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

- 1 - 特色透练 7 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臧洪字子源,广陵射阳人也。举孝廉为郎。时选三署郎...以补县长,补即丘长。 灵帝末,弃官还家,太守张超请洪为功曹。董卓杀帝,图危社稷,洪说超曰:“今 王室将危,贼臣未枭,此诚天下义烈报恩效命之秋也。今郡境尚全吏民殷富若动 枹鼓可得二万人以此诛除国贼为天下倡先义之大者也”超然其言,与洪西至陈留, 见兄邈计事。邈谓超曰:“闻弟为郡守,政教威恩,不由己出,动任臧洪,洪者 何人?”超曰:“洪才略智数优超,超甚爱之,海内奇士也。”邈即引见洪,与 语大异之。致之于刘兖州公山.....、孔豫州公绪,皆与洪亲善。乃设坛场,方共盟誓, 诸州郡更相让,莫敢当,咸共推洪。洪乃升坛操槃歃血而盟....曰:“汉室不幸,皇 纲失统,贼臣董卓,乘衅纵害,祸加至尊,虐流百姓,大惧沦丧社稷,翦覆四海。 兖州刺史岱、豫州刺史伷、陈留太守邈、东郡太守瑁、广陵太守超等,纠合义兵, 并赴国难。凡我同盟,齐心戮力,以致臣节,殒首丧元,必无二志。皇天后土...., 祖宗明灵,实皆鉴之!”洪辞气慷慨,涕泣横下,闻其言者,虽卒伍厮养,莫不 激扬,人思致节。袁绍见洪,又奇重之,与结分合好。绍使洪领青州。洪在州二 年,群盗奔走。绍叹其能,徙为东郡太守。太祖围张超于雍丘,超曰:“唯恃臧 洪,当来救吾。”众人以为袁、曹方睦,而洪为绍所表用,必不败好招祸,远来 赴此。超曰:“子源,天下义士,终不背本者,但恐见禁制,不相及逮耳。”洪 闻之,果徒跣号泣,并勒所领兵,又从绍请兵马,求欲救超,而绍终不听许。超 遂族灭。洪由是怨绍,绝不与通。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臧洪传》) Ⅰ 检验读懂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臧洪为人雄气壮节,举孝廉出身。曾为关东联军设坛盟誓,共同讨伐董卓, 深得盟主袁绍看重。( ) 答案 √ 2.董卓叛乱,臧洪说服张超国家将要灭亡,天下颠覆,现在正好是我们舍身 - 2 - 报效朝廷的秋天,我们应该为天下先导。( ) 答案 × 解析 “秋天”错误,是“时机”。 3.张超的兄弟张邈与臧洪交谈之后,将臧洪介绍给刘兖州和孔豫州,二位对 臧洪的才能也感到十分惊异。( ) 答案 × 解析 “二位对臧洪的才能也感到十分惊异”错误,原文是“皆与洪亲善”, 意思是刘公和孔公对臧洪亲近友好。 4.臧洪在青州担任军队总领的两年时间里,盗匪到处都是。( ) 答案 × 解析 “在青州担任军队总领”错误,应是担任青州刺史,对行政事务进行 监察;“盗匪到处都是”错误,“群盗奔走”指盗匪全都逃走。 Ⅱ 解答题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今郡境尚全吏/民殷富/若动枹鼓/可得二万人/以此诛除国贼/为天下倡/先义 之大者也/ B.今郡境尚全/吏民殷富/若动枹鼓/可得二万人/以此诛除国贼/为天下倡/先义 之大者也/ C.今郡境尚全/吏民殷富/若动枹鼓/可得二万人/以此诛除国贼/为天下倡先/义 之大者也/ D.今郡境尚全吏/民殷富/若动枹鼓/可得二万人/以此诛除国贼/为天下倡先/义 之大者也/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郡境尚全”意思是张超统领的“郡界还 完整”,其后断开。“吏民殷富”是指张超统领的郡内官吏百姓生活富足,“吏 民”不能断开。排除 A、D 两项。“为天下倡先”是说为天下先导,“倡先”不 能断开。排除 B 项。故选 C 项。 - 3 -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三署郎,指汉代五官署和左署、右署三个衙门中的郎官,这些郎官是由各 诸侯国推举的孝廉按照年龄分别来充任的。 B.刘兖州公山,是指兖州人刘公山。古代对人表示尊敬时,常把地望(出生 地或住地)放在姓与名之间来称呼。 C.歃血而盟,古代会盟的时候人们为了表示诚意,往往要祭拜天地和祖宗神 灵,同时还要宰杀牲畜并一起饮用牲畜的血。 D.皇天后土,是天和地的尊称。“皇”是大的意思,“皇天”是尊称 “天”“天帝”;“后土”古代指地,土神。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 物。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B 项有两处错误:一是“是 指兖州人刘公山”错误,应是指“兖州刺史刘公山”,刘岱,字公山,是兖州刺 史;二是“姓与名之间”错误,应为姓与字之间,古代对人表示尊敬时称字,不 称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臧洪弃官,非退隐之举。他初入仕途就因举孝廉为郎而补任即丘县县长, 虽在灵帝末年辞官还家,但其后又作了太守张超的僚属,可见他无厌官退隐之心。 B.臧洪矢志平乱,见识过人。董卓之乱发生后他就劝张邈兄弟举起义旗报效 朝廷,兄弟俩被他的言辞打动,就联络兖州、豫州等州的太守一起谋举大事。 C.臧洪有才略,富于感召力。他虽是张超的下属,但郡中的政教刑赏都由他 定;仅与张邈面语,就令其十分惊异;并在各路诸侯的盟坛上被推为宣誓者。 D.臧洪讲知遇,有恩必报。他听到张超被曹操围攻希望他来救援时,便义无 反顾地求袁绍借兵,袁绍未借兵致使张超被曹操攻没灭族,遂怨恨袁绍。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劝张邈兄弟举起义 旗报效朝廷”与原文有出入。臧洪劝说的一番话,最先是对张超说的,张邈不在 - 4 - 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乃设坛场,方共盟誓,诸州郡更相让,莫敢当,咸共推洪。(4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众人以为袁、曹方睦,而洪为绍所表用,必不败好招祸,远来赴此。(4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于是设置祭坛,将要一起结盟立誓的时候,各州郡的长官互相推让, 没有人敢于担当主盟人,都一致推举臧洪。 (2)众人都以为袁绍和曹操正关系和睦,而臧洪又被袁绍向朝廷上表荐用,他 一定不会破坏这种友好关系而招致灾祸,从远处赶到这里来。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关键词:(1)坛场,祭坛;更相, 互相;莫,没有人。(2)睦,关系和睦;表用,上表荐用;败好,破坏友好关系。 5.张超被太祖曹操围困后,他认为臧洪会来救他,而众人的意见却相反,为 什么?(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众人认为袁绍和曹操关系和睦,臧洪又被袁绍上表荐用,他必定不 会破坏和袁绍的友好关系自己给自己招致灾祸。②张超认为臧洪是一个义气之人, 不会违背自己做人的原则,只是担心他受人节制,不能及时赶来。③双方对臧洪 的了解程度不同,所以结论不一致。众人对臧洪了解不深,从一般人的做法出发, 认为他不会破坏与袁绍的关系来救张超;张超则对臧洪了解很深,知道他是位义 士,就算没有及时赶到,也应该是因为受人节制。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回答这类问 题,需要回到“张超被太祖曹操围困后,他认为臧洪会来救他,而众人的意见却 相反”的前后文语境,他们所持观点不同的原因其实看他们各自的话就能得出结 论,主要在于他们对臧洪的了解程度不同。 - 5 - 参考译文 臧洪字子源,广陵郡射阳县(今江苏省射阳县)人。被推举为孝廉,担任郎官。 当时选拔三署的郎官用来补任县长,臧洪被选拔担任即丘县长。汉灵帝末年,臧 洪放弃官职回到家乡,太守张超请臧洪担任功曹。董卓杀死汉少帝,企图危害国 家,臧洪劝张超说:“现在王室危在旦夕,叛臣逆贼没有铲除,这实在是天下忠 义壮烈之士报答朝廷恩德舍生效命的时候。现在本郡的辖界还完整,官吏百姓富 足,如果您擂动战鼓举义,可以得到二万人,用这支力量来消灭害国的乱贼,为 天下先导,这是大义。”张超赞同他的话,就和臧洪一起向西到了陈留,拜见哥 哥张邈并商议大事。张邈对张超说:“听说弟弟担任郡守,政令和教化,刑罚和 赏赐,都不由自己制定,总是委任给臧洪,臧洪是什么样的人?”张超说:“臧 洪的才能胆略和心计都超过我,我非常喜爱他,他是国内了不起的人。”张邈就 召请臧洪相见,和他交谈后对他感到十分惊异。张邈派他到兖州刺史刘公山、豫 州刺史孔公绪那里,他们都对臧洪亲近友好。于是设置祭坛,将要一起结盟立誓 的时候,各州郡的长官互相推让,没有人敢于担当主盟人,都一致推举臧洪。于 是臧洪登上祭坛端着木槃和大家歃血结盟说:“汉室遭受不幸,朝廷的纲纪陷入 混乱,贼臣董卓乘机恣意作乱,把祸害加给皇上,暴虐施及百姓,人民非常害怕 国家灭亡,天下颠覆。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 乔瑁、广陵太守张超等,聚合义兵,共赴国难。所有参加盟誓的人,要齐心合力, 以尽到臣子的义务,即使被砍头,也绝无二心。天地神祇,祖宗神灵,都能明察 我们的忠心!”臧洪辞气激昂,眼泪横流,听了他话的人,即使是士兵仆役,无 不激动振奋,人人都想为国家尽节。袁绍见到臧洪,又特别器重他,与他结下情 分成为好友。袁绍派臧洪兼任青州刺史。臧洪在青州两年,盗匪全都逃走。袁绍 称赞他的才能,改任他为东郡太守。太祖曹操在雍丘围攻张超,张超说:“我只 能依赖臧洪,他应该会来救我。”众人都以为袁绍和曹操正关系和睦,而臧洪又 被袁绍向朝廷上表荐用,他一定不会破坏这种友好关系而招致灾祸,从远处赶到 这里来。张超说:“臧子源,是天下的义士,终究不会背弃自己的根本,只是担 心他受人节制,不能及时地赶来罢了。”臧洪听说后,果然光着脚大哭,同时调 - 6 - 动自己统领的军队,又找袁绍请求派出兵马,想去救援张超,可是袁绍始终没有 答应。于是张超被灭族。臧洪由此怨恨袁绍,与他断绝关系不再往来。 Ⅲ 读写结合 感恩之雨,浇灌社会美好之花 得知张超被困的消息,臧洪不顾自己前程冒死营救。臧洪为何这样决绝?因 为他有一颗感恩之心。臧洪举孝廉出身,遇到张超之后,被张超重用,在挽救国 家危亡的义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感恩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常怀感恩之心,它会让你懂得滴水之恩,涌 泉相报。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的大地的 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描绘着一幅幅优美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 的蓝天的感恩。 感恩是一条人生准则,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 灵而不至于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爱的阳光照耀在每个人的心底而熠熠生辉; 学会感恩,是为了生存的空间更加和谐,社会更加美好。