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习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习题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题型一 形象鉴赏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月 圆 ①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 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 (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答: 解析:本题考查通过概括诗歌的画面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意境。对场景画面的描述 要透过意象联想意境,本诗通过描绘“孤月”“寒江”“空山”等意象,营造出清冷孤寂的 氛围,抒发了作者面对明月时的孤独和对远方亲人真切的思念之情。 答案: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 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2.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 ① ,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 ② 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 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分析诗歌形象特点,要结合诗中描写的人物行 为。第一首诗中描写陈居士行为的有两句,“楚酒困人三日醉”和“亭角寻诗满袖风”;第 二首诗中也有两句,“爱把山瓢莫笑侬”与“醒来推户寻诗去”。综合分析四句诗,可以发 现陈居士有两个特点:一是爱喝酒,二是爱写诗。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 行为洒脱,情趣高雅。 答案:①行为洒脱:“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 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情趣高雅:“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 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题型二 语言鉴赏题 3.(2016·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答: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炼字”。首先明确哪个字更好,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望”是指 站在高处向远处看,照应了诗题,引出下面所望之物。“空”是指诗人内心之空,有种目空 一切的意思。“空”字营造了一种空旷之境,是诗人超然心态的反映。 答案:“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或“空”:①营造空 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4.(2016·浙江高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 ① 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 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 ①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 答: 解析:本题从赏析句子的角度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画线句是对北宋都城汴梁荒凉破败 之景的描绘:皇帝的陵园和宫殿都已遭到破坏,其中的陈列物石马已残破不堪,铜驼也见状 悲泣。诗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在写景中抒发亡国之痛。 答案: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 景交融。 题型三 表达技巧鉴赏题 5.(2016·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 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答: 解析:本题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首先,题干中的句子由三个结 构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句构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风、雪、诗情搅 成一片,难分难辨的情景,渲染了一种豪壮的气氛。其次,“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 战”中,用“争先”“鏖战”等描述人的词来修饰“诗豪”“风”和“雪”,使用了拟人的 修辞手法;“诗和雪缴缠”中,用“缴缠”形容无形的“诗”,使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将 “诗”具象化,写出了风雪交加的壮美之景,表现了作者迸发的诗情。概括答案时要注意, 因为题干明确指出这三句使用了两种修辞手法,所以要把拟人和拟物归结为“比拟”这一种 修辞手法。 答案: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 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 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 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 氛。 6.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雨过至城西苏家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 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首先要知道“颈联”为哪一联,同时认真分析这 一联的内容。诗歌颈联对仗工整,其中“花飞”对“柳拂”,“衣袖”对“鞍鞯”,“红香 湿”对“绿色匀”。而“柳拂”运用了比拟的修辞。同时本诗从视觉(红、绿)、嗅觉(香)、 触觉(湿)等多角度进行了描写。 答案: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②比拟,如“柳拂”。 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 题型四 情感概括分析题 7.(2016·全国丙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内宴奉诏作 曹 翰 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 ② ,英名尝得预时髦 ③ 。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④高。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 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 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 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基调”指诗歌的基本情感,本题是课内外 作品的对比——试题所选诗歌与课内的《破阵子》比较,要回顾课内诗歌,理解其思想情感。 曹诗“三十年前”到现在,岁月流逝,但依然“手臂强健嫌弓不硬,眼睛明亮能看清楚战 阵”,可见其老当益壮,豪情万丈。而辛词《破阵子》主要回忆沙场秋点兵、意气洋洋和反 击战的漂亮凯旋,尽显英雄气概,但结尾回到现实,一句“可怜白发生”,揭示主题,英雄 迟暮,功业未成。 答案: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 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临 江 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 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表达的情感。 答: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抓住重要意象和能表现情感 的关键词分析具体抒发了哪些情感。从意象来看,“淡云”“孤雁”“寒日”共同营造了凄 清之感,由此可以感受到词人内心的孤独惆怅。而因何而愁,可以通过一些关键词感受到, “饮散离亭西去”,离别的凄凉油然而生;“浮生常恨飘蓬”,漂泊的孤独感清晰可见;“酒 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非常形象地写出了离别后内心的愁绪。 答案:①“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包含着词人聚少离多、饱经漂泊的羁旅之愁。 ②“回头烟柳渐重重”“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表达了词人深深的离愁别绪及 别后的孤寂凄凉之情。 通过[课前·自测诊断]环节,我们已基本上熟悉了古代诗歌阅读常考题型,从中也可以 发现:古代诗歌阅读常失分的原因有以下四点:读不懂诗歌;考向界定不准,答非所问;思 考角度不全,要点遗漏;答案不规范,思路混乱。为帮助考生正确解读古代诗歌和提高古代 诗歌阅读的答题能力,针对上述失分原因,分别采取以下两大策略:, [专题薄弱环节] [二轮备考策略] 读不懂诗歌 练好“内外功”——读懂诗歌保基本 分 考向界定不准,答非所问 内化“系统思维”——规范解答创高 分 思考角度不全,要点遗漏 答案不规范,思路混乱 第 1课时 练好“内外功”——读懂诗歌保基本分 读懂是解答古代诗歌阅读题的基础和前提。一首古诗写得再好,读不懂则“其美不外 见”。考生在考场上不能明其美,则不能获取分数。因此,要想读懂诗,必须练好“内外功”。 所谓“外功”就是题目中的显性信息,所谓“内功”就是题目中的隐性信息。读懂了显性信 息和隐性信息,也就是练好了“内外功”。那么,怎样才能读懂一首古诗呢? 一、习得“外家功”——找显性信息明情感 对于古代诗歌阅读而言,“显性信息”一般指的是标题(特别是标题中的关键字)、作者、 注释(特别是作者经历遭遇、用典等)、主要意象、关键词句、题干、诗前小序等。 [示例] [考题试做]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教你如何审题] 第(1)题:“诗的前四句”明确了鉴赏的范围,“描写了什么样的”表明了鉴赏的角度, “景象”二字,明确了鉴赏的对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暗示鉴赏要答出主旨。“回万 里”“九龙盘”“横溃”“崔嵬”“迅湍”等言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 自然景象寓意大唐气象,其实颂扬的是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的气势。 第(2)题:“任公子的典故”指出了鉴赏的对象;诗中的注解,诠释了这一典故的含义; “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了鉴赏的角度。从注解知,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 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请你组织答案] (1)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 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2)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 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 失落。 二、练就“内家功”——挖隐性信息通诗意 (一)会分析景中情 中国古代诗歌最重要的内容是景与情,所谓分析鉴赏,主要是分析景物中包含的情感。 1.分析景中情,要从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写景诗句中的动词、形容词入手。把握景物 特征,从特征中捕捉其情感内涵。 [即时演练]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满庭芳 ① 秦 观 山抹微云,天连 ② 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③ 。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 ④ 。多少蓬莱旧事 ⑤ ,空 回首,烟霭 ⑥ 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 ⑦ 。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 ⑧ 赢得青楼,薄幸 ⑨ 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 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注] ①满庭芳:词牌名。②连:一作“黏”。③谯门:城门。④引:举。尊:酒杯。 ⑤蓬莱旧事:男女爱情的往事。⑥烟霭:云雾。⑦销魂:形容因悲伤或快乐到极点而心神恍 惚不知所以的样子。⑧谩:徒然。⑨薄幸:薄情。 试简要分析此词情景交融的写法。 答: 解析:本题要求分析情景交融的写法。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词中哪几句写景,如上片一、 三句,下片最后一句;写了什么景。其次要找出景物前面的修饰语,特别是写景诗句中的动 词、形容词,如“抹”“连”“衰”“断”“斜”“寒”“孤”等,从而概括所写景物的特 征。最后归纳词人的情感。 答案:这首词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表现男女分别时难分难离的情状。借助景物渲染 凄恻哀怨的离情,如开篇的“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为全诗笼罩上浓浓的 苍凉的气氛,诗人又借“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的景物描写,通过“移情”的表 现手法抒发了悲凉的心境。 2.分析景中情,要从景物冷暖入手体味悲喜。“墨分五彩,词含七情。”冷暖是从色 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 感情。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但也要注意诗歌 中“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的抒情方式。 [即时演练]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声声慢·秋声 蒋捷 [注]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 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 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 雁声。 [注] 蒋捷(生卒年不详),号竹山,宋末元初人。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 人称“竹山先生”。 这首词上下阕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解析:分析词人的情感要抓住词中表达词人情感的词语以及词后的注解。上阕通过“黄 花、红叶、秋声、豆雨、风声、更声”渲染出一片凄凉的秋意。一句“故人远”,可以看出 词人对故人的思念。下阕通过“笳声、砧声、蛩声、雁声”营造出一片国破家亡的辛酸凄凉, 一句“诉未了”表达了词人的亡国之痛。 答案:作者上下阕分别表达了故人之思和亡国之痛。 3.分析景中情,要从物象所寓情思入手,准确品悟情感。如:玫瑰承载爱意,明月寄 托思情,松柏代表坚强。因此,把握诗人情感,须品鉴诗中物象之意蕴。“杨柳、梧桐、红 豆、梅花、菊花、鹧鸪、杜鹃、鸿雁、沙鸥、流水”等古代诗歌常用意象的含义须掌握。 [即时演练]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汴 河 曲 李 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风起杨花愁杀人”中的“杨花”有何深意? 答: 解析:这是一首怀古诗。一、二两句还是就春色常在、豪华不存这一点泛泛抒感,三、 四两句则进一步抓住汴水春色的典型代表——隋堤柳色来抒写感慨。那随风飘荡、漫天飞舞 的杨花,在怀着深沉历史感慨的诗人眼里,仿佛正是隋代豪华消逝的一种象征(杨花的杨与 杨隋的杨也构成一种意念上的自然联系,很容易让人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 答案:杨花正是隋代豪华消逝的一种象征。 (二)会分析物中情 借物抒情也是古诗常用的抒情方式。要把握“物”中情,最根本的是能抓住所写之物的 特点,如形态、色泽、品质、环境等特点,从而体悟所寄托的情感。在答题时要能把握住两 层情感:一是关乎物的,二是“物”中的深层感情。还要注意,托物言志是诗歌常用手法之 一。在理解时,注意把握诗歌所塑造的形象,这一形象即是诗人内心情愫的物化。 [即时演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菊 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① 。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 ② ,升君白玉堂。 [注] ①《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② 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 本诗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应当结合整首诗的诗句考虑,前四句写菊花之色与香,关涉自己翻官之事。 五、六句写菊不畏霜露而怯日暮,关涉自己的迟暮之感。“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这两 句是说菊花愿意留在水边畅饮的人的鹦鹉杯中,希望来到富贵人家丰盛的酒席上。同时委婉 表达的是诗人自己期望入朝做官的心绪。 答案:前六句借助对菊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才德俱佳却不为世用的苦闷以及对时光流 逝的感慨;最后两句以菊自喻,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重用的心情。 (三)会分析典中情 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其思想感情。运用典故既能使语言精炼,又 能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从而收到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表达效果, 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 品的主题和情感,如辛弃疾的词。因此,我们在理解时将典故所涉及的人事与诗人的现实状 况进行多角度的对比,能够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平时应注意积累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注 意典故的运用方式(明用、暗用)、典故的用意(正用、反用)等。 [即时演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杨少府贬郴州 王 维 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 ① 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 青草瘴 ② 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 ③ 何须吊屈平。 [注] ①若为:怎堪。②青草瘴:《番禺杂编》“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③贾谊曾经 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 本诗尾联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答题时首先要明确尾联运用了什么典故,然后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 达意的重点字、词进行分析。分析时要借助“才子”表达对友人才华的肯定,“长沙不留” 表达遗憾,“何须吊屈平”表达劝慰朋友不要太伤感,只是稍作停留,以此安慰朋友。 答案:尾联运用典故,把友人比作才子贾谊,以贾谊之才肯定友人的才华;写到朋友将 在郴州稍做停留,不会像贾谊悼念屈原一样伤感,以此鼓励安慰朋友。表达了作者对贬谪者 才华的肯定和对朋友的鼓励与安慰。 (四)会分析细节情 人的肢体动作细节能折射出诗人的情感,人的喜怒哀乐,发之于内心,形之于神色,也 显之于举止。因此,揣摩诗中的人物神态举止的细节描写,可一窥诗人的情感。宋朝赵师秀 《约客》“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两句中,“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 人约客久候不到,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 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一些细节性的意象或 修饰语也要格外注意。 [即时演练]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临江仙·夜归临皋 ① 苏 轼 夜饮东坡 ② 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 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 ①临皋,即临皋亭,位于黄州南江边,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乌台诗 案”被贬,与家眷共居于此。②东坡,元丰五年春,苏轼在东坡构筑雪堂,家属仍住临皋亭, 因此常往来于雪堂、临皋间。 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词句,就其中的两种手法进行分析。 答: 解析:本词上阕最明显的是“家童鼻息已雷鸣”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另外, 上阕主要的表达方式是描写,因此从描写手法的角度来看,“敲门”“倚杖”的动作都是细 节描写,而“鼻息”“江声”是为了衬托出夜的寂静,因此是以动衬静。 答案:①夸张。“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夸大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家童的鼾 声之大。②比喻。“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比喻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在寂静的夜 晚家童的鼾声像雷鸣一样震耳。③细节描写。“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形象地描绘出苏 轼夜饮醉归,家童已睡,只得立在门外,静听涛声的场景。④以动衬静。“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通过写家童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意境,以 有声衬无声,表现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情的孤寂。 [读懂诗歌保分练] 情感基调不跑偏,高分才会有“机缘”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采 樵 作 孟浩然 采樵入深山,山深树重叠。 桥崩卧槎拥,路险垂藤接。 日落伴将稀,山风拂萝衣。 长歌负轻策,平野望烟归。 颈联和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答: 答案:抒发了获得劳动果实之后的轻松愉快之情。太阳落山了,采樵的同伴渐渐变得稀 少,山风吹拂,采樵人拄着手杖,放声歌唱,向着炊烟袅袅的村落满载而归,获得劳动成果 之后的愉快心情溢于言表。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山枇杷花二首(其二)① 白居易 叶如裙色碧绡浅,花似芙蓉红粉轻。 若使此花兼解语 ② ,推囚 ③ 御史定违程 ④ 。 [注] ①元和四年(公元 809 年)春,元稹以监察御史使东川,不得不离别正在京城任翰 林的挚友白居易。元稹曾在嘉陵江边作七律《江楼月》寄乐天,表达深切的思念之情,白居 易也作了组诗酬和元稹,这是其中的一首。②解语:善解人意。③推囚:审问犯人。④违程: 耽误行程。 本诗在抒情上有何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答案:本诗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和思念之情。诗人通过对山枇杷花 的描写,渲染了浓浓的春意,春意越浓,越发反衬出身处异乡、归期遥遥的友人孤寂清冷, 从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和思念。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唐崇徽公主手痕 [注]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 崇徽公主,唐朝和亲公主之一,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生卒 年不详。 这首诗的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是如何表现的? 答: 答案:(1)表现了对远嫁女子深切的同情和对统治者对内统治严酷,对外苟且偷安、忍 辱求和的不满。 (2)作者在尾联上句直抒胸臆,长叹一声,无可奈何之情袭人心怀,行路人到此只能报 之以叹息;下句用以景结情的手法来写孤魂栖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年复一年,这里以无 情衬有情,颇有韵致。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初 见 嵩 山 张耒[注]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答: 答案: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 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 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少年游·早行 林 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词的下阕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 答: 答案:表现了词人轻松愉快的心境。通过“心共马蹄轻”直接写心境的轻快愉悦;也通 过拟人的手法,青山流水皆有情,借景抒情。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 调 歌 头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攲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 拚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 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 [注] 靖康之耻之后,叶梦得随宋高宗南渡,深得高宗亲重。后高宗向金求和,梦得被 调离长江前线,无所作为,于是上疏告老,隐居于湖州卞山石林谷。此词即作于其间。 本词表现了词人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指出是哪几种。 答: 答案:①对朝政的不满;②壮志难酬、英雄空老的感喟;③想以山水自娱,但又无法忘 怀国家的安危,时刻惦念着抗金战事的矛盾、痛苦。 知识清单五 高考例解古诗歌常考 8 大题材 鉴赏诗歌时,我们总能发现有些诗歌题材相同。由于题材相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 手法是相似的。为此,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以高考真题为典例,取得“读 一首诗,知一类诗”的效果。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羁 旅思乡诗、送别怀人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和即事抒怀诗等八种类型。阅读 时,我们既要把握诗的大致题材,更要把功夫花在对诗词内容的准确理解和把握上。 一、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感 慨兴衰、寄托哀思、借古讽今。标题中一般有“咏史”“怀古”“登……有怀”等,多用典 故,手法委婉。 对接高考 内容情感 (2005·天津高考)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 答问题。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 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 北上途中所作。 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轼“大江东 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 感。 答案:“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 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 实。 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 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内 容 借怀古(人物、史实、古迹)叹今,叹 个人命运的坎坷。 情 感 ①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抒发对古人 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 的不满或抨击。 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伤 时。 ④借怀古人,抒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之情。 二、咏物言志诗 咏物言志诗借助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的描摹,寄托诗人的感情,表达 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标题中一般有“咏”“题”“吟”等,多用描写、象征、托物言 志等手法。 对接高考 内容情感 (2011·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 回答问题。 咏 山 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内 容 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 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的天地之声色,具 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 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 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情 感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 想,或报效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 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 想破灭的哀愁。 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 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 三、羁旅思乡诗 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凉、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标题中一般有“望”“寄”“思”等,多用借景抒情、以乐写哀、对写法等。 对接高考 内容情感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 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 参 闻说轮台路 ② ,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 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 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 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 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1)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 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2)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 升了全诗的格调。 内 容 借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 感所叹,表达思亲怀乡之情。主题有 潦倒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等。 情 感 ①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 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 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厌战思家幽怨情。或表达人生感叹, 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 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 幽怨愤慨之情。 四、送别怀人诗 送别怀人诗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的凄凉氛围,抒发别离的孤苦。标题中一般有 “送”“别”“赠”“酬”等,多用借景抒情、以乐写哀、虚实结合等手法。 对接高考 内容情感 (2014·广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 答问题。 望 江 怨 送 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注]。愁云青未了, 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 人催去早。 [注] 杪:树梢。 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 析。 答案:这句话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不 舍之情。词人在友人离开后,仍立在江头痴 痴远望,夕阳将落,有人催词人回家,词人 却以“还有一竿高”为由,“责怪”那人这 么“早”就催他回去。一个“怪”字将依依 不舍之情推向顶峰。全词情景交融,含蓄淡 雅,不言离别,而离别之情溢于言表。 内 容 君臣官场赠别,市井朋友相别,亲 人情人送别。 情 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心志。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五、边塞征战诗 边塞征战诗多写边地风光习俗和荒凉苦寒的征戍生活。标题中一般有“行”“军”“征 人”“戍”“塞”等,多用烘托渲染、以乐写哀等手法。 对接高考 内容情感 (200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 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 内 容 从军出塞,保家卫国,民族交往, 塞上风情,现实战事。 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 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 人。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 要分析。 答案: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 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 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情 感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以身殉国 的豪情壮志。 ③揭露军中苦乐不均的丑恶,表达 对下层士兵的深切同情。 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 的反战思考。 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 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 六、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标题中一般有 “过”“归”等。 对接高考 内容情感 (2016·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 答。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 答案: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 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 内 容 自然山川与田园风物。 情 感 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 ②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 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③歌颂劳动生活及田园风光。 ④以恬淡之心抒写遗世独立的情 怀,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 ⑤对现实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七、写景诗 写景诗或勾勒意境,或写景言志,意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 白描手法。 对接高考 内容情感 (2015·安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 面的题目。 月 圆 ①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 ③ 空山静,高悬列宿 ④ 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 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 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 (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 ④列宿:众星。 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 度作简要赏析。 答案: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 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 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了诗 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 团圆的美好愿望。 内 容 塑造景物形象,勾画幽美意境。 情 感 ①表现闲适淡泊的隐逸情怀或遭 贬被谗的孤寂愁闷、怀才不遇的伤 感。 ②反映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 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③反映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 的景象。 ④思念家人,盼望团圆之情。 八、即事抒怀诗 即事抒怀诗指的是诗人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 对接高考 内容情感 (2016·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 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 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 内 容 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 发自己的感慨。 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答案:小令开篇两句交代了孤舟夜泊的背景, 入夜洞庭湖畔,灯火青荧,衬托出了作者内 心的冷寂孤独。“朔风吹老梅花片”,诗人 在封闭的船舱中听到朔风的劲烈,于是“推 开篷”细看究竟,却得到了“雪满天”的全 新发现,惊喜顿生,诗兴大发。“一笑琅然”, 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心情无比畅快豪 爽。 情 感 ①表现忧国忧民之情。 ②反映离乱之情,渴望和平安定的 生活。 ③仕途失意,渴望建功立业。 ④闺中怀人,盼望团圆之情。 ⑤面对自然景象,讴歌大好河山。 ⑥离家在外,思念家人的孤独之 情。 注意:即事抒怀诗的情感与前几类 题材基本相同,难以界定。关键要 把握“事”与“怀”的结合。 第 2课时 内化“系统思维”——规范解答创高分 对于古代诗歌阅读题,很多考生会出现答非所问、要点不全、乱贴标签等问题。究其原 因,主要是考生缺乏系统思维意识,而导致考向界定不准、思考角度不全、答案不规范等失 误。下面从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等四个方面将古代诗歌中的“常考 题型、审题定向、答题要点”等予以分门别类地归纳汇总,旨在帮助考生学会运用系统思维, 快速“锁”定设问,“审”明方向,做到“紧扣问点,答全要点”。 一、形象类 题 型 审题定向 答题要点 典题例析 人 物 形 象 常 见 设 问 1.这首诗(词)塑造 了一个怎样的诗人 (抒情主人公)形 象?试加以分析。 2.诗(词)中的人物 形象具有怎样的特 点?试加以概括 (分析)。 ①概括形象 性格+身份。 ②分析形象 一言一行一心理。 ③形象意义 思想情感及社会 意义。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满分答案:这首诗塑造了为国杀敌 的边关将士形象。(要点①)通过对 边关将士在恶劣环境中不畏艰苦、 早起晚睡、为国杀敌的描写,(要 点②)表达了对边关将士的赞美, 抒写了诗人希望像边关将士那样 报效祖国、建功立业之情。(要点 审 题 关 键 1.题干中有“形 象”字样。 2.概括或分析的是 形象特点或性格特 点。 ③) 常 见 设 问 1.这首诗描绘了哪 些意象?有什么作 用? 2.××意象蕴涵了 作者怎样的情感? ①明确意象 意象(景物)本身 蕴含的季节、时 令、地域等特点或 意象(景物)构成 的画面。 ②分析意象 从景物的组合方 式、构成的画面的 色彩等方面分析。 ③探求意境(情 感) 分析意象(景物) 组合所表现出来 的意境和情感。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 象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满分答案:“孤舟”联结着雁、鸟、 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 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 诗的线索;(要点①、②)作者融情 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 感。(要点③) 意 象 审 题 关 键 1.题干中有“意 象”或“景物形 象”字样。 2.题目一般涉及意 象的作用或意象中 蕴涵的情感。 意 境 常 见 设 问 1.这首诗营造了一 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描绘了一 幅怎样的画面?表 达了诗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 ①描景 描绘诗中展现的 图景画面。 ②构境 概括景物所营造 的氛围特点。 ③析情 分析作者的思想 感情。 山 居 秋 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 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 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达 了什么感情? 满分答案:诗歌描写了雨后清新、 宁静的秋天山村晚景图。(要点①) 通过对山雨初霁、空气清新、皓月 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浣女 归舟的纯洁美好的景物的描写,渲 染了一种清新宁静、和平安乐的气 氛,(要点②)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 活的喜爱、向往之情,并抒发了对 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要点③) 审 题 关 键 1.题干中有“意 境”字样。 2.题干有两问时,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 “画面”的,第二 个问题是关于“情 感”的。 事 常 1.这首诗描写了怎 ①概括特征 北 陂 杏 花 物 形 象 见 设 问 样的事物形象? (某联描写了某物 的什么特点?)有 何作用? 2.这首诗中描写的 事物有什么特征?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 析。 外在特点+内在 品质。 ②对接情感 将事物形象特点 与作者的情感(情 操、品行)进行对 接。 ③概述效果 概括其在写人、抒 情方面的效果。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 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 尘。 简析这首诗塑造的杏花形象。 满分答案:这首诗塑造了风姿绰 约、妖娆美丽,宁可飘零天涯,也 不愿忍受屈辱的杏花形象。(要点 ①)通过对妖娆美丽、占尽春光、 花落逐春水、芳魂无玷的杏花形象 的描写,(要点②)表达了政治家、 诗人王安石坚守自己的节操和见 解,坚持变法改革的志向,抒发了 作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感情。 (要点③) 审 题 关 键 1.一般是托物言志 类诗歌,题目中一 般含有“××”事 物。 2.题干中有“事 物”字样。 [即时演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鹤 冲 天 杜安世 清明天气,永日愁如醉。台榭绿阴浓,薰风细。燕子巢方就,盆池小,新荷蔽。恰是逍 遥际。单夹衣裳,半笼软玉肌体。 石榴美艳,一撮红绡比。窗外数修篁,寒相倚。有个 关心处,难相见,空凝睇。行坐深闺里。懒更妆梳,自知新来憔悴。 (1)词的上片描绘了怎样的景色?对情感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答: (2)词的下片重在写人,请结合词句简要概括词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答: 答案:(1)词人在上片为我们刻画出一幅春末夏初清新怡人的园林美景。暖风轻拂,台 榭的四周绿树成荫。归来的燕子,已经筑成新巢。小小的池塘,长满了青青的荷叶。景物与 情感之间构成反衬,以乐景衬哀情,景物自佳而人物自愁,更显出人物的愁绪之重。 (2)该词下片刻画了一位闺中少妇的形象。①幽怨满怀,行动呆滞。“有个关心处,难 相见,空凝睇”解释了她幽怨满怀、行动呆滞的原因,有一个她关心的人,却难以相见,只 能白白期待。②憔悴幽怨。“行坐深闺里。懒更妆梳,自知新来憔悴”进一步刻画出她因思 念远人而憔悴幽怨的形象。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秋思寄子由① 黄庭坚 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②。 [注] ①元丰四年(1081),诗人任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令,很不得意。这时苏子由 (苏辙)被贬在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为监盐酒税,两人相距不远。诗人因秋而思,触景生 情,有慰勉苏子由之意。②“挽著沧江无万牛”意为“志甚坚,难以动摇”。 在黄庭坚的诗中经常出现“岁寒三友”的形象,结合全诗,赏析本诗中“老松”的形象。 答: 答案:在草木凋零、小虫鸣叫的晚秋时节,唯有一棵老松安卧云壑,冷眼静观,只有沧 江挽纤的万牛才能把老松拉走。老松正是看透炎凉世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意志坚定的诗 人形象的象征。 二、语言类 题 型 审题定向 答题要点 典题例析 炼 字 常 见 设 问 1.诗中的某词用得好不好? 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 为它好在哪里? 3.诗中的“诗眼”或“关键 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①明观点 你认为哪个字(词) 好。(直接鉴赏某字的 此步省略) ②释义明法 解释该字(词)的准确 含义,并展开联想把 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 景象。若运用手法, 须点出运用的手法。 ③说作用 点出该字(词)在形象 刻画、意境营造和情 感表达上有什么作 用,产生怎样的表达 效果。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杜 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 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 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 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 差烟树五湖东。 首联中哪两个字最有 表现力?请把它们找 出来并加以分析。 满分答案:“空”与 “同”。(要点 ①)“空”是指六朝 繁华荡然无存, 审 题 关 键 1.题干中一般有明确的 “××”字或“哪个字”等 字样。 2.题干中有“诗眼”或“关 键”字样。 “同”是指大自然未 改其本色。(要点②) 这两个诗眼表达了作 者物是人非的伤感。 (要点③) 常 见 设 问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 色?请简要分析。 2.请谈谈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3.有人说这首诗有某特点, 请从语言角度分析。 ①明特色 用一两个词准确概括 语言特色。(两个字或 四个字概括) ②举例子 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 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析效果 指出这一特色在传情 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产生怎样的艺术效 果。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 绝顶小亭 [宋]叶梦得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 千峰上。与谁同赏, 万里横烟浪。 老 去情怀,犹作天涯想。 空惆怅。少年豪放, 莫学衰翁样。 这首词的语言特色是 什么?请简要分析。 满分答案:平易质朴 (平白如话,质朴无 华,平中见奇)。(要 点①)“与谁同 赏”“莫学衰翁 样”,接近口语,朴 实自然。(要点②)这 是一首小令,篇幅不 长,可是翻波作浪, 曲折回旋地抒写了词 人十分矛盾复杂的心 绪。(要点③) 语 言 风 格 审 题 关 键 题干中有“语言风格”“语 言特色(特点)”等字样。 说明:“炼句”考查的比较综合,常从表达技巧和炼字两个角度作答,故本处不再列举。 [即时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登楼怀归 ① 寇 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 ② 遥清渭 ③ ,沉思忽自惊。 [注] ①本诗约作于 980 年,诗人时年十九岁,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②旧业, 这里指田园家业。③清渭,指渭水。 全诗首尾分别用了“聊”与“惊”二字,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答: 答案:全诗首尾的“聊”与“惊”二字用得极妙。首句“聊”字,表明他并非因怀归而 登楼,而是由登楼见闻引发怀归之情,进而进入沉思遐想;末句“惊”字,生动地揭示了诗 人由遐思默想到突然惊觉的心理变化过程,蕴含着初入仕途乍离家乡的青年游子对故乡的依 恋之情。 2.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 梢 青 黄 简 病酒心情。唤愁无限,可奈流莺。又是一年,花惊寒食,柳认清明。 天涯翠 层层。 是多少、长亭短亭。倦倚东风,只凭好梦,飞到银屏。 请从修辞手法和炼字角度,赏析“花惊寒食,柳认清明”两句的妙处。 答: 答案:两句用了互文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分明而严整。富有感情色彩和动作表现力的 “惊”字、“认”字,把一春郁闷,见花柳而惊,知寒食清明已至的情态活脱脱地表现了出 来。这两个极见精神的动词是该词的“词眼”。 三、表达技巧类 题型 审题定向 答题要点 典题例析 修 辞 手 法 常 见 设 问 1.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修 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 析其表达作用。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 度,赏析诗歌某一句的 妙处。 3.诗中某句运用了某种 修辞手法,试简析它的 艺术效果。 ①明技巧 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 什么修辞手法。(重点 关注比喻、拟人、借 代和夸张) ②释运用 结合诗句阐释此种修 辞手法在诗中是如何 运用的。 ③析作用 指出运用此种修辞手 蝶恋花·送春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 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随 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 做无情,莫也愁人苦。 把酒送春春不语,黄 昏却下潇潇雨。 词的上片运用了怎样 审 题 1.题干中一般有“修 辞”二字。 法的艺术效果。(如对 形象刻画、意境营造、 情感表达的作用) 的表现手法?有什么 作用? 满分答案:拟人。(要 点①)将“垂杨”和 “春”人格化,(要点 ②)表现了“垂杨” 对“春”的依恋和不 舍。(要点③) 关 键 2.题干中一般有“诗句 (某句、一句)”“妙处、 效果、作用”等字眼。 表达 方式 (重在 描写 与抒 情) 常 见 设 问 1.某诗句运用了哪种表 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2.某诗句运用了什么描 写方法?请加以赏析。 3.从“情”与“景”的 角度赏析,本诗(词)是 怎样表达作者情感的。 4.诗(词)中的感情是怎 样表达出来的?试作简 要分析。 ①明技巧 指出诗歌所运用的描 写、抒情表达方式及 特点。(重点关注借景 抒情、情景交融、动 静结合、视听结合、 白描等) ②释运用 结合诗句阐释表达方 式是如何运用的。 ③析作用 简析该表达方式对塑 造人物形象、营造意 境和表达情感等方面 的作用。 长 安 夜 雨 薛 逢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 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天难晓,运 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 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 发新添四五茎。 颈联是从哪些角度对 景物进行描写的?所 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 点? 满分答案:视觉角度 与听觉角度。(要点 ①)树上集聚的早鸦 是作者所见之景,沉 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 之声。(要点②)表现 了景物的凄冷萧条。 (要点③) 审 题 关 键 1.题干中有“表达方 式”字样。 2.题干中有“描 写”“抒情”字样。 3.题干中有“写景抒 情”字样。 表 现 手 法 常 见 设 问 1.这首诗(词)使用了什 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 析。 2.试分析 ①明技巧 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 什么表现手法。(重点 关注对比、衬托、象 寄 黄 几 复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 雁传书谢不能。 “×××××”诗句运 用的表现手法。 3.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方 法来表现诗人的情感 的? 征、托物言志、虚实 结合) ②释运用 结合诗句说明诗中是 如何使用这种表现手 法的。 ③析作用 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 表达效果。(如对形象 刻画、意境营造和情 感表达的作用)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 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 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 溪猿哭瘴溪藤。 本诗颔联被称为“奇 语”,请从它使用的 艺术手法中选择一种 简要赏析。 满分答案:对比。(要 点①)上句追忆了当 年相聚的欢乐,和下 句描写与友人久别的 凄凉构成了鲜明的对 比,(要点②)突出地 表达了对朋友的思 念、关切与赞扬之情。 (要点③) 审 题 关 键 1.题干中一般有“表现 手法”“艺术手法”等 字眼。 2.就整首诗而言,常考 的表现手法是对比、反 衬、象征等。 结 构 章 法 常 见 设 问 1.分析诗歌在结构方面 的技巧。 2.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 索来写的?请简要分 析。 3.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 么特点?试作简要分 析。 4.这首诗结尾一句运用 了什么技巧?请简要分 析。 ①明技巧 指明行文构思的技 巧。(铺垫、照应、以 景作结、先抑后扬、 卒章显志) ②释运用 阐述内容的转换,景 情的关联。 ③析作用 概述这种结构技巧的 效果及在表情达意上 的作用。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 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 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 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 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 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 得语。 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 么特点?请简要分 析。 审 题 关 键 1.题干中一般有“结 构”“布局”“线索” 等字样。 2.题干中一般有“某 满分答案:本诗采用 了层层深入的结构方 式。(要点①)诗歌从 遥望中的牵牛星、织 女星写起,由远及近, 视线移到织女星,织 女织成布才能与牛郎 相会,可是终日织不 成,急得泪如雨下。 相隔浅浅的一道银 河,就是不能相会。 (要点②)诗歌由事而 人,再到人的感情。 情景交融,声情并茂, 哀怨动人。(要点③) 句”(在结构上处于特 殊位置)“运用”“技 巧”等字样。 [即时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 水 ① 杜 甫 三月桃花浪 ② ,江流复旧痕。 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 接缕垂芳饵,连筒 ③ 灌小园。 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 [注] ①此诗系杜甫安史之乱客居成都时作。②桃花浪:桃花汛。③连筒:用竹筒汲水 的水车。 此诗写景状物运用了什么突出的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 答案:动静结合,互相衬托。汛期水位抵达江岸边旧痕迹,水线吞没江岸边沙滩,水色 青碧得可撼动江岸边人家,都是静景描写;人在岸上接线抛饵垂钓,水车转动着灌溉小园, 野鸟在江面上争浴喧闹,都是动景描写;动静互为映衬,画面显得灵动。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浣 溪 沙 汪 莘 一曲清溪绕舍流,数间茅屋正宜秋。芙蓉灼灼出墙头。 元亮气高还作令,少陵形瘦 不封侯。村醪闲饮两三瓯。 词的下片是怎样抒写情怀的?请简要分析其艺术手法与艺术效果。 答: 答案:下片采用了借史抒情(用典)与即事抒情的手法。将历史上陶渊明、杜甫官场失意 与现实中自己闲饮村酒两相对照,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肯定与赞美。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 含蓄深沉,余味悠长。 四、思想内容类 题型 审题定向 答题要点 典题例析 思 想 情 感 常 见 设 问 1.这首诗表达 了怎样的思想 感情? 2.这首诗反映 了怎样的社会 现实? 3.某一句某一 联表现诗人怎 样的人生追 求? 4.这首诗表现 了怎样的情 趣? ①概述情感 如忧国忧民、怀 才不遇、国破家 亡、离别思念 等。 ②阐释分析 阐释分析时可 采用抓关键词 (意象词、情感 词等)和逐句分 析的思路,这样 分析更全面准 确。 临 江 仙 晁补之 绿暗汀州三月暮,落花风静 帆收。垂杨低映木兰舟。半 篙春水滑,一段夕阳愁。 灞水桥东回首处,美人新上 帘钩。青鸾无计入红楼。行 云归楚峡,飞梦到扬州。 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满分答案:本词抒发了一个 萍踪游子的旅愁和乡情。(要 点①)词的上片触景生情,通 过落花、帆、木兰舟、春水、 夕阳等意象,渲染烘托,环 环相扣,结出一个“愁”字。 下片则是“愁”字的生发和 具体化。先写灞桥话别,直 点离愁;再写游子凝想离别 之后,红楼美人正卷帘伫望; 然后写希望有青鸟传递消 息,可是路远无计可通,深 化游子愁的内涵,点明愁的 来由。(要点②) 审 题 关 键 题干中有“情 感”“人生情 趣”“人生追 求”等字样。 内 容 常 见 1.这首诗的主 旨是什么? ①明确题材 如怀古咏史诗、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主 旨 设 问 2.这首诗主要 写了什么内 容?反映了怎 样的社会现 实? 3.这首诗可分 为几个层次? 分别写了什么 内容? 4.请给这首诗 某几句拟一个 标题。 咏物抒怀诗、边 塞征戍诗、山水 田园诗等。 ②具体分析 全诗或所涉及 诗句分别写了 什么内容,作答 形式是“×× 句(联)写了 ×××”。 ③归纳总结 揭示诗歌主旨 或诗人的思想 感情。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 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 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 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 使人愁。 分别概括这首诗的颔联和颈 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 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满分答案:这是一首怀古伤 今的诗。(要点①)颔联写了 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 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要 点②)寄寓了人事沧桑、自然 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要点③) 审 题 关 键 题干中有“主 旨”“内容” 等字样。 观 点 态 度 常 见 设 问 1.你是否同意 这种说法?请 谈谈你的看法。 2.诗人对×× 事件的评价客 观吗?你是如 何理解的? 3.这首诗体现 了××什么样 的人生态度? 请结合全诗予 以分析。 ①亮观点 旗帜鲜明表态, 不能模棱两可。 ②析理由 抓住诗句具体 分析,一句一句 说。 ③作总结 要有一个归纳 总结,扣住古人 评价要点。 (或:①概括出 作者的观点态 蝶 恋 花 苏 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 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 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 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 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 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 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评 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 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这 种看法吗?题干中有“是 度,并结合相关 诗句进行分析。 ②用历史的眼 光、辩证的方法 对作者的观点 态度给予中肯 的评价。) 满分答案:(1)同意。(要点 ①)起句虽写了花之凋零,却 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 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 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 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 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 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 之轩敞;末句虽言萋萋芳草, 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 阔。(要点②)总之,词的上 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 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要点③) (2)不同意。(要点①)起句写 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 首词投下悲凉的阴影;二、 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环绕 人家,虽富有情趣,也不乏 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 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 “又”字,则表明词人观看 絮飞花落,不止一次,伤春 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 “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 写愁,此处亦然,“天涯何 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 (要点②)因此,这首词中对 “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 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 并非旷达之语。(要点③) 否同意”“看 法”“理解” 等字样。 [即时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踏莎行[注] 秦 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 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 这首词大约作于绍圣四年(1097)春三月。秦观因写佛书被罪,贬徙郴州。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情感? 答: 答案:抒发了作者因遭贬谪而产生的极度灰心失望的情绪。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塞 下 曲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 ① 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 ② 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注] ①萧关:古关塞名。②幽并:指幽州和并州。 这首诗中作者写了两种人,试简析作者对这两种人的态度。 答: 解析:这首诗中作者写了两种人,一种是“幽并客”,他们是保卫边防、浴血奋战、献 身沙场的勇士,作者对他们进行了热情讴歌;一种是“游侠儿”,他们只尚空谈,游手好闲, 作者对他们进行了严肃的批评。由“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可以明显看出。 答案:作者对保卫边防、浴血奋战、献身沙场的“幽并客”这些勇士进行了热情的讴歌; 对只尚空谈而游手好闲的“游侠儿”进行了严肃的批评。 [4 大题型增分练] 角度术语练规范,考场答题若等闲 题 型 题 号 形象题 2(1)、5(1)、6(1)、7(1) 语言题 8(1)、9(2) 技巧题 1(2)、2(2)、3(1)、4(1)、5(1)、7(2)、9(1) 思想情感题 3(2)、4(2)、5(2)、6(2)、8(2)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余 干 旅 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1)这首诗是怎样体现时间变化的?请具体说明。 答: (2)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具体阐释。 答: 答案:(1)用“暮天”“枫叶稀”暗示已是秋天的日暮时分,用城门关闭暗示夜色渐浓, 进而写到明月初上,直到夜阑人静,坐听“捣寒衣”的砧声,用特定的景物显示时间的推移。 (2)运用了寓情于景的表达技巧。草木摇落,霜摧叶稀,这一番秋景描写,既暗示了时 间和节令,又蕴含着诗人凄清、冷寂的情怀,隐隐透露出一种郁郁的思乡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渔家傲 ① 欧阳修 花底忽闻敲两桨,逡巡女伴来寻访。酒盏旋将荷叶当②。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 花 气酒香清厮③酿,花腮酒面红相向。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搁在沙滩上。 [注] ①本词描写一群采莲姑娘,在荡舟采莲时喝酒逗乐的情景。②当(dàng):作为、 代替。③厮:相。与下句“相”互文同义。 (1)词的上片描绘出了姑娘们什么样的情态? 答: (2)词的下片运用了映衬的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 答: 答案:(1)花底敲桨,女伴相寻,喝酒逗乐,“忽”“逡巡”“旋”三个动词,汇成一 连串快速的行动节奏,描绘出了姑娘们青春活泼、动作麻利的情态。 (2)①色彩映衬:花的红艳和脸的红晕相互辉映;绿阴下醉倚,绿叶与红颜映衬。②嗅 觉映衬:花的馨香和酒的清香映衬。③醉后绿阴下稍眠,与“红相向”“惊起望”又形成 “静”与“闹”的映衬。通过多重映衬,构成了一幅美女莲中嬉戏的生动画面,抒发了词人 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塞 路 初 晴 雍 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注]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注] 行子:出行的人。 (1)诗歌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做简要赏析。 答: (2)请简要赏析最后两句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1)诗歌在颔联中用了拟人的手法。用“侵”和“傍”字,将“新水”和“残烟” 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雨后黄昏时,积水在青草丰茂的路上自由地向低洼处肆意流淌, 袅袅的炊烟还盘旋在被绿杨簇拥的村庄上的情景,展示了一幅雨后塞外草原的壮观图景。 (2)诗人借傍晚塞外雨后人们听说边疆无战事而悠然欣赏三三两两的游骑在秋日的草原 上游猎的悠闲图景,表达了自己对草原的热爱和对和平的向往。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野泊对月有感 ① 周 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 ③ 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 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③行朝, 指朝廷迁移不定。 (1)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 (2)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 答案:(1)①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②前一句写静景(视觉),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 望天空北斗横斜;后一句写动景(听觉),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暗指兵荒马乱。③动 静结合(或视听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2)①漂泊思归之情。“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 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②忧国伤时之情。“欲问行朝旧消 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 象。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 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1)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2)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答案:(1)颈联描绘的是一幅萧瑟的边塞风光图。临近傍晚,荒芜的边城传来角声,有时高 昂,有时呜咽,由原州城楼向外望去,泾河早已结冰,不再流淌。采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 合)的手法。“塞角高咽”是听觉和动态描写,“泾河不流”是视觉和静态描写。 (2)“异乡”“独上”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惟有雁”“更无州”“冻 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贫官”“客”“离恨”表达了人生不如意的 郁闷、无奈。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 李 端 卢 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1)颔联的景物描写对情感的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 (2)颈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1)“路出寒云外”,故人沿着这条路渐渐远离而去,由于阴云密布,天幕低垂, 依稀望去,路好像伸出寒云之外一般。写的虽是送别之景,但融入了浓重的依依不舍的惜别 之情。“寒云”二字,下笔沉重,给人以无限阴冷和重压的感觉,对友人别离时的悲凉心境 起了烘托作用。诗人回转身时,又逢暮雪霏霏,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后归家时有增无减的孤 寂之感。 (2)颈联不仅感伤个人的身世飘零,而且从侧面反映出时代动乱和人们在动乱中漂泊不 定的生活,感情沉郁。