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微案三多重比对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微案三多重比对

微案三 多重比对 微点突破一 比对词语 例 1 比一比,在选项和选段中勾出表述不一致的词语。 答: 剖析 原文中的“渐渐退居次要地位”说明“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 容”存在过,并且原先是处于重要地位的,后来逐渐处于次要地位了。选项中“从来就没有” 的说法与之相悖。 技法透视 命题者在命题时采用删词、添词、改词的手段来设置部分选项,所以我们抓住选项或原 文中的这些词语进行比对,就能迅速排除部分选项。 针对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人读《礼记》,至少可以收获礼仪规范。礼在社会生活层面属于行为规范,因而具有鲜 明的可操作性的特点。《礼记》记载了许多言谈举止方面的细节,尽管时代不同了,但其中 不少内容依然可以继承。例如《礼记》提到礼仪场合中的仪容仪态时说,“足容重”,步履 要稳重;“手容恭”,拱手要高而端正;“目容端”,目光不可睇视;“口容止”,嘴形静 止不妄动;“声容静”,不咳嗽、打喷嚏、哕咳;“头容直”,头部正直,不左右倾斜;“气 容肃”,不喘大气;“色容庄”,神色庄重。《礼记》还提及各种礼仪禁忌,如“毋嗷应”, 不要用号呼之声回应对方的呼唤;“毋怠荒”,体态要整肃,不可懈怠;“坐毋箕”,坐着, 不可将双腿向两侧张开;“暑毋褰裳”,即使是暑天,也不要将裳的下摆向上撩起。这些都 是文明时代民众必备的知识。 如何得体地访客、与尊长相处,也是《礼记》多次谈到的内容。《礼记》说:“将上堂, 声必扬。户外有二履,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拜访他人,即将上堂时,要抬高说话声, 旨在使室内的主人知道客人已到,而有所准备。如果房门口有两双鞋,房内的说话声清晰可 闻,就可以进去;如果说话声听不到,说明他们的谈论比较私密,此时不可贸然进入。《礼 记》还说“毋侧听”,就是不要耳朵贴墙偷听别人谈话,这样做很不道德,可见古人把尊重 他人隐私作为做人的原则。 《礼记》还屡屡谈及在尊长身旁陪坐时的注意事项,如:“长者不及,毋儳言”,长者 还没有谈及的话题,不要插嘴;“正尔容,听必恭”,听长者说话,要端正容貌,虚心恭听; “毋剿说,毋雷同”,自己发言时,要表达主见,不要总是袭用别人的说法,处处与人雷同。 《礼记》还说,在先生身旁陪坐,“先生问焉,终则对”,先生有所询问,要等先生说完后 再回话,抢答是失礼的行为。“请业则起,请益则起”,向先生请教学业,或者没听懂,希 望先生再说一遍(请益),都要起身,不能坐着,以示尊师重道。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记》对人们的手、足、目、口、头、声等各方面的仪容仪态都有详细而严格的要 求,要求人们在礼仪场合要做到言行举止端庄文明。 B.按《礼记》的要求,拜访客人要有礼貌,不能贸然进屋,不能偷听别人的谈话,要 尊重他人的隐私,这些做人的原则在当今仍有指导意义。 C.《礼记》鼓励人们发言要有主见,“毋剿说,毋雷同”,意即不要袭用别人的说法, 观点不能与人雷同,提倡独立思考,发扬创新精神。 D.《礼记》要求对尊长要谦恭尊重,听师长讲话要有耐心,不要随意插话,而且还要神 态恭敬,请教尊长问题要起身,以示尊师重道。 答案 C 解析 “不要袭用别人的说法,观点不能与人雷同”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有“总 是”“处处”的修饰;“发扬创新精神”错,不符合文意。 微点突破二 比对关系 例 2 比一比,在选项和选段中勾出表述不一致之处。 答: 剖析 原文第三段中说“诚然,有些反应嵌入本能,近乎自动;例如,一听见汽车喇叭 声,一听见‘失火了’的呼喊,我们很快就做出反应。然而,即使这些快速反应也要经过一 些中间步骤”。选项中的“不需要加工讯息”显然与原文不符。 技法透视 比对关系就是比对选项与原文语句时注意信息间的联系,既要注意选项句与句之间、分 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也要注意原文在表述相关意义时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 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重点考查的是是否读准、读懂了信息。