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马成字君迁,南阳棘阳人也。少为县吏。世祖徇颍川,以成为安集掾.,调守 郏令。及世祖讨河北,成即弃官步负,追及于蒲阳,以成为期门,从征伐。世祖.. 即位,再迁护军都尉。 建武四年,拜扬武将军,督诛虏将军刘隆、振威将军宋登、射声校尉王赏, 发会稽、丹阳、九江、六安四郡兵击李宪。时帝幸寿春设坛场祖礼遣之进围宪于 舒令诸军各深沟高垒宪数挑战成坚壁不出守之岁馀,至六年春,城中食尽,乃攻 之,遂屠舒,斩李宪,追及其党与,尽平江淮地。 七年夏,封平舒侯。八年,从征破隗嚣,以成为天水太守,将军如故。冬, 征还京师。九年,代来歙守中郎将,率武威将军刘尚等破河池,遂平武都。明年, 大司空..李通罢,以成行大司空..事,居府如真,数月复拜扬武将军。 十四年,屯常山、中山以备北边,并领建义大将军朱祐营。又代骠骑大将军 杜茂缮治障塞,自西河至渭桥,河上至安邑,太原至井陉,中山至邺,皆筑保壁, - 7 - 起烽燧..,十里一堠。在事五六年,帝以成勤劳,征还京师。边人多上书求请者, 复遣成还屯。及南单于保塞,北方无事,拜为中山太守,上将军印绶,领屯兵如 故。 二十四年,南击武谿蛮贼,无功,上太守印绶。二十七年,定封全椒侯,就 国。三十二年卒。 子卫嗣。卫卒,子香嗣,徙封棘陵侯。香卒,子丰嗣。丰卒,子玄嗣。玄卒, 子邑嗣。邑卒,子醜嗣,桓帝时以罪失国。延熹二年,帝复封成玄孙昌为益阳亭 侯。 (节选自《后汉书·马成传》) Ⅰ 检验读懂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马成有胆识,能抓住机遇。刘秀还未称帝时,他就追随部队征伐,官至护 军都尉;世祖称帝后,他平定江淮,西征陇蜀,北拒匈奴,可在南平蛮夷时,却 无功而返。( ) 答案 × 解析 “护军都尉”是在刘秀称帝之后任命的。 2.世祖在寿春时,设立拜将场所,按照祖礼派遣马成进攻李宪。马成命令各 军深挖壕沟,坚壁营垒,靠持久作战打败了李宪。( ) 答案 √ 3.马成除了能领兵打仗,还能掌水利,管营建。在从征陇属时,他代理大司 空职务,处理事务时就像真的大司空一样,经验丰富。( ) 答案 × 解析 “就像真的大司空一样,经验丰富”错误,文中的“如真”是指马成 行使实权,“经验丰富”文中无据。 4.马成功勋卓著,荫蔽后世。马成的后人马醜因为罪过丢掉了全椒侯的封地。 但皇帝又在延熹二年再次封马成的玄孙马昌为益阳亭侯。( ) 答案 × - 8 - 解析 “全椒侯”错,应为棘陵侯。 Ⅱ 解答题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时帝幸寿春/设坛场祖礼/遣之/进围宪于舒/令诸军各深沟高垒/宪数挑战/成 坚壁/不出/守之岁馀 B.时帝幸寿春/设坛场/祖礼遣之/进围宪于舒/令诸军各深沟高垒/宪数挑战/成 坚壁不出/守之岁馀 C.时帝幸寿春/设坛场祖礼/遣之/进围宪于舒/令诸军各深沟高垒/宪数挑战成/ 坚壁不出/守之岁馀 D.时帝幸寿春/设坛场/祖礼遣之进/围宪于舒/令诸军各深沟高垒/宪数挑战/成 坚壁/不出/守之岁馀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设坛场祖礼”中“设”是动词,可以接 宾语“坛场”,但不能接“祖礼”,故排除 A、C 两项。“祖礼遣之”应该是“设 坛场”的目的,而“进围”是连动式,中间不可断开,故排除 D 项。综上,答案 为 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掾,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安集掾指安集官署 职员。 B.世祖,是光武帝刘秀的庙号。庙号是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 名号。 C.司空,是古代官名。西周始设,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掌水利、营建之 事。 D.烽燧,是古代传递军事信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白天燃烟叫燧,夜晚放火 叫烽。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D 项,应为“白天 - 9 - 燃烟叫烽,夜晚放火叫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马成年轻时仕途很顺利。开始担任县里的官吏,后来世祖刘秀攻占颍川, 任命他担任安集掾,后来调任他担任郏县的县令。 B.马成除了本官之外,还经常代职。他担任天水太守时,仍然统帅军队;回 到京师,又代理中郎将、大司空等官职的事务。 C.马成驻守边疆时深受当地人的爱戴。他屯兵时北方安宁无事,因此,被征 召回到京师后,又在边疆人士上书请求下回去屯兵。 D.马成的后人因他而受荫封。在代代继承爵位的过程中,经历了改变和废除 封国之后,其玄孙马昌最终又被封为益阳亭侯。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 项,“北方安宁无事” 与“在边疆人士上书请求下回去屯兵”无必然因果关系。“北方安宁无事”是 “上书请求回去屯兵”之后的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及世祖讨河北,成即弃官步负,追及于蒲阳,以成为期门,从征伐。(4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六年春,城中食尽,乃攻之,遂屠舒,斩李宪,追及其党与,尽平江淮 地。(4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等到世祖讨伐河北的时候,马成便弃官步行,追到蒲阳赶上世祖, 世祖任命马成为期门,让他跟从征伐。 (2)到建武六年春天,舒城中的粮食吃光了,马成才下令攻城,最终屠杀舒城 居民,杀死李宪,追击他的党羽,全部平定了江淮地区。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1)“步负”“及”“从”为得分点,意 思分别为“步行”“赶上”“跟从”。(2)“乃”“党与”“尽平”为得分点,意 - 10 - 思分别为“才”“党羽”“全部平定”。 5.马成在边五六年后,世祖把他征召回京,但边疆人士又上书请求马成回边, 可见,马成在北拒匈奴时深得人心。马成是怎样守卫边疆的?(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屯兵。马成在成山、中山驻扎军队来警备北疆。②壮大兵力。兼统 领建义大将军朱祐的部队。③建筑防御工事。自西河至渭桥,自河上至安邑,自 太原至井陉,自中山至邺城,都建筑堡垒,起烽火,十里建一个瞭望哨所。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题干内容,回到原文 第四段仔细分析涉及原文内容的前后文语境,可以得知马成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 守卫边境的:一是屯兵;二是壮大兵力;三是建筑防御工事。 参考译文 马成,字君迁,南阳郡棘阳(今河南新野)人。马成年轻时担任县里的官吏。世 祖刘秀带兵占领颍川,任命马成为安集掾,后来调任他担任郏县(河南郏县)县令。 等到世祖讨伐河北的时候,马成便弃官步行,追到蒲阳赶上世祖,世祖任命马成 为期门,让他跟从征伐。世祖刘秀登基称帝,马成两次升迁后任护军都尉。 建武四年,授予马成扬武将军一职,指挥诛虏将军刘隆、振威将军宋登、射 声校尉王赏,征调会稽、丹阳、九江、六安四郡的军队攻击李宪。当时世祖刘秀 来到寿春,设立拜将场所,按照祖礼授马成军权。马成进军将李宪围困在舒城(今 安徽省庐江县),命令各路军队深挖壕沟,高筑壁垒。李宪多次挑战,马成坚守城 池,不与他交战,围守了一年多的时间。到建武六年(30 年)春天,舒城中的粮食吃 光了,马成才下令攻城,于是屠杀舒城居民,杀死李宪,追击他的党羽,全部平 定了江淮地区。 建武七年(31 年)夏天,马成被封为平舒侯。建武八年(32 年),跟从大军征伐打 败隗嚣,世祖任命马成为天水太守,仍然像以前一样统帅军队。当年冬天,世祖 征召他回到京师。建武九年(33 年),马成代替来歙掌管中郎将事务,率领武威将军 刘尚等攻破河池县,于是平定武都郡。第二年,大司空李通罢官离职,世祖任命 马成代理大司空事务,居大司空府按照实职办事,数月之后又授予他扬武将军。 - 11 - 建武十四年(38 年),马成屯兵常山、中山来警备北部边疆,兼统领建义大将军 朱祐的部队。又代替骠骑大将军杜茂修缮建筑防御工事,从西河到渭桥,从河上 到安邑,从太原到井陉,从中山到邺城,都筑起堡垒,燃起烽火,每隔十里建一 个瞭望哨所。在职做了五六年,世祖认为马成勤劳,征召他回到京师。边疆人士 多有上书请求让他回边的,世祖因此再次派遣马成回去屯兵。等到匈奴南单于守 塞自安,北方安宁无事,授予马成中山太守一职,呈上将军的印绶,仍像原先一 样统率驻扎军队。 建武二十四年(48 年),马成率军向南征讨武谿的蛮兵,未建军功,于是呈上太 守印绶。建武二十七年(51 年),确定封地,做了全椒侯,到封地定居。建武三十二 年(56 年)去世。 马成的儿子马卫继承了爵位。马卫去世,他的儿子马香继承爵位,改封为棘 陵侯。马香去世,他的儿子马丰继承爵位。马丰去世,他的儿子马玄继承爵位。 马玄去世,他的儿子马邑继承爵位。马邑去世,他的儿子马醜继承爵位,桓帝时 因为获罪被废除了封国。延熹二年(159 年),皇帝又封马成玄孙马昌为益阳亭侯。 Ⅲ 读写结合 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看《马成传》,就像看硬核简历一样,他没有要特别强调的事件,因为件件都 特别。他南征北战,出生入死,世祖刘秀指哪儿打哪儿,他不光领兵打仗,还能 治水利,管工程。总之,他就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我们成不了马成,但我们可以从这份简历中看到一种精神,一种自愿牺牲自 己成全别人的精神,其实人在成全他人的时候也在成全自己,马成成全了光武帝, 光武帝也成全了马成。 身为社会中人,我们何尝不是这样?我们在帮公司创造价值的同时,公司也 让你提升了自己的能力;我们在孝敬父母让他们舒心生活的时候,他们的健康身 体也减少了你的一份担忧;我们在耐心倾听朋友诉苦的时候,朋友也对你多了一 份感激。 成为身边人身边事中的一块砖,扮演好所有的角色会成就一个完美的你。 - 12 -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畅字叔茂。少以清实为称,无所交党。初举孝廉,辞病不就。大将军梁商特 辟举茂才,四迁尚书令,出为齐相。征拜司隶校尉,转渔阳太守。所在以严明为 称。坐事免官。是时政事多归尚书,桓帝特诏三公,令高选庸能。太尉陈蕃荐畅 清方公正,有不可犯之色,由是复为尚书。 寻拜南阳太守。前后二千石逼惧帝乡贵戚,多不称职。畅深疾之,下车奋厉 威猛,其豪党有衅秽者,莫不纠发。会赦,事得散。畅追恨之,更为设法,诸受 臧二千万以上不自首实者,尽入财物;若其隐伏,使吏发屋伐树,堙井夷灶,豪 右大震。功曹..张敞奏记谏曰:“五教在宽,著之经典。