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新高考质量检测模拟语文试卷(新高考标准卷)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新高考质量检测模拟语文试卷(新高考标准卷) Word版含答案

江苏省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新高考质量检测模拟试题 高三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2.本次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3.请在密封线内作答,保持试卷清洁完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非虚构文学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非虚构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也即“真实”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 就文学而言,“真实”是一个很奇怪的词语。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真实”只是最低级的文学形式。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谈到现实主义时认为,“现实主义的理论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坏的美学,因为一切艺术都是‘创作’,都是一个本身由幻觉和象征形式构成的世界”。“真实”从来都不是艺术的标准。但是,必须注意到,韦勒克所反对的“现实”和“真实”是就其最基本意义而言的,是指物理意义的现实和真实。“那儿有一朵玫瑰花”,这是物理真实,但这还不是文学。文学要求比物理真实更多的真实,“那儿是哪儿?庭院、原野、书桌?谁种的,或谁送的?那玫瑰花的颜色、形态、味道是什么样子?”这才进入文学的层面,因为关于这些会是千差万别的叙述。即使是非虚构写作,也只能说:我在尽最大努力接近“真实”。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结构出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意头和空间,这是非虚构文学的核心。‎ 非虚构文本并不排斥叙事性,相反,这也是它的必由之路。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大量的非虚构作品,“一种依靠故事的技巧和小说家的直觉洞察力去记录当代事件的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形式”。非虚构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及小说的技巧与道德眼光——倾向于纪实的形式,倾向于个人的坦白,倾向于调查和暴露公共问题,并且能够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 一个最基本的逻辑是,只有在你声称自己是进行非虚构写作时,你才面临着“是否真实”的质疑,假借“真实”之名,你赢得了读者的基本信任,并因此拥有了阐释权和话语权。它使你和你的作品获得了某种道德优势,更具介入性,影响力和批判性。同样的题材,同样的人物故事,当以虚构文学面目出现的时候,读者可能会读出趣味、人性和某种幽深的意蕴;但当以非虚构面目出现的时候,这一趣味和人性叙述就更具现实感和迫近感,它打开一个内部场景,让读者从“旁观者”变为“剧中人”,从“品味把玩”变为“息息相关”。‎ 非虚构文学,作为近几年才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概念,总是容易被和虚构文学对立起来谈。作家一方面被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性文学,并且里面似乎包含着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另一方面又有所疑惑,认为它与文学的本质,即虚构性——不相符合。但我认为,通往文学的道路有多条,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念,从而使我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 ‎(摘编自梁鸿《非虚构的真实》)‎ 材料二:‎ 从概念的严谨性来看,“非虚构写作”无疑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它似乎涵盖了虚构之外的所有文体。但倘若就目前已发表的一些作品来看,它又呈现出某些独特的文体特征、譬如,它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颇不相同,不追求事件记叙的完整性,不强调话语表达的公共性,也不崇尚主题意旨的宏大性,而是以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的姿态,直接展示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同时,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叙事散文,不仅拥有较长的篇幅,而且在突出其现场纪实性的过程中,多以理性的思考和辨析为主,少有感性的抒情和诗性的怀想。