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全国)25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全国)25

‎2018届二轮复习 诗歌鉴赏 训练(全国)‎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 雨后同干誉、才卿置酒来禽花下作①‎ ‎[宋]叶梦得 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晓来庭院半残红,惟有游丝千丈罥②晴空。‎ 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美人不用敛蛾眉,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 注 ①干誉、才卿:皆叶梦得友人。来禽:林檎别名,南方称花红,北方称沙果。②罥:缠绕。‎ 鉴赏 本词上片写景,景中含情。昨夜一场风雨,落花无数。晓来天气放晴,庭院中半是残花。内容极为简单,写来却有层次,且有气势。从时间来看,重点在清晨,也即“晓来”之际;昨夜景象是从回忆中反映出来的。词中词人不说风雨无情,摧残落花,而以落花为主语,说它在风前飞舞,把“黄昏雨”给送走了。创意甚新,格调亦雅。晓来残红满院,本易触发愁情,然词人添上一句“惟有游丝千丈罥晴空”,情绪遂随物象扬起,给人以明朗之感,音调也就高亢起来。‎ 下片抒情,情真意切。前两句正面点题,“殷勤花下同携手”,写主人情意之厚,朋友感情之深,语言简练通俗而富于形象性,令人仿佛看到这位主人正在殷勤地拉着干誉、才卿入座。“更尽杯中酒”,一方面看出主人殷勤劝饮,一方面也显出词情的豪放。结尾两句写得曲折有味。其中“酒阑时”直接点出具体情境,酒阑意味着人散,人散必将引起留恋、惜别的情怀,美人不禁为此而敛起蛾眉,词人也因之受到感染,故而设身处地,巧语宽慰,有同其悲欢之慨。‎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上片写一场风雨过后,落花无数,清晨天气放晴,庭院中半是残花,只有游丝飘荡。写景富有层次,意境凄清迷蒙。‎ B.上片写景的重点从时间上来看是在清晨,即“晓来”之际,是实写;而前两句是回忆昨日风雨落花的景象,是虚写。‎ C.“落花”两句用了比拟的修辞,一个“舞”字,写出落花随风飘舞的景象;一个“送”字,赋予落花以人的情态,创意新奇。‎ D.词的最后两句表面上是在用“我亦多情”劝慰美人不必悲伤,实际上表达了词人与情人分别时内心的伤感与无奈。‎ E.全词既有“落花”“风”“雨”等哀景,又有“游丝千丈罥晴空”的高旷清新,婉约中有豪放之气,颇得东坡婉约词之妙。‎ 答案 AD 解析 A项“意境凄清迷蒙”错。D项“实际上表达了词人与情人分别时内心的伤感与无奈”错,此处为词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伤感。‎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南唐]冯延巳 秣陵①江上多离别,雨晴芳草烟深。路遥人去马嘶沉。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 隔江何处吹横笛?沙头惊起双禽。徘徊一晌②几般心。天长烟远,凝恨独沾襟。‎ 注 ①秣陵:今南京,旧称金陵,后更名为秣陵。②一晌:很短的时间。‎ 鉴赏 这首词所描写的离索之情、惜别之意,乃诗词中的常见题材。但把送别之人的思想感情,写得如此曲折多变,极尽低回婉转之妙,却不多见。 开头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和地点。“秣陵江上”点明离别之地;“雨晴”点明离别时的天气;“芳草烟深”为春天景象,点明离别的季节。这两句含蓄地告诉我们:一对青年男女(或为夫妇,或为情侣)于春雨过后的清晨,在烟雾迷蒙的秣陵江上依依不舍地离别,惆怅难禁。这是词意的曲折层深之一。 “路遥人去马嘶沉”,是写分手之后眷恋徘徊的情意。离人去远,不仅望不见人影,而且还听不到马嘶声。这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表现空间距离之远的。然而这句词的重要含意,还在于从时间上描写送别之人的缱绻情怀。人影不见,马声不闻,还呆呆地站在江边凝望,正是以离人空间距离之远来表现送别之人凝望时间之长。这是词意的曲折层深之二。 “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两句,一是指出别离之地是在江边柳树之下的客舍,这使我们想起了古人以酒饯别和折柳送行的礼俗;二是指出送别之人已从别境的迷惘之中清醒过来,蓦地看到沐浴在春阳中的“新柳”和飘荡在春风中的“青帘”,才意识到他们是离别在芳辰丽景之中。这位送别之人在“新柳万枝金”面前恐怕也有“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的懊恼吧。