诗人把送别之意,落实到“识君迟”上,表达了惜别和感世、伤怀的 情感,形成了全诗思想感情抒发的高潮。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临江仙 [注] ·信州作 晁补之 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松间药臼竹间衣。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月斜西院愈声悲。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注] 这首词是作者被贬为信州(今江西上饶)酒税后所作。 (1)词的上片塑造了词人怎样的形象? 答: (2)下片第一、二句构思巧妙,请具体分析。 答: 答案:(1)在松林捣药,到竹丛漫步,水源已到而足犹未驻,云涛四起仍茫然远眺,这似乎 是一个十分恬淡超脱的隐士,但实则突出了一个胸积沉郁者的形象。 (2)借怨责一只夜鸟的悲啼,倾诉出自己萦怀难解的谪居之怨、思乡之苦,既用啼声打 破了上片结句营造的看似宁静的氛围,揭示出词人内心的并不宁静,又引出下文表达的怀归 之情,承上启下,构思巧妙。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四) 卢汝弼 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 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 (1)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称这首诗“语意新奇,韵格超绝”,结合诗歌的第一、二 句,找出生动传神的两个字,并加以分析。 答: (2)有人认为这首诗虽然题名为“怨”,却毫无边怨哀叹之情,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 解。 答: 答案:(1)“透”“更”二字。①“透”,风吹飞雪,雪借风势,穿透刀瘢。边疆将士 身经百战,留下累累瘢痕,其艰险痛苦情状已不言而喻;该字写出负伤过的将士仍在守戍的 岗位上继续冲风冒雪,所以该字又不单写风雪本身,而是说风从已有的刀瘢处透进去,加倍 写出戍边将士的艰辛。②“更”字,以增其“寒”字的分量,此句化用了古乐府“饮马长城 窟,水寒伤马骨”句,极言边塞的苦寒。 (2)①“半夜火来知有敌”,是说烽火夜燃,传来敌人夜袭的警报。“一时齐保贺兰山”, 是这首小诗诗意所在。“一时”,犹言同时,无先后;“齐”,犹言共同,无例外。形容闻 警后将士们在极困难的自然条件下,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豪情。②诗歌前两句对北地的严 寒的描写,也正为下文表现将士们的不畏艰苦蓄势。所以这是一首高扬英雄主义,充满积极 乐观精神的小诗。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客 怀 何应龙 客怀处处不宜秋,秋到梧桐动客愁。 想得故人无字到,雁声远过夕阳楼。 (1)诗歌最后一句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诗句赏析。 答: (2)全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解析:(1)根据题干中的“如何写景”可知,这是考查表现手法,应从写景的角度和特 点入手。“雁声远过夕阳楼”,首先要了解其中“声”与“夕阳”是视听结合和动静结合, 然后结合诗句对手法进行分析,最后指出表达的情感即可。 (2)“诗眼”是指能够集中体现诗歌思想的词语,这是一首羁旅诗,表达了游子思乡怀 人的愁苦,所以可以确定本诗的诗眼为“愁”字。接下来结合全诗分析,诗句是如何体现 “愁”的。分析时一定要注意突出“愁”字。 答案:(1)运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写了“声”和“夕阳”,夕阳下的楼景 为视觉,雁声为听觉,雁声为动,夕阳下的楼为静。大雁已飞过洒满夕阳的高楼而渐渐远去, 唯有即将消失的雁声尚在耳畔回响,描写了一幅辽远却又寂寥的图景。表达了漂泊天涯的孤 客思乡怀人的愁苦心情。(其他手法分析合理亦可) (2)“愁”字。诗歌内容情感句句围绕“愁”字展开,首句写诗人客居他乡,处处秋景 引发游子的悲愁情怀;第二句写梧桐落叶的景象触动了异乡客寂寞、孤独的悲秋情思;第三 句写诗人急盼见到亲人朋友的片语只言,结果却“无字到”,杳无音讯,便是更添愁苦;最 后一句写传书的鸿雁飞去,消失在洒满夕阳的高楼之处,只余雁声回荡耳际,更是愁上加愁。 知识清单六 高考例解古诗歌的主要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重点,更是难点、易混点。用高考题例解印证,把技巧化抽象为具体,让考 生由感性知理性,辨得清,用得活! 一、表达方式 古代诗歌常用的表达方式是描写、抒情、议论,而描写与抒情为考查重点。下面重点介 绍与这两种表达方式相关的知识。 (一)描写 1.侧面描写 说明 对接高考 题目答案 判定理由 亦称“间接描写”。 通过其他事物或环境 描写对主要对象加以 渲染烘托,使之突出、 鲜明。 (2015·浙江高考)阅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后面的问题。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 者 [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 寄幽情。尽百喙春和, 群喧夜寂,老凤孤鸣。 都来四条弦里,有无 穷、旧谱与新声。写 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 底 ② 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 洗耳为渠听。想关塞 风寒,浔阳月色,似 醉还醒。轩窗静来偏 好,到曲终、怀抱转 分明。相见今朝何 处?语溪 ③ 乍雨初晴。 [注] ①律吕,此指 乐律或音律。② ,一 种弦乐器,如筝。③ 语溪,溪水名,在今 浙江桐乡。 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 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 异。 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 描写(乐曲的演奏者、 乐曲旋律的复杂变 化、乐曲声律的高雅 等),侧重正面描写、 直接描写。 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 描写(气氛感受、典故 联想、景色渲染等), 侧重侧面描写、间接 描写。 (1)题干中有“描写 角度”,说明应从描 写的技巧入手分析; (2)下片由“洗耳为 渠听”可知,主要是 从听者的角度来描写 乐曲,并且运用联想 与想象进行渲染描 绘,属于侧面描写。 2.正面描写 类型 说明 对接高考 题目答案 判定理由 白 描 白描原是中国绘 画的传统手法,指 (2012·福建高 考)阅读下面这首 “箬笠”“蓑 衣”勾勒出钓翁 (1)从题干中“描写 颇为精妙”可知,应 不着颜色,也不画 背景,只用虚线勾 勒人物形象的画 法。文学中指用简 练的笔墨,不加烘 托,不事雕饰,抓 住描写对象的特 征,如实地勾勒出 生动的形象。 诗歌,回答问题。 望 江 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 翁。箬笠但闻冰散 响,蓑衣时振玉花 [注] 空。图画若为 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 中。茅舍竹篱依小 屿,缩鳊圆鲫入轻 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 诗余》卷二十五) [注] 玉花:喻雪 花。 “箬笠但闻冰散 响,蓑衣时振玉花 空”这两句的描 写颇为精妙,请简 要赏析。 雪天垂钓的外在 形象,画面简约, 意境空灵。“冰散 响”描写轻细的 声音,衬托出环境 的寂静、钓翁的宁 静。钓翁“时振玉 花空”的动作,衬 托出钓翁的凝定。 “但”字写出了 钓翁的心无旁骛。 从描写的角度分析; (2)从“箬笠”“蓑 衣”等词语可见作 者用简练的笔墨勾 勒人物的外在形象。 细 节 描 写 细节描写是指抓 住生活中的细微 而又具体的典型 情节,加以生动细 致的描绘,它具体 渗透在对人物、景 物或场面描写之 中。细节,指人物、 景物、事件等表现 对象的富有特色 的细枝末节。细节 描写中,主要抓住 心理、动作、语言、 (2015·福建高 考)阅读下面的诗 歌,完成后面的题 目。 秋 夜 纪 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 ① 浮太清 ② 。 风林一叶下, 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 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 ①上句写微风穿 过树林,叶子悄然 落下; ②下句写露水沾 湿秋草,百虫鸣 叫; ③全联细致地写 出了秋夜的寂静, 营造出一种凄清 的氛围。 (1)从题干中的“第 二联写景精细”可 知为细节描写; (2)第二联细描,写 风吹树林,一叶飘 落,露湿野草,百虫 竞鸣。 神态等进行描述。 路,炬火驿前迎。 ④ (选自《四库全书》 本《放翁诗选》) [注] ①明河:银 河。②太清:指天 空。③散关:即大 散关。④炬火驿前 迎:举着火把到驿 馆前迎接。 第二联写景精细, 请简要分析。 动 静 结 合 对事物、景物作动 态、静态的描写, 或以动衬静,或以 静衬动,或“动静 结合”,相辅相 成。 (2016·天津高 考)阅读下面的 诗,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 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 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 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 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请结合诗句说明 颔联采用了哪些 表现手法。 ①动静结合。落日 与鸟,是动态描 写;秋日原野,是 静态描写。 ②寓情于景。通过 描写秋原的空阔, 表现出诗人闲适 的心境。 (1)题干中的“表现 手法”指出了分析 的角度; (2)颔联中的动词 “落”“下”“闲 ”及名词 “鸟”“秋原”等 可判断具体手法。 虚 实 结 合 把眼前现实的描 写与回忆、想象结 合起来。凡是写想 象和回忆、虚幻世 界和梦境以及设 (2013·天津高 考)阅读下面这首 词,按要求作答。 鹧鸪天 送廓之 秋试 ① “白苎新袍入嫩 凉”“春蚕食叶 响回廊”是实写, 点明时令和环境; “明年此日青云 (1)题干中的“虚实 相生”指出了分析 的角度; (2)由题目“送廓之 秋试”与词中“明 想之景的均为虚 写。虚实相映,激 发联想与想象,丰 富内容,拓展意 境,鲜明突出,富 于变化。 [宋]辛弃疾 白苎 ② 新袍入嫩 凉。春蚕食叶响回 廊。禹门 ③ 已准桃 花浪,月殿先收桂 子香。 鹏北 海,凤朝阳。又携 书剑路茫茫。明年 此日青云去,却笑 人间举子忙。 [注] ①秋试:科 举时代秋季举行 的考试。②白苎 (zhù):用白色苎 麻织成的布。③禹 门:即龙门,古时 以“鱼跃龙门” 喻指考试得中。 请举一例分析本 词虚实相生的艺 术手法。 去,却笑人间举子 忙”是虚写,想象 金榜题名后轻松 愉悦的心情。虚实 相生,表达对应考 者的良好祝愿。 年此日……”不难 判定实写和虚写的 内容。 绘 声 绘 色 绘 形 通过视觉、听觉、 触觉、嗅觉,或通 过色彩、声音去描 写景物。凡是诗词 中出现了颜色词, 即应考虑视觉(或 绘色);出现了表 声音的词,即应考 虑听觉(或绘声) 或动静结合;如有 冷暖,须考虑触 觉;如有花香之 类,须考虑嗅觉。 (2013·辽宁高 考)阅读下面这首 宋诗,完成后面的 题目。 竹 轩 诗 兴 张 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 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 叶声轻逐篆 [注] 烟 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 冬昼闲吟雪压摧。 全联视听结合,生 动地描写了诗人 的所见所闻,表现 了竹轩环境的清 幽和诗人生活的 闲适;“梢影细从 茶碗入”准确地 描绘了茶具间光 影的变化;“叶声 轻逐篆烟来”运 用比拟(拟人)手 法,形象地写出叶 声与烟缕升起相 (1)题干中的“描写 精妙”说明应从描 写的角度答题; (2)第二联先写诗人 看到的,是视觉;再 写诗人听到的,是听 觉;视听结合,生动 地描写了诗人的所 见所闻,表现了竹轩 环境的清幽和诗人 生活的闲适。 预想此时应更好, 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 篆:盘香。 因盘香曲绕如篆 文,故称。 本诗第二联描写 精妙,请简要分 析。 伴的动态美。 点 面 结 合 所谓“点”,指的 是最能显示人事 景物的形象状态 特征的详细描写; 所谓“面”,指的 是对人事景物的 叙述或概括性描 写。点面结合就是 “点”的详细描 写和“面”的叙 述或概括性描写 的有机结合。 (2014·安徽高 考)阅读下面这首 词,完成后面的题 目。 阮郎归 西湖春 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 香红渐渐稀。番腾 ① 妆束闹苏堤,留 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 凌波 ② 寸不移。三 三两两叫船儿,人 归春也归。 [注] ①番腾:同 “翻腾”。②凌 波:这里指女子步 履。曹植《洛神 赋》:“凌波微步, 罗袜生尘。” 这首词描写了暮 春之景,请从点面 结合的角度作简 要赏析。 香红渐稀,是面的 描写;花褪雨,絮 沾泥,则是点的刻 画。勾勒写意,细 节传神,点面结 合,相互映衬;以 景起情,丰富了词 作情感内涵。 (1)题干中有明确的 答题方向,即“从点 面结合的角度作简 要赏析”; (2)“香红渐渐稀” 从整体上表现春意 阑珊的景象,是写 景;“花褪雨,絮沾 泥”则从细微处着 眼,表现雨后春花凋 零,沾染泥土的残 败,蕴含深情。 (二)抒情 类型 说明 对接高考 题目答案 判定理由 直 接 抒 情 直接表达作者强 烈的爱憎、喜怒、 哀乐等主观感 情。包括直抒豪 情壮志、愤世嫉 俗之情、悲思愁 绪、欢快喜悦之 情。 (2015·新课标 全国卷Ⅱ)阅读 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后面的题 目。 残 春 旅 舍 韩 偓 ① 旅舍残春宿雨 晴,恍然心地忆 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 落,池面鱼吹柳 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 域,酒冲愁阵出 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 ③ ,拂拭朝簪待眼 明 ④ 。 [注] ①韩偓 (约 842-923): 字致尧,京兆万 年(今陕西西安) 人。这首诗是作 者流徙闽地时所 作。②咸京:这 里借指都城长 安。③梁:官帽 上的横脊,古代 以梁的多少区分 官阶。④朝簪: 朝廷官员的冠 饰。 表达了作者内心 孤寂愁苦,但仍 忠于大唐、心系 故国之情。通过 参禅使自己平 静,通过饮酒化 解“愁阵”,表 明他内心孤寂愁 苦;避免染“尘 埃”,整理朝冠 期待“眼明”, 表明他不愿依附 奸佞,对大唐一 片忠心。 (1)“后两联表 达了作者什么样 的感情”划定了 答题的范围; (2)五、六句具体 写诗人客居馆舍 中的情景。“禅 伏诗魔”“酒冲 愁阵”足见诗人 借诗发泄不满, 借酒浇愁愁更 愁。七、八句表 达了作者深知唐 王朝避免不了灭 亡的命运,而自 己又无所作为, 故所作之诗多缅 怀往事,情调悲 凉,最后表达了 诗人兢兢业业, 力求尽职,无负 朝冠的心情。 这首诗的后两联 表达了作者什么 样的感情?请简 要分析。 间 接 抒 情 作者对某种景象 或某种客观事物 有感触时,把自 身所要抒发的感 情、表达的思想 寄寓在景物中, 通过描写景、物 予以抒发。或直 接以景物描写代 替情感抒发,或 先写景后抒情。 (2013·广东高 考)阅读下面的 宋词,然后回答 问题。 鹧 鸪 天 [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 吹,山前水阔暝 云低。劳劳①燕子 人千里,落落梨 花雨一枝。 修 禊 ② 近,卖饧 ③ 时, 故乡惟有梦相 随。夜来折得江 头柳,不是苏堤 ④ 也皱眉。 [注] ①劳劳: 遥远。②修禊: 古俗春季于水滨 设祭。③卖饧: 清明前后卖糖 粥。④苏堤:作 者家乡杭州的名 胜,以柳闻名。 作者在词的上片 是怎样借景抒情 的? 词的开头,玉笛 声唤起作者的哀 怨之情。春水茫 茫,暮云低垂, 使作者心情变得 黯淡。看到远飞 的燕子,作者不 禁想起自己飘零 千里之外;看到 雨打过后稀疏的 梨花,作者感到 自己孤寂无依。 (1)“怎样借景 抒情”明确了答 题的角度; (2)本词上片由 听觉到视觉,由 远及近,因声而 望景,由景再生 情; (3)情景之间的 相似性,如“水 阔云低”暗示了 心情的黯淡,燕 子远去和人千里 又极为相似, “落落梨花”又 恰是孤寂无依的 词人的真实写 照。 [补充说明] 1.“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 (1)前者用于写景诗中,后者多用于咏物诗中。 (2)前者的“景”一般由多个物象构成,后者一般只有一个物象,它是靠一个物象的众 多方面构成“景象”。 (3)前者的近义语是“情景交融”,后者的近义语是“借物咏怀”,甚至是“象征”。 2.其他 如问及情与景的关系,可回答寓(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融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以 哀情写乐景、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等。 二、表现手法 从广义上来讲,表现手法是指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表情 达意的方式。常考的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类型 说明 对接高考 题目答案 判定理由 比 兴 “兴”是先言他 物以引起所咏之 辞,也叫起兴。 “比”是“以彼 物比此物”,即对 人或物加以形象 的比喻,使其特征 更加鲜明突出。 “比”“兴”联 用,专用以指诗有 寄托之意。 (2014·湖南高考) 阅读下面的古诗, 完成题目。 桃 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 华。 之子于归 ① ,宜其室 家。 桃之夭夭,有 ② 其 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 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 蓁 ③ 。 之子于归,宜其家 人。 [注] ①归:出嫁。 ② (fén):草木果 实繁盛硕大的样 子。③蓁(zhēn)蓁: 草木茂盛的样子。 请从比兴手法运用 的角度赏析全诗。 以“桃之夭夭”起 兴,通过铺垫和渲 染,热烈而真挚地 表达了对新娘的赞 美和祝福。以桃设 比,通过对桃花、 桃实、桃叶的描写, 在赞美新娘美丽贤 淑的同时,从不同 的角度祝福新娘婚 后夫妻和睦、子孙 繁衍、家族兴旺; 联想巧妙,形象鲜 明,意趣盎然。 (1)“从比兴手法 运用的角度赏 析”明确了答题 角度; (2)诗歌每章的前 两句是兴句,以生 动鲜明的形象,点 明婚礼举行的时 令,烘托出婚礼热 闹、欢畅的气氛, 并给予人们丰富 的联想。 烘 托 描写甲事物时,不 直接从甲事物入 手,而是通过描写 与之相关联的另 外一些事物,来达 到描写甲事物的 目的。它是用一事 物暗示出另一事 物。 (2013·新课标全 国卷Ⅱ)阅读下面 这首宋诗,完成后 面的题目。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 (其一) 朱 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 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 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 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 却望柴荆独自回。 这首咏梅诗中,作 者是用什么手法来 表现梅花的?请简 要分析。 运用了烘托和渲染 的手法。全诗几乎 未涉及梅花的色 香,而注重环境的 烘托和感情的渲 染,从而表现梅花 的精神和品格。 (1)本诗的抒写重 点是梅花,但作者 却从“雪”“日 落”“寒鸦”等 环境描写及“惆 怅”“恨”等情 感的表达入手,可 见这首诗并没有 采用直接描写的 手法,而主要采用 了烘托的间接描 写手法。 (2)尾联也有对环 境的渲染。“日 落”“寒鸦起” 一方面渲染环境 的冷寂、凄清,烘 托诗人内心的孤 寂落寞;另一方面 也表现了其徘徊 于梅下时间之长, 突出其“惆怅” 之深。 渲 染 本是一种国画技 法,一般是在需要 强调的地方浓墨 重彩,使画面形象 的某一方面更为 突出。用于艺术创 作,是从正面着意 描写。 衬 托 从侧面烘托主体, 有正衬与反衬之 分。“正衬”是同 类事物或相类似 事物的并举映衬, 如以繁华衬繁华, 以乐景衬乐情,以 哀景写哀情等。 “反衬”是运用 矛盾的一方面去 (2014·新课标全 国卷Ⅱ)阅读下面 这首诗,完成后面 的题目。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注] 曾为流离惯别家, 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 惆怅起来山月斜。 诗人是用衬托的方 法来表现感情的。 诗人虽然到处漂 泊,但好像对此并 不在意,认为这是 “等闲”之事;而 客中一觉梦醒,思 家乡、念亲人的惆 怅之情不禁油然而 生。 (1)“孤灯”所具 有的悲剧意味,衬 托出诗人的孤独 与无奈; (2)“斜月”意象 的加入,衬托诗人 的感伤,那是一种 凄然的美,仿佛万 籁俱寂之夜,只有 一盏孤灯,作者企 映衬另一方面,如 以恶衬善,以乐景 写哀情等。 [注] 韦庄(约 836 -910):字端己, 长安杜陵(今陕西 西安东南)人。曾流 离迁徙于汴洛、吴 越等地。 韦庄在诗中是用什 么方法表现感情 的?请简要分析。 图在黑夜中寻找 寄托,然而醒来时 却是斜月相迎,此 情此景让人愈加 惆怅。 对 比 (对照) 把两种相对或相 反的事物或情形 作对照,互相比 较。 (2013·四川高考) 阅读下面的宋诗, 回答问题。 九日和韩魏公 ① 苏 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 萧萧华发映金罍 ② 。 不堪丞相延东阁, 闲伴诸儒老曲台 ③ 。 佳节久从愁里过, 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 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 ①九日,农 历九月九日,即重 阳节;韩魏公,即 韩琦,时为丞相。 ②金罍,泛指酒盏。 ③曲台,指太常寺, 掌礼乐郊庙社稷之 事。 “佳节久从愁里 过,壮心偶傍醉中 来”在对比手法的 运用上有何妙处? 用三层对比强化了 诗人忧愁之深和潜 藏于胸的壮心未 绝。佳节时不喜反 忧,壮心在现实中 的落空与在醉酒豪 言中的显现, “久”与“偶”在 时间上一长一短: 三层对比,层层递 进,准确地表现了 作者的内心世界。 (1)“佳节”与 “愁”的对比之 妙; (2)诗人的“壮 心”与现实的 “傍醉”的对比 之妙; (3)时间 “久”(长)与 “偶”(短)的对 比之妙。 请简要赏析。 抑 扬 抑扬就是把要贬 抑否定的方面和 要肯定的方面同 时说出来,只突出 强调其中一个方 面以达到抑此扬 彼或抑彼扬此的 目的。其抑扬关系 有先扬后抑和先 抑后扬之分。 (2011·山东高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 诗,回答问题。 咏 山 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 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 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 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 长自清。 结合全诗,简要分 析“映地为天色, 飞空作雨声”的妙 处。 这两句从声与色的 角度描写了山泉的 情态。山泉平缓流 淌时,清澈见底, 水面映照天光云 色;凌空而下时, 水石相激,作风雨 之声。山泉虽然无 名,却有映地照天、 兴风作雨的奇观。 与前面两句形成了 先抑后扬(欲扬先 抑)的效果。前两句 写山泉的平凡无 名,为抑;这两句 凸现泉流山中的奇 观,为扬。如此描 写也为最后两句称 赞山泉作了铺垫。 (1)题干中“结合 全诗”,即结合上 下文诗句与诗题 分析; (2)句中“天 色”“雨声”暗 示写作角度。 托 物 言 志 也称寄意于物,是 指诗人运用象征 或起兴等手法,通 过描摹客观事物 的某一个方面的 特征来表达作者 情感或揭示作品 的主旨。 (2007·海南、宁夏 高考)阅读下面这 首宋诗,回答问题。 小 斋 即 事 刘一止 ① 怜琴为弦直, 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 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 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 不系有兴亡。 [注] ①刘一止: 作者写琴棋二物是 托物言志。他以琴 棋二物的“品”, 来写自己的 “志”;直——正 直,方——有棱角。 正因为自己的方直 之品不变,结果到 头来“世愈 疏”“万事妨”, 只落得小斋独处, 无关乎国家的兴亡 了。这些都抒发了 作者对个人遭遇的 题干中的“琴棋 二物”提示思考 的角度;“借琴棋 抒发……情怀” 提示了答案内容。 宋徽宗宣和三年 (1121)进士,曾任 监察御史等职,有 记载说他曾因“忤 秦桧”而被罢官。 ②局:指棋盘。 作者为什么要写琴 棋二物?他想借琴 棋抒发一种什么样 的情怀? 感慨,对世事讥讽 的情怀。 联想、 想 象 联想,就是由一事 物想到另一事物 的心理过程。想 象,就是在原有感 性形象的基础上 创造出新形象的 过程。 联想与想象经常 在一起使用,可以 使文章内容更为 丰富,形象更丰 满、生动,增添文 章的艺术表现力。 (2013·福建高 考)阅读下面的诗 歌,完成后面题 目。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 望柴扉。 远壑杜鹃 ① 响,前 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 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 已息机 ② 。 (选自《宋诗精华 录》) [注] ①杜鹃:又 名子规。②息机: 摆脱琐事杂务,停 止世俗活动。 三、四两联是怎样 借助想象之景来 抒发情感的?请 颈联想象友人喜 逢家乡的燕子,一 洗征尘,表现出归 家时轻松愉悦的 心情。尾联进一步 设想友人归家后 悠闲自在的生活, 寄托了对友人真 诚的祝福,也暗含 着诗人对超脱世 俗的自由生活的 向往。 (1)明确想象之景; (2)由“逢社燕”“浣征 衣”“自临水”归纳出轻松、愉 悦、闲适的心情;由“应知已息 机”归纳出对友人的祝愿。 简要赏析。 用 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 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 故事来表达作者 的思想感情,包括 对现实生活中某 些问题的立场和 愿望等。引用或化 用前人诗句,目的 是加深诗中的意 境,促使人联想从 而达到意出言外 的作用。用典可抒 发自己的情感、讽 刺时事。 (2013·江西高 考)阅读下面一首 宋词,完成后面的 题目。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 饯席上作 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 短歌行。何人为我 楚舞,听我楚狂 声?余既滋兰九 畹,又树蕙之百 亩,秋菊更餐英②。 门外沧浪水,可以 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 似,身后名?人间 万事,毫发常重泰 山轻。悲莫悲生离 别,乐莫乐新相 识,儿女古今情。 富贵非吾事,归与 白鸥盟。 [注] ①绍熙三 年(壬子),辛弃疾 奉召赴临安,在陈 端仁的饯行席上 赋此词。②“余 既”三句出自《离 骚》:“余既滋兰 之九畹,又树蕙之 百亩”“朝饮木 两个典故分别出 自《论语》和陶渊 明《归去来兮辞》。 前者以楚狂接舆 的典故,表达了词 人抗金复国理想 无人理解的悲愤; 后者以陶渊明自 况,抒发了词人淡 泊名利、洁身自好 的情怀。 (1)典故出处要联系课文或已掌 握的知识; (2)“情思”可结合内容、作者、 所学课文等。 兰之坠露兮,夕餐 秋菊之落英”。 指出“听我楚狂 声”和“富贵非 吾事”典故的出 处。词人借它们分 别表达了什么情 思? [补充说明] 诗歌鉴赏题对术语的要求并不十分严格。考生平时应力求准确把握,注意相近概念能够 自圆其说。阅卷评分时,如将“对比”答成“反衬”,将“衬托”答成“烘托”均算正确。 1.“对比”与“衬托” (1)对比突出的是双方,二者都是主体,而且它与作比事物,是相反关系;衬托是突出 双方中的一方,二者有主有次,一个为主体,一个为衬体,主体与衬体构成相衬关系。 (2)对比是由性质对立的两个事物构成,而衬托是由性质相近或相对的两个事物构成。 如由一个事物的两面构成的,则是对比,不是“衬托”。如欧阳修的《画眉鸟》:“百啭千 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它是画眉鸟的“林中啼” 与“笼中啼”构成对比,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构成对比,“自在”与“不自在”是相反的 关系,所以不是衬托。 2.“衬托”与“烘托” (1)相似点:二者所举事物之间都有主次之分,都是为了使主体特色更加鲜明突出。 (2)不同点:①衬托一般是列举一个次要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而烘托一般采用多个次 要事物突出主要事物;②主体事物出现的是衬托,主体事物暂不出现的是烘托。 除以上手法外,还须注意以下两种手法: (1)对写法(也称“主客移位法”):有时诗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不直接从自己 落笔,而是撇开自己,从对方或其他事物着笔,如高适的《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诗中本来抒写的是诗人自己的思乡 之情,但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家乡,反而写故乡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借此衬托自己 除夕之夜独处旅馆的思乡之情,所以诗中第三句运用了对写法。此类试题,在分析表现手法 时,可答想象、虚写,不必回答对写法这样的专业术语。 (2)意象组合:句子中不用谓语,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 生动可感的图像,既可烘托气氛,又可创造意境,表达情感,从而使诗句表达具有凝练含蓄 之美。如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 霜”、白朴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最为脍炙人口的莫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 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作者将 9 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名词 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做到了曲中有画,画中有诗,令之成为千古名句。 三、修辞手法 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具体分析,不能泛泛而谈。此类试 题所涉及的修辞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类型 说明 对接高考 题目答案 判定理由 比 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 来比作另一种事物 或情景,可分为明 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 把抽象事物形象化 的作用。 (2013·安徽高考) 阅读下面两首诗, 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 斋 独 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 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 人独宿。 和韦苏州 [注] 《秋斋 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 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 不成宿。 [注] 韦苏州:即 韦应物,因其曾任 苏州刺史,故称 “韦苏州”。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 第一句使用的修辞 手法,并加以赏析。 韦诗:比喻,以烛 喻月。山月皎洁, 宛如夜烛相伴,照 人无眠。 赵诗:借代,借 “晕”代月。 “晕”配以 “冷”,突出月夜 寒意侵人;“晕” 又预示天气变化, 引出下句。 (1)第一首诗的第 一句中,一个 “如”字,将月比 作烛。这是比喻中 的明喻。 (2)第二首诗的第 一句中,以“晕” 代月。这是以特征 代本体。 借 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 代替所要表达的事 物。借代可用部分 代全体、具体代替 抽象等。 比 拟 包括拟人和拟物。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 叫拟人,把人当物, 或把此物当彼物来 写叫拟物。比拟有 (2014·辽宁高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 词,回答问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 南漪钓隐 此句采用了比拟 (拟物)的手法,化 无形为有形,使抽 象的春愁变得形 象、生动。 “卷帘尽放春愁 去”一句是说卷帘 把春愁放出屋外; 本来“愁”是无形 的,但用 促使读者产生联 想,使描写的人、 物、事表现得更形 象、生动的作用。 周 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 放春愁去。昼长无 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 香,春在无 人处。移舟去。未 成新句,一砚梨花 雨。 “卷帘尽放春愁 去”一句,在表达 技巧上有何妙处? 请结合词句赏析。 “放”“去”等动 词,以比拟的手法, 把“愁”化无形为 有形,使得词句更 加形象化。 双 关 双关是在一定的语 言环境中利用语音 或语义的条件,有 意使语句具有双重 意思,言在此而意 在彼的修辞手法。 包括谐音双关和语 意双关。 (2015·广东高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早过大通驿 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 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 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 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斟酌 在荆关 ② 。 [注] ①大通驿: 在安徽铜陵,大通 河由此入长江,作 者乘船途经此地。 ②荆关:五代后梁 画家荆浩、关仝, 二人擅长山水画。 第三联的“软”字 在艺术表现上很有 ①“软”字一语双 关,既是写风软, 也是写江水之软。 ②写出了微风轻 柔,温软拂面,也 写出了软风吹拂江 水,使江水也变得 温柔绵软,微波轻 漾。 ③展现了一幅风吹 波澜、风和水暖的 清晨美景,生动形 象,具有艺术感染 力。 (1)“软”体现了 “风”与“江水” 的特点:二者从本 质上来说都是 “软”的。 (2)“软”体现了 “风”与“江水” 的关系:微风轻柔, 温软拂面,软风吹 拂江水,使江水也 变得温柔绵软,微 波轻漾。 特色,请作赏析。 [补充说明] 1.表现手法与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着眼于宏观,是就诗歌整体或某一部分而言的;而修辞手法考虑的是微观,它 主要就句子而言,它增强的是诗歌中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是加强对句子的修饰作用。诗歌 鉴赏的一大误区便是许多考生在回答表现手法题时只从修辞手法角度思考、作答,而不知还 有其他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一般就句子设问时,方可成为思考角度;就全篇命题时,它只能是答案的一部 分。 2.比喻、借代与比拟 比喻强调的是相似性,借代强调的是相关性,体现喻体与借体的均为名词;而比拟因是 用人的动作去写物,所以体现比拟修辞的应是动词,是句子。 注意:单纯考查修辞的试题较少,即使是赏析修辞手法的作用,也常常与各种表现手法 结合作答,如反衬、动静、虚实、借景抒情等,赏析时须注意。 古诗歌难点题型强化练——比较鉴赏专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州宅堂前荷花 范成大 [注] 凌波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 范成大(1126-1193),今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 时所作。 (1)本诗颔联描写精妙,请试作分析。 答: (2)同是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 后两联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1)颔联运用拟人、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荷花晨昏各异的神态与风韵。“有意十 分开晓露”准确写出清晨荷花带着晶莹的露珠尽情绽放的风姿;“无情一饷敛斜阳”生动再 现荷花在落日的余晖中敛起花瓣冷艳庄重的情态。 (2)相同点:都抒发了对荷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并且借花喻人,表达出坚守理想和情 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 不同点:本诗尾联,诗人由州宅堂前的荷花,想到自己家乡石湖的荷花以及往来穿梭的 游船画舫,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归隐之心。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眉 峰 碧 无名氏 蹙破眉峰碧。纤手还重执。镇日①相看未足时,忍便使鸳鸯只②! 薄暮投村驿。风雨 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 [注] ①镇日:整天,从早到晚。②只:孤独的。 (1)“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一句既形象,又充满情感。请结合词句作简 要分析。 答: (2)请简要分析柳永的《雨霖铃》与这首词的异曲同工之处。 答: 答案:(1)“窗外芭蕉”和“窗里人”本无联系,但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窗里人通过 联想把芭蕉和自己联系在一起,与后句的雨水“心头”“滴”组合在一起。“分明叶上心头 滴”一句,在丰富形象的基础上,表达出了非常强烈的感情。具体说就是:雨水滴在叶上, 也滴在心头。可更进一步理解为,愁绪像雨水滴在叶上一样不住地涌上心头。作者用具体可 感的雨水,将心中不断涌起的愁绪十分生动、形象、强烈地表现了出来。 (2)细节描写“执手”相同,以分手前的动作表现情感。借哀景写哀情相同。使用虚实 结合手法相同:本词上片虚写回忆,下片抒写现实感受;《雨霖铃》相反,上片写眼前分离 之景,下片写对未来的想象。 3.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回答问题。 浣 溪 沙 苏轼① 其 二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 ② 。