‎ 抛开概念的学理性纠缠,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力,在于当代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介入。这种介入,是积极主动的,是微观化的,是现场直击式的。譬如李辉的《封面中国》,就是以《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人物作为聚焦,通过大量的史料梳理,在一系列微观化的细节呈现中,传达作家对这些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的有效思考。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梁庄在中国》,则以故乡梁庄作为考察坐标,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记录梁庄的社会变化与存在的问题,也跟踪了梁庄人在全国各地谋生的艰辛与尴尬,并从中展示了作者对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的独特反思。‎ 无论是面对历史还是现实,“非虚构”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现场式的介入性写作姿态,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改变了当代作家习惯蛰居书斋的想象性写作,激发了作家观察社会的兴趣,使作家能够带着明确的主观意愿或问题意识,深入某些具有表征性的社会现实领域,通过田野调查的手段,获取第一手资料,也获得最为原始的感知体验。同时,它还体现了作家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意愿,以及对某种重要问题的深入思考。‎ 现在,有不少作家仅仅通过媒介资讯了解社会,只是凭借既往的经验惯性来处理现实,由此导致很多作品因为“不接地气”而问题频仍。读这些作品,我们常常觉得很“隔”,用本雅明的话说是“经验的贫乏”。而“非虚构写作”的兴起,表明了作家们置身生活现场,开始积极地介入历史或现实内部,直面复杂的生存逻辑与伦理秩序,既展示自己的精神姿态和思想作为,也为人们了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独特的思考。‎ 当然,这种以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作为主要审美目标的写作,艺术性上有时会偏弱些。那些现实调查类作品尤其明显。毕竟,它们突出的是“实录”之后的分析和思考,彰显的是创作主体的特定感受和理性思索。但是,如果当代作家都能够抽出一些时间,亲身介入社会历史之中,进行一些必要的“非虚构写作”,我以为,这会为他们的虚构性写作提供巨大的帮助。‎ ‎(摘编自洪治纲《人民日报:“非虚构写作”的价值》)‎ ‎1.下列对“非虚构文学(写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非虚构文学(写作)颇有纪实性,不仅具有真相揭示和事实还原的意味,还体现了积极勘探和理性反思的特质。‎ B.非虚构文学(写作)享有“真实“优势,同样的题材,以非虚构面目出现时,就更具介人性、影响力和批判性。‎ C.非虚构文学(写作)直接展示作品主人公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表现出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姿态。‎ D.非虚构文学(写作)虽不排斥叙事性,但强调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少有感性抒情和诗性怀想,艺术性有时偏弱。‎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非虚构文学(写作)”作为新的概念,被作家关注又引发顾虑,因它与既有文学概念里的文学虚构性本质对立。‎ B.“非虚构文学(写作)”概念在学理上很难被厘清,但某些代表作品呈现出独特文体特征,印证了其概念的严谨性。‎ C.当代作家只有积极主动、深度介入社会历史,进行“非虚构”写作,才对他们的虚构性写作大有裨益。‎ D.材料一圈绕“真实”二字论述“非虚构文学(写作)”,材料二角度不同,但同样表现出对非虚构文学(写作)的极大肯定。‎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创造性的一个最好的标志就在于选择题材之后,能把它加以充分的发挥,从而使大家承认压根想不到会在这个题材里发现那么多的东西。”‎ B.“非虚构为文学提供了一种生机,让人物和故事具有某种实证性……保留可靠的真实经验和生活场地。”‎ C.“我有时候告诉别人一个故事的轮廓,人家听不出好处来,我总是辩护似的加上一句‘这是真事’,仿佛就立刻使它身价百倍。”‎ D.“我所掌握到的很多资料都是独门的,但我还是觉得和那段历史隔着一层不可逾越的时空,所以决定去马来西亚作一次实地的旅行。”‎ ‎4.材料二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5.如何理解非虚构文学的“真实”?