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莆田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莆田一中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二语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修 ‎(友情提醒:本次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总分150分。祝你考出好成绩!)‎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典的形成总是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定的民族和地域相联系,因而经典具有了某种特殊品格。但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还表现于它的超时代价值。《论语》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体现了春秋时期政治体制及伦理关系中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内含从普遍的文化层面加以阐释的可能。例如,今天我们可以从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的层面进行阐发,思考如何使个体充分履行各自义务的问题。经典不仅有超越时代的价值,更有超越地域的世界性的意义。真正的经典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它是世界文化共同财富的组成部分。中外经典,概莫能外。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文化中的经典,其重点讨论的正义问题的意义和价值不只适用于西方;儒家典籍《论语》讨论的仁道原则,其意义同样超越中国。在不同的文化尚未相互作用时,这样的意义也许隐而不彰,但当不同文化彼此相遇,经典的世界性的意义就会显现出来。‎ 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就意味着我们要开眼界。在阅读、理解经典的过程中,如果眼界封闭,常常会给经典的理解带来多方面的限制;而视域的扩展,则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经典。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引进来,借鉴西方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主动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不管是西方文化的引进来,还是中国文化的走出去,都既要以其各自的特殊内涵为背景,也要以它们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为前提。‎ - 31 -‎ 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还要再反思。再反思就是在承认经典所拥有的超越时代与地域的普遍性的前提下,对时下一些流行看法进行理解和反思。如“以中释中”,即以所谓纯粹传统中国概念去理解中国的问题,这种思路明显忽视了经典的普遍意义。外来语已逐渐输入并融入现代汉语,这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外来思想和观念内容。当我们用受外来语影响的现代汉语去理解经典时,相应地也受到外来语背后的深层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因而,试图以“纯而又纯”的中国观念去解释以往的经典,事实上已缺乏可能性。与之相比,王国维在20世纪初所倡导的“学无中西”的观念则更具有开放意识,他就是在当时世界文化融合的背景下,以世界文化视野来反思和理解多样文化经典的。近代梁启超、章太炎、梁漱溟等大儒者,他们尽管以回归或延续儒学为学术旨趣,并对西方文化有各种批评,但他们对以往经典的诠释在不同层面上都受到西方外来观念的影响,都体现了“学无中西”的理念,这也就是他们的学说被称为“新儒学”的重要原因。 ‎ ‎(摘编自杨国荣《经典的意义》)‎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理想国》等中外经典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同时也具有世界性的普遍意义。‎ B. 虽然经典有特殊品格,但我们从普遍意义的层面或可对经典作出具有现代意义的阐释。‎ C. 经典有特殊品格又有普遍意义,理解与解读经典要引进来,也要参与全球文化的争鸣。‎ D. “新儒学”的大儒们能够辩证地认识西方文化,对其持既批评又充分借鉴吸收的态度。‎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超时代价值”和“世界性意义”两个层面来论证经典所具有的普遍意义。‎ B. 文章以“经典具有普遍意义”为前提,进而提出要以开放的视野来阐释经典的建议。‎ C. 文章列举了王国维、梁启超等近代大儒的例子,旨在对“以中释中”的思路进行批判。‎ D. 文章先强调了要认识经典的普遍意义,又对忽视经典普遍意义的观点进行了反思。‎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想更好理解经典的内涵,应该摆脱经典特殊性的限制,着重分析它的普遍意义。‎ B. “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中国文化的意义才能得到彰显。‎ C. 外来语在思想和观念上影响着现代汉语,使“以中释中”的思路变得不切实际。‎ D. 反思“以中释中”的观念,不排斥以“纯而又纯”的方式去解释中国以往的经典。‎ ‎【答案】1. D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 - 31 -‎ D项,“能够辩证地认识西方文化”是错误的。由原文“近代梁启超、章太炎、梁漱溟等大儒者,他们尽管以回归或延续儒学为学术旨趣,并对西方文化有各种批评,但他们对以往经典的诠释在不同层面上都受到西方外来观念的影响,都体现了‘学无中西’的理念,这也就是他们的学说被称为‘新儒学’的重要原因”可知,他们被称为“新儒学”是他们对经典的阐释受到西方外来观念的影响,体现了“学无中西”的理念,而不是强调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旨在对‘以中释中’的思路进行批判”是错误的。由原文“近代梁启超、章太炎、梁漱溟等大儒者,他们尽管以回归或延续儒学为学术旨趣,并对西方文化有各种批评,但他们对以往经典的诠释在不同层面上都受到西方外来观念的影响,都体现了‘学无中西’的理念,这也就是他们的学说被称为‘新儒学’的重要原因”可知,列举王国维、梁启超等近代大儒的例子,并非旨在批判,而是旨在提倡“学无中西”的开放性理念。‎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摆脱经典特殊性的限制,着重分析它的普遍意义”是错误的。由原文“因而经典具有了某种特殊品格。但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还表现于它的超时代价值”可知,没有说到应该摆脱经典特殊性的限制,着重分析它的普遍意义。‎ B项,“中国文化的意义才能得到彰显”是错误的。“只有……才……”原文中没有依据,无中生有,且文中说的是“经典的世界性的意义就会显现出来”。‎ D项,“不排斥以‘纯而又纯’方式去解释中国以往的经典”是错误的。由原文“试图以‘纯而又纯’的中国观念去解释以往的经典,事实上已缺乏可能性”可知,不能用这种‘纯而又纯’的方式去解释中国以往的经典。‎ 故选C。‎ - 31 -‎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出版业、教育业广义知识付费的概念,本文中的“知识付费”主要指将知识信息加工为产品、服务并将其通过互联网售卖的行为,即狭义的知识付费。‎ 互联网时代也是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被采集、被发布、被传播,消费者面对的信息数量呈几何级增长。但是,面对海量信息,人类的思维模式还远未达到能够自如接收的程度,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紧张心理,被称为“知识焦虑症”。