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写作18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写作18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写作 高考作文“深刻”:“揭示事物内在关系”的含意与写作策略 考纲由2016年的“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2017年改为“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 ‎“内在的因果关系”改为“内在关系”,扩大了“深刻”的范围。‎ 结果,这么一改,2017年高考作文题发生变化了。‎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这是非常新颖的任务、要求。突出了选择性和关联性,也就突出了“事物的内在关系”性。‎ 你看,要求“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 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恰好对应了“揭示事物内在关系”。不知道是他们先有了这个思想后出的题,还是先想好了作文题后修改了考纲。总之,对应了、落实了。他们是诸葛亮,我们是事后诸葛亮,可能连事后诸葛亮都不是。我们恍然大悟,甚至直拍大腿,怎么就没想到呢!教训啊!还是好好研究每年的考纲吧,特别是考纲变化的地方。也许专家研究了,提示了,可是我们还是意料之外了。【吴炳忠】‎ ‎ ‎ ‎1、什么是内在关系?‎ 内在就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跟"外在"相对。‎ 关系就是①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②人和人或人和事物之间的某种性质的联系。③对有关事物的影响或重要性。④泛指原因、条件等。⑤关联;牵涉。‎ 哲学上说,关系就是事物矛盾的内在联系,关系是运动发展变化的原因。关系是最大的问题,矛盾的主次关系,绝对与相对的关系,必然与偶然的关系,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表面联系和本质联系,整体与部分的联系,长远联系与眼前联系,根本联系与旁肢联系。‎ 关于什么是“关系”,新华字典上的解释是: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上的解释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对象及其特性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相依赖、互相比较的一种形式。‎ 联系即关系。关系指一事物或诸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规律性的联系。‎ 内在关系包含于或植根于相关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性质、根本属性)关系。‎ 说到内在关系,让我想到规律,规律是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考试中心说:“在立意行文的过程中,使关键词形成有机的关联并不难;但要作出有新意、有创造性乃至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关键词组合,并能由此写好文章则又不那么容易。”‎ 什么是关联?事物相互之间发生牵连和影响。孙绍振说:什么叫作有机联系?就是相互不是游离的,而是共生的、不可脱离的,既相辅相成又相反相成,处于对立的统一体。在一定条件下,相反的东西互相转化,才是最高意义上的有机联系。“有机联系不仅仅是一种求同的联系,而且包含着矛盾中的联系,对立中的联系是一切联系中最深刻的。”‎ 考试中心又说:“命题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实则是引导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在充分理解名句内涵的基础上自主进行组合,从“小我”或“大我”的角度,以古鉴今,古为今用,激活名句的内在生命力。考生既可以集中论述两三个名句的相通内涵,如以①⑤为基础探讨自强奋发、敢作敢为;也可以辩证思考由两三个名句组合生发的新含意,如以③④⑤为基础,讨论自信与正视问题、开放进取之间的关系;考生还可以深入研析个人、国家、社会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以①③④⑤‎ 为基础,探究如何全面提升个人的人格境界,或以②⑤为基础,表现个人对家国情怀、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索,或以③⑤⑥为基础,论说坚持自我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关系,等等。”‎ ‎ ‎ ‎2、“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是揭示什么?‎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得出这样的看法:‎ ‎(1)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就是揭示事物的本质联系。‎ ‎(2)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就是揭示事物存在的规律。‎ ‎(3)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就是揭示事物即对立又统一的联系。‎ ‎(4)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就是揭示事物的内涵(本质属性)相通点。‎ ‎(5)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就是揭示事物的辩证关系。【吴炳忠】‎ 事物之间的关系:‎ ‎(1)相关关系,包括:从属关系、同一关系、交叉关系。‎ ‎(2)非相关关系,包括:并列关系、对立关系、矛盾关系。‎ 只要我们善于思维,就能够触类旁通,寻找到彼此独立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者是本质属性的一致性,或者是功能作用的相关性,或者是二者的因果逻辑性,或者是内容、形式的相似性,或者是行为方式的共通性。‎ 思维的本质是建立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 ‎ ‎3、哲学上的“事物内在联系”‎ ‎(1)联系定义: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普遍联系作为一般哲学范畴,通常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相互连结、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等相互关系。‎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内部联系)以及事物之间(外部联系)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事物的内在联系是指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外部联系是事物和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如果把学校看作一个整体,那么老师同学和学校领导间的关系都是内部联系,而和其他学校、和社会的关系就属于外部联系。如果把一个人看作一个整体,身体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就是内部联系,而你和其他人的关系就是外部联系。