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传记阅读之表现手法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传记阅读之表现手法学案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 传记阅读之变现手法 学案 一、高考真题感知 ‎【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才子赵树理 汪曾祺 ‎①赵树理是个高个子,长脸,眉眼也细长,看人看事,常常微笑。‎ 他是个农村才子。②有时赶集,他一个人能唱一台戏,口念锣鼓,拉过门,走身段,夹白带做还误不了唱。他是长治人,唱的当然是上党梆子。严文井说赵树理五音不全,其实赵树理的音准是好的,恐怕倒是严文井有点五音不全,听不准。他爱“起霸”①,也是揸②手舞脚,看过北京的武生起霸,再看赵树理的,觉得有点像螳螂。他能弹三弦,不常弹。他会刻图章,我没有见过。他的字写得很好,是我见过的作家字里最好的。字是欧字底子,结体稍长,字如其人。‎ 他的稿子非常干净,极少涂改。他写稿大概不起草。我曾见过他的底稿,只是一些人物名姓,东一个西一个,姓名之间牵出一些细线,这便是原稿了。考虑成熟,一口呵成。赵树理衣着不讲究,但对写稿有洁癖。他痛恨人把他文章中的“你”字改成“妳”字(有一个时期有些人爱写“妳”字,这是一种时髦),说:“当面说话,第二人称,为什么要分性别?——‘妳’也不读‘你’!”他在一篇稿子的页边批了一行字:“排版,校对同志请注意,文内所有‘你’字,一律不准改为‘妳’,否则要负法律责任。”‎ 赵树理是《说说唱唱》副主编,实际上是执行主编。他是负责发稿的。有时没有好稿,稿发不出,他就从编辑部抱了一堆被审掉的稿子回屋里去看,不好,就丢在一边,弄得一地都是废稿。有时忽然发现一篇好稿,就欣喜若狂。他说这种编辑方法是“绝处逢生”。陈登科的《活人塘》就是这样发现的。有次实在没有好稿,康濯就说:“老赵,你自己来一篇吧!”,赵树理关上门,写出了一篇名著《登记》(即《罗汉钱》)。‎ 赵树理吃食很随便,随便看到路边的一个小饭摊,坐下来就吃。后来是胡乔木同志跟他说:“你这么乱吃,不安全,也不卫生。”他才有点选择。他爱喝酒。每天晚上要到霞公府间壁一条胡同的馄饨摊上,来二三两酒,一碟猪头肉,吃两个芝麻烧饼,喝一碗馄饨。他和老舍感情很好。每年老舍要在家里请市文联的干部两次客,一次是菊花开的时候,赏菊;一次是腊月二十三,老舍的生日。赵树理必到,喝酒,划拳。老赵划拳与众不同,两只手出拳,左右开弓,一会儿用左手,一会儿用右手。老舍摸不清老赵的拳路,常常败北。‎ 赵树理很有幽默感。赵树理的幽默和老舍的幽默不同。老舍的幽默是市民式的幽默,赵树的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他爱给他的小说里的人起外号:翻得高、糊涂涂……他写的散文中有一个国民党小军官爱训话,训话中爱用“所以”,而把“所以”联读成为“水”,于是农民听起来很奇怪:他干嘛老说“水”呀?他写的“催租吏”为了“显派”,戴了一副红玻璃的眼镜,眼镜度数不对,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农村的土路上走。他抨击时事,也往往以幽默的语言出之。有一个时期,很多作品对农村情况多粉饰夸张。他回乡住了一阵,回来做报告,说农村情况不像许多作品描写得那样好,农民还很苦,城乡差别还很大,说,我这块表,在农村可以买五头毛驴,这是块“五驴表”!他因此受到批评。‎ ‎【注】①起霸:戏曲表演程式之一,即武将上阵前所做的整盔、束甲等一套舞蹈动作。‎ ‎②揸:把手指伸张开。‎ ‎【问题】本文细节描写十分精彩,请举两例加以评析。‎ ‎【答案】①他在一篇稿子的页边批了一行字:“排版,校对同志请注意,文内所有‘你’字,一律不准改为‘妳’,否则要负法律责任。”赵树理在一个寻常字眼的使用上,不盲从,并郑重其事地在文稿中批字强调,凸显赵树理较真、坚持己见的性格。‎ ‎②老赵划拳与众不同,两只手出拳,左右开弓,一会儿用左手,一会儿用右手。赵树理不循常规,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划拳,别具一格,意趣横生。这个细节描写体现赵树理幽默风趣的真性情,以及他和老舍之间的身后感情。‎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传记表现手法中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在人物描写中的作用是凸显人物某一个方面的性格特点,答题时应侧重人物独特性格的分析。‎ 二、常见提问方式 ‎1、文章主要反映某某精神品格,还写到了其他人,谈谈你的理解。‎ ‎2、传记中细节描写非常细腻、精彩,这样写有何作用?‎ ‎3、这篇评传中,作者多处引用贝多芬书信中的原话和他人的评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 ‎4、请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简要分析第3自然段议论的作用。