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 ③ 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其 三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 ④ 软 ⑤ 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注] ①公元 1078 年(北宋元丰元年)徐州发生严重春旱,作者作为徐州太守,曾往石 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农村,写了一组《浣溪沙》词记途中观感。②茜 罗裙:红色的罗裙。③赛神:也叫迎神赛会,用仪仗、鼓乐、杂戏迎神出庙,周游街巷。④ 捣麨:炒干后捣成粉末。⑤软:本字为“餪”,有“送食”之义。 (1)两首词的上阕同是写农村的女子,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词作简要分析。 答: (2)有人说“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简单细节,含蕴不尽,既写出了现实,又 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请结合词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1)①前一首主要是通过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写农村女子化妆后穿上红裙争着 看太守的热闹欢快情景,表现了农村女子的青春活泼。②后一首主要是通过景物描写和侧面 描写来表现农村女子雨后煮茧络丝的紧张忙碌情景,表现了农村女子的勤劳淳朴。 (2)①现实:春旱曾给百姓造成的灾难之重。“捋青捣麨软饥肠”,运用细节描写一位 老翁须发垂白,手扶藜杖,抬着那迷离朦胧的双眼,从未全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希望能够 捣碎之后做成干粮充饥的情景,表现这一场过去了的春旱曾给百姓造成的灾难之重。②情感: 期盼丰收,对农民处境的关切和同情。“问言豆叶几时黄”运用反问,表达词人期盼豆类成 熟(豆类生长期短,能缓解农村饥荒),期盼甘霖之后的丰收的美好愿望,关切农民之心、爱 民之意跃然纸上。 4.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题稚川山水 [唐]戴叔伦 新 凉 [宋]徐玑 [注] 秋风思:晋人张翰被齐王同辟为大司马东曹掾,因秋风起,思吴中家乡菰菜、鲈 鱼,遂命驾而归。 (1)两首诗都描写诗人“凉”的心境,在运用手法上有什么异同点? 答: (2)两首诗的三、四句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1)共同点:“凉”是心理感受,两首诗都通过视觉形象,化无形为有形,构成 诗中的“图画”,以渲染凉爽的气氛。 不同点:①戴诗写诗人五月暑天向晚憩息于“松下茅亭”,那江中汀洲,与云齐平的树 木,色调苍苍,为后文思乡作铺垫;徐诗描写水满秧齐、水清叶绿,凉意自然而生。②戴诗 用典,含蓄表达“凉”的深层原因;徐诗运用比拟手法,写黄莺也喜欢早晨的清凉时光,在 青山的影子里欢快地啼鸣,突出清凉的怡人。 (2)戴诗表达了诗人在宦游途中的思归乡情。羁旅途中的游子本就怀有无限乡思,突然 发现隔河相望的青山竟有些像故乡的青山,更牵起无限乡思之情。徐诗借黄莺来表达诗人对 新凉到来的欣喜和惬意的心情。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子 夜 吴 歌 李 白 秋 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冬 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1)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答: (2)两首诗写作角度明显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答: 答案:(1)两首诗都写到了女子对远方征夫的深情思念。《秋歌》还表达了普通百姓对和 平生活的向往(或“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批判”);《冬歌》则突出表达了女子担忧征夫受寒, 渴望冬衣早日送达的急切心理。(意思对即可) (2)《秋歌》着眼于大的场景,通过对长安城“万户捣衣”的描写,塑造了思念丈夫的 女子群像;《冬歌》着眼于小的画面,通过女子“絮征袍”的具体描写,塑造了牵挂征夫的 典型形象。(意思对即可,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亦可) 6.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捣 练 子 令 李 煜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春江花月夜(节选) 张若虚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1)有人认为“深院静,小庭空”在语意上有重复之嫌,你的观点如何?请简要分析。 答: (2)张若虚诗“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与李煜词的末尾两句“无奈夜长人 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都是借月表现了人物的情感,他们表现的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 析。 答: 答案:(1)这两句并不重复,而是词人有意为之。“深院静”是写重重院落,寂静无声, 令人压抑、苦闷,侧重听觉感受;“小庭空”是写庭院小而空荡,了无生机让人百无聊赖, 侧重视觉效果;此二句连用,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极写主人公的孤独与空虚。(意思对 即可) (2)李煜词采用视听结合、声色交融的方式,写出秋月的清光和断续的捣衣声共同触动 了词人内心孤独的心弦,引发了他的万千思绪,被动地承受着愁情满怀之苦。张若虚诗运用 了拟人的手法来写“月”。闺中思妇睹月生愁,思念尤甚,但是多情的月光真诚地依恋着她, 卷不走也拂不掉,生动地表现了思妇内心无法摆脱的愁苦和迷惘。(意思对即可) 7.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 夜 朱淑真 江 上 秋 夜 道 潜 [注] 井梧:井边的梧桐。 (1)这两首诗中诗人都深夜未眠,其原因各是什么? 答: (2)两诗的最后一句有相似之处,但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1)朱淑真的诗中诗人因孤寂伤感而无眠;道潜的诗中诗人因夜雨风急而难眠。 (2)朱淑真的诗“月在梧桐缺处明”描绘了一幅梧桐萧萧、秋月高悬、秋夜疏朗的月色 图,衬托了诗人的孤寂落寞;道潜的诗“月在浮云浅处明”描绘了一幅风停雨住、月出浮云 的清新、宁静的秋夜月色图,表达了作者宁静、愉悦的心境。 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洗 竹 王贞白 ① 道院竹繁教略洗 ② ,鸣琴酌酒看扶疏。 不图结实来双凤,且要长竿钓巨鱼。 锦箨裁冠添散逸,玉芽修馔称清虚。 有时记得三天事,自向琅玕③节下书。 竹 罗 隐 篱外清阴接药阑 ④ ,晓风交戛 ⑤ 碧琅玕。 子猷⑥死后知音少,粉节霜筠谩岁寒。 [注] ①王贞白(875-958):字有道,号灵溪,信州永丰(今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人。 唐末五代十国著名诗人。唐乾宁二年(895)登进士,七年后(902)授职校书郎,尝与罗隐、方 干、贯休同倡和。②略洗:稍加砍除丛竹的繁枝。③琅玕:翠竹的美称。下文“霜筠”义同。 ④药阑:即药栏,庭园中芍药花的围栏,亦泛指一般花栏。⑤交戛:交错缠结。⑥子猷:王 徽之(338-386),字子猷,东晋名士、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第五子。生性高傲,放诞不羁, 时常东游西逛,后来索性辞官,住在山阴。 (1)两诗中“竹”的意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2)同为咏竹诗,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1)①以竹林之茂密,渲染清幽之气氛。②烘托诗人高雅的志气、节操。③作为 行文线索,贯穿全诗内容。 (2)相同点:①两诗都塑造了竹子的清俊形象,寄托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欣赏竹林 风光,终日相依。②两诗都表现了诗人高雅的志节情趣,寄托了淡泊处世的人生理想。诗人 爱竹成癖,以竹为友。 不同点:王诗要用长竿“钓巨鱼”,暗示他有高远的情怀,渴望有朝一日能报效朝廷, 建功立业;而罗诗则运用典故,表示他更愿意过散淡悠闲的生活。(能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 析,言之成理即可) 古诗歌仿真押题练(一) 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独 不 见 李 白 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春蕙忽秋草,莎鸡鸣曲池。 风催寒棕响,月入霜闺悲。 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首诗写白马子(边塞儿)远戍边塞,闺中人忆之而流泪,款款深情,感人至深。 B.“春蕙忽秋草”四句写出了从春天到秋天,闺中人孤独难耐,承受着思念的苦痛。 C.“忆与君别年”两句写当年离别时种下的桃树十分矮小,表达了岁月易逝的悲痛。 D.“终然独不见”一句中的“终然”暗示出戍边之人最终都战死沙场的悲惨命运。 E.“终然独不见”两句点明题意,使用一个“空”字,饱含了闺中人思夫绝望之感。 解析:选 CD C 项,“忆与君别年”两句表达了闺中人年复一年对戍边之人的思念之情; D项,“终然”的解释夸大其辞,“戍边之人最终都战死沙场”的说法太绝对。 (2)赏析“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中数词使用的艺术效果。 答: 答案:“百馀尺”运用夸张手法与“种桃齐蛾眉”形成对比,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写 出桃树之高,时间的流逝,表达了闺中人对丈夫的思念之苦。(言之有理即可)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咏 竹 刘孝先 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 ① 泪,羞入上宫琴 ② 。 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注] ①湘妃:传说中舜帝的妃子,舜亡后,湘妃泪洒竹上,形成斑竹(又叫湘妃竹)。 ②上宫琴:宫廷一流琴师弹奏的琴。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竹生”句既描述了竹恶劣的生长环境,也赋予了竹不图安逸、不慕奢华的品性。 B.“梢云”句运用夸张手法,描绘了竹梢高耸入云的情状,为下文写“高节”做铺垫。 C.“耻染”句表明竹子自感无法与湘妃相比,为不能像湘妃那样痴情而感到羞愧。 D.结尾两句抒写竹子希望能制成长笛高声吟唱的愿望,寄寓了作者的独特情怀。 E.末句“吐龙吟”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渴望像龙飞冲天一样,大展宏图的远大抱负。 解析:选 CE C 项,诗句原意是“耻于染上湘妃的泪迹,羞于作上宫的宫琴”,这里的 解释完全弄反了;E项,末句未运用典故,“吐龙吟”意思是发出龙鸣般的声音,寄寓了诗 人坚守高洁的情操。 (2)这首咏竹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法在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 深山”)诗中也有体现,请以本诗或《石灰吟》作为例子,谈谈你对这种手法的理解。 答: 答案:托物言志是通过对富有特征的物象的描写,将物人格化,赋予事物人的品性,来 寄托作者志向、情趣或理想的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往往能达到形象、委婉、深沉感人的 艺术效果。《咏竹》通过描写竹子身居荒野、高耸向上、外直中空等特点,赋予竹子不慕奢 华、不媚俗、高洁、坚贞、追求理想的品性,表达了自己要像竹子一样坚贞高洁,追求梦想, 愿为国家效力的高尚志趣。这种手法在其他诗人的诗中也常有运用。如于谦的《石灰吟》“千 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借石灰经过“千锤 万凿、烈火焚烧”“清白”“粉末”等特点,将石灰人格化,赋予石灰历经锤炼、不惧焚烧、 不惜粉身碎骨,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人的品性,寄寓作者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 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吟》托物言志,把石灰人格化,委婉形象、深沉动人,极富艺术感染 力。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幽 居 韦应物 ①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 ② ,谁谓薄世荣。 [注] ①韦应物:唐代诗人,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②蹇劣:笨拙。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头两句以人们为生活奔走营谋的世间常态来反衬作者的幽居生活。 B.“独无”二句细致描绘出诗人幽居的情态,透露出无外物牵绊的喜悦。 C.诗中借用“道人”和“樵者”这样的形象,表达作者自然脱俗的追求。 D.最后两句意在突出作者淳朴守拙的性格特点和看破红尘后的思乡情怀。 E.全诗感触自然,语气平和,格调清新,表现出诗人闲居时的惬意自在。 解析:选 BD B 项,“细致描绘”说法错误;D 项,“看破红尘后的思乡情怀”于文无 据。 (2)韦应物的很多五言古诗受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影响较大,一位文学理论家对二人作如 下评论: 韦苏州诗,胸中腕中,先有一段真趣,落笔方妙,足见非专以浅淡拟陶者。世人误认陶 诗作浅淡,所以亦不知韦诗也。 请结合上面这首《幽居》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或其他陶诗,说说这段 诗论认为陶、韦二人诗并不浅显平淡的理由。 答: 答案:陶诗、韦诗中皆先有“真趣”。《归园田居》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用 笔平淡自然,但一个“悠然”掩抑不住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幽居》中“青山忽已曙, 鸟雀绕舍鸣”写眼前景自然朴质,但饱含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这些“浅显”“平淡” 的笔墨中,饱含了作者独具慧心的情趣,使他们的作品在浅淡中见真趣。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望江南·江南岸 [北宋]王琪 江南岸,云树半晴阴。帆去帆来天亦老,潮生潮落日还沉。南北别离心。 兴废事, 千古一沾襟。山下孤烟渔市远,柳边疏雨酒家深。行客莫登临。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词以“江南岸”起句,所写景物为江岸所见,“半晴阴”是全词的总体背景。 B.“帆去帆来”一句巧妙化用李贺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别离的情感蕴含其中。 C.下片全部实写,先正面议论,用“兴废事”三字点出怀古之意,再转到具体写景。 D.词人即景抒怀,感慨多端,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多愁善感、愤世嫉俗的抒情主人公 形象。 E.全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转换自然,用语虽然平易,却含不尽之意,情韵悠然。 解析:选 CD C 项,“全部实写”有误。前两句议论不是写实,最后一句是虚写,不是 实写。D 项,“愤世嫉俗”于文无据,词中词人只是就眼前之景感慨世事之变,谈不上“愤 世嫉俗”。 (2)词的结尾写道“行客莫登临”,词人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 答案:因为云树半阴半晴,船来船往,潮涨潮落,太阳西沉,令人感慨时光流逝,人世 变迁,心生聚散离合之感。而远眺山下,见烟雾细雨中渔市、酒家渺茫遥远,又徒添兴废难 料、孤独落寞之情。故言“行客莫登临”。 5.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渔 翁①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②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 ②欸乃:指渔歌,一说指摇橹声。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渔。 B.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 C.日出之后,“欸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 D.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很相似。 E.诗中“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两句与南宋诗人陆游《渔浦》中“渔翁 持鱼叩舷卖,炯炯绿瞳双脸丹”都写出了主人公悠然自得的心境。 解析:选 CE C 项,“‘欸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说法不准确,这里是以动衬静 的写法,用“欸乃一声”恰衬托出山水的宁静;另外,“感情由低沉转入昂扬”表述也欠准 确,因为本诗作于诗人被贬时期,且本处表现了在悠闲恬静的诗境中的孤寂落寞的心情。E 项,陆游的诗句表现的是渔翁的艰辛,这一点由诗句中渔翁脸颊涨红、双眼圆睁、费力叫卖 可以看出。 (2)诗人借渔翁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渔翁》诗刻画了一位自由闲适的渔人形象。他饮清湘,燃楚竹,伴山水,唱渔 歌,夜宿晨起,驾船打渔,悠闲淡然。诗人借此表达自己遭贬之后对恬淡安适生活和自由人 生的向往之情。 6.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野人送朱樱 杜 甫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 ① 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沾门下省 ② ,早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 ③ 。 [注] ①写:这里指将樱桃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②赐沾:即沾赐,受到赏赐之 意。门下省,杜甫当年任左拾遗,属门下省。③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以西蜀村民送朱樱为由,表达了作者寄寓蜀地时较为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全诗用语总体平易,寓意耐人寻味。 B.“西蜀樱桃也自红”的意思是西蜀的樱桃也自然地垂下鲜红的果实,其中的“也” 字暗示出作者所经历的时空变化。 C.“数回细写愁仍破”是说尽管作者十分细心倾倒樱桃,但仍恐碰破,樱桃如此娇嫩 的弱点,给诗人增添了一丝哀愁。 D.“万颗匀圆讶许同”一句中“万”字写出了樱桃数量之多;“讶许同”是说这么多 樱桃大小如此相同,让人惊叹。 解析:选 C “愁”是说为樱桃碰破而担心,表现了西蜀樱桃的鲜嫩,“弱点”的说法 不妥,诗人此时的心情是喜悦的,并非“给诗人增添了一丝哀愁”。 (2)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此日尝新任转蓬”一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答: 答案:①“尝新”(村民赠樱桃一事),既有尝樱的喜悦又有由此产生的对村民的感激之 情。②“此日”一词,暗含对往昔生活的追念,对长安朝廷的思念,有抚今追昔之感。