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6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学生版)
2020-2021 学年度沈阳市郊联体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试题 语 文 考试时间:150 分钟试卷总分: 注意事项: 本试卷由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组成。第Ⅰ卷和第Ⅱ卷选择题部分,一律用 2B 铅笔按题号依 次填涂在答题卡上;第Ⅰ卷和第Ⅱ卷非选择题部分,按要求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第Ⅰ卷(阅读题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 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 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描绘此种 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 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 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 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 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 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浸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 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 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 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 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 材料二: 大自然靠什么给人以美感呢?它蕴含有许多美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虚实、变化、新鲜等 等。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中,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而在大自然中早就存 在,并且更为丰富。这些东西再简化一点就是三样:形状、颜色、声音。形、色、声这三样基本东西经对 称、和谐、奇巧等等的变化组合,就出现无穷无尽的美。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为的创造, 所以艺术家强调师法自然,国画大师刘海粟就曾十上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 客观的景物和人怎样沟通、交流、融合而共同创造一件艺术品呢?是通过人与自然的交流,通过艺术 家的观察,再创造。刘勰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是通过眼睛观察,内心思考,经过一番酝酿吐纳之 后才加工出来的。这些要素作用于人,激活人的美感有三个步骤。一是以美形引人,二是以美情感人,三 是以美理服人,由形及情及理。我们看到鲜艳的花朵、奇伟的山峰、行云流水,这些美好之物就会被吸引。 不论是人还是山水,只要美,人就喜欢。有学者研究发现动物也有趋美厌丑的本能。不过与动物不同,人 能将这种美感上升到感情,并形成一种定式,于是相应于景色的明暗便有心情的好坏,物象之异可转化为 精神之别。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范仲淹所谓物悲物喜,这就是意境。 人们不只满足于自然中的“形”向主观的“情”的转化,又进而求理。因为哲理本身的逻辑美,在自 然中也能找到相似的形象。它们灵犀一点可相通。如山之沉毅,海之激荡,云之多变等,人们从美的形、 色、声中不但可以悟到美好的情感,达到美好的意境,还能悟出一种哲理的美,逻辑的美。周敦颐见莲花 就悟出“出淤泥而不染”的做人之理;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 源头活水来”,这是讲做学问的理。又像练气功常说的精、气、神,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在散文写作上 就是美的三个层次: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 (选自梁衡《山水为何有关感》,有删改) 材料三: 有些理论家和艺术家力主用联想来解释审美体验,并不认为有什么纯粹的音乐、绘画、舞蹈等。白居 易的<琵琶行》写琵琶女所弹的声音,就是用各种联想的意象来描写来表现的,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 小珠落玉盘”。