‎ ‎5、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写法,这样写有何好处?‎ 三、常考表现手法 1、引用 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同事、同学、学生、国际友人、西方同行者的回忆,档案资料等材料的作用:‎ ‎①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②传记写作充分使用传主的有关资料,可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 ‎③引用他人评价,使文章对人物的评价更客观、真实、可信,从侧面烘托传主形象。‎ ‎④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 ‎⑤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2、人称 ‎①第一人称(自传):指文本以当事人的口吻来叙述的方法。‎ 作用: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②第三人称(他传):是指作者以局外人的视点进行叙述的笔法。‎ 作用: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③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描写 ‎(1)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 作用:①渲染气氛,烘托传主心情; ②展示传主性格;③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环境描写:一般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作用:①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增加事情的真实性;②渲染气氛,烘托传主的心情;‎ ‎③寄托传主的思想感情;                  ④反映传主的性格或品质。‎ ‎(3)细节描写:指对生活中那些细致而又特别富有表现力的典型环节所作的特写式描写。‎ 作用:刻画传主的形象,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呈现传主的内心世界,展现传主的精神品质,增强传记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4、记叙顺序 (1)顺叙: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进行记叙,使文章条理更加清楚。 (2)倒叙: ①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 ②强调作用,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放到开头强调了传主的什么。(与传主精神、品质等的关系) ③表达作者对传主怎样的情感。(与作者情感的关系) ④深化了主旨。(与主旨的关系) ⑤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了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3)插叙: 内容上:‎ ‎①深化了文章主题。 ②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 ‎③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④侧面烘托了传主的什么。 ⑤(如果插叙的语段拿传主和其他人对化)通过比,衬托出了传主的什么。 结构上:‎ ‎⑥避免了结构的平铺直叙,使行文起伏多变,使结构更紧凑集中。 ⑦对什么做了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 (4)补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采分点与插叙、倒叙同) 5、议论。 (1)内容上:对主题表达起画龙点睛作用,既是对事实的阐述,也是作者自我态度的体现。‎ ‎(2)结构上:用在开头,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并能使主体思想得到鲜明表达;用在中间,承上启下过渡作用,使事与事之间关系紧密连接起来,使文章结构显得严谨;用在结尾,加深对所写人物的认识,深化文章主题思想,凸显传主品德思想,起画龙点睛作用。‎ ‎6、对比、映衬 ‎(1)内容方面:‎ ‎①从侧面表现传主,表面看不是写传主本人,但通过写与传主相关的人、事、物,从侧面表达传主的性格特点、品行等,可使传记具有更真实感人的力量,可塑造形象丰满的传主形象。凸显传主的精神风貌,起到增强作品的历史深度、情感深度作用。‎ ‎②内容和情节的需要。