③“任” 字表明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无可奈何之情(若理解成洒脱之情也可以)。 7.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水龙吟·秋兴 吴则礼 秋生泽国,无边落木,又作萧萧下。澄江过雨,凉飙吹面,黄花初把。苍鬓羁孤,粗营 鸡黍,浊醪催贳 ① 。对斜斜露脚,寒香正好,幽人去,空惊咤。 头上纶巾醉堕,要欹眠,水云萦舍。牵衣儿女,归来欢笑,仍邀同社 ② 。月底蓬门,一 株江树,悲虫鸣夜。把茱萸细看,牛山 ③ 底事,强成沾洒。 [注] ①贳(shì):赊欠。②社:一种民间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③牛山:《晏子春秋》 载,齐景公登牛山,流涕曰:“美哉国乎!若何去此而死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词的上阕“秋生”句和“澄江”句,交代了时节,描写了环境特点,营造了悲凉孤 寂的氛围,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苍鬓”句,描写了词人两鬓斑白,人生老迈,漂泊孤苦,只能靠自己种地养鸡糊 口,连喝杯浊酒也要赊欠的困顿境遇。 C.“把茱萸细看”与王维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异曲同工,抒发了 故乡亲人对身处远方的词人的思念。 D.整首词所描写的萧萧落木、雨后澄江、云水萦舍、月下江树的景象,画面感极强, 表现了词人独具匠心的构图能力。 E.词的尾句“牛山底事,强成沾洒”,写的是齐景公登牛山而悲泣的故事,表现出齐 景公深感时光易逝。 解析:选 CE C 项,“抒发了故乡亲人对身处远方的诗人的思念”有误,“把茱萸细看” 抒发的是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和词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E项,“写的是齐景公…… 深感时光易逝”不当,应该是“借用齐景公登牛山而悲泣的故事来抒发词人对时光易逝的人 生感叹”。 (2)下阕写词人酒醉“欹眠”后,有“牵衣儿女,归来欢笑,仍邀同社”一句。请结合 全词简要赏析这一句。 答: 答案:这一句描写了词人酒醉中的梦境(或“想象”):词人回到家中,儿女牵衣,一家 人高高兴兴地去参加社日活动。与下文醒来后眼前孤独漂泊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或“衬 托”“虚实结合”),表现了词人的羁旅愁苦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 ① 宴作 李商隐 露如微霰下前池,月过回塘万竹悲。 浮世本来多聚散,红蕖②何事亦离披? 悠扬归梦惟灯见,濩落 ③ 生涯独酒知。 岂到白头长只尔,嵩 ④ 阳松雪有心期。 [注] ①崇让宅:洛阳崇让坊王茂元宅。此时诗人在朝廷受到排挤,暂住岳父王茂元家, 妻子仍在京城长安。②红蕖:红莲。③濩落:空虚冷落。④嵩:即河南嵩山,古代学道隐居 之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一、二句的意思是露凝如细小的冰粒,说明露重天寒。风摇翠竹,飒飒作响,也像 在悲泣一般。 B.第三句“聚散”重点是在“散”上;第四句叹惜池中红莲不解诗人情怀,犹在风中 盛开。 C.第五句“悠扬”形容“归梦”的悠长。“惟灯见”使人仿佛看到一盏孤灯伴着诗人 朦胧入梦的景象。 D.第八句“松雪”喻高洁的品性和节操,指的是诗人的高远志向。 E.亲朋会饮,本为乐事。但此诗所写却不是宴饮之乐,而是由此引发的诗人的幽怨悲 情。 解析:选 BD B 项,第四句的意思是:池中的红莲,为什么也被风吹得零落缤纷呢?对 红莲的痛惜,正是对人生难得团聚的痛惜。故“叹惜池中红莲不解诗人情怀,犹在风中盛开” 理解不当。D 项,“高远志向”不当,指的应是“诗人出世归隐之心”。 (2)钱良择评论此诗“情深于言”。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本诗“情深”的具体表现。 答: 答案:①诗人用像冰粒一样的露水、悲泣的竹子,触动加深了心境的凄凉;②红莲的离 披,也象征着颠沛流离,与妻子分离的悲凉;③客中苦酒,寒夜孤灯,表现出诗人孤独、失 意之悲;④嵩山的松雪,好像也在召唤着诗人归去,表现出诗人的归隐之心,但这也是诗人 无可奈何,壮志未遂的幽愤。总之,没有一物不解人意,不含着深情。因情见景,情由景发, 情景交融,融为一体,读之撼动人心。 古诗歌仿真押题练(二)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 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歌首句劈头自问,其中暗含诗人无所事事的烦闷。 B.三、四句用“古树”和“秋声”交代诗人居住的环境。 C.“鲁酒不可醉”中的“鲁”指的是当时诗人所在地——山东,这句诗是说鲁酒不能 醉人。 D.第六句“空复情”中“空”的意思是徒劳地、白白地。 E.最后两句是说想要解除思念就跟随汶水一路南行。 解析:选 CE C 项,“不能醉人”错,应该是“鲁酒再好,我也没有那个兴趣去痛饮酣 醉”。E项,“想要解除思念就跟随汶水一路南行”错,应为“我的思念之情犹如这一川浩 荡的汶水,日夜不息地紧随着你悠悠南行”。 (2)从结尾来看,这是一首思念之作,请简要说明中间四句是如何表达思念之情的。 答: 答案:三、四句借景抒情,诗人借萧瑟凄清的环境,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苦;五、六 两句借事抒情,诗人借助“鲁酒”和“齐歌”排遣愁绪,但没有成功,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之深。(意思对即可)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墨 花 苏 轼 世多以墨画山水竹石人物者,未有以画花者也。汴人尹白能之,为赋一首。 造物本无物,忽然非所难。 花心起墨晕,春色散毫端。 缥缈形才具,扶疏 ① 态自完。 莲风尽倾倒,杏雨半披残。 独有狂居士,求为墨牡丹。 兼书平子赋②,归向雪堂③看。 [注] ①扶疏:枝叶繁茂分披貌。 ②平子赋:张衡字平子,《文选》卷十五有张衡《归 田赋》,李善注:“张衡仕不得志,欲归于田,因作此赋。” ③雪堂:苏轼被贬黄州时居 住躬耕之所。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人认为尹白画墨牡丹,一如万物的生成一样自然而然,不是什么难事。 B.三、四两句描述画家运笔创作的效果,墨晕由花心散开,春色在笔端显露。 C.五至八句借创作莲花、杏花的有关经历,描摹墨牡丹的优美形貌和情态。 D.“缥缈形才具,扶疏态自完”两句诗,体现了中国传统诗画创作对“形似”的看重。 E.结尾两句表明诗人钟爱墨牡丹,将带着这一书画作品回到雪堂用心守护。 解析:选 CD C 项,“五至八句借创作莲花、杏花的有关经历”错,作者是说“经历风 雨的洗礼,莲花容易被吹断,杏花容易凋残”。D 项,“形似”错,应为“神似”。 (2)“狂居士”是苏轼谪居黄州时的自称,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苏轼“求为墨牡丹” 的举动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虽然以墨画花少见,但是眼前的墨牡丹依然在墨晕中显出春色殊为不易。苏轼被 贬黄州而能躬耕不辍,人生际遇也像墨牡丹一样不寻常。墨牡丹能够引起苏轼情感上的共鸣, 他对墨牡丹坚忍不拔品格的赞美意在表明自己在面对厄运时也要坚贞不屈的心志。 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还 山 宅 杨师道 暮春还旧岭,徙倚玩年华。 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 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 [注] 。 鸟散茅檐静,云披涧户斜。 依然此泉路,犹是昔烟霞。 [注] 槎(chá):指小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中“徙倚”意为徘徊流连,“玩年华”是指尽情享受美好春光。 B.第二联描写了暮春的衰败景象:荒草弥漫,空山寂静,落花飘零。 C.第三联写轻风吹拂垂藤扫过幽石,横卧的柳枝挡住了前行的小舟。 D.本诗第二、三联对仗尤为巧妙,既有上下句对仗,又有句内对仗。 E.第四联展示了山宅风貌,写出了鸟散去后环境安静下来时诗人的悠闲心情。 解析:选 BE B 项,“衰败景象”与全诗意境不符。E 项,“写出了……的悠闲心情” 错,应该是“明写‘鸟散’”,暗写诗人人去屋空、物是人非的伤感。 (2)有人说,诗题“还山宅”中的“还”字是最能体现全诗主旨的“诗眼”,除了首联 直接点明“还”字以外,全诗处处都是围绕“还”来写的。请选取诗中的任意两联(首联除 外)简要分析。 答: 答案:第四联写诗人回到山宅,惊散了栖息在茅檐下的鸟儿,山宅因此安静下来,暗示 诗人久未还家,山宅已被鸟儿占据。(或者回到山宅惊飞了鸟儿,茅檐是曾经居住的地方, 体现“还”。)尾联写诗人回到山宅之后,所经泉路依旧,看到烟霞如昔,这些都是诗人熟 悉的旧时风景,再次突出了“还”字。(或者“依然”“犹是”“此泉路”“昔烟霞”暗含 了还时与昔时的对比,体现“还”。)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沁园春 答九华叶贤良 刘克庄 ① 一卷《阴符》,二石硬弓,百斤宝刀。更玉花 喷,鸣鞭电抹;乌丝阑展,醉墨龙跳。 牛角书生,虬 豪客, ② 谈笑皆堪折简招。依稀记,曾请缨系粤,草檄征辽。 当年目视云霄,谁信道、凄凉今折腰。怅燕然 ③ 未勒,南归草草;长安不见,北望迢迢。 老去胸中,有些磊块 ④ ,歌罢犹须著酒浇。休休也,但帽边鬓改,镜里颜凋。 [注] ①刘克庄:南宋词人,其词继承了辛弃疾的爱国主义传统及豪放风格。②牛角书 生:用隋末英雄李密少年时牛背上读书遇权臣杨素事。虬 豪客:此为唐人小说《虬髯客传》 中的人物,用虬髯客张仲坚遇李靖,折服于李世民事。③燕然:即燕然山。《后汉书·窦宪 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④磊块: 一作垒块,《世说新语·任诞篇》云:“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起首三句连用三个数词,塑造出作者年少时精通韬略、武艺高强的形象。 B.“曾请缨”与王勃《滕王阁序》“无路请缨”的“请缨”,都指投军报国。 C.“折腰”反用陶潜作彭泽令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事,暗指自己今日不得志。 D.“怅燕然未勒”两句写出了词人未能出击强敌、勒石纪功而草草南归的歉疚之情。 E.本词上下片情感抒发一致,均表达内心报国无门的愤慨之情。 解析:选 DE D 项,“怅燕然未勒”,用了典故。《后汉书·窦宪传》所载窦宪登燕然 山,刻石纪功而还,表达了词人功名未就、报国无门的怅恨。E项,本词上下片情感抒发并 不一致,上片主要抒发的是当年豪迈激昂之情。 (2)刘克庄此词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借用古人古事来塑造形象、表 达情感,试比较这两首词,简要分析其塑造的自我形象或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答: 答案:本词上片从尚文习武、谈笑交游、建功立业等方面,塑造了作者理想中的人物, 实际上正是词人的自我形象。这样的形象,气魄豪迈,感情激昂。下片表达了词人功名未就、 报国无门的怅恨。塑造了一个华发苍颜的形象,一个满腔忧愤的形象,一个烈士暮年、壮心 不已的形象。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片作者发的是思古之幽情,写的是现实 的感慨。无论是孙权或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 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怯懦表现,是多么鲜明的对照!下片辛弃疾感到不堪回首的是,隆兴 和议以来,朝廷苟且偷安,放弃了多少北伐抗金的好时机,使得自己南归四十多年,而恢复 中原的壮志无从实现。在这里,深沉的时代悲哀和个人身世的感慨交织在一起。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虎丘①题壁 陈恭尹 ② 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 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 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 市中亦有吹篪客 ③ ,乞食吴门秋又深。 [注] ①虎丘,苏州名胜,相传内有春秋时吴王阖闾墓。②陈恭尹,清代诗人。其父陈 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陈恭尹只身逃脱。③吹篪(chí)客,指伍子胥。春 秋时,伍子胥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往吴国,吹篪乞食。篪,古代一种用竹子制成的乐器。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题壁诗是诗人在墙壁上题写的诗歌,苏轼《题西林壁》、谭嗣同《狱中题壁》都是题 壁诗。 B.起句写吴王霸业成空的史实,“古时山色”四字暗含着江山未改、人事已非的深沉 感慨。 C.颔联拓展空间,由虎丘而至整个江南,千家笛声与万里砧声相合,虚实相生,意境 阔大。 D.颔联中数字“千”“万”并非实指,这种用法与“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 天”中的“两”“一”一致。 E.颈联以“征士泪”对“美人心”,将士出生入死,闺中美人却不知亡国之恨,犹自 做着女红。 解析:选 DE D 项,“两”和“一”是实指;E 项,颈联字面上写的是春秋时吴越之争 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连年的战争使战士们流尽了血泪;西风中,吴宫的美人西施也心如刀剜, 痛苦不堪。实际上,诗人咏史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心绪。他是明朝遗民,其父陈邦彦在抗清战 争中殉难;国仇家恨,常形诸笔端。两句中的“征士泪”“美人心”都暗指当时南方的抗清 斗争和他自己的家国之痛。 (2)请结合全诗说说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①尾联用典,以伍子胥自比,写自己身负国难家仇,含蓄地表达了反清复明的大 志。②“秋又深”三字,使人想见瑟瑟秋风,森森寒气,诗人于时局艰难之时,又觉前途迷 茫。(意思对即可)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西江月 [注] 苏 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 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 这首词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片“新凉”中“凉”字用得很妙,其原因是“凉”字传达出词人内心的伤感、悔 恨之情。 B.词人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充斥廊庑间的西风落叶之声,营造出一种凄清寒凉的意境。 C.“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表达出词人念远怀人的情思与希望被人理解的 深意。 D.本词在抒情上只采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由景生情,情真意切。 E.这首词的语言不尚藻饰,用语平稳妥帖而又蕴含深意,富于人生哲理,十分耐人寻 味。 解析:选 AD A 项,“‘凉’字传达出……之情”表述不全面,“凉”字有多重妙处: ①指中秋时节天气凉;②诗人遭贬,感到悲凉;③人生命运起伏不定,变幻莫测,暗含世态 炎凉。D 项,虽然采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但是也有直接抒情,“愁”“凄然” 等词语就是直接表露情感。 (2)请结合写作背景,谈谈你对“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两句的理解。 答: 答案:这两句写中秋之夜词人门庭冷落,独自饮酒的情形,以及天上云彩遮挡明月的景 象。词人因奸佞小人制造的“乌台诗案”而险些被杀,后被流放黄州。在此,词人借酒贱客 少的常理言身贱而门庭冷落之事,借明月被云妨的景象喻满怀抱负、不愿流于世俗的自己被 奸邪小人所谤,因谗入狱而被贬之事。词人在“酒贱”与“客少”、“月明”与“云妨”的 矛盾中,抒发了对世道炎凉、小人当道而忠良被害的愤懑之情。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春题湖上[注]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 湖,即杭州西湖。 (1)下列各句对于原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联,作者在满心的愉悦中对春天的西湖做了集中而又概括的介绍。 B.颔联和颈联,作者将远望近观、仰视俯瞰诉诸笔端,对西湖全部景点做了细致描绘。 C.颔联中“排”字形象、生动,用比喻的手法,写山峦起伏,环湖而绕,且排列整齐。 D.尾联,作者借“一半勾留”来表达自己对西湖春色的喜爱,对西湖、对杭州的依恋。 E.全诗以“湖”字开头,以“湖”字作结;以“湖”为中心,绘出了一幅西湖春景图。 解析:选 BC B 项,“西湖全部景点”,概括不当;C项,颔联中“用比喻的手法”不 当,“排”字没有运用比喻修辞。 (2)在题写西湖春景时,为了突出画面中景物的某些具体特点,作者运用了一些写作技 巧。试结合原诗就其中一种技巧的使用效果做简要说明。 答: 答案:用白描、设比喻、作铺陈(答出其中一项即可)。借助白描突出景物内容,层次分 明。借助设喻为景物生色:山松似翠,水月似珠,稻如碧毯,蒲如青罗,皆巧极形容,为景 物增添无限神韵。借助铺陈,突出西湖春景的多样与丰富,表达喜爱之情。(技巧把握正确, 援引原诗恰当,解说的意思也恰当即可)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其二) [唐]贯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 鸳鸯 ① 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 ② 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 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 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 ① (xī 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②柘(zhè):一种树。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静谧安恬的田园之景,诗人颂扬村民勤劳智慧之意俱在其中。 B.三、四两句描绘了美好和谐的农家生活,寄托了诗人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情趣。 C.后四句塑造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四种人物,虽然着墨不多,可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D.此诗给人清新、康健之美,在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中,可谓独树一帜。 E.诗中“牧童”的形象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中“牧童”形象相同。 解析:选 BE B 项,三、四两句没有描绘农家生活,后面四句才是写农家生活;E 项, 两个牧童的形象不同。 (2)全诗以山翁热情相邀收束,可谓戛然而止。请结合全诗分析这种笔法的表达效果。 答: 答案:虽未写眼前景象,可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已经展现眼前;虽未写作者心情,可面 对如此宁静美好的环境,面对如此殷勤好客的人们,作者流连忘返的心情也已经不言而喻。 如此写来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留下耐人回味的余地。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