汤去三面,八方归仁。武 王入殷,先去炮烙之刑。高祖鉴秦,唯定三章之法。孝文皇帝感一缇萦,蠲除肉 刑。卓茂、文翁、召父之徒,皆疾恶严刻,务崇温厚。仁贤之政,流闻后世。夫 明哲之君网漏吞舟之鱼然后三光明于上人物悦于下言之若迂其效甚近发屋伐树将 为严烈虽欲惩恶难以闻远以明府上智之才,日月之曜,敷仁惠之政,则海内改观, 实有折枝之易,而无挟山之难。三后生自新野,士女沾教化,黔首..仰风流,自中 兴以来,功臣将相,继世而隆。愚以为恳恳用刑,不如行恩;孳孳求奸,未若礼 贤。舜举皋陶,不仁者远。随会为政,晋盗奔秦。虞、芮入境,让心自生。化人 在德,不在用刑。”畅深纳敞谏,更崇宽政,慎刑简罚,教化遂行。 郡中豪族多以奢靡相尚,畅常布衣皮褥,车马羸败,以矫其敝。同郡刘表时 年十七,从畅受学。进谏曰:“夫奢不僭上,俭不逼下,循道行礼,贵处可否之 间。蘧伯玉耻独为君子。府君..不希孔圣之明训,而慕夷齐之末操,无乃皎然自贵 于世乎?”畅曰:“昔公仪休在鲁,拔园葵,去织妇;孙叔敖相楚,其子被裘刈 薪。夫以约失之鲜矣。闻伯夷之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虽以不德,敢慕遗 烈。” 后征为长乐卫尉。建宁元年,迁司空..,数月,以水灾策免。明年,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王畅传》) Ⅰ 检验读懂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 13 - 1.王畅年轻时就清正朴实,在官以严明著称,为人称道,先后担任齐王之相、 司隶校尉、南阳太守之职,并多次担任尚书令。后因事获罪免官。( ) 答案 √ 2.王畅出任南阳太守伊始,便对不称职的地方官吏严加惩治,但皇帝不赞成 这种做法,赦免了这些官吏。( ) 答案 × 解析 “皇帝不赞成这种做法”于文无据,原文是“会赦”,正碰上朝廷大 赦。 3.王畅公报私仇,面对官员被赦免,他旧恨难消,又另立条例惩治邪恶势力。 ( ) 答案 × 解析 “公报私仇”错误,王畅一直在处理公家事务,他的严酷是为公着想。 4.王畅固执己见,对学生刘表的谏言不予采纳,仍然布衣皮褥,瘦马破车出 行。( ) 答案 × 解析 “固执己见”是贬义词,错误,作者在文中对王畅的态度是褒扬的。 Ⅱ 解答题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夫明哲之君/网漏吞舟之鱼/然后三光明于上/人物悦于下/言之若迂/其效甚 近/发屋伐树/将为严烈/虽欲惩恶/难以闻远/ B.夫明哲之君/网漏吞舟之鱼/然后三光明于上/人物悦于下/言之若迂/其效甚 近/发屋伐树将为严烈/虽欲惩/恶难以闻远/ C.夫明哲之君网漏/吞舟之鱼然后/三光明于上/人物悦于下/言之若迂/其效甚 近/发屋伐树将为严烈/虽欲惩恶/难以闻远/ D.夫明哲之君网漏/吞舟之鱼然后/三光明于上人物悦于下/言之若迂其效甚近 /发屋伐树/将为严烈/虽欲惩恶难以闻远/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根据上下文文意,“吞舟之鱼”为名词性 - 14 - 短语,做动词“漏”的宾语,这两个词语之间不能断开,排除 C、D 两项。“然后” 起衔接作用,应该放在句首。“恶”是“惩”的宾语,“惩恶”不能断开,因此 排除 B 项。故选 A。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功曹,官名,亦称功曹史,西汉始置,为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主管考 察记录业绩。 B.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读书人的称呼,如贾谊《过秦论》“焚百家之言, 以愚黔首”。 C.府君,汉朝时期称太守为府君,如《孔雀东南飞》中“府君得闻之,心中 大欢喜”。 D.司空,古代官名,西周始置,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 利、营建之事。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B 项,“黔首,战国 时期和秦代对读书人的称呼”表述错误,应改成“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平民 的称呼”。故选 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王畅品格高洁,多次被人举荐。最初他被举荐为孝廉,假托有病不去上任; 大将军梁商举荐他,后出任齐王的相;太尉陈蕃推荐他,因此再次做了尚书。 B.王畅不畏豪党,敢于揭发他们。他实施严刑峻法,对受赃一定数额的贵戚 没收财物,如果隐藏就严惩,比起之前逼迫贵戚的太守们,他是称职的。 C.王畅明辨是非,善于听取意见。功曹张敞劝谏他要以仁爱治民,施仁政, 行教化,他深表赞同;对于学生刘表的进谏,他却认为不妥,没有采纳。 D.王畅生活节俭,能够以身作则。做南阳太守期间,他穿布衣,坐陋车,矫 正郡中豪族们奢侈的风气;与弟子的交谈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节俭的人。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 项,“比起之前逼迫 - 15 - 贵戚的太守们”表述错误,原文相关表述为“前后二千石逼惧帝乡贵戚”,说的 是郡守都害怕帝乡的贵戚,而非贵戚被逼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畅深疾之,下车奋厉威猛,其豪党有衅秽者,莫不纠发。(4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闻伯夷之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虽以不德,敢慕遗烈。(4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王畅非常痛恨他们,一上任就施展威猛手段,对那些豪党中有罪恶 的,都一一查办揭发。 (2)听了伯夷的高风亮节,贪婪的人就会廉洁,怯懦的人就会立志自强。我虽 然没有德行,却羡慕古人的功业。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疾:痛恨。下车:官员到职 上任。其豪党有衅秽者:定语后置句。衅秽:罪恶。纠发:查办揭发。(2)廉:廉 洁。不德:没有德行。慕:仰慕,羡慕。遗烈:古人的功业。 5.学生刘表和功曹张敞都向王畅进谏,可王畅只采纳了张敞的宽仁谏言。张 敞是怎样说服王畅的?(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先列举历代帝王大臣实施仁政的例子,并论述由此带来的效果;接 着对比论说王畅施行苛政“难以闻远”,指出施行仁政对王畅来说轻而易举;最 后再次明确自己的观点,急于用刑,不如礼贤下士、施恩于民。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证过程的能力。功曹张敞和学生刘表向王畅的进谏分 别在文章的第二段和第三段。答题区域锁定在第二段张敞的谏言里。回答本题, 首先要看懂张敞的谏言,然后根据谏言内容进行条分缕析。张敞的谏言大体分为 三个层次:第一层,列举历代帝王大臣实施仁政的例子;第二层对比论述王畅的 严酷苛政“难以闻远”,指出实施仁政对于他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第三层再 - 16 - 次重申自己的观点。根据上述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王畅,字叔茂。年轻时以清正朴实为人称道,很少与人交结。开始被举为孝 廉,托病不应。大将军梁商特辟举荐为茂才,四次升迁后任尚书令,后来出京做 齐相。被征召为司隶校尉,调为渔阳太守。所到之处,都以严肃公正为人称道。 因事获罪免官。这时朝廷政事多归尚书掌管,桓帝特别诏令三公,令高标准选拔 有功有才能的人为尚书,太尉陈蕃荐举王畅,说他清廉公正,有不可侵犯之色, 因此,再次担任尚书。 不久,任命为南阳太守。在他以前的郡守,都害怕帝乡的贵戚,大多不称职。 王畅非常厌恶他们,一上任就施展威猛手段,对那些豪党中有罪恶的,都一一查 办揭发。碰上朝廷大赦,事情就散了。王畅旧恨不消,另立条例,各受赃二千万 以上不自己交代犯罪情实的,没收他的全部财物;如果他们有隐瞒的,派官吏拆 屋伐树,填井平灶,一些恶势力大为震动。功曹张敞上奏记劝谏说:“五教在于 宽大,已经写在经典之中。商汤网开三面,八方归顺。武王进入殷都,先除去炮 烙之刑。高祖以秦为鉴,只约法三章。孝文皇帝被缇萦感动,去除肉刑。卓茂、 文翁、召父等人,都痛恨严刑苛法,极力崇尚温和宽厚。仁贤之政,流传后世。 那些明哲之君,鱼网可漏吞舟之鱼,然后日月星三光照耀于上,人物喜悦于下。 说起来很远,但其效应很近。掘屋伐树,将十分激烈,虽然是要惩恶,却难以使 远地之人得闻。以您上智之才,日月之明,施仁惠之政,则海内呈现新貌,确实 如同折一树枝般容易,并无挟山之难。三位皇后都出身新野,士女沾染教化,百 姓敬仰风流,自中兴以来,功臣将相,世代隆盛。我以为急于用刑罚,不如施恩 于民;不停地追查犯人,不如礼贤下士。舜用皋陶,不仁之人便远远离开。随会 执政,晋盗逃往秦。虞、芮入境,谦让之心自生。教化百姓在于德,不在于用刑。” 王畅完全接受张敞的劝谏,改为崇尚宽和的治理方式,简省刑罚,于是教化得以 施行。 南阳郡中的官僚大族大多以奢侈浪费互相标榜,王畅平常都是布衣皮褥、瘦 马破车,以矫正这种不好的风气。同郡刘表时年十七岁,跟王畅学习。劝谏王畅 - 17 - 说:“奢不越上过分,俭不迫下照做,依道行礼,所贵的是在可否之间,求得适 当而已。蘧伯玉以独为君子为耻。您不仰慕孔圣人的明训,反而羡慕叔夷伯齐无 关紧要的操守,岂不是想以皎洁来抬高自己吗?”王畅说:“以前公仪休在鲁为 相,拔掉园葵,休弃织布的妻子,孙叔敖在楚为相,他的儿子披着毛皮砍柴。以 节约而失败的少啊。听了伯夷的高风亮节,贪污的人就会廉洁,怯懦的人就会立 志自强。我虽然没有德行,却羡慕古人的功业。” 后来被征召为长乐卫尉。建宁元年,升司空,才几个月,因水灾免官。第二 年,死在家里。 Ⅲ 读写结合 榜样的力量 王畅在官以清廉著称,他身居高位,却布衣皮褥,瘦马破车出行。哪怕弟子 刘表提醒老师过于简朴会使别人误以为他是想以廉洁来抬高自己,但他依然如故。 因为他所处的时代以奢侈浪费互相标榜,王畅深知榜样的力量,他要率先垂范, 以纠正奢靡的不良风气。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历史长 河中,总会涌现一些闪耀着奋进之光的人,我们称之为榜样。比如理想信念坚定、 传承红色基因的中共党史专家郑德荣教授,16 年如一日把生命最宝贵的时光献给 祖国雪域高原;倾心培育少数民族科研教学骨干的钟扬教授;坚持原则、执纪如 铁的纪检监察干部李泉新;用生命捍卫了伟大祖国的尊严的飞行员张超……他们 用使命与责任担当,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实干担当和敬业奉献 的精神,为社会做出了表率与示范作用,使我们能够时时看到奋斗的目标和参照 物。