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千口古枣园 魏胜先 豫北内黄县六村乡千口村,有一处闻名遐迩的古枣园——千口千年古枣园。‎ 千口千年古枣园,北靠晋豫鲁铁路干线,西傍颛顼、帝喾二帝陵,南邻梁庄镇,东接硝河坡。古枣园占地一千余亩,枣树万余棵,其中中心区一百零二亩,现存古枣树一千两百余棵,许多树龄在千年以上,树围在一百七十厘米左右。被林业部门鉴定命名的“千年枣树王”,树龄约一千五百多年。‎ 步入园内,一望无垠的古枣树纵横交错,苍劲茂盛。棵稞树干表面沧桑斑驳,色如火山石,状若鳄鱼皮。树冠八方张开,虬髯盘旋,气宇轩昂,新枝绿叶间串串玛瑙似的枣随风摇曳。置身于树下,仰首可摘枣,俯身能刨花生,既赏美景,又饱口福,惬意无比。‎ 五十多年前,孩提时代的我,每年秋天都跟着大人们来这儿拾红枣、刨花生,那时觉得这里不过就是个枣园而已。然而,今天我驻足园内,却有不一样的感受。‎ 我遇到一位老者,姓刘,八十五岁,性情耿直,看管古枣园已有半个多世纪。他饶有兴致地给我讲起了古枣园的历史,以及与古枣园有关的故事——‎ 内黄,因黄河而得名。汉代以前,古黄河曾流经这块土地的南面,故称内黄。早在秦汉时期,这里的先民就在黄河故道栽种枣树。漫漫黄河故道,成就了内黄红枣的美名。自2002年以来,县里多年举办红枣节,吸引了数十万名海内外游客。‎ 千口,地处内黄县南端,也因黄河而得名。这里曾是古黄河上的一个渡口,因旧时黄河常年决口,先民频频搬迁,故名“迁口”。后人为了书写方便,逐渐变为“千口”。‎ 精神矍铄的刘老汉凝望着硕果累累的古枣园,在锄把上磕磕烟斗,告诉我,他小时候枣园就是这个样子。祖辈们都说,这儿自古以来就是块好地,沙质细软,枣树长得好。‎ 先辈们从试种酸枣开始,经过一代代人的反复试验,终于培育出耐旱、耐盐碱、耐瘠薄,盛花期长、果实肉厚、香甜可口的优良品种——扁核酸。‎ 扁核酸,因核状扁、味酸甜而得名。其鲜果酥脆多汁,酸甜可口;干果皮薄肉厚,香甜缠绵。古枣树上结的果,经过专业测定,果酸含量为其他品种的五倍,不仅是滋补营养之佳肴,还是中药的药引子。蜜蜂在古枣树上采集的枣花蜜,晶莹剔透,味正醇厚,润肺明目,被誉为蜜中上品。‎ 曾经,这里的先民靠一行行枣树防风固沙;遭自然灾害,靠红枣充饥救急;遇兵匪战乱,靠枣林天然屏障护身保命。作为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的据点,千口村古枣林一带培养和保护了许多地下共产党员、游击队员。‎ 新中国成立后,千口古枣园重焕生机。上世纪六十年代,村里对园内枣树进行逐棵登记。枣树总数达十万余棵。国家修建汤濮地方铁路时,专门在千口村设站。县里专门在千口车站建起了红枣系列产品收购门市邵。‎ 这里流传着一首民谣:“七月十五枣红圈,八月十五枣动杆,九月十五枣下箔,十月十五捞不着。”每年枣熟季节,枣园内,道路旁,一排排用高梁秆编织成的枣箔上,厚厚的红枣,在阳光照射下鲜艳夺目,宛若一方方红色的地毯:土产门市部,门前车水马龙,前来收购红枣、枣蜜的商贾络绎不绝;院内小山一样的枣垛,源源不断地装上小火车车厢,运往全国各地。‎ ‎“枣儿香,枣儿甜,三分种, 七分管; 剪枝砍皮防枣锈,灭虫翻土疙瘩山。”这是当地枣农对枣树管理的精辟总结。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这里每家每户都有了自己承色的土地和枣园。老枣农如鱼得水,将毕生经验全部倾注在枣树管理上。且不说每年至少五次修剪荒枝嫩条,光是枣树灭虫就是一场重头戏。为保证果品绿色无公害,枣农们常常用榔头击打树枝上的枣尺蠖。男人们在前面抢着木杆击打,妇女和小孩儿跟在后面,用指将打落在树根下的尺蠖一一消灭。有的尺蠖在强震下应声落地,而大部分则吐丝垂吊,缓缓坠地。待复活后又爬上树干。智慧的枣农把每棵树根下的土封成陡坡,并用木板将土坡拍打光滑,尺蠖欲爬不能,等来的则是集中就擒。‎ 三年前的一个冬天,南方一位做古董家具生意的经营者看中了这里的古枣树,千里迢迢赶来,并托人向刘老汉说情,表示想出巨资挖走园中几棵最大的枣树。爱树如命的刘老汉听说后火冒三丈:“无论给多少钱都不能挖,那可是老祖宗给俺们留下的无价之宝啊! 他们要挖走的不单是树,而是全村人的命根……”对方最后只好悻悻离开。‎ ‎2018年底,村两委牵头,动员了十二名具有丰富枣树管理经验、勤奋好学的青壮年,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将古枣园中心区一百零二亩土地,从原先三十多个承包户手中流转出来,成立了古枣园生态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并投资修建起古朴典雅的千年古枣园大门牌坊,拄起透景篱笆墙,硬化了古枣园门前道路和停车场。‎ 千年古枣园而今更风光。为了古枣园的今天而世代相守、默默耕耘的沙区人民,他们有古枣树一样铁骨铮铮的品格,让人看到了这片土地更加关好.明天……‎ ‎(摘编自2020年08月22日《人民日报》)‎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千口古枣园古枣树数量多、 树龄长、树围粗,纵横交错,苍劲茂盛,古枣园久经岁月变迁仍充满活力。‎ B.内黄、千口皆因黄河而得名,这里沙风细软。适合枣树生长。先辈们代代试验,终于培自出优良枣树品种。‎ C.枣农们用榔头击打树技上的枣尺蠖,把每棵树根下的土封成陡坡,体现出当地农业技术的原始落后。‎ D.文章写了古枣园传承千年而生生不息的历史,赞美了为了古枣园的今天而世代相守、默默耕耘的沙区人民。‎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色如火山石,状若鳄鱼皮”“虬髯盘旋,气宇轩昂”,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古枣树沧桑而道劲。