同时,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等,都会加强这种焦虑感,而这种焦虑往往会给人带来强烈的学习意愿。‎ - 31 -‎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大量碎片化的时间需要被有效利用以获取知识信息。目前知识付费领域主要分为内容平台与第三方支持类服务商。前者提供专业生产或用户生产的内容供消费者购买。用户生产内容的平台,普通用户也能够以自身掌握的知识实现变现。第三方支持类服务商则是为内容平台或有变现需求的自媒体人提供技术支持。‎ 相比传统的出版业与教育业,移动互联网时代兴起的知识付费领域因其参与方减少,制作周期大幅缩短,内容生产者的获利周期也随之缩短。此外,知识付费能够为内容生产者带来更高的利润率,助其扩大收入规模。‎ ‎(摘编自《中国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 材料二: ‎ 知识付费,付费的可不是知识,而是知识的产品和服务。比如,有人帮你消化一本书,然后讲给你听,这就是服务;再比如,一些大V开设小密圈,帮你挑选出精准优质的信息,你可以付费加入,这种挑选,也是一种服务。‎ 知识付费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知识本身是不值钱的,那是百度、谷歌甚至知乎可以做的事情,是免费的,但将知识包装为产品和服务就是值钱的。所有学习产品的商业模式,无外乎都是某种服务,或者承载这些服务的交易平台。‎ 目前市面上的知识付费产品,其实可以按照服务的不同类型来区分。这些类型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们学习中的痛点。(如下表) ‎ 类型 资讯 知识 课程 个性化咨询 对应传统行业 媒体 出版 教育培训 咨询 满足痛点 对未来的焦虑 对未来的恐慌 能力/技能不足 没有解决方案 关键成功因素 前沿 启发感 效果 结果 类型产品 得到专栏 ‎《前哨》‎ 得到专栏 ‎《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 在线课程/训练营 在行 - 31 -‎ 浅 → 深 材料三: ‎ ‎2016年以来,知识付费呈火爆趋势。2017年8月,知识付费用户超过5000万。但据了解,当下,消费过知识付费产品的人很多,但持续学习和付费的用户少之又少。在知识需求方面,终身学习还没有成为一种习惯,持续为知识付费的习惯有待形成;在知识供给方面,提供的内容或方法不对路,学一次就不想再刚刚普及之时,多数内容是免费的,付费内容似乎天方夜谭。而现在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费,是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按服务使用来收费。其实,知识产品不收费而知识服务收费是高级的业态。在我国,知识的产品业态还没发育好,又迎来了服务升级。这就是当前知识付费面临的实际情况。更特殊之处在于,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中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知识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一方面,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地给用户提供所需的知识。另一方面,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要做的事情很多,如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通过自媒体与社交网络增加交互等,都可以使知识服务发展得更好。‎ ‎(摘编自姜奇平《知识该付费还是免费》)‎ 材料四:‎ 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技术驱动的风口不同,知识付费的崛起,与其说是技术上的演进,不如说是社会需求的爆发所致。具体而言,知识付费既借力于知识付费平台的演进、付费方式的便利,也得益于中国中产阶层及准中产阶层学历教育需求的爆发。但这并不意味着知识付费只是一种应对当下中产焦虑的“止痛剂”,也不仅仅是IP变现的另外一种方式。‎ 知识付费通过交易手段使得更多的人愿意共享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认知盈余,是通过市场规律和便利的互联网传播达到信息的优化配置。未来的知识付费行业实际上是现有的信息服务业互联网化的一部分,是人类信息生产、获取方式由线下转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由一对多转为多对多的一个阶段。最终,知识付费不仅会作为一种独立的行业,还会直接改造和融合现有的教育业、出版业、广告业、咨询服务业,成为万亿以上规模的巨大产业。‎ - 31 -‎ 但相比未来的前景,目前知识付费行业发展仍然处于早期阶段,除了适应移动化的消费方式造成的知识碎片化问题以外,还存在知识付费体验差、缺乏内容评价体系和筛选体系、复购意愿不高等问题。从整体产业上看,商业环节和链条缺失、基础设施和产品设计不完全、用户群体需要扩大等问题都制约了知识付费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对知识付费行业进行整体的梳理和检视。‎ ‎ (摘编自冯尚钺《我们研究了28家平台, 为你揭开知识付费的现状与未来》,有删改)‎ ‎4. 下列对“知识付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知识付费”的崛起,不仅是借力于技术的演进,更是与中国中产阶层及准中产阶层学历教育需求的爆发有关。‎ B. 狭义的知识付费,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付费的概念不同,主要指通过线上或线下售卖加工过的知识信息产品、服务。‎ C. 狭义的知识付费项目的完成,既需要知识内容的制造者,也需要知识付费的消费用户,还需要第三方支持类服务商提供服务。‎ D. 知识付费内容平台不仅可以让提供专业知识的特殊用户获得收益,也可让普通用户通过自身掌握的知识获得收益。‎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消费过知识付费产品的人很多,但能持续下去的人不多,关键在于消费者自身建设不足,如终身学习还没有成为一种习惯。‎ B. 要想开发一个“课程”类的知识付费产品,无论是在线课程还是训练营,课程效果是考量其是否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 C. 知识付费产品按照服务类型,主要分为“资讯”“知识”“课程”“个性化咨询”四种,它们都能有效地解决我们学习中对未来焦虑、技能不足等一些痛点。‎ D. 知识和知识付费产品是两个概念,在今天知识可以通过很多途径免费获得,而知识付费产品必须付费,是因为知识付费产品比知识更有价值。‎ ‎6. 怎样才能使“知识付费”行业良性发展?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答案】4. B 5. B ‎ ‎6. ①大力发展知识产品业,更有针对性地给用户提供所需的知识。②完善知识产品的内容评价体系和筛选体系等。③加强整体布局和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和产品设计等环节。④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如增加交互功能等。‎ ‎【解析】‎ ‎【4题详解】‎ - 31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知识付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B项,“主要指通过线上或线下售卖加工过的知识信息产品、服务”是错误的。由原文“指将知识信息加工为产品、服务并将其通过互联网售卖的行为,即狭义的知识付费”可知,狭义的知识付费不包括线下售卖加工过的知识信息产品和服务。‎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解答此类题型时要明确具体的考核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 A项,“关键在于消费者自身建设不足”概括不全面,由原文“消费过知识付费产品的人很多,但持续学习和付费的用户少之又少。