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陆逊字伯言,吴郡吴人也。本名议,世江东大族。逊少孤,随从祖庐江太守 康在官。袁术与康有隙,将攻康,康遣逊及亲戚还吴。孙权为将军,逊年二十一, 始仕幕府..,历东西曹令史,出.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县连年亢旱,逊开仓 谷以振贫民,劝督农桑,百姓蒙赖。 - 18 - 会稽太守淳于式表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逊后诣都..,言次,称式佳吏,权 曰:“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逊对曰:“式意欲养民,是以白逊。若逊复毁 式以乱圣听,不可长也。”权曰:“此诚长者之事,顾人不能为耳。” 黄武元年,刘备率大军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督朱然、潘璋等五万人 拒之。备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立数十屯,先遣吴班将数千人于平地立营, 欲以挑战。诸将皆欲击之,逊曰:“此必有谲,且观之。”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 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其后,逊上疏欲击备, 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衔持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以 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逊曰:“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 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犄角此寇,正在今日。” 乃先攻一营,不利。诸将皆曰:“空杀兵耳。”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乃 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破其四十馀营。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 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备因夜遁,驿人断后,仅得入白帝 城。 初,孙桓别讨备前锋于夷道,为备所围,求救于逊。逊曰:“未可。”诸将 曰:“孙安东公族,见围已困,奈何不救?”逊曰:“安东得士众心,城牢粮足, 无可忧也。待吾计展,欲不救安东,安东自解。”及方略大施,备果奔溃。桓后 见逊曰:“前实怨不见救,定至今日,乃知调度自有方耳。”加拜逊辅国将军, 领.荆州牧,即改封江陵侯。 (节选自《三国志·陆逊传》,有删改) Ⅰ 检验读懂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陆逊禀赋异常,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孙权的赏识,做了孙权的将军, 历任多种重要职务。( ) 答案 × 解析 “禀赋异常”文中未涉及。 2.陆逊高风亮节,面对淳于式的诋毁,他从国家利益出发,肯定了淳于式的 - 19 - 做法,孙权对此十分佩服。( ) 答案 × 解析 “诋毁”错误,诋毁是指没有根据地污蔑,但淳于式揭发的事情属实。 3.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在与刘备的征战中运用火烧连营方法击败了刘备。 ( ) 答案 √ 4.孙桓为刘备所围,向陆逊求救,可陆逊却没有任何举动,由此怨恨陆逊, 后来得知陆逊的推断之后,孙桓释然。( ) 答案 × 解析 “陆逊却没有任何举动”错误。根据“待吾计展”可知,陆逊是有行 动的。 Ⅱ 解答题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 有巧故也 B.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 有巧故也 C.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 有巧故也 D.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 有巧故也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这种题型可用排除法,第一处错误,“知” 的宾语是自己的计策不可行,“其计不可”不能断开,排除 A、C 两项;第二处错 误,根据“所以……者,……也”句式判断可知,“诸君”后不可断开,排除 D 项。故选 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幕府,本指将帅在外的营帐,后亦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仕幕府,指在文 - 20 - 武官署中担任一定官职,做军政大吏的佐助人员。 B.“出”,指官员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出”一般指贬官,有时 也指平调。古人一般以出任京官为荣。 C.“诣都”,是到京城,到朝廷的意思,和它同义的词还有“诣阙”“谒阙”。 “诣阙上书”指越级上书中央司法机关申冤。 D.“领”即加封、兼任,是在原来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衔,或官职较高的官员 兼任级别较低的官职。 答案 D 解析 D 项,“领”指兼任,官职较高的官员兼任较为低级别的官职,没有 “加封”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陆逊少年不幸,年轻有为。陆逊年少时失去父亲,跟随堂祖父陆康长大, 二十一岁就到孙权的幕府中做官,历任东西曹令史。 B.陆逊一心为国,不计私仇。会稽太守淳于式上奏章揭发陆逊非法掠夺百姓, 而后来陆逊却在孙权面前称赞他是好官。因为陆逊认为淳于式是为民着想,且互 相诋毁的风气不可助长。 C.陆逊胸有谋略,坚持己见。刘备派吴班带人挑战。吴将都想要迎击刘备, 陆逊认为必定有诈,没有出战,使刘备的计策失败。等时机成熟,才火烧了刘备 四十余营,大获全胜。 D.陆逊用兵奇巧,调度有方。在与刘备的作战中,在对方军队疲惫,士气沮 丧时才寻找战机出战;在孙桓被围求救时,陆逊观测到孙桓得人心,城牢粮足, 不需要去救,就能解围。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 项,“在孙桓被围 求救时,陆逊观测到孙桓得人心,城牢粮足,不需要去救,就能解围”错,原文 说的是等到陆逊的计策实施,即使不去救安东,安东也会自己解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 21 - (1)县连年亢旱,逊开仓谷以振贫民,劝督农桑,百姓蒙赖。(4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孙桓别讨备前锋于夷道,为备所围,求救于逊。(4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海昌县连年大旱,陆逊打开粮仓赈济灾民,勉励督促百姓种田养桑, 百姓得到依赖。 (2)起初,孙桓分率士兵去夷道讨伐刘备的前锋部队,被刘备包围,向陆逊求 救。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振,同“赈”,救济、赈济;劝, 勉励;农桑,名词作动词,种田养桑。(2)别,分离,此处有“分兵”之意;为…… 所,表被动,被……;“求救于逊”,状语后置句。 5.刘备攻打东吴时,从巫峡到夷陵建起几十座营寨,防守严密,为什么陆逊 却最终打败了刘备?请简要说明。(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为陆逊具有以下品质:①沉着冷静,不轻举妄动,贪功冒进;②经 验丰富,仔细分析形势,识破敌人计谋,从对方战法中找到弱点,制定破敌良策; ③带兵有方,忍辱负重,面对部下居功自傲,不听调度,陆逊能晓之以理,喻之 以法,鼓舞士气。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陆逊打败刘备的战事集中在文章第三 段。刘备步步为营,在广大地方建立起几十座营寨,准备一举打败东吴。诸将欲 迎击,但总领陆逊冷静面对,凭着丰富的经验推测出敌方计谋,在攻打一营失利、 诸将泄气的情况下,陆迅速找出破敌良策,鼓舞了士气。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 主要分析陆逊的表现。他在战胜敌人这一事件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主要可以从 三个方面分析:一是他一贯的处事态度,二是他面对强大敌人时的表现,三是他 的驭下之策。 - 22 - 参考译文 陆逊字伯言,是吴郡吴县人。他原名陆议,其家族世代为江东大族。陆逊很 小就死了父亲,跟随堂祖父庐江太守陆康到他的任所生活。袁术与陆康有矛盾, 准备攻打陆康,陆康便让陆逊和家眷们回吴县。孙权做将军时,陆逊二十一岁, 开始在孙权将军府中任职,历任东西曹令史,离京调任海昌屯田都尉,同时兼管 县令职务。海昌县连年大旱,陆逊打开粮仓赈济灾民,勉励督促百姓种田养蚕, 百姓得到依赖。 会稽太守淳于式上表揭发陆逊非法掠夺百姓,骚扰当地。陆逊后来到都城, 和孙权说话的中间,称赞淳于式是好官,孙权说:“淳于式告你你却推荐他,为 什么呢?”陆逊回答说:“淳于式是想要休养百姓,因此告我的状。如果我再说 他的坏话来扰乱您的视听,这种风气不可助长。”孙权说:“这实在是忠厚长者 之事,只是一般人不能做到罢了。” 黄武元年,刘备率大军来攻打西部边界,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率朱然、 潘璋等五万人抗击刘备。刘备从巫峡、建平连接营盘到夷陵界,建立了几十个军 屯,先派吴班带领几千人在平地设立营寨,想要挑战。诸将都想要迎击刘备,陆 逊说:“蜀军这举动必定有诈,暂且看看再说。”刘备知道他的计策无法实现, 就率领八千伏兵,从谷中出来。陆逊说:“我之所以不听从诸位攻打吴班,是揣 测他们一定有诡诈的缘故。”后来,陆逊上疏想要攻打刘备。众将领都说:“攻 打刘备应在开始时,如今竟让他深入五六百里,相互对峙已有七八月,他的各要 害都防守严密,攻打他必定没有收益。”陆逊说:“刘备是个狡猾的敌人,经历 的事很多,他的军队刚集结时,他考虑周密用心专一,不能触犯他。现在他驻军 长久,没有占到我们的便宜,军队疲惫,士气沮丧,无计可施,夹击此敌,正在 今日。”于是先攻打一个营寨,没有取胜。众将领都说:“这是白白让士兵送死 罢了。”陆逊说:“我已经知道攻破他们的办法。”