不交代相关的人、事、物,内容情节就不完整,就无法表达传主。只有把传主放到一定环境中,他的性格、行为才显得合理,能更好地表现作者意图,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内涵、文化底蕴。‎ ‎③点面结合,揭示传主之外更深的主题。作者要揭示某种道理或者一个大的群体,就必须拓展,除了写传主之外,还写其他的人、事、物,起到点面结合,对比映衬。‎ ‎(2)表达方面 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增强文学色彩,给人丰富想象,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四、答题模式 注意四个角度 ‎(1)传主角度: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传主精神风貌,增强作品历史深度,情感深度。‎ ‎(2)文本角度: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真实性、可读性、典雅性、文化底蕴。‎ ‎(3)结构角度:照应标题、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对比映衬、总结上文、深化主旨、彰显品格。‎ ‎(4)读者角度:有助于读者全面深刻的了解专注的精神和品格,提升阅读传记价值。‎ 答题组织方式:特点+作用①+作用①+作用①‎ 五、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不 朽 的 贝 多 芬 罗曼·罗兰 在大风雨中,大风雪中,一声响雷中,1827年3月26日, 贝多芬咽了最后一口气,一只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 贝多芬!多少人颂赞他艺术上的伟大。但, 贝多芬远不止是音乐家中的第一人。他是近代艺术的最英勇的力。对于一般受苦而奋斗的人,他是最大、最好的朋友。当我们对世界的劫难感到忧伤时,他会到我们身旁来,好似坐在一个穿着丧服的母亲旁边,一言不发,在琴上唱着他隐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人。当我们斗争到疲惫的辰光,到这意志与信仰的海洋中浸润一下,将获得无可言喻的裨益。‎ 贝多芬分赠我们的是一股勇气,一种奋斗的欢乐。他在《致不朽的爱》一信中有言: “当我有所克服的时候,我总是快乐的。”《致韦格勒》一信中又说:“我愿把生命活上千百次……我非生来过恬静的日子的。”他还分赠我们一种感到与神同在的醉意。他仿佛在和大自然不息的沟通之下,竟感染了自然的深邃的力。申德勒说:“贝多芬教了我大自然的学问,在这方面的研究,他给我的指导和在音乐方面没有分别。使他陶醉的并非自然的律令,而是自然的基本威力。”格里尔巴策对贝多芬钦佩之中含有惧意,在提及他时说:“他所到达的那种境界,艺术竟和犷 野与古怪的元素混合为一。”舒曼提到《第五交响曲》时也说:“尽管你时常听到它,它对你始终有一股不变的威力,有如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总教人充满着恐惧与惊异。” 贝多芬的密友申德勒赞叹:“他抓住了大自然的精神。”——这是不错的:贝多芬是自然界的一股力;一种原始的力和大自然其余的部分接战之下,便产生了荷马史诗般的壮观。‎ 贝多芬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仅仅有几阵懒懒的微风,但在静止的空气中,已经有隐隐的威胁,沉重的预感。然后,突然之间巨大的阴影卷过,悲壮的雷吼,充满着声响的、可怖的静默,一阵复一阵的狂风,有如《英雄交响乐》与《第五交响乐》。然而白日的清纯之气尚未受到损害。欢乐依然是欢乐,悲哀永远保存着一缕希望。但自1810年后,心灵的均衡丧失了。目光变得异样。最清楚的思想,也看来似水汽一般在升华:忽而四散,忽而凝聚,它们的又凄凉又古怪的骚动,罩住了心;往往乐思在薄雾之中浮沉了一二次以后,完全消失了,淹没了,直到曲终才在一阵狂飙中重新出现,即是快乐本身也蒙上苦涩与犷野的性质。所有的情操里都混和着一种热病,一种毒素。贝多芬1810年5月2日致韦格勒书中有言:“噢,人生多美,但我是永远受着毒害……。”黄昏来临,雷雨也随着酝酿。尔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把黑夜染成乌黑,夹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乐》的开始。——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被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重又还给了我们。‎ 什么胜利可和这场胜利相比?波拿巴的哪一场战争?奥斯特利茨——拿破仑1805年12月大获胜利之地那一天的阳光?曾经达到这种超人的努力的光荣?曾经获得这种心灵从未获得的凯旋?