨冗”指(对方)于繁忙中抽出时间,属敬辞。此处用于自己,不合适。改为“隆重”,或者删除。 “纸短情长”,意思是简短的信纸无法写完深长的情意。形容情意深长。一般用于对人的书信,此处是邀请函,不恰当。应当删除。 “莅临”本身含有亲自到来的意思,再加“亲自”,稍显多余。因此,“亲自莅临”改为“莅临”或“光临”。 “叨扰”基本含义指打扰。常用于受了别人的款待,表示感谢。此处是邀请函,不合适。应改为“恭候光临”。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海明威) ②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 读了这三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 苦难+勤奋+坚持=成功 记得泰戈尔有过这样一句话:“上天完全是为了坚强你的意志,才在道路上设下重重的障碍。”有的人会持之以恒,取得成功;有的人却萎靡不振,只可失败。正如唐太宗李世民说过:“民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同理,苦难可以成就一个人的辉煌,也可以将一个人重重打入谷底。 苦难可以为一个人的成功铺下奠基石。相信大家都记得“昆虫界的荷马”——法布尔吧。在九十二个年华里,他曾经经历过生活贫困,也遭到了他人的歧视,可外界的因素对他而言,只不过过眼烟云,他把这些不利的因素转换成强大的动力,将自己的一生奉给自然科学,献给昆虫世界。所以才写成了科学着作——《昆虫记》。他用传神的画笔绘下了一种种的昆虫:“小小歌唱家”蟋蟀,“大力士”蚂蚁,“勤奋”蜜蜂……法布尔为什么会有如此之高的成就呢?这和他的勤奋、坚持是离不开的。有一次他不顾自身的安全去捉黄蜂,大胆猜测,勇于实验……一次实验失败了,他又会整理实验中的数据,认真地反思实验的过程。法布尔的这一作风,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科学精神”。所以说,磨练不是一件坏事,它可以赋予一个人顽强和不屈的品质。 可是它针对所有人来说,作用都是积极的吗?并不是,逆境对每一个人的影响并不一样。有时也有可能是消极的。请看下面的一则童话,相信你对“苦难”的“负性”会有更深的了解。 从前有只蜗牛,它想去看梦想中的大海。于是它就问雄鹰大海距离这里有多远。雄鹰告诉它,依靠你的速度,要整整二十年呢!二十年!天哪,蜗牛根本就不敢想。蜗牛认为,二十年,我恐怕活不到那么长时间。因此,它退缩了,可大海就是它的梦。它整日想啊想,最终抑郁而死。可见,苦难也是可以毁掉一个人的。因为他被“恐惧”这座大山压在了身上。 也许,就是因为苦难的这种“正负性”,才造就了不同的人生吧。但是,苦难对一个人产生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我认为这并不在于苦难的大与小,而在于一个人是否拥有不屈不挠的斗志。就像法布尔一样,有着远大目标的人,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对他来说应该是“小菜一碟”。苦难又算得什么,不过一味苦苦的大补药而已。记得语文书上有首小诗,是冰心的《成功的花》,里面有段话,我是非常欣赏的: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看来,要想成功,磨练、苦难是不可避免的。常听父亲说:雾气弥漫的清晨,并不意味着是一个阴霾的清晨。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因为在每个创伤上,都标示着前进的一步。是的,没有创伤的人生是不精彩的。正如温室里那娇滴滴的花,一经风雨就会弯下柔软的细腰。但那室外的大树呢,经历了风吹雨打,反而更加挺拔,他们坚信,坚持就是胜利,为什么要屈服于灾难面前呢?所以,有着大树这种品质的人,才真正是个人才,无愧于是个成功者。如果参照以上的这个结论,法布尔属于“大树”,还是“花儿”;蜗牛是棵“大树”,还是一朵“小花”,不言而喻。 或许,在顺境里往往比逆境更容易取得成功,但我们也可以主动一些,把苦难中的不利因素,通过某些方法,转化成一些有利的条件,将这种负性变成正性,让它们为我们将来的成功打好基础,不是吗?在这个改革开放、科技腾飞的新时代,我们更应把握好眼前的条件,面前的这一片光明,为自己崇高的理想而奋斗。 90后的我们,有几个经历过大风大浪,又有多少像法布尔一样,遭遇到数不清的坎坷。所以我们常常缺乏着一种精神,一种毅力。因此,我们只有树立好自己的人生观,并为此付出了汗水,才能像法布尔那样功成名就,到死也不留下遗憾,为我们的人生点上绚丽的色彩。因为我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审题要“三清”:1.看清材料,领会内容。2.理清内容,提炼中心。3.读清要求,规范写作。构思要“三扣”: 1.扣住材料,明确文章的主题。2.扣住主题,明确文章的重点。3.扣住重心,明确文章的亮点。 材料由三则名言组成,海明威的名言是说生活让我们的受的伤最终能让我们强大;荀子的名言强调坚持不懈的重要性,要有坚强的意志;韩愈的名言说人生而有惑,隐含的意思是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努力解除疑惑,强调了后天努力的重要性。 题中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这就告诉我们不能只就一则名言立意,而是要从三则材料中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有机的联系。比如,强大都需要不懈地努力坚持。 [立意] 1、强大自身需要坚持 2、苦难中的努力坚持 3、坚持不懈,人生无惑 4、创伤也许是最好的东西 [素材] 1、我们面对逆境,要坚强,才能获得成功。逆境经常像影子一般追随着大家,并不是显露出来给人们已困扰。而在生活中,确实有不少人被生活中的种种逆境中而困惑,甚至被他们挫败。而真正生活中的逆境中找到希望,在风雨中迎来彩虹的人往往是那些坚韧勇敢的人。他们在生活中真正活出了精彩,他们敢于冒险,坚决果断,面对困难,迎难而上,勇往直前。我们要向他们一样敢于向逆境挑战,做一个无畏者。 2、很多人像胡萝卜一样看上去很硬,但一面对逆境,也就是沸水,就会被困难打垮。也有一些叫成功的人开始受到他人的保护,面对逆境不但没有倒下反而让自己变得更坚强。他们是适应困难的强者。而生活中真正的智者,他们就如同咖啡豆一样,面对同样的逆境;;沸水,真正做到了的不是去适应挫败而是变的更强,而是超越了挫败去征服挫折。 3、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意思是说,人只有经过苦难,才能成才。 4、苦难是支撑成功果实的高大树干,想要果实,就得努力爬;逆境是挡在绿洲前的沙漠,想要甘露,就得不停奔跑;逆境是通往世外桃源的森林,想要幸福,就得穿过荆棘,成功不是轻松得来的,苦难是帮助你的最好帮手。 [结构] 例文题目采用公式的形式,巧妙地将材料中的关键词融合在一起。 文章开头引用泰戈尔的名言,强调苦难的意义,并且只有坚持努力,苦难才能真正有意义。 接着用“苦难可以为一个人的成功铺下奠基石”,论述苦难对成功的正向作用。 接着又从辩证的角度,论述苦难并非一定能让人成功,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是否有不屈不挠的斗志。 所以,我们必须主动,去努力,然后才能将苦难中的不利因素,化成有利条件。 最后,发出号召,青年人应该勤奋、努力并坚持下去,才能摆脱苦难,达到成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