在知识需求方面,终身学习还没有成为一种习惯,持续为知识付费的习惯有待形成;在知识供给方面,提供的内容或方法不对路,学一次就不想再学了”可知,除了消费者自身的原因外,服务商也存在问题。‎ C项,“都能有效地解决”是错误的。由原文“这些类型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们学习中的痛点”,所以题干表述过于绝对。‎ D项,“知识付费产品比知识更有价值”是错误的,于文无据。‎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由原文“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地给用户提供所需的知识”可知,要使“知识付费”行业良性发展,要大力发展知识产品业,更有针对性地给用户提供所需的知识。‎ 由原文“目前知识付费行业发展仍然处于早期阶段,除了适应移动化的消费方式造成的知识碎片化问题以外,还存在知识付费体验差、缺乏内容评价体系和筛选体系、复购意愿不高等问题”可知,要使“知识付费”行业良性发展,要完善知识产品的内容评价体系和筛选体系等。‎ - 31 -‎ 由原文“从整体产业上看,商业环节和链条缺失、基础设施和产品设计不完全、用户群体需要扩大等问题都制约了知识付费的发展”可知,要使“知识付费”行业良性发展,要加强整体布局和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和产品设计等环节。‎ 由原文“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通过自媒体与社交网络增加交互等,都可以使知识服务发展得更好”可知,要使“知识付费”行业良性发展,要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如增加交互功能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平陷落 老舍 天很热,而全国的人心都凉了,北平陷落!‎ 李四爷立在槐荫下,声音凄惨地对大家说“预备下一块白布吧!万一非挂旗不可,到时候用胭脂涂个红球就行!”说完话,他蹲在了地上,呆呆的看着一条绿槐虫儿。‎ 拉车的小崔,赤着背出来进去的乱晃。今天没法出车,而家里没有一粒米。晃了几次,他凑到李老夫妇的跟前:“四奶奶!您还得行行好哇!”李四爷没有抬头,还看着地上的绿虫儿。李四妈,不像平日那么哇啦哇啦的,用低微的声音回答:“待一会儿,我给你送二斤杂合面儿去!”“那敢情好!我这儿谢谢四奶奶啦!”小崔的声音也不很高。剃头匠孙七今天铺子都没开市,他在家中喝了两盅闷酒,脸红扑扑的走出来。借着点酒力,他想发发牢骚:“我恨日本鬼子!我等着,他们敢进咱们的小羊圈,我教他们知道我孙七的厉害!”六号没有人出来。小文夫妇照例现在该吊嗓子,可是没敢出声。刘师傅在屋里用力地擦自己的一把单刀。‎ 头上已没有了飞机,城外已没有了炮声,一切静寂。只有响晴的天上似乎有一点什么波动,随人的脉搏轻跳,跳出一些金的星,白的光。亡国的睛寂!‎ 瑞宣,胖胖的,长得很像父亲。不论他穿着什么衣服,他的样子老是那么自然,文雅。这个文文雅雅的态度,在祁家是独一份儿。在他心境不好的时候,他像一片春阴,教谁也能放心不会有什么狂风暴雨。在他快活的时候,他也只有微笑,好像是笑他自己为什么要快活的样子。‎ - 31 -‎ 他很用功,对中国与欧西的文艺都有相当的认识。可惜他没机会,或财力,去到外国求深造。当下过雪后,他一定去上北海,爬到小白塔上,去看西山的雪峰。那白而远的山峰把他的思想引到极远极远的地方去。赶到不得已的由塔上下来,他的心便由高山与野海收回来,而想到他对家庭与学校的责任。他没法卸去自己的人世间的责任而跑到理想的世界里去。于是,他顺手儿在路上给祖父与小顺儿买些点心,像个贤孙慈父那样婆婆妈妈的!好吧,既不能远走高飞,便回家招老小一笑吧!他的无可如何的笑纹又摆在他冻红了的脸上。‎ 今天,瑞宣失去了平日的沉静,也不想去掩饰。出了屋门,他仰头看看天,天是那么晴朗美丽,他知道自己还是在北平的青天底下。一低头,仿佛是被强烈的阳光闪的,眼前黑了一小会儿——天还是那么晴蓝,而北平已不是中国人的了!他赶紧走回屋里去。今天,北平亡了,该怎么办?他能甩手一走吗?不能!不能!可是,不走便须在敌人脚底下作亡国奴,他不能受!不能受!‎ 他想起文天祥,史可法,和许多许多的民族英雄,同时也想起杜甫在流离中的诗歌。‎ 老二还在屋中收听广播——日本人的广播。‎ 老三在院中把脚跳起多高:“老二,你要不把它关上,我就用石头砸碎了它!”‎ 瑞宣一声没出的把老三拉到自己的屋中来。‎ 哥儿俩对愣了好大半天,都想说话,而不知从何处说起。‎ 屋里,院中,到处,都没有声响。天是那么晴,阳光是那么亮,可是整个的大城——九门紧闭——像晴光下的古墓!忽然的,远处有些声音,像从山上往下轱辘石头。‎ ‎“敌人的坦克车,在街上示威!”老三的嘴角上有点为阻拦嘴唇颤动的惨笑。‎ 老大又听了听。“对!坦克车!辆数很多!哼!”他咬住了嘴唇。‎ 最爱和平的中国的最爱和平的北平,带着它的由历代的智慧与心血而建成的湖山,宫殿,坛社,寺宇,宅园,楼阁与九条彩龙的影壁,带着它的合抱的古柏,倒垂的翠柳,白玉石的桥梁,与四季的花草,带着它的最轻脆的语言,温美的礼貌,诚实的交易,徐缓的脚步,与唱给宫廷听的歌剧……不为什么,不为什么,突然地被飞机与坦克蹂躏着它的天空与柏油路!‎ ‎“我得走!大哥!不能在这里作亡国奴!”‎ ‎“啊?”瑞宣的心还跟着坦克的声音往前走。‎ ‎“我得走!”瑞全重复了一句 ‎“走?上哪儿?”‎ 坦克的声音稍微小了一点。‎ ‎“上哪儿都好,就是不能在太阳旗下活着!”‎ ‎“我怎么走?难道叫这一家老小都……”‎ ‎“太可惜了!你看,大哥,数一数,咱们国内像你这样受过高等教育,又有些本事的人,可有多少?”‎ ‎“我没办法!”老大又叹了口气,“只好你去尽忠,我来尽孝了!”‎ 瑞全小声地说:“大哥!你要是这样,教我怎好走开呢?”‎ - 31 -‎ 瑞宣用手背把泪抹去。“你走你的,老三!要记住,永远记住,你家的老大并不是个没出息的人……”他的嗓子里噎了几下,不能说下去。‎ ‎(选自《四世同堂》,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二、三段写北平陷落时小羊圈胡同中各类人的反应,表现了人们低落、惶恐、害怕等情绪,真实、生动。‎ B. 小说中的李四爷在日本人即将进城时呆呆地看虫,已经开始谋划悬挂日本国旗,小崔来求粮他连头都没抬,可见其见风使舵,为人刻薄。‎ C. 文中多次提到天气晴朗,阳光明亮,以此反衬日寇光天化日之下的侵略暴行令人发指,也渲染了北平陷落后的死寂。‎ D. 小说语言有明显的“京味儿”特色,如“绿槐虫儿”“杂合面儿”“那敢情好”等都带有北京独特的地域腔调。‎ ‎8. 小说结尾写道“瑞宣用手背把泪抹去”,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泪”中包含的复杂情感。‎ ‎9. 文中画线句描写了北平的风物人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答出两种)?请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他的“泪”体现出他面临忠孝不能两全的人生困境时内心的无奈与伤痛;体现了他作为传统中国文人面对北平陷落、家国命运剧变的忧虑与悲痛。 ‎ ‎9. ①运用铺排(或答排比,“带着……带着……带着……”),选取北平有代表性的建筑、景物和生活,体现北平美好的风物、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传达出人们对北平的无限深情;②运用对比,突出北平的温和、友善却无辜受难的悲惨,表达了人们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③运用拟人,表现人们对和平生活的留恋和向往,对战争突至的恐慌与痛苦。‎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可见其见风使舵,为人刻薄”是错误的。他的行为是北平被侵占,情绪低落,内心悲伤所导致的,并非“见风使舵,为人刻薄”,所以对李四爷形象分析有误。‎ 故选B。‎ - 31 -‎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全面理解文章的内容,梳理文章的情节,结合文章的背景以及作者语言情感色彩来作答。‎ 本文描写了北京陷落时小羊圈胡同中各类人的反应,瑞全打算离开北京,而瑞宣也不能接受在敌人脚底下做亡国奴,但因对家庭和学校的责任却不能离开,所以他的“泪”体现出他面临忠孝不能两全的人生困境时内心的无奈与伤痛。瑞宣作为中国的传统文人,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他的样子总是那么自然、文雅,但当北平陷落时,他失去了往日的平静,所以他的“泪”也体现了作为传统中国文人面对北平陷落、家国命运剧变的忧虑与悲痛。