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的那句豪语所说的——那是可以总结他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 “用痛苦换来欢乐。”‎ ‎(选自《贝多芬传》,傅雷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 ‎【问题】这篇评传中,作者多处引用贝多芬书信中的原话和他人的评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5分)‎ ‎ ‎ ‎ ‎ ‎ ‎ ‎2、(2016湛江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王世襄:世好妍华,我耽拙朴 田家青 当今,人们称王世襄先生是大玩儿家,而玩儿难免使人把它与轻松愉快联系起来。实际上,在治学、研究中,王先生凭的是一股一丝不苟的狠劲儿和傻劲儿。‎ 玩儿难免使人把它与随心所欲联系在一起,事实上,生活中的王先生讲究原则,对自我的要求严谨至极。‎ 我认为,王先生最大的贡献是他在一生中致力于展示、宣传中国文化最核心、最精华和最本质的精神:格调、品位、和谐。这对当今刚刚从物质上富裕起来的社会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导意义。在我眼中,王先生是一位真正的学者、真正的收藏家和中国文化的实践者。‎ 三十年前尚未结识他时,我对他的认识与当前人们对他的认识大致相似:出身书香门第、仕宦之家,会玩儿、有天分,眼力好、神。我第一次去见王先生时,还抱着会一会的心态。与王先生一交谈,令人折服。他对行话、术语不仅很熟,尤其用词之间的搭配准确,俨如硕果仅存的老木匠。这不仅要具有工匠一样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有对古建、园林、大木作、小器作的工艺和技法的深刻理解以及丰富的历史和人文知识,更需极深厚的古文献和文字学功底。‎ 王先生的收藏涉及古琴、漆器、家具、造像等诸多门类,多著录于《自珍集》等著作,出版至今未发生真伪之议,可见其鉴赏水准。对于出书他有一股和自己过不去的精神:每本书内容必须新,观点需明确、考据要翔实他曾多次说过,出版著作最怕重复,不应给读者炒冷饭。‎ 王先生既是学术领域备受推崇的学者、学界领头人,又是业界公认的权威,还能被工匠称为行家。这才称得上真正的学者。‎ 这么多年来,海内外的朋友们请王先生吃饭,常去比较讲究的酒店,生性简朴的王先生其实并不喜欢。每一道菜上来,他会下意识地先拿筷子把菜里边放的虚的东西,如刻的萝卜花、雕的仙鹤、搭的小桥,挑出去我看得出来,他并不是真的刻意想做这件事,这个动作完全是出于对形式主义潜在厌恶的本能。‎ 原因在于,王先生奉行的原则是干实事,不务虚。恰似明式家具,不设非功能的装饰部件。好的明式家具,拆不走一个部件,一拆它就塌了,就散了。换言之就是没有纯为装饰而设置的部件,不刻意装饰却能做到最佳的装饰效果,这才是真本事。多年来,我们的社会越来越爱讲形式,重宣传、包装、依赖炒作,一些行业、一些活动,本来与文化无关,却拿文化说事,对此,王先生曾笑称这叫缺什么补什么。‎ 王先生一生研究古代家具,他一直想设计打造一件融入自己思想的家具,一九九五年得到了两块花梨大板,他约我与他一同设计打造了一件大画案。务使两块木料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同时要让大案有时代感和艺术性,结构考究,无钉无胶。大案制成后,重近半吨,好不容易请人搬上了六层的公寓。‎ 第二天,师母告诉我,他搬完大案回芳嘉园小院时天已黑了,一进院门,就跟孩子似地喊:我回来了啦!大案子上去啦!‎ 大案一直在王先生的书房,《锦灰堆》、《自珍集》等广大读者喜爱的著作都是他在此案写就的。他特作了一篇案铭,其中世好妍华,我耽拙朴言简意赅地表述了王先生的审美观。‎ 中国文化孕育出的艺术,追求的是格调和品位,反映到器物上就表现为和谐和文人气质。此案当为一例,其通体无一处刻意装饰,既有宋元的神,亦富时代感,其内涵令人回味无穷。               (《环球人物》2015年第2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到底明式家具的特色在哪里?它为什么吸引着王世襄六十余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研究呢?王世襄本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中国传统家具从明代至清前期发展到了顶峰。这个时期的家具,采用了性坚质细的硬木材料,在制作上榫卯严密精巧,造型上简练典雅,风格独特,现在全世界都公认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家具流派到了明中叶,家具不只工艺好,木料也好,尤其是以黄花梨木造成的家具,天然文理,尤为华美。‎ ‎(荣宏君《王世襄珍藏文物聚散实录》)‎ ‎【问题】请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简要分析第3自然段议论的作用。