于是就命令士兵各拿一把茅 草,用火攻攻破他。顷刻之间火势形成,破蜀军四十多个营寨。刘备登上马鞍山, 环绕自己陈列军队。陆逊命令诸军从四面进攻,于是刘备军队土崩瓦解,死者有 几万人。刘备于是连夜逃走,驿站的人断后,才逃到了白帝城。 - 23 - 起初,孙桓分率士兵去夷道讨伐刘备的前锋部队,被刘备包围,向陆逊求救。 陆逊说:“不行。”众将领说:“孙安东是公族,受到包围处境困顿,怎能不救 援?”陆逊说:“安东很得将士的人心,城池牢固,粮食充足,不值得担忧。等 到我的计策实施,即使不去救安东,安东也会自己解围。”等到陆逊谋略全部实 施,刘备果然溃败逃散。孙桓后来见到陆逊说:“先前我的确怨恨你不来救我, 等到今天,才知道你的调度自有方略。”加授陆逊为辅国将军,兼任荆州牧,当 即改封他为江陵侯。 Ⅲ 读写结合 格局 面对淳于式的揭发,陆逊没有怨恨,没有辩解,有的只是从百姓、从国家的 高度来肯定他的行为。这样的大度,这样的胸襟源于他有一个无限大的格局。 有这样一句谚语:再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这句话的哲理是:你可以 烙出大饼来,但是你烙出的饼再大,它也得受烙它的那口锅的限制。我们所希望 的未来就好像这张大饼一样,是否能烙出满意的“大饼”,完全取决于烙它的那 口“锅”——这就是所谓的“格局”。 大境界才能有大胸怀,大格局才能大有作为。 一个人的发展往往受很多因素的局限,其中之一就是格局太小,为其所限。 谋大事者必要布大局。对于人生这盘棋来说,我们首先要学习的不是技巧,而是 布局。大格局,即以大视角切入人生,力求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多。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长孙..冀归,字承业。宣武时,梁将裴邃、虞鸿袭据寿春,承业诸子骁果,邃 颇难之,号曰“铁小儿”。诏河间王元琛总众援之。琛欲决战,承业以雨久,更 须持重。琛弗从,遂战,为贼所乘,承业后殿。初,承业既总强兵,久不决战, 议者疑有异图。朝庭重遣河间王琛等三都督..,外声助承业,内实防之。会鲜于脩 礼反于中山,以承业为大都督北讨。寻诏承业解行台,遣河间王琛为大都督。承 业遣子子裕奉表,称与琛俱当国难,琛败臣全,遂生私隙。且临机夺帅,非策所 长。书奏,不纳。寻正平郡.蜀反,承业讨蜀,频战有功,复本爵。未几,雍州刺 - 24 - 史萧宝夤据州反,复以承业讨之。承业时背疽未愈。太后劳之曰卿疹源如此朕欲 相停更无可寄如何承业答曰死而后已敢不自力。时子彦亦患脚痹,扶杖入辞。尚 书仆射元顺顾相谓曰:“吾等备为大臣,各居宠位,危难之日,病者先行,无乃 不可乎!”莫有对者。时薛凤贤、薛脩义聚河东,据盐池,攻围蒲坂,东西连结 以应宝夤。时有诏废盐池税,承业上表曰:“盐池天资贿货,密迩京畿..,唯须宝 而护之,均赡以理。今四境多虞,府藏罄竭。常调之绢,不复可收。昔高祖升平 之年,无所乏少,犹创置盐官而加典护。臣辄符司监将尉,还率所部,依常收税, 更听后敕。”孝武初,转太傅,录尚书事。以定策功,更封开国子。承业表请回 授其姨兄廷尉卿元洪超次子恽。初,承业生而母亡,为洪超母所抚养,是以求让。 许之。大统元年,薨,赠假黄钺,谥曰文宣。 (摘自《北史·长孙冀归传》,有删节) Ⅰ 检验读懂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宣武帝时,梁朝的将领裴邃、虞鸿袭击并占据寿春,承业的几个儿子骁勇 果敢,裴邃感觉有一点点难对付。( ) 答案 × 解析 “一点点难对付”错误,文中的“颇”应理解为“很”。 2.当初,承业总领强兵,却久不作战,朝廷怀疑他有异心,于是免除了他的 权力,任命元琛为大都督。( ) 答案 × 解析 “于是免除了他的权力”文中无据,原文中朝廷怀疑他有异心后的做 法是派了三位都督过去明帮暗防。“任命元琛为大都督”也不是在朝廷认为长孙 承业有异心的时候。 3.当薛凤贤、薛脩义屯驻河东,占据着盐池,攻打包围蒲坂,东西联合来响 应萧宝夤反叛后,皇帝下诏令废除盐池税收。( ) 答案 √ 4.当得知皇帝要废除盐池税时,长孙承业上表劝留,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 25 - 于是,长孙承业下令主管督察的将领校尉依照常制征收盐税。( ) 答案 × 解析 “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于文无据;“长孙承业下令主管督察的将领 校尉依照常制征收盐税”是在他上表之前的行为。 Ⅱ 解答题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太后劳之曰/卿疹/源如此/朕欲相停/更无可寄如何/承业答曰/死而后已/敢不 自力 B.太后劳之曰/卿疹/源如此/朕欲相停更无可/寄如何/承业答曰/死而后已敢/ 不自力 C.太后劳之曰/卿疹源如此/朕欲相停/更无可寄/如何/承业答曰/死而后已/敢不 自力 D.太后劳之曰/卿疹源如此/朕欲相停更无可/寄如何/承业答曰/死而后已/敢不 自力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卿疹”“源如此”构成主谓结构,语意 完整,中间不可断开,排除 A、B 两项;“朕欲相停/更无可寄/如何”译为“我想 让你休息,但没有人可以托付重任,怎么办”,“无可寄”中间不可断开,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长孙,一种复姓,复姓的来源有很多,有得名于官职的,也有取自职业的。 B.都督,古代武官名,最初指军队中的监察官,后来演变为统率军队的长官。 C.郡,古行政区域名,秦以前,所辖范围比县小,秦以后,所辖范围比县大。 D.京畿,指一国都城周围的地方,周代时称“王畿”,汉魏时才改称“京畿”。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 项,“京畿,指一国都城周围 的地方”错误,“京畿”是指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还包括“国都”在内。 - 26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长孙承业稳重谨慎,招致猜忌怀疑。虽然统领着众多兵马,承业却没有贸 然决战,这样的举动招致众人猜疑,朝廷专门派遣官员来监督防范他。 B.长孙承业勇武善战,偕子出征平叛。承业与他的几个儿子都骁勇善战,萧 宝夤反叛后,他和儿子子彦不顾病痛疾患,毅然出征平叛,忠心显著。 C.长孙承业心怀国事,劝留盐税制度。得知朝廷要废除盐池税收一事后,承 业上奏,认为盐池是上天资助朝廷的财货,应该珍视并保留征收制度。 D.长孙承业知恩图报,主动辞让功名。幼年时母亲去世,被姨母养大,承业 一直铭记恩德,后来将本属于自己的功名让给了姨表哥哥元洪超。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D 项,“后来将本属于自 己的功名让给了元洪超”张冠李戴,根据原文“承业表请回授其姨兄廷尉卿元洪 超次子恽”,应该是让给了元洪超的次子元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承业遣子子裕奉表,称与琛俱当国难,琛败臣全,遂生私隙。(4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等备为大臣,各居宠位,危难之日,病者先行,无乃不可乎!(4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承业派遣儿子子裕上奏表,称说自己同元琛都承受着国家的患难, 元琛失败而自己保全(了军队),于是产生了嫌隙(矛盾)。 (2)我们充数为大臣,各自处于优宠的职位,国家危难的时候,患病的人先出 动,(这)恐怕不合适吧!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奉表”,上奏表。 “当”,承受。“全”,保全。“隙”,嫌隙、矛盾。(2)“备”,充数。“无乃…… 乎”,恐怕……吧! 5.孔子说“苛政猛于虎”,柳宗元也借《捕蛇者说》反映了赋税对人民的毒 - 27 - 害,长孙承业为什么还要劝皇帝保留盐税制度?请简要说明。(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盐池是上天对朝廷的资助,应该珍视并加以保护;②边境多难,国 库亏空;③先帝高祖尚且在太平之时设置盐官,何况现在国家处于多难之时。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长孙承业劝皇帝保留盐税制度 的内容在文章后半部分,锁定原文区域。长孙承业以上表的形式劝皇帝保留盐税 制度,将他上表的内容分层即可。他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论证自己的主张:一是盐 池的价值;二是国家现有的困境;三是先代帝王的做法。 参考译文 长孙冀归,字承业。宣武帝时,梁朝的将领裴邃、虞鸿袭击并占据了寿春, 承业的几个儿子骁勇果敢,裴邃感到非常难以对付,称他们为“铁小儿”。诏令 河间王元琛总领军队援助他。元琛想要决战,承业认为很长时间以来一直下雨, 需要格外慎重。元琛不听,于是交战,结果被贼人抓住了机会,承业在后面拦击 贼人。当初,承业总领强大的军队后,长期不与敌人决战,朝廷有人议论他有其 他的想法。于是朝廷重新派河间王元琛等三位都督前往,对外声称帮助承业,实 际上是防范他。正赶上鲜于脩礼在中山反叛,朝廷以承业担任大都督北进讨伐他。 不久诏令承业解除行台职务,派河间王元琛担任大都督。承业派遣儿子子裕上奏 表,称说自己同元琛都承受着国家的患难,元琛失败而自己保全(了军队),于是产 生了嫌隙(矛盾)。况且临战换帅,并不是很好的计策。奏章呈上后,没有被采纳。 不久,正平郡(治所在今山西运城市新绛县)的蜀人反叛,朝廷又命承业讨伐蜀人。 连续作战有功,恢复原来的爵位。不久,雍州刺史萧宝夤依据州城反叛,又命承 业讨伐他。这时承业背上的痈疽还未痊愈,灵太后安慰他说:“你的病这么重, 我想让你休息,但没有人可以托付重任,怎么办?”承业回答说:“臣死而后已, 怎敢不尽力而为呢?”当时长孙子彦(长孙稚之子)也患有脚麻痹的病,他拄着拐杖 入宫告辞。尚书仆射元顺回头对众人说:“我们充数为大臣,各自处于优宠的职 位,国家危难的时候,患病的人先出动,(这)恐怕不合适吧!”没有人能够回答。 当时,薛凤贤、薛脩义在河东聚集兵力,占据盐池,围攻蒲坂,东西连结,以响 - 28 - 应萧宝夤。当时有诏令废除盐池税,承业上表说:“盐池是上天资助的财货,靠 近京城,必须像宝贝一样爱护它,按规律正确使用它。现在四境多事,国库空虚, 日常征收的绢税,不能再正常收取。昔日高祖在太平的年份,并不缺少什么,还 单独设置盐官加以保护。臣已经下令管理盐税的将尉仍率所属官吏,依常例征收 盐税,另外听取陛下今后的命令。”出帝初年,承业转任太傅、录尚书事。因制 定策略有功,再封为开国子爵。承业上表请求将这个爵位转封给他的姨兄廷尉卿 元洪超的次子元恽。当初,承业出生时母亲去世,被元洪超的母亲所抚养,因此 请求转让。出帝答应了。大统元年,去世,追赠假黄钺,谥号文宣。 Ⅲ 读写结合 家风 长孙承业稳重行事,却遭到了世人的议论、朝廷的猜忌。大都督的官位任了 又免,免了又任,任其去留。可当国家需要时,他仍带着背疽之痛出征平叛,勇 武善战。