‎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语言表达特色,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确常用的表现手法,然后在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最后分析这种手法对于表现事物的特点和作者情感的作用。‎ 画线语句中有三个“带着”,表明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从三个排比的内容看,从具体的湖山、宫殿等到抽象的语言、礼貌等,是由实到虚,体现的是北平的历史悠久和独特的文化内涵以及底蕴;最爱和平的中国的最爱和平的北平,却突然地被飞机与坦克蹂躏着它的天空与柏油路,北平的温和友善和日本侵略者的凶残形成对比,突出北平的温和、友善却无辜受难的悲惨,表达了人们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同时“蹂躏着”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热爱生活的北平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战争突至的恐慌和痛苦之情。‎ 二、古诗文阅读(42分)‎ ‎(一)课内文言知识考查(本题共5小题,10分)‎ ‎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全都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 ①杳不知其所之也 杳:消失 ②请损之,月攘一鸡 损:减少 B. ①族庖月更刀 族:一般 ②不霁何虹 霁:下雨 C. ①批大卻,导大窾 批:击 ②戍卒叫,函谷举 举:攻占 D. ①各抱地势 抱:依随 ②舜相尧二十有八载 相:信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全都解释无误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 31 -‎ A项,①“杳不知其所之也”翻译为:不知它(车轮声)驶向何方。“杳”解释为:远。②“请损之,月攘一鸡”翻译为:那就让我减少偷鸡的数量吧,以后每个月偷一只鸡。“损”解释为:减少。‎ B项,①“族庖月更刀”翻译为:一般的厨师,一个月更换一次刀。“族”解释为:一般。②“不霁何虹”翻译为:并非雨过天晴,怎么会有虹霓产生。“霁”解释为:雨过天晴。‎ C项,①“批大卻,导大窾”翻译为:击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批”解释为:击。②“戍卒叫,函谷举”翻译为:戍边的士卒呐喊(起来),函谷关被攻取。“举”翻译为:攻占。‎ D项,①“各抱地势”翻译为:楼阁各依地势的高下而建。“抱”解释为:依随。②“舜相尧二十有八载”翻译为:舜辅佐尧二十八年。“相”解释为:辅佐。‎ 故选C。‎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11.下列选项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技盖至此乎    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B.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C.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D.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善刀而藏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选项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这是文言实词中的通假字现象设题,然后根据平时的积累和字音相同带入句子中进行辨析。‎ A项,“技盖至此乎”翻译为:(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盖”通“盍”,怎么。“则必餍酒肉而后反”翻译为:都(说)是吃饱喝足才回家。“反”,通“返”,返回。     ‎ - 31 -‎ B项,“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翻译为: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颁”通“斑”,头发花白。“鼎铛玉石,金块珠砾”翻译为: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没有通假。 ‎ C项,“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翻译为:(第二天)清早起来,(妻子)便拐弯抹角地跟踪丈夫。“蚤”,通“早”,早上。“民归之,由水之就下”翻译为:老百姓归服他就像水(从高处)向下流。“由”,通“犹”,如同。 ‎ D项,“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翻译为: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畔”通“叛”,背叛。“善刀而藏之”翻译为:将刀擦干净后收了起来。“善”,通“缮”,拭。‎ 故选B。‎ ‎1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依乎天理 夫然后之中国 B. 因其固然 虽然,每至于族 C.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D. 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视为止,行为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选项中加点词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这是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设题,然后把加点词的现代意思代入句中,看能否讲得通。‎ A项,“依乎天理”翻译为: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天理”,古义为: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为:泛指道义。“夫然后之中国”翻译为:这样,舜才回到中原。“中国”,古义为:中原;今义为: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B项,“因其固然”翻译为: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固然”,古义为:指牛体本来的结构;今义为: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虽然,每至于族”翻译为:虽然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虽然”,古义为:虽然这样;今义为:表示转折的连词。 ‎ C项,“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翻译为:项羽放了一把火,可惜阿房宫变成了一片焦土。“可怜”,古义为:可惜;今义为:值得怜悯。“不推恩无以保妻子”翻译为: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妻子”,古义为:妻子和儿女;今义为: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 - 31 -‎ D项,“舞殿冷袖,风雨凄凄”翻译为: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 “风雨”古今同义,自然界的风和雨。“视为止,行为迟”翻译为: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行为”,古义为:行动因为;今义为:举止行动。‎ 故选D。‎ ‎13.下列选项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秦人不暇自哀 A. 臣之所好者道也 B.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C.