‎ B.“七月 十五枣红圈……”“枣儿香, 枣儿甜……”等民谣写出了枣农对古枣树的深厚感情,既体现了乡土特色,又富有韵味。‎ C.文章写刘老汉听说有富商想出巨资挖走古枣树后“火冒三丈”,严辞拒绝,表现出刘老汉不为利益所动的耿直性格。‎ D.文章采用定点观察的方式,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描绘了古枣园的美丽风光,叙述了古枣园的历史和相关的故事。‎ ‎8.文章后半部分用不少笔墨写枣农管理枣树,对此你如何理解? (4 分)‎ ‎9.“今天我驻足园内,却有不-样的感受”,请结合文本谈谈作者有哪些“不一样的感受”。(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就。帝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寻丁父忧,归。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佑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曰:“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天祥曰:“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天祥夜亡入真州,泛海至温州,遂移漳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压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押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厓山破,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 文天祥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B.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C.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D.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进士,指科举时代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举进士,指参加进士考试。‎ B.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自汉起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C.勤王,尽力于王事,后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D.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用社稷代指国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天祥才华出众。他二十岁时参加进士考试,应对时不打草稿,一挥而就,考中状元,考官王应麟对他大为赞赏。‎ B.文天祥堪当重任。他任湖南提刑时,与旧相江万里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为之动容,认为他有治理国家的能力。‎ C.文天祥忠君爱国。长江上游告急时,他积极应诏勤王:被捕之后,拒绝张世杰的劝降并书写《过零丁洋》,以明心志。‎ D.文天祥守节不屈。厓山被攻破后,他被元将张弘范送往京师,元朝廷劝降,他坚决不屈服,视死如归,最后从容就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4分)‎ ‎(2)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 可乎? (4分)‎ ‎14.文天祥为什么不听友入劝阻,仍然入卫京师?请简要说明。(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古风·昔我游齐都 李白 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①峰。‎ 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 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②。‎ 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 含笑凌倒景③,欣然愿相从。‎ ‎【注】①华不注:山名,在山东省济南市东北。②赤松:仙人名。③倒景:景,日光,在日月之上向下看,故曰倒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回忆以前在齐地登山的经历,整首诗语言通俗自然,清新明了。‎ B.作者把山比作芙蓉花,极写山的美丽俊秀,为后面神仙出场做了铺垫。‎ C.诗人希望骑着白鹿畅游仙界,这个场景在李白其它作品中也多次出现。‎ D.诗人希望远离世俗,和同样不满现实的仙人遨游天际,过安闲的生活。‎ ‎16.