被称为“铁小儿”的儿子们亦骁勇果敢,陪父征战,哪怕有子患了脚痹, 也毫不犹豫扶杖辞别。父亲与儿子们相似的性格,默契的选择源于一种无形的力 量在影响着他们,那就是家风。 家风决定个人成长。“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庭始 终是国人安身立命之所。从小到大,我们接受最多的教育并非来自学校、老师, 而是家中长辈的言传身教。范纯仁忠心为国,遵循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家风思想; 曾纪泽收复伊犁,诠释曾国藩务实慎独的家风传承。 家风关系国家前途。大学有云: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这 句话一针见血地点明了家庭风气对国家风气的重要影响。千万小家构成祖国大家, 家庭风气影响着家庭人才的培养,更关系着国家发展的前途。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朱子奢,苏州吴人,从乡人顾彪授《左氏春秋》,善文辞。隋大业..中,为直秘 书学士。天下乱,辞疾还乡里。后从杜伏威入朝,授国子助教。 太宗贞观初,高丽、百济同伐新罗,连年兵不解。新罗告急,帝假子奢员外 散骑侍郎,持节谕旨,平三国之憾。子奢有仪观,夷人尊畏之。二国上书谢罪, - 29 - 赠遗甚厚。 始,武德时,太庙享止四室,高祖崩.,将祔主于庙,帝诏有司详议。子奢建 言:“汉丞相韦玄成奏立五庙,刘歆议当七,郑玄本玄成,王肃宗歆,于是历代 庙议不能一。且天子七庙,诸侯五,降杀以两,礼之正也。臣请依古为七庙。” 于是尚书共奏:“自《春秋..》以来,言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二。推亲 亲,显尊尊,为不可易之法,请建亲庙六。”诏可。然言七庙者,本之子奢。 帝尝诏:“起居纪录臧否,朕.欲见之以知得失,若何?”子奢曰:“陛下所 举无过事,虽见无嫌,然以此开后世史官之祸,可惧也。史官全身畏死,则悠悠 千载,尚有闻乎?” 池阳令崔文康坐事,栎阳尉魏礼臣劾治,狱成,御史言其枉。礼臣诉御史阿 党,乞下有司杂讯,不如所言请死。鞫报礼臣不实,诏如请。子奢曰:“在律上 书不实有定罪今抵以死死者不可复生虽欲自新弗可得且天下惟知上书获罪欲自言 者皆惧而不敢申矣”诏可。 子奢为人乐易,能剧谈,以经谊缘饰。每侍宴,帝令论难群臣,恩礼甚笃。 卒于官。 (选自《新唐书·儒学·朱子奢传》) Ⅰ 检验读懂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隋朝大业年间,朱子奢任直秘书学士,但后来,他因生病不得不辞官回家。 ( ) 答案 × 解析 “不得不辞官回家”错误,原文意思是在天下大乱之时,朱子奢不想 做官,故以生病为借口辞官回家。 2.唐太宗贞观初年,朝鲜半岛三国连年战事不断。新罗国告急,皇帝正式任 命朱子奢为员外散骑侍郎,命他出使朝鲜半岛。( ) 答案 × 解析 “正式任命”错误,文中“假”的意思是暂时代理。 3.栎阳县尉魏礼臣判定池阳县令崔文康有罪,但崔不承认,魏又上书给他加 - 30 - 上结党私营的罪过,要求有关部门一同审理。( ) 答案 √ 4.朱子奢擅言辞,在皇帝的宴饮上也敢于向群臣发难,可见皇上对他十分恩 宠。( ) 答案 × 解析 “敢于向群臣发难”不准确,是皇帝命他论难群臣,不是他自己主动 发难。 Ⅱ 解答题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在律上书不实/有定罪/今抵以死/死者不可复生/虽欲自新弗可得/且天下惟 知上书获罪/欲自言者皆惧/而不敢申矣/ B.在律上书/不实有定罪/今抵以死/死者不可复生/虽欲自新弗可得/且天下惟 知上书获罪/欲自言者皆惧/而不敢申矣/ C.在律/上书不实有定罪/今抵以死/死者不可复生/虽欲自新弗可得/且天下惟 知上书获罪/欲自言者/皆惧而不敢申矣/ D.在律/上书不实/有定罪/今抵以死/死者不可复生/虽欲自新弗可得/且天下惟 知上书/获罪欲自言者/皆惧而不敢申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本句话中的“上书不实”为一罪名,作“有 定罪”的主语,所以中间不可断开,排除 A、B、D 三项。故选 C 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大业”是年号,年号纪年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纪年法之一,如贞观、庆历、 康熙。 B.“崩”是对帝王之死的婉称,古代对帝王之外的人去世还有薨、卒、不禄 等多种称法。 C.《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诗》《书》《礼》《易》《孟子》也都是儒家经典。 D.皇帝自称“朕”,皇帝发布的命令或文告称“诏”,“草诏”是皇帝写诏 - 31 - 书向臣民表达其旨意。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 项,“‘草诏’是皇帝写诏书 向臣民表达其旨意”是错误的。“草诏”即拟写诏书,此事一般由相关大臣来做, 而不是皇帝亲自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 分)( ) A.朱子奢先在隋为官,唐时曾前往朝鲜半岛平息战乱。他在隋朝为官时,逢 天下动乱,为官不稳定;他前往高丽、百济平息战乱时受到二国的厚待。 B.朱子奢通晓祭祀礼仪,发表意见有根有据。在唐高祖死后祭于先祖神庙一 事上,朱子奢引经据典,建议依照古制设立七庙,得到了唐太宗的认可。 C.朱子奢敢于拒绝皇帝看似合理的要求,并晓之以理。皇帝想看起居注,以 便知道自己的得失;朱子奢认为这样做就会影响当朝史官,使记录失真。 D.朱子奢坚持依法办事,博学健谈。在如何处理魏礼臣一事上,他认为应按 照法律来办;他健谈,好引经据典,有时在宴饮时皇上还让他与群臣辩论。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 项,“朱子奢认为这 样做就会影响当朝史官,使记录失真”是错误的,对原文理解不当。原文有“然 以此开后世史官之祸,可惧也”的说法,所以朱子奢是怕唐太宗要看起居注的做 法形成先例,后世的皇帝也要看,使史官不敢如实记录皇帝的一言一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推亲亲,显尊尊,为不可易之法,请建亲庙六。(4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礼臣诉御史阿党,乞下有司杂讯,不如所言请死。(4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推广把亲人当亲人看待(亲近亲人),显扬把尊者当尊者看待(或:尊 重尊者),作为不可更改的礼法,请建祖庙六室。 - 32 - (2)魏礼臣上诉说御史结党营私,请求交由有关部门一同审讯,如果不像他所 说的那样就请求处死自己。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1)推,推广;亲,把……当作亲人;显, 显扬;尊,把……当作尊者看待;易,更改。(2)阿党,结党营私;乞,请求;下, 动词,下交;有司,有关部门;杂讯,一同审讯。 5.魏礼臣上书说御史结党营私,如果不是这样,自己请求处死。皇上最终赐 他死罪了吗?为什么?(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皇上最终没有赐魏礼臣死罪。原因:①按照法律上书不实有确定的处 罚;②如果现在以死抵罪,被赐死之人无改过自新的机会;③天下人也会因此害 怕不敢上书说话了。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有关魏礼臣的事情出现在文章 倒数第二段。礼臣审定案件判定御史结党私营,他上书说御史如果不是这样,请 求皇帝处死。但后经查证情况不实,皇帝下令按照礼臣所说处死他,此时,朱子 奢及时上谏阻止了皇帝的行为。可知,魏礼臣没有死。根据朱子奢谏言总结原因: 一是应该按照法律办事;二是如果将此人赐死,不但他自己没有悔改机会,连同 后人也不敢上书说话了。 参考译文 朱子奢,是苏州吴县人,跟从同乡人顾彪学习《左氏春秋》,擅长写文章。隋 朝大业年间,任直秘书学士。天下动乱,推托有病回到乡里。后来跟随杜伏威入 朝,被授予国子助教。 唐太宗贞观初年,高丽、百济一同征讨新罗(高丽、百济、新罗都是当时朝鲜 半岛上的小国),连年战事不止。新罗国告急,皇上暂任朱子奢为员外散骑侍郎, 拿着符节去宣谕旨意,以平息三国之间的仇恨。朱子奢仪表堂堂,夷人很敬畏他。 高丽、百济二国上书表示认错道歉,并赠给朱子奢很丰厚的礼物。 当初,唐高祖武德年间,太庙祭祀用的房间只有四室,唐高祖驾崩,要把死 者的神位附祭于先祖的神庙,太宗下诏令让有关官员详细讨论。朱子奢建议说: - 33 - “汉朝的丞相韦玄成上奏建议设立五庙,刘歆建议应当设立七庙,郑玄依照韦玄 的说法,王肃取法刘歆的说法,于是历代有关太庙的意见不能统一。况且天子设 立七庙,诸侯设立五庙,依次递减两庙,这是礼制的正道。我请求依照古制设立 七庙。”于是尚书一起上奏说:“自从《春秋》以来,都说天子七庙,诸侯五庙, 大夫三庙,士二庙。意在推广把亲人当亲人看待,显扬把尊者当尊者看待,作为 不可更改的礼法,请建祖庙六室。”皇上下诏同意这一建议。但是倡议设立七庙 的,都是依据朱子奢的说法。 皇帝曾下诏说:“起居注中记录着善恶得失,我想看看这些记录以便知道自 己的得失,怎么样?”朱子奢说:“如果陛下所做的没有错事,即使看了也没有 什么妨碍,但若是因此开启了后世史官的灾难,那就可怕了。史官们为保全自身 而害怕死,那么悠悠千年,还有有关褒贬皇上的话可听吗?” 池阳县令崔文康因事获罪,栎阳县尉魏礼臣审理定罪,案件已定,御史说他 冤枉。魏礼臣上诉说御史结党营私,请求交由有关部门一同审讯,如果不像他所 说的那样就请求处死自己。审理上报是魏礼臣说的不是事实,皇上下诏按照魏礼 臣自己的请求处理。朱子奢说:“在法律上,上书不实有确定的处罚,现在以死 来抵罪,死的人不能复生,即使想悔过自新也不可能了。况且天下人只知道是因 上书而获罪,就是有想讲话的,也都害怕而不敢说了。”皇帝下诏采纳了他的建 议。 朱子奢为人和乐平易,非常健谈,能用经义来充实谈吐。每当陪同皇上宴饮 时,皇上便让他与群臣辩论,对他的礼遇很深厚。死在官任上。 Ⅲ 读写结合 该放手时就放手 朱子奢人生的鼎盛时期是在唐太宗贞观年间,他累官至谏议大夫,弘文馆学 士,深得皇上恩宠。他身为隋朝人,在隋大业年间,也曾担任直秘书学士的官职, 但在隋天下大乱之时却借口患疾辞别朝廷回归故里。如果没有当初的放手,也就 没有后来的三国之宁、七庙之宗、礼臣之生、庭宴之辩了。 人们对于到手的东西,抓得很紧,这似乎可以无师自通;但要学会放弃不该 - 34 - 拥有的,却是难上加难。俗话说:“若方向错了,停下来也是进步。”正确的坚 持,叫“坚持不懈”;错误的坚持,我们则称之为“一意孤行”。 遥想当年,刘邦率军攻城略地,大破秦军,取得关中,引起项羽的强烈不满。 而后刘邦再三权衡了自己与项羽的实力差距后,决定暂且将自己苦苦攻下的城池 拱手让给项羽。待到时机成熟之时,最终在垓下大败楚军,赢得江山。 “该放手时就放手”,是“失之,我命”的豁达,是“退一步而为进两步” 的睿智。