(6分)‎ ‎ ‎ ‎ ‎ ‎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一钵了却谁的浮生》‎ 闫荣霞 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会做诗、会填词、会书法、会作画、会篆刻,又会音乐、会演戏……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他不会的?‎ 鲁迅、郭沫若也以得他一幅字为无上荣耀。他作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我毕业的时候还在唱;这样的歌就是诗了,他的诗又怎能不好:“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连他给友人夏丏尊的画随便题两句话,都好得不行的:“屋老。一树梅花小。住个诗人,添个新诗料。爱清闲,爱天然;城外西湖,湖上有青山。”(《为题小梅花屋图》)‎ 可是一入佛门,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就完全置之度外了。叶圣陶谈弘一晚年书法:“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温良谦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就像一道虹敛去七彩,白气藏身天地间,非为字变,实则人变。当了和尚,字也有了一颗为僧为佛的心,自然是“刊落锋颖,一味恬静”。‎ 就如他这个人。初始华丽,剃须裹腰在舞台上扮茶花女,如今却是面容清癯,眉目疏淡,一个过午不食、行脚度世的老和尚。就像烟花“啪”地炸开,整个天地都为之增了色彩。眼看着亮了,更亮了,大了,更大了,圆了,又更圆,然后暗了,又更暗……整个人生就这样由绚丽归于平淡。‎ 环顾当年,人们对大才子李叔同出家动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师的弟子、著名美术家丰子恺则提出独到的见解,他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而弘一法师,就是一层一层走上去的。”丰子恺的“人生三层楼”的说法,切合实际,振聋发聩,一扫世俗们对李叔同出家因由的所有推测之说。‎ 庄子讲天地有大道,却是一定要做到“无己”,成为“至人”,才能得之。世事不再关注,生死不再思虑,贫富得失不是挂在心尖上的事,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游于宇内。‎ 可是,要想得到大道的快乐,却要能熬得过刳骨剔肉的痛苦。剃度后,与他有过刻骨爱恋的日籍夫人伤心欲绝地携了幼子千里迢迢赶到灵隐寺,他铁石心肠,竟然连庙门都没有让他们进,妻子无奈离去,只是对着关闭的大门悲伤地责问道:“慈悲对世人,为何独伤我?”‎ 他用刳骨剔肉的痛苦,置换了真正的自由。一切他都舍得,只为追求心中那一点萤火。‎ 我们对于追求自由的人一向是敬仰的。自身是燕雀,怎不羡鸿鹄?林语堂说:“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张爱玲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赵朴初评他是:“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其实他才不要当什么奇珍和明月,他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心罢了。所以他出家也不是为当律宗第十一代世祖,更不为能和虚云、太虚、印光并称“民国四大高僧”。弃家毁业不为此,大彻大悟不消说。那些虚名,他是不要的。真实的他,63个流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恪遵戒律,清苦自守,传经授禅,普度众生,却自号“二一老人”: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 ‎1942年10月13日,弘一写下“悲欣交集”四字。三天后,沐浴更衣,安详圆寂。“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一钵了却他的浮生,他的粗钵里盛满自由。‎ ‎【相关链接】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在他艺术发展如日中天时,他毅然摒弃了世俗,中年出家后成为南山律宗一代祖师,被誉为“民国四大高僧”。‎ ‎【问题】作者在文中直接引用了李叔同作的《送别》和他的诗,又大量地引用了名家的言论,请简要分析这些引用的作用。(6分)‎ ‎ ‎ ‎ ‎ ‎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只有一个孙犁 阎 纲 ‎①《布衣:我的父亲孙犁》,三联书店刚刚出版,我很喜欢。‎ ‎    ②解放区文学以来的中国文学史上,只有一个孙犁。孙犁个人的历史是一部中国当代文学的野史。“礼失,求诸野”,野史往往成信史,想要老老实实为中国文学修史,能绕过孙犁么?