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D. 技经肯綮之未尝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选项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省略句。‎ 例句“秦人不暇自哀”翻译为:秦人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哀叹。正常语序为:秦人不暇哀自,为宾语前置句。‎ A项,“臣之所好者道也”翻译为:臣下所注重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为判断句。‎ B项,“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翻译为:耐心地久立远视,盼望能被皇帝临幸,为被动句。‎ C项,“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翻译为:五亩大的住宅场地,把桑树种上。正常语序为:五亩之宅,以桑树之,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 D项,“技经肯綮之未尝”翻译为:不曾拿刀碰到过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正常语序为:未尝技经肯綮,为宾语前置句。‎ 故选D。‎ ‎1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良庖岁更刀 ②楚人一炬 ③朝歌夜弦 ④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⑥骊山北构而西折 ⑦虽欲无王,不可得矣 ⑧必先苦其心志 A. ①③⑥/②④⑦/⑤/⑧ B. ①/③⑥/②④⑤/⑦⑧‎ C. ①③⑥/②④⑤/⑦/⑧ D. ①/③⑥/②④⑦/⑤⑧‎ ‎【答案】A ‎【解析】‎ - 31 -‎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辨析活用类型。‎ ‎①“良庖岁更刀”翻译为: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岁”,每年,名词活用作状语。②“楚人一炬”翻译为:项羽放了一把火。“炬”,放火,名词活用作动词。③“朝歌夜弦”翻译为:早晚弹唱。“夜”,在夜里,名词活用作状语。④“长桥卧波,未云何龙”翻译为:长桥横卧在渭水上,(人们看了要惊讶:)天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云”,出现云彩,名词活用作动词。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翻译为:后世的人如果只是哀叹而不引以为鉴。“鉴”,以……为鉴,意动用法。⑥“骊山北构而西折”翻译为:(它)从骊山向北建构,再往西转。“西”,向西,名词活用作状语。⑦“虽欲无王,不可得矣”翻译为:即使他不想称王于天下,也不可能了。“王”,称王,名词活用作动词。⑧“必先苦其心志”翻译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苦”,使……苦恼,使动用法。‎ 故选A。‎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若讷,字敏之,本并州榆次人,徙家卫州。进士及第,补彰德军节度推官,再迁太常博士、知商河县。御史知杂杨偕荐为监察御史里行,知谏院。时范仲淹坐言事夺职知睦州,余靖、尹洙论救仲淹,相继贬斥。欧阳修乃移书责若讷曰:“仲淹刚正,通古今,行中无比。以非辜逐,君为谏官不能辨,犹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廷,是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耶!”若讷以其书奏,贬修夷陵令。王蒙正知蔡州若讷言蒙正起裨贩因缘戚里得官向徙郴州物论犹不平今予之大州可乎诏寝其命。大庆殿设祈福道场,若讷奏曰:“大庆殿,国之路寝也,岂可聚老、释为渎慢?”又奏三公坐而论道,今二府对才数刻,何以尽万几?宜赐坐从容,如唐延英故事。丁母忧。服除,以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时宰相贾昌朝与参知政事吴育数争事上前。明年春,大旱,帝问所以然者,若讷曰:“大臣不肃,则雨不时若。”于是昌朝及育皆罢,若讷遂代育为枢密副使。王则据贝州,讨之,逾月未下,或议召降。若讷言:“河朔重兵所积,今释不讨,后且启乱阶。”及破城,知州张得一送御史台劾治。有臣贼状。朝廷议贷死 - 31 -‎ ‎ ,若讷谓:“守臣不死自当诛,况为贼屈?”得一遂弃市。知王守忠欲得节度使,固执为不可。皇祐五年,卒,赠右仆射,谥文庄。若讷强学善记,自秦、汉以来诸传记无不该通,尤喜申、韩、管予之书,颇明历学。因母病,遂兼通医书,虽国医皆屈伏。张仲景《伤寒论诀》、孙思邈《方书》久不传,悉考校讹谬行之,世始知有是书。名医多出卫州,皆本高氏学焉。皇祐中,诏累泰定尺以制钟律,争论连年不决。若讷以汉货泉度一寸,依《隋书》定尺上之。并损益祠祭服器,悉施用。有集二十卷。‎ ‎(选自《宋史·卷二百八十八·列传第四十七》)‎ ‎1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王蒙正知蔡州/若讷言蒙正起/裨贩因缘戚里得官/向徙/郴州物论犹不平/今予之大州/可乎/诏寝其命 B. 王蒙正知蔡州/若讷言/蒙正起裨贩/因缘戚里得官/向徙郴州/物论犹不平/今予之大州/可乎/诏寝其命 C. 王蒙正知蔡州/若讷言蒙正起/裨贩因缘戚里得官/向徙郴州/物论犹不平/今予之大州/可乎/诏寝其命 D. 王蒙正知蔡州/若讷言/蒙正起裨贩/因缘戚里得官/向徙/郴州物论犹不平/今予之大州/可乎/诏寝其命 ‎1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移书一般指官员间互通书函,又称作致书、移文,书函常针对不同意见而发,多用于 晓谕责备。‎ B. 班行指朝班的行列,也可指朝廷或朝廷官员,“班行中无比”是对范仲淹的人品和才学的肯定。‎ C. 路寝指帝王的正殿所在,而《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王见臣列观”中的“列观”是指一般寓殿。‎ D. 祠祭即祭祀,古代祭祀有专门的音乐,《诗经》中的“雅”和“颂”就是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1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若讷敢于进谏。对大庆殿设道场,他上书认为不得体;后来他又直指二府未充分言奏政事;对王守忠任节度使,他进谏反对。‎ B. 高若讷受到信任。皇帝向他询问大旱原因,在听取了他的回答后,罢免了宰相贾昌朝和参知政事吴育,并任命他担任枢密副使。‎ C. 高若讷看重气节。王则造反失败后,朝廷商议是否免除贝州知州张得一死罪,他以张得一屈于敌贼、气节尽失为由,表示反对。‎ D. 高若讷博学多才。他博览群书,十分精通历数之学;他自学医术,治愈母病,整理了经典医书,考正、校定其中的错误并刊印。‎ ‎1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31 -‎ ‎(1)时范仲淹坐言事夺职知睦州,余靖、尹洙论救仲淹,相继贬斥。‎ ‎(2)若讷言:“河朔重兵所积,今释不讨,后且启乱阶。”‎ ‎【答案】15. B 16. D 17. D ‎ ‎18. (1)当时范仲淹因为上书之争被免职于睦州,余靖,尹洙论为了救范仲淹,相继被贬。‎ ‎(2)高若讷说,“河东重兵聚集,如果现在不去想对策,后面肯定会乱的。”‎ ‎【解析】‎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翻译为“王蒙正任蔡州知州,高若讷进言:“王蒙正自小贩被起用,靠攀附外戚权贵得任官职,之前调任郴州,众议尚且不满,现在给他(蔡州这样的)大州(治理),可以吗?”(皇上)下诏令搁置他的任命。”本句断句,关键词“言”是“说”的意思,后面一定有标点,排除A、C两项;依据“向徙郴州”和“今予之大州”两个相对的句式,排除D项。‎ 故选B。‎ ‎【16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雅’和‘颂’就是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错误,“雅”,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治愈母病”错,原文说的是“因母病,遂兼通医书,虽国医皆屈伏”,并没有把母亲的病“治愈”。