‎ ‎(2)联系的特点 联系是普遍的。‎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① 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如,“中国关键词”‎ 题,在无序多维的范畴中间,寻求某一逻辑联系,这种能力主要是从异质的对象中,从多种潜在的可能性中概括出一种共同点来,这种异中求同的能力就是抽象能力。这样你就会发现它们是有联系的。在看似没有联系的地方找到联系,在一般性联系的地方找到潜在的逻辑性线索。例如,京剧和广场舞似乎没有关系。古老的戏剧文化,其艺术性经过百年积淀,水准是很高的,在目前具有相当突出的精英色彩,而广场舞则是大众文化、民间草根文化,艺术水准是不高的。但是,京剧最初也起源于民间。下里巴人是经过长期的积累,才成为阳春白雪的。广场舞有着全世界最大的群众基础,设想经过百年的积淀,谁敢说,在艺术上不可能达到今天难以想象的高度呢?联系是普遍的。‎ ‎ ‎ 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如,十二个关键词看起来是独立的、无序的,其实是有联系的。如何将各自独立的、无序的关键词转化为有机的整体。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在表面上各自独立的、异质的甚至是对立的转化为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不是静止的,而是在矛盾中转化的。高铁和长城在原生形态上是没有联系的,但是,文章立意的高度就在从原生的、多角度的内涵中寻找到某一个角度,揭示出其潜在的逻辑联系。高铁是中国居于世界前列的科技,目的是造福人民,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而长城则是古老的文化传统的标志,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故以防御为先,长城的功能是保卫我国人民的幸福家园。从这一点上说,二者的联系就在造福和保卫上从隐性上升为显性的了。‎ ‎ ‎ 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联系的多样性表现为:①不同质的事物具有不同质的内部和外部联系;②同一事物的多方面因素和属性也表现为多种多样的联系;③各种联系在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上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特征。‎ 哲学所考察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中具有一般性的普遍联系形式,如:直接的与间接的、内部的与外部的、内容的与形式的、因果的与非因果的、必然的与偶然的、可能的与现实的、本质的与非本质的,等等。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揭示了事物各种普遍的、本质的联系,如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面之间、质与量之间、肯定与否定之间的本质联系等。‎ 如,十二个关键词不仅有同类的还有异类的;当然,不应该满足于从同类、同质的关键词中选择,而应从异类,从对立的、相反的、矛盾的关键词中看出其中的联系,这样立意才全面。就说“一带一路”吧,以“一带一路”“大熊猫”谈和平友好的中国,以“一带一路”“广场舞”谈热情好客的中国,以“一带一路”“高铁”谈互惠共赢的中国……还可以从“一带一路”战略说到“美丽乡村”建设、说到“空气污染”治理,还可以将古时的“长城”与当下的“一带一路”相互对照。【张开语】‎ ‎ ‎ 联系是复杂的、有条件的。‎ 任何一个具体事物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产生、生存和发展也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会趋于灭亡。任何具体的联系无不依赖于一定的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联系的性质和方式,也要发生变化。这就是联系的条件性。‎ ‎​‎ 主要表现为联系的条件性、不平衡性和可变性等。在事物的实际发展中,多种多样的联系错综地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各种联系之间互为条件。事物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种形式的联系如何发生,如何实现,都以与之相关的其他联系为条件。多种联系在事物及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又是彼此不同而具有不平衡性,其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是对事物的根本面貌和发展趋势起决定性作用的联系。在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中,各种具体的联系无不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任何联系本身在实际上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条件的转变,不仅具体联系会随时发生量的变化,而且在性质、方向和方式上也会发生质的变化,各种不同的联系之间能够互相转化。‎ ‎​事物之间是会发生变化的,变化的内因是事物的本质,变化的外因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内在联系--事物之间的内在矛盾),事物的内在联系是事物的本质所决定的,它是在事物的内在联系发生作用时表现出来的。‎ 真正要把题目导向做深做透,不但取决于立意,而且要看意在文章中如何向纵深发展,从思路上来说,这就要求揭示其矛盾如何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从写作技巧上来说,叫作驾驭文脉,控制立意贯穿文章的首尾,不受相近、相似的观念的诱惑、干扰,保证文脉层次分明地走向深入。如,选择一带一路和空气污染/食品安全。一方面是空前高度的世界性的经济战略宏图,另一方面是迫在眉睫的对健康的危害。发展是为了提高生命质量,污染却降低了生命质量。有了矛盾,就可以有具体分析的高度,文脉的层次深化则是通过分析出矛盾转化的条件: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经济、科学、文化高速、可持续发展,才有条件改变环境污染,保证食品安全。如果考生在课外关注过发达国家也曾经历过从污染到治理的历史,则思维将更加雄辩,话语也会更加丰富。当然,考生也可以选择其他方面的二元对立,例如,传统的京剧和广场舞,最古老的长城和最新潮的移动支付,等等。在矛盾的展示中不难将文脉上升到中国当前最先进和最古老、最发达和最落伍的两个侧面的矛盾和转化。【孙绍振语】‎ ‎ ‎ ‎4、考纲说的“事物内在关系”与哲学上说的“事物内在联系”是不矛盾的,一致的。从2017年全国两个高考题看,“事物内在关系”‎ 既指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的联系,又指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如果我们把“中国关键词”看成一个事物(整体)的话,那么,十二个关键词就是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要素;也可以把十二个关键词看成“事物之间”一一各个事物。如果我们把中国名句看成一个事物的话,那么,六个名句就是这个事物的各个部分、要素,也可以把六个名句看成各个事物。其实,命题意图就是这样的。整体与部分是相对的。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