‎ ‎③孙犁一生大致分三个阶段。根据地时期和解放以后不一样,“文革”以后和“文革”以前又不一样。刚粉碎“四人帮”,孙犁对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甚表赞赏,但对作品的悲剧结局不大满意。后来,他把世事看透了。只有把这三个阶段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才是一个完整的孙犁。这好像禅语说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④但是还不够完整。现在,孙晓玲的书提供了不少鲜为人知的生活侧面,一幕幕,像是孙犁的窃窃私语,很动感情,那正是他写作的环境背景和情感资源,只有补充上女儿这样的回忆(虽然还有百多封以上的信墨藏之名山!),孙犁才毕竟算是“完整”了,成了鲁迅教人研究的“全人”。我向晓玲和三联书店表示祝贺!‎ ‎⑤孙犁前半生在人性恶中发现人性美,教人感恩,让人间充满爱;孙犁后半生,发现人中有兽、人性有恶,有内斗的残酷、丑恶甚至罪恶,忍看朋辈成新鬼,孙犁愤怒了。‎ ‎⑥孙犁是最爱人尊重人、最有艺术良心、最看重性灵、最布衣和善、最低调漫不经心却直逼人心、最老辣、最不图虚名而对美学信仰毫不动摇的文坛巨擘,是经过残酷的战争洗礼和更残酷的炼狱洗礼,成为中国革命文学史上以真文学独步文坛的第一人。‎ ‎⑦尽管革命越彻底、主流批评越是对孙犁不屑一顾,学孙犁者却大有人在,学孙犁的“荷花神韵”,学孙犁的真和爱,学孙犁的怨、怒、恨,特别是学孙犁诗化的语言,但学着学着走了样,殊不知“意态由来画不成”,正像贾平凹说的:“孙犁是最易让模仿者上当的作家,‘佛是修出来的,不是练出来的’。”默默学孙犁而得其神韵的,我和孙犁研究专家——我的弟弟阎庆生异口同声,指认徐光耀!但徐光耀主要学孙犁的后期,因为孙犁的身上还有鲁迅的骨血。‎ ‎⑧晓玲的回忆不仅使我深信“仁者爱人”“诗穷而后工”和“义愤出诗人”,而且使我看到一个现象:中国传统文人的背后大多有个贤妻良母,她和他清贫相随,生死相守,刻骨铭心。我想起柳青、吴冠中,还有王蒙。孙犁的《亡人逸事》我读过无数遍,吴冠中的《他和她》也让我每每下泪。吴冠中说,我崇拜鲁迅,一百个齐白石抵不上一个鲁迅,没有鲁迅民族将失去脊梁。又说,我死后,我的散文比我绘画的赏者要多。离世前几月,他和夫人在我们楼下路边的洋灰座上把他的印章正面磨个精光。‎ ‎⑨柳青当年对我说:“一部作品,评价很高,倘若不在读者群众中间受考验,再过五十年就没有人点头了。”孙犁也曾说:“我的作品寿命是五十年,不算短寿,是中寿。”可是《白洋淀纪事》、《铁木前传》早已过了五十年。贾平凹也说:作品起码能活半个世纪的作家,才可以谈得上有创造,孙犁虽然未大红大紫过,作品却始终被人学习。他们说的都是“五十年”,五十年真成了精神创造的“大坎儿”了。‎ ‎⑩清代大学问家阮元要求更高:“学术盛衰,当于百年前后论升降焉。”孙犁能不能再跨过半个世纪?有人死了,其精神没有死;有人没有死,跟死了却没有什么不同。我问自己:人欲横流,中国还需要孙犁吗?‎ ‎                                                          (选自2011年7月18日《中国文汇报》) ‎ ‎【问题】文章第⑧段列举柳青、吴冠中、王蒙等,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 ‎ ‎ ‎ ‎ ‎ 参考答案 ‎1、【答案】①引用传主的原话,直接展示传主的精神,增强了感染力(1分),也为作者的评述提供了依据(1分);②引用他人的话,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1分),也能从侧面塑造传主的性格 (1分) ;③二者与作者的评述相结合,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了解传主的精神和影响(提升了传记的阅读价值)。(1分)‎ ‎2、【答案】①承接上文,强调王先生一丝不苟、讲究原则的治学态度,总领下文,突出王先生的贡献;②表达作者对王先生在学术、收藏和中国文化方面的巨大成就的赞美与崇敬之情;③揭示王先生追求的格调、品位、和谐对于现实社会的引导意义;④启示读者摒弃虚无浮华,追求简练朴实,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每答出一点给2分,大意对即可。)‎ ‎3、【答案】①引用李叔同作的《送别》和他的诗,直接表现李叔同的过人才华和其思想精神;②引用丰子恺、叶圣陶、林语堂、张爱玲等人的评价,表现了众人对他对他追求自由的高度敬仰,更加突出李叔同才学和品性的不同凡响。③这些引用印证了作者的观点,丰富了文章内涵,增加文章的知识性,使传记具有真实感人的力量。(每点2分)‎ ‎4、【答案】①主要采用映衬手法,以柳青等中国传统文人的家庭及爱情生活,衬托孙犁与妻子清贫相随,生死相守的一生,突出其“仁”的特点;②以吴冠中《他和她》的催人泪下衬托孙犁《亡人逸事》的感人,使文章真切可感;③以吴冠中与夫人离世前几月磨光印章,衬托孙犁高尚人格。(以上要点每答出一点即可给2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