‎ - 31 -‎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坐”,因为……获罪;“论”,上书;“贬斥”,被贬;(2)“所积”,囤积之地;“释”,放弃;“且”,将要;“乱阶”,祸端。‎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 31 -‎ 高若讷,字敏之,本是并州榆次人,迁居至卫州。考取进士后,补授彰德军节度推官,后调任太常博士、商河知县。御史杨偕推荐他任监察御史里行、主管谏院。当时范仲淹因为进谏议政获罪而被免职,(贬)任睦州知州,余靖、尹洙上书营救范仲淹,(两人)相继被贬。欧阳修就致书责备高若讷说:“范仲淹刚强正直,通晓古今,朝廷中无人可比。却因为无罪被驱逐,你作为谏官不能明辨,仍厚颜面对士大夫,出入朝廷,这是不再知人间有羞耻之事(的行为)啊!”高若讷把他的书信(内容)上奏,皇帝将欧阳修贬为夷陵县令。王蒙正任蔡州知州,高若讷进言:“王蒙正自小贩被起用,靠攀附外戚权贵得任官职,之前调任郴州,众议尚且不满,现在给他(蔡州这样的)大州(治理),可以吗?”(皇上)下诏令搁置他的任命。大庆殿设置祈福道场,高若讷上奏说:“大庆殿是国家的正殿,怎么能聚集道士和僧人行轻慢亵渎之事?”后又上奏:“(以前)三公长时坐而议政,现在枢密院及中书门下省对答政务却只有数刻之久,怎么能尽言政务?应当赐座使(二府官员)从容对答,如同唐朝延英殿(优待臣子)旧制。遭遇母丧。守丧期满后,任右谏议大夫代理御史中丞。当时宰相贾昌朝与参知政事吴育多次在皇帝前争议政事。第二年春天,天大旱,皇帝询问这样(干旱)的原因,高若讷说:“大臣不严肃恭敬,那么雨水不时就会像这样(不至)。”于是贾昌朝和吴育都被罢职,高若讷于是代替吴育出任枢密副使。王则占据贝州,(朝廷)征讨他,月余尚未攻下。有人提议招降,高若讷进言说:“河朔地区是重兵囤积之地,现在放弃不去征讨,以后将要开启祸端。”等到城池被攻破,知州张得一被送往御史台审查治罪,他有屈从于敌贼的情况。朝廷商议免除死罪,高若讷说:“守臣没有战死,本来(就)应当自杀,何况是屈从于敌人。”张得一于是被杀。(高若讷)知晓王守忠想出任节度使,坚持认为不可。皇祐五年去世,被追赠为右仆射,谥号文庄。高若讷学识丰富,善于识记,从秦、汉以来经典著作无不博学通晓,特别喜欢申不害、韩非、管仲的著作,十分精通阴阳历数之学。因为母亲患病,就兼学精通医书,纵然名医也叹服。张仲景《伤寒论诀》、孙思邈《方书》久不能传,高若讷将错误全部考订、校正使之刊行(流传于世),世人才知道有此医书。当时名医多出自卫州,其从师本源都是高氏。皇祐年间,下诏令累列黍粒以定尺寸标准并制定音律(标准),争论多年未有决断。高若讷以汉货泉币(尺寸大小)为标准确定一寸,依据《隋书》确定一尺(的长度)上奏(皇帝)。连同增减祭祀器物等(建议),皆一一施行。有文集二十卷。‎ ‎(三)古诗词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发剡中石城寺 赵 嘏 暂息劳生树色间,平明机虑又相关。‎ 吟辞宿处烟霞去,心负秋来水石闲。‎ 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 明朝一倍堪惆怅,回首尘中见此山。‎ ‎19.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宿石城寺中暂息尘世奔忙,而次日黎明因要离去,内心又为尘世思虑所扰。‎ B. 颔联写天明时诗人心怀暂宿石城寺中的山水闲趣,依依不舍地辞别清晨的烟霞离去。‎ C. 尾联写诗人辞别之际想象明朝会为离别此地倍加惆怅,只能回望此山以慰藉情怀。‎ D. 诗歌虚实结合,熔叙事、描写、抒情于一炉,情意自远,饶有韵味。‎ ‎20. 本诗颈联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 ‎【答案】19. B 20. ①视听结合。竹编的门半开半掩,寺院的晨钟声在隐隐回荡,雨后的松枝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描绘了一幅山林清晨图景,营造出幽深、静谧、出尘的气氛。②以声衬静。以缭绕不散的山寺钟声,衬托出山林的幽深、静谧。③自下而上。由地面竹户、松枝写到雨后的天空、初归的白鹤,描绘了一幅幽深静谧的山寺图景,富有层次感、立体感。④用词精当(或“精于炼字”)。“静”字表现了松间的宁静,“霁”字写出了雨后的清新,渲染出了静谧、出尘的氛围。‎ - 31 -‎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心怀暂宿石城寺中的山水闲趣,依依不舍地辞别”是错误的。并非写心怀闲趣离开,而是写为辜负闲趣而感到遗憾。‎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可以从意象、意境、语言、主题、炼字、手法等角度去考虑,注意认真阅读诗歌,结合内容及主旨作答,另外不要忽略相关链接。‎ 颈联描写了山中优美宁静的景象,表达了对山中闲适生活的喜爱之情。半开半掩的竹门,雨后苍翠的松枝,刚刚飞回停歇的白鹤,是作者眼前所见之景,而寺院的晨钟声,是作者听到的,所以这一联景物描写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颈联描绘了山林幽深、静谧、出尘,缭绕不散的山寺的晨钟之声,更能衬托出环境的幽静,所以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这些景物的描写是由一定的顺序的,先写到地面竹户、松枝,再写到雨后的天空、初归的白鹤,由下而上,使景物描写更富有层次感、立体感。“静”,静谧的意思,表现了松间的宁静;“霁”,雨后初晴的意思,写出了雨后的清新,这两个字更能渲染出了静谧、出尘的氛围,所以用字非常精当。‎ ‎(四)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题,共6分)‎ ‎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用“________,________”告诫人们如果不吸取历史教训,就会重蹈覆辙。‎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带着谴责语气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对秦国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了批评。‎ ‎(3)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如画家设色作画,描绘了早春特有景色。‎ - 31 -‎ ‎(4)杜牧《赤壁》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 ‎(5)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听觉、视觉两个方面渲染了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 ‎(6)根据《孟子·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语句补充完整:‎ 仁义礼智,________,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旷安宅而弗居,________,哀哉!‎ ‎【答案】 (1).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2).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 奈何取之尽锱铢 (4). 用之如泥沙 (5). 天街小雨润如酥 (6). 草色遥看近却无 (7). 东风不与周郎便 (8). 铜雀春深锁二乔 (9). 角声满天秋色里 (10). 塞上燕脂凝夜紫 (11). 非由外铄我也 (12). 舍正路而不由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鉴”“锱铢”“铄”,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应用(本题共4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1956年美国达特茅斯会议首次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到如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算法、大数据、5G等为公众所熟知,( )。