有些放弃是为了赢得更多。你有你的步步为营,我有我的以退为进。 “该放手时就放手”,以智为名,以慧为根。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郑戬,字天休,苏州吴县人。早孤.力学。客京师,事杨亿,以属辞知名,后 复还吴。及亿卒,宾客弟子散去,戬乃倍道会葬。举进士,擢甲科..。召试学士院, 为光禄寺丞、集贤校理、通判越州。吏冯士元为奸利,有告士元受赇藏禁书者, 戬穷治之。辞连宰相吕夷简、知枢密院盛度、参知政事程琳,遂逮捕夷简子公绰、 公弼参劾其状。既而士元流海岛,度、琳坐尝交关士元罢去,其余绌罚者自御史 中丞孔道辅、天章阁待制庞籍又十余人,朝议畏其皦核。戬敏强善听决,喜出不 意,独假贷细民,即豪宗大姓,绳治益急,政有能迹。初,静边砦主刘沪谋筑水 洛、结公二城,以通秦、渭援兵,招生羌大王族为边卫。戬使沪与著作佐郎董士 廉督其役。会罢戬四路.,宣抚使韩琦、知渭州尹洙皆以为不便,召沪、士廉罢役 归,不听。乃使裨将狄青将兵以往,械送德顺军狱。戬力争于朝,卒城之。进户 部侍郎、资政殿大学士、知并州。契丹与元昊方交兵,边奏互上,独戬不以闻。 诏遣使问其故,戬对曰:“敌自相攻,中国不足忧也。”麟、府间有弃地曰草城 川,戬募土人为弓箭手,计口给田。初,兵兴,用不足。河东行铁钱山多炭铁鼓 铸利厚重辟不能止戬乃请三当一令既下兵民相扇动数千人邀走马承受诉。承受、 中贵人不能遏。又群噪州门,守门者拒不得入。戬闻,悉召至庭下,推首谋者数 十人,黥.隶他州,事乃定。迁吏部侍郎,改宣徽北院使,拜奉国军节度使,卒。 赠太尉,谥文肃。戬遇事,果敢必行。然凭气近侠,用刑峻深,士民多怨之。 (节选自《宋史·卷二百九十二·列传第五十一》) - 35 - Ⅰ 检验读懂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郑戬在京城时,跟随杨亿学习,杨亿去世后,郑戬特意返回吴地参加杨亿 的葬礼。( ) 答案 × 解析 郑戬在杨亿去世之前返回吴地,杨亿死于京师,郑戬是从吴地到京师 参加葬礼。 2.郑戬不畏权贵,在冯士元一案中,逮捕了夷简的儿子公绰,弹劾了公弼的 罪状。( ) 答案 × 解析 “逮捕了夷简的儿子公绰,弹劾了公弼的罪状”错误,应是逮捕了夷 简的儿子公绰、公弼,并弹劾了他们的罪状。 3.为了使秦、渭的援兵通行,郑戬命令刘沪和董士廉督办修筑水洛、结公两 座城市。不巧的是郑戬正好被罢免了四路之职,二人因此被迫停工。( ) 答案 × 解析 郑戬被罢免了四路之职与二人被迫停工无因果关系,停工的原因是韩 琦和尹洙欲召回二人,二人不听,韩琦便派人将二人械送军狱。 4.郑戬廉洁正直、铁面无私,然而他的这种做法更像是侠义之士,严峻的刑 法让人们心生怨恨。( ) 答案 √ Ⅱ 解答题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河东行铁钱/山多炭/铁/鼓铸利厚/重辟不能止/戬乃请三当一/令既下/兵民相 扇动/数千人邀走马承受诉 B.河东行铁钱/山多炭/铁/鼓铸利厚重/辟不能止/戬乃请三当一/令既下/兵民相 扇/动数千人邀走马/承受诉 C.河东行铁/钱山多炭/铁/鼓铸利厚/重辟不能止/戬乃请三当一/令既下兵民/ - 36 - 相扇动数千人/邀走马承受诉 D.河东行铁钱/山多炭/铁鼓铸/利厚/重辟不能止/戬乃请三当/一令既下/兵民相 扇动/数千/人邀走马承受诉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了解文意,然后 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语段中,“重辟不能止”是一个完整句子,不能断开。重 辟,死刑。排除 B 项。“数千人邀走马承受诉”是一个完整的连动句,“数千人” 是主语,“邀”是谓语,“走马承受”是宾语,“诉”是第二个谓语。排除 C、D 两项。所以选 A 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孤,古时是指幼年死去父亲或古代帝王的自称,在本文是“早年丧父”的 意思。 B.甲科,宋朝进士考试前三名的代称,而明、清时期统称进士为甲科。 C.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 清的府。 D.黥,又称墨刑,在犯罪人的脸上刺字,然后涂上墨炭,为犯罪的标志,擦 洗不掉。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B 项,甲科是唐代进 士科中前三名的代称。宋代甲、乙科是进士分档的概念,即甲科为一档,乙科为 二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郑戬敬重师长,知恩图报。他幼年时,客居在京城,跟从杨亿学习。杨亿 去世后,他的宾客弟子都离开了,而郑戬却从吴地兼程前往京城,赶赴杨亿的葬 礼。 B.郑戬铁面执法,用刑严峻。他对豪门显贵毫不手软,他曾穷究冯士元的案 子,哪怕案子牵连到朝廷命官,也毫不回避,结果有多名重臣被牵连治罪,朝中 - 37 - 大臣都怕他。 C.郑戬做事果敢必行,喜欢出人意表。郑戬“请三当一”的命令下达后,几 千人闹事,郑戬把这些人都叫到庭中,查出几十个首谋者,将他们全部流放,事 情才得以平定。 D.郑戬爱惜百姓,体恤下属。他在官任上,只借贷给百姓钱财;刘沪和董士 廉奉郑戬之命筑城,因公开违抗韩琦、尹洙的命令而被捕,郑戬在朝堂上据理力 争将二人救出。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 项,“假贷”是宽 容的意思,不是借贷钱财;“将二人救出”错误,原文是“戬力争于朝,卒城之”, 并未交待将二人救出的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吏冯士元为奸利,有告士元受赇藏禁书者,戬穷治之。(4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诏遣使问其故,戬对曰:“敌自相攻,中国不足忧也。”(4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小吏冯士元非法谋取私利,有人告发冯士元受贿藏有禁书,郑戬彻 底追查这件事。 (2)诏令派使臣询问其中的原因,郑戬回答说:“敌人自己在互相攻打,中原 不值得为之忧虑。”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为奸利”,非法谋取私利;“受 赇”,受贿;“穷治”,彻底追查。(2)“其”,其中的;“对”,回答;“相”, 互相;“中国”,中原。 5.文末说“戬遇事,果敢必行”,从哪些事情可以看出郑戬这一性格特点? (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8 - 答案 ①冯士元非法谋利,郑戬穷追猛打,从宰相的儿子入手,牵出一大批 人,甚至包括朝廷命官在内的很多人都遭到惩处;②命令刘沪和董士廉筑城,但 他们因违抗韩琦、尹洙的命令而被捕,郑戬在朝廷上据理力争;③当郑戬“请三 当一”的命令下达后引起暴乱,他从闹事的人中查出首谋者,并将他们全部流放。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戬遇事,果敢必行” 是指郑戬遇到事情时果断勇敢。文中讲述了郑戬的多件事情:赶赴老师杨亿的葬 礼;彻查冯士元的案子,查处重臣;为他的手下刘沪和董士廉在朝堂上辩护;“请 三当一”命令引起暴乱后,他揪出几十个首谋者,将其全部流放。能体现他果敢 的事件是穷究冯士元的案子,查处重臣,为他的手下在朝堂上辩护和平定“请三 当一”引起的暴乱三件事情。 参考译文 郑戬,字天休,苏州吴县人。早年丧父,发奋学习。寓居京城,侍奉杨亿, 以善写诗文闻名,后又返回吴地。等到杨亿去世,其宾客弟子都四散离去,郑戬 却兼程前往参加葬礼。考取进士,被评定为甲科。召试学士院,任光禄寺丞、集 贤校理、越州通判。小吏冯士元非法谋取私利,有人告发冯士元受贿藏有禁书, 郑戬彻底追查这件事。供词牵连到宰相吕夷简、知枢密院盛度、参知政事程琳, 于是逮捕吕夷简之子吕公绰、吕公弼,弹劾他们的罪状。不久冯士元被流放海岛, 盛度、程琳因曾与冯士元结交往来而被免职,其他被贬受罚的有御史中丞孔道辅、 天章阁待制庞籍等十多人,朝议畏怕他明白切实。郑戬聪明能干善于决断,喜欢 出其不意,唯独宽容小民,如果是豪门大姓,则惩治更加急迫,为政颇有能干的 名声。当初,静边砦主刘沪计划修筑水洛、结公二城,以使秦、渭的援兵通行。 招抚生羌大王族作为边卫。郑戬让刘沪与著作佐郎董士廉督办此项工程。适逢郑 戬被罢免四路之职,宣抚使韩琦、知渭州尹洙都认为此举不便宜,召刘沪、董士 廉罢工返回,二人不肯听命。于是令副将狄青带兵前往,将他们押往德顺军狱。 郑戬在朝廷上据理力争,最后二城得以修成。升任户部侍郎、资政殿大学士、并 州知州。契丹与元昊正在交战,边境的奏报交相而上,只有郑戬没有奏报。皇上 下诏派使臣询问其中的原因,郑戬回答说:“敌人自己在互相攻打,中原不值得 - 39 - 为之忧虑。”麟、府之间有荒废不用的土地叫草城川,郑戬招募土人为弓箭手, 按人口分配田地。当初,兴兵作战,费用不足。河东一带流通铁钱,山中多产炭、 铁。鼓风炼铁制造钱币的利益丰厚,死刑也不能禁止。郑戬于是奏请当地的钱以 三当一。命令既已发布,士兵百姓相互煽动闹事,数千人拦截走马承受官上诉。 承受、宦官,面对骚乱不能制止。又有成群的人在州门前叫嚷不休,守门的士兵 拦住他们不得进城。郑戬听说后,将他们全部召至庭前,推出主谋者数十人,刺 配他州,此事才得以平定。升任吏部侍郎,改任宣徽北院使,官拜奉国军节度使, 后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太尉,谥号文肃。郑戬遇事,果敢必行。然而任性近侠, 用刑严峻,士民大多心怀怨恨。 Ⅲ 读写结合 责任 郑戬为官铁面无私,做事果敢必行,有人因此心生怨恨。俗话说“法不责众”, 可郑戬不管,有问题就一追到底,哪怕牵出朝廷命官;他在朝廷据理力争,促成 二城完工;他用严酷的刑法平定乱事,无怨无悔。郑戬凭什么以这种不讨巧的方 式执政?凭的是责任。 人,凡事都要有责任和担当,否则一事无成。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自古以来,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人, 没有一个不是历经诸多磨难,愿意承担巨大的责任,有伟大担当的人。大禹治水 “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是对亿万苍生的责任;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是对整个蜀国的责任;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这是对整个 中华民族的责任。 顾炎武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一直指导着无数仁人志士, 成为他们一生的信条。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是国家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是 时代的需要。