有的理论家根据这样一些事例,认为人们喜爱音乐,从音乐中获得愉悦,并不是因为欣赏 声音本身的和谐等,而是因为音乐能唤起视觉或听觉的意象(即联想)。然而,也另有一些理论家和艺术家 认为,审美体验不但与联想无关,而且联想还会妨碍审美体验。在他们看来,自然和艺术的美都在形式而 不在内容,欣赏者不能靠题材唤起的联想来获得美感。反之,只能在摒弃联想的情况下,靠对艺术形式的 直观以获取美感。要是在欣赏这些艺术时产生联想,那恰好是走出了艺术境界,进入了实用境界,审美体 验就丧失殆尽。他们认为,在审美体验中,只有让我们的注意力专注于一个独立的意象上面凝神于一,不 左顾右盼,才能沉醉于审美的愉悦之中。而联想则使欣赏者精神不集中,从而导致意识由审美对象向非审 美对象的转换,所以联想是妨碍审美体验的。 联想究竟是有助于审美体验还是妨碍审美体验呢?我以为应该从以下两点来把握它:第一,应该把审 美联想和非审美联想区别开来。非审美联想相当于心理学上的自由联想,这是一种偶然的、随意的、杂乱 的、不定向的联想。英国美学家布洛称这种联想为“非融化的”联想,即这种联想所引起的实用情感与审 美对象所展示的情境不相融合,从而与审美无关。譬如:当我们心中想到船时,便想到它航行的海,想到 海便想到风暴等等。尽管这种联想是对一种接近事物的联想,人们是容易理解的,但它没有定向性,没有 主旨,不能构成审美的情境,因而是与审美无关的非审美性联想。审美联想相当于心理学上的控制联想, 它的最大特点是联想时所展示的情境的定向性和整体性。按一定的情致、具有定向选择、沉入整体情境的 联想就是审美联想。审美联想是人的心灵自由的一种表现,它给人带来美感的愉悦。布洛称审美联想为“融 化的”联想,即这种联想所引起的情感与审美对象本身的情感是相融化的,不是隔离、孤立的。由此看来, 笼统地说联想可以解释审美体验是不对的,只有审美联想才与审美体验相关,只有用审美联想才能解释审 美体验。 第二,应该考虑到美有“依存美”和“纯粹美”的区别。“纯粹美”就是重形式的美,某些艺术品种, 由于社会历史等各种原因,内容已淡化,人们直接感知到的仅是线、形、色、光、声、质等媒介及其组合 方式,如图案画、花边装饰、建筑、陶瓷造型等等,就是以形式感取胜的“纯粹美”,对于这些艺术品的 欣赏,只能靠艺术直觉,而不能靠审美联想。要是运用联想,就会离开特定的艺术世界,审美体验也就立 刻消失了。与审美联想相契合的往往是“依存美”。所谓“依存美”就是重内容的美,像小说、戏剧、散 文和古典诗歌等等,人们欣赏这类艺术品,就不能不借助审美联想,只有在审美联想中,作品所描绘的形 象和形象体系,才能在欣赏者的头脑中呈现出来,而欣赏者也才能沉入艺术世界,并获得审美愉悦。审美 联想是审美活动中实际存在的、不可缺少的。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 这实际上是庄子对白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 B. 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 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C. 艺术家强调的“师法白然”,是指进行艺术创作要从自然中获取美的要素以及创作的灵感。 D. 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岳阳楼的阴晴是人与客观景物沟通、交流、融合的产物。 2. 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非审美联想”的一项是 A. 见到博物馆展出的清代官窑瓷器,就联想到它比金子还值钱。 B. 见到西湖中鱼儿游动,就联想到今天晚餐也许会有红烧鲤鱼。 C. 读到贺知章的“二月春风似剪刀”,就联想到花匠用剪子精巧地把柳叶剪成绿丝绦。 D. 读到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就联想到草长莺飞的春季美景。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移情概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诗句,都体现 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景或物身上的结果。 B. 郑板桥《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审 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石形象中的白我情感。 C. 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竹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身与竹化”所强调的是竹已化为画家的精神, 获得了人的生命存在。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 D. 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白己的深情移入青山, 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此时主体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 4. 