‎ 在当前新一代人工智能阶段,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加快发展人工智能,逐渐从“追赶”到“跟跑”,在部分 还实现了“领跑”。可是,下一代人工智能的方向在哪里?我们如何实现“弯道超车”甚至“换道超车”?这些都需要深入思考,以便 ‎ - 31 -‎ ‎,抢占下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先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杨亦鸣认为,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人们已经充分意识到人类智力、意识、思维的重要性,但很少认识到这些都是围绕语言为基础的。语言作为思维的物质载体参与了整个高级 功能,以这种观点为基础重新考虑人工智能的基本理论,有可能走出下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路子。‎ ‎2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如火如荼 区域 未雨绸缪 认知 B. 如火如荼 领域 居安思危 感知 C. 方兴未艾 区域 居安思危 感知 D. 方兴未艾 领域 未雨绸缪 认知 ‎2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被称为科技创新的“超级风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 B. “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成为科技创新的“超级风口”‎ C. 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的“人工智能”,被称为科技创新的“超级风口”‎ D. 科技创新“超级风口”的“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 ‎24.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人类智力、意识、思维的重要,但很少意识到这些都是围绕语言为基础的。‎ B.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人们已经充分意识到人类智力、意识、思维的重要,但很少认识到这些都是以语言为基础的。‎ C.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人类智力、意识、思维的重要性,但很少意识到这些都是以语言为基础的。‎ D.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人类智力、意识、思维重要性,但很少意识到这些都是围绕语言为基础的。‎ ‎【答案】22. D 23. B 24. C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的能力。辨析词语时,要注意辨析近义词语的细微差异。要注意从对象、程度、褒贬、范围、侧重点等方面认真加以揣摩。‎ - 31 -‎ 第一空:如火如茶:像火那样红,像茶那样白。原形容军容之盛。后用来形容气势旺盛或热烈。方兴未艾:形容事物正在蓬勃发展,一时不会终止。根据语境中“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这两个对象可知,应选“方兴未艾”,用作谓语动词。‎ 第二空:区域:地区范围。领域:一个国家行使主权的区域,学术思想或社会活动的范围。语境中指人工智能的部分范围,应选“领域”。‎ 第三空:未雨绸缪: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居安思危:处在安定的环境而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难。此处强调预先做准备,抢占先机,宜用“未雨绸缪”。‎ 第四空:感知: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感觉。认知:通过思维活动认识、了解。根据语境,应选“认知”。‎ 分析可知,D项词语全都恰当。‎ 故选D。‎ ‎【23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联系整个文段可知,文段的话题为“人工智能”,故括号内语句的主语应为“人工智能”,且不宜采用被动句式,排除A、C两项;结合上句可知,以“人工智能”开头与上文联系更加紧密,排除D项。‎ 故选B。‎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画横线句子语病有二:一是搭配不当,应为“充分认识到”“很少意识到”,排除B项。二是句式杂糅,“围绕语言为基础”应改为“以语言为基础”或“围绕语言这个基础”。排除AD两项。据此分析,C项修改最恰当。‎ 故选C。‎ ‎【点睛】病句结构混乱的类型分析:‎ ‎1、举棋不定 作者时而用这种结构,时而用那种结构,结果两种结构都用了。‎ - 31 -‎ ‎2、藕断丝连 把结构完整的一句话的最后一部分用做另一句的开头硬凑起来。‎ ‎3、中途易辙 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重来一句。‎ ‎4、 反客为主 把上半句主语以外的成分用来做下半句的主语,因此而纠缠。‎ ‎5、结构含混:‎ 往往是语序不当造成句子结构混乱。‎ ‎25.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2019年6月15日,上海启动“两网融合”工作。所谓两网融合,就是把城市环卫系统和再生资源系统两大体系有效衔接、融合发展。其中,建设再生资源集散中心的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位于嘉定区马陆镇的集散中心,是上海首座类再生资源集散中心。马陆再生资源集散中心站长杨龙斌介绍说,运到这里的垃圾被送到分拣车间。根据类别不同,会进入对应的操作间,由工作人员进行精细分类。“比如,废弃塑料瓶会去掉标签和瓶盖,再进行打包:废纸会分成硬板纸、报纸、书本等等,由全自动打包机进行压缩,放入堆垛区。”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副局长唐家富表示,“两网融合”工作的持续推进,将有效促进垃圾分类后的减量化和资源化。‎ ‎【答案】近日上海启动“两网融合”工作,并于马陆镇建成上海首座类再生资源集散中心,将有效促进垃圾分类后的减量化和资源化。‎ ‎【解析】‎ - 31 -‎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基本能力。这种题一般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详细完整的信息材料,里面包含一个确切的信息术语,而与信息术语相关的信息,都在材料中。完成这种工作,作题者需首先提取相关信息,然后重新组合成连贯的语句表达出来。材料第一句“2019年6月15日,上海启动‘两网融合’工作”,提出事件:上海启动“两网融合”工作。第二、三句依据“所谓两网融合,就是……”“其中……”可知,在解释“两网融合”的内涵,并重点提及建设再生资源集散中心。第四句“位于嘉定区马陆镇的集散中心,是上海首座类再生资源集散中心”,写了建设再生资源集散中心的地点和作用;第五六句,“马陆再生资源集散中心站长杨龙斌介绍说”“比如,废弃塑料瓶会……放入堆垛区”,两句以负责人的话和举例废旧塑料瓶来写再生资源集散中心的工作开展。最后一句“‘两网融合’工作的持续推进,将有效促进垃圾分类后的减量化和资源化”,以副局长的话点评“两网融合”的作用。对以上材料进行筛选整合,考生可得出核心意思:上海启动“两网融合”及其作用。考生据此可组织答案,注意不超多字数限定。‎ ‎【点睛】提炼语意的方法如下: ‎ ‎1.分层取舍法。这是提炼语意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连缀语句。 ‎ ‎2.归纳主干法。每一个语段都应该是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展开的,这就是语段的“向心性”。准确把握语段有这样几种途径:①找中心句,一般情况下,中心句会出现在段首或段尾,如果是新闻,则导语往往就是中心句;②组合关键句或短语;③用自己的话提炼概括中心意思。概括内容、主旨,常运用此法。 ‎ ‎3.定义归纳法。善于用最简洁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按一定的格式作概括说明。 ‎ ‎4.提取关键词法。所谓“关键词”是指一段文字中能展现文段主体内容的“词眼”,提取关键词就是找出主体内容的“词眼”,即善于提取“核心信息”。提取关键词也要通过压缩来完成。‎ 四、写作(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小王子问:“仪式是什么?”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法国童话《小王子》)‎ 材料二:古人云,“沐浴焚香,抚琴赏菊”,在弹琴之前,要有沐浴焚香的仪式;茶道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杯香茗出自碾茶、擦杯、注水、出汤等繁琐的细节;节日庆典,更是少不了各种仪式。‎ 材料三:当下社会,高效便捷无处不在,吃饭可以刷刷手机,点个外卖;逢年过节,在酒店包桌酒席,便可推杯换盏,简单省事;交往不必相约会面,加个微信就好……‎ 对仪式和有仪式感的生活,你怎么看?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参考范文:‎ 给仪式一点空间 各位同学:‎ - 31 -‎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给仪式一点空间》。‎ 清明时节雨纷纷,今年的清明仍在眼前:长辈们恭谨地洒下纸钱,淋上黄酒,将甘蔗整齐码在坟头,孩子们在烛光前虔诚地叙述思念……‎ ‎“繁琐”的仪式,我们一步也不肯落下,那牵引出来丝丝缕缕情意与悠悠中华文化,令人动容。快节奏的生活,我们该慢下来守护仪式,守护一种习惯,守护背后深情与文化,守护一种认真生活的态度。‎ ‎“爆竹声声一岁除”,年初一,各家各户总要点上红火的鞭炮,并且进行祭祖仪式,这种仪式随着历史长河流传至今,成为一种习惯,不易改变。仪式成为习惯后不易改变,也不必大费周章去改变。复旦大学教授严复锋说:“习惯的意义在于维持生活的安稳感。”仪式流传千年,已经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若强行改变,会给人多大的不适感?人生活不安稳,社会又如何安定?所以,应该给仪式一点空间,维持生活的常态,而不轻易改变。‎ 不改变仪式,亦在于对它背后的人情与中华文化的珍视;这些情,这些文化,纵世事百变,依旧动人。广东婚礼仪式中有一环节是新娘梳头。“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儿孙满地”,母亲在待嫁女儿身旁一下下梳着,这古朴的仪式中,蕴含了多少美好祝愿与不舍。这正是仪式的意义所在,无论是清明祭祖还是春节仪式,都源于人与人之间温热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除此以外,还是一份对中华文化的守护。在婚礼上,按仪式,新娘都要给公公、婆婆递上“媳妇茶”,这是中华孝道的体现。而在希腊,婚礼仪式上他们会跳圆圈舞,这与希腊的热情一脉相承。中华文明蕴藏在种种仪式中,也正是这些仪式,让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 而仪式,也是现代人表达感情,给每一天制造不同的惊喜感觉的手段,是一种乐活的生活态度。和郑重写下一行字相似,收藏家在接收心仪收藏品前总要进行净身仪式,这净身里,道尽了多少欢喜与爱惜。没错,生活节奏是很快,但我们不能一味的快,应该偶尔慢慢下来,在小小仪式之间,觅到丝丝缕缕的快乐,从一种愉悦的状态出发,重新上路,怎知不会更快?给仪式留一点空间吧。仪式既成习惯不易改变,不如留下,收获心安;仪式背后的深情也不会因落伍沦落到抛弃地步;仪式带来的乐活态度也足以让我们在快节奏中收获喜悦。如此,为何要改?‎ 同学们,愿你我在仪式之间,收获幸福与温情。‎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 ‎【解析】‎ - 31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作文任务十分明确——对仪式和有仪式感的生活,你怎么看?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对于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 审题:本次作文意在引导考生思考生活、关注心灵,且考查考生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考生要思考“仪式”和“仪式感”两个词语的不同内涵,对于“仪式”,材料的解读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仪式”借助形式符号,侧重指礼仪秩序等流程;“仪式感”则重在“感”,表达人们在“仪式”之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心理认同、价值归属。前者是后者的载体,后者是前者的内核。‎ 对于“仪式”和有“仪式感”的生活,命题人并未表明自己的价值判断,考生可以见仁见智,能自圆其说即可。考生既可以肯定,写生活需要仪式感:仪式不等于形式的外壳,诗与远方需要寄托;仪式感让平凡的生活成为诗意的世界。也可以否定:没有仪式感又何妨,何必追求形式,踏实生活即可;真正的仪式在人们的心中;少些仪式,生活会更加高效自由。也可辩证看:可以没有仪式,但不能没有仪式感;仪式感未必都要有仪式。视角可微观,感受自我在生活中通过小仪式带来的积极正能量;视角也可宏大,思考仪式对于文化与文明传承的重要意义。‎ 参考立意:‎ ‎1、驾仪式之舟,览生活之美。‎ ‎2、仪式方法,精神生活。‎ ‎3、仪式可贵,追之有度。‎ ‎4、仪式之式可无,仪式之感为重。‎ ‎5、生活在仪式的渲染下绽放。‎ 素材积累:‎ ‎1、人们借助仪式的秩序流程可获得一种仪式感。‎ 这种仪式感可让人们的心态变得积极,对平常普通、重复单调的生活满怀期待、充满信心。一个对生活缺乏热爱的青年人,可能会陷入痛苦、颓废甚而走向佛系,而十八岁的成人礼仪式能激发他们认识到生命是需要承担责任的,在未来过一个有意义、有趣味的人生更加重要。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2、仪式还可以増加情感体验,让人们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归属。‎ - 31 -‎ 过生日时,朋友齐聚帯来欢乐,生日礼物增加惊喜,我们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同时,生日又提醒我们,这是母亲的受难日,我们要永存感激之心,学会去爱人。新人举办结婚庆典共同许下承诺,既会向往未来的美好生活,也会铭记操劳双亲的付出。酒席上朋友们祝福新人,共话家常,相互敬酒,好不热闹,生活的烟火气息弥漫开来,温润了情感,也暂时缓解了生活中的其他压力。‎ ‎3、仪式对于国家而言更加重要,它能够增加亿万国人的家国认同感、使命感与民族向心力。‎ 在迎接祖国七十周年庆典活动中,全国各地儿女手挥五星红旗同唱一首《我和我的祖国》,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涌上一腔爱国热情。祖国7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咫尺眼前,我们在为祖国强大感到骄做、自豪和幸福时,又会涌起为祖国未来建设添砖加瓦的使命感。同时,仪式能够增强文化自信并让文化得以传承。《兰亭集序》中的“修禊”传統至今仍在不少地方被保留下来,更不用说像元育、端午、中秋这样的传统节日,我们在特定的日子会吃元宵、粽子、月饼,这便是文化传統的一脉相承,代代相传,这种情结扎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是我们的精神源泉。‎ 层次分析:‎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论点是:给仪式一点空间。首先通过生活中我们比较熟悉的清明节、春节来引出观点:应该给仪式一点空间,维持生活的常态,而不轻易改变。然后说到给仪式一点空间的原因,一是因为不改变仪式,亦在于对它背后的人情与中华文化的珍视;二是因为仪式,也是现代人表达感情,给每一天制造不同的惊喜感觉的手段,是一种乐活的生活态度。最后提出倡议,总结全文:愿你我在仪式之间,收获幸福与温情。‎ ‎【点睛】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 31 -‎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 ‎ - 31 -‎ - 31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