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孙振基,字肖冈,潼关卫人。万历二十九年进士。除.莘县知县,调繁安丘。 三十六年四月,以治行征,与李成名等十七人当授给事中,先除礼部主事。四十 - 40 - 年十月命始下,振基得户科。时吏部..推举大僚,每患乏才,振基力请起废。 韩敬受业宣城汤宾尹。宾尹分校会试,敬卷为他考官所弃。宾尹搜得之,强 总裁侍郎萧云举、王图录为第一。榜发,士论大哗。知贡举侍郎吴道南欲奏之, 以云举、图资深,嫌挤排前辈,隐不发。事三年,会进士邹之麟分校顺天乡试.., 所取童学贤有私,于是御史孙居相并宾尹事发之。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 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 等。振基谓议者庇之,再疏.论劾。帝乃下廷臣更议。 初,宾尹尝夺生员施天德妻为妾,不从,投缳死。诸生冯应祥、芮永缙辈讼 于官,为建祠,宾尹耻之。后永缙又发诸生梅振祚宣祚朋淫状。御史熊廷弼素交 欢宾尹,判牒言此施、汤故智,欲藉雪宾尹前耻,杖杀永缙。时南北台谏议论方 嚣,各自所左右。孙振基等上疏持勘议甚力。而给事中官应震、张笃敬、元诗教 等驳之,疏凡数十上。振基及诸给事御史复极言廷弼当勘,斥应震等党庇,自是 党廷弼者颇屈。帝竟纳玮言,令廷弼解职。其党大恨。吏部尚书赵焕者,惟诗教 言是听,乃以年例出振基于外。 振基劲直敢言。居谏垣仅半岁,数有建白。既去,科场议犹未定,策复上疏 极论。而宾尹党必欲十七人并罪,以宽敬。孙慎行代正春,复集廷臣议。仍坐敬 关节,而为十七人昭雪。宾尹、敬有奥援,外廷又多助之,故议久不决。凡与敬 为难者,朝无一人。振基寻以忧去,卒于家。 (选自《明史·孙振基传》,有删改) Ⅰ 检验读懂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知贡举侍郎吴道南担心有排挤前辈之嫌,所以没有揭发汤宾尹强迫总裁侍 郎萧云举、王图录把韩敬录取为第一的罪行。( ) 答案 √ 2.同党熊廷弼颠倒是非,为了雪洗汤宾尹的耻辱而杖杀了诸生芮永缙。( ) 答案 √ 3.孙振基和诸位给事御史极力上书要求审查熊廷弼,面对压力,皇帝下令解 - 41 - 职熊廷弼的职务。但孙振基由此遭到排挤,被元诗教调到外地。( ) 答案 × 解析 孙振基是被赵焕调往外地的。 4.当汤宾尹及其党羽为了宽慰韩敬想对十七人治罪时,孙慎行再次召集朝臣 商议,仍判定韩敬有重大罪行。( ) 答案 × 解析 “仍判定韩敬有重大罪行”错误,应是朝臣商议仍判定韩敬暗中行贿 勾通官员有罪。 Ⅱ 解答题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 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B.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 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C.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 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D.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 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此题可根据名词代词“礼官”“吏部都 察院”“宾尹”“事”“振基”“疏”“礼部侍郎”“翁正春”“学贤”“之 麟”“宾尹”,动词“下”“议”“及”“抗”“请”“谪”等进行判断。“下 礼官”是“交付礼官”的意思,是相对完整的语意单位,其后可停顿,故排除 A、 D 两项;“礼部侍郎翁正春等”为名词,作“议黜”的主语,其前断句,排除 B 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除,文中是任命、授官的意思,跟“拜”“召”“陟”都同义。 - 42 - B.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C.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的科举考试,考中的人称举人。 D.疏,文中指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也称“奏疏”。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 项,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 去旧职授予新职);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召,被 皇帝征召;陟,进用。所以这些词语的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孙振基勤于治政。他在安丘任职时,尽管当时的安丘政务很繁重,但他还 是以优异的政绩被皇上征召,授予了给事中的官职。 B.孙振基爱惜人才。吏部推举大官,总是忧虑朝廷内外没有优秀人才,孙振 基于是极力请求重新启用被贬黜的官员。 C.孙振基有正义感,汤宾尹任会试考官时徇私舞弊,强迫王图等录取韩敬为 第一,御史孙居相揭发了此事,孙振基两次上疏。 D.孙振基敢于谏言。对熊廷弼的罪恶,他主张审问,虽然皇上反对,公开袒 护,但他仍和众给事御史极力进谏,最终使皇上改变主意。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D 项,“虽然皇 上反对,公开袒护”错,原文为“而给事中官应震、张笃敬、元诗教等驳之”, 文中没有提到“皇上反对,公开袒护”。由原文“帝竟纳玮言,令廷弼解职”可 知,皇帝接纳了建议,而不是“最终使皇上改变主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诸生冯应祥、芮永缙辈讼于官,为建祠,宾尹耻之。(4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吏部尚书赵焕者,惟诗教言是听,乃以年例出振基于外。(4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3 - 答案 (1)诸生冯应祥、芮永缙等人控告到官府,给施天德的妻子建祠堂,汤 宾尹以此为耻。 (2)吏部尚书赵焕,只听元诗教的话,于是借助常例将孙振基调到外地。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1)“讼”,控告;“于”,到;“为建 祠”,省略句,“为(之)建祠”,给施天德的妻子建祠堂;“耻”,意动用法,以…… 为耻。(2)“惟……是”,固定结构,宾语前置,“惟诗教言是听”,只听元诗教 的话;“乃”,于是、就;“以”,介词,按照、借助、凭借;“年例”,历年 如此的常例;“出……于外”,调到外地。 5.孙振基为什么最终忧虑成疾?请简要说明。(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孙振基刚强正直,敢于进谏,却无法改变科场徇私舞弊的风气;② 朝廷奸佞当道,结党私营,朋比为奸;③清廉之士势孤力单,无法与之抗衡。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文章是孙振基的传记,第 一段讲述了他政绩优异,并爱惜人才,但从文章的第二段开始到最后都在讲述当 时科场风气不良,徇私舞弊,结党私营。面对此情况,振基多次进谏,最终也没 能惩治贪官污吏,改变现状,故而忧虑而终。根据第二、三段的内容可得出第② 点,根据最后一段可概括出第①③点。 参考译文 孙振基,字肖冈,潼关卫人。万历二十九年进士。授官莘县知县,调到政务 繁重的安丘。三十六年四月,由于为政有成绩被征召,与李成名等十七人应当授 予给事中,先授官礼部主事,万历四十年十月任命才下达,孙振基得任户科。当 时吏部推举大官,总是忧虑朝廷内外没有优秀人才,孙振基于是极力请求重新启 用被贬黜的官员。 韩敬受业于宣城汤宾尹,汤宾尹任会试阅试卷的考官,韩敬的试卷被其他考 官所摒弃。汤宾尹找到了试卷,强迫总裁侍郎萧云举、王图录用韩敬为第一。发 榜后,文士议论纷纷。知贡举侍郎吴道南想上奏这件事,因为萧云举、王图资历 深,有排挤前辈之嫌,隐忍没有揭发。事情过去了三年,恰巧进士邹之麟任校阅 - 44 - 顺天乡试的考官,录取童学贤有偏私,于是御史孙居相以此事连同汤宾尹的事一 起揭发。交付礼官,会同吏部都察院商议,只是没有涉及汤宾尹的事。孙振基于 是上疏直言请求一并议处,没有得到同意。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论罢黜童学贤, 贬谪邹之麟,也没有议论汤宾尹等人。孙振基认为商议的人庇护他们,再次上疏 弹劾。皇帝才交付朝臣重新审议。 当初,汤宾尹曾经夺取秀才施天德的妻子为妾,施天德的妻子不屈从,自缢 而死。诸生冯应祥、芮永缙等人控告到官府,给施天德的妻子建祠堂,汤宾尹以 此为耻。后来芮永缙又揭发诸生梅振祚宣祚朋淫乱的罪状。御史熊廷弼素来和汤 宾尹交好,判决的文书说这是施天德对付汤宾尹的老办法,打算借此洗雪汤宾尹 以前的耻辱,用木杖打死了芮永缙。当时南北台谏正争论喧嚣,各有所袒护。孙 振基等人上疏主张弹劾很是用力。而给事中官应震、张笃敬、元诗教等人反对这 样,奏疏共几十封上呈。孙振基及众给事中御史又极力进言熊廷弼应当审问,斥 责官应震等结党庇护,从次与熊廷弼结党的人大为理屈。皇帝终于采纳了进言, 下令熊廷弼解除职务。他的同党非常怨恨,吏部尚书赵焕,只听元诗教的话,于 是借助常例将孙振基调到外地。 孙振基刚强正直敢于进言。任谏官仅半年,多次有进谏。离开后,科场的争 议还没有平息,刘策又上疏竭力论述。而汤宾尹的同党一定要将十七人治罪,来 安慰韩敬。孙慎行代替翁正春,再次召集朝臣商议。仍然判定韩敬暗中行贿勾结 官吏有罪,为十七人昭雪。汤宾尹、韩敬有内援,朝中官员又多帮助他们,所以 议论长久不能决定。凡与韩敬作对的,朝中没有一人。孙振基不久因忧虑成病离 开,在家中去世。 Ⅲ 读写结合 维护正义,让社会充满正义 孙振基,一个为正义而战的文人,面对科场的乌烟瘴气,面对汤宾尹之流的 邪恶打击,他毫不畏惧,屡次三番上书,要求惩办党羽,最终使皇帝下令廷臣重 新审议。但他终究没能改变社会大环境,在家抑郁而终,因为那个时代缺少更多 的正义。 - 45 - 培根说:“哪里有正义,哪里就是圣地。”经济日益繁荣的社会,需要正义; 建立和谐人文的社会,更需要正义。方舟子不畏强势,弘扬正气,勇于学术打假, 使科学界、教育界、新闻界等领域的学术腐败现象有所收敛;柴静,始终怀有一 颗炽热的扶持弱者的心灵,她个人出资拍摄的纪录片《穹顶之下》,正是想从公众 健康的角度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同样彰显了正义之气,值得敬佩。正义犹如冬 日里的一缕暖阳,给予人温暖,给人以希望。 让我们每一个人在心中根植正义,坚持正义,维护正义,让社会充满正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