这是词意的曲折层深之三。‎ 过片两句,“何处吹横笛”是所闻之声, “惊起双禽”是所见之景。一个“惊”字,一个“双”字,寄托了无限情怀。 “禽”惊飞尚能聚在一起;人离散则天各一方,是人不如鸟啊!这种表现手法与温庭筠《菩萨蛮》中的“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句词的内容也是借景物以寄离情,是承接“青帘”二句意脉的。 这是词意的曲折层深之四。 “徘徊一晌几般心”,是对上文所抒之情的复杂变化而言的。 “一晌”在这里犹如一霎,指时间之短暂;“几般心”,指感情变化之剧烈。在“一晌”的短暂时间之内而“几般心”,充分表现了送别之人极不平静的内心世界。这种不平静的内心还表现在“徘徊”的行动上,使我们仿佛见到了一个在“青帘”“新柳”之下徘徊往复、内心极度不安的身影。她妒忌“双禽”在惊散之后又能聚在一起,而叹惜自己在芳辰丽景之际与亲人离散,天各一方。这或许就是“几般心”的内涵了。这是词意的曲折层深之五。结尾两句,以“天长烟远”一语结景,以“凝恨独沾襟”一语结情。 ‎ ‎“天长烟远”写眼前景物的空阔,但描写自然境界之阔,正是为了展示离人的相距之遥;末句所“凝”,之“恨”,当然是在内心痛苦挣扎而不得解脱的“几般心”了。 “独沾襟”三字点明了离索之情,惜别之意。这是词意的曲折层深之六。这首词语疏意密,惟出自能手,故有高浑之度。 ‎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冯延巳的词继承花间词的传统,以富艳精雕的意象来表达缠绵的情致,如以对“雨晴芳草烟深”“天长烟远”等局部细景的雕琢来烘托离人的缱绻情怀。‎ B.“路遥人去马嘶沉”写出了离人去远,人影不见,马嘶不闻,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表现空间距离之远、凝望时间之长,表达了分手后眷恋徘徊的情意。‎ C.“沙头惊起双禽”中“惊”不仅指水边的禽鸟被笛声惊飞,还指主人公被惊吓,埋怨吹笛人不解自己心中愁怨,把自己从与意中人相会的美梦中惊醒。‎ D.“徘徊一晌几般心”写出了主人公情感的复杂变化,她叹惋与意中人天各一方,哀怜自己孤独寂寞,更从“一晌”中悟到时光匆匆、生命无常的道理。‎ E.全词最后定格于“凝恨独沾襟”的主人公形象,离索之情、惜别之恨郁凝于心,无以宣泄,唯终日泪湿衣襟。词人在篇末简笔画像,留给读者无限遐思。‎ 答案 BE 解析 A项“天长烟远”是一种整体的、开阔的意境,而不是“局部细景的雕琢”。C项“惊”字并非指笛声将送别之人吓了一跳,从美梦中惊醒,而是从满腔愁绪中惊醒;且“禽”被惊飞犹成双成对,离散的人却天各一方,人不如鸟,更增离人心头愁苦。D项“一晌”指时间之短暂,该句表达的是在短暂时间内感情剧烈的变化,说“悟到时光匆匆、生命无常”不准确。‎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孔巢父赴河南军 ‎[唐]皇甫冉 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 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 共许陈琳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 鉴赏 “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江城”,点明送别之地,是江南某处的临江城市。这两句写相送,上句的关键在一“阻”字。它似指相送之人(皇甫冉等)视线为烟波所阻,无法看到孔巢父所乘的渐渐远去的船只,又似指孔巢父的行舟为烟波所阻,“烟波”二字,给送行抹上一层凄迷的色彩。送别本已令人心绪索然,何况又值新秋时分,孤雁掠过长空,更增人惆怅,下句翻进一层,借悲秋抒伤别之情,与韩翃的名句“星河秋一雁”异曲同工,雁之孤单又暗指孔巢父途中的孤独、寂寞。‎ ‎“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北虏”,指吐蕃。吐蕃在广德时,已尽占河西、陇右之地,故称为“北虏”。全师出征,说明“北虏”强大。下句中“南河”指何地,不易确定,唐时虽有南河县,但地在广西,与孔巢父所去之地了不相涉,故推测“南河”为“河南”之倒文。这两句意思是说朝廷已派大军征讨吐蕃,诸将又会集南河,孔巢父应召赴军,必然对军事有所策划,由于这些消息都来自传闻,所以说“闻道”“更言”,以含糊的语气说出。‎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是设想孔巢父到河南后的情景。“边心杳杳”,写孔巢父驻守边防心情复杂、难过;“乡人绝”,预想孔巢父到彼处后无同乡伴侣,从反面写出为他送行的友人的情谊。“塞草”句,极写塞上草青马多,衬托出当地的荒凉寂寥。此联写边地的荒寒和友情的缺乏,为下文埋下伏笔。