材料三首段是如何引出论题的?这样安排有何好处? 5. 请分别从自然和艺术两个角度概括如何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除夕的夜 阿成 漫天的大雪下了整整一天,整座城市变成了雪国。我总觉得夜里的雪下得静悄悄的,俨然背景音乐, 令人有一点迷茫和感伤。 老伴重病已住了半年多的医院。医生说,看能熬过这个年吧,要是能,或者有可能再延长一段时间。 我暗自落泪,内心依然巴望奇迹发生。 除夕,我请求回家过年,医生摇了摇头。回不了家,那就在病房里守岁吧。我想,无论如何也要过一 个像点样的年啊。我知道老伴吃不下东西了,但哪怕是摆摆样子,让她看一看也好啊。于是,我上街寻找 饭店,去买几个老伴爱吃的菜。 大雪甫落之后,东北的除夕夜更加寒气袭人。我踏着雪向前走着,内心很凄凉。现在,这条十里长街 上只有我一个人的脚印。 边走边寻找着。街道两旁大商家、小商店、饭店,等等,都关门了。在如此清静的大街上,孤寂、凄 凉和失落始终伴我一同寻找。但是,想到今年的除夕或许就是老伴的最后一个年了,我心里就不觉得冷了, 我无论如何也要把这十里长街寻遍。记得小时候,为了逃避父亲的打,离家出走,在下雪的夜里我躺在天 棚上,看着从瓦隙中飘落下来的雪花,那种孤凄与今夜的感受是何其相似啊。现在自己有家了,就会深深 地爱上这个家。 这条路可真长呵,加上是难走的厚厚雪路。最后,路过一个胡同口,我看到几个流浪汉正在用小铁桶 涮“火锅”,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对我说,兄弟,过来喝酒呀,咱们一块儿过年吧! 我说,谢谢,不了,我还有事。 大过年的有什么事啊?你看这么多吃的呢,都是区政府白给我们的,我们就喜欢在大街上造(吃),这 才来脾气呢。说着,他们举起了啤酒瓶,兄弟,过年好!过来喝一杯吧! 我说,过年好!你们尽兴吧,我真的是有事。对了,附近有还开门的饭馆吗?我想弄几个菜给住院的 老伴儿。 他们答道,往前走到头有一家小饭馆开门,我们的佐料就是她给的呢。 我离开时,那几个流浪汉在喊,祝你老伴儿早日康复! 我听了,眼泪就流下来了。自老伴儿患病后,我第一次听到陌生人祝福我老伴早日康复。老伴儿得了 重病之后,我没有通知单位的任何人。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困难永远是自己的,要自己去面对。 雪愈下愈大。果然,在街的尽头我看到了那家小饭馆,我又禁不住热泪盈眶了。 年轻的老板娘见我进来,便站了起来。我问,我想买几个菜带走可以吗?给医院的病人。 饭馆的老板娘说,当然可以,你先选菜吧。然后她说,我给厨师打个电话。 我点了几样老伴儿平时爱吃的菜。哦,只是不知道这家饭馆能不能做,这大过年的。老板娘说,没问 题。 厨师很快就回来了,他冲我点了点头。是啊,若是这时候对方的表情里稍微有一丝的不满,都会伤害 到客人——这个除夕夜里脆弱的人哟。 我问,今天的和平时还是一个价钱吗?老板娘说,大过年的,不能乘人之危,平时卖什么价还是什么 价,还要做得更好、更精细些才对呀。 菜做好了,品相不错,我决计打车回医院。上车后,司机说,过年好!去哪儿?我说,第一医院。司 机说,家里有人住院?我说,老伴儿。 司机长叹了一声,这年哪,有人欢喜有人愁哇。刚才我拉了一位老大娘。我问,大娘咋才回家过年哪? 老太太一听就抹眼睛。我就跟她说,大娘,大过年的,咱得高高兴兴的,对吧?临走时,那个老太太非要 给我一百块钱。我说,我怎么能要您钱呢?您留着吧。老太太说,就当是我给你的压岁钱了。我一听,心 里不是滋味。最后,我还是悄悄把钱塞到老太太的包里了,看她进了进站口才走……人人都有犯难的事呀。 老哥,你看我,媳妇在家等着我呢,可我为了家人还在路上奔波哩! 回到医院,病床上的老伴儿很高兴。看着一桌子的菜,她说,大年三十儿还有饭店开门? 我说,这是托你的福,说明你的病很快就要好了,好事就从今天开始啦。 老伴儿听了也蛮高兴的,她竟然慢慢地坐了起来。零点的钟声响了,我们老两口儿举起酒杯祝福彼此。 老伴儿闪动着泪花说,难为你了。我说,别这么说,我愿意,高兴着哪。 老伴儿说,好好活着。 我说,什么? 老伴儿说,你一定要好好活着。 6. 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交代“我”老伴的病情严重,既是“我”在除夕夜外出买菜的原由,也暗示了“我”在特定环境下 的伤感心情。 B. 文中插叙“我”小时候逃避父亲的打而离家之事,意在用那时的感受来突出“我”现在的孤独无依以及 对家的眷恋。 C. 文章两次写“我”流泪,第一次突出了“我”受到陌生人祝福时的感动,第二次表达了“我”找到小饭 馆时的感喟。 D. 出租车司机的感叹,意蕴丰富,既有对生活艰辛的感慨,又有对“我”的劝慰,更有对人生无常的哀痛。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但叙述时却将其它人物推到前台,让读者来认识其言容笑貌,而“我”隐身其后, 处于次要地位。 B. 文章开头点出“迷茫和感伤”,它是“我”心情的写照,又让读者产生疑问,从而自然引出对老伴病情 的叙述。 C. “街上商家、饭馆等都关门了”一句蕴含了“我”的失落、凄凉与孤寂之情,又与最后找到小饭馆形成 了对比。 D. 文章构思巧妙,以“我”买菜为线索,将所写人物及事件一一展现,使得文章既层次分明,又脉络清晰, 浑然一体。 8. 