而比对句间关系,则 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 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 点抓关联词),一般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 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等问题。 针对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素食传统的国学蕴涵 王汐朋 素食自古以来是中华文明的饮食传统,中国以及整个东亚,饮食皆以谷物和蔬菜为主, 与西方以肉为主的饮食习惯是不同的。舌尖之上是对美的品味,舌尖之下是文化精神的倾向。 中国古代素食传统有着深厚的国学蕴涵,饱含着动物关怀精神,包括爱惜、同情和敬畏。其 中敬畏之心,是相对于现代动物伦理所独有的精神特质。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将动物视为生活资源,但怀爱惜之情有节制地取用,是 古代中国关怀动物的主流思想。熟知的典故,如成汤“网开一面,德至禽兽”、子曰“钓而 不纲,弋不射宿”等,主张有节制地捕猎动物。爱惜动物是“仁心”的发露,为政者以爱惜 动物作为施行仁政的表态,在后世已成中国政治传统。动物生态伦理的政治化,是古代中国 生态伦理的重要特征。 从人类认识的进程来看,在认识到万物与我是有区别的截然两物之后,再认识到万物与 我的本原一体,是更深刻的认识。古代中国早有“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庄子·天下》) 的哲学命题。对动物的恻隐之心,是在思维深处对“浑然与物同体”的默会体认。只有默会 了鸟兽的疼痛恐惧与我的疼痛恐惧是同一个疼痛恐惧,鸟兽的生命与我的生命是同一个生 命,“视天下无一物非我”,方才会有发自情感深处的呼应。在此意义上,同情是一种超越 语言的直接认知,这在中国哲学中称为“良知”,即一种不假思索的善意。 早期中国对动物的道德化,不唯赋予各种动物以特定德性,亦将动物纳入一个道德谱系 中,是一种深层次的宇宙图景的精神化。《大戴礼记》中有一个本体意味的万物谱系:一般 动物(毛羽介鳞)和人同处于自然世界,麟凤龟龙等祥瑞动物(简称四灵)与圣人处于更高的神 圣世界;平行的双层世界又有垂直的投射关系,四灵是动物之精,圣人是人之精。在哲学意 义上,四灵象征从一般动物抽象出的超越的德性实体,圣人表示从人抽象出的超越的完善人 格。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人类与万物的关系,人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深化的过程,首先认识到两者的截然 不同,然后才认识到两者的本原一体。 B.人类对动物的同情出自思维深处的默会体认,它是一种超越语言的、不假思索的直 接认知,中国哲学中将它称作“良知”。 C.只要默会体认到动物与人类“浑然同体”,具有同样的感受,生命同等重要,就会 对动物产生发自情感深处的恻隐之心。 D.人类不仅给各种动物赋予特定的道德品性,而且将动物纳入一个道德谱系之中,这 是早期中国对动物道德化的一个特点。 答案 C 解析 弄错条件关系。原文是“只有……才会……”,选项变成“只要……就会……”。 在表条件关系的句子里,“只有”表示唯一的条件;“只要”表示必要的条件,并不否认别 的条件能够产生同样的结果。 微点突破三 比对依据及结论 例 3 比一比,在选项和选段中勾出表述不一致之处。 答: 剖析 倒推失当,“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错。王国维的原话的意思是,有 些历史学家“疑古”,虽然怀疑精神可取,其实是由于未充分处理古史材料,但这并不表示 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 技法透视 比对依据和结论,看内容是否符合、推断是否成立。