这首诗被人们归类为“游仙诗”,请结合诗句对此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诗人当仁不让,自荐当楚国政治的引路人的句子是“ ,‎ ‎ ”。‎ ‎(2)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认为《诗经》大部分都是一些圣贤们为抒发愤懑而写作的句子是:“ , ”。‎ ‎(3)《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表达只要尽力就不会后悔之意的句子是:“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在南极洲和冰盖之间画等号。南极洲整个就是一块千古不化的巨冰。 ,可以忽略不计。正是冰盖使得南极洲成了地球上唯一没有土著居民的大陆。‎ 冰盖无疑是南极最奇丽的景观。它横在海面上,边缘如刀切的截面,奶油般洁白,看去像一只冰淇淋蛋糕盛在蓝色的托盘上。而当日出或日落时分,太阳在冰盖顶上燃烧,恰似点燃了一支生日蜡烛。可是,最美的往往也是最危险的。面对这只美丽的蛋糕,你会变成一个贪嘴的孩子,( )要去品尝它的美味。一旦你受了诱惑与它亲近,它就立刻露出可怕的真相,显身为一个布满杀人陷阱的迷阵了。迄今为止,已有许多英雄葬身它的腹中,变成了永久的冰冻标本。‎ 伴随着一阵闷雷似的轰隆声,冰山从冰盖的边缘挣脱出来,犹如一艘巨轮从码头挣脱出来,开始了自己的航行,它的造型常常是( )的,像一座漂移的海上宫殿,一艘豪华的游轮。不过, ,而是海洋的宠儿。时而可以看见一只或两只海豹安卧在某一间宽敞的头等舱里,( ),一副帝王气派。与人类的游轮不同,这种游轮不会返航。在无目的的航行中,它不断地减小自己的吨位,卸下一些构件扔进大海。最后,伴随着又一阵轰隆声,它爆裂成一堆碎块,渐渐消失在波涛里了。它的结束与它的开始一样精彩,可称( ),而这正是造化的一切优秀作品的共同特点。‎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跃跃欲试 富丽堂皇 悠然自得 善始善终 B.跃跃欲试 金碧辉煌 悠然自得 从一而终 C.摩拳擦掌 富丽堂皇 泰然自岩 从一而终 D.摩拳擦掌 金碧辉煌 泰然自若 善始善终 ‎19.对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连用几个独具特色的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冰盖的形状、颜色和整体样貌。‎ B.洁白的“奶油”“冰淇淋蛋糕”和蓝色“托盘”,构成充满梦幻和童话色彩的图画。‎ C.“横”和“刀切的截面”力携千钩,让人感受到冰盖美景背后潜藏着的恐惧和冷酷。‎ D.这句话描绘的图画与下文的“生日蜡烛”,都是南极最“奇丽”景观的生动表现。‎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①崇尚学术的环境有助于加强学者的学术毅力。②不能排除个别人虽然在年轻时取得举世瞩目的学术研究成果,③但多数学术大家的高水平学术成果是年过半百才取得的。④能否几十年坚持不懈地从事学术研究,对学术人才成长具有重要意义。⑤崇尚学术的环境也有助于学者去除心中杂念、专心学术研究,⑥愿意将时间和精力用于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⑦而这种不计名利的学术投入,⑧正是当今时代学术人才成长的必要条件之一。‎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70个字。(5分)‎ 交通运输部今天表示,为探索交通强国建设的有效模式和路径,我国目前已确定首批13个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地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将围绕设施、技术、管理、服务4大领域,分地区、分主题、分批次开展22项试点任务。试点省市将通过培育若干在交通强国建设中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试点项目,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成果,出台一批政策规划、标准规范,在交通强国建设试点领域实现率先突破。‎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在辽宁凤城大梨树村万亩果园最高峰,矗立着一座近10米高的“千字碑”,见证着致富带头人毛丰美苦干实干的三十余载岁月。他在世时与大家一起不懈奋斗,硬是把一个吃粮靠救济的穷山沟,建设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看见“千字碑”,想起毛丰美,不禁对实干精神的体悟又加深了一层。‎ 请结合材料内容,联系实际生活,面向迈入高三的同学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江苏省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新高考质量检测模拟试题 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 ‎ ‎2.D ‎ ‎3.D ‎ ‎4.①采用多种论证方式,论证充分。采用举例论证,以李辉、梁鸿的作品为例,证明非虚构写作表现了当代作家对历史、现实的积极主动、微观化、现场直击式的深度介入。采用对比论证,将不同作家进行对比,强调了非虚构写作对于作家在介入性写作方面的激发及意义。