文中对雪夜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从本文人物的身上可看到浓浓的人性之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熊远字孝文,豫章南昌人也。远有志尚,县召为功曹..,不起,强与衣帻,扶之使谒。十余日荐于郡, 由是辟为文学掾。远曰:“辞大不辞小也。”固请留县。 元帝作相,引为主簿。时传北陵被发,帝将举哀,远上疏曰:“园陵既不亲行,承传言之者未可为定。 且园陵非一,而直言侵犯,远近吊问,答之宜当有主。谓应更遣使摄河南尹案行,得审问,然后可发哀。 即宜命将至洛,修复园陵,讨除逆类。夫修园陵,至孝也;讨逆叛,至顺也;救社稷,至义也;恤遗黎, 至仁也。若修此四道,则天下响应,无思不服矣。”属有杜弢之难,不能从。 时江东..草创,农桑弛废,远建议曰:“立春..之日,天子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载耒耜,帅三公、九 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以劝农功。《诗》云:‘弗躬弗亲,庶人不信。’自丧乱以来,农桑不修,游 食者多,皆由去本逐末故也。”时议美之。 转丞相参军。是时琅邪国侍郎王鉴劝帝亲征杜弢,远又上疏曰:“伏以古今之霸王遭时艰难,亦有亲 征以隆大勋,亦有遣将以平小寇。今公亲征,文武将吏、度支筹量、舟舆器械所出若足用者,然后可征。 愚谓宜如前遣五千人,径与水军进征,既可得速,必不后时。”会弢已平,转从事中郎,累迁太子中庶子、 尚书左丞、散骑常侍。帝每叹其忠公,谓曰:“卿在朝正色,不茹柔吐刚,忠亮至到,可谓王臣也。吾所 欣赖,卿其勉之!” 及中兴建,帝欲赐诸吏投刺..劝进者加位一等,百姓投刺者赐司徒吏,凡二十余万。远以为“秦汉因赦 赐爵,非长制也。今案投刺者不独近者情重,远者情轻,可依汉法例,赐天下爵.,于恩为普,无偏颇之失。 可以息检核之烦,塞巧伪之端。”帝不从。 累迁侍中,出补会稽内史。时王敦作逆沈充举兵应之加远将军距而不受不输军资于充保境安众为务。 敦至石头,讽朝廷征远,乃拜太常卿,加散骑常侍。敦深惮其正而有谋,引为长史。数月病卒。 (选自《晋书·列传第四十一》,有删改) 10. 下列对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王敦作逆/沈充举兵/应之加远将军/距而不受/不输军资于充/保境安众为务 B. 时王敦作逆/沈充举兵应之/加远将军/距而不受/不输军资于充/保境安众为务 C. 时王敦作逆/沈充举兵/应之加远将军/距而不受/不输军资于充保境/安众为务 D. 时王敦作逆/沈充举兵应之/加远将军/距而不受/不输军资于充保境/安众为务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功曹,古代官职,西汉时始置,为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主管考察记录业绩。 B. 江东,因长江在芜湖、南京间做西南—东北流向,习惯上称自此以下的长江南岸为“江东”。这里代指 在江东建立的政权。 C.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又名仲春、正月节、岁旦等。立春时节意味着万物复苏,人们开始农桑,祈求 丰收。 D. 投刺,古代礼节,通报姓名以求相见或表示祝贺。刺,指名刺或名帖,遂以“投刺”指投递名帖。后亦 指留下名帖,表示解职告退。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熊远不重官位,自请留县。当郡中征召他为文学掾时,熊远宁愿辞大职而不辞小职,坚决请求留在县中。 B. 熊远面对传言,思考深远。他劝元帝应当在确认传言真伪,实地了解北陵的具体情况后,才可哀悼,派 遣河南尹修复园陵,讨伐逆贼。 C. 熊远谏言元帝垂范农桑。江东政权刚刚建立时,熊远提出天子应该装载耒耜,率先垂范,得到不少人的 支持。 D. 熊远劝赏赐依例,避免偏颇。针对皇帝对官员百姓大肆赏赐,熊远表达不同意见,并未得到元帝的认可。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远有志尚,县召为功曹,不起,强与衣帻,扶之使谒。 (2)帝欲赐诸吏投刺劝进者加位一等,百姓投刺者赐司徒吏,凡二十余万。 14. 针对是否让元帝亲自征讨杜弢,熊远给出了哪些具体意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诸葛谼田家壁 贺铸 晚度孔明谼,林间访老农。 行冲落叶径,坐听隔江钟。 后舍灯犹织,前溪水自舂。 无多游宦兴,卜隐幸相容。 【注】诸葛谼(hóng):地名,在乌江北八十里,与江南石头城相望,当以诸葛亮而得名。谼:深沟、 大谷。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开头“夜访”在诗里不过是提供背景的过场,诗人着意要让读者倾听的,是他自己潜思默运多时的 心声。 B. 灯下夜织,水碾舂米,这些画面唤醒了诗人内心的企求,有似陶渊明“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式的 体认。 C. 一次可能是寻常的访问,在诗人笔下也会成为观照内心波澜的契机,在新颖独特的素材之中,蕴蓄着深 长隽永的诗味。 D. 尾联诗人看到此地环境是如此静谧,民心是如此纯朴,明言自己倦于宦游、企望归隐的意愿。 16. 诗歌的颔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的《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写出物是人非之感,由此勾起作者无穷幽怨和仇恨之情。 (2)贾谊的《过秦论》中形象而生动地写陈涉的起义军队伍得到了百姓的积极回应,风起云涌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刘义隆草率出 兵,虽有“_________”之雄心,也怕会是“_________”的结局。 第Ⅱ卷(表达题 80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的乐器,灰蒙蒙的温柔覆盖着听雨的人, 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但不久公寓的时代来临,台北你怎么一下子长高了,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千片万 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雨下下来,下在水泥的屋顶和墙上,没有音韵的 雨季。树也砍光了,那月挂,那枫树,柳树和擎天的巨椰,雨来的时候不再有丛叶嘈嘈切切,闪动湿湿的 绿光迎接。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咯咯,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七十年代的台北不需要这些,一个乐 队接一个乐队便遣散尽了。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找。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18. 下列各句中的逗号,和文中“那月桂,那枫树,柳树和擎天的巨椰”的逗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 B. 应该看到,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 C. 这里的山啊,水啊,树啊,草啊,都是我从小就很熟悉的。 D. 对于这个城市,他并不陌生。 19.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比喻进行赏析。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那鸟声、蛙声、秋天的虫吟也都很少听到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 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1.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实体书店的发展,②许多地方出台了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一系列政策,③开 展了各式各样阅读活动。④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约 700 多个城市开展了全民阅读活动,⑤400 多个城市 设立了区域化的阅读节、阅读月(季),⑥实体书店的生存和发展培厚了沃土。⑦实体书店只有乘势而为、 开拓进取,⑧积极借助互联网等新科技打通传统书店线上与线下融合的桥梁,⑨才能在创新中行稳致远。 2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50 个字。 世界卫生组织 7 月 10 日宣布启动一项新倡议,以帮助全球 13 亿烟民在新冠大流行期间戒烟。世卫组 织总干事谭德塞说,这一倡议将帮助人们不受限制地获得戒烟所需的资源,如尼古丁替代疗法、来自数字 卫生工作者的建议等。据世卫组织数据,吸烟每年导致全球 800 万人死亡;有证据显示,吸烟者比非吸烟 者更容易发展成新冠重症病例。谭德塞说,如果吸烟者需要更多动力来戒掉吸烟这一习惯,目前的新冠大 流行正好提供了合适的动力。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屈原因正道直行被流放,披发行吟于泽畔。渔父看见后,问他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举世皆浊 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因此被放逐。”渔父劝他说:“既然举世皆浊,何不随波逐流、推波助澜 呢?既然众人皆醉,何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呢?”屈原反问道:“我怎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 的污染呢?又怎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怀石投江而死。而汉代的贾谊认为,不 论到哪里都可以辅佐君主,又何必留恋楚国呢?就像凤凰在千仞高空翱翔,看到有德的国君才降落下来, 看到危险的小人就远走高飞。 上述材料中,屈原、渔父和贾谊三个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 800 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