‎ ‎“共许陈琳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尾联紧承上联,笔势陡起。意思是说:军中虽荒寒而少友,但一为国事,二为自己的功名,还是应义无反顾地前往,何况因才华出众,人们都把你比作工于奏记的陈琳呢。下句说“由此可知,你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不曾潦倒蹉跎”。这两句借众人的赞语来作推断,显得实而有据,并非溢美之辞。‎ 这首诗两句一层,起承转合分明。首联送孔,写烟波孤雁,依依惜别,此为一抑;颔联叙“征北虏”“会南河”,大书军威之壮,此为一扬;颈联写杳杳边心,景荒意冷,又是一抑;尾联以功业许孔,祝其成功,再一扬,振起全篇作结。结构纵横变幻,令人眼花缭乱。‎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写相送,“江城”点明送别的地点,“新秋”点明送别的时间。‎ B.首联中的“阻”既指相送之人视线为烟波所阻,又指行舟为烟波所阻。‎ C.颔联“闻道”“更言”两词语言含糊,表明这些消息都是来自传闻。‎ D.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才华出众,尾联写陈琳是为了表现诗人对他的仰慕之情。‎ E.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通常是四联八句,也可以是四句,也可以多于八句。‎ 答案 DE 解析 D项“表现诗人对他的仰慕之情”错,这里是将孔巢父比作陈琳。E项“也可以是四句”错,四句是绝句。‎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城道中(其二)①‎ ‎[宋]苏轼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②。‎ ‎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③。‎ 注 ‎ ①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的春天,在宋朝激烈的党争中,苏轼无法在朝廷立足,请求外调杭州任地方官,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②钲:古代乐器,击之而鸣。③耦耕:指二人并耕。‎ 鉴赏 这首诗是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新城县时所作,主要写山行时的感慨。诗人骑马行进在山间小道上,放松了缰绳,任马沿着山里的小溪缓缓前行,觉得自己的人生道路也和脚下的山路一样崎岖不平。接下来以“散材”和“疲马”自况。自己就像毫无用处的“散材”,害怕搜林之斧;又像一匹疲惫之马,很想听到鸣金收兵的号令。几日春雨给茶农带来了无限的喜悦,乱山之中的新城县还有自己为官清正的友人。临近新城县,诗人浮想联翩,沉思之间却迷路了,那就去问问田间的农夫吧。这里的“路”既是脚下的山路,也是自己的人生之路,暗引《论语》中孔子向隐者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以此表达作者的归隐之心。‎ 下列对本诗颔联和颈联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散材”“疲马”都是作者自况,“散材”指无用之才,语出《庄子》,和下文“乱山”呼应;“疲马”与上文“委辔”相承,诗歌承转自如。‎ B.“搜林斧”,喻指深文周纳的党祸。本句是说即使无用之材,也畏见搜林利斧。即使任官在外,也担心随时可能飞来的横祸。‎ C.“疲马”一句,写山中行进已久,马早已疲惫不堪,希望听到战场上的号角声。此句写出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的热忱。‎ D.颈联作者想到茶农因为下够了的细雨而喜悦,在这乱山深处还有自己的清官好友,情感和颔联相比发生了变化。‎ E.颔联和颈联主要描绘了诗人前往新城县的“道中”所感,格律纯熟,自然贴切。‎ 答案 AC 解析 A项“和下文‘乱山’呼应”有误,并不呼应。C项此句意为作者对政治斗争、官场角逐感到厌倦,就像那久在沙场冲锋陷阵的战马,早已疲惫不堪,很想听到鸣金收兵的休息讯号。‎ 问题直击 古诗赏析多项选择题是一种综合性考查题型,对考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思维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考生作选择时不是选不对,而是选不准。尤其是选不准得分最多的那项,以致得分不高。解决的办法是在平时多积累的同时,加强对这种题型的认识,尤其是针对题目的设误点作精准的应对之策,培养自己静心、细心的良好答题习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