②论证客观,既写到“非虚构写作”的价值,也兼顾到其艺术性偏弱的不足。③用语严谨,“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我认为"等语言,表述严密不留漏洞,表现了论证思维的缜密。(答对第①点得2分, 第②点、第③点任意一点得2分。)‎ ‎5.①基于事实的“真实”。用纪实的形式,调查、暴露现实问题。②文学的“真实”。寻找一种叙事模式,能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表现作者对现实真实的观察和思考。③阅读体验的真实。非虚构文学更具现实感,使读者变为剧中人。( 答对一条得2分,共6分)‎ ‎6.C ‎ ‎7.D ‎ ‎8.①枣农管理枣树,写出了枣农对古枣树的爱护和精心栽培;②赞美沙区人民为古枣园世代相守、默默耕耘、铁骨铮铮的品格。‎ ‎9.①感受到古枣园历史的悠久;②感受到古枣园蓬勃的生机;③感受到沙区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坚守;④感受到国家政策对当地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10.A ‎ ‎11.D ‎ ‎12.C ‎ ‎13.(1)你率领一万多乌合之众奔赴京师,这与驱赶羊群和猛虎搏斗有什么不同。‎ ‎(2)我不能保卫父母,却教别人叛离父母,可以吗?‎ ‎14.①国家危急,却无人应召;②以身报国,希望感召忠臣义士。‎ ‎【参考译文】‎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州吉水人。他二十岁参加进士考试,在集英殿答对论策。文天祥用效法上天、自强不息来应对回答,文章一万多字,没有写草稿,一气写完。皇帝亲自选拔他为第一名。考官王应麟上奏说:“这个试卷以古代的事情作为借鉴,忠心肝胆好似铁石,我以为能得到这样的人才可喜可贺。”不久,他父亲逝世,回家守丧。‎ 咸淳九年,起用为荆湖南路提刑。因此见到了原来的宰相江万里。江万里平素就对天祥的志向、气节感到惊奇,同他谈到国事,动容地说:“我老了,观察天时人事应当有变化,我看到的人很多,担任治理国家的责任,恐怕就在你吗?你可要努力。”十年,改任赣州知州。德佑初年,长江上游告急,诏令天下勤王。文天祥捧着诏书流泪哭泣,派陈继周率领郡里的英雄好汉,同时联络溪峒蛮,派方兴召集吉州的士兵,各英雄豪杰都响应,聚集兵众万人。此事报到朝廷,命令他以江南西路提刑安抚使的身份率军入卫京师。他的朋友制止他说:“现在元兵分三路南下进攻,攻破京城市郊,逼近内地,你率领一万多乌合之众奔赴京师,这与驱赶羊群和猛虎搏斗有什么不同。”文天祥答道:“我也知道是这么回事。但国家抚养培育臣民百姓三百多年,一旦有危急,征集天下的兵丁,没有一人一骑入关,我对此感到深深地遗憾。所以不自量力,而以身殉国,希望天下忠臣义士将会有听说此事后而奋起的。依靠仁义取胜就可以自立,依靠人多就可以促成事业成功,如果按此而行,那么国家就有保障了。”把家里的资产全部作为军费。第二年正月,担任临安知府,不久,担任右丞相兼枢密使,作为使臣到元军中讲和谈判,与元朝丞相伯颜在皋亭山直言争论。丞相发怒拘捕了他,逃入真州,辗转到了高邮,渡海到了温州,又迁移漳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赶赴南岭,张弘范的军队突然出现,文天祥匆忙逃走,被千户王惟义抓住。文天祥被押至潮阳,见张弘范时,身边的人都命他跪拜,文天祥没有跪拜,弘范于是按照宾客的礼节接见他,同他一起进入厓山,要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父母,却教别人叛离父母,可以吗?”强迫索要书信,于是书写《过零丁洋》诗给他。厓山被攻破,张弘范派人护送文天祥去京师。在燕京共三年,皇上知道天祥始终不屈,朝廷召见文天祥告谕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愿赐我一死就满足了。”文天祥临上刑场时特别从容,向南跪拜后被处死,终年四十七岁。‎ ‎15.D ‎16.①“了知是赤松”运用神仙典故,使诗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②骑白鹿驾青 龙,俯瞰日月,诗人想象奇特。③“含笑凌倒景”,飞升快乐, 表现出超越世俗社会局限的想法。(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其他说法如有道理可酌情给分。)‎ ‎17. (1)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 (2) 《诗》三百篇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3)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18.A ‎19.C ‎20.①剩余的陆地少得可怜( 答“少的可怜的陆地”亦可。)‎ ‎21.①将“加强”改为“增强”;②“虽然”调到“不能”之前;④去掉“能否”或去掉“否”;⑥“愿意”前加上“学者们”或“学者”。‎ ‎22.①我国已确定首批13个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地区;(2分)②将围绕4大领域开展22项试点任务;(1分)③形成经验和成果;(1分)④出台政策规划和标准规范。(1分)‎ ‎23.略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