论述类文本依然是议论文,所以就 有说理的依据和结论,命题者就会在分析文意或内容推断方面设题。 针对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人类活动与动物活动之间最重要的区别是前者通常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当我们说一件 东西有内在价值时,就是说它本身就是人类活动的目的,值得重视和追求,而说一个东西具 有工具价值时,它的重要性体现于它是达到某个目的的手段。 是内在价值,还是工具价值?不同的思考可导致不同的结论。比如,同样主张保护自然 环境与濒危物种,有些人看重的是自然物种的工具价值。对于曾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但到最后 只留存少量样本的天花病毒,他们更倾向于销毁。虽然天花病毒样本可能包含有某种遗传物 质,可以帮助人类征服癌症、艾滋病之类的疾病,但万一实验室发生破坏性事故,导致天花 病毒样本失控、蔓延,人类几百年来的努力就会毁于一旦。对他们而言,一个物种的灭绝, 最多意味着人类的生存发展少了一种手段而已。然而,重视自然物种内在价值的人,对于一 个物种的灭绝往往会感到更加痛苦或焦虑。他们认为,天花病毒作为地球上的一种物种,本 身就具有保存的价值,至少人类没有权利故意销毁一个天然物种。又如,有人把肉体快乐当 作一种内在价值来追求,也有人认为肉体快乐仅仅是幸福的一个条件、一种手段。对于前者, 肉体快乐作为幸福的内在部分,其作用是无法被别的东西取代的;对于后者,肉体快乐的作 用通常是可以被别的东西取代的——有时恰恰只有放弃肉体快乐,才能得到他们所理解的那 种幸福。 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密不可分。一方面,目的支配手段,高于手段,但并不是任何手段 都可以用来实现一个目的,不能借口目的正当而滥用不正当手段,更不能舍本逐末,为了手 段而放弃目的。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和平相处是人类进步的根本目的。在很多情况下, 我们正是为了要消灭武器而拿起武器,为了要消灭战争而不得不进行战争。但是,即使在进 行正义战争的时候,我们也不能虐待俘虏,不能从肉体上消灭已经丧失战斗力的敌人。另一 方面,离开了手段的目的是抽象的、空洞的,因而是不真实的。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受到科 学社会主义的批判,就在于实现目标的主客观两方面的历史条件和手段都没有得到充分的认 识和论证。 (摘编自张天飞、童世骏《哲学概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件东西如果有内在价值,就值得重视与追求;但如果人们只看重它的工具价值, 必要时它就有可能被舍弃或替换。 B.重视天花病毒内在价值的人,认为人类不能故意销毁它,在他们眼里,天花病毒具 有与人类同等重要的内在价值。 C.当自身的肉体衰老、得病时,那些把肉体快乐当作内在价值来追求的人,很有可能 比只看重其工具价值的人更加难过。 D.要实现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和平相处这一目的,既不能排除必要的战争手段, 又不能把战争凌驾于和平之上。 答案 B 解析 B.涉及第二段相关文字。“天花病毒具有与人类同等重要的内在价值”不能从 原文中推断出来这个结论。A.涉及原文第一段“当我们说一件东西有内在价值时,就是说它 本身就是人类活动的目的,值得重视和追求”;“人们只看重它的工具价值,必要时它就有 可能被舍弃或替换”涉及下一段,“舍弃”与下文的“天花病毒样本”有关,“替换”与下 文的“肉体快乐的作用通常是可以被别的东西取代的”有关。概述正确。C.“把肉体快乐当 作内在价值来追求的人,很有可能比只看重其工具价值的人更加难过”属于内容的推断,后 半句的推断源于“重视自然物种内在价值的人,对于一个物种的灭绝往往会感到更加痛苦或 焦虑”。也可从“肉体快乐作为幸福的内在部分,其作用是无法被别的东西取代的”的论述 中推出。D.涉及原文第三段“……并不是任何手段都可以用来实现一个目的,……人与人之 间、国与国之间和平相处是人类进步的根本目的”,转述正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